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手册_第1页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手册_第2页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手册_第3页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手册_第4页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手册TOC\o"1-2"\h\u892第一章审计概述 2257661.1审计的定义与目的 2270131.1.1审计的定义 2135751.1.2审计的目的 327081.1.3审计的类型 3200671.1.4审计的范围 312164第二章审计计划与程序 3226931.1.5明确审计目标 4166781.1.6收集相关信息 4162921.1.7评估风险 4125681.1.8制定审计程序 459221.1.9编制审计计划 4292531.1.10查阅财务报表 5173481.1.11内部控制测试 5180491.1.12实地调查 5145391.1.13编制审计报告 545701.1.14后续跟踪 522679第三章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 6106431.1.15内部控制的概念 6138811.1.16内部控制的评估 610021.1.17风险评估的方法 7103991.1.18风险评估的程序 75908第四章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 7256371.1.19审计证据的种类 7269031.1.20审计证据的收集 8136991.1.21审计证据的评价 880381.1.22审计证据的分析 84477第五章财务报表审计 952261.1.23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917241.1.24评估财务报表的合规性 9272371.1.25揭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 9193821.1.26评价财务报表的可信度 936631.1.27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9124341.1.28制定审计计划 10293311.1.29实施审计程序 10157171.1.30编制审计报告 10186571.1.31后续跟踪 1018247第六章货币资金审计 10316031.1.32货币资金审计的定义与重要性 10233051.1.33货币资金审计的要点 11269841.1.34制定审计计划 1147541.1.35收集审计证据 11182261.1.36实施审计程序 11210351.1.37编制审计报告 1219232第七章存货审计 125455第八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审计 13203641.1.38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审计 13283301.1.39固定资产的取得情况审计 1379971.1.40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审计 14157321.1.41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审计 1415181.1.42无形资产的取得情况审计 14272161.1.43无形资产的使用情况审计 1420011第九章应收账款审计 15205511.1.44审计目标 15242801.1.45审计要点 15232081.1.46了解内部控制 15322821.1.47测试内部控制 16263181.1.48实质性程序 1611398第十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审计 16125641.1.49负债审计的目的和意义 16252741.1.50负债审计的要点 1637191.1.51所有者权益审计的目的和意义 1732791.1.52所有者权益审计的要点 17282第十一章审计报告与意见 18149151.1.53审计报告的定义 18251781.1.54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 18282371.1.55审计意见的类型 182551.1.56审计意见的出具 187097第十二章审计质量控制与责任 19122361.1.57审计质量控制的原则 19288621.1.58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19308711.1.59审计责任 20313421.1.60法律责任 20第一章审计概述1.1审计的定义与目的1.1.1审计的定义审计是一种独立的、客观的专业服务活动,旨在通过对财务报表、会计记录和其他相关信息的审查、分析、评价,提供关于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等方面的意见。审计由注册会计师或其他专业机构按照一定的审计准则和程序进行。1.1.2审计的目的(1)改善财务报表质量:审计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审查,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完整、准确,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和可信度。(2)增强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审计结果有助于增强除管理层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等)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3)促进企业合规经营:审计可以发觉企业财务报告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促使企业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营行为。(4)提供决策支持:审计结果可以为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第二节审计的类型与范围1.1.3审计的类型(1)财务报表审计: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以评估其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2)内部控制审计: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评估其有效性,发觉潜在的风险点。(3)遵循性审计: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是否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4)专项审计:针对特定的业务、项目或事项进行的审计。1.1.4审计的范围(1)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2)会计记录:包括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等。(3)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结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4)相关法律法规和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税法、公司法等。(5)其他与审计目的相关的信息:如合同、协议、会议纪要等。审计范围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审计目的和审计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审计人员需在审计过程中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保证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二章审计计划与程序第一节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保证审计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审计计划的制定应当遵循以下步骤:1.1.5明确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指审计工作所需达到的预期效果。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首先需要明确审计的目标,包括审计的范围、内容、时间等。