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色经典的弱传播还体现在标语、歌曲与戏剧上。新的阶层、新的政治力量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与制

造不被传统秧序管控的新媒体。当时的红军没有大众媒体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

自媒体矩阵。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

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红军的标语充分表现出与弱势群体的连接:“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

一点东西”“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焚烧田契借约”“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

财产房屋森林农具,分给贫苦的农民”……

在红色经典的传播中,歌曲发挥了它不可比拟的传播作用,因为即使认不得字的人也会唱歌。很难想

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

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

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这种“被动语态传播法”将送别红军的情感表达得千回百楚。人民群众成为

弱传播的主体,特别是“送别”这个场景,让这眉歌超越时代、经久传唱。

抗战时期的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不是一曲气势磅礴的大作吗?它怎公

是弱传播呢?其实,以是否有力量、是否柔和来判断是不是弱传播,曲解了舆论的弱定理。弱者在舆论中

的表达恰恰是有力量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会成为舆论中的强势群体的应有之义。弱定理提醒我们

的是,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的强传播,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舆论是靠子取认同来取得力量

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那种以势压人的强势传播得不到认同,所以没有舆论力量。而

弱传播形成的舆论聚集,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

《黄河大合唱》赞美黄河的伟大力量与民族的伟大精神,但歌曲一开始却并没有直接着墨于黄河的雄

浑气势与民族的灿烂文化,甚至没有直接引入抗战的英雄主题。其第一乐章意味深长地采用了《黄河船夫

曲》,把最底层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再现,在此起彼伏的“划哟”“划哟”声中,中华

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获得广泛认同。《黄河船夫曲》也成为各种大合唱最喜欢表演的经典曲目之一。

延安时期,红色经典传播不仅有标语、歌曲,还有了更高级的艺术形式一戏剧。《白毛女》创造了前

所未有的传播奇迹。在舆论认同中,“拥抱最爱”与“去除最恨”是顺峰的情感传播。《白毛女》同时唤

醒了千百万人的最爱与最恨,每一个底层人民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最爱的“喜儿”,也都有一个“夺爱之仇”

的“黄世仁”。据说当时观看《白毛女》,部队要求战士不能带枪,担心有人入戏太深,很可能拔枪射杀

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没有什么比仇恨更能聚集人心,没有什么比消灭仇敌更能释放能量。“同仇敌,汽”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高度,更把观众的爱恨

能量转化为对新社会、新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

舆论是弱者的武器,好评与差评是弱者最后的传播武器。强者可以剥夺弱者的一切,但剥夺不了弱者

的评价。弱者的点费与差评是最具杀伤力的舆论形式,过去我们往往把它笼统地称为“民意”。

解放战争期间,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老百姓自发地给出征的人民子弟兵塞鸡蛋。谁都知

道在穷苦人家鸡蛋意味着什么。父亲告诉我,在困难时期,半个鸡蛋救了他一条命。记得过去要离家出远

门时,母亲就会提前煮好几个鸡蛋。当一个个穷苦人把给儿子送行的东西塞给一支军队,你就可以从中感

受到这支队伍从弱传播中汲取了多大的力量。

当时的国民党不懂这个道理,后来到了台湾还是不懂。其实不仅是政党传播,所有的传播都要明白:

弱传播的最高境界不是强者给弱者送礼物,而是弱者主动给强者送礼物。能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主动

“送鸡蛋”,是检验弱传播是否达到最高境界的试金石。老百姓的“鸡蛋”是最珍贵的选票。

为什么“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解放军可以打败美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答案就是历史潮流、民

心所向。但民心要传播出来,民意要动员起来,传播亦不可不察。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无论在财力、人

数、武装等方面,都远不如国民党。共产党唯一优于国民党的就是弱传播。如果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各

个时期,就会发现“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而弱传播能力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到延安时期它发生了

