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_第1页
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_第2页
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_第3页
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_第4页
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教版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检测总分:100分姓名:班级: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中,其工作原理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粮食酿酒B.棉线织布C.冶炼金属D.烧制陶瓷【答案】B【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详解】A、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棉线织布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冶炼金属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石灰石烧制生石灰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B2.消除铁制品表面的锈可用.......(▲)A.水B.稀盐酸C.洗涤剂D.食盐水【答案】B【解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酸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酸的性质进行。【详解】铁锈的成分是氧化铁,可以与盐酸反应,故可以用稀盐酸除去。故选:B3.某同学以“浦阳江江水污染情况调查”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为了较准确地测定江水样品的酸碱度,可以使用......(▲)A.紫色石蕊试液B.无色酚酞试液C.pH试纸D.蓝色石蕊试液【答案】C【解析】该题要求具体得出江水的酸碱度,所以不能利用指示剂,应选择pH试纸。【分析】仔细审题,明确题目是要求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还是酸碱度,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详解】略4.下列有关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中,三者皆指同一物质的是.......(▲)A.氧化钙、消石灰、CaOB.氯化氢、盐酸、HC1C.碳酸钙、熟石灰、CaCO3D.氢氧化钠、烧碱、NaOH【答案】D【解析】学生应熟悉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及俗称。有些物质名称很相似甚至仅一字之差,但是其结构组成却相差很大,结合能反映物质组成的化学式区别名称相似的物质是简明有效的方法。【分析】【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对各种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A、消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H)2,氧化钙俗称为生石灰,化学式为CaO,因此,消石灰与氧化钙二者不是同一种物质,故错;B、HCl的水溶液俗称为盐酸,盐酸为HCl与水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HCl气体,二者不是同种物质,故错;C、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化学式为Ca(OH)2,与碳酸钙不是同一种物质,故错;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因此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三者为同一物质。故选:D5.根据下列人体内一些液体的正常的pH范围判断,其中一定能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A.唾液(6.6∽7.1)B.胆汁(7.1∽7.3)C.胃液(0.9∽1.5)D.血浆(7.35∽7.45)【答案】C【解析】

根据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分析】解答本题要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具体物质的水溶液的酸碱性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详解】A、唾液的pH为6.6~7.1,不一定是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B、胆汁的pH为7.1~7.3,呈碱性,一定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故选项说法错误;C、胃液的pH为0.9~1.5,一定呈酸性,一定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D、血浆的pH为7.35~7.45,呈碱性,一定能使石蕊溶液变蓝,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6.下列有关氯化钠的说法正确的是.......(▲)A.氯化钠是一种盐B.氯化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C.氯化钠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D.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略7.在盐酸中加入下列物质后,溶液的pH不会显著升高的是.......(▲)A.Ca(OH)2B.K2CO3C.AgNO3D.NaOH【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略8.下列有关NaOH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A.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B.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C.用酚酞试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D.用CaCl2溶液除去NaOH溶液中的少量Na2CO3【答案】B【解析】A、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会与二氧化碳反应进行分析;B、根据氢氧化钠、碳酸钠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变红色进行分析;C、根据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D、根据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详解】A、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因此不能用NaOH固体干燥CO2气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可以用熟石灰和纯碱为原料制取NaOH,该选项说法正确;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不能用酚酞溶液检验NaOH溶液是否变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除去碳酸钠的同时,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9.只经过一次实验就能将H2SO4、NaC1、NaOH三种无色溶液区别开来的是.......(▲)A.纯碱溶液B.稀盐酸C.硝酸银溶液D.石蕊试液【答案】D【解析】

