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中学(二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中学(二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中学(二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中学(二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第一中学(二校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饶一中二校区66级10月历史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道题,共45分)1.西周至春秋早期,各地青铜礼器组合非常相似。春秋中期则发生了以下变化(如表1)。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表1地域青铜礼器组合秦地盘、篮、就、壶、垂为主,少见敦、铷楚地张、置、盖、浴击、盘为主,罕见颇中原地区敦、铷、盘、医为主,罕见理A.青铜技术的进步B.区域发展不平衡C.等级制度的瓦解D.政治秩序的变动2.表1秦简记载的地方行政运作执行状况(节选)序号行政运作总数按律令行政及所占比率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1)县令、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341441.2%2058.8%(2)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7457.1%342.9%据表1可知,秦朝()A.律令暴露出一定的缺陷B.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C.基层治理模式日臻成熟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3.西汉初年,统治者将帝国的疆域划分为“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等若干区域(如图1所示)。其中,七个异姓侯区域均属“关外王国”。当时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图1汉初政治地理构建示意图A.分化诸侯国的实力B.彰显国家一统的理念C.执行推恩令的部署D.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4.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5.图2是某学者对明代乡试策问中涉及的边事时务策的研究笔记。从图2中的信息可知明代()A.科举考试方式发生变化B.南北分卷导致内容混乱C.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D.经世致用学风日益盛行6.《五老图》是古代宣扬尊老传统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时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乐享晚年的形象出现;到了明清时期,则多取材于市井民众,以衣饰朴素、须发皓白、躬肩驼背的老人形象为主。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A.封建剥削日渐趋于沉重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趋势D.民众审美出现阶层分化7.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管理粤北瑶族聚居地连山县期间,“恭撰《圣谕衍义》,置约宣讲,排延蒙师、授以小学、《孝经》,聊以云教也”。该举措旨在()A.推动儒学发展B.发展基层教育C.强化政治认同D.缓和社会矛盾8.186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填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1873年,沈葆桢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主张“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这反映了他们()A.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目的B.关注军事和经济的联动C.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D.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9.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3.81%,中农9.76%,富农29.65%,经营地主21.77%,平均负担水平21.70%。统一累进税的实施()A.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B.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C.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D.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10.下列是关于中国共产党开展政权建设的两则史料,对其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以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

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受到广大农民欢迎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C.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D.抗日民主政权团结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11.图1所示为1956年4月上海市寿成区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印有“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字样。这可用以说明()图1A.人民政府倡导新风尚B.传统婚姻制度亟待改变C.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D.经济互助稳定婚姻关系12.1215年,贵族、教会、市民与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1265年,贵族集团首领孟德福召集全国性会议反对国王亨利。1295年,国王爱德华为筹集军费召开的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据此可知,13世纪的英国()A.贵族阶层主导民主政治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C.政治妥协实现社会转型D.初具宪政制度的基础13.1429年英法战争期间,法国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圣女贞德自称得到上帝启示,站出来领导人民作战,挽救了法国。后来,她被英军俘虏,并被英国的宗教法庭指控为女巫,说她所谓“听见上帝指示”,听见的是魔鬼的声音,还列出她是女巫的其他佐证——贞德平时穿男装、绑腿、戴男人的帽子,法庭最后将她处死。