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专题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专题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专题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专题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过关检测)-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版)一、(2022秋·重庆市沙坪坝区·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 B.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C.有时朝发白帝舜发于畎亩之中 D.国恒亡河曲智叟亡以应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2.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论证造就人才的条件,再论证国家存亡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观点。B.人要有所作为,除了必须在艰苦环境中经受考验外,还必须在精神上、意志上经受磨炼。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D.本文运用了比喻、对比和排比,语言犀利,句式灵活,给行文增添气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13.下面【链接材料】是关于范仲淹经历的记述。请联系【链接材料】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内容,谈谈你获得的人生启迪。范公讳仲淹,字希文,世家苏州。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②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公少有大节,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取材于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之:往、到。【答案】A(1)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D13.启迪:个人成才的条件是生于忧患。联系材料:范仲淹“生二岁而孤”,家庭贫困,母亲再嫁,读书的起居饮食条件不堪,生活多忧愁磨难;但他昼夜讲诵,读书越来越刻苦,最终考中进士,有志于天下,成为一代名士。【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使……劳累”的意思;B.违背/通“弼”,辅佐;C.出发/被任用;D.灭亡/同“无”,没有;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喻:知晓,明白。(2)入:动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有法度的世臣。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动词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12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本文没有运用比喻;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阅读启示。结合【链接材料】“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内容可知,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家庭条件艰苦,但范仲淹仍勇于面对生活的挫折和磨难,努力学习,最终学有所成。这启示我们:忧愁祸患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我们要在困境中越挫越勇。【点睛】参考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链接材料】范公名讳(是)仲淹,字希文,世代居住(在)苏州。范公出生两岁就(丧父)成了孤儿,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他)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感伤流泪,辞别母亲离开(家),到南都(去)。(他)进入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祥符八年,(他)考中进士,被礼部选为第一名,做了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家接母亲来奉养。范公年少时(就)有非凡的气节,而是慷慨激昂有志于天下,经常自己诵读:“士人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二、(2022秋·浙江宁波·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7.下列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A.人恒过

恒:常常B.而后作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C.鲍叔牙终善遇之

遇:遇到D.及小白立为桓公

及:等到8.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10.【甲】文告诉我们“磨难造就人才”,【乙】文中的管仲经历了哪些磨难?管仲的成功,还借助于哪些外在因素?【答案】C九合诸侯/一民天下/管仲之谋也(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能。管仲被任用后,在齐国当政,齐桓公因此称霸天下。磨难:管仲贫困、管仲囚焉。外在因素:好友鲍叔牙在生活上的帮勤,在危难时的推荐;齐桓公不计前嫌,量才而用。【解析】7.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有误,鲍叔牙终善遇之:意思是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遇:对待。故选C。8.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的意思是: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据此断句为:九合诸侯/一民天下/管仲之谋也。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忍:使动用法,使……坚忍;曾益:增加;曾:通“增”。(2)既:已经;用:被任用;于:在;以:因此;霸:称霸。10.此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第一问,乙文中的管仲经历的磨难主要来自两方面:①家境:从“管仲贫困”可知管仲家境贫困;②经历:因为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所以“管仲囚焉”。第二问,管仲成功的外在因素,主要来自两个人。第一个人是鲍叔牙。在管仲贫困时,“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经常给予他在生活上的帮助;在管仲被囚禁时,“鮑叔遂进管仲”。第二个人是齐桓公。从“管仲既用”可知,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让管仲在齐国执政。【点睛】参考译文:【乙】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三、(2022秋·广东广州·八年级广州市第一一三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徒愈病,又致民于寿。若于此时,使②良医不得尽其术,则天下之病愈深。愿陛下拔贤材,收众策,不惮③审改作,以成大功,天下幸甚幸甚!(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注释]①支:同“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能改

