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_第1页
八年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_第2页
八年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_第3页
八年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_第4页
八年物理(上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不仅能熟练进行常规单位换算,还能在复杂情境中准确应用。例如,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快速将毫米换算成千米,或者将小时换算成毫秒。熟练且正确地使用各种常见的测量工具,如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拓展)测量长度,以及使用计时工具(如机械停表、电子秒表等)准确测量时间,并能根据不同测量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清晰理解测量误差的本质,明确误差与错误的根本区别,能在实际测量中准确判断并合理处理误差。2.科学思维通过丰富多样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形成更为精准、具体的概念,能够敏锐感知不同物体长度和时间的差异。例如,能准确判断一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毫米,一个正常成年人步行一步的时间大约是多少秒。在面对测量问题时,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进行分析和推理。比如,在测量长度时,能根据物体的形状和尺寸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的估读和数据处理。3.科学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深入的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使用刻度尺、游标卡尺(拓展)、螺旋测微器(拓展)等测量长度的技巧,以及使用多种计时工具测量时间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解决问题。例如,探究如何提高长度测量的精度,如何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等。4.科学态度与责任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浓厚兴趣和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细心专注的态度,注重实验细节,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必须基于真实可靠的数据和事实,坚决杜绝虚假数据和敷衍了事的行为。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测量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科学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长度和时间单位的换算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m=10dm=100cm=1000mm,1h=60min=3600s等,还要引导学生理解单位换算的原理和方法,能够进行不同量级单位之间的换算推导。例如,让学生明白如何将纳米换算成米,或者将毫秒换算成分钟。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单位换算解决实际测量中的问题,如在物理实验中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时,需要将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统一换算。2.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对于刻度尺的使用:详细讲解如何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例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需要选择分度值较小的刻度尺,而测量教室的长度则可以选择量程较大的刻度尺。强调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要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的边缘平行。例如,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要将刻度尺垂直于圆柱体的底面放置。准确读取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通过大量的实际测量练习,让学生掌握估读的技巧,明确估读值的意义和取值范围。例如,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结果应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要求学生用规范的数字和单位记录,避免数据记录的错误和不规范。对于时间测量工具:全面介绍常见的时间测量工具,如机械停表、电子秒表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机械停表的大表盘和小表盘分别表示的时间单位和读数方法,以及电子秒表的各种功能键的使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的时间测量操作,如测量自己做一次深呼吸的时间、短跑比赛的时间等,提高学生使用计时工具的熟练程度。3.误差的理解深入讲解误差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实际测量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误差的存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包括测量工具的精度、测量方法的合理性、测量环境的影响以及测量者的主观因素等。例如,在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不均匀会导致误差;测量温度时,环境温度的变化会影响测量结果。重点教授减小误差的方法,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度更高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控制测量环境等。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亲身体验不同减小误差方法的效果。(二)教学难点1.长度测量中估读的理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估读。例如,通过使用放大的刻度尺图像或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清晰看到刻度尺的分度值和刻度线,直观感受估读的过程。进行专项练习,设计一系列不同分度值刻度尺的测量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估读,逐渐掌握估读的技巧和方法。同时,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克服估读的困难。引导学生理解估读在提高测量精度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虽然估读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合理的估读可以使测量结果更接近真实值,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2.特殊测量方法的掌握对于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拓展内容):详细介绍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结构和原理,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动画,让学生清晰了解其测量原理和读数方法。例如,讲解游标卡尺的游标尺刻度与主尺刻度的对应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游标尺上的刻度线与主尺刻度线对齐来读取测量值。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让学生亲手使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测量一些物体的尺寸,如小圆柱体的直径、金属丝的直径等。