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甘肃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甘肃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甘肃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甘肃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甘肃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浙江台州葭沚老街,体验纸伞制作、制茶、翻簧竹雕、彩石镶嵌等技艺成为热门文旅项目,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将米粒大的陶泥放到微型拉坯机上,用指尖捏出花瓶的形状,再用竹签、镊子精雕细琢,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创作微型陶艺作品的视频走红海外,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舞蹈“绘”名画,让观众沉浸在中华文化特有的意韵中。今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有其主体性。回望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百余年非凡历程中,人点燃精神的火种、重焕文明的辉光,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融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这一文化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升腾中国气象。(摘编自徐壮、施雨岑、王鹏《巩固文化主体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六》,《人民日报》)材料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文化领域的时代使命是要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完成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这些节目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而是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文化再增添新的一笔,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典籍里的中国》中《楚辞》一集,读书人撒贝宁与屈原在对话中引领观众感悟《天问》,领会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与屈原一同感受当前中国航天事业中的“天问一号”“祝融号”的成果,指出中华民族如何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延续。在这样一集节目中,不仅完成了与古人对话的想象,也是完成了一场影响观众心灵的对话。文化类电视节目如果只是浅表式罗列文化符号,或者倚重媒介化手段,而没有价值层面的根源和传承,那节目的深度意义仍会因为脱离文化土壤和现实而消解。节目即使凭借形式和内容能在观众群体中获得成功,却也会因为没有深层次的“共通点”而无法维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寻找“共通点”,即寻找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共通联结,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共通联结,社会大众与时代背景的共通联结。从这一点看,近年来总台推出的几档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方面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紧紧扣住了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也积极促成了新的解释项的产生,将时代精神的溯源过程呈现了出来,完成了从古至今,从一个到另一个的意义延展。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始终强调时代和民族的使命,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总台所推出的几档文化类节目兼顾了集体与个人,既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有细致的恒久话题。《国家宝藏》和《典籍里的中国》侧重于展示历史的纵深与辉煌,着眼于中华文化整体的传承,节目借助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个体,先贤君王或文化大家,让作为后人的我们产生尊敬和崇拜的感情,从而把自己融入中华儿女的集体身份中。这里的节目话语带有凝聚力和号召力,营造的是一种仰视浩瀚星空的磅礴氛围。相比之下,《朗读者》和《经典咏流传》则是俯瞰自己,于永恒的人类话题中感悟生命,对话自己。《朗读者》以“陪伴、告别、青春、故乡”等为主题,于经典文学作品中融合人物故事,让每一个听者带入自己的经历,产生情感共鸣。《经典咏流传》将古代诗词中诗人的个人情感承袭延续,展示了至今不变的情愫与感动。如贵州省石门坎支教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演唱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原因就是演唱者本身与诗人的情感具有一致性,都表达出对渺小自我的坚持和对生命的期待。如此一来,社会大众在节目中可以得到多种层次下的情感唤醒,得以进入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真正被民族文化感召和影响。(摘编自侯沈汐《具象再现唤醒:电视节目对文化主体性的媒介再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文化主体性,而二者的出发点和论述侧重点也基本一致。B.材料一认为,要具有对自身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就必须坚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C.材料二通过比较,对《国家宝藏》的情感沿袭和《朗读者》的身份认同给予了赞扬。D.电视节目如果没有价值层面的根源和传承,即使有深度意义,这个意义也会被消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电视类节目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方式,有责任承担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B.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文化主体性;一种文化要有力量,那么必须有其主体性。C.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抛开“文化回归”的目的,才能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D.没有深层次“共通点”的节目,即使观众喜闻乐见,也无法维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举了葭沚老街微型陶艺和《只此青绿》的例子,说明了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B.材料二从两个方面递进分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文化主体性再塑方面的重要作用。C.材料二第二段先摆出观点,再分析典型案例,最后强调了寻找“共通点”的重要意义。D.材料一提纲挈领,论述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材料二具体到媒介方面进行了论述。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文化主体性的时候都提到了“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一档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分析。〖答案〗1.C2.C3.B4.①材料一认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②材料二认为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传统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需要融入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从而实现真正的传承。5.①传统与现代融合。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②个人与国家一体。