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_第1页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_第2页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_第3页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_第4页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目录摘要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初中信息技术为例摘要:教育领域当中的信息技术学科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学科中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实践训练是对所学理论的切实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学宗旨,教师是辅助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为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提供引导和帮助。为了验证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否适用于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先进行支架式教学的设计,并在课堂上搭建支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与支持,具体进行教学实践后进行效果分析。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支架式教学模式;初中;搭建支架引言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发展性、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的特点,这门课程主要在课堂上针对知识点的掌握以及基本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中的意义所在,还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而且不只是机械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乐趣中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与基本操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探究合作式教学以及个别的独立练习等教学方法,来面对学习基础、学习进度不同的学习者,并能够兼顾各个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适应了学生不同的水平和学习特点的需要,做到了按需学习[1]。但是,传统教育模式产生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以教师进行讲授法和学生跟着老师进行机械模仿操作为主。在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支架式教学理论同样的也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日渐成熟。本研究将支架式教学应用于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是为了探究支架式教学能否打破常规的教学,探究对于初中生的学习现状能否能够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并且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合作能力等都有所发展。1.绪论1.1.研究背景1.1.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优势为了了解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否很好的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首先要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结合初中信息技术上有什么优势进行一个全面了解与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针对性教学,提高学习效率。这里的针对性教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对一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搭建支架,而学生可以根据支架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教学方式,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不同层次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他们对学习的动力。第二,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性,以防兴趣缺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学习哪一科,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方法。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为学生提供帮助的辅助者,然后布置相应的任务,从而学生得到驱动。随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越来越大,教师给予的帮助可以逐渐减少,以达到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索。第三,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跟以往不同,所学的内容更灵活、更有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激发和维持,自身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相应增长。1.1.2.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的诉求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要求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是为了提升知识水平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是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堂的优秀案例的观察与探索中发现:1.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边讲边操作或者演示法来进行教学,在反复模仿老师操作的步骤的学习状况下,所掌握知识的内容,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固化的、机械的。在较强的系统性知识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和发展,这就导致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具有价值,与信息技术的本质思想渐行渐远。2.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导致目的性很强,但目标有很模糊,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那么浓。可能部分学生一开始想要努力学好,但是又怕自己学不会,然后产生了挫败感。在教师给予的练习时间里,有部分同学并没有按照进度去完成,而被外界因素所影响,比如电脑上的游戏;还有部分学生只是机械的练习,没有自己的创新,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涨,自身的信息意识也没有提升。3.师生互动较少的课堂教学中,以至于没有形成两个方面的连接。教师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诉求,学生对于知识点的不理解以及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如何去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统一教学,很少会有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得到积极影响、有力技术支持得益于教师提供的不同学习环境[2]。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关于支架式教学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逐渐日益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在国外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其理论的发展也越发的成熟了,并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当中。国外研究支架式教学比较多,很大一部分是研究其应用,在研究对象方面,是针对于学生年纪较小的来进行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涉及写作、阅读等教学应用。