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期末考试总复习题库_第1页
日本史期末考试总复习题库_第2页
日本史期末考试总复习题库_第3页
日本史期末考试总复习题库_第4页
日本史期末考试总复习题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史期末考试总复习全考点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圣德太子:(574年——622年),飞鸟时代的皇族、政治家,月明天皇第二子。圣德

太子深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在其执政期间,为了挽救社会危机,圣德太子在国

际局势紧张的情况下进行改革:派遣遣隋使,引进中国的先进文化、制度,制定冠位十二阶

和宪法十七条,意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另外,圣德太子笃信佛教,其

执政期间大力弘扬佛教。圣德太子的改革,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提高

了皇室的地位,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是大化改新的准备和先声,但其改

革是不彻底的,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2.摄关政治: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的政治体制。它指的是藤原氏以外戚地位实行寡头贵族统治

的政治体制,企图窃取朝廷的最高权力,史称"摄关政治"。"摄关”是摄政和关白的合称。

天皇幼时,由太政大臣代行政事称摄政。天皇年长亲政后,摄政改称关白,辅助天皇总揽政

事。类似于我国汉代的外戚干政。后被院政取代。摄关政治并非为先进的政治体制,是盘踞

在中央集权体制上的毒瘤。它也标志着大化改新以来所确立的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的削弱,日本经过一个世纪所建立的律令制度也趋于瓦解。

3.院政:是指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由太上天皇亲掌国政的政治制度。始于1086年11月,白

河天皇为抵制外戚藤原氏,让位于年仅8岁的堀河天皇而成为太上天皇,在居处建立院厅,

亲自操纵朝政,国政大权悉归院厅。日本历史上开始了长达一个世纪的"法王执天下政"的

院政时代。院政的设立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藤原氏势力,巩固了皇权。但其引发了更多的

矛盾,最终引发了12世纪中期的"保元、平治之乱"。

4.“地头”与“守护”:地头、守护制是镰仓幕府时期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所谓"地头"

是由御家人担任,是幕府派驻庄园的代表,任务主要是检察、征税、管理土地等。地头分为

本领安堵地头和新恩地头。他们以幕府权力为依靠,加强了对农民的统治。所谓"守护”是

由武士出身的军事行政官。1185年,源赖朝以讨伐源义经为由,在全国各地的庄园设立守

护,以一国一人为原则,赖朝拥有其任命权。守护的职责是"大犯三条",此外还有处理管

内设寺、驿路的事务。"地头"和"守护”使镰仓幕府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

中央权力的集中。

5.兰学:指的是在江户时代时,经荷兰人传入日本的学术、文化、技术的总称,即日本锁国

时代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叫做兰学。兰学是一种透过与出岛的荷人交流而由日

本人发展而成的学问。兰学让日本人在江户幕府锁国政策时期得以了解西方的科技与医学等

等。兰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科学,它对日本生产力的发展和反封建思想的产生都起过重

大作用。借着兰学,日本得以学习欧洲在当时在科学革命所达致的成果,奠下日本早期的科

学根基。这也成为日本自1854年开国后,能够迅速并能成功地推行近代化的原因。

6.安政条约:即《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和《安政五国条约》的总称。1858年6月,江户幕

府与美国签订《口本国美利坚合众国修好通商条约》,7月与荷兰、俄国、英国,9月与法

国缔结同样的通商条约。在"亲善"、"修好"的名义下,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最

具殖民侵略的代表性条款就是关税协定和领事裁判权。《安政条约》的关税协定使日本失去

了保护本国工商业的自主权;领事裁判权则侵犯了日本的司法自主权,袒护了外国人躲避日

本法律的制裁。《安政条约》未经天皇同意而签订,加剧了尊王攘夷运动,导致安政大狱。

明治政府曾为修改条约作了努力,但未能顺利完成,直到1911年(明治44年),才得以

缔结对等的条约。

7、英萨战争:又称鹿儿岛炮击事件(1863年8月15日-1863年8月17日),是英国

为了促使萨摩藩出面解决生麦事件,交涉未果,而派遣军舰攻击鹿儿岛湾之炮击事件,双方

均损失惨重。此役在鹿儿岛当地又称"前之滨战役"。通过与英军的交战,萨摩藩痛感军备

现代化的重要认识到英国的实力。1863年11月15日英萨讲和,萨摩藩答应支付赔偿金。

这场冲突事实上成为之后萨摩与英国紧密关系的开端,其后双方还在戊辰战争中结为联盟。

自此萨摩藩知道攘夷已不可能,转向主张开国,后来成为明治维新的推手。

8.大久保利通:(1830年・1878年),原为武士,是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政治家,号称

