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风险评估的系统探析_第1页
我国金融风险评估的系统探析_第2页
我国金融风险评估的系统探析_第3页
我国金融风险评估的系统探析_第4页
我国金融风险评估的系统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金融风险评估的系统探析我国金融风险评估的系统探析我国金融风险评估的系统探析我国金融风险的系统分析一、金融风险的系统分析

金融风险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因素组成,由复杂原因造成的,是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所以说金融风险是一个系统。它具备系统的整体性、联系性、有机性、有序性、层次性、目的性的特性。在本文的分析中,笔者以我国的金融风险为例,将金融风险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研究。

1.我国的金融风险是一个整体。它是由多个因素、复杂的原因构成的。正是这些因素和原因使我国的金融风险成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风险不同于其内部各组成部分风险和其它国家的金融风险,它有自己独特的结构、特点、表现危害范围和程度、管理目标运动规律等。

2.我国金融风险的各组成因素之间是相对独立、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的。比如,政府风险、金融机构风险、企业风险、个人风险是不相同的,有各自的含义和表现,相互独立;但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金融行业产生风险,会影响企业、个人和政府。又如,信用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不良资产太大,就可能带来流动性风险,出现支付困难。从我国的金融风险系统外来看,或者说从全球金融风险这个更大的系统来看,其外部环境是国际金融风险及其它一些因素。毫无疑问,国际金融风险会给我国的经济金融带来冲击,1997年7月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样,我国如发生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也会影响周边国家及全球的金融经济。

3.我国金融风险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比如,从全国性大的地域风险到地市级小的地域风险,是由若干层次组成的。又如,从大的、高强度、系统性的风险,到小的、低强度、单个机构或项目风险,可划分成几个层次。因此,我们可将中国金融风险系统作如下层次的分类:第一层次是中国金融风险总指标;第二层次是政府(代表国家)风险、金融机构风险、企业风险、个人风险,它们组成了中国金融行业的风险,由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投资基金、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等风险组成;第四层次是各类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本风险、投资风险和表外风险等。

各层次(或叫各子系统)风险是由多个层次、多个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低一级的层次(或子系统)是高一级层次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内的各种风险的含义和表现不一样,但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比如,一个金融机构出现危机,不仅在拆借资金等方面影响其它金融机构,还可能使公众对金融机构丧失信心,出现金融行业的危机。再如,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金融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4.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有其目的性,各子系统管理的目的都要服从总目的。对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和下面不同层次的子系统管理来说,是各有其目的的。各个子系统的目的是不同的,但都要为完成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总目的服务。个人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保证个人投资和资产不受损失,企业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保证企业的投资和资产不受损失,等等,但是,它们都要服从于全国金融风险管理的总目的,这就是要防范和化解区域性、行业性的系统金融风险。

二、金融风险系统分析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系统分析是运用系统的观点思维推理,先确定一个系统,明确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再通过定量的分析并结合定性分析,找出系统中各要素的定量关系,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

系统分析主要运用的方法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量经济学、运筹学,同时还要依靠分析人员的直观判断和经验的定性分析。以定量分析为主,辅之以定性分析,遵循“定性—定量—定性”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而定量分析是对定性分析的量化。用系统思想对事物进行系统分析时,其基本步骤和内容包括:第一,明确系统和目标。即先正确识别系统,从周围环境中划出所要研究的一个系统,并明确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第二,系统分解。即对系统内部进行分解,找出其内部组成和内在关系。第三,系统综合和评价。第四,系统优化。即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

按照上述原理,金融风险系统分析的基本程序和内容(也就是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基本程序和内容)是:

1.正确识别金融风险。即弄清金融风险的概念、分类、特点和产生原因,同时,确定中央银行要研究的金融风险系统,或叫金融风险系统管理对象和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主体。

2.建立金融风险系统结构,或叫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只有人民银行以风险监管为主制定的非现场监管的指标体系,非现场监管的指标体系存在着监管指标体系不完整、没有揭示各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缺少综合评价方法等问题。我们应当利用系统分析和统计的方法,建立我国的金融风险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应该满足几个要求:一是能反映我国金融风险这个大系统的全貌,使我国能对我国金融风险有一个全面、系统、整体的了解。二是能反映出我国金融风险系统结构的联系性、有机性、有序性和层次性。这个系统结构应从宏观(我国金融风险)到中观,(如银行业风险这个子系统),…,最后到微观(各个具体风险指标)。三是便于金融风险的综合评价。

3.确定金融风险指标权重。金融风险组成因素众多,原因复杂,各指标相对重要性也不一样。我国现行一些金融机构等级评定方法中,指标双重都是人为设定的,主观性强。我们需要采取科学、可行的方法,测定各指标的重要性,即指标的权重或权数,以达到几个目的:一是更好地认识我国金融风险,揭示其内在关系和规律;二是找出主要影响因素,抓住主要问题,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重要决策依据;三是为综合评价金融风险打下基础。