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分析】本题有一定难度,在解决鉴别物质题时,判断的依据是:所选试剂需要与待鉴别的物质反应并出现明显不同的现象。【详解】A、纯碱溶液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与氯化钠溶液不反应,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B、稀盐酸与H2SO4、NaCl均不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C、硝酸银溶液与H2SO4、NaCl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银白色沉淀、氯化银白色沉淀,不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D、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H2SO4、NaCl、NaOH三种无色溶液分别显酸性、中性、碱性,使石蕊溶液分别显示红色、紫色、蓝色,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现象,可以鉴别,故选项正确;故选:D10.如图“五环旗”的上面3个环代表一种液体,下面2个环各代表一种酸碱指示剂,两环相交部分表示指示剂跟有关液体混合后显示的颜色。下列表示相交部分显示的颜色,其中显示颜色不正确的是.......(▲)A.红色B.蓝色C.红色D.蓝色【答案】D【解析】红,碱溶液使石蕊试液变蓝,使酚酞溶液变红分析。【分析】根据酸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详解】A、酸溶液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B、碱溶液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不符合题意;C、碱的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不符合题意;D、纯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变色,符合题意;故选:D11.将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HC1和FeCl3的混合溶液中至过量。下列图像正确的是.......(▲)ABCD【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氯化氢溶液呈酸性所以开始时溶液的pH值小于7,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性,当氢氧化钠过量时溶液呈碱性,pH大于7,所以A错误;向H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氢氧化铁沉淀,离子数目减小,导电性减弱。所以B错误;向H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水,水的质量一直增加,所以C错误;D、向HCl和FeCl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首先发生盐酸与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而后再有沉淀生成,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铁不断减少,直至反应停止,此时就不会有沉淀生成,所以D正确。故选:D12.为测定一瓶NaOH溶液是否完全变质,分别取该溶液于A、B两个密闭器中,将一定浓度的稀盐酸滴加到A中,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测定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如图1所示;将一定浓度的氯化钙溶液滴加到B中,利用pH传感器测定溶液pH变化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实验结论不正确.......(▲)图1图2A.说明NaOH溶液是部分变质B.图1中ab段主要发生中和反应C.图2随着氯化钙溶液不断加入,pH不可能等于7D.根据图2,反应结束时,溶质只有NaCl【答案】D【解析】根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显碱性,若含有氢氧化钠,滴加稀盐酸时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明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明确加入稀盐酸和氯化钙溶液后发生的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由题意由图1可知,a点到b点之间,较长时间内未明显产生CO2,说明滴加的稀盐酸主要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反应,b点之后曲线开始明显上升,反应产生较多的二氧化碳,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由图2可知,随着氯化钙溶液的滴加,与之反应的是碳酸钠,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而反应结束pH仍大于7,因此剩余碱性物质就是部分变质后没有参与反应的氢氧化钠,则有:A、结合以上分析可知,这瓶NaOH溶液部分变质,A选项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B、a点到b点曲线说明在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主要发生中和反应,B选项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C、随着氯化钙溶液的滴加,虽然Na2CO3和CaCl2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但是还有部分氢氧化钠未变质,相当于氢氧化钠溶液会被稀释,pH逐渐降低,但溶液仍呈碱性,故pH不可能等于7,C选项结论正确,不符合题意;D、烧杯B滴加氯化钙溶液后,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不反应,因此反应结束时,溶质应为NaCl和NaOH,D选项结论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13.某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原来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通过调节流量阀,使最终排出的溶液呈中性(如图)。