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共1课时)完美版(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共1课时)完美版(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一单元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共1课时)完美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国与英法矛盾的激化;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军备战;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二)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德国与英法矛盾激化的原因;三国同盟比三国协约晚形成的原因;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萨拉热窝事件为何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强之间的矛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3、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2、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性决定其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是无止境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帝国主义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必然会爆发战争。教学重难点重点: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要矛盾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难点: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与帝国主义列强主要矛盾的变化;巴尔干地区为何成为欧洲的“火药桶"。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面临着选择。一方面是生产力的飞速提高,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冲突日益加剧.20世纪初,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首先在欧洲爆发。那么,欧洲列强为什么要选择战争?列强是如何进行战争准备的?战争是如何爆发的?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如何?由此导入新课学习。一、动荡不安的世界:1、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列强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他们通过谈判和幕后交易解决彼此的矛盾.另一方面它们通过军备竞赛,这就更加剧了世界的动荡不安.(1)根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列强力量对比出现显著的新变化。19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按工业实力排队是英、法、美、德;到19世纪末,美国引进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地赶上了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一位.另一个新兴工业强国──德国也先后超过了法国和英国,跃居世界工业生产的第二位。资本主义政治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方式不一样,水平和特征不同.英、法、美三国属于一种类型,它们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更彻底地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因此三国最终都确立了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另外,俄、日、德三国属于另一种类型。它们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或王朝战争,从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因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政治上专制主义色彩和军国主义倾向相当浓厚。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多寡不同。英法是老牌殖民国家,占有的殖民地最多,尤其是英国掌握了世界殖民霸权,德、日等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有的殖民地较少。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必然造成它们之间的新矛盾,而矛盾的激化往往带来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其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实质:争夺殖民地、世界霸权(3)表现:三对基本矛盾(见后述)2、欧洲列强的扩军备战:(1)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2)表现:英德矛盾的根源——畸形的军备扩张在这场军备竞赛中,德国的行动最引人注目.德国拥有一支庞大的装备精良的陆军。同时,它感到要同英国争霸,必须掌握制海权.因此,德皇威廉二世叫嚣:“海神的三叉戟必须握在我们手里。”德国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决心与英国在海上一争高下。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是英国得以称霸世界300年的两大法宝,英国海军一直维持着“双强标准”,即英国海军的总吨位不少于在它之后的两个大国海军吨位的总和。对德国海军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英国十分担心德国的海军力量超过自己,决心不惜血本,保持自己的海军优势.由此引发了一场英德海军竞赛。英国率先造出了新型的“无畏舰",使得旧式军舰的作用相形见绌。德国不甘示弱,很快就造出了自己的“无畏舰”.