4.设定金融风险指标的临界值,包括满意值、不满意值、控制值。比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规定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设定各个金融风险指标风险临界值的问题,最好办法是参考保险的精算学通过计算得出。其基本步骤是:第一,在收集大量风险事件资料的基础上,建立概率分布表;第二,应用理论概率分布建立所需的损失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等;第三,计算出损失的期望值、标准差等,从而得出一定置信度下的风险临界值(控制值)。同理,不同条件下,经济主体所面临的风险也具有不同的风险损失和概率特征。如,从成千上万的银行历史和现实资料的分析中,找出不同资产质量、不同流动性、不同资本充足率下银行的风险损失概率,这些概率即可成为我们分析现有金融机构风险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5.连续、全面地收集金融风险指标数据。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金融风险的有关数据,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础。而金融指标数据不真实,是我国金融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产生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人民银行从1997年开始在全国金融系统实行的全科目上报统计制度,在解决数据真实性问题上迈了一大步。解决金融指标数据不真实问题,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执法力度;二是采用科学的统计手段。

6.建立金融风险系统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有许多,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常规综合评价方法,如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秩和比评价法、功效系数评价法。另一类是复杂的数学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我国现行的一些金融机构等级评定法都属于综合评分法。其基本原理是将不可加的指标实际值运用指标分数转换形式(如评分标准表)转换成可加的评价分数值,采用线性综合法求综合分值,用以比较和排序。综合评分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受指标形式的约束,而且计算简便,易于理解和操作,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但这种方法对评价标准的确定具有很强的人为性。因此,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有时难以令人信服。应采用什么方法来评价我国的金融风险,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研究。

7.对金融风险测定、判断、评价、分析、报告、预测。即在建立了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选取了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数据和风险指标临界值,计算综合风险系数,并对金融风险测定、判断、评价、分析、报告、预测。

8.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即在上述程序的基础上,采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措施。我国目前已提出的许多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办法和措施,但由于不能准确测定,预测风险的,这些办法措施有效性受到影响。

在金融风险系统分析和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程序中,1属于明确系统和目标,2、3、4和5属于系统分解,6、7属于系统综合和评价,8属于系统优化。

金融风险系统分析和金融风险系统管理也可以划分为三大过程:一是识别金融风险,即程序1,它是金融风险系统分析和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二是测定金融风险,即程序2、3、4、5、6和7,它们是金融风险系统分析和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目前金融风险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三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即程序8,它是金融风险系统分析和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目的和归宿。

三、我国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几个主要问题

1.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目标。确定目标是系统分析的首要步骤。进行金融风险的系统分析,首先必须确定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目标。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目标对于单个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来说,是为了保障其自身经营安全,包括防范风险的发生,防患于未然;风险发生之后采取亡羊补牢的补救措施,使之不至危及自身的生存,促进盈利目标的实现。即防范和化解单个机构、个人或单项的非系统性金融风险。从整个社会、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的角度来看,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则是为了保证整个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持社会、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后者可称为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宏观目标,也是中央银行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目标。简而言之,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目标就是防范和化解区域性(全国或省市)、行业性的系统金融风险。这是因为,首先,在各种金融风险中,区域性、行业性的系统风险危害最大,它不仅会给单个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造成损失,而且还危及整个金融行业,甚至影响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其次,从我国对金融风险管理的能力看,对国内的金融风险我们可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而对国际的风险则无太大的作为,主要由国际性的金融组织和国际社会去管理;再者,中央银行的性质、地位和职能也决定了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防范和化解区域性(全国或省市)、行业性的系统金融风险。

2.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主体。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目标不同,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主体也不同。区域性(全国或省市)、行业性的系统金融风险的管理主体是金融监管当局,在我国即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它代表国家对金融进行监管。它既要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更要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还要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经济、社会、政治的稳定。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防范和化解区域性(全国或省市)、行业性的系统金融风险,这决定了金融风险管理的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风险按从事金融活动的主体可分为政府风险、金融机构风险、企业风险、个人风险和国际风险。如将国际风险作为系统外的环境,在中国金融风险这个系统内,中国人民银行有权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而对政府导致的风险和企业导致的风险,主要包括国家风险(无法偿还外债)、外汇风险和利率风险(在我国调整利率是由人民银行提出,国务院批准),都在人民银行的监测范围内,人民银行可及时向国务院反映情况,并提出对策,经国务院批准后由人民银行组织实施。

3.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对象。这就是要确定金融风险系统。根据前面所确定的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目标和金融风险系统管理主体,中央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系统为我国(或一个省市)、行业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在这个大系统内,又可进行许多分类,形成子系统。这样设定系统主要出于如下考虑:一是前面所确定的金融风险系统管理的目标和金融风险系统管理主体决定了本系统;二是对我国来讲,国际因素的影响是外部的,我们难于控制;只能作为系统外的环境。而其它的风险是国内的,我们可以控制;三是目前许多的研究把金融风险系统管理对象仅局限于金融机构,面较窄,系统小,分析问题难于全面。虽然金融风险主要产生于金融机构,但金融风险常常是经济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也会导致风险。而且,区域性、行业性的系统金融风险一旦产生并爆发,具有扩散性,影响社会经济的各个主体和各个方面。所以,我们有必要通过对金融风险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搞清金融风险的组成结构、各子系统和指标的重要性和相互关系、综合评价方法等问题。