现改用氢氧化钾溶液处理以得到钾肥,若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假设两种碱溶液的密度相同),在废水流量不变的情况下,碱液的流量阀应做的调节为.......(▲)A.保持不变B.加大流量C.减小流量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根据两种物质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NaOH和KOH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比较,如果要中和等质量的硫酸,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物质所需量也较大,据此答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详解】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K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如果要中和等质量的硫酸,所需KOH的质量要大于NaOH的质量,故碱的流量阀应作的调节为加大流量。故选:B14.室温时,随着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B.向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C.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D.d点溶液中含有较多的Ba2+、OH、SO、H+【答案】C【解析】A、根据a点时,反应没有开始,溶液中有一种溶质H2SO4解答;B、根据稀H2SO4与Ba(OH)2溶液的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b点溶液中有硫酸解答;C、根据稀H2SO4与Ba(OH)2溶液的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质量减小,c点表示完全反应解答;D、根据完全反应后继续加Ba(OH)2溶液到d点解答。【分析】此题是多个知识点的考查题,能对多个物质的反应过程达到有效分析,并能结合读懂图象是解题的关键。【详解】A、a点时,反应没有开始,溶液中有一种溶质H2SO4,故错误;B、稀H2SO4与Ba(OH)2溶液的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质量减小,c点完全反应,b点溶液中有硫酸,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故错误;C、稀H2SO4与Ba(OH)2溶液的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质质量减小,完全反应后,溶质质量为0,c点完全反应,杯内液体的pH=7,故正确;D、完全反应后继续加Ba(OH)2溶液到d点,点d溶液中较多的Ba2+、OH,无SO、H+,故错误.答案:C15.小明同学分别取28gKOH固体A、B、C,采用不同方法保存。几天后,A未变质、B部分变质、C全部变质。他将三份固体分别配成溶液并滴入15%的稀盐酸直到正好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几天后,三份固体的质量为:A<B<CB.为控制正好反应,A可用酚酞试液指示,B、C可滴加稀盐酸直到正好不冒气泡C.正好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D.正好反应时,生成氯化钾的质量都相等,均为37.25g【答案】C【解析】根据氢氧化钾固体变质是氢氧化钾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反应,产物是碳酸钾和水,碳酸钾和氢氧化钾均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由化学反应中的元素守恒可知不管怎样变质,钾元素质量不变,所以生成的氯化钾质量会相等,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有关信息可对三种固体的消耗稀盐酸的量进行分析,要判断反应是否恰好进行可通过反应的现象及指示剂完成进行分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氢氧化钾的有关的性质,氢氧化钾的变质及相关计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及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进行。【详解】A、氢氧化钾固体变质是氢氧化钾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反应,其反应的方程式是:2KOH+CO2=K2CO3+H2O,即每112份的氢氧化钾可生成138份的碳酸钾,所以变质越多质量越大,故三份固体的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为:A<B<C,故A正确;盐酸与氢氧化钾反应无现象,借助酚酞遇碱变红的事实,可先在氢氧化钾中滴加酚酞,变红后滴加稀盐酸,只要红色恰好消失则证明氢氧化钾恰好反应,含有碳酸钾的氢氧化钾加入稀盐酸后会优先于氢氧化钾反应,而碳酸钾与稀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B、C滴加稀盐酸直到正好不冒气泡时即是恰好反应,故B正确;从①KOH+HCl=KCl+H2O,②2KOH+CO2=K2CO3+H2O,③K2CO3+2HCl=2KCl+H2O+CO2↑可知:KOH∽HCl、2KOH∽K2CO3∽2HCl,由关系式可知,三种情况下,消耗稀盐酸的质量三固体相等,故C错误;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三种情况下,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则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相等,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则:K~~~~KC3974.528g××100=37.25g故D正确。故选: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16.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为验证CO2与NaOH能够发生反应,某同学按如图实验装置进行实验。(1)药品滴加顺序往往会影响实验结果,该实验加人试剂的正确顺序应该是▲。A.先加入盐酸,再加人氢氧化钠溶液B.先加人氢氧化钠溶液,再加人盐酸(2)实验过程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答案】(1)B;(2)气球先膨胀,后变瘪【解析】(1)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瓶内压强变小,稀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稀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解答。【分析】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气球变化的原因、掌握碱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1)如果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盐酸,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瓶内气压减小,能够观察到气球先膨胀;再加入稀盐酸,稀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增大,后变瘪。