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0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0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0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06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1894-1919)戊戌变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894甲午战争晚清时期民国时期189819001911191219151919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清朝结束五四运动晚清政府

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清末新政1901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1894-1919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北洋军阀政府倒行逆施《马》《辛》[时空坐标]

史实

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思想生活总体: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推动了民族觉醒与探索,救亡图存运动高涨。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抗争探索: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逐渐壮大;社会各阶级阶层救亡图存,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并经历了“短暂春天”,工业化进程加快。维新思想、民主共和(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实业救国思潮向西方学习深入到制度和思想层面,思想解放,民族意识觉醒衣食住行,交通通讯,传媒向近代化(文明化)演进【专题概述】(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急需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同时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封建统治腐朽,缺乏战争的准备和对时局的判断。(2)中国: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导火线)(3)朝鲜:

若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之成为数个小邦国……乘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日]小川又次《清国征讨方略》(1887年)“寓明治大帝之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朝鲜……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及征服支那领土…尚未实现”

——《田中奏折》知识点一:侵略与抗争(1894-1919)【典例研析】(2018·全国Ⅰ卷·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欧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蒙昧、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C2、概况(3)黄海海战(5)威海卫战役(1)丰岛海战(2)平壤陆战(4)辽东战役丰岛海战:不宣而战平壤战役:清军大败黄海海战:中国失去制海权辽东战役:旅顺屠杀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洋务运动失败;(1)内因:①清政府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本原因);②奉行避战自保政策,贻误战机。(2)外因: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实力大大增强;②日本侵华蓄谋已久;西方列强的默许和支持。3.失败原因4、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危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甲午中日战争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念解读】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商品输出资本输出(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①三国干涉还辽②划分势力范围③门户开放政策加剧矛盾:帝国主义内部;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德俄法英日1899年,美国政府向列强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利益均沾”。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5、影响【概念阐释】“门户开放”政策内容:①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既得利益不加干涉;

②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

③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实质:缓和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及缓和列强与中国人民的矛盾,由列强共同支配中国。影响美国有了独立侵华政策,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使列强由瓜分中国到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1.三国干涉还辽(2)结果:

①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②为了支付2.3亿两白银,清政府以高额利息向俄法银行团、英德银行团借款3亿两白银。(1)国家:俄、德、法

《三国干涉还辽》漫画俄国:企图独霸中国东北,策划干涉;法国:履行对俄结盟义务,支持干涉;德国: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支持干涉。列强侵略的加剧:瓜分中国的狂潮(2)经济上:资本输出。①争做中国的债主②在华投资设厂③开矿、修筑铁路(争夺路权、矿权)④开设银行2.瓜分中国的表现:(1)政治上:①划分势力范围: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②强占租借地:俄国强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德国租胶州湾,英国租香港新界,法国租广州湾。(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2)列强大量资本输出,损坏中国主权,阻碍经济发展①目的:获取高额利润②方式:开银行、修铁路、开矿山、政治贷款(3)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具有民族意义的觉醒开始了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5、影响对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A、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C、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挽救危亡D、清政府:军事改革自救、放宽民间设厂限制E、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实业救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前期)B、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4)对日本:

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膨胀。5、影响(1)原因:(2)经过:

(3)结果:(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

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中日《马关条约》割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反割台斗争日本要索台湾,竟有割台之款。事出意外,闻信之日,绅民愤恨,哭声震天……台民惟集万众御之,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1895年台湾民主国成立后颁布的告示刘永福领导反割台斗争,【典例研析】(2020江苏卷·7)