东洋的俾斯麦。进行倒幕运动,辅佐明治建立明治政府,结束了统治日本长达近700年之

久的封建武士领主统治;步入政坛,大久保以英国为目标,着手创建资本主义,推行的资产

阶级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日本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带头推进文明

开化、推行地税改革、促进公武合体、推行铁血改革等,对日本的统治作了很大的贡献。大

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木户孝允一起在历史转折时期,发挥了卓越的组织才能,是明治维新

的元勋,史家誉为“维新三杰”。虽其铁血手腕引起大家的不满,但其在当时所采取的发展

日本的措施被伊藤博文等人继承和发展下去,完成了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

9.伊藤博文:(1841年-1909年),口本近代政治家,口本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

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四次组

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他致力

于订定日本宪法,并订定华族制度、内阁制度、皇室典范,设立枢密院等等。他最大的贡献

是草拟明治宪法和组织两院制议会,建立了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他使日本人能够有秩

的进行政治和平演变,在此种变化中,民众得到日益扩大的参政机会,这是很有意义的。

10.“主权线"与“利益线"理论:即"大陆政策"。1890年3月,内阁总理山县有朋在

国会演讲时将本国疆域称为“主权线",然后把"与我国主权线之安危紧密关联的地区”称

作“利益线",并强调"仅仅防守主权线已不足以维护国家之独寸必须进而保卫利益线”。

根据这一理论,只要日本认为某国家或地区与本国利益有关,就可以出兵加以"保卫"。根

据首相的旨意,青木外相在《东亚列国之权衡》一文中,更加露骨地主张要在近期内抢先占

领朝鲜、中国满洲和俄国滨海地区,甚至要把朝鲜、中国满洲并入日本。山县、青木的这些

论调,是立宪后第一届内阁提出的对邻国外交总方针,通称为“大陆政策",以后的几届内

阁在外交上都承袭了这个方针。

11.福泽渝吉:日本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明治时期杰出的教育家、日本著名私立大学庆

应义型大学的创立者。他毕生从事著述和教育活动,形成了富有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对传

播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对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日本称为“日本

近代教育之父"、"明治时期教育的伟大功臣"。

12、米骚动:1918年,日本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大暴动。这次革命暴动最初是从

渔村妇女抢米开端,各地一般也以抢米形式爆发,所以在日本历史上习惯地称为“米骚动、

"米骚动”从抢米而发展到与地主、资本家进行面对面的斗争,与反动军警进行搏斗,而且

在群众中公开提出"打倒寺内内阁”的口号,因此运动本身乃是革命性的政治斗争。"米骚

动”是伟大十月革命后所掀起的世界革命大风暴的一部分,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的反动统治

阶级,而且给予日本工人运动以强有力的推动,它在日本革命运动史上占有光荣的一页。

13.大东亚共荣圈:是指为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

起由于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中日满三国相

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构想的为日本首

相近卫文席发表的“近卫声明"。试图以"大东亚共荣圈"为整体,以日本与东亚与东南亚

以“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的政治体系。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

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并且中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

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畸形梦想彻底破灭。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失败,"大东亚共

荣圈”也随之烟消云散。

14.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这是唯——次航母战斗群对航母战斗

群的战争。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其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

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

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它结束了日本的长期攻势,恢复了太平洋海军力量的均

势。同时,此战还给日军高层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15.旧金山体体制:1951年9月4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对日媾和会议,有52个国家参

加。9月8日和会签订了《旧金山和约》。同天,美、日又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1952年4月28日,《旧金山对日和约》和《美日安全保障条约》两条约正式生效,结束

