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新人教版课题:科目:班级:课时:计划3课时教师:单位:一、教学内容江苏省启东市天汾初级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1.1节“地球和地球仪”,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地球仪的定义、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4.经纬线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仪上的表示;
5.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二、核心素养目标1.提升学生对地球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空间想象力;
2.增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的认知,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仪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实践操作兴趣;
4.通过对经纬线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地理位置的判断和描述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然现象,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核心素养。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掌握其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基本参数。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地球仪的使用:掌握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如纬线、经线、极点、赤道等,并学会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
-经纬线的概念及其作用:理解经纬线的定义,以及它们在地球仪上的分布和作用。
举例:通过地球仪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强调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如为何会有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2.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理解:对于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需要通过直观教具或图像来辅助理解。
-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学生可能难以将地球运动与实际地理现象联系起来,需要通过实例和日常观察来加深理解。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如何正确使用地球仪查找经纬度,如何通过地球仪理解地理位置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
-经纬线系统的复杂性:理解经纬线的划分、命名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
举例:针对地球形状的理解难点,可以使用地球仪和不同角度的地球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对于经纬线的学习,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地球仪,让学生动手查找特定城市的经纬度,加深对经纬线系统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教学方法选择
-讲授法:用于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理论知识,确保学生掌握核心内容。
-讨论法:针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思考,加深理解。
-案例研究:通过研究特定地区的昼夜变化和季节更替,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项目导向学习:设计以地球仪操作为主题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活动设计
-角色扮演:学生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通过身体动作展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习趣味性。
-实验:通过地球仪模型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运动及其影响。
-游戏:设计地理知识竞赛游戏,如“寻找宝藏”(通过经纬度定位),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记忆。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地球仪操作练习,共同完成查找地理位置、描述地理现象等任务。
3.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PPT:制作包含地球形状、大小、运动等核心知识的幻灯片,结合图片、动画等元素,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
-视频: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科普视频,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运动及其影响。
-在线工具: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虚拟地球仪等在线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实时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实物模型:提供地球仪、地图等实物教具,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五、教学实施过程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提供地球仪结构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通过预习资料,对地球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进行初步了解。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资料查询。
-教学手段:预习资料包、网络资源。
-教学资源:地球仪结构图、科普视频、在线互动教程。
-作用和目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激发学生对地球知识的好奇心。
举例:学生通过观看科普视频,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了直观认识,为课堂上的深入讲解做好铺垫。
2.课中强化技能
-环节一:基础知识讲解
-教师活动:使用PPT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理论知识。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提出疑问。
-教学方法:讲授法、互动提问。
-教学手段:PPT、实物地球仪。
-教学资源:教材、课堂讲解材料。
-作用和目的:确保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突破教学重点。
-环节二:实践操作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演示经纬度的查找方法。
-学生活动:分组操作地球仪,合作完成指定地点的查找任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实验操作。
-教学手段:地球仪、地图。
-教学资源:课堂操作指南、小组讨论记录表。
-作用和目的: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地球仪使用方法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
举例: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查找特定城市的经纬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地理现象,如昼夜变化、季节更替等。
-学生活动: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观察和记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践应用。
-教学手段:观察记录表、家庭作业。
-教学资源:教材、科普文章、在线资源。
-作用和目的:培养学生关注自然、探索科学的好习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举例:学生通过记录和分析所在地区的昼夜变化,加深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并将这一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六、学生学习效果1.掌握地球的基本概念,如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等,能够准确描述地球的地理特征和运动规律。
2.熟练使用地球仪,能够通过地球仪查找并描述特定地点的地理位置,理解经纬线的作用及其在地球仪上的表示。
3.能够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具体效果如下:
1.地球基本概念的理解:
-学生能够明确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并掌握其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参数。
-学生能够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的使用: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地球仪,查找并描述特定地点的经纬度。
-学生能够通过地球仪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如相邻、相对位置等。
