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材料二: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美和爱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解决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问题。B.《边城》塑造“乡下人”集多种“爱”与“美”的人性于一身,构建了自然原始的湘西世界,再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C.沈从文的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在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D.沈从文属于乡土小说的浪漫派,他的小说描绘与赞颂美好纯洁的人生人性,把美和爱推向极致,是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身上具备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在他关心农民的命运、希望农民能突破精神枷锁进而获得理性认识上面得以体现。B.《边城》中的各色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C.沈从文笔下的渡船老人、翠翠、顺顺、顺顺儿子等,都是不为物累、热情乐观的“自然人”,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D.两则材料都对鲁沈二人的乡土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材料一侧重两人表现方式的不同,材料二侧重小说文学风貌不同的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能体现鲁迅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描绘()A.《祝福》中,祥林嫂在多座“大山”的压迫下,最终在祝福时孤苦无依地死去。B.《药》中,夏瑜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动摇,甚至觉得打他的阿义“可怜”。C.《阿Q正传》中,阿Q被打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D.《狂人日记》中,满村尽是“吃人”之人,他们将狂人锁住,似是想吃他肉。4.鲁迅与沈从文心怀救国之愿,他们的乡土小说目标皆是以“文”强国,但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有人认为,“乡间的死生”包括宗法制农村中的世态炎凉、无产者的不幸、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社会心理对弱者的压迫等内容。请任选两点,分析《阿Q正传(节选)》是如何体现“乡间的死生”的。〖答案〗1.D2.B3.B4.①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鲁迅把乡土农民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对乡土社会进行剖析,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②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5.①他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表明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体现了宗法制农村中的世态炎凉;②阿Q没有土地、家庭。居住在土谷祠中,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和做帮工来维持生计,体现了无产者的不幸。③“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选文中的阿Q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社会心理对弱者的压迫。〖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A.“解决了”错误,原文为“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B.“再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理解错误。原文“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并不是真实再现。C.“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偷换概念,原文“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选项将“湘西世界”替换为“作品构建的世界”;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B.“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药》中的夏瑜是反抗,不是沉默。不能体现“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鲁迅与沈从文皆是心怀救国之愿,皆是以“文”强国,皆是乡土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家,但是鲁迅是现实主义,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表现形式不同。①“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鲁迅是现实主义,“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鲁迅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鲁迅把乡土农民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对乡土社会进行剖析;“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鲁迅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②“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沈从文属于浪漫派,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与鲁迅的剖析社会病态不同,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提出见解的能力。①《阿Q正传(节选)》中阿Q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这种扭曲的思想形成,是因为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体现了宗法制农村中的世态炎凉;②“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阿Q没有土地,没有家庭。居住在土谷祠中,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和做帮工来维持生计,没有社会地位,容易被人欺负,体现了无产者的不幸。③“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选文中的阿Q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就无端迁怒于小尼姑。在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般威风。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社会心理对弱者的压迫。(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摘橘子沈从文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大家摘橘子。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杆子,杆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得摘。