回也不改其乐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渔者歌曰C.国恒亡

国人道之D.曾益其所不能

香远益清(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最合适的(

)A.了解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B.了解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灭亡,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生存的道理了。C.然后我们就会知道忧愁祸患使人增长才干,安逸享乐使人放纵懈怠的原因了。D.然后我们就会知道忧愁祸患使人放纵懈怠,安逸享乐使人增长才干的原因了。(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在开头连用六个事例,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B.乙文在治国上主张要关注百姓的健康生活,才能给天下人民带来福寿。C.甲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D.甲文在阐述的思路上,从个人说到国家,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答案】(1)B(2)A(3)B【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改正/改变;B.都是“所以”的意思;C.国家/国都;D.增加/更加;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然,这样。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衰亡。句意为:了解这一切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故选A。(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B.根据“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可知,乙文运用类比论证说明在治理国家过程中选拔良臣的重要性;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乙】现在天下的存在的问题。我请求把它比作疾病:定时调养身体使之舒适,本不会得病了;疾病在皮肤时,医生能把它治好,病去并且身体安康。以上两种情况都达不到了,疾病已在身体内,如果得到良医的医治,可以快速的痊愈。天下存在的弊端,形势已经像这样了,在可以医治的时候,皇上有选拔任用了良医,倘若对他们深信不疑,听从他们的安排,不仅仅治愈了疾病,还会让百姓延年益寿。如果这个时候,假使良医不能用尽他高明的医术,那么天下的弊端会越积越深。希望皇上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收集大家的治国良策,不害怕改革,来成就治国的丰功伟业,那就是全天下最大的幸运了。四、(2022秋·广东韶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劳其筋骨

(2)人恒过

(3)征于色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拂乱其所为。(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乙】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节选自《留侯论》,有删改)【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敝。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无故加之而不怒

(2)而其志甚远也15.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16.请结合【甲】【乙】两篇选文,谈谈成就大业者应具备哪些因素?【答案】12.(1)使……劳累。(2)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3)征验13.(1)使他做事不顺。(2)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14.(1)发怒,愤怒

(2)远大,高远15.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16.①要成就一番大业就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②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2)句意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3)句意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1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拂:违背。乱:扰乱。(2)忧患:忧愁祸患。安乐:安逸快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怒:发怒,愤怒。(2)句意为:他们的志向非常高远。远:远大,高远。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断句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本句的意思是: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结合“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分析:“匹夫见辱”中“见”是被动词,这是一个被字句,故此后断开;“拔剑而起”“挺身而斗”,前后两个动作,是承接关系,故中间断开;“此不足为勇也”中“也”是标志性词语,表示这是一个判断句,中间不能断开。故根据句意即可断句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1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由此可知,成大业者必要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乙文“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意思是: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由此可知,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点睛】参考译文:【乙】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内心怀有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五、(2022秋·山东济宁·八年级校考期末)【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7.下列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丈夫之冠冠:冠礼。 B.往之女家女:同“汝”,你。C.征于色征:征验、表现。 D.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18.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往送之门

已而之细柳军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且焉置土石C.征于色

达于汉阴D.而后喻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9.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确实是“大丈夫”;而孟子却认为他们是“妾妇之道”,认为他们与“妾妇之道”的共同点是“顺”。B.孟子论证“死于安乐”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与前文论证“生于忧患”都运用的是举例论证。C.《孟子》的语言具有显著的特点,其文章内容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D.【乙】文用排比句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作者认为他们虽出身低微,但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2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答案】A18.A19.B20.(1)能实现其志愿,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其志愿,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句意:男子行加冠礼。冠:名词作动词,行冠礼。B.句意: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女:同“汝”,你。C.句意: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表现。D.句意: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故选A。1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之:动词,到/动词,到;B.焉:疑问代词,怎么/疑问代词,哪里;C.于:在,介词/到,介词;D.而:连词,表顺承,然后/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故选A。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B.“死于安乐”与“生于忧患”的论证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从正面论证“生于忧患”,不是举例论证;故选B。20.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1)重点词有:得志:实现志愿;与:和;由:遵从、遵循;独:独自;行: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道:原则,行为准则。(2)重点词有: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拂,同“弼”,辅佐;出: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恒:常常;亡:灭亡。六、(2022秋·湖南益阳·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注】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2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发现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C.其耳目皆为敝敝:蒙蔽D.若耽嗜滋味