了美国6年多的对口公开占领,开始了对口本的半占领体制。为保证《安保条约》的实行

以及驻日美军的权利,1952年2月28日美日两国又签订的《日美行政协定》。上述两个

条约和一个协定的签署,虽然在法律上承认了日本的独立地位,但事实上,美国在政治、经

济、军事上继续牢牢地控制着日本,日本处于美国的半占领之下,这就是所谓的"旧金山体

制"。旧金山体制是美国转变对日占领政策的必然产物也是对日本民族尊严的嘲弄和挑战,

但是,它使日本置于美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之下,得以安心地走发展经济的道路。

16.《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9月8日日本与美国在旧金山美国陆军第六军司令部

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此条约不仅构成规定日本从属美国的法律依据,而且使美国可以在日

本几乎无限制地设立、扩大和使用军事基地。它是根据《旧金山和约》的第5,第6条订立

的。2012年7月24日,日本宣称与美国共同作出决定,要将钓鱼岛列入《美日安全保障

条约》。2012年9月19日,美方声称对有关领土争端不持立场。2012年11月29日美

国参议院全体会议决定,在201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增加一个附加条款,明确规定美

国对日防卫义务的《日美安保条约》的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实质

是把日本半永久性地置于美国的远东的反共军事体制之下。

17.宪法第9条:是1946年5月3日实施的《日本国宪法》(又被称为"和平宪法,昭和

宪法")中较为著名的一条。主要内容是:"永远放弃以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使用武力或

武力威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战争力量,不

承认国家的交战权。”这一放弃战争、废除军备、否认国家交战权的规定在世界各宪法中绝

无仅有,作为战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充分反映了反法西斯同盟和日本人民对军国主义

的痛恨,以及坚决要求维护和平的决心,日本宪法因此获得了“和平宪法”的美誉。也正由

于第九条的制约,使战后日本得以将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经济建设,促进了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为日本走和平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

18.利库路特事件:所谓“利库路特事件”指的是竹下登为自民党第十二任总裁期间,利库

路特公司向财界和政界高层人士行贿的秘密于1988年6月披露于报端从而使日本的政界、

财界和新闻界的许多头面人物受到牵连而连续倒台的事件,称为“.利库路特事件"。此事

件的曝光,日本朝野为之震惊,竹下内阁也因此遭受致命打击,引咎辞职。自民党在日本国

民中的威信也直线下降。利库路特事件是继1976年的洛克希德案件之后,日本战后又一次

"金权政治”的大暴露。在自民党的五个派系中,有四个派系的领导人被卷了进来。一个政

党如此大规模地卷入一个受贿丑闻事件,这在日本政治史和世界政治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金权政治导致的权力腐败,使日本政局屡次发生震荡,从而对日本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二、简述题:

1、简述班田制的破坏及庄园制、武士产生

2、简述日本的幕藩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

答:(一)幕藩体制的形成:

幕藩体制是德川幕府建立之后的基本统治方式,是"以兵农分离作为统治人名的方式,

以石数制作为土地所有的原则,以锁国制巩固国家和民族的基本结构一幕府和藩的政治

体制"。"幕"即位于江户以将军为中心的幕府,"藩"即由幕府任命的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大名"。幕府把持中央的大权,地方上的藩政则交由“大名”来管理。

幕藩体制的形成期始于16世纪末丰臣秀吉执政时期。1590年,他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发布《刀狩令》,实施"大阁检地",以石高制为基础,建立领主对农民的剥削形式,由此

创建了接近幕藩体制形式的集权封建结构。

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建立幕府,幕藩体制的形成从此有了牢

固的保障。幕府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开始占有绝对优势,以下是藩国林立。诸藩在其领内有相

对独立的行政和司法权,尤其是实行“参觐交代"制度,幕藩体制逐步完备起来。到1963

年,幕府"锁国令”的颁布,标志着幕藩体制的最终确立。

(二)幕藩体制的作用:幕府掌握了全国的最高统治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首先加

强和完善中央组织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兼容的二元结构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将军拥有最终领有权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第二,"幕藩体制”所特有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兼容的二元结构体制和严格的等级制度为封建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传统的

自然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渗透并瓦解;同时,"幕府"和各"藩国”则由于陷入严重的财政