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出发点和论述侧重点也基本一致”错,材料一侧重从理论层面论述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材料二则从具体操作层面,也即从媒介方面进行了论述文化主体性问题。B.“要具有对自身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就必须坚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错,依据“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可知“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之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D.“这个意义也会被消解”错,依据“得以进入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真正被民族文化感召和影响”,可知是具有“真正的意义”,而不是“被消解”。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抛开‘文化回归’的目的,才能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错,表述绝对,依据“这些节目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而是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文化再增添新的一笔,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可知是“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从两个方面递进分述”错,材料二的两个分论点“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始终强调时代和民族的使命,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依据“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等内容,可知材料一认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②依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文化领域的时代使命是要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完成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等内容,可知材料二认为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传统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需要融入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从而实现真正的传承。【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依据“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等内容,可以概括出“传统与现代融合”是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特征,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②依据“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始终强调时代和民族的使命,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可以概括出“个人和国家一体”也是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特征,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贾长沙痛哭郭沫若在一天晚上,几个彗星正在东方拖长尾巴的时候,文帝在宣室里召见贾谊,旁边只有一位胖子丞相张苍侍坐。———“彗星是不足怕的,”他说,“彗星这种东西只是稀罕的自然现象,怪异诚然是可以怪异,但用不着担心,因为它与人事的休咎并没有关系。没有智识的人因怪而生畏,狡黠的人便乘着这种机会图谋不轨。执政的人在这时候是应该加以善导的。开发民智自然是根本的办法,但这种办法不能应急。应急的办法是利用民众的常识来加以新的解释。譬如彗星像扫帚,就说这是除旧布新,是天老爷提起了扫帚来扫除天下的弊端,扫除国家的外患。这样一来,一般没有智识的人便可以得到安心,狡黠者也就无机可乘了。”他这番意思,在文帝是闻所未闻。文帝听得也真是专心,在贾谊说话的时候,把自己的座席向前移动了好几次,几乎和贾谊接起了膝来。但是,胖子丞相张苍却有点不太安稳了。张苍是习天文律历的人,他在旁边听着贾谊的“除旧布新”的话,觉得就像是在暗射自己,又看到文帝那样的倾心,隐隐感觉着自己的位置和权威有点动摇,但他一点也不露声色。室中的铜壶漏滴了三下。张苍这时候才很稳静地说:“贾先生的除旧布新的话是极应该采纳的,但今晚已经夜深了,贾先生身体不甚健康,皇上也不好过劳。”贾谊便先退下去了。之后,文帝又对着张苍吐露了一下自己对贾谊的倾心。——“贾生毕竟是一位天才,”他说,“很久不见他,以为我自己的识见是超过了他的,但今晚听起他的话来,当今的人实在是没有一个能够赶得上他的。”——“是,是,是,”张胖子回答着,“贾先生的确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天才。有天才的人是不同凡俗的,我记得他在长沙做过一篇《吊屈原赋》,那文字真真是屈原再来。那里面有几句是‘呜呼哀哉,遭时不祥,鸾凤伏蹿,鸱鹗翱翔’,真是契合屈原的身世,但一般的人便不很了解他,说他明明是借题发挥,存心毁谤朝廷;说他把自己比成屈原,把陛下比成楚襄王,真真是‘曲高和寡’呢。贾先生如再涵养得几年,我看是愈会得到人望的。贾先生终竟是未来的大器啦。”就这样,贾谊又受了老头子的一箭。贾谊经过一次召见之后,他的意见果然得到采纳,他的位置也得到超迁:他由长沙王的太傅被调为了梁王的太傅。文帝是把张苍的话照着字面解释的,他的确想为贾生养蓄资望,好让他做张苍的后继者。他让他做了梁王太傅之后时常召他进京咨询,直率的贾谊照旧是慷慨淋漓地对权势者毫不客气。他那篇有名的万言的《陈政事疏》,在两千年后的今日虽然都还虎虎有生气,但在当时的权贵者却字字都是眼中钉。别人正在歌舞升平的时候,而他偏要“痛哭”,要“流涕”,要“长太息”。他在梁国住了将近四年,在前元十一年的六月又陪着梁王入朝。他们是一路骑着马进京的,临到咸阳城下,刚好入冠的梁王有意矜示自己的英武,便纵马飞跑起来。但不幸在咸阳桥上马失前蹄,梁王便坠了马,把脑袋跌破了,死了。贾谊看到梁王的死,由于突然的冲击和过分的失望,顿时在马上便吐了几口血。老头子们得到了总攻击的绝好的机会,他们的非难的箭丛集在可怜的贾谊的病躯。“究竟是少不更事,丧心病狂——文不习武事啦,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啦,何况是皇子,是帝胄——这罪是值得连诛九族的——他自己应该跳下咸阳桥去以一死谢陛下--—他还腆颜人世,装病吐血啦——到底不愧是天才,天才,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贾谊的病已经没有再起的希望了。在有一天晚上行将破晓的时候,他一个人睁着眼睛仰卧着。他突然看见虚空中有一位很憔悴很瘦削的人,年纪怕有六十岁的光景,颈上带着一串秋兰穿成的花圈,上衣是荷叶集成的,那人很亲蔼地埋下头来看着他。“贾先生,你认得我吗?”“呵,你不就是屈原先生吗?”他叫了出来,声音是嘶的。“难得你老人家远来。我有一肚子的话正想对你老人家说……我看,我是败北了。我活了三十二年,自从有了知觉以来,我自己问得过良心,我从不曾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我并不曾倾轧过人,并不曾想把别人挤掉让我自己称霸。我教梁怀王骑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柱石。然而……谁料得梁王……竟因此而夭折呢?我自己努力了一辈子,尽心竭力想做一个‘人’……然而,我到底因为什么得罪了他们,他们是这样执拗地残刻呢?内忧和外患……一天一天地加紧了,而他们不管,他们却只晓得来攻击我……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心肝呢?屈原先生,我实在是不明白,我要请你告诉我。”那人对他说:“你怪那些老人们为甚要忌刻你?就是因为你太聪明,太高尚。你受人忌刻,是应该引以为安慰的。因为你比他们强,故而他们怕你,觉得他们的地位和权威会被你夺掉。你该把他们的攻击看成一群蚊蛇过耳。你哀怜他们罢,因为他们生成是蚊蛇,只能有点蚊蛇的本领。天下赞成你的人很多,忌刻你的人究竟是少数,你该为赞成你的多数人保重。”贾谊愈见用力握着拳头,像要从床上起来的样子,但他的身子突然反倒下去了。床头的矮桌上一盏如豆的灯光,为倒下去的风势所扑灭。室中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是东壁的窗缝里漏进了一些破晓的光线。1936年5月3曰(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将彗星天象解释为“除旧布新”,文帝闻所未闻,将座席前移了好几次,从侧面表现出贾谊的才华。B.张苍虽然说贾谊是天才,但他实际并不这么认为,这样说只是为了附和文帝,引出后面对贾谊的议论。C.张苍的“不露声色”“稳静”都表现出这个人物的城府,与文帝的对话话里有话,更显出他的阴险。D.