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对比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与刻度尺的测量特点和适用范围,让学生明白在不同的测量精度要求下应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例如,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微小尺寸测量,应选用螺旋测微器;对于一般精度的尺寸测量,刻度尺或游标卡尺可能更为合适。其他特殊测量方法:介绍一些其他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如累积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平移法(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替代法(测量曲线的长度)等。通过实际案例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这些特殊测量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特殊测量方法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方法的应用技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用累积法测量一本书中纸张的厚度,然后计算出一张纸的厚度;让学生用平移法测量圆形花坛的直径。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测量场景图片或视频,如建筑工人测量房屋尺寸、运动员在比赛中测量时间、医生为患者测量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测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需要对各种物体的长度和时间进行测量。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进行测量吗?测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准确地进行测量呢?”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导入新课。(二)教学步骤1.探究点1:长度的单位详细介绍米的规定:通过历史故事或科学典故,讲述米的定义是如何确定的,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起源和发展。例如,介绍国际米原器的历史背景和作用,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米的定义是如何不断完善和精确的。深入讨论长度单位及其进率:除了常见的长度单位(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还介绍一些不常用但在特定领域或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长度单位,如微米(μm)、纳米(nm)等。让学生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适用范围和实际意义。通过实物对比、图表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大小差异。例如,展示一张头发丝的图片,告诉学生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几十微米;展示一个芯片的图片,说明芯片上的电路线条宽度可能只有几纳米。组织学生进行长度单位进率的推导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和思考,加深对长度单位换算关系的理解。例如,让学生计算1千米等于多少厘米,1毫米等于多少纳米等,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推导过程。2.探究点2:长度的测量深入讨论刻度尺的使用:选:强调选择刻度尺时要综合考虑测量的精度要求和被测物体的长度范围。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刻度尺。例如,测量一张书桌的长度,可以选择分度值为1cm的刻度尺;而测量一根头发丝的直径,则需要选择分度值更小的刻度尺,如毫米刻度尺或微米刻度尺(拓展)。放: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刻度尺放置方法。不仅要使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还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与被测物体的起点对齐。如果零刻度线磨损或不在起点位置,应如何进行测量的方法也要详细讲解。例如,展示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个木块的长度,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不在木块的一端时,可以将木块的一端对准某一整刻度线,然后用测量结果减去该刻度值,得到木块的实际长度。读:重点讲解读数时的估读技巧。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刻度尺的放大图像,让学生清晰看到刻度线的位置和分度值。通过具体的测量示例,引导学生按照“先读准确值,再读估读值”的顺序进行读数。例如,对于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结果的准确值是指刻度线直接对应的数值,估读值则是在准确值的基础上,根据刻度线的大致位置估计出的一位数字,测量结果应记录到毫米的下一位。同时,让学生进行多次读数练习,逐渐提高读数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记:强调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包括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且数据的书写要规范、清晰。通过错误记录示例的分析,让学生避免常见的记录错误。例如,将测量结果写成没有单位或单位错误的形式,或者将估读值记录得不准确等。拓展特殊测量工具的使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实物展示游标卡尺的结构,包括主尺、游标尺、外测量爪、内测量爪、深度尺等部分,让学生直观了解游标卡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详细讲解游标卡尺的测量原理:通过游标尺上的刻度线与主尺刻度线的对齐情况来确定测量值。以常见的精度为0.02mm的游标卡尺为例,介绍游标尺上的50个分度与主尺上的49mm长度相等,即游标尺上每个分度的长度为0.98mm,与主尺上每个分度(1mm)的差值为0.02mm,这个差值就是游标卡尺的精度。演示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先读取主尺上的整毫米数,再看游标尺上哪条刻度线与主尺刻度线对齐,用对齐的游标尺刻度线的序号乘以游标卡尺的精度,得到小数部分的读数,最后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相加,即为测量结果。例如,主尺上读数为10mm,游标尺上第15条刻度线与主尺刻度线对齐,游标卡尺精度为0.02mm,则测量结果为10mm+15×0.02mm=10.30mm。组织学生分组使用游标卡尺进行实际测量练习,测量一些物体的外径、内径或深度等尺寸,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和读数方法。螺旋测微器:展示螺旋测微器的实物,介绍其主要结构,如固定刻度套筒、可动刻度套筒、测微螺杆、旋钮、微调旋钮等部分,让学生对螺旋测微器有初步的认识。讲解螺旋测微器的测量原理:利用螺旋放大原理,将测微螺杆的微小直线位移转化为可动刻度套筒上的圆周刻度变化,从而实现对微小尺寸的高精度测量。螺旋测微器的精度通常为0.01mm。演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方法:先读取固定刻度套筒上露出的刻度线数值,注意要估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再读取可动刻度套筒上与固定刻度套筒基准线对齐的刻度线数值,乘以螺旋测微器的精度0.01mm,得到小数部分的读数;最后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相加,即为测量结果。例如,固定刻度套筒上读数为5mm,可动刻度套筒上的读数为20.0×0.01mm=0.200mm,则测量结果为5mm+0.200mm=5.200mm。