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病句辨析及修改》教案_第1页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病句辨析及修改》教案_第2页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病句辨析及修改》教案_第3页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病句辨析及修改》教案_第4页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病句辨析及修改》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2019-2020年语文中考专题复习《病句辨析及修改》教案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语法的考查一般为病句的辨识与修改。常见的语病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用词不当;前后矛盾;并列不当;重复多余;结构混乱。学情分析:辨析并修改病句是衡量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初中生备考的基本能力之一。中考对修改病句的要求是,能准确判定一个句子有无语病;能从语法方面指出病句类型;能从逻辑方面判定句子表意是否合乎事理;能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判定句子表达是否得当。教学目标:1、能准确判定句子有无语病。2、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3、能对病句进行恰当的修改。教学重点: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修改病句的方法,提高修改病句的能力。教学难点:常见病句类型的辨析及修改。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归纳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韩复榘(jǔ)演讲》笑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平时说话出现病句的后果,进一步引出本课的学习课题----《病句的辨析及修改》。二、学习新课(一)出示考试说明:考试基本要求:1、能准确判定一个句子有无语病;2、能从语法方面指出病句类型;3、能从逻辑方面判定句子表意是否合乎事理;4、能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判定句子表达是否得当。考试形式:1、辨析病句(选择题型);2、修改病句(动笔修改)。(出示目标和考试的要求、形式,可以让学生整体上明确考什么,怎么考?做到心中有数。)(二)归纳病句类型:归纳中考常见病句类型(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对病句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都有哪些造成病句的因素,才能更好的做到对症下药。然后结合具体实例分析病因,更直观、更直接、更有针对性,找出修改的最佳方法。)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语序不当;4、用词不当;5、前后矛盾;6、并列不当;7、重复多余;8、结构混乱。结合实例理解常见病句的八种类型:(一)成分残缺1、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2、他出生在农民家庭里,从小就养成爱劳动。(二)搭配不当1、人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地改善。2、一部分同学端正了学习目的。3、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三)语序不当1、我国粮食的生产,现在已经自给有余。2、记者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四)用词不当;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2、尽管严寒酷暑,我们都坚持清晨的锻炼。(五)前后矛盾;1、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2、班里的同学基本上都交了作业。(六)并列不当1、这个商店出售饮料、汽水和啤酒。2、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七)重复多余1、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当务之急。(八)结构混乱1、一个人变好变坏,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2、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秸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四、梳理归纳(通过上面具体实例感知,进一步水到渠成地归纳出病句修改的方法和修改步骤。)1、修改病句要遵守的原则:“两不”:不改变原意;不产生歧义。2、辨别修改病句的方法、步骤:即,一读、二提、三改、四查一读:借助语感找出病句,往往别扭的地方就是有语病的。二提:提取主干,从而辨析句子是否有错误(抓主要动词)。三改:增(即增加缺少的成分)、删(删去多余的部分)、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四查:进行复查(是否通顺、有无新语病)。3、修改方法总结:增、删、调、换(1)增即在句中添加上残缺的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使句子充分、完整。例如:①中国人民正努力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②这种自由散漫、随地吐痰是不文明的。(2)删即删去多余的部分,使句子简洁、明了。例如:①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鲜血,献出了多少宝贵生命啊!②这句话的后面,包含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3)调即把颠倒错乱的语序加以调整,使之合乎现代语法规范。例如:①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二干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②这次会议对节约原材料问题也交换了广泛的意见。(4)换即对误用、搭配不当、指代不明的一些词语,进行改换。例如:①春风一阵阵地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起发出声音。②我们大家感到十分荣誉。4、特别注意(巧点津)(授予学生修改方法时,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进一步教给学生更加节时、高效、准确的方法,达到提分的目的。)(1)重复多余容易重复的词语:“目的是为了”“约……左右”“更加变本加厉”“让它任其自然”“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从心里发自肺腑”“显得相形见绌”“一气呵成地写成”“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一个刻骨铭心的难忘的教训”(2)前后呼应注意:“有无”“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词含有两面,不能前后呼应就会出错。例如:内容正确与否是衡量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分析:两面对一面,前后不一致造成语病,可在作品后面加上“优劣”一词,也可以去掉“与否”。(3)否定多用注意:“防止”“禁止”“止”“忌”“忘”“避免”等词语后是否有否定副词,要考虑是否把意思说反了。例如1)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2)学生写作文切忌不要胡编乱造。分析:“谁也不会否认……”这一双重否定句已表示肯定意思,后面再套进“不是……”这一否定词,最终表示否定的意思。(三重否定表示否定。)应去掉“不”;例句中“切忌”已有“不要”的意思,应去掉“不要”。(4)缺少主语注意:“通过”“在”“当”等词和“使”同时出现在句中,要考虑是否缺乏主语。例如:1)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赌博的危害。2)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分析:没有主语,去掉“使”。(5)数量增减注意:概数前不能加上“最多”“最高”“最低”“至少”“超过”等一类词;表示数目的降低、减少、缩小、下降时不能用倍数,应该用分数来表示。例如:1)东风织布厂棉布产量增加了两倍,时间却缩。2)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直接损失至少在三千万元以上。分析:1)数量词用错。缩短应该用分数,应改为“缩短了二分之一”。2)“至少”一词后面搭配的应该是确数,而“三千万以上”是一个概数,此句是病句。(6)多项定语注意:多项定语与中心语有次序,另外“的”字定语应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佛山一中的语文教师。(注意多项定语次序排列规律:a.表领属性或时间处所;b.指称或数量短语;c.动词或动词短语;d.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e.名词或名词短语。)应改为:佛山一中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语文教师。五、课堂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中练,练中巩固)见活页练习六、课堂小结师生共同小结:完成板书;然后课件呈现归纳的技巧:一靠语感-----多读多写二靠积累-----多查多记三靠语法-----化繁为简四靠生活-----化难为易五靠训练-----熟能生巧七、布置作业见活页作业部分八、板书:(板书清晰明了,重点突出)病句修改不改原意辨原则不生歧义析(两不)及修改增、删修方法调、换改(四字)二、现代文阅读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医院需要病人(美)阿巴彻沃尔德