稀盐酸不与二氧化碳反应,故该实验加入试剂的正确顺序应该是B。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瓶内气压减小,能够观察到气球先膨胀;再加入稀盐酸,稀盐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增大,后变瘪。故答案为:(1)B;(2)气球先膨胀,后变瘪。17.某植物的花瓣汁液(以下简称:X汁液)呈紫色,X汁液分别滴加到盛有下列溶液的试管中有如下现象:溶液名称白醋稀盐酸氯化钠溶液蒸馏水石灰水氢氧化钾溶液X汁液红色红色紫色紫色绿色绿色(1)据上表推测,X汁液▲(填“能”或“不能”)作酸碱指示剂。(2)将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绿色,则肥皂水PH▲(填“>”“<”或“=”)7。【答案】(1)能;(2)>【解析】(1)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X汁液在不同溶液中颜色变化记录表,判断可用作酸碱指示剂的物质;(2)根据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绿色,判断肥皂水的酸碱性。【分析】掌握常见的物质的酸碱性以及指示剂的变色的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1)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根据X汁液在不同溶液中颜色变化记录表,判断可用作酸碱指示剂的物质;(2)根据X汁液滴入肥皂水中溶液呈绿色,判断肥皂水的酸碱性;故答案为:(1)能;(2)>18.根据下表中的信息填空:物质氨水苹果汁牛奶鸡蛋清PH8.5∽10.52.9∽3.36.3∽6.67.6∽8.0(1)其中酸性最强的是▲。(2)鸡蛋清是▲性。(3)若向一支盛有氨水的试管中滴稀盐酸,则试管中液体的pH会▲(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答案】(1)苹果汁;(2)碱;(3)变小【解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据此解答。【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详解】(1)当溶液的pH<7时,随着pH的减小酸性增强,上述液体中,苹果汁的pH最小,酸性最强,故填:苹果汁。(2)鸡蛋清是的pH范围是7.68.0,大于7,显碱性,故填:碱。(3)氨水的pH范围是8.510.5,显碱性,盐酸显酸性,因此向一支盛有氨水的试管中滴稀盐酸,则试管中液体的pH会变小,故填:变小。19.某物质由Na2SO4、Na2CO3、CaCl2、CuSO4、NaC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它的组成,做如下实验:①取该物质样品溶于水,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②取部分此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③过滤,然后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最后全部溶解。由此可以推断:原混合物中肯定有▲,肯定没有▲,可能有▲。如果进一步确定可能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可取①得到的溶液先滴加▲溶液,再滴加▲溶液来检验。【答案】肯定有Na2CO3;肯定没有Na2SO4、CaCl2、CuSO4;可能有NaCl;过量稀硝酸;滴加硝酸银【解析】固体混合物样品溶于水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混合物中一定无硫酸铜,取部分此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混合物中可能含硫酸钠或碳酸钠,由于硫酸钠或碳酸钠可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而固体混合物样品溶于水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所以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氯化钙,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最后全部溶解,说明生成的白色沉淀为碳酸钡,故一定含碳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钠,实验中未涉及到氯化钠的检验,所以无法确定。【分析】本题为混合物组成的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要抓住题干叙述的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利用顺向或逆向推测其他物质,从而得出结论。【详解】(1)取固体混合物样品溶于水搅拌后得到无色溶液,由于硫酸铜溶液为蓝色,所以说明一定不含硫酸铜。(2)取部分此溶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根据题干给出的物质,所形成的沉淀可能为碳酸钡或硫酸钡,所以混合物中可能含碳酸钠或硫酸钠,综合(1)得到无色溶液(2)可能含碳酸钠或硫酸钠,而碳酸钠或硫酸钠可与氯化钙形成沉淀,故混合物中一定不含氯化钙。(3)在白色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最后全部溶解,说明沉淀为碳酸钡,故一定含有碳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钠,实验中未涉及到氯化钠的检验,所以无法确定是否含有,要确定氯化钠的存在,可用硝酸银溶液,由于混合物中含有的碳酸钠会造成干扰,所以可先加硝酸除去。故本题答案为:肯定有Na2CO3;肯定没有Na2SO4、CaCl2、CuSO4;可能有NaCl;过量稀硝酸;滴加硝酸银20.分析下列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反应,回答有关问题:①NaOH+NH4Cl=NaCl+NH3↑+H2O②2KOH+(NH4)2SO4=K2SO4+2NH3↑+2H20③Ca(OH)2+2NH4NO3=Ca(NO3)2+2NH3↑+2H2O(1)上述反应中NH4C1、(NH4)2SO4、NH4NO3属于化肥中的▲肥。(2)由上述反应可知,碱与铵盐反应的规律是都生成▲和水。(3)熟石灰改良过的土壤不能使用铵盐作肥料的原因是▲。【答案】(1)氮;(2)盐;氨气;(3)铵盐遇碱生成氨气,从而失去肥效【解析】【分析】【详解】(1)NH4Cl、(NH4)2SO4、NH4

