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认识米教案7篇_第1页
人教版认识米教案7篇_第2页
人教版认识米教案7篇_第3页
人教版认识米教案7篇_第4页
人教版认识米教案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认识米教案7篇

只有仔细记录教案,我们才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想

要提升我们的课堂效率和教学进度,我们就要提前预备好具体的教案,

人教版熟悉米教案7篇,。

人教版熟悉米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班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熟悉圆柱,把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同学经受操作、观看、比较和探究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和

推断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把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进展空间观念,把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预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弓I"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老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同学已有阅历的回

顾,为新学问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同学思索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学

问?(同学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觉圆柱。

L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现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

筒。

3.看一看、想一想:

仔细看课本P17,重点观看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索: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

征?

②观看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外形?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同学自说说自己的思索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

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四周

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

高。

(二)共学-小组合作,理解圆柱

1.剪一剪,量一量,议一议

拿出你制作的圆柱模型,四人小组争论:

①圈:剪一剪你的圆柱模型。

②量一量:量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直径;及身高不同大小

圆柱的高。

③说:说一说你发觉的圆柱两个底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圆柱的

四周是什么外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2.展一展,评一评

讲解要求:

①你发觉的圆柱上下两个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②圆柱四周的面(上下面底面除外)是什么外形?

③圆柱的高矮和什么有关系?

小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

柱四周的面(上下两个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

离叫做高。

4.探究拓展

把一张长方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木棒,看看转出来的是

什么外形?

小结:长方形硬纸围绕木棒快速转动,可以转成一个圆柱。

三、测"新"评标-达标检测,评价目标

L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1)指出下面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2)圆柱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外形?

(3)圆柱有几个侧面,几条高?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1)图一的旋转轴在哪里?

(2)图二的旋转轴在哪里?

(3)为什么同一个长方形会旋转不同的圆柱呢?

3.练习三第1题

依据你对圆柱的理解,你能精确地推断出下面的图形哪些是

圆柱吗?想一想为什么其他图形不是圆柱?圆柱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四、结"新〃拓标-全堂总结,拓展延长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学问,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柱

底面2个

侧面1个

高一样长

人教版熟悉米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熟悉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识

平常学过的图形。

2、进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力量和制造力。

教学重点:

熟悉、辨认各种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拼图。

教学过程:

一、借助七巧板,熟悉平行四边形。

1、出示七巧板,讲解,这叫做七巧板。

2、5号图是什么形?一一号图是三角形。

3、3号图是平行四边形

4、说说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5、这些图形中有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哪些图形比较大,哪

些图形比较小,哪两个图形一样大?

一、拼一拼

1、剪下附业页中的七巧板,完成七巧板的制作。

2、引导同学进行拼图。

⑴拼出正方形

⑵拼出三角形

3、你还能有不同的拼法吗?

三、练一练

1、拼出书中图形,想一想这些图形像什么?

2、讲“守株待兔”的故事,并拼一拼。

3、你还能拼出哪些好玩的.图形。

四、小结

这节课你觉得好玩吗?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图形嬉戏,它已有

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人教版熟悉米教案篇3

1.课件出示问题:

①圆柱两底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方法证明?

②用直尺量一量你手中圆柱的高,你发觉什么?

2.小组观看争论。同学汇报: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板书:面积相等)老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预设:剪

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看是否重合。(分别请同

学演示验证)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洁?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有利于同学有序地开展讨论

活动,在相互合作、相互补充中培育小组协作精神。动手操作有利于

增加同学直观感知,让同学更好地理解圆柱的特征,通过多种方法的

展现验证拓宽同学思维。

3.圆柱的高。课件显示:一个圆柱高度变化过程。请同学观看:圆

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请看屏幕,圆

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

之间的距离叫做高)老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依据同学

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耀。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

有很多条,高的长度都相等。老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圆柱中心的高,指不到)面对很多条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

(为了便利一般测量侧面上的高)老师:请看这样画一条线段是它的

高吗?(三角板斜放)预设: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当垂直于

两个底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课件演示)

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深",一个1

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水管也是圆柱形

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设计意图】把抽象的立体图形还原于生活原形,更好关心同学建

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以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4.嬉戏拓展,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

(1).出示一个硬纸板做成的长方形(长10cm,宽5cm),用长

尾夹将其10cm的长固定在小木棒上。老师:这个简易的玩具跟我们

今日所学的圆柱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快速地转动木棒,看看会发

生什么奇迹?同学:转动起来是一个圆柱。老师:是怎样的一个圆柱?

你能用详细数据来描述一下吗?(底面半径为5cm,高为10cm的

一个圆柱)

(2).假如我把这个长方形5cm长的那一边夹住后再转,转出来

的圆柱跟刚才的一样吗?想象一下: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圆柱?(一边

说一边用手势表示)消失的圆柱和你想象的大小一样吗?和我们生活

中常见的什么物体大小差不多?

