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_第1页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_第2页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_第3页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_第4页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33页《孟子三章》专题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两章)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多助之至.至:到达。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山不加增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臣以王吏之攻宋C.寡助之至杜少府之任蜀州D.困于心衡于虑搜于国中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C.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D.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却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最后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C.这两则短文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阅读下面三个选段,完成文后各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战国策》)(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未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5.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A.夫环而攻之(并且)然而不胜者(……的人)B.燕、赵、韩、魏闻之(代词,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C.意犹不足(还)遂致亡灭(于是)D.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乃下令(于是)6.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闻寡人之耳者(4)征求无已7.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8.翻译下列句子。(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3)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9.根据选文内容填空。甲文孟子的治国主张是______________乙文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丙文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解释下列词语。(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2)亲戚畔之(______)(3)人恒过(______)(4)而后喻(______)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2.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孟子的治国理念,甲文告诉国君要“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告诉国君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意识。(用文中的词语作答)13.《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气度非凡。请分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一句的表达效果。(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敢陵上犯禁③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注释)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令。1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③是以善为国者(_____________)④必先富民(______________)1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得道者/多助 D.民贫则/危乡轻家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②奚以知其然也?17.理解填空。两段选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________,(甲)文从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来论述。文言文阅读。(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孟子幼时,其舍①近墓,常嬉②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③吾子也。”遂迁居市④旁。孟子又嬉为贾人⑤炫卖⑥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⑦学宫⑧之旁。孟子乃嬉为俎豆⑨揖让进退⑩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孟母三迁》)注:①舍:家。②嬉:游戏。③处:安顿。④市:集市。⑤贾人:商人。⑥炫卖:沿街叫卖,夸耀。⑦徙居:搬家。⑧学宫:学校。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⑩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礼仪。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被任用) B.饿其体肤(使……饥饿)C.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外) D.卒成大儒之名(最终,终于)19.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百里奚举于市 B.曾益其所不能C.遂迁居市旁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0.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B.甲文善用排比句式,句式灵活,给人以美感,同时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C.乙文从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环境对一个成长的重要性。D.甲文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名人事例,阐述了逆境成才的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21.把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此可以处吾子矣。22.“孟母三迁”成就了孟子,使他“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说明了孟母具有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句有什么现实意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一)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富贵不能淫》)(二)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①。父友同郡薛勤来候②之,谓蕃日:“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③,甚奇之。(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注)①芜秽:犹荒废,形容田地未整治,杂草丛生。秽:多。②侯:拜访。③清世志:让世道澄清的志向。清:形容词做动词用。2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丈夫之冠也/既加冠 B.岂不诚大丈夫哉/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戒之曰/必敬必戒 D.不得志/处处志之2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5.《孟子》文章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简要分析语段(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26.语段(一)和语段(二)都谈到了“大丈夫”,请你结合两个语段内容说说孟子、陈蕃认为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大丈夫”?二、课内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3)以天下之所顺(_______)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亲戚,古代指内外亲戚,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现代主要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其它的成员。D.本文在议论时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结构缜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0.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舜发于畎亩之中(_________)(2)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_)(3)人恒过(_________)(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2.第一段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上分别有什么作用?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C2.B3.B4.C【分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理解。C选项中“至”是极点的意思,所以答案选C。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联想有关成语中词语的含义来推断。2、结构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短语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这些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词组短语也是如此。3、语法推断法。要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4、音形推断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会意字。从形旁可推知字义。5、邻词推断法。运用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知识,借助邻近词语含义推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理解。A都表转折,却;B,凭借/认为;C都是“到”的意思;D都是“在”的意思。其中B选项两者用法和意义不同,所以答案选B。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理解,注意其中实词的翻译,“则”是“如果”的意思,“敌国外患者”是“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的意思。B项翻译最准确,所以答案选择B。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C选项中“对比论证”手法错误,这两则短文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所以C错误,答案选C。(一)原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二)原文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5.A6.(1)放弃(2)限制(名一动)(3)使……听到(4)(停止)节制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8.(1)威震天下不仅仅靠武器的锋利。(2)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可说的了。(3)因此我从早到晚勤恳,只希望清白英明,让天下平安无事。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善于纳谏(广开言路)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分析】5.A.者:表停顿。故选A。6.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运用。(1)委:古今异义,放弃。(2)域:名词做动词,限制。(3)闻:使动用法,使……听到。(4)已,动词,(停止)节制。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7.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故断句为: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威,震慑。以,凭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2)期年,满一年。虽,即使。欲,想要。进:进言。(3)故,所以。夙夜,早晚。孜孜:勤恳的样子。欲,想要。使,让。