①以前,医院的住院部常常人满为患。可是近来,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病人住院根本无须久等。因为医院的床位过剩,为了经营下去,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

②前些天,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先到了问讯处,那里兼办入院手续。没等我开口问及我朋友的病房号,值班小姐便拿出一份表格,记下了我的姓名、年龄、职业,按了电铃。我还没来得及说明来意,早有两个护理员推着一辆轮椅来到我眼前。他们把我按到轮椅上,二话不说,顺着走廊推起就往病房走。

③“我没病!”我嚷了起来,“我是来看望朋友的。”

④“你朋友一来,我们就带他去你的房间。”一个护理员说。

⑤“他早就来了。”

⑥“那好,等我们把你安置到病床上,他就可以来看你了。”

⑦我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写着“私人病房,未经护士许可不得入内”字样的小房间。护理员扒光了我身上的衣服,然后替我穿上一件古怪的、背后系带的短睡衣,还给了我一个水罐,然后打开了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电视机,对我说:“需要什么就按一下电铃。”

⑧“我要我的衣服!”

⑨“噢,您放心好了。”护理员说,“哪怕发生最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会把您的东西都给你那可能成为寡妇的妻子的。”正当我设想着怎样从这鬼地方逃出去的时候,威德大夫带领他的几个学生进来了。

⑩“谢天谢地,你们可来了!”我说。

⑪“你疼得很厉害吗?”他问。

⑫“我身体健康,我一点儿也不疼!”

⑬威德大夫显得十分忧虑:“如果你不觉得疼,那意味着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严重。起初是哪里疼?”

⑭“不,我没病,我哪儿也不疼!”威德大夫同情地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病人,因为他拒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向医生叙述他的感受。在他打消自己根本没病的错觉之前,他是不会痊愈的。既然他不肯告诉我们什么部位有病,我们就只好做个外科检查手术来找出毛病。”

⑮“我可不想动手术。”

⑯威德大夫摇了摇头:“没人愿意动手术,但治病还是宜早不宜迟啊!”

⑰“我是来看望朋友的,我没病可治!我一切都正常!”

⑱“如果你一切正常,”威德大夫填写着病历卡说,“就不会到这儿来了。”

⑲次日早晨,他们剃光了我的胸毛,并且拒绝给我开早饭。

⑳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护理员把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车旁随行,一个牧师垫后。

㉑我环顾四周,想寻求救援,但是我完全绝望了。

㉒最后,我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

㉓“等一等,”我开了口,“我有话告诉你们。我是病得很重,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医疗保险!交不起麻醉费。”

㉔麻醉师关掉了麻醉仪器。

㉕“当然,手术费我就更付不起了。”于是,大夫们纷纷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手术刀具。

㉖接着,我转向护士说:“我甚至连交住院费的钱也没有。”

㉗接着,我糊里糊涂地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被最初把我送进病房的那两个护理员赶到了清冷的大街上。

㉘但我要看望我的朋友,所以我又去问讯处打听我朋友的病房号,这回值班人员盯着我,冷冷地说:“我们再也不愿在本院看见你。你这不正常的人!”(选自《外国经典短篇小说选读》)(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2)文章多次出现“正常”这个词语,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词“正常”隐含的意义。Ⅰ“我没病可治!我一切正常!”Ⅱ“你这不正常的人!”(3)结合语境说说第⑳段详细描写医院工作人员送我去手术室的作用。(4)文章主体部分安排了“病人”与威德大夫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答案】(1)①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②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2)Ⅰ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②告诉医生“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Ⅱ①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②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3)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和动作描写,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一个牧师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显得十分夸张。一个“挪”字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4)①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视为病人的健康人身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②在人物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性格。揭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③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④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双方的对话显得格格不入,极其滑稽,增加小说的幽默感。【解析】【分析】(1)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划分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篇小说的第①段交代小说的背景,第②段是小说的开端,主要写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从第③段⑱段是小说的发展,主要写我在医院的过程;第⑲到㉗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主要写我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最后一段是小说的尾声,我被拒绝到这个医院看望病人。(2)Ⅰ结合语境分析“正常”的含义,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并被医生强迫住进医院,这一句是我反复向医生强调的一句话,我是告诉医生:我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当然“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Ⅱ结合语境分析,我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急中生智说自己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钱付医疗费,结果马上被医生赶了出来,由此我被医生认为是不正常的人,结合当时的背景分析,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医院的床位过剩,医院想尽力避免病床空闲,医生希望病人越多越好,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符合他们的愿望,因此这里的“正常”的含义是: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3)结合语境分析这部分内容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我反复向医生强调我没有病,但医生却要给我做手术,还把一个健康的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车旁随行,一个牧师垫后。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医生再渴望有病人也不能随便给病人做手术,这显然是用了夸张的手法,“挪”是对护理人员的动作描写,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作者运用夸张和描写的手法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社会。(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首先我是一个健康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方面,因此我是以一个正常的人在与威德大夫对话,而威德大夫却主观臆断地认为我得了严重的病并要给我做手术,结合下文内容分析,当我在被推去做手术时我强调我没有医保和钱付医药费时,就被这些医护人员赶了出来并且不允许我探望自己的朋友,由此看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他们眼里只有钱,这样写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增加小说的幽默感。故答案为:⑴①我去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却被误以为去医院看病。②在被推进手术室后,“我”想尽办法,最终得以逃脱。⑵Ⅰ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②告诉医生“我”不需要治疗,希望医生能放“我”出院。Ⅱ①身体有病,有医疗保险,能交得起住院费,能给医生带来收入的人。②在这位医院值班人员看来,全世界的人都病了才是正常的,而把正常的看作不正常的,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意味。⑶这句话运用夸张手法和动作描写,表达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对于一个完整健康的人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一个牧师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显得十分夸张。一个“挪”字显示了护理员的小心翼翼,动作夸张,非常滑稽;而“一个牧师垫后”更是将讽刺推向了极致——他们已经随时准备为一位完全健康的“病人”送终了!⑷①表明所谓的“病人”并没有病,他以一个被莫名其妙视为病人的健康人身份和思维方式讲话,所说的话合乎情理和事实。②在人物对话中凸显人物形象性格。揭示威德大夫缺少应有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起码的医生职业道德。③以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叙事更加集中,主旨更加含蓄。④更能突出对话发生的原因和前提极不合理。双方的对话显得格格不入,极其滑稽,增加小说的幽默感。【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要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内涵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必须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不仅要理解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分析其深层内涵,文章中关键语句的深层内涵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⑶本题考查探究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文章的表现手法有:象征、侧面描写、联想想象、先抑后扬、借物喻人、寄情于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以小见大、渲染烘托等。答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再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⑷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把握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①这一情节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②这一情节与小说其它情节有什么关系;③这一情节对表现主旨有什么作用。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换糖刘国芳