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杆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且间或还把竹杆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姐姐,惊扰他们的工作。夭夭既不上树,离开树下的机会自然就格外多。一只蚱蜢的振翅,或一只小羊的叫声,都有理由远远的跑去。她不能把工作当工作,只因为生命中储蓄了能力太多,太需要活动,单只一件固定工作羁绊不住她。她一面摘橘子还一面捡拾树根边蝉蜕。直到后来跑得脚上两只鞋都被露水湿透,裤脚鞋帮还胶上许多黄泥,走路已觉得重重的时候,才选了一株最大最高的橘子树,脱了鞋袜,光着两个白脚,猴儿精一般快快的爬到树顶上去,和家中人从数量上竞赛快慢。橘子园主人长顺,手中拈着一支长长的软软的紫竹鞭烟杆,在冬青篱笆边看家中人摘橘子。有时又走到一株树下去,指点指点。见小女儿夭夭已上了树,有个竹筐放在树下,满是特大号火红一般橘子。长顺想起商会会长昨天和他说的话,仰头向树枝高处的夭夭招呼:“夭夭,你摘橘子不能单拣大的摘,不能单拣好的摘,要一视同仁,不可稍存私心。都是树上生长的,同气连理,不许偏爱。现在不公平,将来嫁到别人家中去做媳妇,做母亲,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可不大好。”夭夭说:“爹爹,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较远一株树上,一个老长工正爬下树来,搭口说:“子树上厚皮大个头,好看不中吃。到了十二月都成绣花枕头,金镶玉,瓤子同棉花紫差不多,干瘪瘪的,外面光,不成材。”夭夭说:“松富满满,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我不信!我选好看的就好吃,你不信,我同你打赌试试看。”长顺正将走过老伴那边去,听到夭夭的话语,回过头来说:“夭夭,你赶场常看人赌博,人也学坏了。近来动不动就说要赌点什么。一个姑娘家,有什么可赌的?”夭夭被爹教训后不以为意,一时回答不出,却咕叽咕叽的笑。过一会,看爹爹走过去远了,于是轻轻的说:“辰溪县岩鹰洞有个聚宝盆,一条乌黑大蟒蛇守定洞门口,闲人免入,谁也进不去。我哪天爬到洞里去把它偷了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要我会想,就一定有万千好东西从盆里取出来。金子银元宝满箱满柜,要多少有多少,还怕和你们打赌?”另外一个嫂嫂说:“聚宝盆又不是酱油罐,你哪能得到?作算你夭夭有本领,当真得到了它,不会念咒语,盆还是空的,宝物不会来的!”各人都在树上高处笑着,摇动了树枝,这里那里都有赤红如火橘子从枝头下落。夭夭上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照规矩掉下地的橘子已经受损,必另外放在一处,留给家里人解渴。长顺一面捡拾树下的橘子,一面说:“上回省里委员过路,说我们这里橘子像摇钱树。夭夭得不到聚宝盆,倒先上了摇钱树。”夭夭说:“爹爹,这水泡泡东西值什么钱?”长顺说:“货到地头死,这里不值钱,下河可值钱。听人说北京橘子两毛钱一个,上海一块钱两斤;真是树上长钱!若卖到这个价钱,我们今年就发大财了。”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得到村子里人带来的口信,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夭夭眼睛尖,大白狗眼睛更尖,老水手还刚过河,人在河坎边绿竹林外,那只狗就看准了,快乐而兴奋,远远的向老水手奔去。夭夭见大白狗飞奔而前,才注意到河坎边竹林子外的来人,因此也向那方面走去。在竹林前和老水手迎面碰头时,夭夭说:“满满,你快来帮我们个忙!”这句话含义本有两种,共同工作名为帮忙,橘子太多要人吃,照例也说帮忙。乡下人客气笑话,倒常常用在第二点。所以老水手回答夭夭说:“我帮不了忙,夭夭。人老了,吃橘子不中用了。一吃橘子牙齿就发酸。你家屋后那烂甜白杏子不推辞,一口气吃十来个,眼睛闭闭都不算好汉。”话虽如此说,老水手到了橘园里,把头上棕叶斗笠挂到扁担上后,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多好笑!他们怕什么?一定是怕橘子骨骨儿卡喉咙,咽下去从背上长橘子树!我不相信,要亲眼去看看。”老水手把额纹皱成一道深沟,装作严肃却忍不住要笑笑。“他们城里人吃橘子,自然是这样子,和我们一块钱买两百个吃来不同!他们舍不得皮上经络,就告人说:书上说这个化痰顺气,‘到处是痰多气不顺的人,因此全都留下化痰顺气了。城里人都讲卫生,补得精精神神,文文明明。”(节选自沈从文《长河》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夭夭摘橘子不公平,将来对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表现出长顺见微知著和严慈相济的教育智慧。B.“聚宝盆”的故事,表现了夭夭的天真和无忧无虑,也暗示文章主旨:纯良的人们向往富足的生活。C.老水手跟夭夭的谈话,有戏谑,有责备,也有疼爱,亲切的邻里关系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情美。D.相较《边城》宁静、祥和的理想生活状态,本文写摘橘子和卖橘子,体现出对现实的观照和思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橘喻人,通过摘橘子、吃橘子等塑造人物形象;橘也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B.老水手古道热肠,老长工质朴识广,他们身上都体现出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C.夭夭和翠翠都是湘西少女的代表,二者性格都表现出外向的延展,不因人生变故而感到忧惧。D.本文语言同《边城》相似,自然而温情,又多了些乡土气息的口语,与人物、场景融为一体。8.本文中的夭夭和《边城》中的翠翠,都给读者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请结合两篇小说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9.在《长河》的题记中,沈从文先生就曾提到:“‘现代’二字已经到了湘西。”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C7.C8.①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本文中,作者通过对夭夭别出新意摘橘子,以及按捺不住爱好玩耍的天性去捡拾树根边蝉蜕的动作描写,都充分彰显了她的机灵活泼、纯洁天真。而《边城》中作者对翠翠见到陌生人的反应等动作描写,则充分展现了她的自然美。②原汁原味的语言描写。本文中,夭夭说要到山洞里找聚宝盆的趣味语言,以及让老水手帮忙吃橘子的语言,都充分彰显了她的淳朴热情。而《边城》中翠翠对爷爷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她的埋怨、娇嗔。③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烘托。沈先生的笔下,有湘西世界美丽的山水景象,还有奇特的风俗人情,这样的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有着山的秀美与水的灵动的湘西少女的形象。9.①湘西不再是纯净的世外桃源,而是也有了官吏或军阀欺压。②夭夭心中也有了现代独立自主思想文明的萌芽。③湘西人对于外界的现代城市文明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有责备”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老水手把额纹皱成一道深沟,装作严肃却忍不住要笑笑”,可见老水手只是装作严肃责备,实际上却尽显宠爱。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的能力。C.“二者性格都表现出外向的延展”错,翠翠与夭夭都属于纯洁美丽的代表,但一个遭遇不幸时选择的是淡然的等待,缺乏同命运反抗的张力,属于内向性格。而另一个性格更为活泼,有着更强的生命张力。翠翠与夭夭在感官相似的表面隐藏着内在品格上的根本不同。一个温柔,一个泼辣。一个遇事平静如水,一个追求洒脱,更为自信。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首先,都采用生动形象的动作描写。本文中,当“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时,作者却描写了夭夭“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杆子……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的行为,从而展现出她机灵聪慧的形象。