危机而分别制定、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J幕藩体制"所发生的

结构和制度上的变迁为明治维新后的市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控制和统一管理全国

主要交通网。第四,通过锁国,垄断对外贸易。

3、简述岩仓使节团的出访欧美及其影响。(出访原因、目的、过程、成效)

答:岩仓使节团,是明治4年11月12日(1871年12月23日)至明治6年(1873年9

月13日)期间由日本政府派遣至美国及欧洲诸国访察之使节团。使节团正使为岩仓具视,

由政府官员、留学生等共107人组成。

(一)出访背景及原因:维新政府成立和废藩置县成功后,日本新政府为了全面改革和修改

不平等条约,决定派出岩仓使节团出使西洋。

(二)出访目的:使节团最主要的目的是与各国增进友谊亲善以及考察欧美诸强的文化国情

等,同时也带着在访问时试探各国对修改条约的态度这一使命。

(三)出访过程:岩仓使节团于1871年12月23日从横滨乘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启

航,总共访问了欧美12个国家,历时I年零10个月。使节团考察了各国的工厂、矿山、

博物馆、公园、股票交易所、铁路、农场和造船厂。

(四)出访影响: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耗资百万日元,历经20个月,其规模之大,人员

之重要,历时之长,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在日本历史上史无先例,在世界历史中也属

罕见。日本政府使团通过欧美之行看到了日本与西方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距,加深了民

族危机感,同时激发了努力学习西方文明的动力。找到了"内治优先”,发展日本资本主义

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基本上使日本政府形成了推行改革的指导思想。在十月政变中获胜,以

大久保为首的内治派(包括使节团的大部分成员)主政,把考察的收获大部分变成了现实,

大力推进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了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日本从此走上)1页利发展的近代化、现

代化道路。

4、简述日本签订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

(一)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过程:

(1)“黑船事件",签订《日薪善条约》:1853年7月8日,美国东印度舰队佩里准

将率领4艘战舰驶入日本江户湾前,用武力威胁日本幕府停止"闭关锁国”的政策。双方

谈判几经折冲,最终在1854年3月31日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同外国签订的

第一个近代的国际条约;(2)在这之后,英国于1854年10月与日本签订《日英亲善条

约》;(3)俄国于1855年2月与日本签订《日俄亲善条约》;(4)1856年1月,与荷

兰签订《日荷亲善条约》;(5)由于《日美亲善条约》中没有自由贸易的通商条约,所以

美国对此不很满意,新上任的公使哈里斯软硬兼施,武力威胁,经多次谈判,于1857年6

月17日迫使日本在下田签订了《日本美利坚合众国条约》,美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等其他

权利。(6)1858年签订的《安政五国条约》:哈里斯仍不满足,下定决心'要缔结通商条

约,他以舰队的武力为后盾,一面与幕府争论,一面进行威吓,经过13次谈判,于1858

年7月29日在神奈川海面上的美国"波瓦坦”号军舰上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继

之,根据最惠国待遇的规定,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了与此类似的条

约,因为当时日本的年号是"安政",所以,称此为"安政五国条约"。从此,不仅使日本

在政治上,而且在经济上也向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敞开了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

一步损害了日本的独立主权,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机。【与美国签订《美日修好通商

条约》;与荷兰签订《兰日修好通商条约》;与英国签订《英日修好通商条约》;与法国签

订《法日修好通商条约》;与俄国签订《俄日修好通商条约》。】

(二)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过程:

戊辰战争结束后,修改条约是摆在维新志工面前的一项非常艰巨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个目的

没有达到,就等于“维新宏业”的另一半一民族独立尚未完成。明治政府决定通过外交途

径,以修改条约的方式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大致经过如下:

(1)1871年岩仓使团出使美欧,其任之一,就是与各缔约国进行预备谈判,以阐明日本

政府在修约问题上的立场和愿望,并探索修约的具体途径。但他们此行屡遭挫折,最终放弃

修约与预备谈判的任务,带着“内治优先”的思想回到日本。

(2型」19世纪7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情况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新变化。国内通过改革,