4.金融风险系统的外部环境。在上面我们确定了所研究的系统,即金融风险系统管理对象是我国或一个省市的金融风险。那么,我国或一个省市的金融风险环境,以及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环境,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我国经济政策环境,国家和地方行政环境,等等。我们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国金融风险,对其进行系统分析,而对其外部环境不做详细的分析。但是,应当看到,我国金融风险系统只是其上一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外部环境对我国金融风险系统是有影响的。比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对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一些冲击。因此,研究金融风险系统的外部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及其防范与化解的分析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日益开放的国民经济中金融资本的集中趋势明显,也必然伴有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但从我国能够顶住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一事实看,我们对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因而,我们既应对主要的金融风险隐患有明确足够的认识,又应在吸收他国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发挥已有的优势,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增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能力。

(一)对我国金融风险隐患中的主要因素分析。

1.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融资格局以银行的直接融资为主,在统一利率政策指导下,对支持企业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改革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各级政府对银行的日常经营干预较大,不仅信贷资金的经营带有“半财政”性质,而且扭曲了银企关系;在近几年的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逃债、废债现象严重,这无疑加重了银行的压力。长期积累的结果,便是银行不良贷款比重较大,风险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份额超过40%(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应收未收利息数额较大。其中,由于我国财政集中的国民收入在过去的20年间逐年减少,财力较紧,因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补充较少,使其资本充足率较低,影响了抵抗风险的能力;其他综合性商业银行,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高通胀时代,高息揽储现象严重,相互融资较乱,信贷资金运用的约束性较差;由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而成的城市合作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过去的信用社乱集资现象严重,亏损较大,使其营运隐含着较大风险。

2.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日益暴露。我国的非银行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信托投资公司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的总行与分支行建立的规模较为庞大的一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进行清理前的1995年底,全国具有法人资格的信托投资公司共有393家(其中地方性公司为369家),资产运用额仅次于当时的国家银行与城市信用社。这类机构在发展中演化为“金融百货公司”,不但与商业银行一样从事存贷款与投资业务,也大量染指证券经营业务。然而,由于种种因素导致金融信托机构资产质量下降,不良资产增加。据人民银行统计,许多公司的逾期待收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一些公司净资产为负数;全国所有信托投资公司的帐面统计资本充足率为6%,有些机构的这一指标为负数。成为当前金融风险主要隐患之一。

证券公司作为新兴证券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之前,设置较为混乱,不但数量众多,与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很不适应,造成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和对证券经营市场的垄断局面,影响了市场的效率;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监管落后,使这些机构经营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大量证券经营机构通过各种渠道从商业银行折借巨额资金,申购新发股票和进行二级市场炒作,不仅使股票一、二级市场不公正交易严重,而且将资本市场风险传导到货币市场,危害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几乎所有证券经营机构在前几年都通过开具大量空头代保管凭证,进行国债卖空,套取社会资金,用于投机交易,由此积欠了目前仍在清理的数额惊人的债务;随着参与证券市场投资人数的增加,各家证券经营机构吸附大量支付保证金,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渠道进行监管,几乎没有一家证券经营机构不挪用这部分资金头寸用于自营业务的,其中隐含的风险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与此同时,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在各家公司片面追求保费收入的过程中,不乏随意利用保单圈套社会资金的较混乱现象。而由于法规制度和现实市场环境的限制,迅速聚集的保费资金没有适当正常的投资渠道,这其中的风险积累也值得重视。

3.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金融资源基本上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渠道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配置的。就我国目前间接金融配置看,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不够,而非国有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重要支撑,非国有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63%。但直接金融资源配置却并未适应这种国民经济格局的变化,银行信贷政策基本没有考虑个体私营企业的需求,按1997年底的余额计算,全部金融机构对乡镇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6.75%,对三资企业的贷款占2.52%,对私营企业及个体经营单位的贷款占0.52%,国有企业贷款占到90%左右,但国有企业仅占全社会总产值的1/3左右,融资与产值贡献率极不协调。这说明,金融机构的绝大部分资金在效率相对低下的环境中运行,如此信贷资金配置,不仅不符合经济增长格局的要求,而且孕育的金融风险也值得关注。