这段历史突出反映了()A.人民大众反抗封建专制B.战争冲突阻碍思想解放C.宗教改革势在必行D.民族意识艰难觉醒14.表4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年份1891190119111914192219391943文官量79241116413172352280900317721387400710600据表4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A.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15.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从西方渐次向东方推进,不断容纳新独立的国家,从主权国家投射出近代国际体系,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其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对该图解读合理的是()A.尊重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B.维也纳体系开创了“大国一致”的国际体系先例C.凡尔赛体系形成了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D.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是尊重西方国际体系二、非选择题(共4道,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表2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7.【礼与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902—1911年,清王朝谕令大臣沈家本主持修订新律法。在其倡议下,设立修订法律馆、编译外国法律著作、开办法律学堂,制定了多部新式律法。然而,本次修律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礼法”的大争论。礼教派提出“中律为体,西律为用”,法理派认为“如为筹备宪政,模范列强,实非博采东西大同之良法难收其效”。礼法之争被《申报》报道,清朝覆亡后,相关法律被民国政府完善后颁行。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部分)修律过程法理派礼教派《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1906年),第一个单行诉讼法,受驳斥后搁置沈家本:主张父祖子孙别籍异财、男女平等;否定“宗法”“家族”的作用;采用西方的陪审制和律师制张之洞:“本法所纂,父子必异财,兄弟必析产,夫妇必分资”;“应博采东西诸国律法……而仍求合于国家政教大纲”;“欲求节操端严、法学渊深者,实不宜得”《大清新刑律草案》(1907年),受抨击后修正沈家本:更定刑名、酌减死罪、废除凌迟等酷刑;“子孙违犯教令”“全是教育上事……无关刑事,不必编入刑律中也”劳乃宣:加重卑幼对尊长、妻对夫杀害伤害等罪的刑罚;把“旧律有关伦纪礼教各条”“逐一修入新刑律正文”《大清新刑律》,1911年清政府正式颁布正文采用近代西方单一刑法体例,分为总则和分则。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如保留斩刑、加重对有违传统礼教的犯罪行为的处罚、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之法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14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晚清的仕途观材料一山西举人刘大鹏在《退想斋日记》(1913年3月27日)中写道:“自变乱以后,学堂之内禁读经书,只令学生读教科书,则圣贤之道将由是而泯焉,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材料二《时报》说:“盛矣哉!革千年沉痼之积弊,新四海臣民之视听,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万国公报》道:“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废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材料三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制度之后,士绅阶层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不复存在。传统乡村社会依靠士绅实现自治的稳定结构被打破,与之同步的是国家政权下沉的努力,但是,自上而下的授权来源使得乡村社会被“土豪劣绅”充斥,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岳铭青《科举制废除、士绅阶层衰落与基层治理变迁》1910年,梁启超写道“(科举)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不可废除。”材料四清末新军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类别国内学生留学生士人行伍总计第九镇(驻江宁)3401527287714第八镇(驻湖北)1541249723686第二十一协(驻湖北)534733133总计547318421131533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试从不同视角评价科举制的废除,并谈谈面对时代变革,“刘大鹏”等读书人的出路在哪里?(1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欧洲民族国家的演进材料一中世纪时,罗马帝国的普济主义存在于天主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所有的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民众应该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粉碎了领土割据,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所有居民都被忠君思想联结在一起。1534年英国《至尊法案》规定,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宣称“朕即国家”!——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材料三启蒙思想家主张“专制之下无祖国”、“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自己”,(政权)它在本质上属于人民,仅仅为人民所固有。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法国革命中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灌输民众对国家的热爱,还创立了像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仪式和象征。——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阶段特征,并予以说明。(15分)