孩子跟着母亲去外婆家,路有点儿远,坐了一上午的车。才到不久,孩子就听到外面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走出来,看见一个人挑着一副担子,那丁丁当当的声音,就是这个挑担子的人敲出来的。孩子不知道这个人在做什么,就跟在后面。

见孩子跟着,挑担子的人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挑担子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知道了,这是个换糖的人。孩子住在大城市里,没人换糖或者说没见过换糖的,现在听说牙膏皮也可以换糖,孩子就来劲儿了,孩子掉头就跑了回去。

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皮。

随后,孩子得到很小的一块糖。

把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津甜津甜。

孩子吃着糖回家时,母亲很惊讶,说:“你吃的什么?”

孩子说:“糖。”

母亲说:“哪来的?”

孩子说:“牙膏皮换的。”

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

孩子的外婆也在边上,说:“那是麦芽糖,怎么不能吃?”

第二天,孩子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孩子知道换糖的来了,又跟在后面。

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他,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又跑回家,这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

孩子又得到一小块糖,放进嘴里,孩子觉得很甜很甜。

孩子后来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就会从家里找东西出来。好多次好多次以后,孩子就觉得家里再找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有东西换糖,孩子只能跟在后面。换糖的人见孩子跟着,就说:“拿东西来换糖。”

换糖的人又说:“废铜烂铁、旧书旧报、牙膏皮都可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

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

孩子嘟嘟嘴。

天天都有换糖的人到村里来,孩子也天天听得到丁丁当当的声音。这天,换糖人又来了,孩子仍像以前一样,又跟着。

换糖的人出村了,孩子仍跟着。

换糖人见孩子还跟着,就说:“你还跟着我做什么?”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你再跟就不认识回家的路了。”

孩子仍笑。

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

孩子吃着糖,不跟了。

换糖人走了,不见了。

孩子这时转身想回家,但忽然,又听到丁丁当当的声音从另一边传来。孩子一听到这声音就来劲儿了,寻着声音过去,跟在后面。

换糖人看孩子跟着,也说:“拿东西来换糖。”

孩子说:“没东西了。”

说罢,孩子仍跟着。

天不早了。

孩子这时离村远了,不认识回家的路了,但跟在换糖人后面,孩子一点儿也不害怕。天黑后,换糖人发现孩子还跟在后面,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

孩子笑笑。

换糖人说:“现在天黑了,你住哪儿呀?”

孩子说:“我外婆家住邓坊村。”

换糖人说:“十多里,你怎么回去呀?”