德国的急起直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威胁与日俱增,英国决定,德国每造一艘大型军舰,英国就造两艘,以保持“双强标准”。到大战爆发前,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海军强国.这样,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资料回放】德国对外扩张的野心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消极站在一边,而让别人分割世界。-—德国外长皮洛夫让别的国家去分割陆地和海洋,而我们只能欣赏蓝色天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皮洛夫在帝国议会上的演讲(1897年12月6日)【备课资料】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即“光荣孤立"政策)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含义是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英国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不希望欧洲大陆被一个最强国的霸权所统治,不愿意欧洲大陆出现强权,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实质是由英国操纵欧洲的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的海外利益,保持英国的海上霸权。主要原因:(1)国家利益: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争夺和掌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2)国家实力:英国于17世纪较早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海上霸权;英国又是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3)客观条件: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的。英国是一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列强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德、俄等国为争夺大陆霸权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止,也为英国推行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主要步骤: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英国实行“均势政策"的主要具体措施有:①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先后组织和领导七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③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成为欧洲大陆的强国,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为了争夺巴尔干,联合法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打败沙俄。④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对峙.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⑤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英国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并在一战中联合法俄打败德国.⑥一战后,德国战败,在欧洲安全和赔款问题上,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并扶持德国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20年代,法国一时势力弥漫于东欧一带.英国拒绝了法国的结盟建议.⑦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略扩张,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采用了祸水东引的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绥靖政策。直到二战后的1973年,英国才放弃了均势政策,加入欧共体。(3)影响:加剧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欧洲出现两个对立的集团。二、剑拔弩张的两大军事集团:1、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主要矛盾: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1)法德矛盾--由来已久,结怨很深普法战争中,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皇帝被俘,德军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在法国引以为骄傲的路易十四修建的凡尔赛宫镜厅里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战后,法国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还支付了50亿法郎的赔款。法国从此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这些对法国人来说是奇耻大辱,复仇主义思想弥漫在整个法国。德国被法国视为最大的敌人.德国深怕法国崛起和复仇,拼命扩充陆军,试图压制法国.从1911年起,德国每年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增加军事预算。其常备军增加到89万,并有可以广泛利用的预备役兵员,军队中军官成分所占比例很大,这就使德军可能在战时迅速扩编.德军在技术装备上也占有优势,特别是它拥有大量的野战重炮。此外,德国稠密的铁路网,使它能够迅速实行内线调动,更好地掌握战场机动权。由于扩军备战,德国的军费开支也从1899年的9.3亿马克,猛增到1913年的21亿马克.法国的备战活动开始也较早。在德国使用77毫米速射野炮之后,法国紧跟着发明了75毫米野炮装备陆军.1913年,法国通过新的军事法案,常备军增加到80万。1914年的军费开支达到15亿法郎,占全部预算开支的38%.法德两国为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已是磨刀霍霍了。