“如豆”的灯光被风势扑灭,暗示了贾谊的逝去,而窗缝里漏进的“破晓的光线”则带来了些许希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不少笔墨描写张苍,为下文权贵们的围攻作铺垫,展现了黑暗势力的强大,暗示了贾谊的悲剧结局。B.本文主要描写了贾谊与文帝、张苍与文帝、贾谊与屈原的三段对话,既有历史的真实,也有小说的虚构。C.小说通过对比、心理、语言等手法描绘了汉文帝时期社会现实,也影射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处形势。D.李商隐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两句恰当地点出了本文的主题:对君王昏聩弃贤的讽刺。8.贾谊对屈原的独白段落,写出了贾谊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理想·现实·坚守;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屈原。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B7.D8.①贾谊对屈原很是敬重和信任,想得到屈原的认同。②贾谊心念国家安危,建功立业,但梁怀王坠马夭折,深感愧疚和痛苦。③贾谊和屈原一样一心为国为民,都才华横溢遭人忌妒和攻击,有对权贵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④贾生独白有几处省略号,说话断断续续,符合生命进入尾声的病体形象,表明了内心的冤屈和怀才不遇的遗憾。9.选择关键词:理想·现实·坚守。①理想:贾谊尽心为国,渴望建功立业,拯救国家于内忧外患中,值得赞颂。②现实:国家内忧外患,局面阽危,贾谊病体衰弱,忧国伤时,却遭受权贵们的无情攻击,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艰难处境引人深思。③坚守:三十二年来贾谊尽心竭力,专注忠诚,忧国忧民,始终没想放弃努力,不向现实妥协,但终是抱憾离世,值得敬佩,也令人惋惜。选择关键词:屈原。①历史上屈原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正道直行,选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本文中作者写他劝说贾谊把攻击看成一群蚊虻过耳,表明对贾谊的同情、激励,对群小们的鄙视、鞭挞。②屈原告诉贾谊受人忌刻是因为太聪明,太高尚,该为赞成你的多数人保重,是鼓励贾谊振作起来,在内忧外患的黑暗现实中,积蓄力量,坚持斗争,具有现实意义。③屈原其实是贾生想象出来的,是借屈原来肯定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也进一步暗示贾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样说只是为了附和文帝”错误。由文中张苍的话及“就这样,贾谊又受了老头子的一箭”可知,张苍看似在夸赞贾谊,实则是忌妒讽刺之语,是将贾谊视为眼中钉,背后对贾谊进行打压。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点出了本文的主题:对君王昏聩弃贤的讽刺”错误。诗歌表达的是对文帝的讽刺,李商隐借此来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本文写于1936年,中华民族处于救亡图存的阶段,作家借贾谊表达自己的苦闷、迷惘,表达对贾生的怀念以及无用武之地的惋惜之情。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呵,你不就是屈原先生吗?”他叫了出来,声音是嘶的。“难得你老人家远来。我有一肚子的话正想对你老人家说……”可知贾谊对屈原的敬重和信任,想得到屈原的认同。由“我看,我是败北了。我活了三十二年,自从有了知觉以来,我自己问得过良心,我从不曾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我并不曾倾轧过人,并不曾想把别人挤掉让我自己称霸。我教梁怀王骑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柱石。然而……谁料得梁王……竟因此而夭折呢?我自己努力了一辈子,尽心竭力想做一个‘人’……”可知,贾谊和屈原一样坚持正道直行,心念国家,梁怀王意外堕马而死,作为其老师,贾谊深感自责、痛苦。由“然而,我到底因为什么得罪了他们,他们是这样执拗地残刻呢?内忧和外患……一天一天地加紧了,而他们不管,他们却只晓得来攻击我……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心肝呢?屈原先生,我实在是不明白,我要请你告诉我”可知,贾谊和屈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一心为国为民,都才华横溢遭人忌妒,受到中伤和攻击,心有不满和愤懑。文中有很多省略号,一方面是因为贾生内心很委屈,想说的话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贾生病体沉重,说话断断续续。因此这段描写突出贾生内心的冤屈,表现贾生的病体形象,暗示了贾生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尾声,难免遗憾。【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选择关键词:理想·现实·坚守。理想:由“我教梁怀王骑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柱石”可知,贾谊的理想是尽心辅佐梁王,渴望建功立业,拯救国家于内忧外患中。现实:由“就这样,贾谊又受了老头子的一箭”“老头子们得到了总攻击的绝好的机会,他们的非难的箭丛集在可怜的贾谊的病躯”“贾谊的病已经没有再起的希望了”“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可知,国家内忧外患,局面阽危,贾谊病体衰弱,忧国伤时,却遭受权贵们的无情攻击,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坚守:由“我活了三十二年,自从有了知觉以来,我自己问得过良心,我从不曾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我并不曾倾轧过人,并不曾想把别人挤掉让我自己称霸”“我自己努力了一辈子,尽心竭力想做一个‘人’”“贾谊愈见用力握着拳头,像要从床上起来的样子,但他的身子突然反倒下去了”可知,贾谊单纯真诚、专注忠诚,为理想始终没想放弃努力,不向现实妥协,但终是抱憾离世,让人敬佩也令人惋惜。选择关键词:屈原。历史上屈原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正道直行,选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最终自沉汨罗,以死明志。在本文中作者写他劝贾谊“你该把他们的攻击看成一群蚊虻过耳。你哀怜他们罢,因为他们生成是蚊虻,只能有点蚊虻的本领”,表明屈原对贾谊的同情、激励,对群小们的鄙视、鞭挞。根据“你怪那些老人们为甚要忌刻你?就是因为你太聪明,太高尚。你受人忌刻,是应该引以为安慰的。因为你比他们强,故尔他们怕你,觉得他们的地位和权威会被你夺掉”“天下赞成你的人很多,忌刻你的人究竟是少数,你该为赞成你的多数人保重”分析,是鼓励贾谊振作起来,在内忧外患的黑暗现实中,积蓄力量,坚持斗争。屈原其实是贾生想象出来的,是借屈原来肯定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也进一步暗示贾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彼为主、我为客,唯务深入。深入,则为主者不能胜也。谓客在重地,主在散地故耳。法曰:“深入则专。”汉,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余聚兵井陉口,众号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韩信涉西河,掳魏豹,擒夏悦,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风声所及,足以夺人,其锋何可挡也。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而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悬麾下。愿君留意。否则,必为所擒。成安君自以为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不听其策,果被杀。(节选自《百战奇略》,有删改)材料二: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汦水上,禽赵王歇。(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黑。赵见我A走B必空壁C逐D我E若疾入F赵壁G拔赵帜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务,指专力从事、致力于,与《过秦论》“务耕织”中的“务”词义相同。B.辎重,泛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包裹,后经沿用,演化,系指军队携运的物资。C.旗鼓,旗和鼓。古时军中用以发号施令。闻鼓则进,作战时听到鼓声就前进。D.壁,营垒、军营的围墙或防御设施,与汉语成语“作壁上观”的“壁”词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广武君分析韩信刚刚攻克多地,带着胜势而来,锐不可当,不可正面较量,应该先利用地势断其辎重。B.成安君认为自己是义兵,不需要诈谋奇计就可以与韩信抗衡,所以没有采纳广武君的建议,最终被杀。