4.股份公司及其证券、期货市场的不规范因素太多,投机成份较大。在健全理想的股票市场上,股票应是能够长期获取股息红利的“投资证券”、能够支配公司财产经营的“支配证券”以及获取价差资本利得的“投机证券”的统一体。但在我国目前的股票市场上,由于占大部分的法人股、国家股不能流通而造成了如下结果:一是尚无法通过股票市场开展并购交易行为,加之董事会基本由国家股东与法人股东把持,从而不但使已上市流通的股票难以起到“支配证券”的作用(通过场内股票买卖不能实现控股目的),而且影响了股市对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的贡献。二是导致分红回报率非常低,甚至根本不予分红派息,这一方面由于目前的股份公司是按面值分红派息的,与利用人为高价筹集的巨额资本金相比,分红率自然低,其中的不合理是显然的,难免不使股份公司异化;另一方面股份公司中法人股份与国家股份的产权仍不清晰,其中蕴含的不平等使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者对现金红利的要求极低,这使上市流通股票几乎失去了“投资证券”功能。三是目前股权结构所决定的产权关系不清晰及其衍生物(如流通权的不同、配股权转让的差异同表决权、分红派息权相同的矛盾等)的影响,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二级市场的价格均必然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幅度波动也就难免。况且,非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的控股性质,以及他们对股市供求关系的控制,使目前股份公司渐渐偏离了个人股东的广泛支持,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均无法将股票作为投资证券、支配证券进行投资,而大多利用高股价进行投机,但这种投机又进一步引起了股价上升与大幅度波动。这其中的泡沫与风险将直接威胁到股市与股份制度的正常发展。

(二)对防范与化解我国主要金融风险的建议。

1.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不同于已受到危机冲击的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与地区的是,我国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防范外来金融风险冲击是位居优势的:一是虽然我国利用外资数量巨大,最近五年来吸引与利用外资2000多亿美元,但基本上是长期的直接性投资,这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且没有短期资本投资冲击的问题。二是1994年开始的外汇体制改革,为防止大量投机资本的入侵奠定了基础;尽管后来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款,实现本国货币经常性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但这是在我国外汇储备已比较充足的基础上所作的改革,因而是有坚实保障条件的。三是我国主要加强同世界与亚洲开发银行的合作,经过努力,从这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争取了大量贷款,并全部直接投资到产业部门、能源与运输系统的改造、农业发展、环保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上;与此同时,在争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贷款中,我国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政策,并未因此受到人家的牵制,主动性较大。四是我国在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程中,始终立足于国情,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与监管能力,谨慎行事,比如,我国政府已确定只有当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考虑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问题,这对我国防范国际金融投机势力的冲击是至关重要的。五是我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群众信心充足,这是我国抵抗金融风险的最根本力量。

2.积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与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对上述各种主要金融风险隐患应予以高度重视,在继续充分发挥我国特有优势的同时,切实采取措施予以防范与化解。

第一,加快企业与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理顺银企关系,活化银行资产。1998年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使其资本充足率达到国际标准,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但最根本的还是应当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按《商业银行法》规定,切实落实分业经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强化约束机制等改革措施;在对银行信贷资产按风险标准分类并予以有效管理,加大对不良资产存量进行重组与清理的同时,还应积极推进以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理顺银企关系。经过改革至少能够解除目前困扰银企关系的信息约束问题,使银行与产业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意识的企业实体,从资产营运效益出发,银行努力寻找值得贷款的企业,企业也可自由选择能够给予贷款的银行,在这种基于效益基础上的相互寻求对象的过程中使信息畅通,以求信贷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二,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对于问题较多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清理的基础上坚决与各级政府部门脱钩,杜绝经营资金的财政化;基于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机构问题关注较多,国际金融动荡尚未平息,为了避免引起过大的波动及对信心的消极影响,对信托投资公司的清理应慎重,主要应按金融信托的应有原则积极进行改组,尽量实行平衡过渡。对于证券经营机构,应尽快建立健全有关证券业财务会计制度,完善有关会计帐户体系结构,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证券投资清算资金的监督作用。

第三,提高银行信贷政策与资本市场政策对非国有经济的支持力度,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应以收益与风险的衡量为主要标准,扩大对发展前景较好的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建议随着各家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部”的成立,真正将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列入各行的年度贷款计划中,作为中央银行起引导作用的“指导性贷款规模”中也应明确列出对非国有经济的信贷支持意见。二是向非国有经济开放证券融资市场,特别是对于进入基础产业、高科技、制造业的非国有企业,允许并引导其根据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改制上市,进行股权融资,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持续发展的资本。与此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非国有企业,也应允许按一定程序与要求发行债券融资,经过市场自律组织的审查,也可上市交易,以改善企业资本结构。

第四,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当今世界已不可避免地朝着全球化方向迈进,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20年的对外开放实践,外资流入已不同于当初纯粹工业资本的引进,我们看到,越来越多地以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为内容的金融资本开始流入中国,这无论对保持海外工商资本持续投资我国并保障其稳定性,还是对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都是必要的。但是,金融资本相比工商业资本的流入,附带着更大的风险因素。因此,今后在继续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资本流入的同时,应当视经济现实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标准与体制的建设,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积极稳妥地吸引金融资本的流入,并重点从外汇管理制度与行业、企业准入的程度上予以严格监控。