(2)英德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英国传统的外交政策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希望欧洲大陆上出现强国对峙的局面,便于自己插手欧洲事务。英国首相帕默斯顿曾说过:“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不变的国家利益。”英国在欧洲大陆上的朋友和敌人是经常变化的:当拿破仑称雄于欧洲时,法国对英国构成了最大的威胁。英国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终于打败了拿破仑,消除了法国的威胁;拿破仑失败后,俄国成为欧洲强国,对英国的霸权构成挑战,英国于是联合昔日的敌人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了昔日的盟友俄国,又消除了俄国的威胁.普法战争后,欧洲大陆法、德、俄、奥、意群雄并立,正是英国施展传统外交政策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好机会。英国同法国争夺非洲殖民地,同俄国在东亚又有激烈的矛盾。本来英国同欧洲大陆诸国保持等距离外交,但随着德国在殖民霸权、海上霸权两方面都对英国构成了挑战,英德矛盾就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3)俄奥矛盾—-争夺巴尔干俄国同奥匈帝国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巴尔干半岛上的国家多为信奉东正教的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同种同教,沙俄挥舞着“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以“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自居,向巴尔干渗透。而奥匈帝国一向把巴尔干半岛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俄奥矛盾因为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而激化了,双方也开始大力扩军备战.1913年奥匈正规部队达到56万,军费开支达到5.83亿克朗.在这一年,俄军达到130万人,沙皇政府还通过了新的扩军方案,准备将常备军扩充至230万人。1912年俄国陆军预算已达5.72亿卢布,海军预算也达到了3.5亿卢布。俄国与奥匈帝国的争夺,使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矛盾更为激烈和复杂。【备课资料】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的“二元君主国"。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地于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享有自治权;对外事务方面(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它的首府设在维也纳,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所占的比例为:日耳曼人24%,匈牙利人20%,捷克人13%,波兰人10%,乌克兰人8%,罗马尼亚人6%,克罗地亚人5%,斯洛伐克人4%,塞尔维亚人4%,斯洛文尼亚人3%,意大利人3%。19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与协约国达成停火协议.战争的结束也是奥匈帝国的终止.10月28日捷克首先宣布独立,匈牙利其次.特兰西瓦尼亚大多数地区加入罗马尼亚,其中还包括了很多匈牙利少数民族.南部的斯拉夫地区联合组成了后来的南斯拉夫。奥地利和匈牙利成为共和国,哈布斯堡王朝被永久驱逐。在匈牙利首先成立了一个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但1919年罗马尼亚入侵后保皇势力又开始抬头.1920年匈牙利恢复为一个王国,但没有国王。此外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获得部分奥匈帝国的土地。2、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同盟国与协约国(1)同盟国的形成:1882年,德、奥、意,德国为其核心在1871年以前,法国是西欧和中欧的霸主。但普法战争使法国失去了霸主地位,遭到沉重的打击.法国在战后重整军备,寻找时机发动复仇战争.德法矛盾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德国为了进一步削弱法国,使其长期孤立而不能复兴,开展了一系列积极的外交活动.德国首先积极改善同俄国的关系。两国皇帝有着姻亲关系,又一道瓜分了波兰。俄国当时正与英国在西亚、中亚地区进行激烈的争夺,为了加强自己在同英国对抗中的地位,俄国也感到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德关系。德国同奥匈帝国的关系在普法战争后也发生了变化。奥匈开始同德国接近,以求得德国对它在巴尔干扩张政策的支持.德国也想利用奥匈对俄国施加压力,使俄国脱离不了德国。共同的利益把德奥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经德国的多方斡旋,1873年俄、德、奥三国组成了“三皇同盟"。但由于缔约三方同床异梦,同盟极不稳定.在以后发生的几次国际冲突中,它便无形中瓦解了。三皇同盟中,德奥关系比较稳固,俄奥在争夺巴尔干的控制权上矛盾尖锐,俄德对法国的政策也有分歧。俄国在结盟之后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强烈反对德国对法国的战争意图,俄德关系恶化了.已经到期的三皇同盟盟约没有续签。俄德关系恶化后,德国加紧拉拢奥匈.1879年10月,德奥同盟协定签定。这个同盟针对法俄两国,它使俄国感到孤立,促使俄法同盟建立。德奥同盟体系的另一个重要成员是意大利。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因此同德奥结盟.1882年,三国同盟条约签订。这个同盟的核心是德奥同盟,德国是这一同盟的领导者,奥匈是依附德国的小伙伴,意大利只是一个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2)协约国的形成:1907年,英、法、俄,核心是英国。为了与三国同盟抗衡,法俄两国互相接近。法国为了摆脱普法战争后的孤立处境,急欲寻找同盟者。俄德关系的恶化,为俄法接近提供了机会.19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法国资本渗入俄国,法国的投资在俄国的工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共为俄国提供了100亿法郎的贷款,这些经济上的往来为法俄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年,两国签订了军事条约草案,矛头指向三国同盟,特别是其盟主德国。