质的飞跃。

江山是打出来的,但要明白,打是一种传播,传播也是一种打。更重要的是,打和传播要相辅相成,

只要认真地分析共产党的红色经典传播,你就会对它的传播实践心在敬意。红色经典传播既遵循了历史规

律,也遵循了传播规律。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共产党的传播实践,就无法真实地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

史路径,就不能深刻地总结共产党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无法深入地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原因,

更忽视了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与卓绝努力。红色经典传播是共产党宝贵的政治资产,也是政治传播学不可

多得的成功范例。

(摘编自邹振东《弱传播•红色经典传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共产党、红军另辟蹊径,找到了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

B.红军的标语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寅苦大众能很清晰地判断出红军是来帮助自己的革命军队。

C.弱定理认为,舆论中的弱者声音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而以情感表达激发舆论能量,引发共鸣。

D.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老百姓给子弟兵送鸡蛋,这表明了人民的爱憎态度及弱传播的力量。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首歌用"被动语态”可以表现细腻的情感,比用"主动语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大。

B,《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戏剧这种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C.能否将民心传播出来、民意动员起来,是衡量一个政党传播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D.只要认真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红色传播实践(就能真实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第四段关于"弱传播”观点的一项是(3分)

A.20世纪前期的工人阶级只要听到《国际歌》那熟悉的旋律、雄壮而瞭亮的歌声,就能找到自己的朋

友和同志。

B.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商贸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成为历史佳话。

C.大型企业着力于科研,成功研制出新款产品,又通过大规模广告宣传,迅速占领市场,并建立了品

牌忠诚度。

D.一位备受尊敬的知名演员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

讨论。

4.本文在举例论证红色经典歌曲的弱传播时,有详有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4分)

5.红色经典的弱传播是政治传播学不可多得的成功范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其成功的秘诀。(6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恰同学少年(节选)

黄晖

蔡和森站在后面干着急,想挤挤不进去,踮起脚来也看不全公示栏上的内容,正没办法,看到前面站

了个特别高的大个子,便拍了拍那人说:“这位老兄,老兄!

身穿半旧长衫的大个子回过头来问:“什么事?”“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考题是什么?”

大个子看了看蔡和森,说:“'论小学教育',以此为内容,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哎,你也是来报

名的?”

蔡和森点点头,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脑袋,叹息道:“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啊。”

大个子朗声笑了:“就是。才招八十个,来报名的倒有好几百!”

蔡和森正想接着问,却见大个子伸手拍拍他前面的一个清瘦小伙子,说:“哎,萧菩萨,想不想对个

对子?上联是——叫花子开粥厂。”那位“萧菩萨”才回过头,还没来得及答话,大个子却自行接了下去:

“眼前就是绝妙的下联——穷师范①招学生。”

“萧菩萨”似乎和大个子很熟,习惯了他这样说话,很默契地问:“横批?”大个子一字一顿地说:

“挤、破、脑、壳。”

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蔡和森也被逗乐了,他不禁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大个子几眼。只有紧挨在前面的

刘俊卿皱起了眉头:竞争者之多已经令他不安,偏偏还有人拿这个开玩笑……他移开了几步,躲开了这笑

声。

这时候,在不远处的操场大门前,一字排开的几张方案上,立着“报名处”的牌子,旁边还摆好了笔

墨、报名表格等。黎锦熙站上台阶大声说“请各位考生注意了,凡愿意报名者,到报名处来领取报名表,

操场上摆了桌子供大家填写。填写后,交到这边来,换取考号。"

大家“呼啦”一下都围了过去。蔡和森抢到一张表格,他左右张望着,想找个位子坐下来填写表格,

却看到那位“萧菩萨”在和一个同学打招呼:“哎,易礼容?”易礼容看时,惊叫道:“子升兄?你这

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众人

都回过头去,想看看这位名叫萧子升的湘乡第一才子长得是什么模样。蔡和森这时却瞅到了一个空位子,

忙坐下提起毛笔填写。等他再去蘸墨的时候,发现身边坐的人也正好仲过笔来,顺着一双大手看上去,呵,

这不正是刚才帮自己的那位大个子吗?大个子显然也认出了他,率先对他说:“你好!”

