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_第1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_第2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_第3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_第4页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一、选择顾(共10题,30分)本卷每题3分。每恩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在答题卡选择题栏内用2B铅笔将该选项涂黑。1.(3分)我国的下列科技新成果,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A.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B.开发新能源 C.C60与金属铜复合催化低温合成乙二醇 D.射电望远镜捕获世界最大快速射电暴2.(3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读取液体体积 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滴加液体3.(3分)煤燃烧后大量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A.CO B.CO2 C.SO2 D.可吸入颗粒物4.(3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 B.木柴燃烧 C.大理石粉碎 D.湿衣服晒干5.(3分)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A.NO2 B.空气 C.H2O2 D.MnO26.(3分)下列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A.稀有气体、水蒸气 B.冰水混合物、空气 C.液氧、氢气 D.75%的酒精溶液、海水7.(3分)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白烟被点燃,说明白烟有可燃性 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石蜡燃烧有水生成 D.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s取出,内焰的火柴炭化变黑,说明内焰温度最高8.(3分)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A. B. C. D.9.(3分)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装入等量的氯酸钾固体,只向b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同时加热,能正确表示两试管中放出O2的质量与加热时间的图示的是()A. B. C. D.10.(3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图1所示装置(夹持仪器略去)测定空气中O2含量。烧瓶容积为562mL,烧瓶中预留40mL的水;用激光笔点燃红磷,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量筒内液面不再下降时,量筒内减少了71mL的水。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打开止水夹,观察到水倒吸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B.整个实验过程中,烧瓶内压强变化如图2所示 C.若增加烧瓶中预留的水体积,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D.测定O2的体积分数约为13.6%二、非选择题(共8题,70分)11.(16分)按要求作答:(1)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或名称:①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铜、铝、氖、锌、氩;②写出下列元素的名称:Na、Si、I、Ca、Hg;(2)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及其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②硫粉在空气中燃烧:;③过氧化氢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来制取氧气:。12.(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依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即使艳阳高照、天气晴好,有时人们也会出现眼睛刺痛、咳嗽等不良症状。专家认为,这很可能与臭氧(O3)有关。臭氧原本是大气中自然产生的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微量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可缓慢反应生成氧气,当温度达到165℃迅速反应。臭氧量往往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天空中的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太阳紫外线地表臭氧并非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石油产品(如汽油)等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一些易于过敏的人长时间暴露在臭氧含量超过每立方米180微克的环境中,会产生上述不良症状。研究表明,人的呼吸功能就会减弱3%。对于运动员来说,空气中的臭氧含量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耐力和比赛成绩。自2013年中国执行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6种污染物以来,臭氧便成为一些城市夏季空气质量“超标日”的首要污染物。如图为某地夏季某日昼时(7:00~18:00)(1)写出臭氧的一条物理性质。(2)保持臭氧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填化学符号)。(3)如图,某地夏季某日昼时,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是(填序号)。A.8:00~10:00B.10:00~12:00C.12:00~14:00D.14:00~16:00(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填序号)。A.臭氧层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B.地表空气中臭氧的含量与天气阴晴无关C.臭氧缓慢反应生成氧气是化学变化D.空气中臭氧浓度不同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5)为了减少臭氧污染,请你向市民提出一条生活中可以做的事例。13.(5分)如图是氢分子(H2)和氧分子(O2)运动的示意图。根据图回答。(1)仔细观察上述粒子运动的示意图,分子运动速率最快的是(填序号)。(2)在A、B和C中,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填序号)。(3)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有关。(4)水通电生成氢气(H2)和氧气(O2)的过程中,在该反应前后无变化的微粒是(填名称)。(5)举一个能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的生活实例。14.(4分)工业制取氧气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包括利用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以及膜分离法,如图是工业上一种采用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的简易流程。(1)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2)膜分离技术制取氧气采用的是(填“物理”或者“化学”)变化。(3)分离中先被分离出来的是富氮(主要为氮气),说明氮气的沸点比氧气(填“高”或者“低”)。(4)下列区分氮气、氧气的方法不可行的是。a.用燃着的木条b.用带火星的木条c.用澄清石灰水15.(4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下列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特性。(1)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将没有酚酞试液的白色棉花团绑在树形铁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片上放置盛有浓氨水的微型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2)将分别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氮气的集气瓶(两气体不反应),按图2中甲、乙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不用振荡)。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最终甲乙中上下瓶中的颜色分布。若用注射器代替集气瓶,发现气体可以被压缩,原因是。实验时发现甲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趋于一致,而乙中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该现象说明相同条件下,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氮气的密度。16.(9分)根据如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装置A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其目的是;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D装置可用来收集氧气的原因是。(3)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填“b”或“c”)端通入;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填“b”或“c”)端通入。