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土壤改良技术指南_第1页
农业土壤改良技术指南_第2页
农业土壤改良技术指南_第3页
农业土壤改良技术指南_第4页
农业土壤改良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土壤改良技术指南TOC\o"1-2"\h\u32525第1章土壤改良基础理论 3130561.1土壤组成与性质 367671.1.1固体组成 3125451.1.2液体组成 4170561.1.3气体组成 466411.2土壤改良的目标与原则 427821.2.1目标 4166811.2.2原则 431237第2章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技术 559922.1土壤质地改良 555722.1.1土壤质地调整方法 5194082.2土壤结构改良 5143972.2.1土壤结构改良方法 585642.3土壤排水与保水技术 530152.3.1土壤排水技术 516892.3.2土壤保水技术 59650第3章土壤化学性质改良技术 689353.1土壤酸碱度调节 6164453.1.1酸性土壤改良 6317563.1.2碱性土壤改良 6217863.2土壤养分管理 632443.2.1土壤施肥 695263.2.2土壤养分调控 7183163.3土壤盐渍化改良 724478第4章有机物料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744424.1有机物料的选择与施用 7268124.1.1选择原则 7198484.1.2施用方法 731324.2堆肥与有机肥制作 7161364.2.1堆肥制作 7305534.2.2有机肥制作 8173974.3生物有机肥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 816424.3.1提高土壤肥力 8274924.3.2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 820104.3.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879314.3.4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8266204.3.5促进土壤碳循环,减缓气候变化 89727第5章土壤微生物改良技术 852035.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保护 8138065.1.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867275.1.2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894515.2土壤微生物接种技术 9256995.2.1土壤微生物接种的定义与作用 9134415.2.2土壤微生物接种方法 9211275.3功能微生物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9244565.3.1解磷菌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932575.3.2解钾菌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9113185.3.3固氮菌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9116465.3.4生物有机肥中功能微生物的应用 10193555.3.5抗病微生物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102007第6章土壤侵蚀防治技术 10230656.1水土保持措施 10118706.1.1植被恢复 10288326.1.2改良耕作制度 10194786.1.3建设梯田和梯地 10298706.1.4建立水土保持设施 1094496.2土壤侵蚀生物防治 10177626.2.1植被恢复与重建 107476.2.2沟壑植物固沙 1156726.2.3利用生物覆盖 11160876.2.4蚯蚓堆肥技术 1130166.3工程措施在土壤侵蚀防治中的应用 11177686.3.1土地整理 1158516.3.2建设护坡工程 11185526.3.3沟道整治 1179226.3.4建立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 11518第7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11276367.1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 11247307.1.1物理修复技术 11265007.1.2化学修复技术 11285777.1.3生物修复技术 11241687.2有机污染土壤修复 1291337.2.1物理修复技术 12272027.2.2化学修复技术 12127407.2.3生物修复技术 12118187.3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1246457.3.1联合修复技术 1294387.3.2集成修复技术 1246477.3.3创新修复技术 1230113第8章耕作制度与土壤改良 12138568.1耕作方式与土壤改良 12115338.1.1耕作方式的选择 12295588.1.2保护性耕作 12249218.1.3深耕与浅耕 13195298.2轮作与土壤肥力保持 13178888.2.1轮作的意义 13249168.2.2轮作制度的设计 1340898.2.3轮作与土壤肥力改善 13296928.3休闲与土壤恢复 13244028.3.1休闲的作用 13249928.3.2休闲期的管理 13118938.3.3休闲与土壤质量评价 1310923第9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4133429.1秸秆还田技术 14273839.1.1秸秆直接还田 1493489.1.2秸秆堆肥还田 1457609.2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 14311879.2.1畜禽粪便收集与储存 1493389.2.2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14259419.2.3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14256679.3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14223139.3.1生物质发电技术 14212019.3.2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 15144619.3.3生物质液体燃料技术 1515487第10章土壤改良技术综合应用与效果评价 15527010.1技术组合与优化 15574410.1.1技术筛选与整合 15389310.1.2技术应用顺序与周期 15508810.1.3技术优化与调整 151513310.2土壤改良效果监测与评价 152434410.2.1监测指标与方法 161478610.2.2评价方法 162326410.3持续土壤改良策略与展望 16547910.3.1持续土壤改良策略 161449710.3.2土壤改良技术展望 16第1章土壤改良基础理论1.1土壤组成与性质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其组成与性质直接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土壤主要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部分组成。1.1.1固体组成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组成。(1)矿物质:是土壤的主体成分,主要由砂粒、粉粒和黏粒组成,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2)有机质:来源于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残体,是土壤肥力的关键因素。