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和文艺|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线索|〈主旨概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春秋战国时期汉代两宋时期明末清初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知识主线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汲取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科技: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文学:春秋的《诗经》、战国的《离骚》等;汉代的汉赋艺术:战国的帛画;魏晋时期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绘画方面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科技:隋唐时期独创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独创活字印刷术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的旺盛艺术: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科技进入总结阶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须要主旨归纳(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汲取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化,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2)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辉煌绚丽,书法、绘画、戏曲异彩纷呈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问体系||学法指导|(1)把握一个“特征”: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2)留意两大“趋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3)理解三种“思想”:儒家主见“仁”,实行“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法家主见“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制国家;道家主见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素养热词]宽松的政治氛围与竞争的思想文化;社会大变革与众多的思想巨人。一、“百家争鸣”出现1.背景(1)经济:eq\x(1)井田制趋于瓦解,封建经济快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旺盛供应了物质条件。(2)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纷争,社会发生重大变革。(3)阶级关系:士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环境宽松,出现eq\x(2)私人讲学,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3.特点:相互诘难、批驳又彼此汲取、融合。4.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旺盛,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是中国学术文化、eq\x(3)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eq\x(4)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eq\x(5)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eq\a\vs4\al(|教材补遗|)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教化中心和学术中心,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旁边而得名。当时,这里集中了众多学者。稷下学宫既继承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吸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特长,为先秦教化史和学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eq\a\vs4\al(|素养感悟|)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见、阐释自己的学说供应了广袤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猛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二、儒家思想1.孔子(约前551~前479年)思想主见影响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动身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以“礼”治国强调等级和秩序,主见“eq\x(6)克己复礼”“正名”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中庸之道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疼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教化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见eq\x(7)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留意人的全面发展世界观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文化成就编纂“六经”,其言行被辑录成《eq\x(8)论语》2.孟子(前372~前289年)思想主见影响“eq\x(9)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并维护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夫以土地,不违农时,宽刑减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见“eq\x(10)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人生观提倡“养浩然之气”,他强调先义后利,杀身成仁3.荀子(约前313~前238年)思想主见影响政见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eq\x(11)王道”,以德服人(礼法兼施)(1)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主动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2)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3)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闻名论断“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强调用eq\x(12)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eq\a\vs4\al(|图示解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eq\a\vs4\al(|易混易错|)“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详细的生活方式;“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见“民有恒产”,让农夫有肯定的土地运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三、道家思想1.代表人物(1)老子(生平不详,约前571~前471年)“道”(核心思想)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肯定权威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实辩证法思想“无为”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eq\x(1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小国寡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看法,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社会(2)庄子(约前369~前286年)①“道”是世界的最高原则。②“齐物”:就是万物齐一,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宇宙间一切事物,如生死寿夭,是非得失,物我有无,都应当同等看待。③“逍遥”:就是对事物实行一种旁观、超然的看法。主见用超越功利的方法去追求精神自由,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④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不公。⑤顺应自然: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对自然状态的破坏,无利而有害。因此,人必需顺应自然。⑥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的主要特点。2.影响(1)道家思想能指导我们调整现代化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保持协调与和谐。(2)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相通之处。(3)道家的处世方法及其朴实的辩证法思想在现代具有现实意义。(4)道家思想能指导现代人实现自我心理的调适,促进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发展。eq\a\vs4\al(|概念阐释|)“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敬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主动无为”的哲学观。四、法家思想1.内容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改革观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政见“法”“术”“势”相结合,主见君主要eq\x(14)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肯定的权威震慑臣民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嘉奖耕战经济观重农抑商,爱护小农经济2.代表人物战国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他汇合了早期法家的学说,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影响(1)迎合了建立eq\x(15)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对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了重大作用。(2)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渐渐消逝,但法治思想被汲取到儒学体系中,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3)严刑峻法等主见加强了对人民的限制,限制了人们的自由,不利于缓和社会冲突。eq\a\vs4\al(|拓展提升|)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eq\a\vs4\al(|辨析比较|)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日的“法治”思想,前者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法律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后者是要实现人民意志,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同等。五、墨家思想1.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年)2.