蔡和森回应着,把面前的砚台给他推近了些。大个子说着“谢谢”,无意间,却正好看见蔡和森表格

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惊叫起来:“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铁路学堂那个蔡和森?”

蔡和森有些奇怪:“你怎么知道呀?”大个子依然大着嗓门说:“海,长沙的学生,哪个不晓得有个

蔡和森,去年考铁路学堂,作文考了105分。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天下奇闻啊!原来就是你呀。哎,

你不是在读铁路学堂吗?怎么又跑到这里来了?”

蔡和森很坦率地回答:“那边!学费太童",实在读不起,我已经退学了。”“哦!彼此彼此。穷师范招

学生,还是咱们穷兄弟多。”大个子说道。

二人边填表边聊天。蔡和森问道:“对了,还没请教老兄贵姓啊?”“贵什么贵?”大个子把报名表递

了过来,“我姓毛,毛泽东。”蔡和森的目光停留在表格的履历一栏上,那上面除了“工”一项外,农兵

学商都打上了勾,他颇为惊奇:“嘿,毛兄干过那么多行当?农兵学商都全了!”毛泽东得意地说“我呀

,是家在农村种过地,老爹贩米帮过忙,出了私塾进学堂,辛亥革命又扛枪。五花八门,反正都试了

一下。”

“毛兄不过比我大一两岁,^历却如此丰富,令人佩服。”蔡和森说道,“我们就不要你佩服我,我

佩服你了。”毛泽东向蔡和森伸出手,爽快地说:“来,交个朋友。”

两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毛泽东说:“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学了。”蔡和森笑道:“还不知道考不

考得上呢。”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肯定考得上!”

“……李维汉,255号;周世剑,256号;邹彝鼎,257号;罗学瓒,258号……”黎锦熙忙得一头微

汗,依次收着考生交来的报名表,他一面读出考生姓名,一面往表上编定考号。这时又一张表格递了过来,

收表格的同学抬起头一看,当即愣住了——面前是一个矮矮壮壮、留着粗粗的入字胡、戴着眼镜的中年人,

那张脸上都已经有了皴纹,忙道:“这位老伯,对不起,学校规定要由考生本人报名,不能由家长代报。

中年人笑着ifc“我就是考生啊。”这话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中年人很温和地问:“年纪大是吗?

可招生不是没限年龄吗?”

“年龄是不限,可是……您真的来报名?”这个同学有些疑惑地念着表格,“何叔街?哟,您还是位秀

才啊?”

黎锦熙听到何叔衡的名字,忙过来接过表格,看了看,猜疑地问道:“您不是宁乡的何琥璜先生吧?”

“正是鄙人。”何叔衡笑着说。

“何先生,您好,我是一师的历史教师黎锦熙。您这是开什么玩笑?您可是长沙教育界的老前辈了,

怎么能到我们这儿来报名呢?”

何叔衡赶紧解释说:“我真的不是开玩笑。何某虽说已经37岁了,在宁乡办过几年学,教过几年书,

可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入股文章,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如果不多学些新知识、新文化,再救下去,

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想从头学起,做个民国合格的老师。怎么,不会

嫌我这个学生太老了吧?"

