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种植技术指南_第1页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指南_第2页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指南_第3页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指南_第4页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行业种植技术指南TOC\o"1-2"\h\u11789第1章基础知识 358121.1土壤类型与改良 392121.1.1土壤类型概述 3251221.1.2土壤改良措施 36761.2气候条件与作物适应性 4106091.2.1气候因素 442271.2.2作物适应性 4111531.3育种与品种选择 43921.3.1育种方法 46261.3.2品种选择原则 420149第2章耕作与播种技术 5139732.1耕作方式与深度 5112452.1.1耕作方式 5195002.1.2耕作深度 553842.2播种时间与密度 5323472.2.1播种时间 5298542.2.2播种密度 6167212.3种子处理与催芽 6148982.3.1种子处理 6108342.3.2催芽 68861第3章水肥管理 653543.1灌溉技术与设备 6196913.1.1灌溉技术概述 6222393.1.2灌溉设备选型与配置 6181853.1.3灌溉制度制定 783573.2施肥原则与方法 7227723.2.1施肥原则 7220993.2.2施肥方法 7190133.2.3施肥时期与用量 7198243.3水肥一体化技术 7320883.3.1水肥一体化概述 7322823.3.2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 7215913.3.3水肥一体化应用案例 7272063.3.4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714322第4章病虫害防治 7215564.1常见病虫害识别 752624.1.1作物病害识别 8259294.1.2作物虫害识别 826074.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 8125224.2.1生物防治 8113684.2.2化学防治 869304.3防治策略与措施 9233174.3.1防治策略 9104254.3.2防治措施 916818第5章田间管理 9123575.1间苗与定苗 9149805.1.1间苗 9211395.1.2定苗 9317295.2除草与培土 9106005.2.1除草 10270685.2.2培土 10159435.3植株调整与修剪 10289295.3.1植株调整 10135575.3.2修剪 1019744第6章收获与储藏 10120936.1收获时间与方法 10176606.1.1确定收获时间 10234696.1.2收获方法 11110666.2储藏条件与设施 11285186.2.1储藏条件 113506.2.2储藏设施 1128646.3储藏病害与防治 11238066.3.1常见储藏病害 11200836.3.2防治方法 1226470第7章转基因作物种植技术 12119797.1转基因作物概述 12213317.2转基因作物种植要求 1285177.2.1选择适宜的转基因品种 12168317.2.2遵循种植规范 12190897.2.3加强田间管理 1255837.2.4合理轮作 12219257.3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 12310717.3.1遵守法律法规 13196297.3.2加强转基因作物标识管理 1378747.3.3监测环境影响 13282147.3.4加强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 13291047.3.5提高公众认知 132294第8章生态农业与有机种植 13144558.1生态农业模式与特点 13313998.1.1生态农业模式 13286538.1.2生态农业特点 1348048.2有机种植技术与认证 14163108.2.1有机种植技术 14246218.2.2有机认证 1445598.3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前景 1426882第9章设施农业种植技术 15285579.1设施类型与结构 1515859.1.1设施农业概述 1559949.1.2设施类型 15103739.1.3设施结构 1567379.2环境调控技术 15151749.2.1光照调控 1511059.2.2温度调控 15144929.2.3湿度调控 15296639.2.4二氧化碳调控 16262059.3设施农业作物栽培要点 16235539.3.1蔬菜栽培 1697059.3.2花卉栽培 16207759.3.3果树栽培 1622588第10章农业信息化与智能化 163212510.1农业大数据与物联网 16804710.1.1农业大数据概述 1623610.1.2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162078010.2智能化种植技术 172514110.2.1智能化种植技术概述 171892310.2.2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长模拟 17864510.2.3智能化农业机械 17382610.3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171745210.3.1农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172391210.3.2农业信息化应用前景 17650410.3.3政策与措施 17第1章基础知识1.1土壤类型与改良土壤是作物生长的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作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土壤类型及其特性,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改良措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1.1.1土壤类型概述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砂土质地较粗,通气性和透水性良好,但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壤土质地适中,具有良好的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粘土质地较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差。1.1.2土壤改良措施(1)施肥:合理施肥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手段。施肥时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注重氮、磷、钾等元素的平衡施用。(2)耕作:合理耕作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深翻、深松等耕作措施有助于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气性。(3)土壤调理剂:使用土壤调理剂可以改善土壤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土壤调理剂有石灰、石膏、沸石等。1.2气候条件与作物适应性气候条件是影响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关键因素。了解不同作物的气候适应性,有助于合理安排种植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1.2.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光照、降水等。不同作物对气候因素的需求不同,如喜温作物、喜凉作物、喜光作物、耐阴作物等。1.2.2作物适应性作物适应性是指作物在特定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的能力。