(3).同一个长方形,为什么转出来的圆柱不同?假如有一个长方

形长是150厘米,宽是30厘米,快速旋转,会形成一个多大的圆柱?

?设计意图】使同学从旋转的角度熟悉圆柱,即长方形的一条边快

速旋转,形成圆柱外形,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通过想象、

用手势比划大小、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物品,最终看圆柱辨长方形,层

层递进,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4.小结圆柱特征。老师:现在谁来完整的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看

板书)?

(四)练习巩固(课件出示)

第1题:指出下列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依据同学回答,课件

出示相应名称。)

第2题:(读出下面各圆柱的有关数据。单位:厘米)

叫同学回答。

第3题:推断。指名同学回答,并说理由。

第4题:想一想,围起来能得到什么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关心同学进一步明确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

特征,巩固所学的学问。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感想?

板书设计:

圆柱的特征

两个底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曲面)

圆柱的高有很多条

人教版熟悉米教案篇4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让同学通过动手、观看、合作、沟通等活动熟悉长方体、正方体,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

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同学在观看与操作中把握长、正方体的特征,在活动中提高同学

的实践力量。

(2)同学在观看、比较、发觉长方体、正方体间的联系与区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同学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其价值,增

加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团结合作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

的含义,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难点: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得长、宽的联系。

教学具预备:

老师:课件、长方体模型、实物、土豆、小棒、橡皮泥()

同学: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师:大家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机器人)

它是由什么外形的物体组成的?(长方体)

以前咱初步了解了长方体,这节课,咱们一起学习熟悉长方体。(板

书:长方体)(意图:机器人取材于同学手工课上的作品,既贴近生活

激趣,有很好的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感知面、棱、顶点

(一)找生活中的长方体物品(同学说老师评价乂意图从生活实物入手,

让同学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操作试验,感知面、棱、顶点

(1)每个同学拿出自己预备的长方体物品。

(2)师:老师没有遗忘找长方体物品了,所以就带来了一个土豆,现

在要把它变成长方体。

①(切一刀)消失了面,请同学上来摸一摸,感觉平平的。(板书:

面)

②(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观看你有什么发觉?(两个面相

交于一条边)

师:这条边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③(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在切一刀)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

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乂意图:让同学在动手中感知长

方体的面、棱、顶点,经受动手、观看、思索这一过程,让同学觉得

数学学问也可以这样欢乐学会。)

师:咱们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赶快拿起手中的长方体找

找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征?

2、探究面的特征

⑴同学拿出预备的长方体,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个面,数一数一共有

几个,看一看每个面是什么外形。

(2)指名说发觉。

(3)同学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会长方风光的特征。

3、探究棱的特征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了长方体"面”的特征,想不

想知道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征?

同学小组探究,老师参加活动。

(2)班内沟通。老师从同学的沟通中提取出“棱〃的特征。

同学说自己的发觉,补充。

(3)同学上台演示。

(4)观看课件,再次体验棱的特征。

(5)再次体验棱的特征。(意图:突破棱的熟悉这一重点,促使同学

有有针对性的讨论,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留意引导同学怎样有

序观看、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育同学动手、

动口、动脑的力量,小组合作力量。)

4、探究顶点的特征

⑴请同学拿出长方体实物,摸一摸长方体的顶点,数一数共有几个

顶点?

(2)同学操作沟通。

(3)观看课件,验证自己的发觉。

5、熟悉长、宽、高

同学看视频,感知长方体的长、宽、高。(意图:在独自思索中,

落实数学需要静的发觉,在小组合作中,熬炼同学沟通汇报的规律思

维,提高同学的团结合作力,竞争意识,在观看课件视频中,区分长

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

学习、计算有着亲密的联系)

6、熟悉立体图形

(1)请同学们观看讲台上的长方体,你能看到几个面?

(2)老师向位置不同的同学提问,得到最多能看到长方体三个面的答

案。

(3)课件展现用虚线画出的其他面。

7、利用小棒、橡皮泥等材料动手做长方体。(意图:同学在制作中

将所学学问加以实践消化,体验合作的欢乐与胜利)

(三)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演示长方体慢慢变成正方体。

师:(出示课件)看长方体现在在变,变成什么了?(正方体)

探讨: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

特点呢?请你用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

比一比,然后再小组中沟通自己的发觉。

同学汇报沟通,多指定几个同学说。老师评价鼓舞。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

①让同学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进行观看、归纳,再同桌沟通

观看结果。

②汇报沟通。同学间相互补充。老师相机板书

③:引导小结出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

在以前我们学过的正方形是特别的长方形,师指着板书,我们可以

得出结论:正方体是一种特别的长方体。

④同学看课件,用两个椭圆表示的长方体与正方体间的关系。(意

图:同学在学会了长方体后,老师采纳半扶半放的方式熟悉正方体,

让同学能够学会学问的迁移,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完成第1填空题: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棱长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每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

每条棱长都()。

(3)长方体中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4)在墨水瓶盒,魔方玩具,排球中,()的外形是长方体,()的外形

是正方体。

完成2题: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让同学相互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

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四、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老师也参加谈收获,总体评价同学的表现,

以此激励同学。

五、作业: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框架,这根铁

丝长多少分米?