法俄协定构成了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基础。英国原本一直奉行“大陆均势”政策,但随着德国实力的增强,在殖民地、海洋霸权以及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等方面同英国展开竞争,使英国的霸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英德矛盾日益加深.特别是两国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使双方的矛盾冲突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到20世纪初,英德之间的矛盾不仅成为欧洲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而且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的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德国,英国放弃了传统外交政策,开始积极结盟。虽然英国在东亚同日本结成英日同盟,但这一同盟无法帮助英国对付德国,英国需要在欧洲的伙伴,而德法之间的矛盾促使法国向英国靠拢。1903年英王访问巴黎,发表了友好的讲话,两国关系迅速得到改善。1904年签订了《英法协定》,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达成协议,实际上建立了同盟关系。这标志着英国正式同法俄集团勾结,准备共同对付德国。英法协约的签订为英俄接近创造了条件。英俄一向多仇恨,尤其是在争夺东亚和中东的斗争中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德俄关系的恶化和英德矛盾的激化,使德国成为英俄两国共同的敌人。1907年签订的《英俄协定》,调整了两国在中亚的矛盾。1892年的法俄同盟、1904年的英法协约再加上1907年的英俄协约,构成了英、法、俄三国协约。它的形成使欧洲分裂为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三、“巴尔干火药桶”:1、两次巴尔干战争:(1)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时间:1912年交战双方:“巴尔干同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性质:民族解放战争结果:奥斯曼帝国战败,丧失了在欧洲的绝大部分领土.“巴尔干”一词源于土耳其语对保加利亚一座山的称呼,意为“高出平原的山”.1808年,德国地理学家J.A措伊纳最先使用了巴尔干半岛这个术语。自14世纪土耳其入侵巴尔干半岛以来,统治该地区达500年之久。巴尔干人民经过英勇的斗争,在19世纪初,许多国家赢得了独立。但直到20世纪初,土耳其仍控制着巴尔干的大片领土。巴尔干半岛上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四国组成了反土耳其的联盟。1912年10月,四国联军对土耳其发动了进攻,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全面爆发.联军拥有70万人马和1500门大炮,士气旺盛,与土耳其相比处于优势。土耳其很快被联军打败,失去了在欧洲的绝大部分土地,面临着军事上的全面崩溃。土耳其要求列强调停议和,帝国主义乘机干预巴尔干战争。德奥不愿塞尔维亚强大,俄法则支持塞尔维亚。巴尔干战争有转为德奥对俄法的欧洲大战的危险.由于英国表示在欧洲大战发生时不会保持中立,奥匈不得不同意把这次争端交付国际会议解决。次年5月,签订伦敦条约,土耳其在欧洲500年来所有的领土完全丧失,只保留了首都和它附近的地方。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是一次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原来土耳其统治下的一些巴尔干人民获得解放.(2)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时间:1913年起因:巴尔干同盟内部因分赃不均而产生分歧。交战双方: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加入)性质:争夺领土的王朝战争结果:保加利亚战败巴尔干同盟虽然取得了反土耳其战争的胜利,但由于战果分配不均,同盟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伦敦和约》签订后,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巴尔干同盟内部为瓜分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不均所产生的矛盾,极力煽动保加利亚反对其他盟国。塞尔维亚和希腊结成了反保加利亚的同盟,罗马尼亚随后也加入这个同盟,准备对保加利亚作战。保加利亚在奥匈怂恿下,1913年6月29日,保军突然向塞、希、门三个盟国发动进攻。不久,土耳其也加入反保战争,想捞回一些在上次战争中的损失.罗、土两国相继向保宣战,保军屡攻受挫,全线败退,仅一个月,7月13日保加利亚便战败求和。8月10日保加利亚与塞、希、门、罗四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9月29日保、土两国签订《君士坦丁堡和约》.战败国保加利亚丧失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所分得的大片土地。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使巴尔干半岛各国重新分化,罗马尼亚与英、法、俄协约国靠近,保加利亚则加入德奥同盟国.战争中,由于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飞机、装甲车、无线电)的使用,作战方法也有新的变化:战斗队形更加疏开;军队行动更注意隐蔽;进攻多采取机动作战和迂回包围;防御多采取阵地作战。(3)影响:使该地区的斯拉夫人民基本上摆脱了土耳其的民族压迫,但也为列强的干涉提供了机会,使该地区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两次巴尔干战争,使这一地区的斯拉夫人民基本上摆脱了土耳其的民族压迫,推动了奥匈帝国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特别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地斯拉夫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他们要求和塞尔维亚合并,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但奥匈和沙俄取代了土耳其向巴尔干半岛渗透,奥匈企图消灭塞尔维亚,沙俄则把塞尔维亚视为自己在巴尔干争霸的前哨阵地,竭力支持塞尔维亚对抗奥匈。