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美国研究者对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参考和探究,由此得出支架式的教育理念,其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3]。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又在此理论基础上将支架式教学研究了儿童早期时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受父母的影响,然后在教育领域中提出“支架式教学”相关概念[4],所以在此之后更多的专家学者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展开更深入的研究。在此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学应用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如图1-1所示。可以看出,在国外对于支架式教学的研究。图1-1国外的支架式教学发展1.2.2.国内关于支架式教学研究在我国,支架式教学的研究是逐年递增的,在此以“支架式教学”或含“支架式教学”为关键字,选择了从1998-2022年,共25个年度,在中国知网(CNKI)进行主题检索,共有4134篇文献,发表年度趋势的文献分布如图1-2所示:图1-2发表年度趋势的文献分布由发表年度趋势的文献分布图可以得知,在一开始的时候,对我国于“支架式教学”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在逐年缓慢增加,最近几年的研究趋势增多,体现了越来越关注“支架式教学”这方面的研究。从图1-3支架式教学的学科分布分析情况来看,其中在“中等教育”领域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外国语言教学。可以看出,在支架式教学中“中等教育”方面占比很大,对此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图1-3支架式教学的学科分布情况总体来说,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入到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的研究是比较少的,并且在一开始,两者的结合也是较少的,逐年才有所增加。通过以“支架式教学”、“信息技术”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共有95篇文献。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中研究的文献分布,如图1-4所示。图1-4支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中研究的文献分布1.3.研究目的与意义1.3.1.研究目的国家的教育部门很早就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提出要全国范围进行普及,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是主要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是学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必备的技能,所以初中阶段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论文研究目的是为了改进信息技术学科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影响,不仅仅只是讲授法和演示操作,更多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搭建支架的基础上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具体如下:为了探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将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付诸于实践。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支架式教学模式,两者的结合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究支架式教学能否激发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验证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通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反馈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1.3.2.研究意义理论意义:主要是通过将现有的支架式教学理论研究进行一个结合,通过理解支架式教学理论等,再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绵薄之力。实践意义:为了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中可行性的验证,通过在理论的指导下,设计教学教案并实践,根据再结合一些信息技术课程方面教师的教学经验,可以更好实现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课堂,将教与学的重心都放到学生身上,从而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促进,将其学习兴趣最大化的激发。1.4.研究内容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基于目前传统教学模式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情况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采用文献研究法,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能够进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再采用调查研究法,对于目前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行为等存在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教学理论,实践符合新课改“以学生为本”教学理念的一节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本论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于整体的研究内容要明确,根据研究背景相关的描述,再提出研究问题,进一步查阅与整理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才能明确研究的问题,并阐述与此研究相关的目的、意义、方法与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是对支架式及其相关理论的概念进行查阅,分析初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进一步探讨实施支架式教学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在以上两个部分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形成一个自己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看法,并将设计的教学案例进行实践。第四部分,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与结果,并分析与总结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1.5.研究方法与思路1.5.1.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文献法也称为历史文献法。文献研究是通过收集已有的资料并进行分析,以多种带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如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来做为探讨和分析研究问题的研究方式[5]。利用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主要是通过使用中国知网、百度百科等方式,收集关于支架式教学、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并分析文献,总结研究现状,虽然现有文献与客观事实存在一些偏差,存在个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根据目前来看,为研究找到了相关的理论依据。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主要对客观情况进行了解并直接获取得相关的材料,进一步对这些材料来分析的研究方法。同样的,此方法也可以通过使用第三方收集的调查数据来分析,也有着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此方法,主要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运用人力,不需要太多的财力和物力,花费时间和精力,通过对客观实际情况的考察与探究,收集相关资料。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这种方法特别合适。1.5.2.研究思路本论文主要是从四个阶段进行的,如前期的准备阶段、中期的研究设计阶段,中后期的具体实践阶段以及后期的反思阶段,如图1-5所示。