二区66级10月月考历史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DDCCCBDD题号1112131415答案ADDAA1.【答案】D【解析】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到春秋中期各地青铜礼器组合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西周至春秋早期,各地青铜礼器组合非常相似。然而,春秋中期开始,随着周王室权威的衰弱,各诸侯国开始争霸,政治秩序发生了变动。这些变动在青铜礼器组合上的反映是,不同地区的礼器组合开始出现差异,显示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样性的增强。因此,这些青铜礼器组合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政治秩序的变动,即从统一的王权体制向分裂的诸侯国体制的转变,表明春秋时期的社会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故选D项;青铜技术的进步强调的是铸造青铜器的工艺水平提高,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春秋中期,周王室的权威衰弱,各诸侯国开始争霸,政治秩序发生了变动。这一时期,传统的等级制度确实受到了冲击,但并没有完全瓦解,排除C项。2.【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地方行政运作执行中,在县令、丞下达的政令与执行中自主行政所占的比率超过50%,内部政务的申告与裁决中自主行政及所占比率也超过40%,这体现地方行政决策权限较大,自主性较强,故选B项;材料体现秦朝地方行政中地方权限较大,并不能说明律令有缺陷,排除A项;“成熟”一词过于绝对,且材料反映的并不属于基层治理,排除C项;材料反映地方行政运作中地方决策权限较大,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排除D项。3.【答案】D【解析】据图1所示可知,构建“关中核心区”是为了依托关中制御关东,而把关东再分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实际上一方面是利用“关外直辖地”进一步屏障关中和制御“关外王国”,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关外王国”来抵御匈奴、越人的入侵和镇抚东土。这就表明:在汉与诸侯“共天下”

的形势之下,汉廷充分利用帝国东西部之间的山河险阻构筑关塞,其真实的意图乃是将帝国的疆域分为区别对待的“关中核心区”、“关外直辖地”和“关外王国”,

以之为依托,层层实施朝廷的地域控制措施,进而缓解关中地区的压力,故选D项;从西汉初年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时期的诸侯国问题主要出现在汉景帝时期,特别是七国之乱之后。因此,西汉初年进行这样的疆域划分并非为了分化诸侯国的实力,排除A项;虽然西汉初年已经实现了国家统一,但材料中的疆域划分方法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考虑,而非为了“彰显国家一统的理念”,排除B项;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而实行的政策,与西汉初年的情况不符,排除C项。4.【答案】D【解析】据材料“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并结合所学宋朝相关史实可知,马和羊是重要的战略物资,马是古代战争与交通的重要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与营帐,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使得北宋政府加强对战略物资的控制,因此《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故选D项;材料并未显示当时交通工具落后,因而无法推断出马匹的供求关系,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宋朝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排除B项;《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开封的日常生活,说明画家对当时的市井生活有一定了解,因而不能说明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排除C项。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明代嘉靖年间乡试中陕西、山西和西南各省涉及边疆问题的比率较高,这反映了明代科举较多涉及边疆问题,与当时明朝的边疆现状相结合,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科举仍然以学识和考试成绩,排除A项;南北分卷是明朝科举考试中的一种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地区文化差异和科举名额分配不均的问题,排除B项;经世致用强调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要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袍服官帽......市井民众......为主”可知教化的图文从原来官员的形象变成了市井民众,体现了世俗化的趋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图画描绘类型的变化,并未涉及封建剥削,排除A项;社会阶层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阶层之间的流动,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教化,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社会教化,并不涉及民众审美,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据材料“恭撰《圣谕衍义》……聊以云教也”可知,康熙年间知县李来章在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时候,宣讲《圣谕》,宣传中原汉族文化,且积极发展教育,这有助于加强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而宣讲《圣谕》等也有助于强化对中央政府的认同,故选C项;其虽宣扬《孝经》,但并非为了发展儒学,而是给少数民族推广儒学,排除A项;知县李来章不仅推广了教育,还宣讲了《圣谕》,且发展教育并非其主观目的,而是其直接行为,排除B项;宣传中原汉族文化不一定能缓和社会矛盾,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材料信息与缓和他们的矛盾无关,且这并非其主观目的,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洋机器......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可知,洋务派在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还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体现了军事和经济的联动关系,故选B项;据材料“裨民生日用”“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可知,洋务派考虑是国内民生和节约国家财政支出,未涉及洋务企业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信息,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排除C项;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洋务派并未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排除D项。