这就加剧了两大帝国主义集团在巴尔干的争夺,使之成为最敏感、最易爆发战争的地方,成为欧洲的“火药桶”。2、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6)【备课资料】萨拉热窝刺杀事件20世纪,摆脱了土耳其人统治的塞尔维亚在巴尔干地区日趋强大起来,已成为南部斯拉夫人反对外国统治、争取民族统一的核心.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的斯拉夫人,强烈要求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与塞尔维亚合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以塞尔维亚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者极为不安.因此,奥匈加紧进行以摧毁塞尔维亚为目标的战争准备,而主持制定侵略塞尔维亚战争计划的正是斐迪南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冯o赫特岑多夫。1914年5月,德国参谋长小毛奇同奥匈帝国总参谋长赫特岑多夫会谈,讨论对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6月12日,斐迪南到其科诺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举行会谈,为发动战争预先确定行动方针,他们都认为,俄国国内困难较大,无法插手巴尔干战争。德皇建议奥匈利用这一有利形势进攻塞尔维亚。威廉二世还明确向斐迪南保证,假如俄国插手奥塞冲突,德国将援助奥匈。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是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1386年6月28日).这次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出动了两个兵团,斐迪南夫妇决定亲自前往萨拉窝巡视.奥匈的这一挑衅行动,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爱国者。6月28日清晨,“青年波斯尼亚”组织便在奥皇太子所要经过的大街上布置了7名刺客。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坐敞篷汽车傲然自得地进入萨拉热窝城。一长列皇室汽车缓缓驶过人群拥挤的街道,只有稀疏的宪兵和警察布置在道路的两旁警戒.斐迪南坐在第二辆车上,索菲亚坐在他的右边.波斯尼亚军政府长官奥斯卡o波蒂奥雷克将军坐在左边的位上,司机旁边是侍从官哈拉希伯爵。当车队经过市中心米利亚茨卡河上的楚穆尔亚桥,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察布里诺维奇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车掷出一枚炸弹,但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波蒂奥克雷将军的副手和索菲来的女侍。斐迪南故作镇静地走下车,察看了现场,对被警卫捉住的察布里诺维奇瞄了一眼,然后登车挥手说:“先生们,这个人发疯了,我们还是按原计划进行吧。"车队迅速驶进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然后略作休息,驱车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随从。本来是去医院,但司机偏偏转错了方向,正好撞上了在街口拐角处守候的普林西晋。刺杀的机会来了。普林西晋拔出手枪,刚要举枪射击,离他不远处的一个警察发现了,箭步冲上来欲抓住他的手臂。真是太巧了。就在这一瞬间,刚好赶到这里的一位名叫米哈伊洛o普萨拉的“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挥手犹如一道闪电,朝警察颈部猛击一拳,警察冷不防一个趔趄。这时,普林西晋的枪声响了,这个瘦弱的青年射出了两枪,其中一枪射入大公的颈部并打断了其颈静脉,另一枪则穿透了索菲娅的腹部,几分钟之后大公夫妇双双身亡.顿时,四下里一片混乱,米哈伊洛趁机飞快地逃离了现场,而普林西晋当场被捕,日后死在狱中.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后,行刺者所使用的武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事件之后几天的报纸上曾透露出一些行刺的细节,但就武器而言只说使用的是“比利时造手枪",以致于后来一些文章甚至是电影中都将其误作7。65mm口径的勃朗宁M1900手枪.实际上,根据奥地利警方的调查,发现暗杀者携带的4支手枪都是9mm勃朗宁短弹口径的M1910手枪,枪号分别是19074、19075、19120和19126,号码近乎连续,其中枪号为19074的手枪正是射中大公夫妇的那支。19074号手枪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审判普林奇普的法庭上,随后便销声匿迹了。其余的3支手枪一直存放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Salzburg),1945年该地被美军占领,从此那3支手枪便下落不明。1920年,人们为了纪念击毙斐迪南的勇士,把普林西普和他两个同伴的遗骨,迁葬到萨拉热窝的荣誉冢里;拉丁桥被命名为普林西普桥。在当年普林西普枪击斐迪南站立的地方,他的脚印已描画在水泥路面上,作为永久的纪念。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时间:1914年7月28日(2)交战双方:德国、奥匈帝国同盟国←→英、法、俄协约国(3)起因:①根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②前提:20世纪世界已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③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④客观条件: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6月28日星期日下午,德皇在基尔海面游艇上获悉弗兰茨o斐迪南遇刺身亡,立即停止浏览活动.他活像一个押下了赌注的赌徒一样,不停地狂叫道:“现在是千载一时的机会!”7月5日,奥匈驻德大使卓基夷奉命把弗兰茨o约瑟夫皇帝的亲笔信呈交威廉二世。信上说:奥皇储遇刺,“是俄国和塞尔维亚大斯拉夫主义者直接鼓动的结果;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削弱三国同盟,分裂我的帝国。……如果我们容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意味着我的朝廷和我的领土将长期遭受危险。……最近在波斯尼亚的可怕的事件发生以后,你一定也认为奥塞之间的敌对想求得友好的解决已是不可能的了;只要贝尔格莱德这种罪恶的煽动根源不受到惩罚,则所有欧洲君主国家的和平政策将受到威胁。"信中所谓惩罚塞尔维亚,就是发动侵略战争。