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房宫赋》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_第1页
1《阿房宫赋》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_第2页
1《阿房宫赋》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_第3页
1《阿房宫赋》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_第4页
1《阿房宫赋》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阿房宫赋》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高中部

高一语文导学案

《阿房宫赋》

学校: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班级:组别:姓名:分数:

课题阿房宫赋编号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课时4使用时间审批人

教师寄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学习目标1.了解文体“赋"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并归类总结。3.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难点1.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并归类总结。2.难点: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译文: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六国的宫妃,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没能见到皇帝,竟整整三十六年。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韩国、魏国营谋的珍宝,齐国。楚国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文体知识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始于战国赵荀卿的《赋篇》,汉代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至唐代已散文化,称“文赋”“散赋"。其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形式上:手法:注重铺陈,多对偶、排比、夸张、渲染;语言:注重词藻、用典和声律的和谐;句式: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内容上: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咏物说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文赋:唐古文运动之后,文人开始用古文笔法作赋,使赋由骈骊(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押韵自由),称为“文赋"。《阿房宫赋》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先河之作,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之誉。写作背景《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有着自觉承担匡世济民之责任,心怀天下的作者,希望通过此文来实现警示君主的目的。相关链接-阿房宫1、传说中的整体情况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楼阁林立。《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2、传说中的修建情况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3、传说中的覆灭情况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自学指导】1.明确字音。蜀山兀()廊腰缦()回囷()囷焉矗()不知不霁()何虹妃嫔媵嫱()辇()来于秦辘()辘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尽态极妍()阿()房()宫缦()立远视剽掠(piāoluè)其人鼎铛()玉石弃掷逦迤()锱铢()椽()庾()直栏横槛()管弦呕哑()【知识理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对于这篇赋来讲,哪部分是“铺采”?哪部分是“写志"?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中探究案)

班级:组别:姓名:分数:

课题阿房宫赋编号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课型新授课

课时4使用时间

教师寄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学习目标1.了解文体“赋”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并归类总结。3.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难点1.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并归类总结。2.难点: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解释词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___)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___),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___);各抱()地势,钩心斗角(___)。盘盘(___)焉,囷囷(___)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___)何虹?高低冥迷(___),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___)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___)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____________)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___),韩魏之经营(___),齐楚之精英(___),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___),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___),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___),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___),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_________)之心,日益骄固(___)。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___)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当堂探究1.第一段主要是介绍宫殿的雄奇宏伟,为什么要写殿内的歌舞盛况呢?2、第二段写宫人理晨妆的活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思考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4、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在写阿房宫被焚时,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的“体志”何在?三、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缦立远视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_________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2.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_________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_________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4.可怜焦土古义:_________今义:怜悯5.几千万落古义:_________今义:下降,衰败6.直走咸阳古义:_________今义:行(三)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____________(__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____(___)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用心一也_________(___)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___________(___)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一肌一容_________(___)2.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____(___)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___(___)3.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_(___)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___)今入关,财物无所取_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________(___)4.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____________(___)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_________(___)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_________(___)5.焉盘盘焉,囷囷焉____________(___)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___)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___)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___)6.而骊山北构而西折____________(___)不敢言而敢怒____________(___)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___)7.走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____________(___)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___)循陵而走_________(___)8.复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_)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___)有复于王者曰____________(___)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__(___)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____(___)朝歌夜弦_________(___)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____(___)辞楼下殿_________(___)2.使动用法谁得而族灭____________(___)奈何取之尽锱铢____________(___)3.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4.为动用法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5.名作状骊山北构而西折____________(___)辇来于秦____________(___)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_)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__)6.数词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____________(___)(五)特殊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___)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____________(___)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____________(___)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____________(___)5.输来其间____________(___)6.函谷举_________(___)7.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___)8.有不见者,三十六年____________(___)9.钉头磷磷____________(___)10.瓦缝参差____________(___)11.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_(___)12.多于机上之工女____________(___)13.多于在庾之粟粒____________(___)14.朝歌夜弦___(___)15.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16.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___(___)

高一语文导学案

(练习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骊山(lí)囷囷(qūn)阿房宫赋(ē)

B.剽掠(piāo)逦迤(lǐyǐ)妃嫔媵嫱(ténɡ)

C.锱铢(zīzhū)椽笔(chuán)直栏横槛(jiàn)

D.呕哑(ōuyā)鼎铛玉石(chēnɡ)在庾之粟粒(yǔ)

2.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故“关中”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肯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阿房宫赋》,完成下面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一种文体,特点是“铺采摛文”,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B.“四海”与六合、九州一样,都是对一片广大区域的泛指。

C.“妃嫔媵嫱”,各有等级,这里指秦国王侯的宫妃。

D.“族”是古代的一种严酷刑法,是指一人犯死罪而牵连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

5.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B.第一段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的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写阿房宫耗材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