3.地理现象的应用:
-学生能够运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现象。
-学生能够关注并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如气候变化、天文现象等。
4.空间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球仪,想象地球的整体形状和运动过程,提高空间想象力。
-学生能够将地球运动规律与实际地理现象相结合,分析地理问题,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5.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素养:
-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兴趣,愿意主动探索地球相关知识。
-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素养。七、教学评价与反馈1.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提问和课堂互动的情况。
-评价学生在听讲、笔记和实验操作过程中的专注度和合作态度。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贡献,如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小组展示的结果,评价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和地球仪操作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
3.随堂测试:
-设计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的随堂测试,以检验学生对地球基本概念、地球仪使用和地理现象解释的掌握程度。
-通过测试结果,分析学生的知识盲点和理解误区,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4.课后作业与观察记录:
-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如观察记录表的准确性和分析深度。
-检查学生是否能够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观察中,并对地理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5.教师评价与反馈: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及时和具体的反馈。
-指出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通过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持续关注地理知识的学习,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举例:
-在课堂表现方面,教师可以评价学生A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深刻。
-在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中,教师可以指出小组B在解释昼夜更替现象时,能够结合地球自转理论,并使用地球仪进行直观演示。
-随堂测试结果显示,学生C在地球仪操作和经纬度查找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可以提供额外辅导和练习。
-在课后作业中,教师可以表扬学生D的观察记录详细准确,能够将地球运动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教师评价与反馈时,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如建议学生E多参与小组讨论,增强互动交流能力。八、教学反思在这次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掌握得还不错,能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通过地球仪的实操练习,他们也逐渐学会了如何查找经纬度,这对于他们理解地理位置有很大帮助。
不过,我也注意到在地球运动规律这部分,有些学生还是有点混淆,尤其是将自转和公转与实际的昼夜更替、季节变化联系起来时。看来我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设计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大家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不够积极。我会在后续的教学中,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随堂测试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在地球仪操作和经纬度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我打算在课后为他们提供一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知识。
此外,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有的学生观察记录不够详细,有的分析不够深入。我会在下一节课上,着重讲解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们明白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重点题型整理1.题型一: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
题目:请简要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答案: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其赤道半径约为6378公里,极半径约为6357公里,平均半径约为6371公里。
2.题型二: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题目:请简要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答案: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心自西向东旋转,一个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个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产生季节变化的现象。
3.题型三:说明地球仪的定义、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题目:请简要说明地球仪的定义、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答案: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的球形模型,用于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等地理特征。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理位置关系。使用地球仪的方法包括查找经纬度、观察地球运动等。
4.题型四:解释经纬线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仪上的表示
题目:请简要解释经纬线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仪上的表示。
答案:经纬线是地球表面上的一种坐标系统,用于确定地理位置和方向。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线,纬线是与赤道平行的圆线。在地球仪上,经纬线以网格状分布,通过经纬线可以精确地定位和描述地理位置。
5.题型五:描述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题目:请简要描述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
答案: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当地球的一半面对太阳时,该地区为白天,另一半则为夜晚。地球公转产生四季变化现象,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和日照时间发生变化,导致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板书设计-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不规则椭球体,平均半径6371公里
-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周期24小时,公转周期365.25天
-③地球仪的定义、作用及其使用方法:模拟地球的球形模型,展示地理特征,查找经纬度
-④经纬线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仪上的表示:经线连接南北极,纬线与赤道平行,网格状分布
-⑤地球上的昼夜更替和四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水泥生产设施现代化改造工程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知识产权担保合同签订与执行流程3篇
- 2024年度教育机构代理合作合同规范3篇
- 数控机床仿真课程设计
- 注射模具课程设计报告
- 2024年汽车保养维修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网络内容分发许可合同
- 2024年度退休返聘专家顾问合作协议3篇
- 系统软件课课程设计
- 2024年中医院特色印刷文印外包项目采购合同3篇
- 小学校本课程-寻觅沉睡的宝船教学课件设计
- 2022-2024学年校方责任保险统保方案
- 食材供应链行业市场分析ppt
- 跟师临诊抄方心得体会
-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标准2023
- B2C网络商店物流服务质量及其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的中期报告
- 年同等学历考研申硕综合科复习指导(教育心理学)课件
- 线段角动点问题
- 【课件】沉心静气打赢最后一仗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主题班会
- 华能电力定员标准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两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