但作为一个未经人事的少女,作者又通过她“一面摘橘子还一面捡拾树根边蝉蜕……脱了鞋袜,光着两个白脚,猴儿精一般快快的爬到树顶上去,和家中人从数量上竞赛快慢”的分心玩耍行为,展现了她的活泼可爱。《边城》中的翠翠“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这说明既没有一味地畏惧害怕,也没有世故逢迎,而是“瞅着”“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这充分说明翠翠的与众不同之处,她的生长是自然教化,作者对翠翠进行刻画是没有按照一般作家的描写方式,没有刻画翠翠如何貌美,而是把她的言行举止都融于大自然,使翠翠的形象和大自然美好的风光融为一体的,使读者感到的是她的自然美。其次,都采用原汁原味的语言描写。本文中,夭夭被父亲教训后不以为意,反而聊到岩鹰洞里的聚宝盆说道“我哪天爬到洞里去把它偷了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要我会想,就一定有万千好东西从盆里取出来”,她不以大蛇为惧,反而天真地想象自己拿到聚宝盆后的情景,充分彰显了她的任性天真。而通过她对老水手说的“满满,你快来帮我们个忙!”以及后文对此的解释,我们则可看出此时的夭夭并未被世俗利益沾染,而是对乡亲们都热情以待。《边城》中翠翠对爷爷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写出了她的埋怨、娇嗔。两年前的端午节,当祖父问翠翠明天一个人去城里看划船怕不怕时,翠翠说:“人多我不怕。但是只是自己一个人可不好玩。”这话既是翠翠情窦初开的反映,也是翠翠与傩送爱情故事开始的预兆。翠翠复杂的情思通过朴实的话语表达出来了。最后,都有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烘托。沈先生的笔下,有湘西世界美丽的山水景象:磨坊,漫山的竹子或是橘子,永远有一个老水手撑着船的河……还有奇特的风俗人情:男女对歌、唱小歌、端午节赛龙舟……这样的环境,塑造出了一个个有着山的秀美与水的灵动的湘西少女的形象。本文通过描写少女夭夭帮助家人摘橘子的事件,表现了开始对城市生活产生向往、却能保留着古老湘西社会淳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边城》从四个角度来论述《边城》所描写的风土人情,分别是乡里乡亲的和睦之情、爷爷和翠翠相依为命的祖孙之情、纯情天真又扑朔迷离的爱恋之情、天保和傩送之间的手足之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分析,在沈从文的这篇文章里,除了展现湘西的纯洁、天然之美外,还有哪些事物、现象说明这个地方已经逐渐地受到了现代社会的影响。比如,从文中“长顺想起商会会长昨天和他说的话”而让夭夭“不能单拣大的摘,不能单拣好的摘” ,实际上再结合《长河》其余情节内容,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的湘西已不再是一片完全的人情淳朴的世外桃源,这里也有了官绅恶吏的欺压。比如,在面对父亲长顺“现在不公平,将来嫁到别人家中去做媳妇,做母亲,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可不大好”的告诫后,夭夭的回答却语出惊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嫁为人妻相夫教子是一个女孩子命定的归宿,而夭夭却能勇敢说出“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这也体现了现代自由独立精神对她的影响。文章最后,老水手和夭夭谈到装船去武昌卖橘子,以及城里文明人吃橘子的诸多方式。从夭夭“我不相信,要亲眼去看看”的话以及老水手“城里人都讲卫生,补得精精神神,文文明明”的戏谑之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夭夭等人未能亲眼见到现代城市文明,但或多或少都通过口耳相传、报纸等传统或现代传媒方式,对于现代城市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祀,则必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①求而有得耶,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剑②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材料二: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子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节选自李密《陈情表》)注:①矧shèn:何况,况且。②剑:挟在胁下,这里指抱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术者A谓我岁B行在戌将死C使其言D然E吾不及F见儿之立也G后H当以我语告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指“女子出嫁”,与《项脊轩志》中“吾妻来归”的“归”意思相同,与《归去来兮辞》中“归”意思不同。B.烛,名词用作动词,与《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烛”用法相同。C.矜,指“夸耀”,与《陈情表》中“犹蒙矜育”“不矜名节”的“矜”意思都不同。D.鲜,少,文中是“没有”的意思,与“数见不鲜”“鲜为人知”中“鲜”的意思相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的父亲为官廉洁又喜欢救济别人,去世后没有留下维持生活的钱财,但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自誓、衣食自力,将欧阳修抚养成人。B.欧阳修的父亲每逢祭祀时总会哭泣,因其母亲在世时生活困难没能好好奉养,又因每逢有酒水美食时母亲已无法享用遗憾哭泣。C.欧阳修的父亲认为想给死刑犯求一条生路却没能达成,死者和自己都没有遗憾;如果不为死囚求生路,死去的人可能就有遗憾了。D.欧阳修和李密有着相似的悲惨经历,都幸得母亲或祖母抚育,材料一借助母亲之口写父亲的品行,材料二侧重写祖母抚养自己的艰难。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14.材料一中欧阳修的母亲“何恃而能自守”?请简要概括。〖答案〗10.CEG11.D12.B13.(1)赡养父母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孝顺;施与利益虽然不能遍及每一个人,重要的是心要仁爱。(2)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长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14.①了解、敬佩欧阳修父亲的人品,与欧父感情深厚;②寄望于欧阳修;③为了让丈夫后继有人。〖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算命的人说我在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是真的,我就来不及看到儿子长大成人,以后你要将我的话告诉他。“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有完整的主谓宾成分,主语是“术者”,谓语是“谓”,宾语是“我岁行在戌将死”,应该独立成句,而后面的“使”是后一句的开头,提出假设,所以C处断开;“使其言然”,由“使”引出的假设内容,应该独立成句,所以E处断开;“吾不及见儿之立也”,是假设之后引起的感叹,而“后”及之后的内容,是对母亲的交代,两句中间应该停顿,所以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归”,女子出嫁;/女子出嫁;/回去,归隐。句意:我刚刚嫁过来的时候。/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回去吧。B.正确。相同,“烛”,名词用作动词,点蜡烛;/照亮。句意:曾经在晚上点着蜡烛浏览案卷。/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C.正确。不同,“矜”,夸耀;/怜悯;/注重。句意:不夸耀修饰。/尚且受到怜悯养育。/不注重名声节操。D.错误,与“数见不鲜”中的“鲜”意思不同。“鲜”,很少或没有;/新鲜,新奇;/很少。句意:又没有哥哥弟弟。/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很少有人知道。