C.第二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一是写尽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第三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第四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卒章显志。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使负栋之柱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8.文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

9.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既东封郑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朝歌夜弦⑥族庖月更刀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

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B.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C.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对文”写法的一项是()

A.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B.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C.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阿房宫的建筑宏伟。它绵延三百余里,遮天蔽日,从骊山北面折而向西,一直修到咸阳,一天之内,宫中不同地方的气候也不相同。

B.第二段写阿房宫内生活奢靡。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被聚集到这里,她们打开梳妆镜就如明星闪亮,倒掉胭脂水能在渭河里涨起一层油腻。

C.第三段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秦人上下都一样,喜爱豪华奢侈的生活,搜刮钱财,一分一毫都不放过,使用起来又像泥沙一样,丝毫不珍惜。

D.最后一段向统治者发出警告。作者认为,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后代的人如果哀叹秦亡而不引以为戒,也会使他们的后代人来哀叹他们。

15.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理解性默写

1.《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____________”,嘈杂的音乐声“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4.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___,___"。

5.杜牧在《阿房宫赋》开篇以夸张手法,用“___,___”两句写出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和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其中描写走廊曲折和屋檐突起的句子是“___,___"。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其中写阿房宫各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是“___,___”。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语气,形容长桥似龙的两句“___,___"。

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疑问语气,形容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如同彩虹的两句是“___,___”。高中部

高一语文导学案

《阿房宫赋》

学校:______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前预习案)

班级:组别:姓名:分数:

课题阿房宫赋编号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

课时4使用时间审批人

教师寄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学习目标1.了解文体“赋"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并归类总结。3.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难点1.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并归类总结。2.难点: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译文:六国的君主灭亡了,全国(为秦所)统一;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它(面积广大,)覆压着三百多里地面,(宫殿高耸,)把天日都隔离了。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渭水、樊川浩浩荡荡的,流进宫墙里边。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走廊如绸带般萦回,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低处的屋角)钩住(高处的)屋心,(并排相向的)屋角彼此相斗。盘结交错,曲折回旋,(远观鸟瞰,)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道它有几千万座。原来是一座长桥躺在水波上,没有起云,为什么有龙?原来是天桥在空中行走,不是雨过天晴,为什么出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离,使人不能分辨东西。歌台上由于歌声响亮而充满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于舞袖飘拂而充满寒意,有如风雨凄凉。一天里边,一座宫殿中间,气候却不一样。六国的宫妃,王子王孙,辞别六国的宫楼,走下六国的宫殿,坐着辇车来到秦国,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明亮的星星晶莹闪烁,这是宫妃们打开了梳妆的镜子;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这是宫妃们在梳理晨妆的发髻;渭水涨起一层油腻,这是宫妃们抛弃了的胭脂水;烟霭斜斜上升,云雾横绕空际,这是宫中在焚烧椒、兰制的香料。雷霆突然震响,这是宫车驶过去了;辘辘的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踪,不知道它去到什么地方。每一片肌肤,每一种容颜,都美丽娇媚得无以复加。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有的宫女没能见到皇帝,竟整整三十六年。燕国、赵国收藏的金玉,韩国、魏国营谋的珍宝,齐国。楚国的精华物资,在多少世代多少年中,从他们的人民那里掠夺来,堆叠得像山一样。一下子不能保有了,都运送到阿房宫里边来。宝鼎被当作铁锅,美玉被当作顽石,黄金被当作土块,珍珠被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起来,也并不觉得可惜。可叹呀!一个人的意愿,也就是千万人的意愿啊。秦皇喜欢繁华奢侈,人民也顾念他们自己的家。为什么掠取珍宝时连一锱一铢都搜刮干净,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秦皇如此奢侈浪费,)致使承担栋梁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在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头光彩耀目,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瓦楞长短不一,比全身的丝缕还多;或直或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嘈杂,比市民的言语还多。使天下的人民,口里不敢说,心里却敢愤怒;(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结果)戍边的陈涉、吴广一声呼喊,函谷关被攻下,楚项羽放一把火,可惜(华丽的阿房宫)化为了一片焦土。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啊。族灭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叹呀!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来抵抗秦国。假使秦王朝又爱护六国的人民,那就顺次传到三世还可以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族灭它呢?秦王朝灭亡得太迅速)秦人还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文体知识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始于战国赵荀卿的《赋篇》,汉代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至唐代已散文化,称“文赋”“散赋"。其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它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常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形式上:手法:注重铺陈,多对偶、排比、夸张、渲染;语言:注重词藻、用典和声律的和谐;句式: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内容上:通过摹写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咏物说理、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文赋:唐古文运动之后,文人开始用古文笔法作赋,使赋由骈骊(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押韵自由),称为“文赋"。《阿房宫赋》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先河之作,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之誉。写作背景《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有着自觉承担匡世济民之责任,心怀天下的作者,希望通过此文来实现警示君主的目的。相关链接-阿房宫1、传说中的整体情况根据历史记载,阿房宫东西宽三里,南北长五里,可容纳十五万人居住。里面道路纵横交错,宫殿楼阁林立。《史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而这,只是阿房宫的主体建筑。以此为中心与咸阳相连接,周围三百里内星罗棋布修建了二百七十余座离宫别馆祠堂庙宇。各个建筑之间有宽阔平整的道路或阁道相连接,直通到终南山下。2、传说中的修建情况修阿房宫用的全是珍贵木料和质地优良的石料,参加修建的工役有七十万人之多。这些材料从千里之外的蜀地(四川)和荆地(湖北)远道运来。那时交通落后,全靠人拉马驮,其艰巨非同一般。当时有运石工人编的歌唱道:“千男呼哟万男喊,巨石大如山。渭水河啊甘泉口,石落水断流。”3、传说中的覆灭情况数十年后,楚霸王项羽入关推翻秦朝暴政,听说爱妾虞姬被擒,一时恼怒移恨于物,竟一把火烧掉阿房宫,大火烧了整整三个月,方圆百里尽成灰烬。【自学指导】1.明确字音。蜀山兀(wù)廊腰缦(màn)回囷(qūn)囷焉矗(chù)不知不霁(jì)何虹妃嫔媵嫱(yìnɡqiánɡ)辇(niǎn)来于秦辘(lù)辘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尽态极妍(yán)阿()房()宫缦(màn)立远视剽掠(piāoluè)其人鼎铛(chēnɡ)玉石弃掷逦迤(lǐyǐ)锱铢(zīzhū)椽(chuán)庾(yǔ)直栏横槛(jiàn)管弦呕哑(ōuyā)【知识理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结构: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对于这篇赋来讲,哪部分是“铺采”?哪部分是“写志"?文章结构:第一段: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第二段: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铺叙)第三段: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议论)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覆辙。(写志)