C.韩信制定完策略后,让裨将传飧,说今日就破赵聚食,诸将虽然嘴里都应和说“好”,但其实心里不信。D.韩信和张耳带领部队诱敌深入,虽是计策,但也陷入了死战的局面,为预先派出的两千骑赢得了宝贵的机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前不能斗,退不能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2)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14.韩信能够战胜,除了谋略上的因素,还有哪些精神层面的因素?请简要概括。〖答案〗10.BEG11.D12.D13.(1)他们向前无法交战,退后无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断其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掠不到粮草.(2)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14.①韩信属于客军深入作战,符合“深入则专”,将士们能够专心致志去杀敌;②韩信向将士们传达“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就举行会餐”,给了将士们今天必定能够战胜敌人的信心;③韩信派两千骑兵趁着赵军倾巢而出时攻入赵军营垒,把旗帜全部换成汉军军旗,瓦解了敌人斗志。〖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赵见我走”是主谓宾齐全的句子,应在宾语“我走”后B处断开;“空壁逐我”都是说赵军,而且“空壁”的原因就是为了“逐我”,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入赵壁”是动宾结构,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就务必要深入敌国腹心地区。/致力于耕田织布。B.正确。C.正确。D.错误。词义相同,都是“营垒”。句意: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在一旁观望,不给予帮助。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也陷入了死战的局面”错,“军皆殊死战”是说韩信、张耳的将士们都拼死决战,不是“陷入了死战的局面”。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前”,向前;“绝”,断绝;“野”,在野外。(2)“间视”,暗中打探;“不用”,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遂”,顺利。【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法曰:‘深入则专。’”“韩信、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可知,韩信属于客军深入作战,符合“ 深入则专”,将士们能够专心致志去杀敌;②由“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可知,韩信向将士们传达“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就举行会餐”,给了将士们今天必定能够战胜敌人的信心;③由“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可知,韩信派两千骑兵趁着赵军倾巢而出时攻入赵军营垒,把旗帜全部换成汉军军旗,瓦解了敌人斗志。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战争,如果敌方是在本土防守,而我方处于进攻地位时,就务必要深入敌国腹心地区。深入其腹心地区,就会使敌人不能取得胜利。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客军”深入敌国腹心地区,因无返顾之路,只能拼命进击;而“主军”处于本国作战,士兵思乡恋土,易于逃散致败的缘故。诚如兵法所说:“深入敌人腹心地区作战,将士就会专心致志地去杀敌。”西汉初年,韩信与张耳奉刘邦之命率兵数万,企图东下井陉,进攻赵国。赵王歇和辅佐他的成安君陈馀调集部队扼守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众。广武君李左车劝成安君陈馀说:“听说汉将韩信从黄河西岸东渡,俘虏了魏王豹,活捉了夏悦,刚刚血洗了阏与。如今又以张耳为辅佐,商议要攻占赵国,此是乘胜而离开本国实施远征,其兵锋所向是不可阻挡的。但我听说,从千里以外运送军粮,士兵就会面有饥色;临时打柴割草而烧火做饭,军队就不能经常吃饱。如今井陉这条道路,车辆无法并列通行,骑兵不能并排行走,汉军行进在数百里的狭长道路上,他们的运粮车势必落在部队之后。希望您暂且拨给我奇兵三万人,抄小路拦截他们的辎重粮草;而您就凭据深沟高垒,固守防御,不与其交战。这样,他们向前无法交战,退后无法撤兵,我用奇兵切断其后路,使他们在野外掠不到粮草,不出十天,韩、张两将之头就会悬挂在将军的指挥旗下。希望您能认真考虑我的计策,不然的话,必将为他们所擒获。”成安君陈馀自以为正义之师不使用诈谋奇计,根本不采纳李左车的计策,其后果然被韩信部队所杀。材料二: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成安君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策,回来报告,韩信大喜,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离井陉口还有三十里,停下来宿营。半夜传令出发,挑选了两千名轻装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从隐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隐蔽着观察赵国的军队。韩信告诫说:“交战的时候,赵军见我军败逃,一定会倾巢出动追赶我军,你们火速冲进赵军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竖起汉军的旗帜。”又让副将传达开饭的命令。说:“今天击败了赵军之后就举行会餐。”将领们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韩信就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望见这种阵式大笑起来。天刚蒙蒙亮,韩信设置起大将的旗帜和仪仗,雷响战鼓,大张旗鼓地开出井陉口。赵军打开营垒攻击汉军,激战了很长时间。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河边阵地的部队打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再和赵军激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进入河边阵地。将士们都拼死决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等到赵军倾巢出动去追逐战利品的时候,就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全部拔掉赵军的旗帜,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这时,赵军看到已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发现营垒插满了汉军的红旗,大为震惊,以为汉军已经全部俘获了赵王的将领,于是军队大乱,纷纷落荒潜逃,赵将即使诛杀逃兵,也无法阻止。于是汉兵前后夹击,大败赵军,俘虏了大批人马,在泜水边上斩杀了成安君,在泜水岸边生擒了赵王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怜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①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备注〗①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前两句连用两个反问,表达了诗人对于年老的无奈,情感稍显消沉。B.为了爱惜眼睛,诗人废弃了读书,因为年龄增长,也不得不经常用艾灸。C.诗人认为“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看见过的人多,见过的名山大川多。D.诗歌最后两句用了比喻,传递出类似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气概。16.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中流露出一种消极、悲观、嗟老叹老情绪,刘禹锡从哪两个角度入手,对友人进行了宽慰?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正确对待人生的衰老,老有老的长处和优点,年老阅历多,见识广,有洞察力。