研究阶段研究阶段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准备阶段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研究设计阶段文献研究法具体实践阶段问卷调查法反思现状分析,明确研究问题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研究思路支架式教学的内涵、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设想环节总结不足提出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体的教学设计提出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具体的教学设计支架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支架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图1-5研究思路2.相关理论概述2.1.支架式教学概述在查阅以及参考了大量文献中,对于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教师应做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为学习提供不同的支架,而不是传统教学上知识的灌输者,能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意识才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所在。“支架”源自于建筑行业领域中盖楼房的脚手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就好比为学生提供了教师的支持与帮助。支架式教学中,其教学模式是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新旧知识之间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能在现有的能力水平上达到潜在发展水平[6]。在建筑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本身在支架的辅助下其会渐渐拥有独立稳固的能力。支架式教学同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支架会让学生逐渐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外一些学者的主要观点如图2-1所示。图2-1支架式教学的定义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为当前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提供所需要的支持。教师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教师的帮助即为“支架”(如图2-2所示)。实际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学生发展学习支架图2-2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的帮助2.2.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随着21世纪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同时也在向前发展,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强调创新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政策,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等。《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初中信息技术课本》出版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该教材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参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并且与初中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习惯相符合。我通过选取此教材的一节教学内容以及进行一个延伸并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探索与分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是否适合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信息技术学科教育中要求初中阶段教育与小学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是衔接起来的,初中是中间阶段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初中阶段不应该再是“零起步”,有了小学学习的基础,再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衔接,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和激发求知欲(如图2-3所示)。图2-3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2.3.理论基础2.3.1.最近发展区源于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最近发展区又称“潜在发展区”,其主要指现有的解决问题能力水平与潜在水平(外界帮助使达到)之间的区域,如图2-4所示。这个区域会随学生的发展水平提高而变化。通过学生持续努力,最近发展区会迅速扩大。图2-4最近发展区2.3.2.建构主义理论最早提出者皮亚杰,其理论是儿童自身的认知结构的发展由他们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构建的外部世界认知影响[7]。该理论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合作、交流、意义构建。为了在情境中构造知识,并通过协作、会话进行学习,达到建构意义的学习理想目的[8]。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因此,社会性是学习环境中较为明显的特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在学习上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强调资源学习的重要性、学习工具的支持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以达到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3.基于初中信息技术的支架式教学模式3.1.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与初中学生特点3.1.1.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对于信息技术学科主要的特点有以下几个特点:综合性的特点信息技术综合性非常强,其中糅合了文学、经济、工程等大量基础学科知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并不孤立任何一个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例如,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屡见不鲜,使用多媒体教具;在信息技术课堂的Word文档编辑教学中,教师就经常会提到文章段落格式的美化等;在Excel的学习中,数学公式、函数等就经常被使用到。工具性的特点所谓工具性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来进行学习、生活。由于信息技术课具有工具性这一特点,在课堂上信息技术课如果教学设计不恰当,很容易演变成打字课堂或者纯粹的信息技术理论课这两个极端。如果不注重信息技术背后蕴含的人文性,仅将其看作是单纯的理论课或是技术课,那就会形成两种极端:“手脚灵活”或“手脚不灵活”。因此,教师不仅要强调工具性还要注意突出其人文性,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塑造正确的人生、世界、价值观[9]。时代性的特点。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新技术和新知识都在做不断的探索,信息技术的变化会越来越大。信息技术是在每个不同的时代,进而发展步调也不一致。3.1.2.初中学生特点通过从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如图3-1所示。图3-1初中学生特点3.2.支架式教学设计原则在支架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谨遵新课改中对学生“独立”的定义,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将学生的角度作为出发点,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0]。在设计过程中,将学生学习情况作为中心点,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与帮助。情景性原则: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心理活动发展说,活动之间的对话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和意识的发展[11]。