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含油污泥利用与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_第1页
DB61T-含油污泥利用与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_第2页
DB61T-含油污泥利用与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_第3页
DB61T-含油污泥利用与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_第4页
DB61T-含油污泥利用与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含油污泥利用与处置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常用含油污泥利用与处置方法及工艺要求、利用与处置过程污染控制、环境监测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泥在利用与处置过程中的工程设计、运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监管。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085.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4554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8484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30485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GB30760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GB37822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HJ/T176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819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总则HJ820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火力发电及锅炉HJ848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水泥工业HJ1091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导则HJ1033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治理HJ1038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危险废物焚烧HJ2025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技术规范HJ2042危险废物处置工程技术导则DB61/T1025含油污泥处置利用控制限值DB61/1226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61/T1361落地油泥微生物处理技术规程术语和定义含油污泥Oilysludge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加工过程中,沉积于油罐罐底、含油污水处理过程、石油作业时原油落入土壤等形成的可能造成污染的多种形态的含油混合物。利用Recycle指从固体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或者燃料的活动。处置Dispose指将固体废物焚烧和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份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填埋场的活动。调质Conditioning通过物理、化学手段调整含油污泥中固体粒子群的形状和排列状态,以实现固液易于分离的预处理过程。化学热洗Chemicalheatwashing通过化学药剂及热水共同作用于含油污泥,使其粘度降低,实现固液分离的处理过程。热解Pyrolysis在隔氧加热条件下,含油污泥中有机物发生裂解,从而实现油气回收和污泥无害化、减量化的处理过程。焚烧Incineration在高温和富氧条件下,使含油污泥充分燃烧,彻底分解的处理过程。水泥窑协同处置co-processingincementkiln通过高温焚烧及水泥熟料矿物化高温烧结过程实现固体废物毒害特性分解、降解、消除、惰性化、稳定化等目的的废物处置技术手段。微生物处理Microbialtreatment利用天然存在或人为培养的专性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代谢和降解功能,将污染物转变为无害物质或矿化的过程。利用与处置一般要求4.1.1含油污泥进料前应进行预处理,去除大块含油杂物。4.1.2含油率大于5%(wt)的含油污泥应回收油品,不得直接采用填埋或焚烧方式处置。4.1.3含油污泥的收集、贮存和运输应符合HJ2025、GB18597要求。调质-分离法4.2.1调质过程中添加化学药剂品种应根据含油污泥特性、脱油效率等现场试验情况确定。4.2.2经调质处理后含油污泥宜采用离心分离进行固液分离,脱水后含油污泥含水率不宜高于80%。化学热洗法4.3.1预处理后含油污泥中固体颗粒直径宜小于5mm。4.3.2化学热洗宜采用搅拌匀化、加热、投加化学药剂等工艺措施,化学药剂品种、热洗时间等应根据含油污泥特性、脱油效率等现场试验情况确定。4.3.3处理后含油污泥宜采用离心分离方法进行固液分离。热解法4.4.1采用热解技术处理含油污泥的含水率宜低于30%。4.4.2热解参数如热解终温、停留时间、氮气进量等根据含油污泥中含固量、固体颗粒粒径、含油量、含水率等参数确定。4.4.3热解产生的气体须回收油品,回收油品后的不凝气应循环利用作为热解的燃料,不能回收利用的应按照HJ1091要求焚烧处理后排放,热解炉加热烟气、焚烧炉烟气应采取急冷处理,烟气温度1s内降到200℃以下,减少烟气在200℃~500℃温区的滞留时间。4.4.4排渣系统应与炉体密闭连接防止飞灰。焚烧法4.5.1焚烧炉出口烟气中的氧气含量应为6%~10%(干气)。4.5.2焚烧炉应设置二次燃烧室,保证烟气在二次燃烧室1100℃以上停留时间大于2s;热能利用避开200℃~500℃的温度区间。4.5.3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应小于5%。4.5.4高温烟气采取急冷处理,烟气温度1s内降到200℃以下,减少烟气在200℃~500℃温区的滞留时间。4.5.5除遵守本标准要求外,还必须符合HJ/T176、HJ2042、GB18484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水泥窑协同处置法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法按照GB30760执行。4.7微生物处理法采用微生物处理法按照DB61/T1361执行。污染控制大气5.1.1非甲烷总烃排放执行GB16297、GB37822。5.1.2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DB61/1226。5.1.3采用热解技术和焚烧技术处理含油污泥的,热解炉废气、焚烧炉废气控制措施及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GB18484。5.1.4水泥窑协同处置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GB30485。5.1.5含油污泥利用与处置过程中若产生恶臭气体,执行GB14554。废水含油污泥利用与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应按照现行相关要求处理,鼓励全部综合利用,不能综合利用时根据排水去向执行相应标准。噪声5.3.1含油污泥处理过程中尽量选择低噪声设备,主要噪声设备应采取基础减振、消声或隔声等降噪措施。5.3.2营运期厂(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执行GB12348。固体废物5.4.1含油污泥处理后产生的污泥用于铺设油田井场、等级公路或用作工业生产原料时,其控制限值应满足DB61/T1025。5.4.2含油污泥利用过程产生的污泥按GB5085.7要求,经鉴别不再具有危险特性的不属于危险废物,后续利用、处置途径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执行。监测6.1含油污泥利用与处置单位涉及锅炉的按照HJ820要求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含油污泥采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法的单位应按照HJ848要求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其余利用与处置单位应参照HJ1033、HJ1038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具体监测点位、指标、频次见表1-3。待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治理、危险废物焚烧相关行业自行监测技术指南发布后,自行监测方案的制定从其规定。根据危险废物特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等相关环境管理规定涉及其他监测因子的,还应从其规定执行。表1有组织废气污染物监测点位、指标、频次工艺单元监测点位监测指标最低监测频次贮存单元、生产车间贮存设施、生产车间废气排放口硫化氢、氨、非甲烷总烃、臭气浓度1次/半年热解单元、焚烧单元热解炉废气排放口、焚烧废气排放口烟尘(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氮氧化物(以NO2计)自动监测非甲烷总烃、二噁英类1次/半年汞及其化合物(以Hg计)、镉及其化合物(以Cd计)、砷、镍及其化合物(以As+Ni计)、铅及其化合物(以Pb计)、铬、锡、锑、铜、锰及其化合物(以Cr+Sn+Sb+Cu+Mn计)a1次/月a采用热解方法处理含油污泥废包装物及焚烧方法的执行该项监测指标及频次。表2无组织废气污染物监测点位、指标、频次监测点位监测指标最低监测频次厂界硫化氢、氨、臭气浓度、颗粒物、非甲烷总烃、氯化氢a1次/季度b1次/半年ca采用热解方法处理含油污泥废包装物及焚烧方法的还需监测该项指标。b采用热解方法处理含油污泥废包装物及焚烧方法的执行该项监测频次。c采用热解方法的执行该项监测频次。表3废水、噪声污染物监测点位、指标、频次监测要素监测点位监测指标最低监测频次废水雨水排放口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1次/日a1次/月b生活污水单独排放口pH、流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1次/季度生产废水排放口pH、流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悬浮物、石油类1次/季度厂界噪声昼、夜间连续等效A声级厂界四周季度一次a采用热解及焚烧方法的雨水排放口有流动水排放时开展监测,排放期间按日监测,如监测一年无异常情况,每季度第一次有流动水排放时开展按日监测。b采用其他方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