(4)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甲烷气体。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极难溶于水,制取甲烷的发生装置是(填字母序号,下同),收集装置可用。17.(11分)科学探究和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化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进行探究,并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分析。【氧循环】氧气是参与“氧循环”的重要物质(1)空气成分中,体积占比最大的化学符号为。(2)若测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可能的原因是(答一点)。(3)利用图1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并结合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容器内气体压强、温度的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请结合实验原理,解释BC段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实验一】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写出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其现象为。(5)某同学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④观察并记录水面的变化情况。多次实验发现,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始终小于,当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降至约为7%以下时,红磷不再燃烧。由此可知。【实验二】用镁条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6)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时发现,产物中有少许黄色固体。提出问题:黄色固体是什么呢?查阅资料:①氧化镁为白色固体;②镁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生成黄色的氮化镁(Mg3N2)固体;③氮化镁可与水反应生成氨气。做出猜想:黄色固体为Mg3N2实验过程:进行图3所示实验:取燃烧产物于烧杯B中,加入适量水,然后用大烧杯罩住小烧杯A和B。实验结论:观察到的现象,据此可推断燃烧产物中含氮化镁(Mg3N2)。反思交流:进行图2所示实验时,在确保规范操作的前提下,该同学所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8.(16分)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小亮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提出猜想】除二氧化锰、氧化铜外,氧化铁也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测定分解温度(分解温度越低,催化效果越好)实验编号实验药品分解温度/℃①氯酸钾560②氯酸钾、二氧化锰(质量比为1:1)350③氯酸钾、氧化铜(质量比为1:1)370④氯酸钾、氧化铁(质量比为1:1)380【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写出用氧化铜做催化剂制氧气的符号表达式。由实验与实验④对比,证明猜想合理。(2)实验所用的三种金属氧化物,催化效果最好的是。【反思】(3)若要证明氧化铁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要证明它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不变。(4)如表是二氧化锰用量与一定质量氯酸钾制取氧气反应速率关系的实验数据。二氧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1:401:201:101:51:31:2生成1L氧气所需的时间(s)1247950547593①据表可知,二氯化锰与氯酸钾的质量比为时,反应速率最快;②二氧化锰用量过多冲淡了氯酸钾粉末,相当于减少反应物的,所以反应速率受到影响。(5)同种催化剂,颗粒大小可能影响催化效果,请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九年级(上)月考化学试卷(10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顾(共10题,30分)本卷每题3分。每恩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在答题卡选择题栏内用2B铅笔将该选项涂黑。1.【分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制备和用途。据此判断。【解答】解:A、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属于化学研究范畴;B、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属于化学研究范畴;C、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C60与金属铜复合催化低温合成乙二醇,属于化学研究范畴;D、根据化学研究对象可知,与化学研究物质无关,故D符合题意。故选:D。2.【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给试管中得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滴加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B、给液体加热时,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一不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A。3.【分析】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等气体;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解答】解:A、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CO会造成空气污染;B、不会造成空气污染;C、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会造成空气污染;D、粉尘主要指一些固体小颗粒;故选项错误;故选:B。4.【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而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的关键是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解答】解:A、冰雪融化,无新物质生成;B、木柴燃烧,有新物质CO2、H2O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大理石粉碎只是形状,无新物质的生成;D、湿衣服晒干是因为水由液态变为气态的原因,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5.【分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NO2是由二氧化氮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B、空气中含有氧气,则空气中含有氧分子。C、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D、二氧化锰是由二氧化锰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故选:B。6.【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解答】解:A、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故A错;B、冰水混合物属于纯净物,故B正确;C、液氧属于纯净物,故C错;D、75%的酒精溶液属于混合物,故D错。故选:B。7.【分析】A、根据用小刀切下一小块,蜡烛浮在水面上,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白烟被点燃,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温度越高,木条炭化的越快,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B、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说明白烟能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C、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雾,有水雾出现,故选项说法正确。D、温度越高,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s取出,说明外焰温度最高。故选:D。8.【分析】根据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水汽化属于物理变化,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只是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C。9.【分析】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根据氯酸钾制取氧气的特点,不加催化剂时产生氧气的速率慢,加入催化剂后反应速率加快;加了二氧化锰的氯酸钾,反应速率快;在a、b两支试管里分别装有等质量的氯酸钾,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催化剂不能使生成物的质量增加、b两支试管里分别装有等质量的氯酸钾,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向b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a所需温度较高;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的b所需温度较低,至反应结束所需的时间少,A符合变化过程。