动态性原则:支架搭建与选取两个环节大程度决定了开展此教学模式的成败[12]。最近发展区随学习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支架的设计也要进行一个相应的调整。个性化原则: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不同的,再加上动态性的变化,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方式的支架。引导性原则:支架搭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或者代替学生完成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实践性较强。如果单单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不仅违背了教学目标的需要,而且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不利的。所以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教会学习者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3.3.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提前根据教材内容,预设学生情况,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不同的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人类的智力[13]。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设计[14],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如图3-2所示)。从支架式教学的相关研究中得出:这是一种新教学模式,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五个基本流程是行业内所认可的(如图3-3所示)。支架的搭建过程是支架教学最大的特点。图3-2教学设计流程图(基于构建主义)图3-3支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设计,不同专家学者提出的教学设计过程各不相同。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有几位专家学者提出的教学设计非常明确。比如,董玉琦教授提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端分析阶段,包括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第二阶段是明确教学目标;第三阶段是教学策略、方法、过程的制定;第四阶段是对教学设计成果进行评价[15]。李艺教授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学习需要为中心:分析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对教学实施做规划,如设计教法、策略等;最后是评价教学效果,包括教学评价设计和教学反思设计[16]。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和支架式教学模式流程结合起来,设计一个初中信息技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流程图,如图3-4所示。以上两位学者提出的教学设计对我们有参考借鉴的意义。学习需要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确定教学起点)搭建支架创设情境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前端分析图3-4支架式教学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流程图3.3.1.前端分析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为了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发展水平,故对其进行特征分析,做到因材施教,要对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已有的知识储备量等进行一个分析。奥苏贝尔和加涅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习者已具有的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17]。由此可知,在此环节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起点起着决定作用。对于初中生来说平均年龄都在14、15岁左右,其特点表现在:对直观事物感兴趣,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的情境要尽量与具体形象的事物相关,但也不能长期如此,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想抽象思维过渡。学习目标的分析学习目标的重要作用是教学活动中的指引,是整节课所学知识点应该紧紧围绕着。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重点,学习目标越明确,教学者严格把控着教学方向,学习者才能更好地接收到知识,更好地消化理解。学习目标的分析很重要的一点是确定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学习环境的分析在初中信息技术中需要解决主要的问题是借助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等来获取和传递信息。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需要在多媒体网络机房环境下,学生能够正常操作电脑。在对学习环境进行分析时,就需要分析多媒体设备的完整性,设备的数量是否充足,教学软件能否正常支持教学以及网络状况是否良好。3.3.2.创设情境在支架式教学中,问题情境与任务情境的创设是去的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问题情境中,教师问题的设置要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实际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具有启发性和引导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所创设的情境与知识内容相契合;在任务情境中,要特别注意创设对学生富有探索的情境以及小组间相互协作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发展自身的潜能。此外,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件事上,比较容易分散,所以创设的情境要贴近他们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3.3.3.独立探索独立探索是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或者任务情境后,带着问题和任务,学生做到独立自主探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要在恰当的时候提供帮助,进行启发式的引导,逐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最开始的学习阶段,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应该适当,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再逐渐的减少支架的提供,给学生一个独立探索和独立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展现自我、发展思维与能力,最后阶段给学生展示自我能力的空间,让他们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他们的好奇心理仍然很强烈,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形成学生对知识充满期待,他们在此过程中会收获学习的经验和获得喜悦,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自主去探索,形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3.3.4.协作学习协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简称CL)指的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参与、为了达到共有的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将自己和他人的成果最大化,而彼此之间相互合作的一切相关联行为[18]。其实,协作学习就是将大家的想法和思维结合在一起,产生碰撞和交流,可以相互学习、探讨,每个个体是独立思考,又将每个个体产生的观点和看法分享与结合。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引导者、提供支架。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自身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进一步培养了与同伴相互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3.3.5.