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服务热线咨询处理规范_第1页
政府服务热线咨询处理规范_第2页
政府服务热线咨询处理规范_第3页
政府服务热线咨询处理规范_第4页
政府服务热线咨询处理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服务咨询处理规范TOC\o"1-2"\h\u1174第一章:总则 3216601.1服务定位 356791.1.1服务宗旨 3303251.1.2服务功能 3309331.1.3合法合规原则 444911.1.4及时准确原则 429691.1.5公平公正原则 496761.1.6隐私保护原则 4325841.1.7高效便捷原则 4304721.1.8持续改进原则 419936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 4284181.1.9组织设立 4150521.1.10组织架构调整 5105721.1.11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525341.1.12管理办公室职责 5160571.1.13咨询服务中心各部门职责 519338第三章:咨询接收与分类 6219311.1.14接收渠道 6200311.1服务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等多种渠道接收公众咨询。 6259931.2接收渠道应保持24小时畅通,保证公众咨询能够得到及时响应。 627631.2.1接收程序 6202492.1接收人员应热情、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咨询者,详细记录咨询内容。 6178242.2接收人员应遵循以下程序进行咨询接收: 6144982.2.1核实咨询者身份,保证信息准确无误。 6146052.2.2记录咨询时间、咨询内容、咨询者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 6214862.2.3对咨询内容进行初步判断,明确咨询类别。 6301002.2.4将咨询信息及时传输至咨询分类与处理部门。 696503.1接收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保证咨询内容准确无误。 6210773.2对于涉及敏感信息的咨询,接收人员应遵循保密原则。 6248063.3接收人员应掌握相关政策法规,为咨询者提供合理建议。 6218733.3.1分类原则 6158811.1咨询分类应遵循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原则。 6319441.2分类标准应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类咨询事项。 6136761.2.1分类标准 6208752.1按照咨询内容性质分类: 6319952.1.1政策法规咨询:涉及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咨询。 7177812.1.2业务办理咨询:涉及部门业务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时限等方面的咨询。 7279282.1.3投诉举报咨询:涉及对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行为的投诉举报。 737512.1.4其他咨询:无法归入上述类别的咨询。 7198452.2按照咨询对象分类: 780542.2.1公众咨询: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咨询。 7211102.2.2企事业单位咨询:面向企事业单位的咨询。 74352.2.3部门咨询:面向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的咨询。 749162.3按照咨询渠道分类: 7228392.3.1电话咨询:通过电话渠道接收的咨询。 7202332.3.2互联网咨询:通过互联网渠道接收的咨询。 7122122.3.3短信咨询:通过短信渠道接收的咨询。 714915第四章:信息采集与处理 7317652.3.4采集原则 773112.3.5采集内容 7107512.3.6采集方式 848672.3.7信息接收 8189872.3.8信息分类 870472.3.9信息处理 868282.3.10信息反馈 831872第五章:响应与反馈 8200722.3.11响应时效定义 9294252.3.12响应时效标准 9300242.3.13响应时效保障措施 988022.3.14反馈机制定义 9130292.3.15反馈机制内容 9238932.3.16反馈机制实施 98138第六章:服务流程优化 10210092.3.17监测目的 10208542.3.18监测内容 10181822.3.19监测方法 10101842.3.20改进原则 10110372.3.21改进措施 10129282.3.22改进实施 118616第七章:服务质量监控 11225072.3.23概述 11119962.3.24监控指标定义 11281702.3.25监控指标分类 1143362.3.26监控指标制定原则 11168012.3.27数据收集 12295252.3.28数据分析 1289822.3.29问题识别 12216752.3.30问题整改 1238572.3.31效果评估 12320922.3.32持续改进 1231025第八章人员培训与管理 1251222.3.33服务理念与宗旨培训 12126282.3.34政策法规与业务知识培训 1215352.3.35沟通技巧与礼仪培训 12246492.3.36应急处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培训 13281562.3.37人员选拔与任用制度 13160982.3.38培训考核制度 13120652.3.39工作绩效评估制度 137032.3.40激励与惩罚制度 13295082.3.41持续改进与反馈机制 135706第九章:投诉处理 13274932.3.42接收渠道 1376132.3.43接收要求 14279492.3.44接收反馈 1464392.3.45投诉分类 1475022.3.46投诉登记 14132582.3.47投诉分析 1456192.3.48投诉处理 1449432.3.49投诉回复 14127082.3.50投诉归档 15198672.3.51投诉统计分析 159796第十章:统计分析与改进 1587812.3.52数据收集 15146172.3.53数据分析方法 15156602.3.54优化咨询处理流程 16235502.3.55提升咨询服务质量 16125622.3.56加强数据统计分析 16177082.3.57提高服务水平 1659042.3.58加强政策宣传与普及 16第一章:总则1.1服务定位1.1.1服务宗旨服务作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旨在提供高效、便捷、人性化的服务,解决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1.1.2服务功能(1)接受公众咨询:服务应全面接受公众关于政策、法律法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咨询。(2)处理公众诉求:针对公众提出的各类问题,服务应迅速响应,协调相关部门解决问题。(3)反馈政策落实:服务应收集公众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促进政策落实。(4)监督服务质量:服务应对办理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保证服务质量。