故选:A。10.【分析】根据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结论及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解:A、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形成“喷泉”现象;B、燃烧结束恢复到室温后,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故B错误;C、实验的原理是利用瓶内外的压强差,所以瓶内水的量对测定结果没有影响;D、消耗的氧气体积为71mL,所以体积分数为,故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8题,70分)11.【分析】(1)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其质量守恒定律可以书写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根据反应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解:(1)根据元素符号的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故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为:铜:Cu,氖:Ne,氩:Ar;Na是钠元素、Si是硅元素、Ca是钙元素;(2)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Fe+O2Fe3O6,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②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S+O2SO2,符合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③过氧化氢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H5O2H5O+O2,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故答案为:(1)①Cu;Al;Zn;②钠或钠元素;硅或硅元素;钙或钙元素;(2)①Fe+O2Fe6O4;化合反应;②S+O2SO4;化合反应;③H2O2H2O+O2;分解反应。12.【分析】(1)根据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分析;(2)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析;(3)根据图像分析;(4)根据文字中的信息分析;(5)根据减少臭氧的措施分析。【解答】解:(1)由资料可知,臭氧是一种具有特殊臭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2)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臭氧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臭氧分子3;(3)由图像可知,臭氧在14:00~16:00之间浓度最高,故选D;(4)A、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故A选项说法正确;B、由资料可知,故B选项说法错误;C、氧气和臭氧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故C选项说法正确;D、空气中臭氧浓度不同会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故选B。(5)地表臭氧并非自然产生的,而是由石油产品(如汽油)等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如二氧化氮)与空气中的氧气结合而形成的,少开私家车。故答案为:(1)具有特殊臭味的气体;(2)O3;(3)D;(4)B;(5)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13.【分析】根据题中图中数据以及分子基本性质分析。【解答】解:(1)由图中数据可得A图中分子运动平均速率为1900米/秒,最大;(2)图中B和C都是氧分子,温度不同,能比较得出“温度越高;(3)从图中可见,A和B温度相同,运动速率不同;(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氧原子组合成一个氧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故没有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5)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答案为:(1)A;(2)BC;(3)分子种类;(4)氢原子、氧原子;(5)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14.【分析】(1)根据空气的成分及其性质来分析;(2)根据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分析;(3)根据工业制氧气的原理来分析;(4)根据气体的性质与鉴别方法来分析。【解答】解:(1)氮气在空气中含量最多占空气体积约78%,但化学性质不活泼,且是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2)膜分离技术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3)分离液态空气法先被分离出来的是富氮(主要成分是氮气),则说明氮气的沸点比氧气低,分离出来。(4)a、氧气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能鉴别氮气和氧气;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能鉴别氮气和氧气;c、氧气和氮气均不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答案为:(1)氧气或O2;(2)物理;(3)低;(4)c。15.【分析】(1)根据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进行分析。(2)根据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密度大的气体在上,密度小的气体在下,密度大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下运动,密度小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上运动,混合速度快进行分析。【解答】解:(1)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氨水为碱性能使酚酞变红;(2)甲、乙中上下两瓶气体颜色均趋于一致,证明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密度大的气体在上,密度大的气体会较快的向下运动,混合速度快,上面的是二氧化氮,则可以说明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大于氮气的密度。故答案为:(1)棉花团由白色变成红色;(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16.【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所指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装置A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故可用排水法进行分析;(3)根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氧气的密度比水小进行分析;(4)根据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属于固体加热反应,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极难溶于水进行分析。【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仪器a为长颈漏斗;(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时装置A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符号表达式为:KMnO4K2MnO2+MnO2+O2;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即D装置来收集氧气;(3)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则先将瓶中装满水;(4)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属于固体加热反应,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故答案为:(1)长颈漏斗;(2)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KMnO4K2MnO4+MnO7+O2;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3)b;c;(4)A;D或E。17.【分析】(1)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来分析解答;(2)根据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可能的原因是红磷的量不足、装置漏气、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来分析解答;(3)根据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气体的量减少,压强减小,且完全反应后,温度逐渐冷却至室温,也导致压强减小来分析解答;(4)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来分析解答;(5)根据红磷燃烧,不能将装置内氧气完全耗尽来分析解答;(6)根据氮化镁和水反应生成氨气,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来分析解答;根据镁不仅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还能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来分析解答。【解答】解:(1)空气成分中,体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