第五,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政实力,为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与风险化解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就当前来说,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已经确定的以“费改税”为重点的新一轮财税改革,并加强财政管理,提高效率,将现行税制范围内应收的税收及时足额地收缴国库;通过编制“国有资本预算”,加强对国有资本营运的监控,确保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特别是当涉及到国有资产变现时,能够保证政府财政的应有收入;在节约的原则下,调整财政公共投资方向,重点转向非盈利性公共工程项目投资,等等。以此促进财政机制的完善与财力的充盈,使其成为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的坚强后盾

第六,在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市场逐步明晰产权,借此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与发展奠定可靠合理的制度基础,减少由过份投机行为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第七,健全金融立法,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金融经营活动应在严格明确的法律法规制度界定下进行,为此,应当针对我国已开始运行的证券、期货、信托业加快相关法律的立法进度;对于已有法律法规,在健全监管体系的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确保健康的金融秩序。我国金融业风险的现状、趋势及防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金融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渠道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杠杆。与此同时,金融业也从改革开放前无须承担任何风险转变为承担风险的主体。如何正确认识金融业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正确分析这些风险的危害和原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潜在的风险,化解现实的风险,已成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实现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对我国金融风险的不同认识

风险,作为一种引起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金融风险即人们在从事筹集和运用资金的金融活动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这在以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经济社会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这里,既有金融机构从事经营活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也有个人及其它非金融业的工商企业等从事金融活动所产生的风险。在直接金融比较发达的社会里,后一类金融风险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我国直接金融比重较小,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作为间接金融的金融中介我国金融机构在开展经营活动中遇到的风险,即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问题。

为了便于分析和研究,理论上通常按不同的标准对金融风险进行分类。例如,根据金融风险涉及经济主体的不同,将其分为家庭金融风险、企业金融风险和国家金融风险;根据金融风险涉及范围的不同,将其分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和个体金融风险;根据金融风险产生原因的不同,将其分为国家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四种基本的风险和其它一些风险。鉴于本文主要研究金融业面临的风险,风险涉及的对象已经确定(至于金融风险涉及的范围,那是在对风险分析以后的一种判断),因此,按照金融风险的第三种分类方法,分析金融业面临的系统性和地区性金融风险及其发展趋势,研究防范的对策,可能更为恰当。

对于我国金融业是否面临金融风险这个问题,目前人们的认识仍然不尽一致。一种比较典型的看法是“微险论”。这种观点认为,我国当前金融秩序稳定,以国家信用为后盾的国家银行信誉良好,已经走出了1993年金融秩序混乱的阴影,金融业逾期呆滞贷款虽多,但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实际亏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风险。这种观点,把金融业和金融业的实际损失混同起来,以为未见实际损失,就不存在风险。风险,包括金融风险,并不是现实的损失,而是出现损失的可能性,我们决不能因为目前金融运行状况良好就对金融面临的风险视而不见,盲目乐观。第二种典型观点是“危险论”或“危机论”。这种观点认为,我国金融业存在的各种问题都是金融风险,目前金融问题很多,有可能爆发俄罗斯、保加利亚那样的金融风潮。这种观点能看到目前金融业存在的问题,说明有忧患意识,但对金融业的风险严重性估计得过高,看过了头。其理论弱点是将金融业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划了等号。对金融业存在的问题要作具体分析。有些问题(如不良贷款比重较高、资本充足率偏低等)本身确是风险;有些问题(新业务的开拓,财务管理经验不足等)本身不是风险,但处理不好,会演变成风险;有些问题(如银行业电子化程度不高、清算不及时占压资金)与风险并没有直接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思想认识上的“微险论”是危害很大的。这种认识,会防碍人们正视金融业面临的现实风险,影响对金融风险的及时防范。从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的发展过程看,“微险论”确是过时了。早在80年代中期,金融界的有识之士就曾指出:金融业的发展要与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相适应。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实际上已隐约地感觉到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着风险,只是由于当时的实践还未展开,人们还未能清晰地看到金融风险的实际表现,还未能清醒地指出金融业存在着发生系统性地区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因而还不能就金融风险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壮大起来了,面临的风险也逐步积累和显现。特别是少数非银行金融机构集聚的风险,已经相当严重。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金融风险的存在和危害,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另方面,“危机论”也是不对的。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是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是发展中出现的风险。只要高度重视,积极防范,就不会出现危机。不能“杞人忧天”,动辄就说有可能发生墨西哥、俄罗斯那样的危机,也不能简单地将目前金融业存在的大、小问题都作为风险来看待。

对于我国金融业目前的风险,我们认为可以用“有险无惊、积极防范”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说,第一,我国金融业确实面临很大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有继续发展的趋势;如果不认真对待,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第二,这种风险是在我们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措施得当,是能够化解和防范的,墨西哥和俄罗斯危机的前景是可以避免的。