嗜:喜欢,特别爱好2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曾益其所不能

其如土石何C.犹割股以啖腹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

已而之细柳军23.下面是对两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篇运用一系列排比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这一道理,富有说服力。B.乙文唐太宗认为古代的昏庸帝王只听信身边近臣或者小人的谗言,就会导致国家灭亡。C.甲文列举六位名人事例之外,还从正面进行推论,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D.乙文唐太宗从抚恤百姓和杜绝纵逸等方面论证为君之道,强调治国需要贤臣辅佐。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5.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限断两处)。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答案】A22.C23.C24.(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略,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25.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解析】21.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兴起,指被任用。故选A。22.A.从/由于;B.代词,指某人/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C.都是“连词,来”;D.助词,的/动词,到、往;故选C。23.C.甲文先是运用举例论证,再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惠,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故选C。2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拂,通“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了;恒,常常。2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句意为: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据此断句: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点睛】译文乙文,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做国君所应当遵循的原则,必须首先关心百姓。如果用损害百姓的办法来满足自身的享乐,那就像从自己腿上割肉来充饥一样,肚子填饱了,人也就死了。再说,我从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求。使人身体受到损害的原因不在别的,都是由于自己贪欲才酿成的灾祸。如果一味沉溺于吃喝,沉湎于声色,那么这些欲望越多,所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这样既妨害国家大事,又扰乱百姓。”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们说:“古代的昏君,他们的耳目都受到蒙蔽,弄不清哪些政策是成功的,哪些政策的失败的,帝王不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于是渐渐导致国灭身亡。我既然住在深宫之内,不可能完全知道天下所有的事情,所以希望你们诸位起到我的耳目的作用。不要以为国家太平,边疆安宁,就不用心操劳国事了。”七、(2023春·陕西咸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苦其心志

苦:_____________________(2)衡于虑

衡:_____________________(3)亡而能悟

悟:_____________________(4)卒得反国

卒:_____________________27.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喟然叹曰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被服以立

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C.温故而知新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D.孙叔敖举于海

至于鄙2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29.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答案】使……痛苦同“横”,梗塞、不顺醒悟,觉悟最终,终于,最后C(1)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朝内朝外都听不到(有人说)我的过失,因此到了这个地步!29.“谄谀者众”;无“法家拂士”。【解析】26.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使他的内心痛苦。苦:使……痛苦;(2)句意:思想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3)句意: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悟:醒悟、觉悟;(4)句意:最后得以返回国家。卒:最终、终于、最后。27.考查一词多义。A.然:……的样子/这样;B.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因为;C.而:都表顺承;D于:从/连词,相当于“了”,无实际意义;故选C。28.考查对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征,征验、表现;色,脸色;发,显露、流露;声,言谈;喻,了解、明白。(2)内外,朝廷内外;过,过失;是以,因此。29.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甲文第二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常常会覆灭;联系乙文“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内外不闻吾过”可知,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是缺少直言进谏的贤臣,即缺少“法家拂士”;根据乙文“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可知,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是说谄媚话的人太多,即“谄谀者众”。【点睛】参考译文:【乙】宋昭公国亡后出逃,到达了邻国,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披着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君看来,做君王的之所以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后得以返回国家。八、(2022秋·河南南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因为分心而)遗忘。⑤引:拿来。3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衡于虑()③其母引刀裂其织()

④而后喻()32.翻译下列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方面有什么不同?简要分析。34.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答案】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割断了解、明白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容易灭亡。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共同点:这六个人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这些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或说明”逆境出人才”)【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①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过:犯错误。②衡于虑:思虑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③其母引刀裂其织: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自己的织物。裂:割断。④而后喻: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喻:了解、明白。3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以下词语: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则:如果。法家拂士: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出,在国外;敌国外患: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恒,往往。3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是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道理论证,分析透辟;乙文通过叙述的表达方式,记叙了孟子“少时,诵……辍然中止”母亲“引刀裂其织,以此诫之”用刀割断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叙事形象生动,吸引读者。3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文章开篇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个人,从他们的出身看,都是出身贫贱卑微,社会地位低下;从他们的经历看,他们都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挫折;从结果看,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一番事业。作者用这六个人的事例,证明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论断,也就是论证了“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乙】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正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自己的织物,用这样的方式来警告孟子。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因为分心而)再遗忘了。九、(2022秋·海南海口·八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35.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空乏其身(kōnɡ) B.法家拂士(bì) C.吴既赦越(chì) D.女忘会稽之耻(nǚ)36.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1)①劳其筋骨()