《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与此报道相关的战争应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C【解析】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倭人(日本军队)在旅顺制造了大屠杀,在威海卫围攻北洋舰队,因此与此报道有关的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故选择C项;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没有提出“割地之请”,排除D项。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转向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阶级关系变动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经济结构变动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社会主要矛盾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侵华的特征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二)、戊戌维新运动指从1895年的公车上书到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材料1:《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拒和废约、迁都再战的呼声震动了整个京城,并在全国掀起了反割地、反投降的斗争……清朝中央及地方许多官吏也为《马关条约》丧权过重而不满,他们有的请杀李鸿章以谢天下,有的主张废约再战。——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材料2:“甲午战后,有些爱国的民族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工商界人士,痛感战败之辱,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提出自办铁路,自开矿山,设立工厂以‘抵制洋商洋厂’。同时,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据1895至1898年的不完全统计,这期间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8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合计只有8家,资本总额不过400多万元。”——《中国近代史(1840—1949)》材料3:1897年底,全国宣传维新变法的学会组织33个,新式学堂17所,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报馆合计300多所。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万木草堂、强学会、保国会、《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1、背景:社会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派的改良思想的传播。2、经过:1895年4月,康梁公车上书1895年8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政治团体强学会。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1897年,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加剧。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公车上书类别颁布的新法改旧制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①舍旧图新、力行新政②鼓励官民上书言事③命各省举荐新政人才①设农工商总局,鼓励发展农工商;②提倡私人开厂,奖励创新;③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④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决算;⑤兴办邮局①改革科举;②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专门学堂;③鼓励私人办学;④派遣留学生;⑤准许民间办报馆、学会;⑥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刊①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武器②按新法练兵,添造兵船,增强海军实力④精简机构裁汰冗员⑤取消旗人国家供养特权废八股裁撤驿站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参政可能,初步动摇封建统治,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培养维新人才、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3.内容4、评价(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欺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2)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3)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半封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材料5:“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迁谬之弊。——《清德宗实录》材料4: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思窃深忧之。——康广仁《与易一书》材料1: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奉诏……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2: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以天下为己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民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3:6月23日,光绪下旨,“立废八股,改试策论”要求下科即改,甚至连给考生的准备时间都没有。这对历经十年寒窗苦读的士人来说,实在太过苛刻。当时直隶士绅出于怨恨而扬言对康有为行刺。守旧势力很强大缺乏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组织皇帝没有实权传统思想限制5、变法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

具体原因: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力量对比悬殊1)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2)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依靠无实权的皇帝3)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4)企图用和平合法手段进行自上而下形式主观:客观:1)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2)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中国成为列

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不利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文教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生活: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戊戌维新与中国近代化【典例研析】(2022.全国乙卷.28).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22.全国甲卷.29).“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B解析: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仍然力量弱小,湖南时务学堂的学生基本都是各省的维新精英,所以革命缺乏阶级基础也不可能成为主要思潮,其主要目的也不是“侧重动员民众变法”,故A、D皆错;“百日维新”前,从近代的“民权论”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里的反清复明思想,反映出维新派思想上的混乱而非根本转变,故C错误,B为正确答案。【典例研析】(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解析【答案】D由材料“1898年”“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支持光绪帝主持变法运动,反对慈禧太后干涉政治,故选D项;“广泛支持”不符合当时社会史实,排除A项;1898年,加强排外活动的是义和团运动,而并非清政府,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强调部分西方人的态度而非列强干涉内政,排除C项。1、原因:①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直接原因:山东教会与当地百姓的矛盾激化。2、经过: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具有爱国主义和盲目排外的双重性质,反帝不反封。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4、意义:①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三)义和团运动材料一“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材料二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反帝,但带有笼统排外的局限。评价:具有爱国的性质,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概念阐释】“扶清灭洋”正确区分西方文明和西方侵略;学习世界一切优秀民族的长处,理性爱国。(四)、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历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据统计,1914年世界总人口约18亿,其中5亿多人处于西方殖民国家直接统治之下,还有远超过此数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中外历史纲要》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1.侵华原因:2.时间、参加国:1900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3.经过1900.6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廊坊阻击战清军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天津激战1900.8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仓皇出逃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概念:1900年6月,清朝南方各省督抚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在华洋人)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概念阐释】东南互保【知识链接】1900年6月,刘坤一、张之洞授意盛宣怀等与各国驻上海领事炮制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也参加。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东南互保的这种两重性,使它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过两重影响。一方面它压抑了南方地区的反帝运动,另一方面它又阻止了八国联军的南下蹂躏;一方面它免除了列强在扑杀北方义和团时的南顾之忧,另一方面它又使战胜之后的列强在处置中国时不能不正视驻守东南的几十万军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2)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3)表明中央权威下降和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4)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5)阻碍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运动的发展。4.结果: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内容主要危害惩办“首祸诸臣”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赔款白银4.5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使中国经济受到列强控制,加剧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拆毁炮台,驻兵要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下,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禁止中国人参加反帝集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列强侵华呈现以下特征和趋势从个别国家到列强争相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从局部侵略到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地主阶级的探索)清末“新政”1901“预备立宪”1905-19081、背景2、措施3、性质4、影响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打击;革命运动高涨,借改革消弭革命奖励实业;废科举、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实行法制改革;设立议会;制订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皇族内阁”。清王朝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进行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没有解决社会危机,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加速了革命的爆发及清政府的灭亡。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五大臣出洋【典例研析】(2022.广东卷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C(2021年)10月9日电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➊《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背景(六)、辛亥革命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这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人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革命哉!革命哉!—邹容《革命军》❸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舆论准备)。❷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成立时间名称主要成员领导人成立地点1894年兴中会华侨、会党孙中山檀香山1904年华兴会留学生、学界黄兴、宋教仁湖南长沙1904年光复会留学生、学界蔡元培上海1905年同盟会孙中山东京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与革命政党(组织准备)。2、过程(1)准备:1905年,成立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爆发:1911年10月,武昌起义。(3)政权: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文就职(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重点突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四十四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摘自19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制制度防止专制独裁,确立民主共和政体自由平等否定封建等级制度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三权分立①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②地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进步性局限性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基本是一场失败,不是一个创造”,仅是“政体的变革”。——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辩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