第二节咨询处理原则1.1.3合法合规原则服务在处理咨询时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咨询内容合法合规。1.1.4及时准确原则服务应在接到咨询后,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为公众解决问题提供有效帮助。1.1.5公平公正原则服务应坚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咨询者应一视同仁,保证咨询处理结果的公正性。1.1.6隐私保护原则服务在处理咨询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和保护咨询者的隐私,不得泄露个人信息。1.1.7高效便捷原则服务应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服务。1.1.8持续改进原则服务应不断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满足公众需求。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一节组织架构1.1.9组织设立服务咨询处理规范中,组织架构的设立旨在保证服务的高效、规范运作。服务组织架构应包括以下几个层级:(1)工作领导小组:由部门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负责的整体工作规划、协调和决策。(2)管理办公室:作为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监督和考核。(3)咨询服务中心:承担咨询服务的具体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门:a.咨询服务部:负责接收和处理电话,提供政策咨询、解答疑问等服务。b.技术支持部:负责系统维护、升级和技术支持。c.数据分析部: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为政策制定和改进提供依据。d.培训与质量管理部:负责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质量管理。1.1.10组织架构调整根据工作实际需求,服务组织架构可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调整:(1)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稳定,保证决策层级的连续性。(2)管理办公室可根据规模和工作量进行人员调整。(3)咨询服务中心各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增设或撤销,保证服务的全面性和专业性。第二节职责分工1.1.11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制定工作规划和目标,保证服务与工作相结合。(2)审定管理制度,监督工作的实施。(3)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保证服务顺利进行。(4)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对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1.1.12管理办公室职责(1)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保证服务高效、规范运行。(2)制定工作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和激励机制。(3)负责系统维护、升级和技术支持。(4)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政策制定和改进提供依据。(5)组织开展服务质量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1.1.13咨询服务中心各部门职责(1)咨询服务部:a.接收和处理电话,提供政策咨询、解答疑问等服务。b.记录咨询内容,整理归档,保证信息准确、完整。(2)技术支持部:a.负责系统维护、升级和技术支持。b.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高服务质量。(3)数据分析部:a.负责数据的统计分析。b.为政策制定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持。(4)培训与质量管理部:a.负责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质量管理。b.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第三章:咨询接收与分类第一节咨询接收流程1.1.14接收渠道1.1服务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等多种渠道接收公众咨询。1.2接收渠道应保持24小时畅通,保证公众咨询能够得到及时响应。1.2.1接收程序2.1接收人员应热情、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咨询者,详细记录咨询内容。2.2接收人员应遵循以下程序进行咨询接收:2.2.1核实咨询者身份,保证信息准确无误。2.2.2记录咨询时间、咨询内容、咨询者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2.2.3对咨询内容进行初步判断,明确咨询类别。2.2.4将咨询信息及时传输至咨询分类与处理部门。三、接收注意事项3.1接收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保证咨询内容准确无误。3.2对于涉及敏感信息的咨询,接收人员应遵循保密原则。3.3接收人员应掌握相关政策法规,为咨询者提供合理建议。第二节咨询分类标准3.3.1分类原则1.1咨询分类应遵循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原则。1.2分类标准应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类咨询事项。1.2.1分类标准2.1按照咨询内容性质分类:2.1.1政策法规咨询:涉及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咨询。2.1.2业务办理咨询:涉及部门业务办理流程、所需材料、办理时限等方面的咨询。2.1.3投诉举报咨询:涉及对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行为的投诉举报。2.1.4其他咨询:无法归入上述类别的咨询。2.2按照咨询对象分类:2.2.1公众咨询: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咨询。2.2.2企事业单位咨询:面向企事业单位的咨询。2.2.3部门咨询:面向部门内部工作人员的咨询。2.3按照咨询渠道分类:2.3.1电话咨询:通过电话渠道接收的咨询。2.3.2互联网咨询:通过互联网渠道接收的咨询。2.3.3短信咨询:通过短信渠道接收的咨询。第四章:信息采集与处理第一节信息采集要求2.3.4采集原则(一)合法性原则。服务信息采集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保证信息来源合法、合规。(二)准确性原则。信息采集应保证内容真实、准确,避免因信息错误导致处理不当。(三)及时性原则。信息采集应迅速、及时,保证服务能够快速响应群众需求。