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因其母亲在世时生活困难没能好好奉养”错,欧阳修的父亲每逢祭祀时哭泣着说的话,是因内心太悲痛而发出的感叹,不一定是其母在世时生活困难没能好好奉养。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养”,赡养父母;“要”,重要的;“博”,遍及;“物”,其他人。(2)“生孩”,出生;“见背”,背离我,抛弃我,去世的委婉说法;“行年”,经历的年岁,年纪;“志”,守节的志向。【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是真发于中者耶!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等内容,可知欧母“能自守”在于了解丈夫,敬佩其人品,夫妻感情深厚。②根据“以有待于汝也”,可知欧母“能自守”在于对儿子欧阳修有所期待,寄予希望。③根据“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后当以我语告之”“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等内容,可知欧母“能自守”在于为了让丈夫后继有人。参考译文:材料一:我不幸,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发誓守节,家里贫寒,还要在生活上自食其力,抚养我,教育我,让我长大成人。母亲告诉我说:“你的父亲为官清廉,喜欢救济别人,乐于结交朋友。他的俸禄虽然很少,常常没有剩余,他却说:‘不要把钱财作为我的累赘。’他去世后,没有留下可以覆盖的一片瓦,可以耕种的一垄地,可以赖以生存的家产。我依靠什么来守节呢?我对你的父亲,大概了解一二,所以对你有所期待。自从我成为你们家媳妇之后,没有来得及侍奉我的婆婆,但我知道你的父亲赡养父母。你自幼失去了父亲,我不能断定你以后是否会有所成就,但是我知道你的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我刚刚嫁过来的时候,你父亲守完你祖母的丧刚刚满一年。每到岁末祭祀的时候,他总是会哭泣着说:‘祭祀即使再丰盛,也比不上活着时薄薄地奉养!’有时敬献酒水美食,又哭泣着说:‘过去常常不够吃,现在有富余的,又哪能让她吃到呢!’刚开始我一两次见到这样的情况,以为他是刚刚守完丧,偶然这样。后来常常像这样,一直到他临终前,没有不这样的。我虽然来不及侍奉婆婆,但从这些事情可以知道你的父亲能侍奉父母。你的父亲为官时,曾经在晚上点着蜡烛浏览案卷,多次停下来叹气。我问他原因,他就说:‘这是一个判了死刑的案件,我想为他求一条生路却办不到。’我说:‘可以为死囚求得生路吗?’他说:‘想给他求一条生路却无能为力,那么死者与我都没有遗憾了;况且为他求生路而又办到了呢?因为有得到赦免的,就知道如果不去求生路,死去的人就有遗憾了。常常为他们求得生路的,还不免错杀,而世上常常有人求他们死。’他回头看见奶娘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就指着你感叹道:‘算命的人说我在戌年就会死,假使他的话是真的,我就来不及看到儿子长大成人,以后你要将我的话告诉他。’他平常教育其他的子弟时,也经常说这些话,我已经听得很熟了,所以能详细地告诉你。他在外面办事,我不知道;他在家,不夸耀修饰,他做的事情,就是像这样。是真的发自于内心啊!唉!他的内心在仁义方面很厚重。这就是我知道你父亲一定会后继有人的原因。你应该要勉励自己啊!赡养父母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孝顺;施与利益虽然不能遍及每一个人,重要的是心要仁爱。我没什么能教育你,这都是你父亲的心愿。”我哭着记下了母亲的教诲,不敢忘记。材料二: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长到四岁,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可怜我孤苦弱小,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始终孤独无依,一直到长大成人。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外面没有关系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一人孤单地独自生活,只有影子作伴。而祖母很久前就疾病缠身,常年躺在床上不能起身,臣早晚服侍饮食药物,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致酒行李贺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①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②。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③,谁念幽寒坐呜呃④。〖备注〗①主父:《汉书》载:“主父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省。资用乏,留久,诸侯宾客多厌之。”②请恩泽:马周因替常何代写政治利弊得失条目而为太宗赏识,因此得到官职。③拏云:犹凌云,指志向高远。④呜呃:悲叹。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致酒:劝酒。行:乐府诗的一种体裁。首句分写自己客中饮酒和主人奉觞祝酒,呼应题目。B.“家人折断门前柳”一句从对方落笔,通过想象家人的望眼欲穿,来表现诗人对家人的思念。C.“空将”的“空”,意为“白白的、徒劳的”,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D.本诗运用了主客对话的方式:“吾闻”的“吾”指劝酒的主人,“我有”的“我”指诗人。16.清代黎简论及此诗说道:“长吉少有此沉顿之作。”沉顿,即沉郁顿挫。试分析本诗在情感表达上是怎样体现“沉郁顿挫”的。〖答案〗15.C16.①前四句写诗人客居长安的情形和潦倒自伤的心情。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悲苦愤激的情怀,接着引古自喻,写无限辛酸之情,最后对面落笔,以家人的望眼欲穿表现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诗情曲折,生动有味。②中间四句,诗人由自伤转为自负和自勉,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他以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③后四句,诗人又由自负和自勉转为自伤,感慨求官而不得的冷落寂寞的处境。末二句音情激越,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④三层意思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直抒胸臆作结,表达其虽备受挫折但凌云之志不改之意。全诗以抒情为主,并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具有情节性,语言新奇警迈,诗意豪健警拔,音情高亢,别具一格。〖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意为‘白白的、徒劳的’”“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错误。这里的“空”是“只是”之意,整句的意思是“只凭纸上几行字”。作者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是只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并不是表达了诗人对马周的遭际感到叹惋无奈。故选C。【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这首诗写诗人客居长安,求官而不得的困难处境和潦倒感伤的心情。诗人以不得志的人的身份作客饮酒,前四句写作客的情形和潦倒自伤的心情。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表示以酒解愁的意思。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从客方(即诗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翁语)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七字画出两人的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偃的故事。