根据作物适应性,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喜温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生长适宜温度为2035℃。(2)喜凉作物:如小麦、大豆、甜菜等,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3)喜光作物:如烟草、茶叶等,对光照需求较高。(4)耐阴作物:如蔬菜、药用植物等,在较弱光照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1.3育种与品种选择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的重要途径。合理选择品种,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1.3.1育种方法育种方法主要包括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常规育种包括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生物技术育种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标记等。1.3.2品种选择原则(1)适应性: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品种。(2)丰产性:选择产量高、生长势强的品种。(3)品质:选择品质优良、市场需求大的品种。(4)抗逆性:选择抗病、抗虫、耐旱、耐寒等抗逆性强的品种。(5)生育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早熟、中熟或晚熟品种。第2章耕作与播种技术2.1耕作方式与深度耕作是农业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土壤的肥力、作物的生长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合理的耕作方式及深度对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具有重要作用。2.1.1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翻耕:通过翻耕机将土壤翻转,使底层土壤暴露于地表,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有机质分解。(2)旋耕:利用旋耕机将土壤进行旋转切削,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3)深松:深松机在不翻转土壤的情况下,对土壤进行深层次疏松,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肥力。(4)浅耕:仅对土壤表层进行耕作,适用于土壤质地较轻、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区。2.1.2耕作深度耕作深度应根据作物种类、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耕作深度如下:(1)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耕作深度宜在2030厘米。(2)经济作物:如棉花、大豆等,耕作深度宜在2535厘米。(3)深根作物:如甜菜、胡萝卜等,耕作深度宜在3040厘米。2.2播种时间与密度播种时间与密度对作物生长及产量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确定播种时间和密度,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2.2.1播种时间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生育期等因素确定。一般原则如下:(1)春播作物:在气温回升、土壤湿度适中时进行播种。(2)夏播作物:在夏初气温适宜、雨量充沛时进行播种。(3)秋播作物:在秋季气温逐渐下降、土壤湿度适宜时进行播种。2.2.2播种密度播种密度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调整。合理密植有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1)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等,播种密度宜在每亩200300千克。(2)经济作物:如棉花、大豆等,播种密度宜在每亩100200千克。(3)蔬菜作物:播种密度因品种而异,一般每亩播种量在0.55千克。2.3种子处理与催芽种子处理与催芽是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的重要环节。种子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2.3.1种子处理(1)晒种:将种子放在阳光下晒23天,提高种子活力,杀死部分病原菌。(2)消毒: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如高锰酸钾、硫酸铜等,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3)浸种:将种子浸泡在清水或适量的生根粉溶液中,提高种子吸水能力。2.3.2催芽催芽是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进种子发芽的过程。具体方法如下:(1)温度:根据作物种类和品种特性,将种子放置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2)湿度:保持种子湿润,避免积水,促进种子吸水膨胀。(3)通风: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防止种子发霉。在催芽过程中,注意检查种子发芽情况,及时进行翻动,保证种子均匀发芽。第3章水肥管理3.1灌溉技术与设备3.1.1灌溉技术概述本节主要介绍目前农业行业中常用的灌溉技术,包括地面灌溉、喷灌、滴灌等,并对各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3.1.2灌溉设备选型与配置根据不同作物生长需求,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包括水泵、管道、喷头、滴灌带等,并合理配置,以提高灌溉效率。3.1.3灌溉制度制定根据作物生长周期、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保证作物水分供应充足。3.2施肥原则与方法3.2.1施肥原则本节阐述农业施肥的基本原则,包括适量、适时、适地、平衡施肥等,以实现作物高效吸收养分。3.2.2施肥方法介绍常见的施肥方法,如基肥、追肥、叶面肥等,并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3.2.3施肥时期与用量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土壤肥力状况等因素,确定施肥时期和用量,避免过量或不足施肥。3.3水肥一体化技术3.3.1水肥一体化概述介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优势,阐述其在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等方面的作用。3.3.2水肥一体化技术要点分析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关键环节,包括设备选型、施肥配方、灌溉制度、运行管理等方面。3.3.3水肥一体化应用案例列举不同作物、不同地区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成功案例,为农业从业者提供参考。3.3.4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展望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创新、设备优化、智能化管理等方面。第4章病虫害防治4.1常见病虫害识别在本节中,我们将对农业行业中常见的病虫害进行识别和分类。