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业从业手册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教育行业从业手册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教育行业从业手册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教育行业从业手册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教育行业从业手册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行业从业手册作业指导书TOC\o"1-2"\h\u7814第1章教育行业概述 4155241.1教育行业发展历程 4127101.2教育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4189441.3教育行业从业者的职业素养 510882第2章教育政策与法规 574852.1我国教育政策体系 554952.1.1教育政策体系的基本构成 5214942.1.2教育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 665592.2教育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684832.2.1宪法 6116002.2.2教育法 6235682.2.3义务教育法 6255112.2.4高等教育法 6103122.2.5职业教育法 6172542.2.6教师法 614032.3教育政策与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 7229462.3.1教育改革发展 7204542.3.2教育管理 738712.3.3教育权益保障 7155712.3.4教育资源分配 7156902.3.5教育质量提升 731774第3章教育教学管理 7102803.1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 7120093.1.1制定教学计划 7278393.1.2课程设置 794403.2教学过程管理 8122263.2.1教学组织 873623.2.2教学方法 8303323.2.3教学评价 8271463.3教学质量评估与改进 893083.3.1教学质量评估 8125153.3.2教学改进措施 810634第4章教师队伍建设 9130124.1教师招聘与选拔 949674.1.1招聘原则 9147954.1.2招聘条件 9301954.1.3招聘程序 9236594.1.4选拔标准 975264.2教师培训与发展 9280984.2.1培训目标 9126664.2.2培训内容 9153244.2.3培训形式 10684.2.4培训保障 1071214.3教师绩效评估与激励 1052574.3.1绩效评估原则 10305164.3.2绩效评估指标 1071474.3.3绩效评估方法 10281784.3.4激励措施 11875第5章学生事务管理 11312055.1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 1194905.1.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1184905.1.2心理辅导工作原则 11306515.1.3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 1121565.1.4心理危机干预 11313185.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11217795.2.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1177095.2.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11141295.2.3评价过程管理 11203655.2.4评价结果应用 12233275.3学生奖助贷政策与实施 12317885.3.1奖学金政策 12186075.3.2助学金政策 1290475.3.3贷学金政策 1295295.3.4奖助贷实施流程 12129795.3.5奖助贷政策宣传与解读 1214036第6章教育信息化 12130456.1教育信息化概述 12149586.1.1定义与意义 12123196.1.2发展历程 12275636.1.3政策与法规 12246716.2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 12216776.2.1教育技术发展 13264206.2.2教学模式创新 13279606.2.3教育资源共享 13160166.3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 1330196.3.1项目规划与立项 13240646.3.2项目实施与管理 131646.3.3项目评估与优化 13143736.3.4项目保障措施 1312746第7章校园文化建设 13105097.1校园文化概述 1322027.1.1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1310627.1.2校园文化的作用 14174997.2校园文化活动策划与实施 1499477.2.1校园文化活动策划 1489447.2.2校园文化活动实施 14238447.3校园文化品牌建设 1460497.3.1校园文化品牌的概念 1439817.3.2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14188267.3.3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 1511908第8章家校合作与社区服务 1577368.1家校沟通与合作 15114918.1.1家校沟通的重要性 15313558.1.2家校沟通的方式 15112908.1.3家校合作的内容 15293028.2社区教育资源整合 15200728.2.1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性 15111188.2.2社区教育资源的类型 1520428.2.3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策略 1612658.3社区教育服务与实践 16199498.3.1社区教育服务内容 1631418.3.2社区教育实践形式 16149868.3.3社区教育服务与实践的评价与反馈 165185第9章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 16143899.1校园安全风险防范 16238079.1.1安全风险识别 1643169.1.2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16209999.1.3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 17281469.2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17232639.2.1安全生产知识普及 17300119.2.2安全生产技能培训 17228309.2.3安全生产责任制 17207209.3应急预案与处理 1722509.3.1应急预案制定 1797329.3.2应急预案演练 17228969.3.3处理 1720881第10章教育行业创业与发展 172225810.1教育行业创业机会与挑战 172015210.1.1创业机会 17719610.1.2创业挑战 182879310.2教育项目策划与实施 182808110.2.1策划阶段 181415810.2.2实施阶段 181794310.3教育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8218610.3.1个性化教育 18811910.3.2在线教育 183220610.3.3教育科技融合 193152110.3.4国际化发展 192997110.3.5终身教育 19第1章教育行业概述1.1教育行业发展历程教育行业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最初的私塾、学堂,到近代的学校教育体系,再到当今的网络教育、素质教育,教育行业的发展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1)传统教育阶段:以师徒制、私塾为主,教育内容以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为主,注重道德教化和文化传承。(2)近现代教育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受西方教育制度影响,我国开始建立新式学堂,逐步形成现代学校教育体系。(3)计划经济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行业进入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行统一的教育政策,重视基础教育普及,逐步提高教育质量。(4)改革开放以来:教育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持续增加,教育公平、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成为关注重点。(5)互联网教育阶段:21世纪初,互联网技术逐渐融入教育行业,网络教育、在线教育等新兴教育形式应运而生,教育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2教育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教育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1)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多个层次,为各类人才提供全面、多样化的教育服务。(2)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效:国家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等政策,促进教育公平。(3)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减少应试教育现象。(4)教育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行业深度融合,为教育教学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支持。未来,教育行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1)教育个性化: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2)教育国际化: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3)教育产业化:教育行业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4)终身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助力个人职业发展。1.3教育行业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作为一名教育行业从业者,应具备以下职业素养:(1)忠诚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遵守教育法律法规,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3)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长。(4)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5)团结协作,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6)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形象。(7)关心社会,关注时代发展,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2章教育政策与法规2.1我国教育政策体系我国教育政策体系是和国家对教育工作总体要求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和规范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遵循。本节将从宏观层面介绍我国教育政策体系的基本构成和主要内容。