90年代以来,墨西哥、俄罗斯、保加利亚等国先后出现了金融危机和金融风潮,还发生了巴林银行、大和银行因内控不力、个别交易员越权冒险经营导致破产或重组的事件。从这些国际金融风险的典型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在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其金融体系本来就比较脆弱,加上金融监管经验不足,如果对金融活动中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周密的防范措施,且发达国家更容易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第二,在一些经济转轨国家,由于国有企业在转轨过程中困难较大,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正常经营,比非转轨国更容易出现银行体系的动摇和货币体系的混乱;第三,随着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的进展,在一些新的金融领域里,与巨额收益并存着巨大风险,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呈现出监管更难、危害更大的特点,更要着力防范。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应当更多地吸取别国特别是与我国情况比较相似国家的经验教训,正视面临的金融风险并积极加以防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会出现俄罗斯、保加利亚、墨西哥那样的金融风潮或金融危机。虽然同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轨国家,但我国与这些国家有着许多不同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渐进式的改革,已经使经济结构、经济成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如果我们从现在起就积极采取防范措施,我们是能够防止出现像那些国家出现的金融危机的。

二、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及其特点

1.信用风险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信用风险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金融风险:借款人不能按期归还贷款的本息,使贷款人遭到一定的损失。有信用存在,就存在这种风险。问题在于如何把它降到最低的限度。目前我国金融业的风险,突出地表现在信用风险上。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不良贷款比例偏高,即大量贷款(其中大部分是历年累放的无担保信用贷款)不能到期收回本息。

首先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偏高。到1995年末,我国工、农、中、建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总资产近5万亿元,约占全部金融机构资产的75%,其中各类贷款近3.7万亿元,不良贷款的比重约占全部贷款的20%。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我国不良贷款的划分是按展期6个月为逾期,逾期3年为呆滞,以借款企业倒闭、借款人死亡等为呆帐的标准划分的,若按发达国家的划分标准,如美国逾期6个月即为不良贷款,则不良贷款的状况将更加严重。

与商业银行相比,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更低。我国目前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性租赁公司等,根据抽样调查,许多信托投资公司不良贷款的比例高达50%。一些证券公司由于违规进行证券回购业务,资金占压在房地产上,实际已无法到期收回,造成支付困难。

城乡信用社资产质量问题也很突出。据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省市城市信用社的调查,其不良贷款为21.6%。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严重程度,则超过城市信用社。

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低下的直接影响,是大量贷款被占压,信贷资金周转缓慢。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新增贷款。于是,近几年贷款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而由于资产质量没有明显改善,新增贷款又有一部分成为不良贷款。这一不畅循环的必然结果,是金融业财务状况的恶化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不到7%,如果冲销呆帐,其比例会更低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同样不足。1995年末全国信托投资公司帐面资本充足率约为6%,证券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比信托投资公司更低。大量的不良贷款,也使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下降。城乡信用社已经出现了较大面积的亏损,少数信用社甚至出现了支付困难和资不抵债的情况。

2.我国金融机构还面临着其它风险。

国家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在我国金融业的金融活动中都曾出现或现在仍继续存在。银行贷款因战争而得不到偿还的情况,历史上国民党统治时期曾发生过,现在人们对此已经淡忘。实际上并非绝对不会出现。90年代初期,我国银行对某一中东国家贷款,就因地区性战争突然爆发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得不到偿还,国家风险成了现实的损失。在我国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存款的情况下,由于利率下调而使银行减少收益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前几年实行保值储蓄,存款利率与物价指数挂钩,贷款利率不变,银行实际上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很大。我国的外债风险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我国外债基本上都是通过金融机构借入的,借款企业无法如期偿还外债,其风险就直接落到各有关金融机构身上。到1995年底,我国外债余额达1066亿美元,成为世界上第三债务大国,且已进入还本付息高峰。尽管从宏观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的外债偿还能力总的说还比较强,外债危机还不会出现,但是从具体项目看,存在着部分外债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有的项目已出现偿债困难。汇率风险近几年表现得相当明显。随着美元对日元的贬值,我国有的金融机构有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加之交易不慎、避险不力,已经造成了一些实际的损失。1996年以来,美元兑换日元的情况有所逆转,美元坚挺、日元疲软,如不能把握时机提前偿债或及时掉期保值,半相应调整债务结构、币种结构、期限结构,有可能导致新的汇率损失。

我国金融机构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特别是外汇期货交易中因经验不足、控制失误,也面临很大的风险。如果不加强管理,本来作为避险手段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反而会使风险加大。

3.我国金融业风险在“九五”期间的发展趋势。

“九五”期间,我国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改革也将进一步深化。但近几年来潜伏的风险和暴露而未处理掉的风险也将转入这一时期,另外还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金融风险。就金融业而言,随着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加强,前一时期风险集聚和暴露得比较充分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风险的发展势头可能会得到控制;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潜伏的金融风险可能有所暴露,另一方面已暴露的风险将可能得到有效处理或缓解;城乡信用社的风险可能会进一步暴露,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集中的尖锐表现。如果对策不得当,在某类金融机构内集聚和暴露的风险可能会演变为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首先,国有商业银行潜伏的风险可能进一步暴露。这主要是其不良资产的数额可能增大,比重可能进一步提高。但如果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缓慢,则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重不仅降不下来,甚至还可能继续上升。从目前少数企业没有真正依法破产或兼并、急于甩掉银行贷款和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隐蔽的资产损失有所显现的情况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与此相联系的是国有商业银行在其不良资产比重不能下降、贷款增长不能降低、财政难以大量注资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很难有显著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央银行决心在“九五”期间加强监管,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银行资本金,处理和化解已暴露的风险,同时如果国有企业真正转机改制,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并相应减少了对银行的不良贷款,或采取破产重组,冲销呆帐的措施,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重有所降低,则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特别是信用风险程度将会有明显降低。