孩子没回答,仍笑。

这天,是换糖人把孩子送回村的。一到村里,孩子就认识路了,孩子跑回家去。但到家后,孩子没看到一个人,外婆还有母亲,一个人都不见。孩子就害怕了,哇一声哭了起来。

在孩子哭着时,孩子的外婆和母亲回来了。见了孩子,她们一把搂着,带着哭腔说:“你回来了呀,我们以为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哩。”(选自《湛江文艺》2018年第11期)(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小金:小说以“换糖”为题,文中的孩子分别用什么东西来换糖呢?小语:我知道,孩子先用“①________”来换糖,再找了“②________”来换糖。小文:是的,小说中明确写了孩子两次“换糖”的事情,后来,孩子没有东西换了,但换糖人还是③________。(2)联系上下文,揣摩相关句子,完成下列问题。①小东要在课堂上朗读下面这段话,请你指导他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并简要说明理由。换糖人大吃一惊,说:“你怎么还跟在后面呀?”孩子笑笑。②文中6次出现了“仍”字,请结合文意,分析这个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3)结合小说的故事情节,说一说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4)读了这篇小说,小金、小东、小语因小说主旨产生了分歧。你赞成谁的看法呢?请作出选择,并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理由。小金:我觉得这篇小说在歌颂真善美。小东:我觉得这篇小说反映的其实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小语:我觉得这篇小说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________。【答案】(1)牙膏皮;烂铁;敲了一块糖给孩子(2)①“大吃一惊”“怎么还”重读,语调上扬,读出惊讶的语气。“孩子笑笑”这句语调平缓,平静。把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表现出来。②文中四次写到孩子“仍”跟着换糖人,表现出孩子对糖的喜爱,两次写到“仍笑”,这六个“仍”字,表现出他信任换糖人,对换糖人毫无戒备,反映出孩子的纯真。(3)①这个母亲爱干净,看到孩子吃糖,就认为是脏的。其实也是对农村的厌恶。②她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好奇,爱吃糖,但母亲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吓。③她对陌生人有戒备心,总以为换糖人是坏人,换糖只是幌子,其实是为了带走孩子。(4)我赞成小东的观点。文中对母亲的刻画虽然并不多,但从仅有的三处描写中看出,母亲虽出生农村,但对农村并不喜欢,她是个生于农村却忘本的人。她不相信人性美好,对换糖人心存戒备,孩子要换糖吃,总是吓唬孩子,要被换糖人换了去。母亲是孩子是第一任老师,长此以往,孩子身上的纯真美好的品德也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以为这篇小说对母亲的刻画,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让孩子意识到“陌生人”的危险,并不是只靠说教和恐吓,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解析】【分析】(1)①处结合“孩子出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牙膏皮。”得出:牙膏皮;②处结合“孩子又跑回家,这回,孩子找了一块烂铁来。”得出:一块烂铁;③处结合“换糖人见孩子不肯走,就放下担子,敲了一小块糖给孩子。”得出:敲了一块糖给孩子。(2)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应该结合“语速、语调、轻重等朗读技巧”分析。“大吃一惊”“怎么还”重读,语调上扬,语速较快,读出意外、惊讶的语气。“孩子笑笑”这句语调平缓,平静。把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和孩子的纯真表现出来。②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在具体语境中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其含义。“仍”是依然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孩子说着,仍跟在后面。”四次写到孩子“仍”跟着换糖人,表现出孩子对糖的喜爱;两次“孩子仍笑。”表现出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3)结合“母亲听了,更惊讶,说:‘那么脏的东西,能吃?’”得出:这个母亲爱干净,看到孩子吃糖,就认为是脏的。其实也是对农村的厌恶;结合“孩子的母亲,这天看见孩子跟着换糖的,便把孩子拉了回来,说:‘回去,不怕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呀?’”得出:她对陌生人有戒备心,总以为换糖人是坏人,换糖只是幌子,其实是为了带走孩子;结合“你回来了呀,我们以为换糖的把你换了糖哩。”得出:她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好奇,爱吃糖,但母亲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吓。(4)答案不唯一,首先指出赞成谁的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阐述记得理由即可。如:我赞成小语的观点。文中的母亲始终对换糖人有戒备之心,先是怀疑“糖”脏,再是怀疑换糖人会把孩子换走。而文中的孩子天真活泼,对人毫无戒备,相信换糖人不是坏人,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当孩子没有东西换糖吃,换糖人无偿的给他糖吃;又送他回家。换糖人的善良与母亲的固执又形成了对比。母亲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代表,她出生农村,但最终厌恶农村,不相信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换糖人的行为对她是极大的讽刺。不要固执地认为陌生人都是坏人,要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故答案为:⑴牙膏皮;烂铁;敲了一块糖给孩子;⑵①“大吃一惊”“怎么还”重读,语调上扬,读出惊讶的语气。“孩子笑笑”这句语调平缓,平静。把孩子对换糖人的信任表现出来。②文中四次写到孩子“仍”跟着换糖人,表现出孩子对糖的喜爱,两次写到“仍笑”,这六个“仍”字,表现出他信任换糖人,对换糖人毫无戒备,反映出孩子的纯真。⑶①这个母亲爱干净,看到孩子吃糖,就认为是脏的。其实也是对农村的厌恶。②她不理解孩子的天性,孩子很好奇,爱吃糖,但母亲不理解,只是一味的阻止和恐吓。③她对陌生人有戒备心,总以为换糖人是坏人,换糖只是幌子,其实是为了带走孩子。⑷我赞成小东的观点。文中对母亲的刻画虽然并不多,但从仅有的三处描写中看出,母亲虽出生农村,但对农村并不喜欢,她是个生于农村却忘本的人。她不相信人性美好,对换糖人心存戒备,孩子要换糖吃,总是吓唬孩子,要被换糖人换了去。母亲是孩子是第一任老师,长此以往,孩子身上的纯真美好的品德也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以为这篇小说对母亲的刻画,反映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让孩子意识到“陌生人”的危险,并不是只靠说教和恐吓,需要采用正确的方法。【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这道题非常简单,只要能从文中提取即可。⑵①本题考查朗读能力。朗读要有感情的朗读,读准重音、语气、语调等,这些都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②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⑶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③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⑷而探究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多角度解读文本内容,把握文本的丰富内容;然后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最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作答。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母亲养蜗牛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入感到凄楚。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奶奶,你吃过蜗牛吗?”“吃?……”“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我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可……它们现在还小啊……”“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母亲愕然。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吧?”“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母亲默不作答。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作者:梁晓声。有删改)(1)“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①________,波澜顿起。②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③________,波澜又起。(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3)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2)①突出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照题目中的提示,先找到所示的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的相关性,以情节中时间、地点、人物行为等要素概括另两个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2)文段的作用,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析。阅读所示文段,了解其中所写母亲对蜗牛精心照料的内容,从表现母亲对蜗牛的情感以及对下文有关情节作铺垫两方面来分析解答。(3)本题是考查人物描写这个知识点。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四种方法,根据划线句子内容来判断是哪一种描写方法,再从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分析描写的作用。(4)理解文章的主旨,即了解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可以通过作者叙述和描写的文字来理解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抓住文中作者发表感慨的语言句来理解,这些语句可在文题、文首、文尾处寻找,如本文的文尾处“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根据作者总结评述性的句子来理解概括文章的主旨。故答案为:(1)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③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2)①突出母亲对蜗牛照顾的精心,表现母亲对蜗牛的喜爱或突出蜗牛对母亲的特殊意义。②为下文写母亲舍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3)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从儿子的话语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从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的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4)①表现老人们对情感交流的渴望,希望引起人们关注。文章开头点出母亲寂寞;中间写母亲精心照料蜗牛,和蜗牛进行心灵的交流;结尾提醒人们给予关注。②表现浓浓的亲情。母亲爱孙儿,虽然舍不得蜗牛,却从未回绝孙儿吃蜗牛的请求,最后用巧妙的办法满足了孙儿的要求。孙儿爱奶奶,当明白自己的要求会剥夺奶奶的欢乐时,就再也不提吃蜗牛了。“我”爱母亲,能体察到母亲的寂寞和欢乐,常停止写作陪母亲观赏蜗牛,并说服儿子不再想要吃蜗牛。③表现对小生命的爱。母亲像呵护儿女一样养蜗牛,舍不得伤害蜗牛,最后将能独立生活的蜗牛放生并继续照料它们。【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2)本题考查分析记叙文中间段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作答。常见考点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等。(3)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4)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题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本文的主题的方法有,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与态度,还要分析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描写。5.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少年书架