1.1.6收集相关信息在明确审计目标后,审计人员需要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报表、内部控制制度、业务流程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审计人员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为审计工作提供依据。1.1.7评估风险审计人员应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估。风险评估包括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对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分析等方面。评估风险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的重点和关键环节。1.1.8制定审计程序根据审计目标和风险评估,审计人员需要制定具体的审计程序。审计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步骤:明确审计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对财务报表的查阅、内部控制测试等。(2)审计方法:选择合适的审计方法,如抽样检查、实地调查等。(3)审计时间:安排审计工作的时间表,保证审计工作按时完成。(4)审计资源:合理配置审计资源,包括人员、设备等。1.1.9编制审计计划根据以上内容,审计人员应编制审计计划。审计计划应具备以下特点:(1)完整性:审计计划应涵盖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保证审计工作的全面性。(2)可行性:审计计划应考虑实际条件,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3)动态性:审计计划应根据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第二节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程序的执行是审计工作的核心环节,以下是审计程序执行的具体步骤:1.1.10查阅财务报表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查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2)分析财务报表中的关键数据,如收入、成本、利润等。(3)评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1.1.11内部控制测试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以评价内部控制的可靠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实施情况。(2)对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进行测试,如货币资金管理、采购销售等。(3)分析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1.1.12实地调查审计人员应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企业的生产流程、业务操作等。(2)采集相关数据,如生产成本、销售情况等。(3)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1.1.13编制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和发觉的问题,编制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背景:简要介绍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2)审计结论: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等作出结论。(3)审计发觉:列举审计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原因分析。(4)改进建议:针对审计发觉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1.1.14后续跟踪审计人员应对审计报告的执行情况进行后续跟踪,保证审计成果得到有效运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定期了解企业对审计报告的整改情况。(2)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价,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3)对审计成果进行总结,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借鉴。第三章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第一节内部控制的概念与评估1.1.15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企业为了合理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有效性,以及资产的完整性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活动。内部控制主要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1)控制环境:包括组织结构、权责分明、人力资源政策等,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基础。(2)风险评估:识别、分析和评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3)控制活动:针对识别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4)信息与沟通: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保证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5)内部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持续改进内部控制体系。1.1.16内部控制的评估内部控制评估是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的过程。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控制环境: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权责分明、人力资源政策等,评价控制环境是否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2)评估风险评估:分析企业风险识别、分析和评估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3)评估控制活动:检查企业针对风险制定的control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并得以贯彻执行。(4)评估信息与沟通:评价企业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的有效性,保证内部控制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5)评估内部监督:检查企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监督和评价是否及时、准确,持续改进内部控制体系。第二节风险评估的方法与程序1.1.17风险评估的方法(1)定性方法: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手段,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2)定量方法:运用统计学、概率论等数学工具,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估。1.1.18风险评估的程序(1)风险识别:通过梳理企业各项业务流程,发觉潜在的风险点。(2)风险分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深入分析,了解风险的性质、影响范围和程度。(3)风险评估:运用定性、定量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4)风险应对: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5)风险监控:对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保证风险得到有效控制。