NO3都含有氮元素,都属于氮肥;(2)由上述反应可知,碱与铵盐反应的规律是都生成盐、氨气和水;(2)铵盐遇碱会生成氨气,熟石灰属于碱,所以熟石灰改良过的土壤不能使用铵盐,否则会因生成氨气而使其肥效降低;故答案为:(1)氮;(2)盐、氨气;(3)铵盐遇碱生成氨气,从而失去肥效。21.将一根生锈的铁钉插入足量的稀硫酸中,首先看到▲,反应方程式为▲,一段时间后,又看到铁钉表面▲出现,反应方程式为▲。【答案】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Fe2O3+3H2SO4=Fe(SO4)3+3H2O;有气泡冒出;Fe+H2SO4=FeSO4+H2↑【解析】生锈的铁钉表面有铁锈,故放入盐酸中后,首先铁锈与盐酸反应,所以开始并没有气泡冒出,当铁锈除去后,铁与盐酸反应有气泡冒出。【分析】在置换反应中,铁表现出正二价,正二价的金属铁溶液呈绿色,而三价铁溶液呈黄色。【详解】生锈的铁钉插入足量的稀硫酸中,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硫酸铁与水,所以溶液变为黄色,铁锈反应完后露出铁钉,铁钉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故答案为:铁锈溶解,溶液变为黄色;Fe2O3+3H2SO4=Fe2(SO4)3+3H2O;有气泡冒出;Fe+H2SO4=FeSO4+H2↑22.兴趣实验能激励同学们学习化学实验,某同学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先后将两种溶液快速全部推入,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一段时间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1)先推入的液体是NaOH溶液,判断的依据是什么?▲。(2)cd段压强变大,其原因是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解释)。(3)实验反思:欲证明c点处反应后的生成物,除了用盐酸还可以用的不同类别的物质是什么?▲(写一种即可)。【答案】(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导致容器内压强减小(2)NaCO3+2HCl=2NaCl+H2O+CO2↑(3)氯化钙溶液【解析】(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容器内压强减小。(2)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3)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详解】(1)先推入的液体是NaOH溶液,是因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容器内压强减小。故填: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容器内压强减小。cd段压强变大,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O3+2HCl=2NaCl+H2O+CO2↑。故填:NaCO3+2HCl=2NaCl+H2O+CO2↑;欲证明C点处反应后的生成物,除了用盐酸还可以用氯化钙溶液,是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过程中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填:氯化钙溶液。三、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24分)23.实验小组用pH传感器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测定结果如图所示:(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向烧瓶中缓慢注入稀盐酸,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3)d点时,烧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有▲。【答案】(1)NaOH+HCl=NaCl+H2O(2)红色溶液变无色,PH逐渐减小至小于7;(3)氯化钠、氯化氢【解析】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显酸性溶液pH小于7,显中性溶液pH等于7,显碱性溶液pH大于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详解】(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故填:NaOH+HCl=NaCl+H2O;向烧瓶中缓慢注入稀盐酸,能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红色溶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至小于7故填:红色溶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至小于7;(3)40s时,溶液pH小于7,因此烧瓶内溶液中的溶质有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和过量的氯化氢故填:氯化钠、氯化氢;24.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1)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装置A的作用是▲,装置E的作用是▲。(3)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4)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若撤除装置C,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答案】(1)Ba(OH)2+CO2=BaCO3↓+H2O;(2)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防止进入装置D中;(3)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4)偏大;偏大【解析】①根据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进行分析;②根据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碱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行分析;③根据空气通入过快,不能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进行分析;④根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钡反应,装置B中产生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如果不除去气体中的水,会使丁中测定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大进行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装置理解、对操作的评价、物质含量的测定、化学计算等,难度中等,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要认真分析,把握实验设计的每个步骤中的实验目的。【详解】(1)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Ba(OH)2+CO2=BaCO3↓+H2O;(2)氢氧化钠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碱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所以装置A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装置E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防止进入装置D中。