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就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那是,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的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小小的书架成了!

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1)本文围绕“书架”写了那几件事?请概括填空。________→“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________→书架伴“我”成长(2)品读第⑦段划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妈妈嘴角荡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3)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⑧段划线句做两条批注。示例:那欢喜如莲花的一般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4)在第十六段作者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第十八段中又称之为我的长者,为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5)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他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答案】(1)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父亲为我制作书架(2)这句话是对妈妈的神态描写,表现妈妈因我对书的喜爱感到自豪,又为无法满足我的小小心愿而内疚。(3)①将书架拟人化,写它“款款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心情迫切。②这句话是由父亲搬回来的木料产生的联想,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架的渴求。(4)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是因为“我”在老师家见到过书架,因期待而想象过书架的样子,所以早已熟悉。称书架为“我的长者”是因为:①书架长久陪伴地“我”,给我力量;②书架变得苍老。(5)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陪伴着我的是桌上的那盏小台灯,它是上小学时,外婆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外婆说:“我不能天天陪着你,就让这台灯伴着你读书,就好像外婆看着你读书一样。”现在我即将初中毕业了,明年上高中我还要将这个小台灯带到学校,记住外婆的叮咛,好好学习。【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围绕“书架”所填写的故事情节要符合事件先后的顺序。第一空应该发生在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之前,答案指向第三四段内容,可以概括为“我”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第二空的事件发生在“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之后,书架伴“我”成长之前。读文章可知是父亲为我制作书架的内容。(2)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先写出语句是对人物的哪种描写方法,再结合语句所在的段落,写出语句所表达的感情。这句话是对妈妈的神态描写,联系上文可知,我们家境贫寒,但我酷爱读书,所以当我说起“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和“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时,妈妈因我对书的喜爱感到自豪,又为无法满足我的小小心愿而内疚。(3)此题考查做批注的读书方法。根据题干以及例句可知,可以从修辞加表达的感情来批注,也可以从表现手法加表达情感批注。按照这样的方法,题目即可顺利答出。(4)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当我的书架做好时,我称它是“老友”因为“我”在老师家见到过书架后就一直想象过书架的样子,所以早已熟悉。后来称它是我的长者,是因为书架长久陪伴地“我”,给我力量;书架陪我多年以后变得苍老。(5)此题考查阅读后的拓展感悟。学生可根据各自的经历来作答,写出它的来历,它对你的陪伴,它对你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故答案为:⑴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父亲为我制作书架;⑵妈妈嘴角荡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⑶①将书架拟人化,写它“款款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心情迫切。②这句话是由父亲搬回来的木料产生的联想,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架的渴求。⑷称书架为“久违的老友”是因为“我”在老师家见到过书架,因期待而想象过书架的样子,所以早已熟悉。称书架为“我的长者”是因为:①书架长久陪伴地“我”,给我力量;②书架变得苍老。⑸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陪伴着我的是桌上的那盏小台灯,它是上小学时,外婆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外婆说:“我不能天天陪着你,就让这台灯伴着你读书,就好像外婆看着你读书一样。”现在我即将初中毕业了,明年上高中我还要将这个小台灯带到学校,记住外婆的叮咛,好好学习。【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学生答题时应注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⑵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学生答题时应注意,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⑶本题考查批注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思路:①首先看是不是环境描写,如果是就按环境描写的作用答;②看是否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按修辞的作用答(用典、引用这两类修辞不要忘记);③看是否有人物的细节描写,答人物的细节描写的作用;④从练字的角度答,找出用得较好的词,回答词的表达效果,词的表达效果从表达的人的感情或心理或动作和文章的中心来答。⑤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回答;⑥从抒发情感的方式回答,包括直抒胸臆和含蓄委婉两种。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绝对不能离开原文来断定答案。⑸本题考查阅读的看法、体会、启示等。答题时应注意,要用第一人称,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先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最后点明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绿豆的绿路来森

①绿豆的绿,是对色彩的一种坚守。从小绿到老,由一枚绿色的嫩芽,老成到熟,直至成为一粒粒珍珠玛瑙般的绿色果实。

②一层深绿的外衣,包裹住一颗绿中带黄的心脏。

③入夏之后,绿豆棵,就长大成型了。

④多数绿豆,不爬蔓,株型是枝杈四散:四方伸展,层层向上生长;伸展得自如,舒畅,生长得活泼,茂盛。所以,一株绿豆,就总给人一种枝叶婆娑的丰茂感。叶片,尤美:绿豆的叶片,浓绿,是一种柔软的浓绿,表面散发着一种明亮的光芒,是采天地之绿凝聚而成的一种绿色光芒。大片的绿豆田,遥遥望去,让人觉得绿水泱泱、涟漪荡漾,仿佛是一场柔情饱满的抚慰。