国力增强;国际上对口缔约国的协同一致原则发生了破绽。这种新形势,给口本修约增强了

迫切感,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大藏卿大隈重信提出在如果全面收回国权有困难,可否先

收回税权的建议,1875年寺岛宗则外务卿根据国际关系上的新征兆,训令驻英、美、法、

俄、德使节,就收回税权问题与驻国政府开始谈判。直到1878年7月25日,才与美签订

《吉田、埃瓦茨条约》。而英、法、德三国,坚决拒绝日本的提议。后来,因为发生了哈特

利事件和赫斯塔利亚事件,收回税权谈判不了了之。

(3)在收回税权谈判失败后,便改变外交战术,把修改条约的重点,从税权转移到法权,

在税权问题上,只提修改海关税率。井上馨外务卿根据新战术,与各国重开谈判。这时期,

井上馨开展"鹿鸣馆外交",在和欧美列强进行了长达8年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后,仍以失

败告终。

(4)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又出现新变化,英俄矛盾尖锐,几乎达到白

热化的程度,这又给日本修约提供了有利条件。大隈重信接任外务卿后,决心在修约方面建

功立勋。他采用“强硬政略"作大修约的基本方针。在交涉方法上,采取了分别与各国谈判

的方式,以便利用英俄矛盾。谈判开始后英国对大隈方案不满,但美国、德国和俄国于1889

年都先后在修改条约上签字。英国也不得不让步,在8月间与日本达成协议。但到10月,

大隈被炸伤,修约谈判再次中止。

(5)1889年,山县有朋任首相,青木周藏任外相。山县确定的本届内阁的任务是:在务

必完成修约的同时,推行向朝鲜扩张的政策。据此方针,青木提出《青木备忘录》,又经过

三年多的谈判,于1894年7月16日,签订《日英新约》,根据此约,日本大致摘掉了脖

子上的不平等条约。

5、简述日本天皇制的演变过程。

从口本的历史看,口本天皇制度先后经历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和现代象征性天皇制。

在这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上,天皇的权利有很大的起伏,但不论是掌权,还是受到控制,还

是濒临灭亡,结果都没有从历史上消失,天皇制依然是日本宪法重要的组成部分。

日本天皇制的演变过程具体如下:

(-)古代天皇制:日本古代天皇制可以分为奴隶制阶段和封建制阶段。(1)奴隶制

阶段的起点是推古女皇继位。在奴隶制阶段,执政者的名称从王、君转变为大王,后期被称

为"天皇";(2)封建制阶段从大化改新后开始。大化改新发生于公元646年,革新派以

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和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

建天皇国家体制。

(二)近代天皇制:明治维新是近代天皇制形成的标志,它使日本成为半封建的资产阶

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德川幕府时期,国内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天皇的权利被架空,幕府

控制着国家政权。1867年,倒幕派发动政变,政权重新回到天皇手中。日本随后建立了以

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即明治政府。1889年《明治宪法》即《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标

志着日本建立了绝对主义的天皇制,也是日本走向近代国家的重要标志。

(三)现代象征性天皇制: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对于日本的天皇制,国际上主张予以废除,但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同意日本保留天皇

制。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是日本宗教信仰的对象,具有很大的号召力。美国希望通过对天皇

的控制而进一步控制日本。1946年11月3日公布《日本国宪法》,该宪法对天皇制作了

新的修改:天皇丧失统治权,只不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

权所在日本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原有的总揽政治的权利被取消。天皇只能参与一些

国事活动,如召开国会、解散众议院等。

天皇制是日本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色,战前"绝对王权"的天皇制和战后的"象征

天皇制”有着根本的区别,而日本天皇的影响力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式微。

6、简述美国对日占领政策及其转变原因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战败国日本的单独占领和管制。

(-)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

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

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劳动改革、制定新宪

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

在盟军占领日本的最初2年中,最高统帅部根据华盛顿的指令,在政治、经济以及社

会和文化方面对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基本奠定了战后日本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基础。

(二)转变原因:二战后,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美苏矛盾恶化,冷战在1947年后全面

展开。因应形势发展,美国的对日政策从"以非军事化和民主化为中心的改革"转变为"积

极扶植日本复兴",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其调整

幅度巨大、影响深远。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

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

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

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

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

”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

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简述战后日本民主化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美国的占领下,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日本战败投降后,实际上由美国单独占领,"盟总"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