——许金城《民国野史》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江泽民3.影响①性质:②进步性:①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共和政体。②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③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④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③局限性: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性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原因①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政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④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⑤社会:革除社会陋习,改变社会风气。⑥国际: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鼓舞了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⑦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窃取,资产阶级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4、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封建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综合性概念。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主义,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了封建土地制度。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性妥协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原因

[探究辛亥革命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史料一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的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思考结合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如何理解“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答案理解:①共和政体符合时代潮流,辛亥革命的失败不能说明共和政体的失败;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照搬西方模式,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救亡道路(或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史论史识]素养提升家国情怀——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就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及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史论归纳史论: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重大突破。(2)经济上: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和措施,为经济工业化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长足发展。(3)文化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提出三民主义、提倡资产阶级公民道德,对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习俗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典例研析】(2021·湖南选择考·T8)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表明其航运发展水平超过上海B.说明商业贸易中心向腹地转移C.为长江沿岸工业重新布局奠定基础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生创造条件D【典例研析】(2020·全国Ⅲ卷·T29)清帝退位诏书稿由南京临时政府拟订,袁世凯收到后擅自在诏书稿上加入“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等内容发表。孙中山表示反对,致电袁世凯强调:“共和政府不能由清帝委任组织。”他们分歧的实质体现在 ()A.是否赞同共和体制 B.政府组建的主导权C.是否进行社会革命 D.临时大总统的人选B【典例研析】(2021·浙江6月选考·T11)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有两个意义,一个是反对满洲帝政之民主运动,一个是反对外力压迫之自强运动。”这一认识强调这场革命 ()A.完成了民族独立任务 B.反帝反封建的内涵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传播了民主科学精神B

北洋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时间:1912.3——1927年北洋军阀的来历: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源于清末“新政”时的编练新军,是近代在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北洋军阀政府①1912年3月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标志着北洋军阀政权建立;②袁世凯死后,由于无人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于是各领导人以省割据,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但在名义上他们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而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③性质:大地主和大买办阶级及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同时具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七)、北洋军阀的统治③性质:大地主和大买办阶级及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同时具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北洋军阀势力简介另外还有: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广东的陈炯明等。派系北洋军阀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奉系军阀首领袁世凯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时期1912-19161916-19201920-19241924-1928控制地区\皖浙闽鲁陕苏赣鄂直隶东北三省依附国家\日英、美日下台不治身亡直皖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东北易帜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名称起因孙中山的活动结果二次革命1913护国运动1916第一次护法运动1917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22袁世凯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了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组织发动讨袁发表《讨袁宣言》《第二次讨袁宣言》借助西南军阀,成立护法军政府当选非常大总统,准备组织北伐失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遭到西南军阀的排挤而失败因陈炯明叛乱而失败刺杀宋教仁及“善后借款”【典例研析】(2021.河北卷.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D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近代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兴起甲午战败刺激民族工业发展民国前期民族工业发展民国后期民族工业的发展184018601895191219271936知识点二:经济与社会(1894-1919)原因代表企业特点影响①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③民族危机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等规模扩大,增长速度快;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①进一步瓦解中国自然经济,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②为变法和革命提供物质和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掀起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转向制度层面。③实业救国、维新思潮兴起并传播。(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甲午战后)【概念阐释】“实业救国”思潮(2)评价:爱国性:通过发展实业抵制列强侵略,挽救危亡。