效果评价可以在不同的时机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评价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就需要及时和合理的进行评价。激励导向是教学评价的作用之一。教学评价根据功能不同,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19],每种评价的作用不同,要在合适的时候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比如,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学生做一个摸底,了解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情况,这就是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差异,并进行指导,这就是形成性评价[20];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评价、反思与总结常被称为终结性评价。在支架式教学中,主要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束后,及时采用评价方法,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发展方面。“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是评价中必须遵循的主旨。3.3.6.搭建支架教学活动中,结合学习情况适时选用合适的支架是教学的关键。根据闫寒冰提出支架的呈现形式,可以分为六种,当然,查阅资料时还发现了其他的分类方式,如袁总金根据支架的作用分为三类(认知、情感、能力迁移支架);张丽霞等人提出支架用途与目的包含六类(方向、情景、任务、资源、交互与协作、评价)。这里主要探究的是以支架的呈现形式,常见的支架类型有六种,如下图3-4所示。图3-4常见的支架类型4.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本次教学设计应用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一为讲授新课《初识PowerPoint2013》,在讲授新课结束后并对本节课进行教学反思,在阶段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与教学反思,对前一课进行一个拓展应用的实践课。下面两个分别是讲授新课的教学设计应用和综合应用的教学实践。4.1.新授课设计案例4.1.1.第一阶段:新授课《初识PowerPoint2013》教学案例《初始PowerPoint2013》前端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内容是第21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熟悉了Word文档,掌握了Word文档的使用以及对文档的进行修饰,对办公软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PowerPoint也产生了兴趣。学习环境分析:机房提前安装好了PowerPoint2013的版本,确保具备一人一机的多媒体设备,并且网络环境良好。教师端可以进行投影并使用广播系统,并能够对学习端进行实时的操控,学生端可以通过举手进行提问。学习目标分析:了解“PowerPoint2013”的作用和优点,并学会启动和退出。认识PowerPoint的窗口和其功能。认识PPT的三种视图方式,并知道区别。学会建立新幻灯片、插入艺术字并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使用PowerPoint2013制作简单的幻灯片。教学重难点:重点:1、熟悉PowerPoint2013的基本操作;2、了解其优点和功能;难点:1、“建立(N)”命令与“新幻灯片(N)”命令;2、幻灯片的制作;3、艺术字的插入和美化幻灯片;搭建概念框架:启动与退出窗口及其功能视图方式建立、制作并放映创设情境教学活动支架类型同学们,大家有留心观察过老师在上课用的教学幻灯片吗?现在带着大家再看看带有动画、背景等的幻灯片。学生边看边听老师介绍PPT的特点与作用。PowerPoint2013是我们除学习过的Word之外的办公软件中的一个重要软件,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使用PowerPoint2013来制作多媒体幻灯片。问题支架,提出和同学们生活学习中密切相关的问题,由此激发他们兴趣,完成新课的引入。独立探索1.老师利用多媒体广播系统控制学生的电脑,演示课前已经制作完成的关于我国疫情情况现状的幻灯片,展示其中的细节所在。范例支架,为学生提供一份具体且贴近生活的幻灯片例子,明确学习任务。2.老师提问:幻灯片展示的内容哪些是通过要自己设置才能呈现出现在的效果的呢?问题支架,通过问题和观察,学生独立思考,激发探知欲。3.任务一:启动和退出PowerPoint2013、窗口介绍师:单击“开始”按钮,找到“程序P”或者“MicrosoftOffice”,点击命令,打开“PowerPoint”窗口。学生操作练习,探究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学生讨论已知的窗口包括哪些栏。)师依次介绍并演示窗口所包含的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工具栏幻灯片窗口等。向导支架,教师讲述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步骤,促进学生思维的组织。4.任务二:插入新的幻灯片师:在制作一份内容完整的PPT时,所含的幻灯片不止是一张,包括了数张。师:首先,在刚才了解到的“菜单栏”中的“插入(I)”菜单中点击“新建幻灯片”按钮,单击会自动建立一张空白的幻灯片,下拉箭头会有幻灯片的各种版式供我们选择。如果我们需要多张幻灯片操作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操作,告诉老师答案。(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生:是的,同样的操作可以得到很多种幻灯片。问题支架,向导支架,引出任务二和任务三(插入新的幻灯片和插入艺术字),通过详细讲授操作步骤,帮助学习有意识有方向的完成。范例支架,向导支架通过课前的例子,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作为辅助者进行引导。5.任务三:插入艺术照“疫情防护,人人有责”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还记得我给大家看的幻灯片是以什么为主题的吗?生:我国疫情情况师:是的,“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这几个字的字形是不是特别的醒目。这就使用到了插入艺术字师:同样的,在菜单栏中的“插入(I)”菜单下,找到“艺术字(W)”并单击,这和我们使用Word时是一样的。然后,选择你们喜欢的艺术字字样后,将文本框的默认文字改成“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这样艺术字就插入完成了,还可以对艺术字进行编辑和设置。6.任务四:PPT演示文稿的视图类型师:同学们,大家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有没有关注到PPT中有几种视图方式?分别是哪几种?生:三种,普通视图、幻灯片浏览视图、幻灯片放映视图师:有没有看到它们不同的效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索它们的区别(在普通视图下可以对幻灯片进行编辑和修改;在幻灯片浏览视图下可以看到幻灯片的排列顺序和整体情况;在幻灯片放映视图下可以观看当前幻灯片的放映效果)师:这节课对幻灯片视图的学习是为拓展提升课打基础。问题支架和建议支架,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考,指出还有其他方法来进行设置,鼓励学习进行探索。协作学习在学生独自探究任务完成后可以互相讨论,或者和老师讨论本节课所学习的跟之前学习的Word文档在有些操作是相通的。然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小组之间合作完成一份两页的幻灯片,最后请小组长进行展示。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支架效果评价利用教学广播和大屏幕投影,查看小组之间完成的作品情况,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表4-1),学生之间再进行评价,然后教师在适时加以点评。图表支架,将学习情况进行量化,用图表的方式进行呈现一目了然。表4-1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表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4分得分学习效果能够回忆起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小组协作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自主建构了对知识的理解总分4.1.2.课堂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通过对以前所学习的“Word”相关联的知识点做一个回忆,然后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在本次学习内容上,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情况的,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本节课不仅具有操作实践的内容,还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要将理论性的知识点结合到学生上,才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想要去探索和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所搭建的支架不仅要合理和符合他们的认知,还要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我在搭建过程中,也反复思考,怎样才能更好的辅助他们学习,从他们的反馈当中来看,部分支架的搭建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才能真正提升学习的效率。