人教版熟悉米教案篇5

教学目标

在动画动手操作总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绽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

关系,培育数学素养。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绽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光凭

字面很难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肯定的空间理解力量,动手

动脑力量,将静态的画面转为动态画面,具有肯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圆柱的侧面绽开图与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需要具有肯定

的空间理解力量,同学较难感受。

教学方法

L通过动手操作,动画演示了解构建圆柱的侧面绽开图与底面周长

和高的关系。

2.通过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亲密联系,体验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

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2.圆柱毕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二、学问讲解(难点突破)

3.熟悉圆柱的底面、高和侧面

(一)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各部分的组成和特征。

师:那么圆柱毕竟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①、用手摸一摸、滚一滚,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何不同?你

发觉了什么?

②、圆柱有几个面组成?

③、小组争论并验证:两个底面有什么关系?

④、量一量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汇报:

同学动手操作,小组内沟通感知。

师:哪一组同学来给大家说说看,圆柱有哪些特征?你们是怎么验

证的?

(同学汇报,老师即时补充)

a组:指出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2个底面相

等。

b组:知道圆柱有3个面组成,2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c组:帮助下指出圆柱的3个面。

生:我们知道了圆柱有3个面组成,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

生:上下两个面是圆形。

生: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

师:指一指手中圆柱的底面、侧面。

(板书:2个底面,1个侧面)

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

(三)、观看、比较圆柱底面的特征。

a组生:圆柱的两个底面都是圆,大小相等。

师:你是怎样知道两个底面相等的?

预设:剪出来比较、量直径计算、画在纸上倒过来观看是否重合。

(分别请同学演示验证)

师:用哪种方法验证最简洁?

a组生:画在纸上倒过来观看。

(四)、圆柱的高。

师:圆柱的高什么发生了变化?

引导:哪段距离表示圆柱的高?

请看屏幕,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叫圆柱的高。

(课件出示: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师:圆柱的高在哪些地方可以找到?

依据同学的回答,课件上显示并用有颜色的线闪耀。

师:你能在你的圆柱上指出这条高吗?

老师讲解:高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应当垂直于两个底面。

(五)、圆柱的侧面

(1)、组织同学摸一摸圆柱形的模型,看一看圆柱侧面在哪里,猜

想一下侧面绽开后是什么外形。

组织同学分小组操作:剪开一个圆柱模型的侧面,再绽开观看。

得出结果:ab组:圆柱的侧面绽开后是一个长方形。

(2)动手剪一剪

沿着罐头盒的侧面剪开,绽开的包装纸是什么图形?

(留意剪刀的平安使用)

(六)学问小结

圆柱有2个完全相同底面和1个侧面组成。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

圆柱的高。

三、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4.学问拓展

(一)、圆柱的高还有其他的说法。

(课件演示)你看:一口水井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

是“深”,一个1元硬币是圆柱形的,这个圆柱的高还可以说是"厚",

水管也是圆柱形的,它的高还可以叫"长"。

(二)、师:为什么树干都是圆柱形的?

(课件出示小学问)圆柱具有较大的支撑力。树木的树冠全靠主干

支撑。特殊是硕果累累的果树,上面挂着很多果实,需要强有力的树

干支撑,才能生存。

圆柱形的树干没有棱角,狂风吹打时,不论风卷着尘沙、杂物从哪

个方向吹来,受影响的都只是极少部分,不易受到冲击的损害。因此,

树干的外形是圆柱形的,这是树木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也是长期

进化的结果,更是为了适应生长的需要。

四、小结

我们熟悉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这一类图形有几个共同的特

点:比如它们的上、下底面都是完全相等圆,侧面绽开后是一个长方

形。

人教版熟悉米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班级(上册)第29〜32页

教学目的: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

作用。

2、在详细生活情境中,感受并熟悉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

大约有多重,使同学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同学感受到生活到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1、感受并熟悉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

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学问的过程中进展同学的观看、想像、沟通、试验等力

量;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同学熟悉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预备:小黑板、挂图、大米、台秤、弹簧秤、书、1千克铅块、

两个同样大小的盒子(一个是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推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

同学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看)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

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同学说。

这时大家消失了两种答案,并有争辩。关键是在于这两样东西差不

多大,关靠眼睛看不出谁重谁轻。谁能有什么简洁的方法快速的推断

出究竟谁重呢?