主见“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eq\x(16)非攻”主见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斗争“eq\x(17)尚贤”主见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奢侈3.影响(1)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尤其是eq\x(18)手工业者的利益,在当时影响很大,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2)自汉代以来,由于受国家重农抑商和“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手工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墨家思想渐渐没落。eq\a\vs4\al(|辨析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见“克己复礼为仁”,仍旧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主题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史料实证——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史料]《孔子讲学图》[解读]《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化思想。|历史说明|★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留意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见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留意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宝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化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化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化的新时代。先秦儒学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留意培育为政治国的实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二)史料实证——先秦时期儒家的治国理念[史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史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史料三]“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探究]综合三则史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儒家学者治国理念的主动性。[提示]儒家的“仁”“仁政”“民本”的思想,对于缓和阶级冲突,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主动的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见,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但其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历史说明|★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冲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对应训练1(2025届福建福州二模)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汲取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见“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A.重视宣扬三代成就 B.具有深厚的传统色调C.留意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解析:选B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不等同于其主见目的在于宣扬夏、商、周的成就,故A项错误;孔子思想“充分汲取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见“克己复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周礼的要求)”,说明孔子思想有比较深厚的传统色调,故B项正确;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故C项错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故D项错误。◆主题二|“异彩纷呈”的先秦诸子思想(一)史料实证——诸子百家的思想主见[史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许多,状况很困难。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辩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其次场是儒道之争,争辩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辩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三场大辩论最终哪家胜出,并说明缘由。[提示]法家胜出。缘由: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斗争和改革古制,孔子复原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见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须要;道家的“无为”和墨家的“兼爱”都不符合时代要求和统治者阶级利益;法家的中心集权、严刑峻法等主见适应了时代要求。|历史说明|★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见“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见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见“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见“性本善”,而荀子主见“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见“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见“顺其自然”。(4)在人生看法上:儒家主见主动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见“逍遥”的人生看法,主见避世,强调“超脱”。(5)在看待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见“兼爱”“非攻”;儒家主见尊卑有序。(二)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史料]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理论的反省与思索,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而且,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显明的多元特征与猛烈的原创精神,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探究]依据史料,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提示]共同宗旨:为统治阶级服务(或为国君供应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历史说明|★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主动作用,对今日提倡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化思想为今日推行全民教化、素养教化供应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见顺应自然,对于增加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日同等博爱、酷爱和平、敬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对应训练2(2025届河南六市一模)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探讨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解析:选C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儒家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比较重视天人关系,故A项错误;墨家和儒家思想均是有为的,因此不能说二者思想可以互补,故B项错误;材料“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儒家有为而无求”说明儒家从社会实际动身,以入世的看法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具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故C项正确;早期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重视民众的作用,材料并没有涉及此项内容,故D项错误。|A组|(2015年全国卷Ⅱ,24)古代儒家学者指责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白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志向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古代儒家学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志向化的政治诉求。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故选C项;儒家思想是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较长时间内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须要,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儒家学者反对进行社会变革,且历史上的许多改革家也是儒家学者,故B项错误;复古只是儒家学者用来宣扬其政治主见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政治目标,故D项错误。|B组|1.(2025届河北唐山二模)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别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供应了重要平台B.旺盛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化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解析:选A依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争鸣供应了重要平台,故A项正确;稷下学宫旺盛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化,故B项错误;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别形式的高等学府”表明稷下学宫成为当时文化旺盛的一个缩影,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错误。2.(2025届广西南宁一模)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见“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加强对民众的教化。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同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解析:选A荀子强调通过礼法并用加强对民众的教化,同时留意爱民,这是对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故A项正确;汉代董仲舒将君权神授的思想融入到儒家学说中来,故B项错误;孟子主见“民贵君轻”,荀子主见“尊君爱民”,都没有体现君民同等,故C项错误;荀子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不等同于法家思想被儒家思想全盘接受,故D项错误。3.(2025届四川乐山一模)道家主见“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