(四)全面性原则。信息采集应涵盖与服务相关的各个领域,全面掌握群众诉求。2.3.5采集内容(一)基本信息。包括诉求人姓名、联系方式、诉求内容等。(二)诉求类别。根据诉求内容,分类整理诉求类型,便于后续处理。(三)诉求urgency。根据诉求内容,判断诉求的紧急程度,优先处理紧急诉求。(四)相关政策法规。收集与诉求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处理诉求提供依据。2.3.6采集方式(一)电话采集。通过电话,直接与诉求人沟通,了解诉求内容。(二)网络采集。通过服务官方网站、手机App等渠道,收集诉求信息。(三)现场采集。在必要时,派员现场了解诉求情况,收集相关信息。第二节信息处理流程2.3.7信息接收(一)电话接收。工作人员应热情、耐心地接听电话,详细记录诉求内容。(二)网络接收。通过服务官方网站、手机App等渠道,实时接收诉求信息。(三)现场接收。对现场采集的诉求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和整理。2.3.8信息分类根据诉求内容,将信息分为以下几类:(一)咨询类。对相关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等进行咨询。(二)投诉类。对部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当行为进行投诉。(三)求助类。对个人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求助。(四)建议类。对工作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2.3.9信息处理(一)咨询类诉求。根据相关政策法规,为诉求人提供解答。(二)投诉类诉求。对投诉内容进行核实,及时转交相关部门办理。(三)求助类诉求。根据诉求内容,提供相应帮助或转交相关部门办理。(四)建议类诉求。对建议内容进行评估,合理采纳并予以落实。2.3.10信息反馈(一)对已处理的诉求,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诉求人。(二)对正在处理的诉求,定期向诉求人通报处理进展。(三)对无法处理的诉求,向诉求人说明原因,并引导其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第五章:响应与反馈第一节响应时效2.3.11响应时效定义服务响应时效,是指自接到民众咨询、投诉或建议类电话起,至服务工作人员首次给予明确回复的时间间隔。2.3.12响应时效标准(1)市民拨打服务,工作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内接听,保证电话畅通无阻。(2)对于市民的咨询、投诉或建议,服务应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初步回复。(3)对于复杂问题,服务应在3个工作日内给予明确回复。2.3.13响应时效保障措施(1)加强服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保证快速、准确地解答市民问题。(2)建立健全服务工作制度,明确各环节的响应时效要求。(3)实施服务响应时效监测,对超时情况进行分析和整改。第二节反馈机制2.3.14反馈机制定义服务反馈机制,是指服务在处理市民咨询、投诉或建议过程中,对处理结果进行跟踪、反馈和改进的一系列措施。2.3.15反馈机制内容(1)建立市民满意度调查制度,定期收集市民对服务工作的评价。(2)对市民的咨询、投诉或建议进行分类,定期统计各类问题的处理情况。(3)对处理结果进行跟踪,保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对市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服务工作质量。2.3.16反馈机制实施(1)服务工作人员应主动向市民了解处理结果满意度,并及时记录反馈意见。(2)服务管理部门应定期分析市民满意度调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3)服务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问题解决。(4)服务应定期向社会公开工作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六章:服务流程优化第一节流程监测2.3.17监测目的服务流程监测旨在保证服务咨询处理工作的高效、规范和优质。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觉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流程改进提供依据。2.3.18监测内容(1)咨询接入速度:监测的接入速度,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接听。(2)咨询处理效率:监测工作人员在处理咨询时的效率,包括问题解答、信息录入、工单流转等环节。(3)服务质量:监测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专业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4)用户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电话回访等方式,了解用户对服务的满意度。2.3.19监测方法(1)数据分析:定期收集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潜在问题。(2)实地考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实际操作情况。(3)用户反馈:关注用户对服务的反馈,及时调整优化服务流程。第二节流程改进2.3.20改进原则(1)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2)坚持科技创新,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3)注重团队建设,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2.3.21改进措施(1)优化咨询接入流程:提高接入速度,减少用户等待时间。(2)完善问题解答机制: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问题解答的准确性和效率。(3)加强工单流转管理:优化工单流转流程,保证咨询事项得到及时处理。(4)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素养。(5)增强用户满意度:定期收集用户反馈,针对问题进行改进,提升用户满意度。2.3.22改进实施(1)制定改进方案:根据监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2)落实责任部门:明确改进任务的责任部门,保证改进措施得到有效实施。(3)跟踪评估:对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优化。(4)持续改进:将流程改进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持续关注服务流程的优化。第七章:服务质量监控第一节监控指标2.3.23概述为保证服务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服务质量监控指标体系。本节主要阐述监控指标的定义、分类及制定原则。2.3.24监控指标定义监控指标是对服务服务质量的量化评估,通过收集、分析相关数据,对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评价。