其次,从发展趋势看,对于城乡信用社来说,解决他们目前的困难难度颇大。城乡信用社的风险格局将有新变化,将面临新的风险。在“九五”期间,一批城市信用社将在整顿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这样,其原来已暴露而未处理的风险将转入城市合作银行。而由于城市合作银行有地方财政入股,地方对其不当的行政干预可能会增强,这将使其增加不良资产的比重。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其正在进行的改革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这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也将暴露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在经营方面的问题。由于失去了农业银行这个支撑,那些本来基础不好、问题较多的信用社,将暴露出支付困难、经营困难。

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因其作为央行处理重点而有所缓解,但仍需要密切观察,给以足够注意。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这几年的风险,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中央银行已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九五”期间要对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予以定位,主要是调整和规范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种类、业务范围和监管标准,采取整顿、收购并依法破产等多种办法,重构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体系。不过在处理过程中如稍有不慎,会引起局部的支付风潮;与此同时,在各类金融机构没有搞好市场定位以前,非银行金融机构超范围经营的问题仍有可能以新的形式出现,而且开始阶段往往较隐蔽,因此,其中孕育的风险仍是很大的。

第四,涉外金融风险不容忽视。我国金融业今后仍将进一步扩大开展国际金融活动,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甚至国家风险司空见惯,仍将会反映在我涉外金融领域中。从今后几年的情况看,金融机构仍将面临举债单位外债逾期所带来的风险。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加快,进口扩张压力将会加大,出现少量外贸逆差的可能是存在的。如果在此期间外资的流入发生变化,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就可能有所变化。从汇率风险看,随着日元、美元汇率的错综变动,中国的日元债务和美元债务都有可能面临新的汇兑风险。金融机构作为举借外债的中介机构,将部分地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

通过对我国金融业面临的现实风险和未来风险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具有下列特点:首先,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还是传统的信贷风险。这与我国融资体制以间接金融为主、银行业以信贷业务为主有关。而当前较为明显的信贷风险之所以未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主要则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我国十余年来一直处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不良贷款问题被老贷款的不断展期和不断新增的大量贷款所掩盖、所淡化。二是我国金融机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以国家信用作支撑,信誉很高,人民群众不担心这些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深信一旦出现这种局面,中央银行、各级政府一定会出来救援,而且实际上中央银行、各级政府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因而除个别地区、个别情况外,形不成大面积挤提的氛围。三是这些年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很快,加之储蓄倾向很高,近几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幅度在35%以上,使金融机构有较充足的资金来源。这进一步掩盖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其次,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已经开始发生了带有现代经济色彩的资产风险。在我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投向房地产、有价证券、期货及其它金融资产和衍生产品交易造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有价证券等资产的价格起伏跌宕不定,期货权等衍生交易工具是双刃剑:利大,风险也高。这是我国金融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上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过程,一方面,金融业务在不断开拓,金融市场在逐步发展;另一方面,经验不足,监管力度不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金融机构的行为,很不规范,使其在涉足新的领域时很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由于这类风险主要是以短期信贷资金投向长期资本市场所致,一旦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其因持有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金融风险就很快暴露出来;而由于直接开展这类业务的主要是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本身规模较小,因而容易使风险得到集中的表现,并引起社会的关注。

第三,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直接和国有企业联系在一起。这与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天然联系有关,也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关。

第四,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联系紧密。在经济扩张时期,金融风险往往通过新的投入得到缓解;在经济紧缩时期,金融风险不但暴露充分,而且更容易转化为实际的损失。

我国金融风险的上述特点,容易使人们只在经济紧缩时注意风险,而在经济快速增长时忽视风险;只重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而轻视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这是应当引起警惕的。

三、金融风险的危害和原因

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安定都隐藏着极大的危害。

首先,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大大削弱了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孕育着支付危机和挤兑风潮。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总体,虽然由于主权信用的支撑和群众中长期培养起来的信任感,尚不致于达到发生挤提风潮的地步,但挤提事件在个别地区的少数中小机构中已有发生。即使由于央行及时处理而不致使个别金融机构的这些事件引发金融风潮,但问题的苗头不容掉以轻心。

其次,金融机构利润下降、亏损增加,不利于缓解国家财政收支紧张的状况。金融业的利润上缴额,大约占中央财政收入的1/4~1/3,是国家收入的大户。如果金融业资产盈利水平下降,中央财政收入就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再次,金融业的风险将倒逼中央银行超额发行货币,引发通货膨胀。不良资产本身就是潜在的货币化的通货膨胀压力。在银行丧失流动性、无法兑现居民存款时,要避免银行倒闭危机,只能由中央银行超经济发行货币,其结果必然引发恶性通货膨胀。