(3)空气通入过快,不能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4)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钡反应,装置B中产生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如果不除去气体中的水,会使丁中测定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大。故答案为:(1)Ba(OH)2+CO2=BaCO3↓+H2O;(2)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防止进入装置D中;(3)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4)偏大;偏大25.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uSO4、Ca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所组成。小文为了确定它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1)操作a的名称是▲,其中必须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2)写出蓝色沉淀的化学式:▲。(3)白色固体是▲,它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4)小文通过实验后认为,这包固体粉末中只有两种物质,他的判断是▲(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答案】(1)过滤;漏斗;(2)Cu(OH)2;(3)碳酸钙;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4)错误;无法判断是否存在Na2SO4【解析】(1)根据结果操作a得到固体和液体两种状态的物质分析操作及需要的仪器;(2)根据蓝色沉淀是蓝色溶液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的,可知含有硫酸铜,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3)根据物质溶于水得到白色沉淀,可知是原有的难溶性碳酸钙,没有两两反应产生的沉淀,故只有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判断反应类型;(4)根据推断的物质一定含有碳酸钙、硫酸铜,可能含有硫酸钠分析。【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从物质的颜色、物质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现象推出可以确定存在或不存在的物质,对于现象不能确定的只能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详解】结果操作a得到难溶性固体和蓝色溶液,可知是过滤,需要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其中缺少的玻璃仪器是漏斗;(2)溶液呈现蓝色的是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的氢氧化铜是蓝色的沉淀,化学式为:Cu(OH)2;(3)白色固体是难溶性的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是酸和盐发生的复分解反应;(4)经过推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碳酸钙、硫酸铜,而硫酸钠不影响实验的现象,所以可能含有硫酸钠,因此认为这包固体粉末中只有两种物质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无法判断是否存在Na2SO4故答案为:(1)过滤;漏斗;(2)Cu(OH)2;(3)碳酸钙;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4)错误;无法判断是否存在Na2SO426.通过下列实验判断稀硫酸与KOH、Ba(NO3)2、KNO3、K2CO3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实验一:KOH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实验二:Ba(NO3)2溶液+稀硫酸实验三:KNO3溶液+稀硫酸实验四:K2CO3溶液+稀硫酸(1)上述实验中没有明显现象的是▲。(2)实验二中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3)同学们将实验后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烧杯中,产生大量气泡,后续实验及现象如图:①无色滤液b一定呈▲性(填“酸”“碱”或“中”)。②上述实验所得无色滤液b中有一种溶质可能存在,请你设计实验证明该溶质是否存在。你设计的实验的具体操作是▲。【答案】(1)实验三;H2SO4+Ba(NO3)2=BaSO4↓+2HNO3;(3)①中;②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硫酸钾,否则没有【解析】(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生成,或有水生成,或有气体生成,三个条件中,至少具备其中的一个条件,反应就能够发生;(2)根据酸碱中和反应实质解答;(3)①根据实验现象、结合物质的水溶性等方面的情况可以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沉淀的成分;②证明硝酸钾存在,可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硝酸钾,否则没有。【分析】本道考查了复分解反应的发生的条件,探究碱的性质时学生应利用学过的碱的性质并结合习题中的信息来分析解答。【详解】(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硝酸钾与稀硫酸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故填:实验三;(2)试管B中稀硫酸与硝酸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硝酸;故填:H2SO4+Ba(NO3)2=BaSO4↓+2HNO3;(3)①根据图示可知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部分消失可知白色沉淀a中一定含有硫酸钡和碳酸钡,因此硫酸不足,因此溶液不显酸性,又溶液中有酚酞,因此无色滤液b不显碱性,所以显中性;故填:中;②无色滤液b中加入过量稀硫酸无气体有无沉淀可知可能含有的溶质是硫酸钾,证明硝酸钾存在,可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硝酸钾,否则没有。故填: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硝酸钾,否则没有。故答案为:(1)实验三;(2)H2SO4+Ba(NO3)2=BaSO4↓+2HNO3;(3)①中;②取样,加入硝酸钡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证明有硫酸钾,否则没有27.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的部分或全部组合后完成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小明要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他将A装置中的导气管a与C装置中的导气管▲相连,当装置C中产生▲的现象时即达到实验目的。