2.3.25监控指标分类(1)服务效率指标:反映服务响应速度、处理时效等方面的指标,如平均接通时间、平均处理时长等。(2)服务质量指标:反映服务服务态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指标,如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3)服务效果指标:反映服务对民众需求的满足程度,如诉求解决率、回访满意度等。2.3.26监控指标制定原则(1)科学性:指标体系应基于实际工作流程和业务需求,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2)完整性:指标体系应涵盖服务服务的各个方面,全面反映服务质量。(3)可操作性:指标体系应具备实际可操作性,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4)动态调整:根据服务发展需求和实际运行情况,适时调整监控指标。第二节监控流程2.3.27数据收集(1)通过服务系统自动采集相关数据,如接通时间、处理时长、满意度等。(2)通过人工调查、回访等方式,收集民众对服务服务的评价。2.3.28数据分析(1)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形成监控指标的基础数据。(2)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各项监控指标的具体数值。2.3.29问题识别(1)对监控指标数值进行分析,发觉服务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2)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2.3.30问题整改(1)根据问题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整改措施。(2)对整改措施进行落实,保证服务质量得到提升。2.3.31效果评估(1)对整改后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估,验证整改效果。(2)如有必要,对监控指标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服务需求。2.3.32持续改进(1)根据效果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教训,完善监控体系。(2)持续关注服务服务质量,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第八章人员培训与管理第一节培训内容2.3.33服务理念与宗旨培训服务作为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其工作人员需首先确立正确的服务理念与宗旨。培训内容应包括对服务性质、任务和目标的深入理解,以及如何在服务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2.3.34政策法规与业务知识培训工作人员需对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有全面了解,同时对各部门的职能、业务流程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等进行系统学习,保证在解答公众咨询时能够准确、高效。2.3.35沟通技巧与礼仪培训服务工作人员在处理咨询时,需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礼仪,包括电话接听规范、语言表达、情感控制、信息记录等方面。培训内容应涵盖沟通的基本原则、倾听与回应的技巧、情绪管理策略等。2.3.36应急处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培训面对公众的各种咨询和投诉,工作人员需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问题解决技巧。培训内容应包括突发事件应对、复杂问题分析解决、危机公关处理等。第二节管理制度2.3.37人员选拔与任用制度服务工作人员的选拔应公开、公平、公正,注重选拔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人员。任用制度应明确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和待遇,保证队伍的稳定性。2.3.38培训考核制度建立定期培训与考核制度,保证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持续更新与提升。培训考核应涵盖培训内容的各个方面,对考核不合格者进行再培训或调整岗位。2.3.39工作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效率、服务态度等进行量化评估,以激励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水平。2.3.40激励与惩罚制度建立激励与惩罚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对违反工作纪律、服务质量不高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通过激励与惩罚,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2.3.41持续改进与反馈机制建立持续改进与反馈机制,鼓励工作人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定期收集公众的反馈信息,对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第九章:投诉处理第一节投诉接收2.3.42接收渠道(1)服务接收投诉的渠道包括电话、短信、网站、移动应用程序等。(2)保证投诉接收渠道畅通,及时回应投诉人的诉求。2.3.43接收要求(1)接收投诉时,工作人员应礼貌、耐心地倾听投诉人的诉求,详细记录投诉内容。(2)投诉内容应包括投诉人基本信息、投诉对象、投诉事实及诉求等。(3)工作人员应保证投诉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得遗漏关键信息。2.3.44接收反馈(1)接收投诉后,工作人员应在规定时间内向投诉人反馈接收情况。(2)反馈内容应包括投诉编号、投诉处理期限等。第二节投诉处理流程2.3.45投诉分类(1)根据投诉内容,将投诉分为咨询类、建议类、求助类、投诉类等。(2)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诉,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3.46投诉登记(1)工作人员应对接收到的投诉进行登记,包括投诉编号、投诉人信息、投诉对象、投诉内容等。(2)登记信息应保证真实、准确,便于后续处理。2.3.47投诉分析(1)分析投诉原因,找出问题根源。(2)对投诉涉及的政策法规、工作流程等进行核实。2.3.48投诉处理(1)针对投诉内容,采取以下处理方式:a.咨询类投诉:提供相关政策法规解答;b.建议类投诉:提交相关部门参考;c.求助类投诉:协调相关部门解决;d.投诉类投诉: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2)处理投诉时,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投诉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