最后,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的高比例不良资产有损国家形象,影响对金融开放的进一步扩大。1995年美国穆迪评级公司曾把我国几家银行的财务等级往下调,给我国商业银行在海外筹资、设立境外分支机构带来了不利影响。

总之,对我国金融业面临的风险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化解,甚至容其进一步发展,后果将十分严重,支付风潮、货币整理、社会不安定的情景并非一定不能发生。

我国目前金融业面临的风险,从根本上说,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彻底改革与经济增长方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所致。

体制性原因是金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社会资金结构失衡。在国民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的格局下,投融资体系没有作相应改革。一方面,由于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已无力向国有企业继续注资,企业只能求助于银行;另一方面,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但没有充足的投资渠道,只能把大量的货币存入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必然成为居民和企业之间最主要的金融中介。在通胀率高、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社会资金运行中的居民高债权、企业高债务、资金高利率,必然造成银行中介机构的高结构风险:一方面是银行对企业的高负债,另一方面是银行对企业的软债权。企业通过或明或暗的形式向国有商业银行转移,使之成为社会资金风险的集聚点。这种经济体制性的问题,在财政、金融体制中表现为与流动资金固化相联系信贷资金财政化。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大量的财政职能,使信贷资金有借有还的有偿使用变成了财政性资金的直接分配。财政通过透支和借款直接将信贷资金用于财政支出。到1995年末,财政在中央银行的透支和借款余额超过财政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国有银行还承担着国家各类专项贷款。这部分资金大多数也是应由财政安排资金支出的。这类贷款中相当大一部分事实上难以收回,形成了信贷风险。

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施加行政干预,影响金融企业的自主经营也是造成目前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体制性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以“现场办公会”“现场资金调度会”以及领导指示等方式,强令银行违反信贷原则发放了许多高风险贷款。

从银行体制方面看,国有商业银行法人体制不健全,也是造成金融风险的一个原因。国有商业银行对其分支机构过度的授权,使这些分支机构变成了实际上的准法人,这不仅使其总行的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难以实现,容易造成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失控;而且也使这些分支行更容易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

四、防范金融风险的指导思想和对策

对我国金融风险各种表现、危害和原因的分析表明,金融风险的防范,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稳定的大局,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早研究对策。我们认为,“九五”期间防范金融风险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从解决形成金融风险的体制性问题入手,以加强金融系统内部制度建设和监督控制为重点,全面防范金融风险。应抓紧处理好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农村信用社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已暴露的局部性风险;重点化解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和潜在的风险,防止出现地区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九五”期间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是主动防范金融风险的长远之计,也是解决当前金融风险的治本之策。其主要的措施:一是要加快发展直接金融。这是在新形势下减轻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信贷压力、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外部制约、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本性措施。二是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制度,使金融机构自身建立起抵御风险的机制。同时,也要针对当前金融风险的现实状况,采取一些治标的措施,使当前的风险得以化解,不致进一步发展、恶化,例如处理好现有不良资产和不良机构等等。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对策应当是:深化金融改革,发展直接金融;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四道防线;补充金融机构资本金,化解不良资产;加强立法执法,保障金融机构自主经营。

(一)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性对策。

1.划清资金性质,保障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鉴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大量起因于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不分、政策性资金与商业性资金不分以及银行在政府不当干预下发放低效益、无效益甚至无法收回的贷款,因此,划清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界限,坚持商业性资金的有偿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减少和停止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不当干预,保证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措施。为此,各地在安排建设项目时,必须分清资金的不同来源,不得把银行资金当作财政资金、企业自有资金来安排,同时,还要彻底分离政策性信贷资金和商业性信贷资金。要尽快把国有商业银行尚未划出去的政策性业务全部划转给政策性银行。一时划转不了的,要分帐登录,分别管理。除国务院特定贷款外,各级政府、各个部门不得要求商业银行办理政策性贷款。国务院特定贷款也规范化、法制化。

2.发展资本市场,减轻金融机构的贷款压力。为缓慢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压力,改变银行在居民高债权、企业高负债这一对应关系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在社会信用中的比重,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排除对银行和金融机构不当干预后,企业获得资金的一条重要途径。直接融资以发行企业债券为主,适当增加股票的发行。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还可以建立一定数量的投资基金,增大居民直接向企业投资。当然,这应与资本市场的规范相结合。

3.加快企业改革,减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由于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是造成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快企业改革,解决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下降的问题,是提高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降低信贷风险的重要基础。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关键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良好的经营机制。

(二)建立四道防线,形成金融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如果说分清资金性质、发展资本市场、加强企业改革旨在为各金融机构防范金融风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那么,建立和健全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则是从各金融机构内部设置防范金融风险的屏障。

1.第一道防线是建立和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严格实行审慎经营。首先,要依据《商业银行法》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