②与百姓同其劳()劳:A劳动

B.使……疲劳C.烦劳(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

D.慰劳(2)①空乏其身()

②苦身焦思()身:A指生命

B.指自己

C.人的品格和修养修

D.身体3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女忘会稽之耻邪?38.【乙】文中越王勾践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哪个观点?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答案】BBABD(1)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你忘了会稽之战的耻辱了吗?38.第一问:“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第二问: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经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练。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解析】35.考查字音。A.空乏其身(kōnɡ)——kònɡ;C.吴既赦越(chì)——shè;D.女忘会稽之耻(nǚ)——rǔ;故选B。3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①句意: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疲劳;故选B。②句意: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劳:劳动;故选A。(2)①句意:使他受尽贫困之苦。身:指自己;故选B。②句意: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身:身体;故选D。37.本题考查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所以:用这些来;动:使……震撼;忍:使……坚忍;曾:通“增”,增加;能:才干。(2)女:通“汝”,你;之:结构助词,的;耻:耻辱。38.考查比较阅读和拓展感悟。乙文写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卧薪尝胆,通过礼贤下士、与民同劳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大败吴国。所以,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印证了【甲】文中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即“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或“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示例:你认同这个观点。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勇于面对挫折和磨难,正视磨难,坚定信心去迎接困难和挫折。要相信风雨过后会有彩虹,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挫折和磨难中成长,在挫折和磨难中蜕变,遇到更好的自己。【点睛】参考译文:【乙】吴王已经赦免了越王,越王勾践回国后,于是就每天劳累地思索着,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降低身份对待下面有贤能的人,对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终于消灭了吴国。十、(2022秋·河北保定·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回答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①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②,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③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治国安民》)【注释】①炀(yáng)帝:杨广,隋朝的皇帝。②孜孜:勤勤恳恳不疲倦的样子。③本根:本,树干;根,树根。比喻国家的基础和根本。3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______(2)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______(3)征求无已

已______(4)百姓不堪

堪:______4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管夷吾举于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C.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学而不思则罔4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42.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答案】39.兴起,被作用同“弼”,辅佐停止忍受。能支持40.B41.(1)这样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2)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树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42.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解析】39.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舜发于畎亩之中”的句意是: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发:兴起,被作用。(2)“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句意是: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3)“征求无已”的句意是:不断地去征求。已:停止。(4)“百姓不堪”的句意是:百姓不能忍受。堪:忍受。40.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于:介词,从/介词,给,到;B.乎:都是“语气助词,呢”;C.其:代词,他的/加强反诘语气,又;D.而:表并列,不译/表转折,却;故选B。4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知(知道,明白)、生(生存发展)、于(在)、安乐(安逸享乐)”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夫(发语词,不译)、本(树根)、则(那么)、茂荣(茂盛)”几个词是重点词语。4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直接作答。本题可直接筛选“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作答,其意思是: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点睛】参考译文:【乙】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没有一个院子里不充足。(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滥用兵力武力,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亲眼目睹的,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十一、(2022秋·辽宁沈阳·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①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注:①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牢,祭祀用的牲畜。4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必先苦其心志B.沉溺声色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一夫夜呼