(6)风险报告:定期向上级管理层报告风险状况,提供决策依据。第四章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第一节审计证据的种类与收集1.1.19审计证据的种类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获取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真实、合法、有效的信息。根据审计证据的来源和形式,可以将审计证据分为以下几类:(1)文件证据: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合同、协议等文件资料。(2)实物证据:指审计人员通过观察、盘点、拍照等手段获取的实物资产和现场情况。(3)口头证据:审计人员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交谈、询问所获取的信息。(4)电子证据:指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等电子设备中获取的数据和信息。(5)第三方证据:审计人员从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第三方获取的,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证据。1.1.20审计证据的收集(1)文件证据的收集:审计人员应查阅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会计凭证、合同、协议等文件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业务流程。(2)实物证据的收集:审计人员应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场所、设备、存货等实物资产,对相关资产进行盘点,以验证其真实性和完整性。(3)口头证据的收集: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交谈,了解审计事项的相关情况,收集口头证据。(4)电子证据的收集:审计人员应从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网络等电子设备中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验证。(5)第三方证据的收集:审计人员应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第三方发函、询问或查阅相关资料,获取与审计事项相关的证据。第二节审计证据的评价与分析1.1.21审计证据的评价审计证据的评价是指审计人员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以确定其真实、合法、有效性的过程。评价审计证据的主要内容包括:(1)审计证据的来源:评价审计证据来源的可靠性,如第三方证据通常比内部证据更可靠。(2)审计证据的相关性:评价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之间的关联程度,判断其能否证明审计事项的真实、合法、有效性。(3)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评价审计证据的数量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判断审计证据是否全面、客观。1.1.22审计证据的分析审计证据的分析是指审计人员对收集到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以发觉审计事项中的问题、风险和异常情况。审计证据的分析方法包括:(1)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审计证据中的数据、指标等,发觉异常波动和潜在问题。(2)趋势分析法:分析审计证据中的数据、指标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判断其是否符合预期。(3)结构分析法:分析审计证据中的数据、指标等在整体中的占比和结构,发觉潜在风险。(4)因果分析法:分析审计证据中的数据、指标等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问题的根本原因。(5)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推理,分析审计证据中的矛盾和问题,找出审计事项的真相。第五章财务报表审计第一节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1.1.23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财务报表审计的首要目标在于保证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真实可靠,反映出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审计人员需对财务报表中的各项数据、信息进行核实,保证其真实、完整、准确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1.1.24评估财务报表的合规性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会计准则及行业规范。这包括对报表格式、内容、披露要求等方面的审查。1.1.25揭示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审计人员需关注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包括舞弊、错误等。通过审计程序,发觉并揭示这些错报,以保障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1.1.26评价财务报表的可信度审计人员需对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进行评价,包括报表编制过程中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估计和假设等。评价报表可信度有助于提高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信任度。第二节财务报表审计的程序1.1.27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审计人员首先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企业的经营规模、业务模式、行业特点等。还需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评估其有效性。1.1.28制定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审计工作的纲领,包括审计目标、范围、方法、时间安排等。审计人员需根据被审计单位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审计计划。1.1.29实施审计程序(1)测试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需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评估其有效性,以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深度和范围。(2)实质性程序: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各项内容进行实质性审查,包括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项目的详细审查。(3)抽查凭证和账簿:审计人员需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账簿进行抽查,以验证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合规性。(4)分析性程序:审计人员采用分析性程序,对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发觉异常波动和潜在问题。(5)函证和访谈:审计人员对重要客户、供应商等进行函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同时与企业管理层、财务人员等进行访谈,了解企业内部情况。1.1.30编制审计报告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过程中获取的资料和证据,编制审计报告。审计报告需反映审计范围、审计结论、审计意见等内容。1.1.31后续跟踪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所提的改进建议进行后续跟踪,了解企业整改情况,保证审计成果得以落实。