本节课也是在为后面的实践拓展课打基础,先有了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动画效果的设置。4.2.综合实践课教学案例4.2.1.第二阶段:《PPT中动画效果的妙笔生花——“擦除”》教学应用在《初识PowerPoint2013》这节课的基础上,想对PPT中的动画效果的设置,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一个拓展和延伸,制作一个“擦除”动画效果。前端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在学习新课之前,学生已经熟悉了PPT的基本操作,掌握了插入新的幻灯片和插入艺术字,学会了制作一份幻灯片。学习需要分析如何让学生学会插入柱形图;如何让学生学会设置“擦除”动画效果;如何让学生设置开始放映方式和速度;如何让学生学会设置每个对象依次进行呈现;学习目标分析学会插入柱形图;学会设置“擦除”动画效果的幻灯片;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放映”方法;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学习环境分析本次教学实践共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幻灯片的动画效果进行分析。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将动画效果实际应用。确保是每个同学都有一台机子的条件下,自己制作一份带有“擦除”动画效果的幻灯片,制作完成后,小组讨论交流并且评价,并上台进行演示。第一课时分析幻灯片的动画效果教学设计流程:学习情境设计教师首先准备好两份不一样的成绩幻灯片,依次展现给同学们看,一份是带有“擦除”动画效果的柱形图幻灯片,另一份是没有带动画效果的柱形图幻灯片。让同学们观察并对比,哪一种更生动有趣?问题支架: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授知识,以学生兴趣作为学习驱动力。范例支架:用已经做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动画例子,展示给同学们看,可以让他们有一个参考和借鉴的例子,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建立“动画效果”概念框架,明确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同学们,PPT中的动画效果,大家都知道哪些?大家平时放映PPT时,可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设置不同的动画效果。问题支架:提出与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已知或者未知的动画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入新课。向导支架:在学生建立思维的活动中给予帮助。自主探究同学们先根据已掌握的PPT知识,先建立一张空白的幻灯片,然后再根据教师的讲解,插入图表——柱形图,教师给出相应的数据内容,学生可以自行修改,同时,柱形图的主题都可以自己设置,这样以来,一张简单的幻灯片就制作完成了。向导支架,通过陈述及演示操作性步骤,帮组学生组织思维。协作学习通过建立起来的柱形图,带领学生进一步分析是使用哪个动画效果才能使柱形图中每个元素呈现依次上涨的趋势效果,分成小组讨论思考。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擦除”动画效果的应用(元素依次呈现、速度以及开始放映方式)分析“擦除”动画效果的效果根据第一课时已完成简单的幻灯片,然后分析出是使用哪种动画效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收集并实践,了解到“擦除“动画效果的应用效果。工具支架,借助网络来收集相关资料,更进一步理解“擦除”动画效果的使用所带来的效果。教师引导在对柱形图中的每一个元素做了依次上升的趋势后,由于默认速度比较快,想要调整速度快慢,我们应该怎么做?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再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切换到幻灯片放映模式下,我们来看看效果,可以看出开始放映方式需要改进。向导支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再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加深印象。自主探究在已经完成以上步骤后,同学们交流讨论下,哪里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在设置开始放映方式这里是一个重点掌握的地方。教师通过教学广播将课件(即制作过程见附件一)给每个同学观看。协作学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合作完成一份带有“擦除”动画效果。完成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工具支架,为学习提供参考,指引学习方向;教师在蒸锅过程中做好辅助工作。效果评价组织学生对上台演示的同学进行自评、他评、师评。最后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做出终结性的评价。将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表发给学生们,要求他们按照自我评价表对作品进和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表4-2所示)。表4-2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表自我评价表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优10分良8分中6分差4分得分学习效果能够回忆起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小组协作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自主建构了对知识的理解总分通过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将班上60名同学的填写情况做一个汇总,把数据呈现为一个三维柱形图,更加直观的分析一下整体情况(如图4-3所示)。从图中数据情况,可以看出整体上学生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比较好,学生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引下,自己独立自主探索知识,并能掌握知识技能。还存在少部分的同学,可能因为教师没有特别关注到他们的问题在,这里值得我去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尽可能的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有针对的帮助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他们相应的支架搭建,让他们产生兴趣,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图4-3学习情况自我评价表的人数占比情况4.2.2.综合实践和教学反思在本次应用实践课中,通过三个课时的学习,是对前一节课所学习的《PowerPoint2003》,进行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本次教学设计贴近实际生活并且具有高可行性。在对动画效果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可以根据学习自己的想法,做出反应不同数据的柱形图幻灯片,把自己的思想和兴趣赋予到幻灯片中。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支架式教学理念贯穿其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和启发者的角色。可以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于本次课的学习,兴趣很浓厚并且积极主动性很强,很乐于参加到课堂当中来,并合作完成任务,但发现少数同学对于实践操作还是有点畏难心情,因为本次课拓展性比较高,需要同学们集中注意力以及协作学习。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状态,教师会及时给予帮助,给予合适的支架。由于内容比较新颖,前端准备阶段,就一定要把握好整体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学习变化和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支架,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自己的时间变多了,教师就要协助他们合理调控和安排时间,将学习效率最大化,并保持学习激情。5.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效果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验证支架式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中的效果极其优势所在,在这里选取本人所在的实习学校的初中生作为实验对象。