9.第一空:甲文中作者提出的主张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据此可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二空:根据乙文中的“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可得:善于纳谏或广开言路。第三空:丙文中,唐太宗指出:“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据此可知他的治国之道是:以民为本,让百姓安居乐业。【点睛】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丙: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当年刚刚平定京师,宫中的美女、奇珍玩物,没有一个宫院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还是不满足,横征暴敛搜求不止,加上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弄得百姓无法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因此我每天从早到晚辛勤努力,只求清净无为,使天下不生事端,从而做到徭役停罢,五谷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好比种树,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君主能够实行清净无为,百姓怎会不安居乐业呢?”10.(1)巩固(2)同“叛”,背叛(3)犯错误(4)了解、明白11.(1)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2)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12.得道忧患13.采用排比的句式,连续使用三个否定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语句气势磅礴,形成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分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1)句意: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巩固。(2)句意: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畔:同“叛”,背叛。(3)句意:一个人,常常出错。过:犯错误。(3)句意:然后你就会知道。喻:了解,明白。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之,到。至,极点。畔,同“叛”。(2)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1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甲文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本文告诉国君要“得道”。根据乙文中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本文告诉国君要有“忧患”意识。1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从句式上来看,这三个分句都是否定句。从修辞的角度来看,三个分句句式相同,语义相关,这是排比的修辞。句意为: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从句意上分析,这三个否定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排比的运用,增强了语势,使语句气势磅礴,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这也是孟子文章常有的语言特点。【点睛】译文:甲: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以后,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14.①委:放弃②域:限制③为:治理④富:使……富裕15.D16.①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②根据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17.以民为本(或“人的重要性”)施仁政富民。【分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①“委而去之”的意思是“弃城而逃”,“委”的意思是“放弃”;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域”的意思是“限制”;③“是以善为国者”的意思是“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为”的意思是“治理”;④“必先富民”的意思是“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富”的意思是“使……富裕”。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D项的停顿有误,应为:民贫/则危乡轻家。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1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17.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根据文中句子“地利不如人和”“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可以看出,两篇选文都强调以民为本;甲文注重“得道者多助”,也就是要施仁政;乙文注重“民富则易治也”,也就是要富民。甲: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及其弟子年代:战国乙:选自《管子》作者:管仲年代:春秋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乙: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尊敬皇上而畏惧刑罚,尊敬皇上、畏惧刑罚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皇上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长久富裕,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18.C19.B20.D21.(1)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这里可以安顿我儿子了。22.围绕“要居安思危,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增强忧患意识”。【分析】18.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C项有误,“入则无法家拂士”意思是“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入”指在国内。故选C。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B项通假字是“曾”,同“增”,增加。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D项表述有误,甲文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名人事例论证了“生于忧患”这一观点。故选D。21.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意思:衡,通“横”,梗塞、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此,这;处,安顿;吾,我。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做到词达句顺。22.本题考查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通晓两文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可知,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的坚强意志,激励人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这是古往今来从无数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警世良言,是一部人才成败史、国家兴亡史所证实的客观规律,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因此我们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甲)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年代:战国(乙)选自《列女传》作者:刘向年代:西汉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首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孟子小的时候,他家在墓地旁边,(他)经常将扫墓之事用来做游戏,他的母亲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于是将家搬到市场旁。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做游戏,他的母亲说:“这里不是我安置儿子的地方。”又将家搬到学校旁。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他的母亲说:“这里可以做我安置儿子的地方。”于是就在这里住了下来。等到孟子长了,学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终成为了大儒。23.B24.(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5.首先,孟子以两个反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了景春的观点;然后用类比论证,指出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君主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从三个方面直接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标准。26.陈蕃:大丈夫处世,应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立志让世道澄清,而不是局限于整理一间房子这样的家庭琐事。孟子:大丈夫要讲仁、礼、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动摇、屈服。【分析】23.A.行冠礼/帽子;B.真正,确实/真正,确实;C.告诫/谨慎;D.志向/做标记;故选B。2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第一个“居”,居住。第二个“居”,居所,住宅。重点词语:广居,仁;正位,礼;大道,义。立:站,站立。25.本题考查论证思路。论证思路是作者在论证观点时的思维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孟子反驳景春的“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观点。细读第二段,梳理。“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一句,孟子直接否定了景春的观点;然后用类比论证,“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指出公孙衍、张仪所行的是迎合君主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最后,表明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三个方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标准,得出“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找到相应句子分析。文段一,孟子认为大丈夫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归纳起来有三点:1.大丈夫要讲仁、礼、义。2.无论得志与否,都坚持自己的原则。3.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等所迷惑、动摇、屈服。文段二,陈蕃的语言“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从中可知,他认为大丈夫应该把“扫除天下”作为自己的责任,要让世道澄清,而不是整理一间房子。【点睛】(一)参考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二)参考译文: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祖上是河东太守。陈蕃十五岁时,曾经从不打扫自己所住居室,以至庭院房间内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同一郡的薛勤来问候,问陈蕃说:“孩子,你为什么不清扫庭院以迎宾客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以扫除天下为己任,怎么能局限于整理一间呢?”薛勤知道他有整治天下的治国大志向,对他的行为感到很惊奇。27.兵器、武器放弃凭借,依靠28.(1)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2)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29.B【分析】27.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1)“兵革非不坚利也”的意思是“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兵”的意思是“兵器”;(2)“委而去之”的意思是“弃城而逃”,“委”的意思是“放弃”;(3)“以天下之所顺”的意思是“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以”的意思是“凭借,依靠”。28.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域(限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