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PAGE1高中必修上册课内文言文《劝学》eq\a\vs4\al\co1(文体知识)1.先秦诸子散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著作,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或其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如孔子提倡仁义礼乐,墨子主张兼爱尚贤。文风上,诸子各具个性和风格。如《论语》简括平易,《庄子》汪洋恣肆、文思奇幻,《荀子》浑厚缜密、比喻繁富。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2.了解作者荀况(约前310前238),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称为孙卿。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著名的学者韩非、李斯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观点。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重要考点1、通假字①輮以为轮
“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②虽有槁暴
“有”同“又”;“暴”同“曝”,晒干;③知明而行无过
“知”同“智”,智慧;④君子生非异也
“生”同“性”,天赋,资质。2、词类活用①輮以为轮
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②其曲中规
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天;④知明而行无过矣
名词作动词,犯错误;⑤登高之博见也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⑥见者远
形容词作名词,远处;⑦非利足也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⑧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⑨积善成德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⑾用心一也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3、古今异义①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今:认为②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④假舆马者
古:凭借;今:与“真”相对⑤而绝江河
古:特指长江与黄河;今:泛指河流⑥下饮黄泉
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⑦蚓无爪牙之利
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⑧用心一也
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⑨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藏身;今:托付4、特殊句式①省略句:輮以(之)为轮
故木受绳(测)则直,金就砺(磨)则利
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②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③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一词多义①之:取之于蓝
代词,代青
水为之
代词,代冰
须臾之所学
结构助词,的
登高之博见
结构助词,的
锲而舍之
代词,代雕刻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前置的标志
蛇鳝之穴
结构助词,的
②于:取之于蓝
介词,从
青于蓝
介词,比
寒于水
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
介词,向,引出对象
③者:不复挺者
语气词,表停顿
见者远
……的人
闻者彰
……的人
假舆马者
……的人假舟楫者
……的人
无可寄托者
助词,表判断
④于:取之于蓝
介词,从
青于蓝
介词,比
寒于水
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
介词,向,引出对象
⑤一:骐骥一跃
数词,一次用心一也
专一⑥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水为之而寒于水
表转折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知明而行无过
表并列终日而思
表修饰跂而望
表修饰登高而高
表修饰而见者远
表转折顺风而呼
表修饰而闻者彰
表转折而致千里
表转折而绝江河
表转折而神明自得
表因果锲而舍之
表承接锲而不舍
表承接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同步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B.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骐骥(jì)C.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金石可镂(lǚ)D.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参(cēn)省乎己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A.假舆/马者B.故/木受绳则直C.善/假于物也D.吾尝/跂而望矣3.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4.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5.找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求人可使报秦者B.甚矣,汝之不惠C.自古以来,未之尝闻D.吾日三省吾身1.B(A.“中”应读“zhòng”,C.“镂”读“lòu”D.“参”应读“cān”。)2.A(假/舆马者)3.D(A.“日”,名词作状语B.“上”“下”名词作状语,C.“水”,名词作动词)4.C(A.暴:晒干B.须臾:片刻D.省:反省)5.A(A.定语后置句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陈述句)【理解性默写】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是说君子的天资与其他人并无差异,通过“
”来弥补自身的不足。2.《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荀子的《劝学》中,也论述了学和思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4.荀子在《劝学》中以劣马为喻,强调坚持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都不能一蹴而就,要勤于积累。6.荀子在《劝学》中认为,“”也不足十步远,“”的“不舍之功”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7.《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劝学》中说让远方的人也能看到自己就“
”,即使“
”也会有好的效果。9.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的两句是:“
,
”。10.荀子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喻,引出要广泛学习不断自省以成君子的结论,强调了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1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反省自我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12.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13.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14.荀子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从反面说明要想远达千里之外的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15.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积累善行能够成就美德,使人达到极高的思想境界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劝学》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学不可以已4.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5.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6.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7.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8.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9.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2.(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1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秦观、荀子《劝学》对比阅读练习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劝学秦观①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②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③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④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节选自《精骑集·序》)劝学《荀子》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下列句中的“闻”与例句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B.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C.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王安石《伤仲永》D.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颇发愤自惩艾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C.古之学者必有师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秦观《劝学》文中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B.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C.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D.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5.将荀子《劝学》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6.分析荀子《劝学》第④段对比论证的作用。7.秦观《劝学》中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请作出判断并阐明你的理由。