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诗人以他来自比,“困不归”中含有无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的望眼欲穿,写出诗人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笔。引古自喻与对面落笔同时运用,都使诗情曲折,生动有味。经过这两句的跌宕,再继续写主人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中间四句,诗人由自伤转为自负和自勉,引汉代名士主父偃和唐代名士马周自比,说明他自己有经世之才,早晚会得到皇帝赏识。“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人的开导写得很有意味,他抓住上进心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他的处境比主父偃更为狼狈。为了强调这一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看似无理,实际上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像这样困厄难堪,以后却时来运转,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唐太宗十分高兴,予以破格提拔。“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说的就是这件事。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但这番语言很富于启发性。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乎是:政治出路不只是有一种途径,“囊锥”终有出头之日,科场受阻也不能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被唐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犯龙颜请恩泽”,主动自荐,似乎又在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四句以古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之意。后四句,诗人又由自负和自勉转为自伤,感慨自己冷落寂寞的处境。三层意思转折跌宕,沉郁顿挫,而以怀才不遇之意加以贯通。“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诗人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鸡一声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他的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而“天下白”的景象更是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谁念幽寒坐呜呃”,“幽寒坐呜呃”五字,用语独造,形象地刻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行》)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颇具兴发感动的力量,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施展抱负的心情。本诗是劝酒致词之歌,通过对主父偃和马周两个古人故事的叙述,抒发诗人遭受迫害后的一种哀愤之情,表达其虽备受挫折但凌云之志不改之意。全诗以抒情为主,并运用主客对白的方式,具有情节性,语言新奇警迈,诗意豪健警拔,音情高亢,别具一格。(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用拟人手法表现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后,百姓因遭受战乱而不堪回首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从万物的欣欣向荣里,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和人生短暂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苏轼《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有异曲同工之妙。(3)毛相林43年坚守偏远山村,坚持苦干实干,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这开路的艰难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下,微短剧、微综艺发展如火如荼,在影视领域掀起一股注重强情节、快节奏的“短视频化”创作热潮。然而,①与这一趋势形成鲜明对比,②另一类弘扬农耕文明的影视作品注重工笔细描,③讲求娓娓道来,④给观众创造了一种沉静美好的生活氛围,⑤在治愈心灵的同时,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⑦追求立意和审美上的创新突破,⑧引领了一种影视创作领域的健康新风尚。田间嫩绿的秧苗、一天劳作后归途上的落日余晖、深夜抢收水稻时夜空突然绽放的烟花都凸显出此类创作特有的诗意与温情,观众们看过之后瞬间感觉“被治愈”了。但随着作品数量增多,A。在弱化了竞争、对抗等戏剧张力之后,琐碎的日常劳作内容如何避免变成流水账,过滤了复杂社会关系、只过小日子的情节如何避免变成“电子榨菜”,这些问题B,需要创作者们理性分析,认真解决。单靠打卡旅游、走马观花地体验田园生活,已经很难引发观众的深层心灵共鸣,台前幕后的创作者必须对农耕文明进行切实了解、深刻体会。18.下列句子中的“都”和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B.经过一场浩劫,有多少村庄城镇在这里衰落了。现在就是一间房屋的地基都寻不到了。C.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D.都是我的马虎大意,我们这次没能赢得比赛。19.在文中A、B处填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表述错误,请指出序号并加以修改。〖答案〗18.C19.A.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问题也暴露出来B.成为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瓶颈20.④“创造……氛围”改为“营造……氛围”;⑦“追求……创新突破”改为“实现……创新突破”。〖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都”是副词,表示全部包括在内。A.副词,表示“甚至”,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极端的、异常的或不大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B.副词,表示“已经”;C.副词,表示全部包括在内;D.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多含有责备的意思。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后文讲述的是“作品数量增多”之后“农耕文明影视创作”暴露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故可填“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问题也暴露出来”。第二处,根据后文阐述,说明这些问题已经限制和阻碍了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发展,使其停滞不前,故可填“成为农耕文明影视创作的瓶颈”。【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语句语病有:一、④句中“创造……氛围”搭配不当,应改为“营造……氛围”;二、⑦句中“追求……创新突破”搭配不当,应改为“实现……创新突破”。(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瓦沟里的残雪尚未融尽的古戏楼前,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祆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还有如我一样不知子丑寅卯的男孩,也是穿过一个冬天开缝露絮的黑色棉祆棉裤,旱烟的气味弥漫不散;伏天“忙罢会”的戏台前,一片或新或旧的草帽遮挡着灼人的阳光,却遮不住一幢幢淌着汗的紫黑色裸膀,汗腥味儿和旱烟味弥漫到村巷里。