②人到老年也能大放异彩,所以要积极乐观,斗志昂扬,不要悲观消极。〖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看见过的人多,见过的名山大川多”错误,由原文“阅人如阅川”可知,此句的意思是“阅历人生就像积水成川一样,见多必识广”。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对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的重要信息,针对白居易叹老消极的情绪,从看待衰老和老而有为两方面进行分析。“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此句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明确人到老年也能大放异彩,老而有为,要积极乐观,斗志昂扬,不要悲观消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写道,各国的各式珍宝被送到阿房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随意到处丢弃,也不觉得可惜。(2)《青衫泪》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杂剧,其内容取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标题来源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江水滔滔,皓月当空,“江月”意象常常引发古人的想象,牵动诗人的思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2)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入伏、伏天进程与气象学中的入夏、高温进程不是一套标准。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天正式开启。你知道吗?每年的伏天不仅天数不固定,①。民间谚语云:“夏至三庚数头伏。”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②。“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时间上不分地域“一刀切”。而气象学意义上的入夏是指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22摄氏度以上作为夏季开始,从全国来看,符合条件的地区往往是自南向北逐步入夏。①民间有句谚语叫“热在三伏”。②三伏天往往会很热,这是因为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因此一天比一天热。③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④气温升高,大气环流也发生着变化,主要是副热带高压自南向北摆动带来的变化。⑤北方地区入伏和南方地区入伏都很热,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北方的热是干热,过程性雷雨天气多;南方是闷热,伴随着连阴雨的梅雨天气。对老百姓来说,入伏后,宜以防暑降温为主,尽量安然度夏。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20.“一刀切”比喻用划一的办法处理情况或性质不同的事物,文段中的“一刀切”有何含义?请加以分析说明。〖答案〗18.①入伏开始日期也不一样②合起来称为三伏19.①处后面的句话应改为逗号;②处“散发的热量少”后面的分号应改为逗号;⑤处“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后边的逗号应该去掉。20.文段中的“一刀切”是指同一年中全国各地的三伏起止时间都是一样的。〖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空后句“民间谚语云:‘夏至三庚数头伏。’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可知,这里是说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开始的日期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前句关联词“不仅”可知,本句应用关联词“也”,故可填“入伏开始的日期也不一样”第②处,空前介绍了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开始的时间,空后有“三伏”一词,据此可得出此空是对前文初伏、中伏、末伏的总结,从而引出“三伏”一词,故可填“合起来称为三伏”。【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①句“民间有句谚语叫‘热在三伏’”与②句“三伏天往往会很热”句意联系紧密,①句不能单独成句,应把①句后面的句号改为表停顿的逗号;②处“散发的热量少”后面的分号应改为逗号,因为分号,是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而“地表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与“地表层的热量不断累积”不是并列的分句,中间应该使用表示停顿的逗号;⑤处“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和“北方的热是干热”中间不用停顿,所以应把“但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后边的逗号应该去掉。【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中俗语含义的能力。根据“民间谚语云:‘夏至三庚数头伏。’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可知,每年初伏、中伏、末伏开始的日期是不一样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时间上不分地域‘一刀切’”可知,在全国不分地域,每年的三伏起止时间都是一样的,与气象学上的入夏时间是不一样的。据此分析可知文段中的“一刀切”是指同一年中全国各地的三伏起止时间都是一样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座前卫、新潮的美术馆落地西北,在黄河岸边扎下了根。作为西北最大的单体当代美术馆,开馆8年,银川当代美术馆不仅建立起当代艺术的交流渠道,大众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开拓,更不断挖掘着西北这片土地的深沉内涵。行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黄河西岸,穿过几片河边湿地,越过一道灌溉古渠,柳荫鸟鸣间,便看到雪白色流线外形的银川当代美术馆,矗立湖畔。走进美术馆,大厅挑高数米的墙壁上,一个硕大的“几”字形舒展蜿蜒;发轫于青藏高原的黄河从源头走出,流经西北,奔过晋陕大峡谷的重岩叠嶂,最终流润华北平原,直至东去入海。“水之回响—-2023中国银川黄河文化旅游节特展”上的一幅《黄河诗意图》,把描绘黄河的诗词标注其上,吸引了不少观众。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经过西北,奔过晋陕大峡谷,流过华北平原,最终入海”,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答案〗21.改为:银川当代美术馆不仅建立起当代艺术的交流平台,开拓大众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更不断挖掘着西北这片土地的深沉内涵。22.(1)原句中“流经”照应“黄河从源头走出”,表明了黄河水从源头开始,流转在西北;改为“经过”,表意一般,且与前句不照应;原句“重岩叠嶂”写出了晋陕大峡谷的特征,改句没写出晋陕大峡谷的特征;原句“浸润”一词写出了黄河水滋润华北平原的缓慢过程,“流过”只是一般性的介绍情况。(2)原句中“流润”“直至东去”,写出了黄河对华北平原的影响以及描写它奔流入海的方向和气势;改句的表述只说了一个事实,没有写出黄河对华北平原的影响,以及黄河奔流入海的方向和气势。〖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建立……渠道”搭配不当,“建立”和“渠道”搭配不当,应将“渠道”改为“平台”。二是“大众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得到开拓”结构混乱,前面句子的主语为“银川当代美术馆”,所以应改为“开拓大众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可修改为:银川当代美术馆不仅建立起当代艺术的交流平台,开拓大众对美学的认识和理解,更不断挖掘着西北这片土地的深沉内涵。【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表达效果的把握能力。(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分析,原句中“流经”的意思是“流转”,照应“黄河从源头走出”,表明了黄河水从源头开始,流转在西北;改句是“经过”,表意一般,不能和前句中“黄河从源头走出”照应;原句中“重岩叠嶂”形容晋陕大峡谷的特征,但是改句没有这个词,读者就不知道晋陕大峡谷的特征;原句“浸润”改为“流过”,前者意为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此处写出了黄河水对华北平原的滋润,而“流过”就看不出黄河水对华北平原的滋润。(2)原句“最终流润华北平原,直至东去入海”中“流润”“直至东去”,写出了黄河对华北平原的影响以及描写它奔流入海的方向和气势;改句是“流过华北平原,最终入海”,语意平淡,只是说了一个事实,内有写出黄河对华北平原的影响,也没写出黄河入海的方向和气势。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7年,身为土壤学硕士的魏巧辞去工作,从城市回到农村。“越不被看好,就越要干好,我不怕挑战!”魏巧向“老把式”们虚心学习,早上5点半就下地;农户拿铁锹筛土,她也学着操作。