“哪里的话?琥琐先生这么看得起一师,是我们一师的光荣。”黎锦熙对那个高年级的同学说:“陈

章甫,来来来,大家都来,为何先生鼓鼓掌,欢迎何先生!”围观的报名考生都鼓起了学,学声顿时响成

了一片。

(有删改)

【注】①穷师范,指湖南第一师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蔡和森的观察视角引出了毛泽东的形象,让毛泽东在同龄人中展示个人风采,真实又不乏

新颖。

B.湖南第一师范此次考试招八十人,但报考的有好几百,竞争激烈,易礼容和毛泽东等人也在担心自

己能否考上。

C.考题,论小学教育”符合师范类学校的办学实际,"公布考题""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则体现了试题的开

放性。

D.作为湖南第一师范的一名历史教师,黎锦熙在学生的报名接待工作中组织有序,态度认真负责,待

人礼貌热情。

7.下列对文中“何叔衡报名”这部分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黎锦熙对何叔衡的报名感到震惊,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这也从

侧面烘托了何叔衡的形象。

B.初见何叔衡时,收表格的同学误认为他是学生家长,何的回答以及其周围人的吃惊、疑惑增加了小

说的戏剧性。

C.文中通过与其他考生的年轻活力的对比来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表现了他对新知识的

渴望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D.何叔衡解释的内容,反映出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民众风气未开,新知识、新文化得不到

普及的社会环境。

8.萧子升和蔡和森在来报考湖南第一师范前已是小有名气的"才子",小说主要用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一点,请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书生意气"常用来形容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状态。小说塑造了一个杰出的青年群

体,请结合文本谈谈他们表现出来的“书生意气”。(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后三国①谋攻楚,

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可发使告楚日:'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共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

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已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

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日:“善。”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果劝。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

大胜有功。

(节选自《战国策•秦取楚汉中》)

材料二:

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也;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虽柒为主,不肯讪半辞以下其敌。外不能战,内不

能守,虽尧为主,不能以不臣谐所谓不若之国。自此观之,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于此二者

力本,而世主莫能致力者,何也?使民之所苦者无耕,危者无战。二者,孝子难以为其亲,忠臣难以为其

君。今欲驱其众民,与之孝子忠臣之所难,臣以为非劫以刑而驱以赏莫可。而令夫世俗治者莫不释法度而

任辩慧后功力而进仁义民故不务耕战。彼民不归其力于耕,即食屈于内;不归其节于战,则兵弱于外。入

而食屈于内,出而兵弱于外,虽有地万里、带甲百万,与独立平原一贯也。且先王能令其民路白刃,被矢

石。其民之欲为之?非。如学之,所以避害。故吾教令: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

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故地少粟多,民少兵强。能行二者于境内,则霸王之道毕矣。

(节选自《商君书•慎法》)

【注】①三国:指齐、韩、魏三国。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今A夫世俗B治者C莫不释法度D而任辩慧E后功力F而进仁义G民H故不务耕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三国之兵且去楚”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咀"意思和用法相同。

B.善,文中指好,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善万物之得时"的"善"意思不同。

C."能行二者于境内”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句式类型不同。

D.毕,文中指完成,与《兰亭集序》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毕"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后,又在蓝田大败楚军,韩国、魏国趁机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后来齐

国、韩国、魏国又想要合谋攻打楚国。

B.有人建议薛公派使者游说楚王:如果楚国一起攻打秦国,既可以夺回楚国以前的失地,又能得到更

多的土地。

C.如果拥有千辆战车或万辆战车,桀就不会屈服而对敌国说软话;如果没有对外作战、对内防守的能

力,尧也不得不放低姿态和敌国讲和。

D.材料二认为,通过刑罚强迫、赏赐诱惑,可以让孝子尽力为父做事、忠臣尽力为君主做事,这样孝

子、忠臣一心,国家才不会有战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果劝。(4分)

(2)且先王能令其民蹈白刃,被矢石。其民之欲为之?(4分)

14.材料二认为国家治理的两个关键要素是什么?作者认为应该如何通过这两方面来增强国家实力?请

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题静轩

刘鉴

径深寂寂锁苔菌,此地不生车马尘。

梦断瑶台惟有竹,棋声花院似无人。

蛛因门闭牢穿网,鹊悟枝乾自采薪。

只道乾坤大如许,不知天地又新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小径幽深静谧、苔辞紧紧附着在路上,营造出一种古朴、宁静的氛围。