高一语文导学案

(课中探究案)

班级:组别:姓名:分数:

课题阿房宫赋编号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课型新授课

课时4使用时间

教师寄语: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学习目标1.了解文体“赋”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并归类总结。3.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重难点1.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并归类总结。2.难点:感受本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解释词语六王毕(完结),四海一(统一),蜀山兀(光秃),阿房出(出现)。覆压(覆盖)三百余里,隔离(遮蔽)天日。骊山北构(架房建屋)而西折(折回),直走(通达)咸阳。二川溶溶(河水盛大),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萦绕)回(曲折),檐牙高啄(檐牙高耸,如鸟仰首啄物);各抱(随)地势,钩心斗角(宫室参差错落)。盘盘(盘旋的样子)焉,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焉,蜂房水涡,矗(矗立)不知其几千万落(座)。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雨后转晴)何虹?高低冥迷(分辨不清),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相同)。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在早上)歌(唱歌)夜(在晚上)弦(弹琴),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忽然)惊(震响),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远得踪迹全无)不知其所之(去)也。一肌一容,尽态(姿态美好)极妍(美丽),缦立(久立)远视,而望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收藏的珍宝),韩魏之经营(经营的宝物),齐楚之精英(保存的重器),几世几年,剽(抢劫)掠其人,倚叠(堆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连续不断),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心意)也。秦爱纷奢(繁华奢侈),人亦念(顾念)其家。奈何(为什么)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承担栋梁的柱子),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椽木),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谷仓)之粟粒;瓦缝参差(长短、高低不一),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九州)之城郭;管弦呕哑(声音杂乱),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之心,日益骄固(骄横顽固)。戍卒叫,函谷举(攻占),楚人一炬,可怜(可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假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依次传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二、当堂探究1.第一段主要是介绍宫殿的雄奇宏伟,为什么要写殿内的歌舞盛况呢?作者运用了通感和夸张手法来写阿房宫的繁华盛况,以及繁华背后隐藏着的凄凉。动静结合,写宫殿,是静态描写,写里面的人物活动则是动态描写。由写建筑宫室过渡到第二段对宫女的描写。2、第二段写宫人理晨妆的活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作者以比喻、排比和夸张手法写宫人理晨妆的活动,揭露统治者生活之奢靡,为写秦亡埋下了伏笔。以上分句,句式整齐,既便于铺排描写,又使作者对秦统治者的讥讽之情得以充分宣泄。3、思考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描写阿房宫的?这样描写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明确本文从三个方面描写阿房宫:一是写阿房宫建筑之奇,二是写阿房宫美女之众,三是写阿房宫珍宝之多。写建筑,先展现广阔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阁、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丽;写美女,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绘声绘色,大力渲染;写珍宝,概写六国摽掠,倚叠如山,又写秦人弃掷,视若瓦砾。这些描写用墨如泼,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体的特色。然而铺陈阿房宫规模大、宫室多、美女众、珍宝多,并非作者作赋的目的。作者旨在说明秦统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为维持这种奢侈生活所进行的横征暴敛,正是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4、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喻朝政。但在写阿房宫被焚时,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中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可怜”在这里应解释为“可惜"。作者用“可怜”二字,无穷感慨充溢于字里行间。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的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料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担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5、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本文的“体志”何在?本段通过假设论证,借史喻今,再次深入说明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不爱其人"。进而告诫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戒骄戒奢,爱护百姓。三、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缦立远视____________(“缦”通“慢”,长久的)(二)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建筑的精巧____________今义:指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2.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指天气(雨雪阴睛)的意思_________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____________今义:筹划、计划或组织4.可怜焦土古义:可惜____________今义:怜悯5.几千万落古义:座,所____________今义:下降,衰败6.直走咸阳古义:趋向____________今义:行(三)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____________(统一)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____(数词)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一旦)用心一也_________(专一)合从缔交,相与为一____________(一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一座)一肌一容_________(每一)2.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喜爱)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爱惜)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____(吝惜)晋陶渊明独爱菊____________(喜欢)3.取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_(夺取)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_______(提取)今入关,财物无所取____________(拿)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________(着)4.