让学生亲自使用螺旋测微器进行测量练习,如测量金属丝的直径等,教师在旁边指导学生正确操作和读数,确保学生掌握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对比分析:将刻度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测量精度、适用范围、使用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让学生清晰了解三种测量工具的特点和优势,以便在实际测量中能够根据不同的测量需求选择合适的工具。例如,刻度尺适用于一般精度的长度测量,游标卡尺适用于中等精度的尺寸测量,而螺旋测微器则适用于高精度的微小尺寸测量。3.探究点3:时间的测量全面介绍时间单位:除了讲解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s),以及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外,还拓展介绍一些更小或更大的时间单位,如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天(d)、周(w)、月(m)、年(y)等。让学生了解不同时间单位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中,常常会用到毫秒、微秒等时间单位来衡量程序的运行时间;而在天文学中,可能会用到年、月等时间单位来研究天体的运动周期。通过时间单位换算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例如,让学生计算1h等于多少毫秒,1天等于多少秒等,并引导学生总结时间单位换算的规律和方法。详细介绍测量工具:机械停表:实物展示机械停表的结构,包括表盘、指针、按钮等部分,让学生认识机械停表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讲解机械停表的工作原理:通过发条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指针的动能,驱动指针转动来测量时间。让学生了解机械停表的启动、停止和复位操作方法,以及大表盘和小表盘分别表示的时间单位和读数方法。例如,大表盘通常表示秒,每一小格代表0.1s;小表盘通常表示分钟,每一小格代表0.5min。演示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技巧: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观察机械停表的指针运动情况,掌握如何正确读取时间值。例如,先读取小表盘上的分钟数,再加上大表盘上的秒数,注意大表盘上的秒数要根据指针的位置进行估读。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机械停表的使用练习,测量一些简单的时间间隔,如自己跳绳1min所用的时间等,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机械停表。电子秒表:介绍电子秒表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与机械停表进行对比。电子秒表通常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多的功能,如可以记录多个时间点、进行分段计时和累计计时等。演示电子秒表的基本操作,如启动、停止、复位、查看记录等功能,让学生了解电子秒表的使用界面和操作流程。让学生使用电子秒表进行一些实际的时间测量活动,如测量自己跑步100m所用的时间等,体验电子秒表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其他计时工具:简单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其他计时工具,如沙漏、日晷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计时工具的原理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现代计时工具与传统计时工具相比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科学思维能力。4.探究点4:误差深入讨论误差的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案例和数据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误差的存在。例如,让学生多次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记录每次的测量结果,然后发现每次测量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从而引出误差的概念。详细讲解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错误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测量工具使用不当、测量者粗心大意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减小。通过具体的例子,如读数时看错刻度、测量时未将刻度尺放正等属于错误,而由于测量工具的精度限制、测量环境的影响等导致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差异属于误差,让学生清晰理解两者的本质区别。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工具的精度:以刻度尺为例,讲解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分度值越小,测量工具的精度越高,但测量误差可能会相对较大,因为需要进行更精确的估读。同时,介绍其他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的精度特点,以及它们在不同精度要求下的应用。测量方法的合理性:通过实际测量操作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测量方法对误差的影响。例如,在测量物体长度时,测量的起点和终点位置的选择、测量时是否保持物体的稳定等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测量环境的影响:分析温度、湿度、光线等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例如,在测量金属物体的长度时,温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金属的热胀冷缩,从而使测量结果产生误差。测量者的主观因素:包括测量者的视力、判断力、操作熟练程度等。例如,测量者在读取刻度尺上的刻度时,由于视力不同或观察角度不同,可能会导致读数的差异。重点教授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偶然误差。例如,让学生多次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然后计算平均值,并与单次测量结果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值的准确性更高。同时,讲解在进行多次测量时,应注意测量数据的合理性,如剔除明显异常的数据后再求平均值。选用精度更高的测量工具:根据测量的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精度的测量工具。例如,对于高精度的科学实验测量,应选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精度较高的测量工具,而对于一般的日常生活测量,普通刻度尺可能就足够了。改进测量方法:介绍一些改进测量方法的技巧,如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步骤、优化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等。例如,在测量圆柱体的直径时,可以采用多次测量不同位置的直径,然后取平均值的方法,以减小测量误差。控制测量环境:对于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的测量,应尽量控制测量环境的条件。例如,在进行精密测量时,可以在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以减小环境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三)实践活动1.长度测量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的物体进行测量,如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铅笔的长度,教室桌椅的高度、宽度等。