第六章货币资金审计第一节货币资金审计的要点1.1.32货币资金审计的定义与重要性货币资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对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货币资金收支活动进行审查、验证和评价的过程。货币资金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流动性和易被挪用的特点。因此,对货币资金进行审计,有助于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1.1.33货币资金审计的要点(1)审计货币资金的来源与去向:审计人员应关注企业货币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了解企业的资金筹集、使用和偿还情况,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2)审计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应审查企业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包括资金支付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等,以评价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有效性。(3)审计货币资金的真实性:审计人员应通过查阅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进行审查,保证货币资金的真实性。(4)审计货币资金的合规性:审计人员应关注企业货币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管理规定,防止资金被挪用、侵占等违规行为。(5)审计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审计人员应分析企业货币资金的运用效果,评价企业在资金管理、投资决策等方面是否存在效益低下、风险较高的问题。第二节货币资金审计的程序1.1.34制定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目的、范围、内容等因素,制定详细的货币资金审计计划,明确审计步骤、方法、时间等。1.1.35收集审计证据(1)查阅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收集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等相关数据。(2)获取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资金支付审批制度等相关文件。(3)采集企业银行账户、现金日记账等数据,进行数据分析。1.1.36实施审计程序(1)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评价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检查制度执行情况。(2)对货币资金真实性的审查:通过查阅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进行审查。(3)对货币资金合规性的审查:关注企业货币资金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企业内部管理规定。(4)对货币资金效益性的审查:分析企业货币资金的运用效果,评价企业在资金管理、投资决策等方面的问题。1.1.37编制审计报告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过程中获取的证据,编制货币资金审计报告,报告应包括审计结论、发觉的问题、改进建议等内容。第七章存货审计第一节存货审计的要点存货审计是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验证企业存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以下是存货审计的几个主要要点:(1)存货的存在与真实性:审计人员需要确认存货的实际存在,以及存货记录的真实性,防止存货虚增或虚构。(2)存货的完整性:审计人员应检查存货的完整性,保证所有应计入存货的资产均被正确记录。(3)存货的计价:审计人员需要检查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否正确,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成本计算。(4)存货的跌价准备:审计人员应评估企业是否合理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以反映存货的实际价值。(5)存货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需要评估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包括存货的采购、存储、领用、销售等环节。(6)存货的流转:审计人员应关注存货的流转情况,保证存货的进出记录准确无误。第二节存货审计的程序存货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制定存货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存货审计计划,明确审计目标、范围、时间安排等。(2)收集存货相关资料:审计人员需要收集与存货相关的各类资料,包括存货明细账、存货盘点表、采购合同、销售合同等。存货明细账:审计人员应详细审查存货明细账,了解存货的品种、数量、金额等信息。存货盘点表:审计人员需要检查存货盘点表的准确性,保证存货的实际数量与账面记录相符。采购合同与销售合同:审计人员应审查采购合同和销售合同,了解存货的采购和销售情况。(3)实施存货监盘:审计人员应实施存货监盘程序,观察存货的盘点过程,抽取部分存货进行盘点,以验证存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4)检查存货的内部控制:审计人员需要检查被审计单位的存货内部控制,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5)存货计价测试:审计人员应检查存货的计价方法是否正确,包括单位成本的计算和跌价准备的计提。(6)存货流转分析:审计人员应分析存货的流转情况,了解存货的进出记录是否准确。(7)存货相关凭证的审查:审计人员需要审查存货相关的原始凭证,包括采购凭证、销售凭证、仓储凭证等,以保证存货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8)编制存货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根据存货审计的结果,编制存货审计报告,反映存货审计的情况和发觉的问题。第八章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审计第一节固定资产审计的要点1.1.38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审计(1)是否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若存在,该制度建立和修订的时间分别是何时?(2)是否按照上级要求制定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细则?(3)有关规定是否与上级相符,是否存在制度管理漏洞?(4)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存在制度是一套,执行是另一套的现象?(5)规定的强制管理要求的动作是否按期、保质完成?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的落实情况如何?1.1.39固定资产的取得情况审计(1)是否按照效益原则取得固定资产?是否存在闲置现象?(2)是否合法取得资产?是否存在权属瑕疵、无使用价值或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固定资产?(3)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是否纳入年度投资计划,是否视同自有固定资产管理?(4)是否按照国家和上级资产评估管理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和备案?(5)固定资产是否及时办理验收并规范入账?是否形成账外资产?1.1.40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审计(1)是否存在未经批准的抵押、质押等担保现象?固定资产是否被司法、行政机关查封、扣押?