2.1.1教育政策体系的基本构成我国教育政策体系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构成:(1)教育基本政策:明确我国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举措。(2)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路径。(3)教育法律法规: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法治保障。(4)教育政策文件:针对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政策措施。(5)地方和部门教育政策:根据教育政策,结合地方和部门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2.1.2教育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我国教育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2)教育公平政策: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3)素质教育政策: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职业教育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5)高等教育政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6)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和地位。2.2教育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法治基础。本节将简要介绍我国教育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2.2.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对教育行业具有根本性的规范作用。宪法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发展教育的责任。2.2.2教育法教育法是我国教育行业的母法,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制度、管理体制、经费投入、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2.2.3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规定了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制度、目标、内容和保障措施。2.2.4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规定。2.2.5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2.2.6教师法教师法明确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培养和培训、待遇和保障等方面的规定。2.3教育政策与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教育政策与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3.1教育改革发展教育政策与法规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有序进行。2.3.2教育管理教育政策与法规为教育管理提供了依据,规范了教育行政行为。2.3.3教育权益保障教育政策与法规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益,维护了教育公平。2.3.4教育资源分配教育政策与法规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3.5教育质量提升教育政策与法规推动了教育质量提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了良好环境。第3章教育教学管理3.1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3.1.1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依据,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及教学资源等方面。制定教学计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2)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兴趣和需求;(3)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4)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3.1.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根据教学计划进行,充分考虑以下因素:(1)课程结构: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等;(2)课程内容: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3)课程实施:分阶段、分层次、分模块进行;(4)课程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3.2教学过程管理3.2.1教学组织教学组织应合理分工,明确责任,保证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包括:(1)教师组织:负责教学活动的策划、实施和评价;(2)学生组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3)教学管理人员:负责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学质量的监督与指导。3.2.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包括:(1)讲授法:系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思考;(2)讨论法: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表达能力;(3)实践法: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能力;(4)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2.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客观、公正、全面,旨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包括:(1)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2)学生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3)教学管理人员评价:评价教学质量,提出改进建议。3.3教学质量评估与改进3.3.1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评估应定期进行,包括以下方面:(1)教学计划执行情况;(2)课堂教学效果;(3)学生学习成果;(4)教学资源利用情况。3.3.2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优化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3)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4)完善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求。第4章教师队伍建设4.1教师招聘与选拔教师是教育行业的核心资源,其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成长。因此,加强教师招聘与选拔工作。4.1.1招聘原则遵循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聘优秀教育人才。4.1.2招聘条件(1)具备相应的学历和教师资格证书;(2)具有良好的品行和职业道德;(3)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身心健康,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4.1.3招聘程序(1)发布招聘公告;(2)组织报名与资格审查;(3)组织笔试、面试和试讲;(4)确定拟聘人员;(5)办理聘用手续。4.1.4选拔标准选拔具有教育情怀、专业素养、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4.2教师培训与发展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工作。4.2.1培训目标(1)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3)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4)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4.2.2培训内容(1)教育教学理论;(2)学科专业知识;(3)教学方法和技能;(4)教育政策法规;(5)教师心理健康。4.2.3培训形式(1)集中培训;(2)网络培训;(3)跟岗实践;(4)学术交流;(5)境外培训。4.2.4培训保障(1)制定培训计划;(2)提供培训经费;(3)建立培训考核制度;(4)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4.3教师绩效评估与激励教师绩效评估与激励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4.3.1绩效评估原则遵循客观、公正、公平、激励的原则,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表现。4.3.2绩效评估指标(1)教育教学成果;(2)教育教学能力;(3)教育教学态度;(4)教育教学研究;(5)教育教学合作。4.3.3绩效评估方法(1)同行评价;(2)学生评价;(3)自我评价;(4)领导评价。4.3.4激励措施(1)设立优秀教师奖项;(2)提供专业发展机会;(3)落实工资待遇和福利;(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5章学生事务管理5.1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5.1.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本节旨在阐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5.1.2心理辅导工作原则介绍心理辅导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尊重学生隐私、积极关注学生需求、科学性、系统性、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等。5.1.3心理辅导方法与技术详细列举心理辅导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与技术,如心理咨询、心理测试、沙盘疗法等。5.1.4心理危机干预阐述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措施,以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应对能力,降低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风险。5.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5.2.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本节介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5.2.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详细列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涵盖思想道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际沟通、团队协作等方面。