(3)微生物:参与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养分循环等过程,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4)土壤动物:包括原生动物、线虫、蚯蚓等,对土壤结构、有机质分解等具有重要作用。1.1.2液体组成土壤液体主要包括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各种离子,如钙、镁、钾、钠等。水分是作物吸收养分的介质,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作用。1.1.3气体组成土壤气体主要包括空气中的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土壤气体对作物根系呼吸、微生物活动等具有影响。1.2土壤改良的目标与原则1.2.1目标土壤改良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土壤肥力,保障作物高产、稳产。(2)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如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等,有利于作物生长。(3)优化土壤化学性质,如pH值、阳离子交换量等,为作物提供适宜的养分环境。(4)保持土壤生态平衡,维护土壤生物多样性。1.2.2原则土壤改良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采用适宜的改良方法。(2)综合措施:结合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改良手段,发挥综合效益。(3)长期稳定:注重土壤改良的长期性和稳定性,避免短期行为。(4)环保可持续:在改良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5)科学管理:根据土壤改良效果,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保证土壤质量不断提高。第2章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技术2.1土壤质地改良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质地改良旨在调整土壤中砂、粉、粘粒的比例,使之更适宜作物生长。2.1.1土壤质地调整方法添加有机物料:增施有机肥料、绿肥、作物秸秆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地。土壤深翻:通过深翻,使土壤层次分明,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沙土改良:在沙土中添加粉黏物料,如粘土、炉渣等,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黏土改良:在黏土中添加沙、炉渣等,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通气性。2.2土壤结构改良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提高土壤肥力。2.2.1土壤结构改良方法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轮作与间作:通过轮作和间作,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土壤生物改良:利用土壤微生物和蚯蚓等生物,促进土壤结构的改善。合理耕作:采用适宜的耕作方式,如深翻、浅耕等,维护土壤结构。2.3土壤排水与保水技术土壤排水与保水技术对调节土壤水分状况、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2.3.1土壤排水技术明沟排水:在田间设置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水分状况。暗管排水:利用埋设在地下的排水管道,排除土壤中的多余水分。垂直排水:采用垂直排水设备,提高土壤排水效率。2.3.2土壤保水技术覆盖保水:利用作物秸秆、地膜等材料覆盖地面,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沟垄耕作:通过改变地表形态,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水分保持剂:使用水分保持剂,提高土壤的吸水性和保水性。本章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效的土壤改良方法,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3章土壤化学性质改良技术3.1土壤酸碱度调节土壤酸碱度是衡量土壤酸碱程度的重要指标,对植物生长及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调节土壤酸碱度,使之适宜于作物生长,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3.1.1酸性土壤改良针对酸性土壤,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良:(1)施用石灰:石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pH值,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2)有机物料施用:增加有机物料投入,如绿肥、作物秸秆、有机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酸度。(3)土壤调理剂应用:使用土壤调理剂,如沸石、膨润土等,提高土壤交换性阳离子含量,降低土壤酸度。3.1.2碱性土壤改良针对碱性土壤,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良:(1)施用硫磺:硫磺可以降低土壤pH值,改善土壤碱性。(2)酸性物料施用:施用酸性物料,如硫铁矿、硫酸铵等,降低土壤碱性。(3)土壤调理剂应用:使用酸性土壤调理剂,如酸性沸石、酸性膨润土等,降低土壤碱性。3.2土壤养分管理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合理管理土壤养分,对提高土壤肥力、保障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3.2.1土壤施肥(1)有机肥施用: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多种营养元素,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2)化肥施用:合理施用化肥,满足作物生长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求。(3)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3.2.2土壤养分调控(1)土壤酸碱度调节:通过调节土壤酸碱度,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2)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调节:改善土壤氧化还原状况,提高养分的有效性。(3)土壤微生物调控:通过增加有益微生物,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提高养分利用率。3.3土壤盐渍化改良土壤盐渍化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改良:(1)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盐分积累。(2)冲洗:利用淡水冲洗土壤,降低土壤盐分含量。(3)覆盖:利用作物秸秆、地膜等覆盖作物行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盐分积累。(4)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分含量。(5)选用耐盐作物:种植耐盐作物,提高作物对盐渍化土壤的适应性。