答案:1.(1)明了,引申为“记住”(2)省察,检查,反省2.D3.A4.B5.即使又晒干了,也不能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烘烤使它变成这样。6.将骐骥因“舍”而“不能十步”与驽马“不舍”而“十驾”对比,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再以“蚯蚓”与“螃蟹”对比,突出“用心专一”是达成目的的关键,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结果的作用。7.秦观叙述了年少时凭记性好贪图玩乐,年长因善忘而毁坏学业的故事,可以从反面论证读书时学时辍导致的后果,适合用来论证积累对成就学问重要性的观点。【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文言实词的含义。(1)解释第一个“省”的含义,可依据上下文进行推断。上文说,“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意思是每当我从书中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这说明作者记忆力下降;后文“掩卷茫然,辄复不省”也是在说自己记忆力下降,通过“茫然”一词,可知合上书后作者又忘记了书中的内容,再也记不起文章内容了,由此推断“省”的意思是“记起、记住”。
(2)解释第二个“省”的含义,可通过迁移法,现代汉语有“反省”一词,其中“省”字的意思是“省察、检查”,由此推断“省乎己”中的“省”也是“省察、检查”的意思。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例句中的“闻”意思是听见、听到,句子译为“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见它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A项,懂得、理解;句子译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B项,闻名、出名;句子译为: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C项,名声、名望;句子译为:现在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D项,是听见、听到;句子译为:终年听不到音乐之声。故选D。3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A项,发愤,古今词义相同,均指下决心、立志。B项,黄泉,古义指地下水,今义指阴间。C项,学者,古义指求学是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D项,众人,古义指普通人、一般人,今义指许多人。故选A。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负此”的意思是依仗这个,在句中做状语,中心语是“自放”的状语,状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旬朔之间”是时间词,表面意思是十天一个月,指较长一段时间,时间词在文言文中往往单独断开,由此排除D。本句的意思是: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故选B。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虽,即使;有,通“又”;槁暴,晒干;挺,直;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弯曲。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对比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先从第④段找出运用对比论证法的语句,然后分析其作用。第④段,主要论述学习的态度: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其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将骐骥因“舍”而“不能十步”与驽马“不舍”而“十驾”对比,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ニ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则以用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的“用心躁”进行对比,蚯蚓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螃蟹虽然“六跪而ニ螯”,却“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通过“蚯蚓”与“螃蟹”的对比,突出“用心专一”是达成目的的关键,强调主观能动性对学习结果的作用。译文:(1)我年轻的时候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一遍,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给荒废了。等到数年之后,我开始发奋读书,用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这样反复读都记不住。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2)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块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划过,斧锯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剑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聪慧明达,行为就会没有过错。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借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劝学》《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阅读练习劝学(节选)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同“缒”,zhuì)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1)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中:合于B.而绝江河绝:横渡C.遗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彰:彰显D.王公大人弗敢骄也骄:骄傲
(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A.吾尝跂而望矣B.蟹六跪而二螯C.学者师达而有材D.怀腐而欲香也(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例: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句读之不知B.师不必贤于弟子C.蚓无爪牙之利D.不拘于时(5)下列选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第一段首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段尾部分则归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B.《吕氏春秋》认为,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C.荀子《劝学》认为要学习更要思考,文章通过“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比喻,得出结论“君子善假于物”。D.《吕氏春秋》认为,说教应当使人心悦诚服,否则就像给溺水者绑上石头,用毒药救人一样,会使得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来越昏聩。(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答案:【解答】(1)D.“骄”,动词,应译作“怠慢”。译文: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2)例句“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A.“而”是连词,表顺承关系,可不译。B.“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C.“而”是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作“并且,又”。D.“而”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故选D。(3)“今世之说者”,是“主语+者”的判断句,因此“者”后应断开,由此排除CD;“是拯溺而硾之以石也”和“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句式结构相同,语意并列,因此其间均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故选A。译文: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4)例句是状语后置句,“寒于水”应是“于水寒”。译文: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A.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译文:不懂得断句。B.状语后置句,应是“师不必于弟子贤”。译文:老师不一定就比弟子贤能。C.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应是“利爪牙”。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D.被动句,“于”是介词,表示被动。译文:不被当时不从师学习风气约束。故选B。(5)B.“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意思是“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希望得到”,不是“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6)①“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习;“参”,动词,检验;“省”,动词,反省;“知”,通“智”,智慧。译文: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②“生”,通“性”,本性,天性;“异”,不同;“假”,动词,借助。译文: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③“疾”,形容词,勤奋努力;“魁士”,大学者;“未之尝有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是“未尝有之”,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人。译文: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答案:(1)D(2)D(3)A(4)B(5)B(6)①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②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③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参考译文:
《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做君主和做父母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做子女和做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做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做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没有不行的。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救治病人却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师说》eq\a\vs4\al\co1(文体知识)1.说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篇幅一般不长。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题目可以理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师说》《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2.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3.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重要考点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3.一词多义(1)师①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吾师道也(学习)③则耻师焉(从师学习)④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⑤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2)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学说,主张)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不足为外人道也(说)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德,道义,正义)(3)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④为五百人立传(传记)(4)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③内惑于郑袖(迷惑)④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使……迷惑)(5)乃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表转折,竟,反而)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副词,表顺承,就)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副词,才)④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副词,表判断,是,就是)⑥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⑦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连词,于是)(6)其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人称代词,他们的)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④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⑤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4.词类活用①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②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③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④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⑤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⑥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⑧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5.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④不拘于时被动句⑤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同步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A.郯子(tán)六艺经传(chuán)贻(yí)B.句读(dòu)苌弘(chāng)聃(dān)C.阿谀(yú)授之书(shòu)蟠(pān)D.或否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吾从而/师之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B.不耻相师师:老师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师”字的意思。A.古之学者必有师()B.吾从而师之()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犹且从师而问焉()6.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C.道之所在,师之所在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1.D(A.传zhuànB.苌chángC.蟠pán)2.D(吾从/而师之)3.B(师:学习)4.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5.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6.C(判断句)【理解性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不应该看身份的高低贵贱,也不应该看年龄的长幼,正面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3.韩愈在《师说》中推崇从师的优良学风,其中总结全文,并点明写作《师说》的直接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5.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9.《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
10.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_______”,说明了李蟠的文章爱好,而“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2.《师说》中,韩愈把为子择师和自身耻于从师两种情形进行对比之后,表明自己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3.《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______,______”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
14.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____________”。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圣益圣,愚益愚”。
15.《师说》中,韩愈表明自己写作本文的缘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教师,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是人之精神、灵魂的塑造者。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7.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请教、学习,如果有疑惑且不跟从老师学习,就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
18.在《师说》中,韩愈对人生而有惑却不求解决之道,从而产生的严重后果进行阐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在《师说》中,韩愈盛赞百工互相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师说》中,“____________”一句指出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送给朋友的原因。
21.韩愈的《师说》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2.《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师说》中择师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师说》中表达写作目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参考答案
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3.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4.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9.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0.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1.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4.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15.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16.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7.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18.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19.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20.余嘉其能行古道
21.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2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2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4.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潮州请置乡校牒》阅读练习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节选自韩愈《师说》)【乙】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也。”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馀,岂无庶几者耶?刺史县令不躬为之师,里闾后生无所从学。尔赵德①秀才:沉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而宗孔氏,可以为师矣。请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督生徒,兴恺悌之风。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馀,以给学生厨馔。(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②)【注】①赵德:潮州潮安人,号天水先生。②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到任不久后撰写此文。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B.
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C.
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D.
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此州学废日久/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师襄”的“师”指乐官这一职业;老聃即老子,他曾向孔子问过礼。B.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C.
六艺经传,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左传》。D.
唐朝在行政区划上实行州县制,“刺史”为州的长官,“县令”是一县之长。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耻学于师”不良风气,韩愈进行直接而鲜明的批判,也点出“师道之不复”,士大夫难辞其咎。B.
《师说》最后一段脱离中心论点,交代写作缘由,嘉许年方十七的后生李蟠不受时俗的限制、继承师道传统的可贵精神。C.
《湖州请置乡校牒》是韩愈作为地方官所颁发的一份兴办学校、弘扬孔道的文书,他批评潮州落后的教育现状,表明注重发展地方教育的态度。D.
韩愈不仅起用当地人才,亲自选择贤师,而且慷慨解囊,拿出自己的薪俸来补助学生伙食,为振兴湖州文教做了实事。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此州户万有余,岂无庶几者耶?5.