进步性:有利于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有利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行不通的。在20世纪初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之初,大多是强调商务是致富之源,实行“商战”是救国之策,这种认识与过去的“重农抑商”观念相比虽然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但还是比较初级的。——董丛林《中国近代思潮与文化选讲》(1)概念: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在19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南张(张謇)北周(周学熙)盛行于20世纪初。材料2: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热心官场,而是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倡导“实业救国”,并创办实业。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在不损害民族权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材料3:清华学生焚烧日货(二)、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20世纪初)材料1:“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工业建设会发起趣旨》材料4:据海关统计,英、法、德3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战时输华货物的总值都大大减少,英国减少了一半,法国减少了2/3以上,德国几乎完全停止了对华货物输出。——张玉瑜《过渡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背景:➊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❷辛亥革命结束帝制为民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❸政府的措施有利于民间兴办实业。❹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❺“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2)概况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平衡,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以1919年平均每年每人用铁量为例,美国是0.250吨,英国0.130吨,日本0.040吨,中国仅为0.001吨。——杜君、吴蓓、王金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①新建厂矿企业和资本增加,速度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②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一定发展。③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诞生环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结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地位地位结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发展历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深化认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1.特点深化认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及作用2.作用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从处境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基础(五四运动)特点➊时间短;❷地域和产业结构不平衡;❸整个国民经济中,封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❹双重压迫,发展艰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据朱坚真《中国商贸经济思想史纲》等整理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平衡,没有形成完整独立的工业体系……以1919年平均每年每人用铁量为例,美国是0.250吨,英国0.130吨,日本0.040吨,中国仅为0.001吨。——杜君、吴蓓、王金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典例研析】(2021高考·山东卷.7)1913—1921年,中国海关税征收额受国际局势影响出现了一定变化。下列各项反映这一时期变化状况的是ABCD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13—1921年间,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期间列强忙于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所以从国际局势的影响角度看,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海关税收额总体下降,一战之后列强的经济侵略卷土重来,所以海关税收额大幅提高,这与A图相似,故选A项;由于一战之后列强继续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所以B图中1918年之后的图示与实际不符,排除B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C图中最低点在1913年,排除C项;1914—1918年间由于列强忙于一战而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所以这期间是海关税收额最低的时候,但D图中与之不符,排除D项。【答案】A【典例研析】(2020·山东等级考·T8)下图为1906-1921年日、英、德、俄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变化示意图。其中①是()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俄国【解析】选A。从时间看,1906-1916年四国在华商号数量大体一致,但1916-1921年,①在华商号数量陡然增加,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战争,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①更符合这一时期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情况,A正确;1914-1918年,英、德等欧洲列强忙于帝国主义战争,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在华商号数量发展与①所示不符,排除B、C;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退出了帝国主义阵营,在华商号数量与图中①的发展趋势并不对应,排除D。【典例研析】(2020·全国Ⅱ卷,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所占比例如图所示。A据图可知,当时(

)A.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和缓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中各行业所占比例解析由材料中信息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以及运输业所占比例变化可以得出,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在华权益的重要途径,故A项正确。旧习俗新现象旧历新历握手礼传统礼节同志大人、老爷上海城市交通京张铁路大众传媒民国·大连广播电台民国军用电台(三)、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交通通讯大众传媒变迁特征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中山装,成为男子标准服装(中西合璧);20C20年代后,改良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日常着装。②清末民初婚礼、丧礼趋于简化,出现西方色彩的新式婚礼和丧礼;辛亥革命后,开展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鞠躬、握手取代跪拜作揖。①19C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开展,铁路建设得以快速发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在天津建成;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20C20年代初,中国民航事业起步。②清晚期电报、电话出现,民国时期通讯事业进一步发展(1877;1882;1906)①报刊业: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阵营都把报刊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工具,中国报刊呈现繁荣景象。②影视业: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着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3)变化的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1.表现2.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西方文明的影响。(外部因素)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

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1)地域:(2)过程:(3)水平:(4)动力: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典例研析】(2021·江苏·高考真题)清末某报发表的《论体育》一文提出:“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这表明,当时国人A.已认识到落后根源 B.重体轻文蔚然成风C.救亡自强愿望迫切 D.呼吁实施分科教育【答案】C【解析】根据“体育者,智育、德育之基础也。今之国势者,定一国之盛衰,不定于版图之大小与人口之多寡,而定于国民身体之强弱”可得出,面对民族危机,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如体育强国,反映出救亡自强愿望迫切,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当时国人认识到根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体育,未反映“重体轻文蔚然成风”,排除B项;材料与分科教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典例研析】(2017·全国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D【典例研析】(2017·全国Ⅱ卷,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B1873-《救世揭要》疾呼发展航运,打破外商垄断1880-《易言》提出36项强国之策,学习西方制度1894-《盛世危言》郑观应一生心血的煌煌巨著王韬薛福成冯桂芬冲击“夷夏之辨”!但却无人问津?走出藩篱呼吁变法