第4章有机物料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4.1有机物料的选择与施用4.1.1选择原则在选择有机物料时,应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求和有机物料特性进行合理选择。优先考虑富含有机质、养分全面、性质稳定的有机物料,如作物秸秆、绿肥、动物粪便等。4.1.2施用方法(1)直接施用:将有机物料直接施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2)堆肥施用:将有机物料进行堆肥化处理,制成堆肥后施入土壤。(3)有机肥施用:将有机物料与化肥配合,制成有机肥施入土壤。4.2堆肥与有机肥制作4.2.1堆肥制作(1)原料选择:选择富含有机质的物料,如作物秸秆、绿肥、动物粪便等。(2)堆制方法:将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调节水分和碳氮比,进行堆制。(3)堆肥标准:堆肥达到稳定、腐熟、无害化的要求,即可施入土壤。4.2.2有机肥制作(1)原料配比:根据土壤需求和作物品种,合理配比有机物料与化肥。(2)加工方法: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将有机物料与化肥进行混合、发酵等处理。(3)有机肥标准:有机肥应具备养分全面、含量稳定、无害化等特点。4.3生物有机肥在土壤改良中的作用4.3.1提高土壤肥力生物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4.3.2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生物有机肥中的微生物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质,产生多种代谢产物,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4.3.3改善土壤物理性质生物有机肥能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通气性。4.3.4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施用生物有机肥可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4.3.5促进土壤碳循环,减缓气候变化生物有机肥施入土壤,可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促进土壤碳循环,减缓气候变化。第5章土壤微生物改良技术5.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保护5.1.1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土壤生态功能的关键因素,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保护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增强土壤抗逆性。5.1.2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采用生物防治方法,降低对土壤微生物的杀伤作用;(2)合理轮作,增加作物多样性,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3)采用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等措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和能量;(4)保护土壤结构,避免土壤侵蚀和压实,为土壤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5.2土壤微生物接种技术5.2.1土壤微生物接种的定义与作用土壤微生物接种是指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引入土壤,以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生长。接种土壤微生物具有以下作用:(1)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养分循环;(2)增强作物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渗透性;(4)缓解土壤盐渍化、酸碱失衡等问题。5.2.2土壤微生物接种方法(1)直接接种:将筛选得到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菌剂直接施入土壤;(2)间接接种:通过载体(如秸秆、有机肥等)将微生物引入土壤;(3)生物有机肥接种:将微生物与有机肥混合,制成生物有机肥,施入土壤;(4)种子接种:将微生物菌剂与种子混合,播种时一起施入土壤。5.3功能微生物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5.3.1解磷菌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解磷菌能够将土壤中难溶性磷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态,提高土壤磷素利用率。接种解磷菌可提高土壤磷肥效果,减少化学磷肥施用量。5.3.2解钾菌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解钾菌能够释放土壤中固定的钾素,提高土壤钾素利用率。接种解钾菌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化学钾肥施用量。5.3.3固氮菌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固氮菌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固定为植物可利用的氮素,提高土壤氮肥利用率。接种固氮菌可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5.3.4生物有机肥中功能微生物的应用将具有解磷、解钾、固氮等功能的微生物添加到生物有机肥中,可提高有机肥的肥效,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土壤环境。5.3.5抗病微生物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抗病微生物能够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生长,减少作物病害发生。接种抗病微生物可降低化学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第6章土壤侵蚀防治技术6.1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是防治土壤侵蚀的关键措施,主要通过改善地表覆盖和调整土地利用方式,降低水土流失风险。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水土保持措施:6.1.1植被恢复植被具有保护土壤、减缓径流和降低侵蚀的作用。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植被配置和恢复。6.1.2改良耕作制度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结构和轮作制度,减少土壤翻耕次数,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降低土壤侵蚀风险。6.1.3建设梯田和梯地在坡耕地进行梯田和梯地改造,减缓地形坡度,降低水流速度,减少水土流失。6.1.4建立水土保持设施在坡面、沟道等地设置水土保持设施,如梯级拦沙坝、排水沟、沉沙池等,降低径流速度,减轻土壤侵蚀。6.2土壤侵蚀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降低土壤侵蚀风险的一种方法。以下是一些生物防治措施:6.2.1植被恢复与重建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地改良等措施,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缓土壤侵蚀。