(2)是否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率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3)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第二节无形资产审计的要点1.1.41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审计(1)是否存在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若存在,该制度建立和修订的时间分别是何时?(2)是否按照上级要求制定本单位的无形资产管理实施细则?(3)有关规定是否与上级相符,是否存在制度管理漏洞?(4)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存在制度是一套,执行是另一套的现象?(5)规定的强制管理要求的动作是否按期、保质完成?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的落实情况如何?1.1.42无形资产的取得情况审计(1)是否按照效益原则取得无形资产?是否存在闲置现象?(2)是否合法取得资产?是否存在权属瑕疵、无使用价值或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无形资产?(3)是否按照国家和上级资产评估管理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和备案?(4)无形资产是否及时办理验收并规范入账?是否形成账外资产?1.1.43无形资产的使用情况审计(1)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摊销年限和预计净残值率是否符合规定?(2)无形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3)是否存在未经批准的转让、出售等处置无形资产的现象?第九章应收账款审计第一节应收账款审计的要点1.1.44审计目标(1)了解应收账款的真实性(2)确认应收账款的权利和义务(3)评估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4)检查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1.1.45审计要点(1)应收账款的确认与计量核实应收账款的来源和发生额检查应收账款的计量方法是否正确分析应收账款的结构和分布(2)应收账款的减值评估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检查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分析减值损失对财务报表的影响(3)应收账款的内部控制评价客户信用政策的合理性检查应收账款回收流程的合规性评估应收账款管理的有效性(4)应收账款与其他财务报表项目的勾稽关系核实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项目的勾稽关系分析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第二节应收账款审计的程序1.1.46了解内部控制(1)询问管理层和相关部门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2)查阅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等文件(3)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1.1.47测试内部控制(1)选取一定期间的应收账款业务进行测试(2)检查相关凭证、账簿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3)评估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1.1.48实质性程序(1)核实应收账款的发生额和余额采用抽样方法对发生额进行审查对期末余额进行函证和实地调查(2)检查应收账款的减值评估坏账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分析减值损失对财务报表的影响(3)检查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分析回收周期和回收率评价应收账款管理的有效性(4)分析应收账款与其他财务报表项目的勾稽关系核实应收账款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项目的勾稽关系分析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的影响(5)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汇总审计证据和结论形成审计报告第十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审计第一节负债审计的要点1.1.49负债审计的目的和意义(1)保证负债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2)评价公司负债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3)为财务报表提供真实、准确的负债信息。1.1.50负债审计的要点(1)审计负债的发生和确认(1)检查负债的发生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2)审查负债确认的依据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2)审计负债的计量和报告(1)检查负债计量方法是否合理,如折现、预计损失等;(2)审查负债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是否充分、准确。(3)审计负债的偿还和管理(1)检查负债偿还的安排是否合理,如还款期限、还款方式等;(2)审查公司负债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4)审计负债的风险评估和控制(1)分析公司负债结构,评估负债风险;(2)审查公司应对负债风险的措施及有效性。第二节所有者权益审计的要点1.1.51所有者权益审计的目的和意义(1)保证所有者权益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2)评价公司所有者权益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3)为财务报表提供真实、准确的所有者权益信息。1.1.52所有者权益审计的要点(1)审计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构成(1)检查所有者权益的来源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2)审查所有者权益构成的各项内容是否真实、准确。(2)审计所有者权益的计量和报告(1)检查所有者权益计量方法是否合理,如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2)审查所有者权益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是否充分、准确。(3)审计所有者权益变动和管理(1)检查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原因和合规性;(2)审查公司所有者权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4)审计所有者权益的风险评估和控制(1)分析公司所有者权益结构,评估风险;(2)审查公司应对所有者权益风险的措施及有效性。第十一章审计报告与意见第一节审计报告的基本内容1.1.53审计报告的定义审计报告是由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后,根据审计结果编制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主要包括审计意见、审计证据、审计结论等内容,是反映审计工作过程和结果的正式文件。1.1.54审计报告的构成要素(1)审计意见:审计意见是审计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等类型。(2)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主要包括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审查、分析、评价等方面的证据。(3)审计结论:审计结论是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合规性、有效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4)审计范围:审计范围是指审计工作涉及的时间、内容、范围等方面的说明。(5)审计责任:审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第二节审计意见的类型与出具1.1.55审计意见的类型(1)无保留意见: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