5.2.3评价过程管理论述评价过程的管理措施,保证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透明。5.2.4评价结果应用阐述评价结果在学生培养、教育改革等方面的应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3学生奖助贷政策与实施5.3.1奖学金政策介绍奖学金的种类、评选标准、奖励额度等,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5.3.2助学金政策详细阐述助学金的申请条件、资助标准、发放方式等,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5.3.3贷学金政策介绍贷学金的申请条件、贷款额度、还款方式等,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5.3.4奖助贷实施流程本节阐述奖助贷政策的实施流程,包括申请、审批、发放、监督等环节。5.3.5奖助贷政策宣传与解读强调奖助贷政策宣传与解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及家长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第6章教育信息化6.1教育信息化概述6.1.1定义与意义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实现个性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6.1.2发展历程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应用推广到深度融合等阶段。国家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力度,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6.1.3政策与法规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现代化2035》等,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6.2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6.2.1教育技术发展教育技术发展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移动学习、虚拟现实教学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和方法。6.2.2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动了教学模式创新,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在线协作学习等,使教学更加个性化、智能化。6.2.3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资源平台、在线课程等形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和普及。6.3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6.3.1项目规划与立项教育信息化项目应结合实际需求,明确目标、任务、进度、预算等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立项。6.3.2项目实施与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项目进度、质量、成本等方面的控制,保证项目顺利进行。6.3.3项目评估与优化项目完成后,应进行效果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项目提供借鉴。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对项目进行优化调整。6.3.4项目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项目组织、管理制度、技术支持等保障措施,保证教育信息化项目的顺利推进。第7章校园文化建设7.1校园文化概述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教育理念、管理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它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7.1.1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2)特点:校园文化具有时代性、地域性、层次性、动态性等特点。7.1.2校园文化的作用(1)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4)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7.2校园文化活动策划与实施7.2.1校园文化活动策划(1)明确活动目标:根据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确定活动主题和预期效果。(2)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参与人员、预算等。(3)活动策划要点:注重活动创新,突出学校特色,注重学生参与度,保证活动安全。7.2.2校园文化活动实施(1)活动筹备:成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场地、设备、物资等。(2)活动宣传: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栏、广播、公众号等渠道进行宣传。(3)活动实施:按照活动方案有序开展,保证活动顺利进行。(4)活动总结: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为下次活动提供借鉴。7.3校园文化品牌建设7.3.1校园文化品牌的概念校园文化品牌是指在学校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活动。7.3.2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性(1)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3)增强学校的社会认同感和美誉度。7.3.3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1)明确品牌定位:结合学校特色和优势,确定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2)加强品牌策划: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校园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4)注重品牌维护:建立健全制度,保证文化品牌建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第8章家校合作与社区服务8.1家校沟通与合作8.1.1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家校沟通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个性特点及成长需求,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家长通过家校沟通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及学生在校表现,积极参与子女的教育过程。8.1.2家校沟通的方式(1)定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校教育教学情况,探讨教育问题,增进家校了解。(2)建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家校共育。(3)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QQ等,建立家长群,实时分享学生动态,方便家校互动。8.1.3家校合作的内容(1)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发觉和解决心理问题。(2)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学习、生活习惯等。(3)共同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8.2社区教育资源整合8.2.1社区教育资源的重要性社区教育资源丰富多样,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有力补充。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质量。8.2.2社区教育资源的类型(1)文化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2)体育教育资源:如体育馆、游泳馆、健身场所等。(3)科技教育资源:如科技馆、实验室、科研机构等。(4)社会实践资源:如企事业单位、社区服务机构等。8.2.3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策略(1)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库,梳理和整合各类资源。(2)加强与社区的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共享。(3)制定社区教育资源利用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8.3社区教育服务与实践8.3.1社区教育服务内容(1)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培训班,提高家长教育素养。(2)组织青少年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3)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个性化服务,关注特殊群体需求。8.3.2社区教育实践形式(1)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实习实训等。(2)社区共建活动:如环保行动、文化节、运动会等。(3)学校与社区互动活动:如科普知识讲座、艺术展演等。8.3.3社区教育服务与实践的评价与反馈建立社区教育服务与实践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活动进行总结和反馈,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家校合作与社区服务提供有力保障。第9章安全生产与应急管理9.1校园安全风险防范9.1.1安全风险识别保证校园环境安全,对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全面识别;对校园内的建筑物、设施设备、活动场地等进行定期检查,保证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排查,预防外部风险对校园安全的影响。9.1.2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教职员工的安全职责;落实防火、防盗、防爆、防自然灾害等安全措施;加强校园安保力量,提高安保人员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9.1.3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建立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制定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保证相关人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9.2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9.2.1安全生产知识普及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9.2.2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开展消防安全、用电安全、实验室安全等专业技能培训;对特殊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操作培训,保证熟练掌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