岱宗夫如何4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45.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46.回答问题。【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______”的表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乙文中“______”“______”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运用了______的写法,把兴与亡、盛与衰体现的极为强烈,发人深省。【答案】C(1)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忧虑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谦得益满招损对比【解析】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A.后缀,无实义/代词,他;B.名词,美色/名词,脸色;C.均处于主谓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均不译;D.名词,成年男子/语气词,不译;故选C。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遣:派;少牢:祭品,用一猪一羊;告庙:祭告祖庙;矢:箭;(2)忧劳:忧虑劳苦;兴国:使国家兴盛;逸豫:安闲享乐;亡身:使自身灭亡。4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故断为: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4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第一空:【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译为: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联系题目中的“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可得到答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忧虑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第二、三、四空:联系乙文第二段“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先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后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前后进行对比,进而引出“满招损,谦得益”,强调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点睛】参考译文:【乙】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十二、(2022秋·辽宁葫芦岛·八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李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①。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曰:“稍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未以为然。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逐封岱祠汾②,大营宫观,无有暇日。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曰:“沆真圣人也。”【注】①旰(gàn)食:晚食,事务繁忙不能按时吃饭。②封岱祠汾:封禅泰山、祭祀汾水。47.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行拂乱其所为李沆为相……B.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边患既息C.则土木、祭祀之事作矣

居天下之广居《富贵不能淫》D.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48.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4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稍

事。50.【甲】文作者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请结合【乙】文的具体事件,说说这一观点在【乙】文中是怎样体现的?【答案】C48.(1)(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2)李旦认为,细碎的事不值得让皇上听到了烦心。49.稍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50.生于忧患:李沆将水旱灾,盗贼祸患的事汇报给皇上,让皇帝在忧患中不生奢侈之心;后来,契丹和亲,西夏也向朝廷纳款;死于安乐:皇帝便封禅泰山、祭祀汾水、营建宫殿,不再担心边患。【解析】4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A.名词,行为/动词,担任;B.代词,这样/连词,表转折;C.都是结构助词,均译为:的;D.名词用作状语,每天/名词,太阳;故选C。4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1)所以,用来(通过这些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通“增”;能:才干。(2)以为,认为;细事,细碎的事;足,值得;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烦。49.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句意为:稍有一些忧虑勤苦,才能警戒人心。将来如果四方都平定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据此可断句为:稍有忧勤/足为警戒/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5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乙】文中由“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可知,李沆将水旱灾,盗贼祸患的事汇报给皇上,让皇帝在忧患中不生奢侈之心;“契丹既和,西夏纳款”是宋强盛的表现。都体现了“生于忧患”的观点。【乙】文中由“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逐封岱祠汾,大营宫观,无有暇日”可知,皇帝没有边患之忧,便封禅泰山、祭祀汾水、营建宫殿,开始耽于享乐。体现了“死于安乐”的观点。【点睛】参考译文:【乙】李沆任宰相的时候,王旦为参知政事。因为西北方的战事,有时都忙到顾不上吃饭。王旦感慨地说:“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我们能够悠闲的不那么忙呢?”李沆说:“稍有一些忧虑勤苦,才能警戒人心。将来如果四方都平定了,朝廷也未必不会发生事情。”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地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那么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不断兴起。”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没有一天空闲过。王旦才觉得李沆预见的长远,感叹说:“李沆真是圣人啊。”十三、(2022秋·辽宁沈阳·八年级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校考期末)阅读选文,完成问题。【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②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⑤。”(选自《孙叔敖遇狐丘丈人》)[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敢问何谓三利/水何澹澹(《观沧海》)B.夫爵高者,人妒之/女子之嫁也(《富贵不能淫》)C.吾官益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D.孙叔敖曰:“不然……”/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用/给文中划线处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②吾禄益厚,吾施益博。(4)【乙】文中狐丘丈人所说的“三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回答)。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_______”观点相近。【答案】(1)D(2)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3)①孙叔款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②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4)爵高官大禄厚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A.代词,什么/副词,多么;B.代词,他/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C.副词,越/名词,才能;D.代词,这样/代词,这样;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句句意: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故断句断句: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关键词:①易:改变。容:脸色。敏:聪敏。②益:越。博:广泛。(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结合乙文观点,与甲文进行比较分析。从“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可知,“三利”指的是:爵高、官大、禄厚;结合乙文内容可知,孙叔敖通过“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表达自己不惧“三利三害”,不会因为自己位高权重而剥削百姓并使得同僚愤恨,反而会更加小心谨慎、乐善好施,借自己的能力为百姓做更多好事。甲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表明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这二者是相似的。【点睛】参考译文【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