⑤据说,绿豆并非是本土产物,原产地在印度、缅甸等地,属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这就难怪绿豆的叶片会那么“软”了。虽然移居中国,但它的身体里,依然刮着热带的风;它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热带的情。风,是湿润润的风;情,是火辣辣的情:风情蕴集,就赋予了绿豆棵柔软的性情。

⑥那样火辣辣的情,该是凝聚而成为一颗“红豆”啊,可绿豆偏偏不,剑走偏锋,它把自己凝聚成了一颗“绿豆”,一“绿”惊人。

⑦绿豆花,真美。

⑧嫩黄色,明明净净的黄,清清脆脆的黄,仿佛手指一弹,就会被弹破;当然,这只是“仿佛”,绿豆花是弹不得的,它太嫩,它太纯,嫩纯得让人于心不忍。一簇簇嫩黄色的花,开在枝杈间,像一只只蜜蜂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地骚动着人的心。禁不住,温情地看着,看着……

⑨看着,看着,那嫩黄色的绿豆花,就飞走了,像一只只翩然而去的黄蝴蝶。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

⑩月上柳梢头,那弯“眉”,染绿了天上的月。

⑪豆荚越长越大,越长越长,一下子到了深秋,由少女变成了少妇,大腹便便的少妇,肚腹里是满满的嫩碧的绿豆粒儿。

⑫这时候,采摘一些绿豆荚,放到箅梁上馏熟,是极好的时鲜小食。食绿豆荚有一个技巧: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故而,绿豆荚是特别适合于女孩吃的,玉指纤纤,白白净净,捏住那翠绿色的绿豆荚,白绿相映;朱唇轻轻咬下,简直是对绿豆荚的一个吻。情味美,吃相亦美。

⑬慢慢咀嚼,口中新鲜的绿豆粒,滋味在舌尖缓缓绽开,是秋风的清爽,是秋空的蓝碧,是秋野的辽阔……

⑭青青的绿豆棵,是家畜的中草药。若谁家的牲口误食了有毒草木,不要紧,拔几棵绿豆棵,放到牲口旁边,牲口吃上几棵,就好了。

⑮就是这么简单。

⑯绿豆成熟了,豆荚就变成了黄黑色,因为它把所有的绿,都给了藏在荚中的绿豆粒。脱掉了豆荚的绿豆粒,粒粒饱满,色彩散溢着晶莹的光,以“珠圆玉润”来形容,实在是不为过。

⑰每一粒绿豆,最终要以“食品”的形式,把自己完全奉献出来。“粉身碎骨”了,它还是会坚守着自己的绿。

⑱绿豆汤,是绿的;绿豆沙、绿豆糕、绿豆饼、绿豆粥……都是绿的,只是颜色深浅不一罢了。望文生义地讲,绿豆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了。而且它的功能多多:抗菌解毒、降温降血脂,据说还能“瘦身”。

⑲如此,绿豆的绿就太迷人了。(1)根据文章提供信息,结合题干的内容和格式,补全下面的横线。①________的叶片,散发光芒→嫩黄的豆花,②________→翠绿的豆荚,③________→嫩碧的豆粒,散溢莹光。(2)按要求回答下面小题。①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体会划线词语的妙处)②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赏析这个句子)(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全文看,绿豆的“迷人”表现在:叶片和豆花的外形美,绿豆粒的情味美以及绿豆的作用美、精神美。B.

第⑬段划线句运用了联想的写法,突出了绿豆粒的新鲜味和带来的美好感受。C.

文章的第⑤段主要介绍了绿豆的原产地,其实完全可以放到文章的第一小节之后。D.

文章第①段在行文上总领全文,⑲段用“迷人”一词总结绿豆的特点。(4)本文第⑱段划线句和链接材料都是写“绿”。请比较它们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并比较分析表达内容上的异同点。【链接材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朱自清《绿》)本文第⑱段主要用________表达方式,链接材料主要用________表达方式;表达内容上的相同点:________;表达内容上的不同点:________。【答案】(1)浓绿;骚动人心;染绿月亮(2)①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和叠词,强调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突出程度之深,使作者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读起来也有一种音韵美、节奏美。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取”“放”“捏”“咬”“拉”等动词,具体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将食绿豆荚的技巧具体可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3)C(4)说明;议论;都表达出对所写的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第⑱段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有一种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还介绍了绿豆的功能之多。链接材料通过议论和衬托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可依据“绿豆的叶片,浓绿,是一种柔软的浓绿,表面散发着一种明亮的光芒,是采天地之绿凝聚而成的一种绿色光芒”“绿豆花是弹不得的,它太嫩,它太纯,嫩纯得让人于心不忍。一簇簇嫩黄色的花,开在枝杈间,像一只只蜜蜂簇拥在一起,熙熙攘攘地骚动着人的心”“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那弯“眉”,染绿了天上的月”来概括填写题目中的三个空。(2)①语句“绿豆花飞走了的时候,就留下了嫩绿的绿豆荚;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像是谁家女儿的一弯柳眉”中的划线词语“好嫩好嫩,好绿好绿,弯弯的,弯弯的”,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加之叠词的运用,既突出程度之深,更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增加了语句的音韵美、节奏美。②语句“取一只绿豆荚,放到嘴边,用手捏住绿豆荚的一端,牙齿轻咬,从左向右,一拉,绿豆荚中的豆粒,就完全留在口中了”运用了动作描写,具体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据此理解作答。(3)文章的第⑤段插叙了绿豆的原产地介绍,起到了补充说明,充实文章内容的作用,还避免了文章的平铺直叙。另外,若将第⑤段放到第一小节之后,就会使文章的叙写内容不连贯。所以,C项的“文章的第⑤段主要介绍了绿豆的原产地,其实完全可以放到文章的第一小节之后”的理解分析是错误的。故答案为C。(4)文章第⑱段“绿豆汤,是绿的;绿豆沙、绿豆糕、绿豆饼、绿豆粥……都是绿的,只是颜色深浅不一罢了。望文生义地讲,绿豆可谓真正的‘绿色食品’了。而且它的功能多多:抗菌解毒、降温降血脂,据说还能‘瘦身’”主要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强调了绿豆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表达了作者对绿豆的赞美之情;【链接材料】的文字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地表现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讴歌和赞美。据此理解分析从二者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角度来概括填写作答。故答案为:⑴浓绿;骚动人心;染绿月亮⑵①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和叠词,强调了绿豆荚嫩绿的特点和弯弯的形状,突出程度之深,使作者的赞美之情更加强烈。读起来也有一种音韵美、节奏美。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取”“放”“捏”“咬”“拉”等动词,具体写出了吃绿豆荚的过程,将食绿豆荚的技巧具体可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⑶