“我们擅长的不是跟老农民拼苦力,而是探索科技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探索如何减轻劳动强度,让种地变得更高效更轻松,吸引年轻人下沉农村。”魏巧觉得,这才是知识型新农人该干的事儿。这几年,永兴合作社陆续来了6名大学生,甚至还有留学归国青年,队伍进一步年轻化,也更具活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立意明确,标题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材料记叙了土壤学硕士魏巧辞去城市工作,回到农村开启新农人生活的事迹。魏巧既向老农人学习铁锹筛土等种地技巧,掌握传统耕作方式;也探索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成立农村合作社,并吸引了一些大学生和留学归国青年回归农村,使得种田队伍更加年轻化、更加有活力。本题的话题是关于知识型新农人回归农村的现象。结合上文材料,魏巧的身份是“知识型新农人”,其在种地过程中体现出与传统农人明显不同的特点,即“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减轻劳动强度”“高效轻松”。她的做法,吸引更多知识性人才回归乡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活力。故本次作文审题的关键词是“知识型新农人”“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减轻劳动强度”“高效轻松”和“年轻人下沉农村”。在立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思考:一是知识型新农人的意义,知识型新农人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二是知识性人才回归农村的选择体现出的精神,魏巧选择回到农村,面对挑战,虚心学习,展现出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三是年轻人下沉农村的趋势带来的效应,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农村队伍越来越年轻化,更具活力,广大青年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也可以有一番作为,既能实现个人的梦想,也能为新农村带来新希望。写作时,在文章开头,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青年人应该敢想敢为,以勇气的姿态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在论证部分,论证要有条理,体现出一定的逻辑性。需要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先论述青年人要在社会中学会自讨苦吃,走进乡村,勇于接受煎熬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提升。再论述青年人还需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革。结论部分,进行总结升华,让我们敢于挑战,敢于梦想,敢于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立意:1.用知识助力乡村振兴。2.农村天地大有可为,实现梦想未来可期。3.做新农人,建设新农村。甘肃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在浙江台州葭沚老街,体验纸伞制作、制茶、翻簧竹雕、彩石镶嵌等技艺成为热门文旅项目,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将米粒大的陶泥放到微型拉坯机上,用指尖捏出花瓶的形状,再用竹签、镊子精雕细琢,景德镇陶艺师傅王文化创作微型陶艺作品的视频走红海外,累计播放量超过1亿。《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舞蹈“绘”名画,让观众沉浸在中华文化特有的意韵中。今天,文化创造与文化自信相互激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魅力,展现出蓬勃生机。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刻指出“‘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有其主体性。回望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百余年非凡历程中,人点燃精神的火种、重焕文明的辉光,使历史中国的深厚底蕴与现实中国的崭新气象相融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深沉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激活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把中华文化发展推向新阶段。这一文化主体性,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建立起来的。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自觉,彰显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升腾中国气象。(摘编自徐壮、施雨岑、王鹏《巩固文化主体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系列述评之六》,《人民日报》)材料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文化领域的时代使命是要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完成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这些节目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而是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文化再增添新的一笔,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典籍里的中国》中《楚辞》一集,读书人撒贝宁与屈原在对话中引领观众感悟《天问》,领会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与屈原一同感受当前中国航天事业中的“天问一号”“祝融号”的成果,指出中华民族如何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延续。在这样一集节目中,不仅完成了与古人对话的想象,也是完成了一场影响观众心灵的对话。文化类电视节目如果只是浅表式罗列文化符号,或者倚重媒介化手段,而没有价值层面的根源和传承,那节目的深度意义仍会因为脱离文化土壤和现实而消解。节目即使凭借形式和内容能在观众群体中获得成功,却也会因为没有深层次的“共通点”而无法维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寻找“共通点”,即寻找传统文化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共通联结,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文化精神的共通联结,社会大众与时代背景的共通联结。从这一点看,近年来总台推出的几档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方面围绕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紧紧扣住了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另一方面也积极促成了新的解释项的产生,将时代精神的溯源过程呈现了出来,完成了从古至今,从一个到另一个的意义延展。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始终强调时代和民族的使命,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总台所推出的几档文化类节目兼顾了集体与个人,既有宏大的家国情怀,也有细致的恒久话题。《国家宝藏》和《典籍里的中国》侧重于展示历史的纵深与辉煌,着眼于中华文化整体的传承,节目借助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个体,先贤君王或文化大家,让作为后人的我们产生尊敬和崇拜的感情,从而把自己融入中华儿女的集体身份中。这里的节目话语带有凝聚力和号召力,营造的是一种仰视浩瀚星空的磅礴氛围。相比之下,《朗读者》和《经典咏流传》则是俯瞰自己,于永恒的人类话题中感悟生命,对话自己。《朗读者》以“陪伴、告别、青春、故乡”等为主题,于经典文学作品中融合人物故事,让每一个听者带入自己的经历,产生情感共鸣。《经典咏流传》将古代诗词中诗人的个人情感承袭延续,展示了至今不变的情愫与感动。如贵州省石门坎支教老师和学生们共同演唱了清代诗人袁枚的《苔》,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原因就是演唱者本身与诗人的情感具有一致性,都表达出对渺小自我的坚持和对生命的期待。如此一来,社会大众在节目中可以得到多种层次下的情感唤醒,得以进入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真正被民族文化感召和影响。