了解病虫害的基本特征,有助于农民朋友们准确判断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4.1.1作物病害识别作物病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各类病害具有以下特征:(1)真菌性病害:病部有霉层、粉末状物或斑点,病势发展较慢。(2)细菌性病害:病部有水浸状斑点,病势发展迅速,常伴有臭味。(3)病毒性病害:病部出现花叶、皱缩、畸形等症状,病势发展较快。(4)生理性病害:病部无明显病原体,多由环境因素导致,如缺素、药害等。4.1.2作物虫害识别作物虫害主要包括地下害虫、咀嚼式害虫、刺吸式害虫和螨类害虫。各类虫害具有以下特征:(1)地下害虫:危害作物根部,如蝼蛄、蛴螬等。(2)咀嚼式害虫:取食作物叶片、茎秆等,如棉铃虫、菜青虫等。(3)刺吸式害虫:吸取作物汁液,如蚜虫、飞虱等。(4)螨类害虫:危害作物叶片,使叶片出现黄白斑,如红蜘蛛、白蜘蛛等。4.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4.2.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其优点包括:(1)对环境污染小,安全无公害。(2)能够长期控制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3)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4.2.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在使用化学农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2)合理配比,避免产生药害。(3)遵守农药使用规定,保证人体和环境安全。4.3防治策略与措施4.3.1防治策略(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2)优先采用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针对不同病虫害,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4.3.2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抗虫品种,调整播种期,合理施肥、灌溉等。(2)物理防治:利用诱杀剂、色板、灯光等诱杀害虫。(3)生物防治:引入天敌、施用生物农药等。(4)化学防治:在必要时,选用合适农药进行防治。(5)综合治理:结合多种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的综合治理。第5章田间管理5.1间苗与定苗间苗与定苗是保证作物合理密度和优化生长环境的重要环节。此过程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特性和种植目的适时进行。5.1.1间苗间苗是指将过密区域的部分幼苗拔除,以保证作物个体间的适宜距离。间苗应遵循以下原则:根据作物生长速度和种植密度确定间苗时期;间苗应选择在晴朗天气进行,以避免对剩余幼苗造成过多伤害;间苗过程中注意保护根系,避免对周边植株造成损害。5.1.2定苗定苗是指将间苗后保留的幼苗进行定位和调整,保证其分布均匀。定苗时应注意: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和最终产量目标确定定苗密度;定苗时需保持幼苗间的行距和株距一致,以便于后期管理和作物生长;对于不同长势的幼苗,应进行分类定苗,以减少生长差异。5.2除草与培土除草与培土是田间管理中的常规工作,旨在减少杂草对作物的竞争,同时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5.2.1除草除草应遵循以下原则:根据杂草的种类和生长特点选择合适的除草方法,如机械除草、化学除草或生物除草;除草工作宜在杂草幼嫩期进行,此时除草效果最佳;除草后应及时处理,避免杂草重新生长。5.2.2培土培土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通气性。培土时应注意:根据作物生长阶段和土壤状况选择合适的培土时间和方法;培土深度应适中,避免对作物根系造成损害;培土后应及时进行镇压,使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5.3植株调整与修剪植株调整与修剪是针对作物生长过程中的过密枝叶和病弱枝进行的,旨在优化植株结构,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作物产量。5.3.1植株调整植株调整应根据作物种类和生长习性进行:及时摘心、打顶,以促进侧枝生长和增加分枝数;疏剪过密枝条,保持植株内部通风透光;对于攀缘作物,应及时引导和固定,避免植株相互缠绕。5.3.2修剪修剪主要包括疏剪、截短和修整等操作,其目的是:去除病弱枝、虫蛀枝和枯枝,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调整植株生长势,保持树冠结构和形态的合理性;促进植株内部光照和通风,提高光合效率。第6章收获与储藏6.1收获时间与方法6.1.1确定收获时间收获时间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应根据作物种类、成熟度、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作物成熟度达到90%以上时,即可进行收获。6.1.2收获方法收获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作物种类、地形、地块大小以及机械化程度等因素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人工收获:适用于地块小、作物种类繁多、机械难以进入的区域。(2)机械收获:适用于大面积种植的作物,提高收获效率,降低劳动强度。(3)联合收获:将收割、脱粒、清选等工序一次性完成,适用于玉米、小麦等作物。6.2储藏条件与设施6.2.1储藏条件作物在储藏过程中,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主要包括:(1)温度:保持在作物适宜的储藏温度范围内,防止低温冷害和高温导致的发芽、霉变。(2)湿度:相对湿度控制在作物适宜的范围内,避免湿度过高导致的病害滋生。(3)通风: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降低温度,减少湿度,防止病害发生。6.2.2储藏设施(1)仓库:仓库应具备防潮、隔热、通风等功能,保证作物安全储藏。(2)货架:用于摆放小型作物或种子,方便管理和取用。(3)储藏容器:选择无毒、无害、密封性好的容器,避免作物受潮、受污染。6.3储藏病害与防治6.3.1常见储藏病害作物在储藏过程中,容易受到以下病害的影响:(1)霉变:由霉菌引起,导致作物发霉、变质。(2)虫害:如粮食害虫、螨虫等,损害作物品质。(3)生理病害:如低温冷害、高温导致的发芽等。6.3.2防治方法(1)严格筛选原料:选用成熟度适中、无病虫害、无污染的作物进行储藏。(2)控制储藏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防止病害发生。(3)使用防霉、防虫剂:在必要时,使用适量的防霉、防虫剂进行处理,保证作物安全储藏。(4)定期检查:对储藏作物进行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防止病害蔓延。第7章转基因作物种植技术7.1转基因作物概述转基因作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引入到作物中,使其具备某种新的性状或改善原有性状的作物。这些性状包括抗虫、抗病、抗草害、耐盐碱、耐旱等,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目前我国已经批准了多种转基因作物进行商业化种植,主要包括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抗病毒木瓜、转基因耐旱玉米等。7.2转基因作物种植要求7.2.1选择适宜的转基因品种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病虫害等情况,选择适合的转基因作物品种。应优先选择经过我国农业农村部批准的、具有良好抗性表现和稳定性的品种。7.2.2遵循种植规范严格按照转基因作物种植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包括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注意保持田间卫生,防止转基因作物与其他作物发生杂交。