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安全法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_第1页
道路安全法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_第2页
道路安全法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_第3页
道路安全法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_第4页
道路安全法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路安全法违法行为记分管理办法

一、总则

1.为加强道路安全法违法行为管理,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2.本办法适用于在我国境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驾驶员的道路安全法违法行为记分管理。

3.本办法记分的违法行为分为轻微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二、记分标准

1.轻微违法行为记1-3分,具体如下:

(1)驾驶时拨打接听手持电话的;

(2)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的;

(3)不按规定使用安全带的;

(4)违反规定停放、临时停车的;

(5)其他轻微违法行为。

2.一般违法行为记3-6分,具体如下:

(1)酒后驾驶机动车的;

(2)超速行驶的;

(3)违反交通信号灯通行的;

(4)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的;

(5)其他一般违法行为。

3.严重违法行为记6-12分,具体如下:

(1)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2)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3)故意遮挡、污损机动车号牌的;

(4)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号牌的;

(5)其他严重违法行为。

三、记分周期及处理

1.记分周期为12个月,自机动车驾驶证初次领取之日起计算。

2.在一个记分周期内,驾驶员记分累积达到12分的,应当接受为期7日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教育。

3.驾驶员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未达到12分,但累计达到24分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机动车驾驶证,并接受为期30日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教育。

4.驾驶员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达到36分以上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四、记分消除及恢复

1.驾驶员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未达到12分,且未发生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记分予以消除。

2.驾驶员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达到12分,接受教育并考试合格的,记分予以恢复。

3.驾驶员在一个记分周期内记分达到或超过12分,未接受教育或考试不合格的,记分予以结转至下一个记分周期。

五、其他规定

1.驾驶员对记分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记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议。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记分管理档案,确保记分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3.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记分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记分查询与公开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通过官方网站、手机应用程序等渠道,向驾驶员提供记分查询服务。

2.驾驶员有权查询本人的记分情况,对查询结果有异议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第五条提出复议。

3.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开记分管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七、宣传教育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2.宣传教育活动应当包括但不限于: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宣传资料发放、网络宣传等形式。

3.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共同提高道路安全水平。

八、法律责任

1.驾驶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1)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记分证明的;

(2)买卖、出租、出借机动车驾驶证或者记分值的;

(3)阻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的。

2.记分管理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不按照规定程序实施记分的;

(5)篡改、泄露记分管理信息的;

(6)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九、实施与监督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并报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备案。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记分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记分管理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3.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记分管理违法行为的,有权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举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处理。

十、附则

1.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办法不符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2.本办法的解释权归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所有。

十一、记分与处罚的衔接

1.记分与处罚应当相结合,对违法行为人进行综合惩戒,提高违法成本,增强震慑效果。

(1)对记分达到一定分值的驾驶员,除依法给予处罚外,还可以采取强制培训、社区服务等措施;

(2)对多次违法行为的驾驶员,可以适当提高记分分值,加重处罚。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应当充分考虑违法行为人的记分情况,确保处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十二、记分异议处理

1.驾驶员对记分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记分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记分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议。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2)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复核。

2.记分异议处理期间,不影响记分及其相关处罚的执行。

十三、记分信息公开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记分信息纳入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

2.记分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公开,以供公众查询,提高驾驶员的自律意识。

(1)记分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驾驶员的姓名、驾驶证号、违法记分情况等;

(2)记分信息公开期限为记分周期内,记分消除后,相关信息自动撤销。

十四、记分管理信息化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记分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记分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1)建立全国统一的记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记分数据的实时录入、查询和统计;

(2)推广使用电子驾驶证、电子记分,简化办理程序,方便驾驶员查询和办理相关业务。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保障记分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防止信息泄露。

十五、驾驶员培训与教育

1.驾驶员培训机构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纳入培训内容,提高驾驶员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记分达到一定分值的驾驶员进行强制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安全驾驶技能等。

3.鼓励驾驶员参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自测,通过自测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

十六、记分与驾驶证管理

1.记分与驾驶证申领、换发、审验等相关联,对记分达到一定标准的驾驶员实施限制措施。

(1)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达到12分的,暂停办理驾驶证换发、审验业务;

(2)记分周期内累计记分达到24分的,限制申领新的驾驶证。

2.驾驶员在记分周期内消除记分后,相关限制措施自动解除。

十七、交通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机制

1.为鼓励公众参与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建立交通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机制。

(1)对举报查证属实的交通违法行为,给予举报人适当奖励;

(2)奖励标准由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2.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对举报人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

十八、特殊情形处理

1.驾驶员因紧急情况采取的违法行为,经核实,可以免于记分。

(1)紧急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执行紧急任务、紧急就医等情况;

(2)驾驶员应当在事后及时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报告,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2.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驾驶员的违法行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免记分。

十九、跨区域违法记分处理

1.驾驶员在异地违法的,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并记入驾驶员的记分记录。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跨区域违法记分处理协作机制,实现记分信息互联互通。

二十、记分管理的社会参与

1.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违法劝导等活动。

2.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同开展记分管理相关活动,提高记分管理的实效性。

二十一、国际交流与合作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记分管理经验。

2.与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国际间驾驶证记分互认,为国际驾驶员在我国境内的行驶提供便利。

二十二、过渡期管理

1.本办法实施前已存在的违法行为记分,按照原有规定处理。

2.本办法实施后,原有记分与本办法规定不符的,按照本办法进行过渡期调整,确保记分管理的平稳过渡。

二十三、记分管理效果评估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记分管理效果进行评估,分析记分制度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1)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违法行为发生率、驾驶员安全意识提升等;

(2)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记分标准和管理措施,优化记分管理工作。

2.评估报告应当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二十四、记分管理与服务

1.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将记分管理与政务服务相结合,提升服务水平。

(1)提供便捷的记分查询、复议、教育培训等服务;

(2)优化记分处理流程,减少驾驶员办理相关业务的等待时间和办理环节。

2.推广在线办理、一窗受理等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