9.【答案】D【解析】冀中根据地统一累进税的实施考虑了各阶层的总收入情况,富农、经营地主的税率负担较高,中农、贫民的税率负担远远地域平均负担水平,这一统一累进税合情合理,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有利于更好地抗战,故选D项;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一定程度承认封建剥削制度,排除A项;“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与材料中“富农29.65%”远高于“平均负担水平21.70%”相矛盾,排除B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起步于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的所得税条例,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我们边区政府中,共产党员和其他党派的人士,以及无党无派的人士,都很亲密的合作……非共产党员都同样有职就有权,使工作得到更大的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边区建立了“三三制”民主政权;据材料“村和县的议会出现了,村选是整个制度的基础,由边区参议会选举政府,这真正代表了中国的一种革命,农民第一次走进了政府机构”可知,在陕甘宁边区实行村选制度,提高了农民参政的积极性,可见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激发了民众参政热情,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D项;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无关,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国后正式形成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政权的性质,与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无关,排除C项。11.【答案】A【解析】据材料“人民政府签发的恢复结婚证”“互爱互敬和睦团结,同心协力劳动生产”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人民政府倡导婚姻新风尚的举措,故选A项;1950年公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传统婚姻制度已经改变,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夫妻关系,不涉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夫妻之间“互爱互敬和睦团结”,不是经济互助,排除D项。12.【答案】D【解析】据材料“贵族集团首领孟德福召集全国性会议反对国王亨利”可知当时贵族和市民为了限制王权,强迫国王签订了《大宪章》,同时“模范议会”的召开也说明贵族和市民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限制王权,逐渐确立了“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为后来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大宪章》和“模范议会”的召开都是以承认专制王权为基本前提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性质并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最终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当时王权与贵族、市民之间的妥协是以君主专制制度为基本前提的,光荣革命才是英国通过妥协的智慧逐渐向代议制转型的标志,排除C项。13.【答案】D【解析】据材料“法国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挽救了法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贞德在法国最危急的时刻站出来领导人民作战,这本身就是民族意识的觉醒。而她之后被英国宗教法庭以女巫罪名处死,更突显了这种觉醒的艰难和牺牲,故选D项;据材料“法国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挽救了法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贞德的行为更多地是出于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而非反抗封建专制,排除A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战争如何阻碍思想解放,反而贞德的出现和领导可以视为一种思想的觉醒和解放,排除B项;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与题目中描述的15世纪的事件不符。此外,题目中贞德被宗教法庭以女巫罪名处死,更多地反映了宗教的保守和压制,而非改革的必要性,排除C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显著增加,这与随着经济发展,政府职能扩大,需要更多文官有关,故选A项;文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不能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文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并不能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排除C项;文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不与党派相关,并不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近代国际体系自发端以来,最终演化成具有环球史意义的世界秩序,都是以主权国家是核心,因此尊重国家主权与独立是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基本原则,故选A项;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大国一致”原则,排除B项;凡尔赛体系主要解决的是一战后的欧洲社会秩序,并不具有环球史意义,排除C项;维护当今世界秩序的前提包括共同利益与规则认同、联合国宪章与国际法、国家间相互尊重与合作、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地区稳定与和平以及改革与完善国际秩序等方面,D项史实错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6.【答案】(12分)答案:示例1:现象:东汉良吏在地方推行德政,并解决了当地虎患。阐述:《后汉书》记载了东汉时期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多地虎患严重,威胁百姓生命安全。但经过刘陵等良吏在所在郡县实施德治、仁政、公平行法,甚至施及禽兽,不仅取得了社会清平、百姓爱戴的局面,老虎竟也纷纷逃避,平息了“虎患”。