6.2.2沟壑植物固沙在沟壑、河岸等地种植抗侵蚀、生长迅速的植物,固定沙土,防止侵蚀。6.2.3利用生物覆盖利用作物残茬、秸秆等有机物覆盖地表,降低雨滴击溅侵蚀,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6.2.4蚯蚓堆肥技术利用蚯蚓堆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6.3工程措施在土壤侵蚀防治中的应用工程措施是防治土壤侵蚀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6.3.1土地整理对地形进行合理调整,改善土地利用结构,降低土壤侵蚀风险。6.3.2建设护坡工程在坡面采用砌筑、喷浆、挂网等方法,建立护坡工程,防止坡面土壤侵蚀。6.3.3沟道整治对沟道进行整治,提高沟道排洪能力,减少沟道侵蚀。6.3.4建立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在侵蚀严重的区域,建立防护林体系,发挥森林的水土保持功能,降低土壤侵蚀风险。第7章土壤污染治理技术7.1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7.1.1物理修复技术换土法:将污染土壤移除,换入未污染的新土。土壤蒸汽提取法:通过蒸汽提取重金属,降低土壤污染程度。7.1.2化学修复技术土壤稳定化:使用稳定剂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土壤淋洗:采用化学淋洗剂将重金属从土壤中洗脱。7.1.3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吸收、转化重金属。微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降低重金属毒性。7.2有机污染土壤修复7.2.1物理修复技术热脱附:通过加热将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挥发。通风去污:利用气流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吹出。7.2.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氧化:使用氧化剂破坏有机污染物的结构。化学还原:采用还原剂将有机污染物降解。7.2.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降解: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土壤堆肥:通过堆肥处理,加速有机污染物的分解。7.3复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7.3.1联合修复技术物理化学联合修复:结合物理和化学方法,提高修复效果。化学生物联合修复:利用化学和生物方法的协同作用,提高修复效率。7.3.2集成修复技术多技术集成:根据土壤污染特点,选择多种技术进行综合修复。过程耦合:将不同修复过程进行耦合,实现高效修复。7.3.3创新修复技术电动力学修复:利用电场作用,促进污染物的迁移和去除。纳米材料修复:利用纳米材料的高比表面积和特殊性质,提高土壤修复效果。第8章耕作制度与土壤改良8.1耕作方式与土壤改良8.1.1耕作方式的选择农业生产中,合理的耕作方式对土壤结构和肥力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及农业机械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8.1.2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的耕作方式。主要包括少耕、免耕、覆盖作物残体等措施。实施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水分。8.1.3深耕与浅耕深耕有利于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而浅耕则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表层肥力。应根据作物需求、土壤条件等因素,合理搭配深耕与浅耕。8.2轮作与土壤肥力保持8.2.1轮作的意义轮作是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轮作,可充分利用土壤养分,缓解土壤疲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8.2.2轮作制度的设计轮作制度设计应考虑作物生态适应性、土壤肥力状况、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搭配不同作物,实现作物间养分互补,降低病虫害发生。8.2.3轮作与土壤肥力改善轮作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合理轮作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农业面源污染。8.3休闲与土壤恢复8.3.1休闲的作用休闲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让耕地处于自然状态,不进行农作物种植。休闲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土壤微生物繁殖,有助于恢复土壤肥力。8.3.2休闲期的管理休闲期管理包括土壤覆盖、杂草防除、水分保持等措施。合理管理休闲期,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病虫害发生。8.3.3休闲与土壤质量评价休闲对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生物特性等方面的监测与评价,为合理利用休闲期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本章的学习,希望读者能了解耕作制度与土壤改良之间的关系,掌握轮作、休闲等土壤改良技术,为提高农业土壤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9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9.1秸秆还田技术9.1.1秸秆直接还田机械切割:采用机械切割方式将秸秆切割成适当长度,便于其在土壤中分解。深耕翻埋:将切割后的秸秆均匀翻埋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配合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搭配化肥和有机肥,促进秸秆分解及养分循环。9.1.2秸秆堆肥还田秸秆堆肥制备:将秸秆与畜禽粪便等有机物料混合,调控碳氮比,进行好氧发酵。堆肥品质检测:对堆肥进行品质检测,保证其符合农田使用标准。施用方法:将堆肥施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9.2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9.2.1畜禽粪便收集与储存收集设施:建设粪便收集设施,保证粪便的清洁、卫生、安全。储存设施:建立粪便储存设施,降低粪便对环境的影响。9.2.2畜禽粪便处理技术固液分离:采用物理方法对粪便进行固液分离,减少粪便体积。厌氧发酵:将固液分离后的固体部分进行厌氧发酵,产生生物质能源。生物除臭:利用微生物技术对粪便进行处理,降低臭气排放。9.2.3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有机肥料制备:将处理后的粪便作为原料制备有机肥料,用于农田施用。生物质能源利用:利用厌氧发酵产生的生物质能源,如沼气、生物天然气等。9.3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9.3.1生物质发电技术秸秆直燃发电: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燃料进行直燃发电。沼气发电:利用畜禽粪便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9.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