力,成为日本国民的绝对统治者。美国政府公布的《日本投降后美国初期对日方针》的基本

精神是在日本推行“民主化"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占领当局实施了一系列民主化政策,

促使日本的旧统治体制迅速解体。主要包括:解除日军武装,保障思想、宗教、言论、集会

的自由;废除治安维持法等一系列剥夺自由的法律、敕令及法规;释放政治犯;废除秘密警

察及一切言论统制机构,罢免内务大臣、警视总监、特高警察等官吏。相继废除国防保安法、

军机保护法、言论集会结社等临时取缔法、治安维持法、思想犯保护观察法、治安警察法等。

这标志着天皇制国家的治安机构解体,向民主化道路迈出了第一步。

随后,麦克阿瑟下达了"五大改革”指令,承认妇女参政权,修改众议院议员选举法,

着手制定《工会法》,废除军国主义教育,实行国家与神道分离,冻结皇室财产,解散超国

家主义团体等。还有解散财阀、解除公职、农地改革以及修改宪法等重大改革指令。麦克阿

瑟以本国政治制度为模板,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民

主化改革,解除了日本的“战争经济",并对民众进行自由民主的教育,其效果十分显著。

美国主导下的战后改革对战后日本的发展道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国宪法》

的制定,对日本战后政治民主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到1952年美国占领军归政日本,其军

国主义土壤基本被清扫一空。

经过民主化改革,战后日本政治稳定,民众的权益受到保护,热忱地投身于创造财富的

事业中,经济迅速发展。从战后初期的历史影像看,日本民族已摆脱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困扰,民众面貌焕然一新。经过二十多年辛勤发展,日本一跃成为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文

明国家,跻身世界最发达国家之列。

8、简述日本历史上对宗教政策的演变

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2)弥生时代,自然崇拜和巫

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3)古坟时代:儒家经典、佛教等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揭开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由JL述可知,从迄今关于绳纹、弥生和古坟文化的研究来看,在精神文化,,巫术和祭祀支

配着原始社会日本人的社会生活这种原始信仰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4)早期的封建社会(飞鸟、奈良、平安时代)的日本,佛教传来后便为朝廷所利用,

受到朝廷保护以至成为国教。(5)中期封建社会(镰仓、室町时代)的日本,以武士的

军旅生活为题材的武士文学,与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禅宗的流行,以及各类理论著作的出现,

都是这一时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点。(6)后期封建社会(安室桃山、江户时代)的日本,

在江户时代的幕府实行禁教,尤其禁止天主教。中国的儒学、特别是朱子学取得独尊的地位,

成为官方意识形态。(7)在明治政府时期,采取以神道教为中心的宗教政策,将神道教视

为国教,神道不仅成了近代国家的精神支柱,也成了其推行军国主义的工具。明治时代的佛

教,因政府采取不同的政策而经历了毁灭、复苏、重振三个阶段。明治初年,对基督教仍按

旧制加以禁止,后又撤销了对其的禁令,在日本发展迅速。至明治末年,基督教和神道教、

佛教成为日本三大宗教。

三、论述题:

L试论改革对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在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推古朝改革、大化革新、幕府三大改革、西南强

藩改革、明治维新以及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化革新、西南强藩改革、明治

维新以及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它们对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产生很大的

影响。

(一)推古朝的改革:即圣德太子的改革。圣德太子受中国大一统思想的影响,试图建立以

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挽救社会危机,为此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冠位十二阶,制

定宪法十七条,提倡佛教,编撰史书,恢复中日邦交等。圣德太子的改革,虽然在某种程度

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提高了皇室的地位,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

是大化改新的准备和先声,但其改革是极不彻底的。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基础上建

立起来的。宪法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更大的约束力。更主要的是没有触动当时社会症结

的部民制,没有挽救社会危机。

(二)大化革新:圣德太子的改革,随着他的逝世而销声匿迹,他没有挽救社会危机,国内

阶级矛盾依然日渐激化。在归国留学生传授隋唐封建制的影响下,皇室和贵族阶层内出现了

主张改革的新兴势力。646年,发布《改新之诏》,颁布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主要内容是:

