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法律与教化课件_第1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法律与教化课件_第2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法律与教化课件_第3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法律与教化课件_第4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32讲法律与教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四单元历史第32讲法律与教化[时空观念•图示构建]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3.了解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知道宗教伦理在西方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4.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第一环节必备知识落实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西周统治者建立了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2)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影响最大的是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2.导火线: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3.表现

项目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法治商鞅颁行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4.结果: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诸侯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思维拓展正确认识儒家的德治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1)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即所谓“王道”。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2)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律令并行(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推动因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命令专用儒学思想来解释律令。(2)评价: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三纲五常。3.唐朝——律令体系完备(1)唐朝法律:唐高宗时撰成《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其特点是礼法结合,对“孝”特别重视。(2)唐朝教化: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思维拓展中国律令儒家化的内涵封建法律制度在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战国、秦朝法律制度基础上,逐步吸收儒家思想并最终成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法律制度的历史过程。封建律令儒家化的过程是“礼制”与“刑律”的互动过程,既是在礼制发挥主导作用下的刑律儒家化的过程,也是礼制刑律化的过程。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2.教化(1)理学形成北宋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影响①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②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乡约①演变宋朝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儒学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具有强制力清朝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②特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具有约束力;与法律合流。

知识点二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治建设进程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1)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2)意义: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2.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1)20世纪80年代: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2)20世纪90年代以来①中共十五大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②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③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3)中共十八大以来: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概念阐释“法制”与“法治”(1)“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则是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2)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3)中国目前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背景:面对百废待兴、物质匮乏的困难局面,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2)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是杰出代表。(3)表现

道德风尚健康向上政治氛围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行动准则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际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4)影响: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1)背景: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成就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2001年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思维拓展正确认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关系(1)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2)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3)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不同程度地规定和影响着物质文明建设的方向。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形成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②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意义①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思维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1)在地位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统摄性与崇高性。(2)在培育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系统性与融入性。(3)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民族性与时代性。知识点三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1.渊源(1)罗马法①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②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编纂《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2)日耳曼法: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在习惯法的基础上编纂的一批成文法。(3)教会法:由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2.发展(1)英美法系(普通法系)的形成背景11世纪,诺曼王朝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形成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发展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完善“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2)大陆法系(民法系)的形成:13世纪以后,法国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它与此后制定的四部法典被统称为《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与此前颁布的法律构成了法国的成文法体系,确立了法国的资产阶级法律制度;后来,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逐渐形成,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思维拓展正确认识《十二铜表法》的本质《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但其在本质上不是保护平民的利益,而是保护私有财产和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图解历史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律关系二、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1.基本特征(1)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2)法律内容上,注重保护个人权利。(3)司法实践过程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2.评价: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许多局限性。财产多少往往决定法律地位的高低;同时,对个人权利的认定也有逐渐改进的过程。三、宗教伦理与教化1.中古时期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和教化(1)发展: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2)地位:基督教影响中古时期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3)评价: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2.宗教改革后的新教(1)主张①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②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③鼓励人们发财致富。(2)评价: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束缚人们的行为,麻醉人们的思想。第二环节关键能力形成[材料解读]能力依托点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成文乡里自治制度是北宋时期陕西蓝田吕大钧制定的《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其宗旨意在使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明成祖时,“表章家礼及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时任巡抚、右佥都御史的王阳明在1518年颁布了《南赣乡约》,影响最大。清朝时,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雍乾年间数次颁布命令,除宣讲圣谕、公事礼节之外,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摘编自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材料二

在法律制度上,秦朝崇尚法治(采用法家思想)。实施上,秦朝坚持轻罪重刑,严刑酷法。法网过密导致了社会矛盾的迅速激化。洪武三十年(1397)颁布的《大明律》是中华法系又一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大明律》中有关经济、行政、军事和司法制度方面的立法较之前代更为发达。在量刑上,明律是“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将所谓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定为常赦不原的“十恶”。——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研读分析](1)材料一反映了从北宋到清朝乡约教化的演变历程及阶段特征。(2)材料二从法律制度的实施及内容等方面比较秦朝法律与明朝法律的异同,说明明朝《大明律》的特点。[探究运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变化:制订由士绅自主起草到政府统筹;管理由自治到官府管理;宗旨由邻里之间相互劝诫、“礼俗相交”到宣讲圣谕,约束官员与士绅。(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明律》与秦律相比有哪些新发展,并分析其原因。新发展:量刑“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增加经济立法;严惩贪污贿赂。原因:明清时期已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各种制度呈现出成熟与僵化并存的局面;统治者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己任;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更为突出。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实行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的目的和影响(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小农经济和儒家伦理道德。(2)影响①积极性: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起到稳定社会秩序、加强道德自律的积极作用;其重视人本、重视血缘亲情、重视家国一体的情怀,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古代国家的治理方式;礼法结合,以礼入法,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②消极性: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具有主观性及随意性;不利于民众法治意识的形成。[新题验证](2023广东汕头二模)明太祖曾以通俗文风编订《大诰》,颁之郡县,规定“每里置塾,聚徒教颂”,强令全体臣民讲读遵守,并将《大诰》收录的案例“撮其要略,附载于律(《大明律》)”。这些举措(

)A.有利于向社会基层普及法律B.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C.推动了中华法系的正式确立D.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A根据题干材料“以通俗文风编订《大诰》”“每里置塾,聚徒教颂”“强令全体臣民讲读遵守”,可知这些举措有利于向社会基层普及法律,故选A项;题干材料中的举措侧重于促使法律深入基层,B项不是题干材料主旨,故排除;《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利用儒家经典判案或儒家伦理观念影响判案结果,排除D项。第三环节核心素养提升[素养剖析]【例题】

(2023海南卷,10)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意图:本题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援引谚语构建社会情境,一是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二是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谚语是立法的基础,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程序公正,且司法实践中更应重视证据,而题干材料强调在诉讼时援引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律的进步,排除C项;遵循先例指的是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援引谚语不属于遵循先例,排除D项。答案:A[典题实战]一、史料实证——以例辅律的传承创新1.(2021湖北卷,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A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补充律,这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审判结果的公正,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