B.”此地不生车马尘”与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而无车马喧”一句立意相似。

C.颔联以"竹""棋"等折射静轩主人的志趣高雅,以"似无人”表达其牵挂世俗。

D.颈联细腻地描绘了"蛛""鹊"的自然活动,展现出静轩与周遭生态的和谐共生。

16.如何理解本诗的尾联?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声凄清的两句是

(2)新时代中国青年,学习和生活都有更优渥的条件,但也要牢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所说的

",",要居安思危。

⑶以"黄河"作为意象入诗,可获得独特的艺术魅力,表达深刻的思想。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我国的古代桥梁,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它的地区性,即各种不同的桥形、构造及其用料,都讲究A,如黄河两岸.物资运输多依赖骡

马大车、手推板车,故平坦宽阔的石梁桥最适合;江南水乡,运输以舟船为主,因此遍布凸起的石拱桥;

西南地区,多峡谷急流,故多用吊桥。同时,北方和南方的山区,桥墩厚实稳重,称为“厚墩”,以防山

洪冲毁桥梁;江南水乡则不同,桥墩纤细轻盈,称为“薄墩”,以利桥下通航。

(甲),即古人造桥,①讲究发挥实际上的用处。②比如许多古桥上建有亭阁长廊,③既可以保护桥

面,④又可供行人躲避风雨之用,⑤住宿甚至休息。

三是它的公益性,即为全社会共同享用。古代的许多建筑物,都属皇公责族私有专用,平民百姓不得

涉足。然而,(乙),凡是在江河峡谷建造的桥梁,皇帝能走,平民百姓也能走。

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去看,我国桥梁的艺术风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造型B,各种造型都体现出不

同的审美趣味。你看那一座座桥梁,有的形如长虹,有的状如弯月,有的凌空欲飞久久陪伴着河流。二是

桥梁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人工建筑与自然风光融合,两者C,这正是中国艺术的特点所在。这样,

凡建桥之处,往往形成迷人的景点。如“卢沟晓月”为燕京八景之一,“断桥残雪”是西湖十景之一等等,

都是因为桥梁建筑能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18.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点的"如"与"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中的"如"意义和用法相同。

B.加点的"则"与"物体受热则膨胀"中的"则"意义和用法不同。

C.加点的"以"与"养精蓄锐,以待时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

D.加点的"也"与"即使失败也不能灰心"中的"也"章义和用法不同。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

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

字。(4分)

22.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基本一致,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语意完整,表达

流畅。(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期,“ChinaTravel”成为国内外视频平台上的热门标签,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和博主进入中国,

用他们的视角向世界介绍中国,展示中国风貌。据统计,仅在TikTok上,关于中国旅行的词条观看量就

高达七亿。

从“ChinaTravel”的爆火中不难看出,世界正迫切地希望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而中国也以一

个更开放、包容的姿态去迎接这份热情。

上述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在接下这波巨大的流量时,作为青年学子,我们能做些什么?请

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江西“红色十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错误,原文第四段中“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虽然强调了

情感的巨大作用,但没有否定弱者声音需要理性认同支撑。从“舆论是掌争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

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也可看出,文中没有“舆论中的弱者声音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这一意思。

2.【答案】C

【解析】A项,"比用,主动语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大"推理无据。B项,"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戏刚这种

更高级的艺术形式"错误,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主要是因为它"

唤醒了千百万人的最爱与最恨”。D项,推理不当。根据原文尾段"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共产党的传播实践

,就无法真实地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可知,选项的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

3.【答案】A

【解析】第四段主要观点是:"弱传播”常是由弱势群体发起的,通过争取认同来获取舆论力量,形成舆论

聚集,产生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强传播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以势压人,也没有舆论力量。A项体

现了"弱传播”的观点。在当时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国际歌》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得到工人阶级的认同,

并得以传播,产生了巨大力量,符合题干要求。B项,虽然描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但它更多强调的是