在测量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刻度尺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记录测量结果,并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例如,计算测量结果的平均值,评估测量的准确性和误差大小。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操作,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测量方法,如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用累积法测量微小长度等,比较不同方法的测量结果和误差大小。2.时间测量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时间测量活动,如测量自己做一次仰卧起坐、跳绳100次、从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等活动所用的时间。学生使用机械停表或电子秒表进行测量,记录时间数据,并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计时工具,讲解计时的注意事项,如启动和停止计时的时机要准确等。引导学生分析时间测量结果的误差来源,如人的反应时间、计时工具的精度等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让学生思考如何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3.特殊测量方法实践安排学生进行特殊测量方法的实验探究,如用累积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用平移法测量圆形物体的直径、用替代法测量曲线的长度等。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如如何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如何减小误差等。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汇报,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共同探讨特殊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四)讨论与总结1.引导学生讨论测量中的误差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误差情况,包括误差的大小、误差的来源以及如何减小误差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测量实践,分享自己对误差的理解和认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测量过程中,如何判断误差是主要由测量工具引起的还是由测量方法引起的?”“对于一些无法避免的误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等,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和点评,补充和完善学生的观点,加深学生对误差的理解。同时,强调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正确认识和处理误差的重要性。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误差的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等。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强调和总结,如长度测量中估读的技巧、特殊测量方法的应用、误差与错误的区别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记忆。引导学生总结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五)作业布置1.基础作业完成课本上相关的练习题,巩固长度和时间单位的换算、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误差的计算等知识点。让学生用刻度尺测量自己家中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如电视机的屏幕尺寸、餐桌的长度和宽度、自己房间的门的高度等,并记录测量结果,计算测量误差。2.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长度和时间测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在建筑工程、机械制造、体育比赛、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案例,并写一篇小报告,介绍测量在这些领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设计一个关于长度或时间测量的实验方案,要求实验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例如,设计一个实验测量自己步行的速度,或者测量一个物体自由下落的时间等。实验方案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3.实践作业利用周末时间,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长度或时间的测量实践,如测量自己所在小区的花园周长、骑自行车绕小区一圈所用的时间等,并将测量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制作成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尝试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比较测量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例如,用普通刻度尺和游标卡尺分别测量一个小圆柱体的直径,记录测量数据并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四、板书设计1.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关系:1km=1000m1m=10dm=100cm=1000mm1mm=1000μm1μm=1000nm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游标卡尺(拓展)、螺旋测微器(拓展)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放: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起点对齐(若零刻度线磨损,应如何处理)。读:先读准确值,再读估读值(估读方法及示例),记录到毫米的下一位。记: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单位。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示例及应用)平移法(示例及应用)替代法(示例及应用)游标卡尺的使用:结构及原理读数方法(示例)螺旋测微器的使用:结构及原理读数方法(示例)3.时间的测量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分钟(min)、小时(h)、毫秒(ms)、微秒(μs)、纳秒(ns)单位换算关系:1h=60min=3600s1s=1000ms1ms=1000μs1μs=1000ns测量工具:机械停表: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读数技巧(大表盘、小表盘的读数示例)。电子秒表:功能特点、使用方法及与机械停表的对比。其他计时工具(如沙漏、日晷等)的简单介绍。4.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与错误的区别:错误可避免,误差不可避免。产生原因:测量工具的精度。测量方法的合理性。测量环境的影响。测量者的主观因素。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注意事项及示例)。选用精度更高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控制测量环境。五、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有效性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评估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时,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