7.2.3加强田间管理加强转基因作物的田间管理,定期观察作物生长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病虫害、草害等问题。保证作物生长良好,提高产量和品质。7.2.4合理轮作为防止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应实行合理的轮作制度,减少连作。轮作作物选择应考虑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以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7.3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7.3.1遵守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我国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转基因作物种植、加工、销售和运输。7.3.2加强转基因作物标识管理对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产品进行明确标识,保证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加强对转基因作物标识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7.3.3监测环境影响对转基因作物种植区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评估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负面影响。7.3.4加强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持续开展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工作,对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生态安全、健康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保证转基因作物安全可靠。7.3.5提高公众认知加强对转基因作物安全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认知水平,消除恐慌心理,引导社会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第8章生态农业与有机种植8.1生态农业模式与特点8.1.1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遵循生态学原理,以生态平衡为基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它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8.1.2生态农业特点(1)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农业通过采用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等方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降低生产成本。(2)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提倡使用生物农药、有机肥料等,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倡导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农田景观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4)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农业遵循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安全。8.2有机种植技术与认证8.2.1有机种植技术有机种植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采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替代品,遵循有机农业的生产原则。有机种植关键技术包括:(1)土壤管理:采用有机肥料、绿肥、秸秆还田等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肥力。(2)病虫害防治:利用生物农药、天敌昆虫、性诱剂等生物防治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3)作物轮作:合理安排作物轮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病虫害发生。(4)种子和种苗选择:选择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具有抗病性和抗逆性的优良品种。8.2.2有机认证有机认证是对符合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进行认证。有机认证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权益。有机认证流程主要包括:(1)申请:企业向有机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2)现场审查:认证机构对申请企业的生产过程、管理体系等进行现场审查。(3)抽样检测:对申请认证的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保证符合有机标准。(4)发放证书:审查合格后,认证机构发放有机认证证书。8.3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前景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政策支持。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要求的提高,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将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对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技术体系,加强人才培养,推动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健康发展。第9章设施农业种植技术9.1设施类型与结构9.1.1设施农业概述设施农业是一种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可控环境条件的高效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包括温室、大棚、连栋温室、遮阳网、喷雾降温等设施类型。9.1.2设施类型(1)按照结构材料分类,有玻璃温室、塑料薄膜温室、阳光板温室等;(2)按照覆盖方式分类,有全封闭式、半封闭式、开放式等;(3)按照用途分类,有蔬菜温室、花卉温室、果树温室等。9.1.3设施结构设施结构应满足以下要求:(1)具有良好的保温功能,降低能耗;(2)承重能力强,保证设施安全稳定;(3)便于环境调控和机械化操作;(4)具有一定的抗风、抗雪能力。9.2环境调控技术9.2.1光照调控(1)采用透光功能良好的覆盖材料,提高光照强度;(2)利用反光膜、补光灯等设备,增加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3)合理布局作物,提高光照利用率。9.2.2温度调控(1)采用保温材料,降低设施内热量损失;(2)利用通风、喷雾等设备,调节设施内温度;(3)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设置不同温度区间。9.2.3湿度调控(1)采用地膜覆盖、喷雾等手段,降低土壤蒸发,提高空气湿度;(2)合理灌溉,减少土壤湿度波动;(3)加强通风,降低设施内湿度。9.2.4二氧化碳调控(1)采用增施有机肥、施用二氧化碳发生器等方法,提高设施内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