C;⑷说明;议论;都表达出对所写的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本文第⑱段主要说明了绿豆无论被做成什么食品,都是绿的,有一种对绿的色彩的坚守;还介绍了绿豆的功能之多。链接材料通过议论和衬托描写了梅雨潭的绿是明暗适度、浓淡适宜,绿得恰到好处。【点评】⑴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解答时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审清题意,寻找关键词、句进行作答即可。⑵本题考查对语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时注意题目后跟的指定的鉴赏方向,然后结合具体内容的情况下进行赏析即可。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在通读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到文章中去验证即可。⑷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的能力。解答时审清题意,寻找到答题点,表达方式等阅读知识点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结合内容寻找异同点即可。7.阅读下面的文学作品,完成小题。卖猪肠粉的女人蔡澜

家父喜欢吃猪肠粉,没有馅的那种,加甜酱、油、老抽和芝麻。年事渐高,生活变得简单,佣人为方便,每天只做烤面包、牛奶和阿华田,猪肠粉少吃。

我回家陪伴他老人家时,一早必到菜市场,光顾做得最好的那一档。哪一档最好?自然是客人最多的。

卖猪肠粉的太太,四五十岁人吧,面孔很熟,以为从前在哪里见过,你遇到她也会有这种感觉。因为,所有的弱智人士,长得都很相像。

已经有六七个家庭主妇在等,她慢条斯理的,打开蒸笼盖子,一条条地拿出来之后用把大剪刀剪断,淋上酱汁。我乘空档,向她说“要三条,打包,回头来拿。”

“哦。”她应了一声。

动作那么慢,轮到我那份,至少要十五分钟吧。看着表,我走到其他档口看海鲜蔬菜。

今天的蚶子又肥又大,已很少人敢吃了,怕生肝病。有种像鲥鱼的“市壳”,骨多,但脂肪更多,非常鲜甜。菜摊上看见香兰叶,这种植物,放在刚炊好的饭上,香喷喷的,米再粗糙,也觉可口。的士司机更喜欢将一扎香兰叶放在后座的架上,愈枯香味愈浓,比用化学品做的香精健康很多。

时间差不多了吧,打回头到猪肠粉摊。

“好了没有?”问那小贩。

她又“哦”的一声,根本不是什么答案,知道刚才下的订单,没被理会,只有耐心地重新轮候,现在又多了四五个客人,我排在最后。

好歹等到。

“要多少?”她面无表情地问。

显然的,她把我说过的话当耳边风。

“三条,打包。”我重复。

付钱时说声谢谢,这句话对我来说已成为习惯,失去原意。

她向我点了点头。

回到家里,父亲一试,说好吃,我已心满意足。刚才所受的闷气,完全消除。

翌日买猪肠粉,已不敢通街乱走,乖乖地排在那四五个家庭主妇的后面,才不会浪费时间。

还有一名就轮到我了。

“一块钱猪肠粉。等一下来拿。”身后有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喊着。“哦。”卖猪肠粉的女人应了一声。

我知道那个女的说了等于没说,一定会像我上次那样重新等起,不禁微笑。

“要多少?”

我抬头看那卖猪肠粉的,这次她也带了笑容,好像明白我心中想些什么。

“三条,打包。”

做好了我又说声谢谢,拿回家去。

同样的过程发生了几次。

又轮到我。

这回卖猪肠粉的女人先开口了。

“我不是没有听到那个人的话。”她解释,“你知道啦,我们这种人记性不好,也试过搞错,人家要四条。我包了三条,让他们骂得好凶。”

我点点头,表示同情。收了我的钱,这次由她说了声谢谢。

再去过数次,开始交谈。“买回去给太太吃的?”她问。“给父亲吃。”

卖猪肠粉的女人听了添多一条,我推让说多了老人家也吃不下,别浪费。

A“不要紧,不要紧”,她还是塞了过来。

“我们这种人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说。但是我不相信自己没有用。”有一次,她向我投诉。

“别一直讲我们这种人好不好?”我抗议。

“难道你要我用弱智吗?这种人就是这种人嘛。”她一点自卑也没有,“我出来卖东西,靠自己,一条条做的。一条条卖。卖得愈多,我觉得我的样子愈不像我们这种人,你说是不是?”

我看看她,眼中除了自信,还带着调皮。

“是。”我肯定。

“喂,我已经来过几次,怎么还没有做好?”身后的一个三十几岁的女人大声泼辣道,“那个人比我后来,你怎么先卖给他?”

B“卖给你!卖给你!卖给你!卖给你!”