(摘编自侯沈汐《具象再现唤醒:电视节目对文化主体性的媒介再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文化主体性,而二者的出发点和论述侧重点也基本一致。B.材料一认为,要具有对自身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就必须坚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C.材料二通过比较,对《国家宝藏》的情感沿袭和《朗读者》的身份认同给予了赞扬。D.电视节目如果没有价值层面的根源和传承,即使有深度意义,这个意义也会被消解。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电视类节目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方式,有责任承担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B.文化自信的树立,离不开文化主体性;一种文化要有力量,那么必须有其主体性。C.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抛开“文化回归”的目的,才能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D.没有深层次“共通点”的节目,即使观众喜闻乐见,也无法维系民族文化的自信心。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举了葭沚老街微型陶艺和《只此青绿》的例子,说明了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性。B.材料二从两个方面递进分述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文化主体性再塑方面的重要作用。C.材料二第二段先摆出观点,再分析典型案例,最后强调了寻找“共通点”的重要意义。D.材料一提纲挈领,论述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材料二具体到媒介方面进行了论述。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文化主体性的时候都提到了“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5.一档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具备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分析。〖答案〗1.C2.C3.B4.①材料一认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②材料二认为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传统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需要融入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从而实现真正的传承。5.①传统与现代融合。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②个人与国家一体。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出发点和论述侧重点也基本一致”错,材料一侧重从理论层面论述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问题,材料二则从具体操作层面,也即从媒介方面进行了论述文化主体性问题。B.“要具有对自身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就必须坚持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错,依据“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可知“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和“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之间不是充分必要条件。D.“这个意义也会被消解”错,依据“得以进入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真正被民族文化感召和影响”,可知是具有“真正的意义”,而不是“被消解”。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文化类电视节目只有抛开‘文化回归’的目的,才能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错,表述绝对,依据“这些节目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而是唤醒大众的文化自觉,为民族文化再增添新的一笔,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可知是“并不以‘文化回归’为目的……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从两个方面递进分述”错,材料二的两个分论点“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始终强调时代和民族的使命,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依据“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具有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等内容,可知材料一认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需要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②依据“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文化领域的时代使命是要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完成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从而达到真正传承的自信和坚定”等内容,可知材料二认为坚守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传统文化相承延展的任务,需要融入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从而实现真正的传承。【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依据“文化类电视节目无论是内容叙事还是节目架构中,都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文化类电视节目展示了主流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等内容,可以概括出“传统与现代融合”是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特征,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有当代元素和时代精神的融入,将传统的思想精神与当下的价值观念联结。②依据“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中始终强调时代和民族的使命,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可以概括出“个人和国家一体”也是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特征,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将个人的养性修身置于集体、家国和时代之中,具有超越性、责任性、自由性的人文气息。(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贾长沙痛哭郭沫若在一天晚上,几个彗星正在东方拖长尾巴的时候,文帝在宣室里召见贾谊,旁边只有一位胖子丞相张苍侍坐。———“彗星是不足怕的,”他说,“彗星这种东西只是稀罕的自然现象,怪异诚然是可以怪异,但用不着担心,因为它与人事的休咎并没有关系。没有智识的人因怪而生畏,狡黠的人便乘着这种机会图谋不轨。执政的人在这时候是应该加以善导的。开发民智自然是根本的办法,但这种办法不能应急。应急的办法是利用民众的常识来加以新的解释。譬如彗星像扫帚,就说这是除旧布新,是天老爷提起了扫帚来扫除天下的弊端,扫除国家的外患。这样一来,一般没有智识的人便可以得到安心,狡黠者也就无机可乘了。”他这番意思,在文帝是闻所未闻。文帝听得也真是专心,在贾谊说话的时候,把自己的座席向前移动了好几次,几乎和贾谊接起了膝来。但是,胖子丞相张苍却有点不太安稳了。张苍是习天文律历的人,他在旁边听着贾谊的“除旧布新”的话,觉得就像是在暗射自己,又看到文帝那样的倾心,隐隐感觉着自己的位置和权威有点动摇,但他一点也不露声色。室中的铜壶漏滴了三下。张苍这时候才很稳静地说:“贾先生的除旧布新的话是极应该采纳的,但今晚已经夜深了,贾先生身体不甚健康,皇上也不好过劳。”贾谊便先退下去了。之后,文帝又对着张苍吐露了一下自己对贾谊的倾心。