我在这里接受音乐的熏陶,是震天轰响的大铜锣和酥脆的小铜锣截然迥异的响声,是间接许久才响一声的沉闷的鼓声,更有作为乐团指挥角色的扁鼓密不透风干散利爽的敲击声。在我久居的日渐繁荣的城市里,眼前会幻化出旧时储存的一幅幅图景,在刚刚割罢麦子的麦茬地里,一个光着膀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的关中汉子,尽着嗓门吼着秦腔,那声响融进刚刚翻耕过的湿土,也融进正待翻耕的被太阳晒得亮闪闪的麦茬子,融进田边沿坡坎上荆棘杂草丛中,也融进已搭着原顶的太阳的霞光里。还有一幅幻象,一个坐在车辕上赶着骡马往城里送菜的车把式,旁若无人地唱着戏,嗓门一会儿高了,一会儿低了,甚至拉起很难掌握的“彩腔”,在乡村大道上朝城市一路唱过去……(节选自陈忠实《秦腔》)21.文中加点的词语“一律”“开缝露絮”都是“黑色棉袄棉裤”的修饰语,在表达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2.画横线的句子与“一个光着膀子的关中汉子,握着鞭子,扶着犁把儿,吆牛翻耕土地”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原句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答案〗21.“一律”强调普遍性,表明这里的贫困落后;“开缝露絮”突出衣服的破旧,也表明这里物资匮乏,贫穷。22.原句为一个长短语,强调的重点是“关中汉子”,前面有多重定语,起强调作用;改句为一组小短句,重在叙述关中汉子扶犁耕地的情景,与下文衔接不够紧密。〖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短语表达效果的能力。“拥集着几乎一律黑色棉祆棉裤的老年壮年和青年男人”中“一律”表明棉祆棉裤全是黑色,没有例外,强调普遍性;意在告诉读者这里贫困落后。“开缝露絮”既表明衣服穿得时间久了,破旧不堪;也表明这里经济落后,人们生活贫苦。【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从句式结构上看,原句中“关中汉子”前有多项定语,表述严密,强调关中汉子的神态动作,这一形象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改句则由一组短句构成,只是平淡地叙述,表达效果一般。从上下文的关系来看,“尽着嗓门吼着秦腔”前面缺少主语,原句更适合与下文搭配,连贯自然;而改句与上下文衔接不够自然。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如水,不会只平静无波、顺流而下,还会遇横阻之坎、遇壁立之崖,当此情景,有人选择绕,有人选择迎。实则绕,是一种智慧;迎,是一种精神。人生如此,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也是如此。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今天为学求知,未来勇担时任,以上材料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以水为喻来说人生,写出了人生会遇到的两种状态,一种是平静的、顺利的,一种是坎坷的、阻挡的。之后材料的重心落在遇到后一种状态时的应对方法,面对阻碍,有人用“绕”来解决问题,有人用“迎”来直面险阻。第二句话是对第一句内容的升华,选择绕,是一种智慧的表现;选择迎,是一种勇敢的精神。第三句话指出“绕”和“迎”不仅对个人的成长有启示作用,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综上,本次作文重在引导考生思考遇到阻碍困境时,既要有“绕”的智慧,学会转换思维、灵活变通,找寻另一种思路;又要有“迎”的精神,要迎难而上,不畏惧退缩,笑迎挑战,乐观以对。写作时要能够从两个方面辩证分析,并能结合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来写“绕”和“迎”带来的启示。写作时,可以将“绕”和“迎”联系起来,认识到“绕”是一种思维智慧,“迎”是一种意志精神,二者都是在面对困难阻隔时可共同保持的良好优势,会更有深意;若能进一步深入思考,认识到“绕”其实不是畏惧和躲避,“绕”中体现着“迎”的积极态度;“迎”不意味着冲动蛮干,“迎”中可以有“绕”的明智转弯,分析阐释两个话题体现的辩证逻辑关系,会更有思想。如在开头提出时代浪潮奔涌,新时代吾辈青年应既像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也懂得变通,转换角度。然后分别论述“迎”,是向前,是积极,是追求,是进取。“绕”,是调整,是转换,是灵活。最后辩证分析“迎”与“绕”是人生的一种哲学,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我们需要用“迎”的勇气,去追求,去实现自我。我们也需要用“绕”的智慧,去思考,去反思自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属于自己的目标,属于自己的精彩。立意:1.适时转弯,“绕”出柳暗花明2.风雨在途,“迎”来丽日晴天。3.当“绕”也当“迎”,兼具智慧与精神才能赢得成功。4.“绕”中有“迎”姿,“迎”中有“绕”智。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之愿,将自己的全副心灵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大地。知识者的理性让鲁迅自觉肩负起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重任,对于大众启蒙的自觉承担成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最重要的立足点。在《阿Q正传》《故乡》《祝福》《风波》《药》等小说中,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一方面忠实记录了生活在贫困凋敝的乡村中的农民的悲惨命运,另一方面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乡土中国沉重的封建意识。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表现出他冷峻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而沈从文乡土抒情小说的出现,则在描绘乡土人物与场景上带给人们耳目一新之感。这些作品所展示的中国遥远边地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与人物剪影显得别具一格。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边城》中渡船老人的勤劳、善良、敦厚,凡一切传统美德都不缺少;有头有脸有身份的船总顺顺,大气豪迈,正直公平,扶贫救困,很受茶峒人的敬重;顺顺的两个儿子,皆结实如虎、豪勇爽直,与人搏斗敢挺身而出,吃苦出力也不畏缩;翠翠更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情的化身,隽秀的山水和古朴的民风,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美丽、热情、纯真,心怀美好的憧憬与期待,她那循乎自然的生活方式与在爱情中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式思恋与坚贞,都是作家讴歌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生与人性。这种自然的人生与善良的人性。在沈从文特异的“湘西世界”里比比皆是。他们热情、勇敢、诚实、勤劳、朴素的人性超乎自然,这是“乡下人”的道德状态与人格气质。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因此,我们可以说,沈从文的重塑民族品德与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有着大体一致的目标。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其终极目标都是如何使我们的民族强盛起来。(节选自《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比较研究》,有删改)材料二:虽然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都与民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但因为各自民俗文化的差异,他们乡土小说的创作又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作家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安排。