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____________(灭族)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_________(类)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_________(家族)5.焉盘盘焉,囷囷焉____________(……的样子)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助词,不译)且焉置土石____________(哪里)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__(怎么)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___________(在那里,于之)6.而骊山北构而西折____________(表顺承,然后)不敢言而敢怒____________(表转折,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表转折,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表并列,并且)7.走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____________(通达)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跑)循陵而走_________(行走)8.复复道行空____________(双层的)使秦复爱六国之人____________(又)有复于王者曰____________(禀报,告诉)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恢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长桥卧波,未云何龙____________(出现云/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____________(出现虹)朝歌夜弦_________(唱歌,弹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把宝鼎看作……/玉,把美玉看作……/金,把黄金看作……/珠,把珍珠看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____________(变为焦土)辞楼下殿_________(走下)2.使动用法谁得而族灭____________(使......灭族)奈何取之尽锱铢____________(使……尽)3.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以……为鉴)4.为动用法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为……哀叹)5.名作状骊山北构而西折____________(向北、向西)辇来于秦____________(坐辇车)廊腰缦回____________(像腰带一样)蜂房水涡____________(像蜂房,像水涡)6.数词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____________(统一)(五)特殊句式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____________(判断句)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____________(判断句)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____________(判断句)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____________(判断句)5.输来其间____________(被动句)6.函谷举_________(被动句)7.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8.有不见者,三十六年____________(定语后置句)9.钉头磷磷____________(定语后置句)10.瓦缝参差____________(定语后置句)11.多于南亩之农夫____________(状语后置句)12.多于机上之工女____________(状语后置句)13.多于在庾之粟粒____________(状语后置句)14.朝歌夜弦___(互文的修辞手法)15.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互文的修辞手法)16.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___(互文的修辞手法)

高一语文导学案

(练习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骊山(lí)囷囷(qūn)阿房宫赋(ē)

B.剽掠(piāo)逦迤(lǐyǐ)妃嫔媵嫱(ténɡ)

C.锱铢(zīzhū)椽笔(chuán)直栏横槛(jiàn)

D.呕哑(ōuyā)鼎铛玉石(chēnɡ)在庾之粟粒(yǔ)

2.下列对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唐时,“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故“关中"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C.“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肯冢向黄昏”。

D.“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阿房宫赋》,完成下面小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赋"是一种文体,特点是“铺采摛文”,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

B.“四海"与六合、九州一样,都是对一片广大区域的泛指。

C.“妃嫔媵嫱”,各有等级,这里指秦国王侯的宫妃。

D.“族"是古代的一种严酷刑法,是指一人犯死罪而牵连其父母妻子等整个家族被杀。

5.对选文中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俗的情怀。

B.第一段运用比喻、夸张、衬托的手法和虚实结合的写法,通过写阿房宫耗材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

C.第二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一是写尽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第三段写秦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推翻其统治;第四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知借鉴,必将重蹈覆辙,这两段议论由古及今,卒章显志。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7.下列两句中的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使负栋之柱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

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

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

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

8.文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②南亩:泛指农田;③九土:即九州,指全国;④呕哑:难听的音乐;⑤独夫:孤单的人;⑥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⑦楚人:指刘邦;⑧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

A.①④⑤⑦B.②③⑥⑧C.①③⑤⑧D.②④⑥⑦

9.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①既东封郑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⑤朝歌夜弦⑥族庖月更刀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③⑤D.③④⑥

10.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

B.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

C.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

D.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