弗兰茨o约瑟夫恳求威廉二世表态支持他的战争行动。德皇收下奥匈大使的信件,并当场表示,奥地利“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国作为一个盟国和友邦为它的后盾”。“德国全力支持"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军事行动”,并且认为,“如果我们放过这次如此有利的机会,将是可惜的”。奥总参谋长也于7月5日谒见奥皇,转达了德国的答复。这位82岁的老皇帝喃喃地说:“现在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要有一场可怕的战争。"奥匈立即着手准备挑动战争。在德奥准备发动战争的同时,俄法两国也积极备战。7月20日,法国总统彭加勒和总理维维安尼访问俄国。两国相互保证说,一旦对德国开战,两国一定履行自己作为盟国的义务,俄国过去在1909、1912和1913年的国际危机中,曾经三次让步和退缩,现在它决定这次绝不让步和退缩了.俄法在两国会谈公报中以及在公开的外交场合,都一再强调两国“珍贵的友谊",大肆渲染“亲如兄弟的海陆军力量”,并互相表示要“忠诚不懈地与它的盟邦合作”.两国首脑会谈期间,俄国在彼得堡冬宫举行了招待宴会。席间,彭加勒特地同奥匈大使交谈,要大使转告奥匈政府“应当特别慎重"处理对塞尔维亚的关系。他强调说:“塞尔维亚在俄国人民中间是很亲密的朋友,而俄国又有盟邦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真不知有多少可怕的纠纷。”英国也已经做好战争准备,并且认为迟打不如早打,再拖延下去,将对自己不利。因为英国看到德国的生产能力比自己强大,在海军造舰竞赛中将会很快赶上来,希望在目前仍保持海军优势的情况下,通过战争击败危险的竞争对手。不过在萨拉热窝事件后,英国开始并没有流露参战的意向,因为它既担心德国悬崖勒马,又怕承担首先发动战争的责任。同时,英国议会和内阁中存在着一个亲德派。英国内阁中,12名阁员不赞成参战。整个工人阶级和大部分自由党人反对参战.特拉法加广场上的群众集会要求英国宣布中立。在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的压力下,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向德国驻英大使说,英国同俄法两国没有任何同盟关系,不受任何义务约束,并一再申明英国的态度是“尽一切可能防止在大国之间发生战争。"奥匈在德国支持的鼓舞下,积极准备发动侵略塞尔维亚的战争。它选择法国总统彭加勒7月23日离开俄国回国这一天,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限令48小时答复。最后通牒指责塞尔维亚政府违反它对奥匈的承诺,纵容反奥运动,甚至纵容恐怖行为。指出:“根据6月28日暗杀案罪犯的供认,可以看出萨拉热窝暗杀案是在贝尔格莱德策划的,凶手所使用的武器和爆炸物都是由塞尔维亚的军官和官吏提供的……最后,凶犯携带武器进入波斯尼亚,也是由塞尔维亚边防军官员加以安排和协助的。"据此,奥匈要求塞尔维亚政府公开严厉谴责一切反奥宣传,接着提出10项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塞尔维亚报纸不准刊载反奥文章;查封反奥组织;肃清学校教育中反奥宣传因素;按照奥匈提出的名单罢免那些参与反奥宣传的文武官员;奥匈当局参与镇压塞尔维亚境内的反奥运动;奥匈的代表进入塞尔维亚境内调查萨拉热窝事件;严惩萨拉热窝事件有关人员;塞尔维亚政府必须就某些高级官员在萨拉热窝事件后发表的反奥言论作出说明;最后,塞尔维亚政府应当把命令它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执行情况立即通知奥匈帝国政府。在通牒中,奥匈蓄意挑衅,使用了侮辱性语言。这个最后通牒的内容,德国事先就知道了,并且认为,“为保持一个独立国家的尊严,塞尔维亚显然是不能接受这些条件的",结果只有战争。但是,塞尔维亚为了避免战争,尽量克制忍让,除了不同意奥匈派人干涉塞尔维亚内政之外,其余各项均表示接受.可是,奥匈不顾一切地按照预定计划,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发出最后通牒之后,俄国通知奥地利,攻击塞尔维亚会引起俄国的总动员,并表示俄国不容许奥地利打垮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的霸主。7月26日,英国外交大臣格雷提议德、英、法、意四国调停奥、塞之间的不和.但英国在暗中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这就给法俄两国壮了胆。英国的真正面目是在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的第二天才公开暴露出来的.7月29日,格雷接见德国大使,明确表态说,如果冲突仅仅限于俄奥之间,英国可以保持中立;如果德法两国卷入,“那么局势立刻就会发生变化,英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将被迫作出紧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长期作壁上观了".当德皇威廉二世最终获知英国参战的真正意图之后,曾打算悬崖勒马,劝告奥匈接受英国的调停。可是,奥匈已对塞尔维亚宣战两天了,军队已经开进塞尔维亚境内。事情到了这一步,不可能再挽回。奥塞战争迅速爆发,俄法两国站在塞尔维亚方面,立即进行战争总动员。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总动员,遭到断然拒绝。德国于7月31日向俄国宣战,8月3日对法国宣战。8月2日,德国总参谋部为了实行施利芬计划,向比利时送交最后通牒,要求允许德军借道比利时对法军作战,并限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药品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 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
- 大学新学期新起点新规划
- 班级新学期的规划
- 2017年2月22日合肥京冠·雅居乐营销策略方案
- 水电站班组级岗前安全培训
- 职业生涯规划面试
- 腔镜仪器设备管理
- 2025年河南省中职(春季高考) 建筑类专业课模拟试卷(1)(解析版)
- 中文文摘数据库课件
- 军队文职(新闻专业)招聘考试(重点)题库200题(含答案解析)
- 2023年互联网信息审核员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地下管线保护方案及应急预案
- 罐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表
- 桥台台背利用气泡混合轻质土回填施工工法
- 美国NRC鸡的营养需要
- 【课件】5.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共19张PPT)
- 急诊六大病种诊疗流程图
- 小学音乐课后服务教学设计方案计划
- 动液面的计算与识别
- 程序员绩效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