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以文艺来改造国民精神后,鲁迅的注意力更多地从世界的科学物质文明的介绍,转入对人类精神文明的推崇。这一创作目的在其乡土小说中尤其集中反映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与刻画上,他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借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反映中国专制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愚民手段。因此,我们随处可见鲁迅笔下的人物普遍主体性缺乏、生命意识盲目、高度压抑和病态,甚至奴性十足。相对而言,在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另外一副情景。“湘西世界”中的人们与现实世界抗衡,不断地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人们没有奢华的物质享受,没有高深的知识学问,甚至没有高雅的举措,但正是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充满了“野性”,如翠翠、萧萧、老船夫等人。他们虽然也各有人生困境,却不为物累。他们热情乐观、自由单纯而自然健康,与周围的山水景致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鲁迅和沈从文分别代表了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史上的两种不同倾向。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力图再现二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面貌,写出“乡间的死生”和“泥土的气息”,力图表现中国农村的凋敝,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中国农村的景象。而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所以,沈从文的小说是把美和爱推向极至,美和爱浸透在每篇小说中,这是他审美观念的核心。(节选自《民俗视角下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创作比较》,有删改)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对乡土生活的描写,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解决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问题。B.《边城》塑造“乡下人”集多种“爱”与“美”的人性于一身,构建了自然原始的湘西世界,再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C.沈从文的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在这种自然状态里生存的没有被异化的“自然人”,都充满了“野性”。D.沈从文属于乡土小说的浪漫派,他的小说描绘与赞颂美好纯洁的人生人性,把美和爱推向极致,是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迅身上具备的思想革命意识和启蒙精神,在他关心农民的命运、希望农民能突破精神枷锁进而获得理性认识上面得以体现。B.《边城》中的各色人物,或者体现纯洁美好的人性,或者充满生命的力量,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C.沈从文笔下的渡船老人、翠翠、顺顺、顺顺儿子等,都是不为物累、热情乐观的“自然人”,坚守着人的情怀、价值、理想和灵魂。D.两则材料都对鲁沈二人的乡土小说进行了分析比较,材料一侧重两人表现方式的不同,材料二侧重小说文学风貌不同的具体表现。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哪一个不能体现鲁迅对“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描绘()A.《祝福》中,祥林嫂在多座“大山”的压迫下,最终在祝福时孤苦无依地死去。B.《药》中,夏瑜在对敌斗争中不要命,不动摇,甚至觉得打他的阿义“可怜”。C.《阿Q正传》中,阿Q被打后,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D.《狂人日记》中,满村尽是“吃人”之人,他们将狂人锁住,似是想吃他肉。4.鲁迅与沈从文心怀救国之愿,他们的乡土小说目标皆是以“文”强国,但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5.有人认为,“乡间的死生”包括宗法制农村中的世态炎凉、无产者的不幸、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社会心理对弱者的压迫等内容。请任选两点,分析《阿Q正传(节选)》是如何体现“乡间的死生”的。〖答案〗1.D2.B3.B4.①鲁迅是现实主义,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的目的。鲁迅把乡土农民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对乡土社会进行剖析,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②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5.①他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表明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体现了宗法制农村中的世态炎凉;②阿Q没有土地、家庭。居住在土谷祠中,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和做帮工来维持生计,体现了无产者的不幸。③“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选文中的阿Q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社会心理对弱者的压迫。〖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判断的能力。A.“解决了”错误,原文为“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B.“再现了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理解错误。原文“沈从文把民族出路的探索和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完美人生形式的再造上”,并不是真实再现。C.“作品构建的世界,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偷换概念,原文“他构建了另外一个区别于鲁迅所构建的乡村世界的‘湘西世界’,无论是自然景致、生活景观,还是传统习俗,都是原始的、未开化的”,选项将“湘西世界”替换为“作品构建的世界”;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B.“正因如此,小说显得本色质朴,让人读来津津有味”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可见二者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药》中的夏瑜是反抗,不是沉默。不能体现“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鲁迅与沈从文皆是心怀救国之愿,皆是以“文”强国,皆是乡土作为描写对象的作家,但是鲁迅是现实主义,沈从文则属于浪漫派。表现形式不同。①“以鲁迅为代表的作家群,他们上承五四初期作家对农村疾苦的反映,下启三四十年代的作家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鲁迅是现实主义,“鲁迅的小说创作从一开始就是以启蒙为目的,并且一直坚持到最后,因此,自决意弃医从文”鲁迅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来达到改造国民性(革命和启蒙)。