韩愈在《师说》提到“彼童子之师”,在(《潮州请置乡校牒》说赵德“可以为师矣”,两处“师”的内涵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C2.A3.B4.(1)不懂得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他们的明智之处。(2)(即使在)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5.①“彼童子之师”的“师”是只教书本文字、帮助学生学习句读的技能型老师;②“可以为师矣”的“师”才是韩愈认可的尊崇儒家之道、弘扬德礼的“传道解惑者”。
参考译文:【乙】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不如以道德和礼教为首要,而以政令和刑罚为辅助。”想要推行道德和礼教,没有不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潮州的州学荒废时日已久,进士科和明经科,一百多年间,都没有推荐到朝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官员们没见过为乡贡举子举办的乡饮酒礼,没听过举荐欢送贤才时唱的《鹿鸣》歌,忠孝的行为不受劝勉,这也是本地的耻辱啊。(即使在)
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有忠实诚信的人。现在这个州有一万多户人家,难道会没有贤才吗?刺史县令不亲自做表率,乡里的年青人没有可跟随学习的地方。这位赵德秀才:沉稳端方不浮躁,很通晓经学,有文采,了解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议事说理抵制异端邪说而尊崇孔子,可以作为老师。延请赵德担任海阳县尉,充当衙推官,专门管理本州的州学,督导学生,发扬和乐平易的君子之凤。刺史拿出自己的的俸禄作为兴学本金,多余的部分给学生充当伙食费。(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师说》《吕氏春秋·尊师》阅读练习(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二)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吕氏春秋·尊师》)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B.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C.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D.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诲人而不倦其/惟此邪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很多人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见:显示3.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是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马说》《爱莲说》等。B.《师说》中的“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C.《短歌行》“呦呦鹿鸣”句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句均用典,语出《诗经》。D.“七月既望”中“既望”指每月十五日,“戊申晦”中“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4.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说》论述了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不蔓不枝,很有说服力。B.《师说》语言错综多变,如二、三段连用三个对比,三个对比的结语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语调,先感叹,再疑问,后肯定,既富有感情色彩,又增强了论辩的逻辑力量。C.《尊师》提出尊师最重要的是尊重和发扬老师之道,把遵循和发扬老师之道视为求学者最重要的责任,甚至把那种遵循而不尽力弘扬老师之道的行为称为背叛。D.《尊师》指出,教育最重要的是“成身”,成就自我,养成理想的人格。文章认为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自身的修养对于一个人来说,更具有决定性意义。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2)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4分)
答案:1.C
2.B(此处“众人”,为“一般人”)
3.D(“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4.B(先疑问,再肯定,后感叹)
5.(1)巫医、乐师、各类工匠这些人,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落实“不齿”“乃”“其”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共4分)
(2)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另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做善于学习。(落实“益”“乃”“全”“败”等词语的翻译,保持语意通畅。共4分)
【文言参考译文】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耳有所闻反不如耳聋听不见好;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目有所见反不如眼瞎看不见好;使人的口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口有所言反不如口哑说不出话好;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心有所知反不如狂乱无知好。因此,凡学习,并不是能给人另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本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就叫做善于学习。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去发扬光大。听从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这种行为叫做“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这种行为叫做“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不接纳他们在朝为臣,君子不跟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人是一件非常仁义的事,学习是一件非常聪明的事。仁义的事没有比给人带来利益更大的了,而给人带来利益最大的,没有什么能超过教育。聪明的事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了,而修养身心最重要的,没有什么能超过学习。如果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做子女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做臣下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做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其中形势最有利的就可以做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话称道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道呢?如果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勤于教诲而不疲倦,大概仅此而已!”天子进入明堂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做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做臣子看待,这是用以显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啊!