商贸和文化的直接交流而非通过舆论传播形成的力量,因此与"弱传播"观点不符。C项属于一种强势传播

的方式,即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科研实力来直接占领市场,与本段观点不合。D项描述的是一位知名

演员在公共场合的演讲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涉及传播,但它更多强调的是个人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而

不是与弱势群体的连接。

4.【答案】①详写《黄河大合唱》等,而略写《松花江上》《还我地来还我田》等;②详写《黄河大合

唱》等,展示了红色经典弱传播的影响范围之广及其原因,增强了论证力度③略写多首红歌,展示了红

色歌曲传播的多样性④详略结合,形成了层次分明的论证结构,使论证节奏有高潮也有缓冲,增强了文

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兴趣。(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5.【答案】①运用标语、歌曲、戏剧等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矩阵,与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弱连

接",争取他们的认同,获得舆论力量。②遵循历史规律和传播规律,“打江山"与传播相辅相成,老百姓因

此心甘情愿支持人民军队。③将"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和水平,直至质的飞跃。(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6.【答案】B

【解析】"易礼容和毛泽东等人也在担心自己能否考上”错误,从原文"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肯

定考得上!,"可知,毛泽东对考试有信心。

7.【答案】B【解析】A项,"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错误,文中并未提

及黎锦熙对何叔衡的报名感到震惊是因为其年龄超出了招生标准,实际上招生并未限年龄,黎锦熙的震惊

更多是因为何叔衡作为资深教育者的身份与考生身份的反差。C项,”通过与其他考生的年轻活力的对比

"错误,文中并未对比其他考生的年轻活力,更多的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展现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

学态度。D项,“反映出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说法过于绝对。

8.【答案】①借易礼容看见萧子升也来报考的惊讶和调侃,侧面表现萧子升的才华。②以众人闻其名面

想见其容,侧面表现莆子升的才名。③借毛泽东(大个子)看见蔡和森的名字而惊讶,侧面表现蔡和森的

名气很大。④借毛泽东之口道出蔡和森考铁路学堂时作文超出满分的奇闻,侧面表现蔡和森的才华。(每

点1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9.【答案】①志向远大,勇于追求:这些青年朝气蓬勃,带着求知的热情并积极报考师范学校,他们愿

意接受新文化、学习新知识,有着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②自信满满,才华横溢他们豪情满

怀,对自己的才学有着自信,如毛泽东对自己能考上师范学校充满信心,蔡和森作文出彩,萧子升被称为"

湘乡第一才子”。③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毛泽东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人互动时幽默风趣,言辞中尽显开

乐观,展现出青年的朝气与活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源于文本且合理的其他答案也可给分)

10.【答案】CEG(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

【解析】"者"为结构助词,构成名词词组充当主语,当主语部分较长时,后面宜断开,故C处要断开。中

间部分为"而"字连接的两个动词短语,即"释法度而任辩慧""后功力而进仁义",两者结构相同,故E、G两处

要断开。句意:现在世俗的统治者,没有不放弃法度而任用善辩机智的人,功劳实力靠后而仁义靠前,所

以百姓不致力于农耕与战争。

11.【答案】C

【解析】"句式类型不同"错误,两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12.【答案】D

【解析】由材料二可知,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刑罚强迫、赏赐诱惑才可以驱使民众从事耕战之事,而不是说

让孝子做到尽力为父做事、忠臣尽力为君主做事国家就不会有战事。

13.【答案】⑴于是就派遣特使到楚国去,楚国的回应果然很积极。("发"1分,派遣;第一个"之"1分,

到……去;

“劝”1分,奋勉,可意译为"积极”;句意1分)

⑵况且古代帝王能让他的百姓踩刀刃,冒飞箭和飞石。他的百姓想做这些吗?("蹈"1分,踩"被"1分,冒,

冒着;"为"1分,做;句意1分)