在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和租用调制;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大

化革新是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日本的班田收授法和租用调制是参照隋唐均田制和租用调制

而制定的,性质基本一致,都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分配制度和租税制度。改革后

农民、生产者与土地所有者的关系及其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大化革

新是日本历史上发生的一次重大的变革运动。它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

发展;它为日本历史开创了不发动大规模流血事件而进行社会改革先例;它维护了主权,防

止了社会的分裂;它使日本从东亚的后发展国家,迅速成为东亚强国。

(三)幕府三大改革失败的影响:幕府三大改革分别是:"亨保改革"、"宽正改革"、"天

保改革"(1)"亨保改革":1716年,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上台,为挽救封建社会危机,

开始在政治、经济及法制方面推行改革,即"亨保改革"。亨保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幕

府的财政,缓解了幕府的危机。但因其一味地压制商品经济、剥夺农民的劳动成果,使幕府

与商人、农民的矛盾加深。(2)“宽正改革":是幕府的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中心任务仍

然是农村经济问题。但其未能正视社会矛盾及商品经济带来的社会变化,对商品经济一味地

限制排斥,是不符合社会潮流的复古改革。它不但不能彻底解决幕藩体制的根本矛盾,反而

引起矛盾的激化和深化。(3)"天保改革":此次改革主要沿袭前两次改革,对农村经济、

土地及商品生产作了很大的调整。但是,三次改革都未能正视时代发展的现实,实行了违背

经济发展规律的复古保守的政策,因此都未能达到彻底挽救社会危机的目的,各地的农民起

义与市民运动愈演愈烈,幕府统治走向终结。

(四)西南强藩改革:活跃于幕末维新时期的西南强藩,通过天宝、安政年间两次重大藩政

改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由此奠定了其雄厚的政治资本。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

破除身份限制,大胆启用人才;(2)鼓励商品经济,加强专卖制,统一藩内市场,自力更

生,逐步转变为独立自主的藩领经济;(3)大力改建近代军制。

藩政改革的成功与幕府改革的失败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安政改革,西南雄藩的物产交

易以长洲的下关和长崎为中心益发繁荣。然而西南强藩的这种经济繁荣,必然要与幕府以江

户、大阪、京都等"三都"为中心控制全国市场的传统政策发生冲突,从而导致幕府与雄藩

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西南强藩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促使其不再满足于"外样大名"的

地位,反对幕府专制,渴望登上中央政治舞台分享政权,实现权力再分配。于是兴起了要求

"强藩和议、改革幕政"的雄藩联合运动。最终导致了倒幕运动,幕府统治彻底灭亡,建立

了新政府。

(五)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的背景下所

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

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

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

化的开端。

(1)积极影响:

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

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

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当时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1890年,日本国会

(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在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

吸收并引介西方文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

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

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

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

成为亚洲第一强国。

(2)消极影响: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

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

的一系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

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3)历史局限性:a.虽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

地主所有制消极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

工业发展。b.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c.明治宪法颁

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d.推行愚民

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六汩本战后民主化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反法西斯盟国和日本人民的要求下,

由美国占领当局主持,在日本政治、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实行的"民主化"改革。(1)政治

改革:改革天皇制、改革议会制、改革内阁制、改革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自治、改革司法

制度、扩大民主权利等。(2)教育改革:改革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实行与地方自治

相适应的地方分权制,由民选的各级教育委员会负责当地教育行政及教员任免等事务。国民

义务教育由6年延长为9年。通过教育开发“人材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经济改革:解散财阀、农地改革、劳动改革。

日本战后的改革虽然很不彻底,但打击了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加速了资产阶级民主化

进程,对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美国主导下的战后改革,对

战后日本的发展道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国宪法》的制定,对日本战后政治民主

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到1952年美国占领军归政日本,其军国主义土壤基本被清扫一空。

经过民主化改革,战后日本政治稳定,民众的权益受到保护,热忱地投身于创造财富的事业

中经济迅速发展。从战后初期的历史影像看,日本民族已摆脱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困扰,

民众面貌焕然一新。经过二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