在实习阶段进行了大概三、四个月的时间来做教学方法研究。通过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实践中去,主要是通过观察其他优秀教师上课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再通过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一次实践课。对教学实践效果进行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以及实践前后教师两个方面的分析与探究,进一步得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如何。5.1.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想要进一步验证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的可行性与优势所在,为了能够很好的验证,准备从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如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与他人协作学习以及对学习自信心等,设计了(附录1所示)的问卷调查。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模式前后分别对实验班级发放了调查问卷,在教学实践前共发放60份,收到了55份,得到有效问卷50份,实际有效率为90.91%;而在实践后发放了60,收到了58份,得到有效问卷55,实际有效率为94.83%。因为数据量不是很大,所以采取了Excel表格分析前后测试的数据,对比分析如下图5-1所示。图5-1实践班学生在实验前后信息技术学习情况对比图对于问卷中的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是从分析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态度出发的,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问题所在。可以看出在测试前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时是有所改善,大部分同学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说明教师在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搭建支架的情况下,教师的辅助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学习兴趣会得到提高。对于问卷中的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七个问题的设置,是从教学过程中的协作学习、课堂情境以及布置的任务出发的,主要是以教师的设计智慧,来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是否从中得到了帮助。可以从数据中看出,协作学习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希望通过协作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对于课堂情境的设计,能否吸引学生和激发兴趣这很关键,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本次支架式教学设计应用中的课堂情境介于有点吸引力到非常有吸引力,说明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问卷中的第五个、第六个的设置,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可以从数据看出,在测试前后,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较为紧密以及很紧密的占比从百分之五十左右到了百分之八十左右,可以得出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的支架搭建的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会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际作用很大;再从学生遇到学习信息技术困难时是如何处理的,测试后独立思考和求助他人都在增加,选择放弃的在减少。对于问卷中的第八个、第九个和第十个问题的设置,从成就感、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的态度以及信心方面出发。明确任务目标以及任务驱动后对学生的成就感有正向影响;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学生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新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的信心,有助于其提高学习效率。通过以上数据的结果表明,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和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强,同学们之间有了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的意识。同时也就说明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教学情境这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增加,进而对知识的掌握,让原本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生们能很好的体验到技能训练课变得有意义了。通过教师给予适当的支架,同学们之间互相协助,给大家创设了一个轻松和愉悦的学习氛围,最终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互帮互助、解决问题能力变强。此外,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每当完成一个小任务,都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同时对信息技术新知识学习的渴望感增加,这自然能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克服之前的畏惧感,明白在教师和大家共同努力下,会得到不一样的收获的,也使得学习自信心和各方面素质的提升。5.2.实践前后教师分析通过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实践到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当中去,在整个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教师的辅助作用的影响很重要,通过在适当的时候搭建不同的支架提供给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不得不承认在研究与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给自己也带了很不同的感受和变化,收获了很多东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实习期间,通过以所在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并且向有经验的老教授请教,回想起自己中学时代的信息技术课,大多数教师采用讲授法和演示法,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分界线很明显,在理论课上,过多的文字内容,整体上让学生感觉很枯燥,没有引起学习兴趣;在实践课上,操作性过强的内容,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只要会操作电脑就行,尤其是对于操作性较强的作品制作课,对于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没有得以体现,学生没有发挥的空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重复枯燥的操作练习。通过这次实践过程中,接触到支架式教学模式,并将它实践到课堂上。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习们的积极性比较高,能感受到和他们的互动也变多了,在搭建支架的基础上,他们协作学习,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在正式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之前,教师通过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来创设符合实际生活的情境,将学生的兴趣提高,引起他们的探索欲。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学生就带着兴趣跟着老师一起在课堂上学习新的知识,学生自身会感觉到轻松。教学形式的改变,教学时间也充分的利用起来。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学生之间也形成了一个合作的桥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大家自由发挥和讨论,使得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在积极性、主动性上得到了提升,从而课堂效率也提高了。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