14.【答案】第一问:耕作、战争是国家治理的两个关键要素。(2分)第二问:统治者要通过赏罚分明的政

策来激励民众,看重功劳实力,鼓励百姓努力耕战。(3分乂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国夺取楚国的汉中之后,又与楚军在蓝田交战,大败楚军。韩、魏两国听到楚国陷入困境,就向南袭击

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王领着军队失败而归。后来齐、韩、魏三国又合谋进攻楚国,唯恐秦兵救助楚国,

有人建议薛公:“可以先派使者告诉楚王说:’现在三国的军队将离开楚国,如果楚国能够响应我们共同攻

打秦国,即使是蓝田,难道难以得到吗?更何况楚国从前失去的土地?’楚国怀疑秦国未必肯救助自己,如今

又听说三国退兵攻秦,那么楚国的回应必定会很积极,这就造成楚国想和三国谋划进攻秦国的局面了。若

是秦国知道了这件事情,必定不肯救助它。这样三国再反过来加紧进攻楚国,楚国一定要跑到秦国去告急

秦国就越发不敢出兵,这就是我离间秦国攻打楚国之计,此次出兵必建大功。”

薛公说:"好。"于是就派遣特使到楚国去,楚国的回应果然很积极。到这时三国才合力攻打楚国,楚国真

的向秦国告急,秦国最终不敢出兵。三国大胜,战果辉煌。

材料二:

有千辆战车能够用来保家卫国,自然能够存活;有万辆战车能够用来征战,自然能够完好;即使桀为君主,

也不肯向敌人说半句软话。对外不能作战,对内不能防守,即使尧为君主,也不能以不臣服的态度与所谓

比不上自己国家的国家讲和。由此可见,国家之所以被重视,君主之所以被尊重,是因为有实力。在这两

点上,实力是根本,但国君却不能尽力,为什么呢?让百姓感到痛苦的无非耕种,使他们危险的无非战争。

有了这两种情况,孝子不能尽力为父做事,忠臣不能尽力为君主做事。现在想驱使百姓,让他们做孝子忠

臣都难以做到的事情,我认为除非用刑罚来强迫、用赏赐来驱使不可。现在世俗的统治者,没有不放弃法

度而任用善辩机智的人,功劳实力靠后而仁义靠前,所以百姓不致力于农耕与战争。百姓不能集中力量从

事耕种,国内就会缺少粮食;不集中力量作战,对外兵力就衰弱。国内粮食短缺,对外兵力衰弱,即使有

万里疆域、百万兵甲,也和一个人独自立于平原一样。况且古代帝王能让他的百姓踩刀刃,冒飞箭和飞石。

他的百姓想做这些吗?不是。不如教他们这样,从而免于刑罚。所以我们教令:百姓想追求利益,不耕田

就得不到;想避免刑罚,不去作战就不能免除。国内的人民没有不先致力于农耕与战争,然后才得到他们

的安乐的。所以田地少而粮食多,人民少而兵力强。能在国内做到这两点,那么就能成就王道霸业了。

15.【答案】C

【解析】"以‘似无人’表达其牵挂世俗"错误,庭院中只听得见下棋的声音.周围仿佛没有人在一样,表现出

诗人内心的静谧超脱,而非牵挂世俗。

16.【答案】①诗人居于静轩,只觉得辽阔的天地就如这方庭院般大小,不知不觉间新的春天又已来临。②

诗人享受着这方天地,生活清雅安闲,体现了他远离尘器、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③诗人沉浸于这方天地,

日子悄然流转,表达了他对季节更替等的体察认知,对时间流逝的超然平和。④这两句诗隐含着关于"大

与小”“变与不变”的哲学思考,表明诗人虽身居一隅,却能从有限的空间中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每点2分,

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17.【答案】⑴谢公宿处今尚在涿水荡漾清猿啼

⑵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⑶示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

海不复回(每空1分,如有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⑶小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只要符合要

求即可)

18.【答案】A

【解析】A项,“如":动词,表举例,例如;动词,表比喻,像、同。B项,"则”:连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