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起,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汉朝政府也大量选拔启用儒生从政治国。因此《后汉书》记录了大批刘陵、法雄等郡县长官在辖区推行儒家的德治、仁政,并运用“天人感应’理论以“虎患”随之消失的效果予以褒扬。结论:古人史书记载汉代良吏在地方推行德政致使“虎患”消失的记录,反映了居于正统地位的儒家观念和“天人感应”说对史家记录史事的影响。因此其记录因较为明显的政治导向作用,有违背科学规律、客观史实的一面,作为史料需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科学分析,谨慎使用。 示例2:历史现象:汉代良吏大都注重德政,强调社会教化功能。阐述:材料表明东汉时期,一些良吏在地方主政时期,面对虎患伤人事件,不是一味地捕杀老虎,而是强调德政和教化,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继而解决虎患问题。这一方面体现了自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后,东汉沿用儒学治国的理念,强调社会教化功能;另一方面体现了儒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历史著作也具有历史教化功能,它体现了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的要求,反过来服务于统治。由此可知,儒家思想在治国理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天仍具有社会价值。结论:东汉推行以儒治国理念。17.【答案】(14分)参考答案示例:清末修律正值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推行新政,希望通过修律来维护自身的统治。沈家本等积极学习西方法律,成立专门机构、培养新式人才,编制新律法。新律法出台引发了礼法两派之争。法理派受西方思想影响,追求法律平等,主张减轻刑罚,效仿西方法律体系,如陪审制、律师制、单一刑法体例等,对“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形成一定冲击。礼教派则主张维护传统的伦理纲常,强调家族宗法观念,认为西方法律不完全适合中国,表现出保守的一面,但其关注中国传统和国情的视角值得借鉴。《大清新刑律》是礼法两派妥协的产物,正文体现了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学习,附录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维护,反映了变革时期中国法制思想认识的冲突和进步。礼法之争的双方都认同修律,但对于如何修律及其指导思想有不同主张。礼法之争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清末民初的法制现代化进程。【解析】表格内容中“受驳斥后搁置”、“受抨击后修正”、“正文采用近代西方……。附录增补礼教派主张”可知在清末修律过程中法理派与礼教派之间出现了分歧;题干要求对该分歧进行“评析(分析评价)”,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作答:首先要结合所学(清末新政)对出现该分歧的历史背景进行简要叙述,如清末修律正值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面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推行新政,希望通过修律来维护自身的统治。沈家本等积极学习西方法律,成立专门机构、培养新式人才,编制新律法。新律法出台引发了礼法两派之争。其次要结合表格内容对法理派、礼教派及《大清新刑律》的“礼法”主张及影响进行论述,如法理派受西方思想影响,追求法律平等,主张减轻刑罚,效仿西方法律体系,如陪审制、律师制、单一刑法体例等,对“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形成一定冲击。礼教派则主张维护传统的伦理纲常,强调家族宗法观念,认为西方法律不完全适合中国,表现出保守的一面,但其关注中国传统和国情的视角值得借鉴。《大清新刑律》是礼法两派妥协的产物,正文体现了对近代西方法律的学习,附录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的维护,反映了变革时期中国法制思想认识的冲突和进步。最后,要对清末修律中的“礼法之争”进行总体上的简要评价:礼法之争的双方都认同修律,但对于如何修律及其指导思想有不同主张。礼法之争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清末民初的法制现代化进程。18.【答案】(14分)评价:①从科举作为封建政治制度的附属、社会革新/清朝灭亡角度作答;②从培养人才、注重思想的实用性社会风气角度作答;③从科举废除致使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与寻求其它出路角度作答;④从科举制度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废除科举制的利弊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全面、辩证地认识。⑤从民族救亡的缩影、积极寻求转型的实践代表角度作答。(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每点2分,此问满分10分)层次划分:(按照不同层级对每个角度的阐述进行评价)层次1:作答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说明不够充分,表述不够完整;层次2:作答角度合理,能密切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完整、充分,逻辑严密。出路:①从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顺应时代潮流角度作答;②从积极参与民族救亡实践、承担社会责任角度作答。(一个角度2分,满分4分)【解析】第一小问评价,据材料二“革千年沉痼之积弊”,“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材料三“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可知,科举作为封建政治制度的附属,一旦废除,有利于社会革新,并加速了清朝灭亡,为社会转型创造了可能;据材料二“咸出于有用之途,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可知,科举制废除,新式教育兴起,有助于培养具有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形成注重思想的实用性社会风气;据材料一“吾恐不久学界必更有一场大惨剧演出于世也”,材料二“驱天下人士使各奋其精神才力,咸出于有用之途”可知,科举废除致使知识分子失去了传统的仕途之路,产生矛盾心理,推动他们不得不寻求新的出路;据材料三“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并结合所学唯物史观的原理可知,科举制度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之处,废除科举制的利弊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全面、辩证地认识;据材料二“所以作人才而兴中国者,其在斯乎”,“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材料四表格所反映的留学生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