“鲁迅选择了乡土农民的生活为描写对象,他把对民族现实的关注和对未来的焦虑,落实在对鲁镇、未庄等社会的剖析描写中”鲁迅把乡土农民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对乡土社会进行剖析;“对于乡村世界,他既有清醒的认识又有冷静的批判,他更关心的是农民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鲁迅提出了农民如何突破旧的精神枷锁、获得新的理性认识的命题。②“沈从文则是相反,属于乡土小说中的浪漫派,表现的是中国农村的田园式的景象和理想化的生活”沈从文属于浪漫派,以对理想世界的构建来寄托变革现实的希望。“作品中表现出对于乡村生活极为温柔的眷恋和对于地方风俗充满温馨的欣赏与陶醉,本色质朴,读起来津津有味。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与鲁迅的剖析社会病态不同,他总是以全副笔力赞颂美好的自然、生命的力量和纯洁朴实的人性。【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提出见解的能力。①《阿Q正传(节选)》中阿Q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这种扭曲的思想形成,是因为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体现了宗法制农村中的世态炎凉;②“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阿Q没有土地,没有家庭。居住在土谷祠中,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和做帮工来维持生计,没有社会地位,容易被人欺负,体现了无产者的不幸。③“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选文中的阿Q面对对手,力量薄弱他就欺负。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打,就无端迁怒于小尼姑。在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般威风。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社会心理对弱者的压迫。(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摘橘子沈从文萝卜溪滕家橘子园,大清早就有十来个男男女女,爬在树桠间坐定,或用长竹梯靠树,大家摘橘子。人人各把小箩小筐悬挂在树枝上,一面谈笑一面工作。夭夭不欢喜上树,便想新主意,自出心裁找了枝长竹杆子,杆端缚了个小小捞鱼网兜,站在树下去搜寻,专拣选树尖上大个头,发现了时,把网兜贴近橘子,摇一两下,橘子便落网了,于是再把网兜中橘子倒进竹筐中去。众人都是照规矩动手,在树桠间爬来转去很费事,且大大小小都得摘。夭夭却从从容容,举着那枝长竹杆子,随心所欲到处树下走去,选择中意的橘子。且间或还把竹杆子去撩拨树上的嫂嫂和姐姐,惊扰他们的工作。夭夭既不上树,离开树下的机会自然就格外多。一只蚱蜢的振翅,或一只小羊的叫声,都有理由远远的跑去。她不能把工作当工作,只因为生命中储蓄了能力太多,太需要活动,单只一件固定工作羁绊不住她。她一面摘橘子还一面捡拾树根边蝉蜕。直到后来跑得脚上两只鞋都被露水湿透,裤脚鞋帮还胶上许多黄泥,走路已觉得重重的时候,才选了一株最大最高的橘子树,脱了鞋袜,光着两个白脚,猴儿精一般快快的爬到树顶上去,和家中人从数量上竞赛快慢。橘子园主人长顺,手中拈着一支长长的软软的紫竹鞭烟杆,在冬青篱笆边看家中人摘橘子。有时又走到一株树下去,指点指点。见小女儿夭夭已上了树,有个竹筐放在树下,满是特大号火红一般橘子。长顺想起商会会长昨天和他说的话,仰头向树枝高处的夭夭招呼:“夭夭,你摘橘子不能单拣大的摘,不能单拣好的摘,要一视同仁,不可稍存私心。都是树上生长的,同气连理,不许偏爱。现在不公平,将来嫁到别人家中去做媳妇,做母亲,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可不大好。”夭夭说:“爹爹,我就偏要摘大的。我才不做什么人妈妈媳妇!我就做你的女儿,做夭夭。较远一株树上,一个老长工正爬下树来,搭口说:“子树上厚皮大个头,好看不中吃。到了十二月都成绣花枕头,金镶玉,瓤子同棉花紫差不多,干瘪瘪的,外面光,不成材。”夭夭说:“松富满满,你说的话有道理。可是我不信!我选好看的就好吃,你不信,我同你打赌试试看。”长顺正将走过老伴那边去,听到夭夭的话语,回过头来说:“夭夭,你赶场常看人赌博,人也学坏了。近来动不动就说要赌点什么。一个姑娘家,有什么可赌的?”夭夭被爹教训后不以为意,一时回答不出,却咕叽咕叽的笑。过一会,看爹爹走过去远了,于是轻轻的说:“辰溪县岩鹰洞有个聚宝盆,一条乌黑大蟒蛇守定洞门口,闲人免入,谁也进不去。我哪天爬到洞里去把它偷了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只要我会想,就一定有万千好东西从盆里取出来。金子银元宝满箱满柜,要多少有多少,还怕和你们打赌?”另外一个嫂嫂说:“聚宝盆又不是酱油罐,你哪能得到?作算你夭夭有本领,当真得到了它,不会念咒语,盆还是空的,宝物不会来的!”各人都在树上高处笑着,摇动了树枝,这里那里都有赤红如火橘子从枝头下落。夭夭上到最高枝,有意摇晃得厉害,掉落下的橘子也就分外多。照规矩掉下地的橘子已经受损,必另外放在一处,留给家里人解渴。长顺一面捡拾树下的橘子,一面说:“上回省里委员过路,说我们这里橘子像摇钱树。夭夭得不到聚宝盆,倒先上了摇钱树。”夭夭说:“爹爹,这水泡泡东西值什么钱?”长顺说:“货到地头死,这里不值钱,下河可值钱。听人说北京橘子两毛钱一个,上海一块钱两斤;真是树上长钱!若卖到这个价钱,我们今年就发大财了。”住对河坳上守祠堂的老水手,得到村子里人带来的口信,知道长顺家卖了一船橘子给镇上商会会长,今天下树,因此赶紧渡河过萝卜溪来帮忙。夭夭眼睛尖,大白狗眼睛更尖,老水手还刚过河,人在河坎边绿竹林外,那只狗就看准了,快乐而兴奋,远远的向老水手奔去。夭夭见大白狗飞奔而前,才注意到河坎边竹林子外的来人,因此也向那方面走去。在竹林前和老水手迎面碰头时,夭夭说:“满满,你快来帮我们个忙!”这句话含义本有两种,共同工作名为帮忙,橘子太多要人吃,照例也说帮忙。乡下人客气笑话,倒常常用在第二点。所以老水手回答夭夭说:“我帮不了忙,夭夭。人老了,吃橘子不中用了。一吃橘子牙齿就发酸。你家屋后那烂甜白杏子不推辞,一口气吃十来个,眼睛闭闭都不算好汉。”话虽如此说,老水手到了橘园里,把头上棕叶斗笠挂到扁担上后,即刻就参加摘橘子工作。夭夭在老水手树边,仰着个小头,“满满,我想要我爹装一船橘子到武昌去,顺便带我去,我要看看他们城里文明人吃橘子怎么下手。用刀子横切成两半,用个小机器挤出水来放在杯子里,再加糖加水吃,多好笑!他们怕什么?一定是怕橘子骨骨儿卡喉咙,咽下去从背上长橘子树!我不相信,要亲眼去看看。”老水手把额纹皱成一道深沟,装作严肃却忍不住要笑笑。“他们城里人吃橘子,自然是这样子,和我们一块钱买两百个吃来不同!他们舍不得皮上经络,就告人说:书上说这个化痰顺气,‘到处是痰多气不顺的人,因此全都留下化痰顺气了。城里人都讲卫生,补得精精神神,文文明明。”(节选自沈从文《长河》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夭夭摘橘子不公平,将来对待孩子也一定不公平,这表现出长顺见微知著和严慈相济的教育智慧。B.“聚宝盆”的故事,表现了夭夭的天真和无忧无虑,也暗示文章主旨:纯良的人们向往富足的生活。C.老水手跟夭夭的谈话,有戏谑,有责备,也有疼爱,亲切的邻里关系中,洋溢着浓郁的人情美。D.相较《边城》宁静、祥和的理想生活状态,本文写摘橘子和卖橘子,体现出对现实的观照和思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橘喻人,通过摘橘子、吃橘子等塑造人物形象;橘也是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B.老水手古道热肠,老长工质朴识广,他们身上都体现出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C.夭夭和翠翠都是湘西少女的代表,二者性格都表现出外向的延展,不因人生变故而感到忧惧。D.本文语言同《边城》相似,自然而温情,又多了些乡土气息的口语,与人物、场景融为一体。8.本文中的夭夭和《边城》中的翠翠,都给读者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请结合两篇小说谈谈沈从文塑造女性形象的方法。9.在《长河》的题记中,沈从文先生就曾提到:“‘现代’二字已经到了湘西。”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C7.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