(2)若将A装置中的药品换成稀硫酸和锌粒,产生的H2经干燥后用D装置收集,导管口的连接顺序应是a→b→c→▲。【答案】(1)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f【解析】(1)检验碳酸盐的具体方法是,先取少量的待检物于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振荡,若有气泡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盐中含有CO,是一种碳酸盐,通入石灰水是用长导管,让气体与石灰水充分反应;(2)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从短导管进气;【分析】检验碳酸盐的常用试剂是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稀释浓硫酸时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详解】(1)小明要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应将A装置中的导气管a与C装置中的导气管d连接,让生成的气体与石灰水充分接触反应,若C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2)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应从短导管进气;答案:(1)d;澄清石灰水变浑浊(2)f四、分析计算题(28、29题每题4分,30题6分,31题10分,共24分)28.瓶氢氧化钠固体,因不慎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已经部分变质。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测定该瓶试剂变质的程度,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第一步:取该瓶中的试剂20g加水配制成溶液;第二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第三步:过滤、干燥、称量,生成沉淀为5g。若该瓶试剂中的Na2CO3的质量分数为A,则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A,原因是▲。(2)计算该20g试剂中含有杂质Na2CO3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0.1%)。【答案】(1)小于;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和水的混合物(2)该20g试剂中含有杂质Na2CO3的质量分数为26.5%【解析】(1)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形成碳酸钠,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和水形成的混合物,混合物的质量与碳酸钠以及水的质量差即剩余氢氧化钠的质量;(2)根据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生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该质量与样品的质量比可计算含有杂质Na2CO3的质量分数。【分析】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由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可计算反应中其它物质的质量。【详解】(1)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为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和水的混合物,则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1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故答案为:小于;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和水的混合物;(2)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Na2CO3+Ca(OH)2=CaCO3↓+2NaOH

106

100

x

5gx=5.3g该20g试剂中含有杂质Na2CO3的质量分数=×100%=26.5%答:该20g试剂中含有杂质Na2CO3的质量分数为26.5%。故答案:(1)小于;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和水的混合物(2)该20g试剂中含有杂质Na2CO3的质量分数为26.5%29.石灰石是常见的主要矿石之一,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的碳酸氢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一些矿石样品,并取来稀盐酸200克,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实验1234加入样品的质量(克)5101520生成CO2的质量(克)1.763.52m4.4(1)表中m的数值是▲。(2)试计算这种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答案】(1)4.4;(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解析】(1)观察并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中的数据均为第一次实验的两倍,而第3次少,说明此时盐酸已完全反应,故3、4次实验中碳酸钙有剩余,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相等,可以据此解答该题;(2)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可根据第1次或第2次实验中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参加反应的CaCO3的质量,然后再根据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完全反应的概念的认识,以及运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分数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详解】(1)图表可知5g石灰石样品完全反应生成1.76gCO2,第3次加15g石灰石产生4.4gCO2,可知第3次样品有剩余,酸完全反应,由于第4次与第3次酸的质量一样多,所以生成气体一样,m=4.4;答案为:4.4。(2)设5g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x

1.76g,x=4g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0%=80%;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80%。30.科学兴趣小组对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实验探究。该小组取用4g样品,测定该石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