——“贾生毕竟是一位天才,”他说,“很久不见他,以为我自己的识见是超过了他的,但今晚听起他的话来,当今的人实在是没有一个能够赶得上他的。”——“是,是,是,”张胖子回答着,“贾先生的确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天才。有天才的人是不同凡俗的,我记得他在长沙做过一篇《吊屈原赋》,那文字真真是屈原再来。那里面有几句是‘呜呼哀哉,遭时不祥,鸾凤伏蹿,鸱鹗翱翔’,真是契合屈原的身世,但一般的人便不很了解他,说他明明是借题发挥,存心毁谤朝廷;说他把自己比成屈原,把陛下比成楚襄王,真真是‘曲高和寡’呢。贾先生如再涵养得几年,我看是愈会得到人望的。贾先生终竟是未来的大器啦。”就这样,贾谊又受了老头子的一箭。贾谊经过一次召见之后,他的意见果然得到采纳,他的位置也得到超迁:他由长沙王的太傅被调为了梁王的太傅。文帝是把张苍的话照着字面解释的,他的确想为贾生养蓄资望,好让他做张苍的后继者。他让他做了梁王太傅之后时常召他进京咨询,直率的贾谊照旧是慷慨淋漓地对权势者毫不客气。他那篇有名的万言的《陈政事疏》,在两千年后的今日虽然都还虎虎有生气,但在当时的权贵者却字字都是眼中钉。别人正在歌舞升平的时候,而他偏要“痛哭”,要“流涕”,要“长太息”。他在梁国住了将近四年,在前元十一年的六月又陪着梁王入朝。他们是一路骑着马进京的,临到咸阳城下,刚好入冠的梁王有意矜示自己的英武,便纵马飞跑起来。但不幸在咸阳桥上马失前蹄,梁王便坠了马,把脑袋跌破了,死了。贾谊看到梁王的死,由于突然的冲击和过分的失望,顿时在马上便吐了几口血。老头子们得到了总攻击的绝好的机会,他们的非难的箭丛集在可怜的贾谊的病躯。“究竟是少不更事,丧心病狂——文不习武事啦,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啦,何况是皇子,是帝胄——这罪是值得连诛九族的——他自己应该跳下咸阳桥去以一死谢陛下--—他还腆颜人世,装病吐血啦——到底不愧是天才,天才,天字第一号的蠢材……”贾谊的病已经没有再起的希望了。在有一天晚上行将破晓的时候,他一个人睁着眼睛仰卧着。他突然看见虚空中有一位很憔悴很瘦削的人,年纪怕有六十岁的光景,颈上带着一串秋兰穿成的花圈,上衣是荷叶集成的,那人很亲蔼地埋下头来看着他。“贾先生,你认得我吗?”“呵,你不就是屈原先生吗?”他叫了出来,声音是嘶的。“难得你老人家远来。我有一肚子的话正想对你老人家说……我看,我是败北了。我活了三十二年,自从有了知觉以来,我自己问得过良心,我从不曾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我并不曾倾轧过人,并不曾想把别人挤掉让我自己称霸。我教梁怀王骑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柱石。然而……谁料得梁王……竟因此而夭折呢?我自己努力了一辈子,尽心竭力想做一个‘人’……然而,我到底因为什么得罪了他们,他们是这样执拗地残刻呢?内忧和外患……一天一天地加紧了,而他们不管,他们却只晓得来攻击我……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心肝呢?屈原先生,我实在是不明白,我要请你告诉我。”那人对他说:“你怪那些老人们为甚要忌刻你?就是因为你太聪明,太高尚。你受人忌刻,是应该引以为安慰的。因为你比他们强,故而他们怕你,觉得他们的地位和权威会被你夺掉。你该把他们的攻击看成一群蚊蛇过耳。你哀怜他们罢,因为他们生成是蚊蛇,只能有点蚊蛇的本领。天下赞成你的人很多,忌刻你的人究竟是少数,你该为赞成你的多数人保重。”贾谊愈见用力握着拳头,像要从床上起来的样子,但他的身子突然反倒下去了。床头的矮桌上一盏如豆的灯光,为倒下去的风势所扑灭。室中黑暗,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是东壁的窗缝里漏进了一些破晓的光线。1936年5月3曰(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将彗星天象解释为“除旧布新”,文帝闻所未闻,将座席前移了好几次,从侧面表现出贾谊的才华。B.张苍虽然说贾谊是天才,但他实际并不这么认为,这样说只是为了附和文帝,引出后面对贾谊的议论。C.张苍的“不露声色”“稳静”都表现出这个人物的城府,与文帝的对话话里有话,更显出他的阴险。D.“如豆”的灯光被风势扑灭,暗示了贾谊的逝去,而窗缝里漏进的“破晓的光线”则带来了些许希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用不少笔墨描写张苍,为下文权贵们的围攻作铺垫,展现了黑暗势力的强大,暗示了贾谊的悲剧结局。B.本文主要描写了贾谊与文帝、张苍与文帝、贾谊与屈原的三段对话,既有历史的真实,也有小说的虚构。C.小说通过对比、心理、语言等手法描绘了汉文帝时期社会现实,也影射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所处形势。D.李商隐的“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两句恰当地点出了本文的主题:对君王昏聩弃贤的讽刺。8.贾谊对屈原的独白段落,写出了贾谊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理想·现实·坚守;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屈原。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答案〗6.B7.D8.①贾谊对屈原很是敬重和信任,想得到屈原的认同。②贾谊心念国家安危,建功立业,但梁怀王坠马夭折,深感愧疚和痛苦。③贾谊和屈原一样一心为国为民,都才华横溢遭人忌妒和攻击,有对权贵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懑。④贾生独白有几处省略号,说话断断续续,符合生命进入尾声的病体形象,表明了内心的冤屈和怀才不遇的遗憾。9.选择关键词:理想·现实·坚守。①理想:贾谊尽心为国,渴望建功立业,拯救国家于内忧外患中,值得赞颂。②现实:国家内忧外患,局面阽危,贾谊病体衰弱,忧国伤时,却遭受权贵们的无情攻击,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艰难处境引人深思。③坚守:三十二年来贾谊尽心竭力,专注忠诚,忧国忧民,始终没想放弃努力,不向现实妥协,但终是抱憾离世,值得敬佩,也令人惋惜。选择关键词:屈原。①历史上屈原为了保持自己的清白,正道直行,选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本文中作者写他劝说贾谊把攻击看成一群蚊虻过耳,表明对贾谊的同情、激励,对群小们的鄙视、鞭挞。②屈原告诉贾谊受人忌刻是因为太聪明,太高尚,该为赞成你的多数人保重,是鼓励贾谊振作起来,在内忧外患的黑暗现实中,积蓄力量,坚持斗争,具有现实意义。③屈原其实是贾生想象出来的,是借屈原来肯定自己内心的想法,因此也进一步暗示贾生对屈原的敬仰之情。〖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这样说只是为了附和文帝”错误。由文中张苍的话及“就这样,贾谊又受了老头子的一箭”可知,张苍看似在夸赞贾谊,实则是忌妒讽刺之语,是将贾谊视为眼中钉,背后对贾谊进行打压。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D.“点出了本文的主题:对君王昏聩弃贤的讽刺”错误。诗歌表达的是对文帝的讽刺,李商隐借此来抒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满;本文写于1936年,中华民族处于救亡图存的阶段,作家借贾谊表达自己的苦闷、迷惘,表达对贾生的怀念以及无用武之地的惋惜之情。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呵,你不就是屈原先生吗?”他叫了出来,声音是嘶的。“难得你老人家远来。我有一肚子的话正想对你老人家说……”可知贾谊对屈原的敬重和信任,想得到屈原的认同。由“我看,我是败北了。我活了三十二年,自从有了知觉以来,我自己问得过良心,我从不曾做过一件对不起人的事。我并不曾倾轧过人,并不曾想把别人挤掉让我自己称霸。我教梁怀王骑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柱石。然而……谁料得梁王……竟因此而夭折呢?我自己努力了一辈子,尽心竭力想做一个‘人’……”可知,贾谊和屈原一样坚持正道直行,心念国家,梁怀王意外堕马而死,作为其老师,贾谊深感自责、痛苦。由“然而,我到底因为什么得罪了他们,他们是这样执拗地残刻呢?内忧和外患……一天一天地加紧了,而他们不管,他们却只晓得来攻击我……他们到底是怎样的心肝呢?屈原先生,我实在是不明白,我要请你告诉我”可知,贾谊和屈原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一心为国为民,都才华横溢遭人忌妒,受到中伤和攻击,心有不满和愤懑。文中有很多省略号,一方面是因为贾生内心很委屈,想说的话很多,另一方面是因为贾生病体沉重,说话断断续续。因此这段描写突出贾生内心的冤屈,表现贾生的病体形象,暗示了贾生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尾声,难免遗憾。【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选择关键词:理想·现实·坚守。理想:由“我教梁怀王骑马射箭,是念到天下的局面十分阽危,内患随时有爆发的可能,外患没有一天的止息,我希望梁王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柱石”可知,贾谊的理想是尽心辅佐梁王,渴望建功立业,拯救国家于内忧外患中。现实:由“就这样,贾谊又受了老头子的一箭”“老头子们得到了总攻击的绝好的机会,他们的非难的箭丛集在可怜的贾谊的病躯”“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