【综合文言知识】1.通假释义(1)木直中绳,“”同“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资质、禀赋)(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2.一词多义(1)道eq\b\lc\{\rc\(\a\vs4\al\co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学,说、主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2)师eq\b\lc\{\rc\(\a\vs4\al\co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传eq\b\lc\{\rc\(\a\vs4\al\co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4)于eq\b\lc\{\rc\(\a\vs4\al\co1(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青,取之于蓝介词,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其皆出于此乎介词,在,不拘于时介词,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介词,对于))(5)而eq\b\lc\{\rc\(\a\vs4\al\co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修饰,关系,惑而不从师连词,转折关系,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连词,顺承关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连词,假,设关系))(6)者eq\b\lc\{\rc\(\a\vs4\al\co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的人或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中表提顿))(7)其eq\b\lc\{\rc\(\a\vs4\al\co1(其曲中规代词,它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们,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可译为“大概”))3.古今异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2)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3)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5)今之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许多的人。(6)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今义:一个表目的和结果的连词。(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8)是故无贵无贱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吾师道也(学习)(2)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3)名词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郯子(“以……为师”)(4)形容词活用。其曲中规(作名词,曲度,弯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作动词,走得快)惑而不从师(作动词,有疑难问题)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形容词用作名词,愚人)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动词活用。木直中绳,5.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也)②臂非加长也(……也)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也)(2)倒装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③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3)省略句。①以(之)为轮(省略宾语)②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省略谓语)③(人们)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省略主语)④其下(于)圣人也亦远矣(省略介词)(4)被动句。不拘于时,学于余(“于”表被动)6.词语积累(1)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2)积善成德:长期行善,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3)锲而不舍:比喻做事情能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4)积水成渊:比喻积少成多。eq\a\vs4\al\co1(必背名句)《劝学》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和“金”的变化来说明经过改造,事物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4.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5.《劝学》认为“君子生非异也”,但君子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6.《老子》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劝学》中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7.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8.蚯蚓的“用心一”和螃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师说》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与《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同的。2.《师说》明确地指出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从师标准。3.《师说》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4.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就要去探求,或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赤壁赋》eq\a\vs4\al\co1(文体知识)1.赋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超过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记》《汉书》,也把屈原等人的作品称为赋。将“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赋的体式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是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是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骈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习惯。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被人视作骈文。2.了解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亲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好的方面。),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再迁至密州(今山东诸城),移至徐州。元丰一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区)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市区),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御赐谥号文忠(公)。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为杰出的词人,苏轼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等。政治倾向上,苏轼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因其书法方面成就极大,故与黄庭坚、米芾、蔡襄(也有学者认为是蔡京)并称“宋四家”。苏轼提携的后人,著名的有“苏门四学士”,即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重要考点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盘绕、围绕3.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4.一词多义(1)歌①歌窈窕之章(唱)②歌曰“桂棹兮兰桨……”(歌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韵律)④诗言志,歌永言(能唱的诗)(2)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③日夜望将军至(盼望)④德高望重(名望,声望)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念头)(3)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往)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③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表假设,如果)④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⑤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4)属①举酒属客(劝请)②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③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④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辈)⑥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5)于①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②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④强于百万之师(介词,比)⑤告之于帝(介词,向)5.词类活用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②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③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④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吟诵)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⑦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⑧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⑩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6.文言句式①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③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⑤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文中苏轼情感变化梳理:【讲解目的】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让学生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讲解步骤】第一步:梳理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第二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剖析作者情感变化原因第一步:梳理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提问:文章一共有五段文字,每一段文字写了什么内容?①第一段:写了苏轼游历赤壁的时间、地点,并写了赤壁的山光水色。②第二段;苏轼和客人饮酒极乐,唱起歌来。客人应和歌声而吹箫,箫声悲愁。③第三段:主问客答,苏轼询问客人箫声悲凉的原因,客人回答到触景生情,伤感于人生短暂。④
第四段: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⑤第五段: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第二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剖析作者情感变化原因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明确:乐--悲--乐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一一月夜泛舟的陶醉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2.剖析原因:第一段作者描写了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国际海运货物跟踪与信息共享协议
- 2024年借款三方具体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全新版专业拉水运输服务合同范本版B版
- 江南大学《高分子材料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佳木斯大学《文艺美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司机保密承诺书与合同版B版
- 2024专业麻醉师聘用协议模板简化版版B版
- 暨南大学《内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违背方案审查申请表
- 济宁学院《田径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计量经济学》(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如鲲(山东)新材料生产基地钠盐技改扩产项目环评报告书
- 公共营养师实操
- 中医治疗“石淋”医案66例
- 2023年考研考博-考博英语-河北工业大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含答案解析
- 第节向量组线性相关性(共36张PPT)
- 船舶辅机考试复习题库(学校下发800题)
- 2023年《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年度版
- 精神障碍的早期识别
- 防止电力生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023版
- 产权交易项目委托函公车出让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