卖猪肠粉的女人抓着一条肠粉,大力地剪,剪个几十刀。不停地剪不停地说卖给你,扮成十足的白痴,把那个女人吓得脸都发青,落荒而逃。

我再也忍不住地大笑,她也开朗地笑。从眼泪漫湿的视线中,她长得很美。(节选自《蔡澜品女人》)(1)请根据这篇散文的内容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文中卖猪肠粉的女人对“我”态度的变化过程。A.________→B.点了点头→C.________→D.________→E.向“我”投诉→F.________(2)散文中对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往往表达了人物的情感与内心,试对画线的A,B两句的描写的运用和效果的异同做出赏析。(3)贾平凹说:“所谓闲话,是作者在写作时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故而,散文写作中也常有“闲笔不闲”的说法。请结合以上散文写法的相关介绍,探究文中开头划线语段的存在意义。(4)卖猪肠粉的女人在谈话中多次自嘲道“我们这种人”,请你结合散文的内容和思想写出“我们这种人”的具体含义。【答案】(1)面无表情;带了笑容;说了声谢谢;起开朗地笑(2)相同:语言描写中运用了反复手法。不同:A句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卖猪肠粉的女人在听说“我”买给父亲吃后表现出的热情,凸显她性格的善良与淳朴。呼应了文末的“美”。B句与正常人有异的情绪激动的“卖给你”,表现出了卖猪肠粉女人对不尊重自己的人的还击与愤怒,与之前对“我”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看似简单却有着最朴素爱憎判断的形象呼之欲出。(3)此段从内容上看写了在其他档口看海鲜蔬菜,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特别是香兰叶,普通不起眼而弥久愈香。看似宕开一笔的闲笔,却既丰富了对人间烟火气的描述,也与卖猪肠粉的女人的淳朴坦荡却充满力量的生活姿态相暗合。此处看似闲笔,却和散文的主旨相关。(4)“我们这种人”是卖猪肠粉的女人对自己弱智的自嘲,从表面上看,是清晰的自我认知:承认自己的某些缺陷,承认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但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所以更坚定地过自己的脚踏实地的生活。“我们这种人”更是充满了作者对朴素、坦荡、真实、善良的人的肯定与赞美。【解析】【分析】(1)此题可提取第12段“她面无表情地问”中的“面无表情”,16段“点了点头”,19段的“带了笑容”,21段的“说了声谢谢”。以此类推,提取其它几项即可。(2)题干要求对画线的A、B两句的描写的运用和效果的异同做出赏析。可从描写中运用的修辞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如相同点:A“不要紧,不要紧”,B“卖给你!卖给你!卖给你!卖给你”都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不同点:A“她还是塞了过来”还使用的动作描写,是两种描写结合,内容上,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她的热情,表现了她善良与淳朴性格。结构上,呼应了文末的“美”。B写出了对“身后的一个三十几岁的女人”的愤怒态度,表现出她最朴素的爱憎态度。两句话两种描写,写出对待不同人的不同态度。(3)此段写了在其他档口看海鲜蔬菜的优点和人间烟火气,看似闲笔,却与卖猪肠粉的女人的淳朴坦荡却充满力量的生活姿态相暗合。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与下文的情节共同赞美了朴素、坦荡、真实、善良的人性。所以“闲笔不闲”。(4)“我们这种人”是卖猪肠粉的女人对自己弱智的自嘲,承认自己卑微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所以更要脚踏实地的生活。“我们这种人”不是自我矮化,是肯定赞美了踏实生活的人和坦荡朴实的人性。故答案为:⑴面无表情;带了笑容;说了声谢谢;起开朗地笑;⑵相同:语言描写中运用了反复手法。不同:A句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卖猪肠粉的女人在听说“我”买给父亲吃后表现出的热情,凸显她性格的善良与淳朴。呼应了文末的“美”。B句与正常人有异的情绪激动的“卖给你”,表现出了卖猪肠粉女人对不尊重自己的人的还击与愤怒,与之前对“我”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看似简单却有着最朴素爱憎判断的形象呼之欲出。⑶此段从内容上看写了在其他档口看海鲜蔬菜,它们都有各自的优点,特别是香兰叶,普通不起眼而弥久愈香。看似宕开一笔的闲笔,却既丰富了对人间烟火气的描述,也与卖猪肠粉的女人的淳朴坦荡却充满力量的生活姿态相暗合。此处看似闲笔,却和散文的主旨相关。⑷我们这种人”是卖猪肠粉的女人对自己弱智的自嘲,从表面上看,是清晰的自我认知:承认自己的某些缺陷,承认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但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因为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所以更坚定地过自己的脚踏实地的生活。“我们这种人”更是充满了作者对朴素、坦荡、真实、善良的人的肯定与赞美。【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把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感情,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感情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文章内容。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写作手法,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⑶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答题时应注意,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前后照应、对比等。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写法的作用和效果。⑷本题考查对划线段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结合本文内容,理解文意,然后按照题干要求写出“我们这种人”的具体含义,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与态度,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8.根据课文和要求,写出下面空缺的古诗文词语或句子。(1)士不可以不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2)浮光跃金,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3)________,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教学相长》)(4)________,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5)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委婉的表达自己期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6)当人们身处困境,进退两难的时候,便自然地吟起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来鼓励自己。【答案】(1)弘毅(2)静影沉璧(3)虽有嘉肴(4)烽火连三月(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弘毅”“璧”“嘉肴”的书写。故答案为:⑴弘毅;⑵静影沉璧;⑶虽有嘉肴;⑷烽火连三月;⑸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的背诵和默写。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读懂题目,不要张冠李戴;其次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第三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对于要求背诵的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谢谢你借我一冬的温暖

那张50元的纸币已经在掌心里捏出了汗,走过第一个摊位,第二个,第三个……他已经在这条小巷子里走了一个来回,嘴唇抿着又松开,松开又抿住。肚子发出“咕咕”的声音。10月末的夜晚,饥饿让他觉得倍加寒冷。寒风中,他把身上并不太厚的衣服裹了裹,在那个玻璃窗外停下了脚步。

他看见一个50多岁的老妈妈正在利落地擀着面,旁边的锅里热腾腾的蒸汽蔓延开,迅速潮湿了他的目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