(用手掂一掂)

让同学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究竟有多重呢?我

们怎样才能精确的知道?

同学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二、熟悉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也许是用来称什么的?

(同学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洁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同学: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便利的是那一种秤呢?

同学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同学认真观看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看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同学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熟悉千克

L老师说:既然大家观看那么仔细,发觉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

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作单位。可以用

符号表示。)

同学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同学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仔细观看。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同学观看)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同学说:指针指至了.

师问:指针指到"1",说明白什么?

同学说:说明白它重1千克。

(板书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同学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书本第30页第一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仔细观看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同学做题)

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同学答:1千克。

师说;其次幅呢?

同学说:5千克。

师说:大家再认真看看,看看谁有新发觉?

(净含量)

师问:什么是净含量?

(让同学说)

2、出示电梯图。p31(2)

这是贴在电梯里的一个标志,谁能说说这个标志告知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要把它贴在电梯里?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白什么?

(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急!)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日所学习的千克?

(5000kg)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知了我们什么?

(这辆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是5000kg)

留意:有同学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应

要订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

行拆分。

3、p30(3)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示同学: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大米

1>老师先示范。

2、让同学分小组称出一千克的大米,然后分别拎一拎,感觉一下

1千克的重量,最终让同学说说是什么感觉?

(二)称书本和文具

1、先整本整本书称

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

3、观看,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三)估量物体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

装好。

2、让同学上台拎一拎,估量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七、课外作业

1、练习册

2、利用国庆长假期时间,陪家长到菜场买菜,看看买到了哪些菜,

分别各重多少千克?

?教学后记】

其次课时熟悉克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五册33页

教学目标:1、让同学体会1克有多重。

2、让同学体会克的产生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体会1克有多重。

教具预备:2分硬币、各类标有克作单位的包装袋、直尺、羽毛、

黄豆、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千克和克这方面的学问,谁来说一说在什么状

况下,我们要用到克作单位?

二、新课学习:

1.你知道怎样的物品重大约是1克?请举例。

2.一根羽毛的重量比1克轻还是重?

3.一把直尺呢?

4.用手去掂一掂2分硬币,看它有多重?

5.看图说出下面的水果大约各重多少克?

橙子:150克哈密瓜:1250克

6.拿出带来的包装袋,看一看包装袋上,分别标有多少克?

同学拿出从家里带来的包装袋,辨别每个包装袋分别装有多少克?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称一称数学书大约重多少克,再称称铅笔盒大约重多少克?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3、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用手掂一掂,估量下面的物品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

一根橡皮筋、一包餐巾纸、一些铅笔屑。

4.做“想想做做〃的第3题。

2千克=()克3000克=()千克

9000克=()千克7千克=()克

同学先独自完成在书上,在组织沟通。

5.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观看杯子里的水与空杯的变化,想一想:(1)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2)照样子称一杯水,算算杯子里的水重多少克。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后记:

?

第三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实物和相应重量的连线以及选择相应的计量单位,巩固

已初步建立的千克和克的概念,体验这些单位在生活里的应用。

2.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育同

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千克和克,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培育同学的应用意识。

教具预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估量:出示书上的图片,(梨、公鸡、鸡蛋、猪)

先让同学进行估量,每样物品也许有多重?然后进行连线练习。

二、填空:在括号里填上"千克"或"克"。

铅球重4()篮球重650()

乒乓球重()杠铃重50()

三、填“〉〃、"〈"或"="。

800克()4千克3千克()3000克

2千克()1500克7000克()9千克

三、算一算:

出示一袋重为190克的面包,再出示4个一袋的面包,每个重为

70克,想一想这5个面包一共是多少克?

四、比一比:

出示一袋牛奶馒头,净含量为400克,一袋素菜包,净含量为420

克,一袋三鲜馄饨,净含量为600克。(1)一袋三鲜馄饨比一袋牛奶

馒头重多少克?(2)一袋牛奶馒头比一袋素菜包轻多少克?(3)你

还能提哪些问题?

五、想一想:

一个空杯重240克,1号杯重300克,(1)1号杯里的水重多少克?

(2)你能估量出2、3号杯里的水各重多少克吗?

六、实践活动:

到食品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

克;有哪些袋装食品是用千克作单位的,各是多少千克。(请大家利

用休息日到商店里去走一走,看一看。)

七、思索题:

每个菠萝都同样重,每个苹果也都同样重。1个菠萝的重量是1个

苹果的几倍?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V"。

八、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

有什么收获?同你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九、作业:完成练习四的第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