西渐学东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思想的解放(1894-1919)(一)、维新变法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郑观应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郑观应王韬黄遵宪薛福成(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自身反思:洋务运动破产的反思。2、康梁维新思想今西人有上议院、下议院,即孔子之制。——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孔孟之道大彼得……变政,国势日盛,辟地数万里也……普人发愤兴学练兵,遂蹶强法霸中原也……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割我台湾也。——梁启超《变法通议》强国之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严复《天演论》进化之道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天演论》

思想主张思想特点思想影响

(2)代表人物及思想托古改制,以孔子的名义提出变法;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改造中国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存;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宣扬“民权论”。宣传西方的进化论的思想和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把西方的政治制度与传统的儒家学说结合起来倡导民权借助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思想激烈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在晚清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梁启超称为“火山喷发”。用进化论的观点阐释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命题探究]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史料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①”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②,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的孔子,依据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欲托孔子以行其术”。——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的不同。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可以看出目的在于减少变法的阻力。②反映当时孔子在近代中国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答案原因:中国有迷信孔子的传统社会心理;可以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弱小,尚不能提出科学的纲领。不同:维新派“迷恋传统文化”是为了便于进行维新变法,以改变孔子儒学统治下的中国;而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则是为了维护传统的封建儒家思想,以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专制统治。[史论史识]史论归纳史论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史论2:康梁维新思想呈现“中西结合”的成因(1)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知识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2)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汝何敢任意妄为!诸臣者,皆我多年历选,留以辅汝,汝何敢任意不用!乃竟敢听信叛逆蛊惑,变乱典型。何物康有为,能胜于我选用之人?康有为之法,能胜于祖宗所立之法?汝何昏愦,不肖乃尔!——慈禧捍卫封建政体变夷之议,始于言技,继之以言政,益之以言教,而君臣父子夫妇之纲,荡然尽矣。——湖南乡绅曾廉“(康门)专以异说邪教陷溺士类,且其党与蕃众,盘踞各省。……吾恐中国之患,不在强邻之窥逼,而在邪说之诬民也”。——岳麓书院斋长宾凤阳捍卫传统儒学思想顽固派“平生学术,最恶《公羊》之学,每与学人言,必力诋之。四十年前已然,谓为乱臣贼子之资。”“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张之洞

洋务派中体西用维新派在学习西方的技术的同时又要学习西方的制度知识链接维新派:变法革新洋务派VS提倡西学、改革教育?要不要:变法维新?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争论焦点(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易错辨析】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①维新思想直接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②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③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是后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先声。(3)影响——左图数据来源: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382页。——右图据王尔敏:《清季学会汇表》,载于《晚清政治思想史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页134—65.【典例研析】.(2021.山东卷.5)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A.“西学东渐”的深入B.民族危机的加深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思想解放的推动【解析】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是有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而从“维新”代替“洋务”则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后,洋务运动未能解决民族危机的产物,革命取代改良则是改良未能挽救民族危机的结果,所以这些变化都是因为民族危机的加深,故选B项;“西学东渐”的深入是为解决民族危机提供了可能,并不属于变化的必要条件,排除A项;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当时民族资本主义还没有产生,所以与其发展没有关系,排除C项;上述变化主要是由民族危机加深导致的,思想解放只是其可能性条件,排除D项。【答案】B【典例研析】.(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解析】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故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严复“煞费苦心”的目的是,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D项正确。【答案】D【典例研析】(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甲午战争后,为挽救民族危机,梁启超倡导维新变法,即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发生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材料时间“甲午战后”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意在振兴中华、挽救民族危亡,故C项正确;改良思潮形成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想,而不是甲午战后,故D项错误。【答案】C政治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主张屡屡碰壁阶级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

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的思想1.背景(二)、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3.内容同盟会纲领具体含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增涨部分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夺取政权建立政权巩固政权(前提)(核心)(补充)★2.提出(1)1905年,孙中山提出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在《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统称为“三民主义”。创立民国性质:进步性:局限性: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没有明确反帝——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没有具体民众个人的权利(1)表达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2)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辛亥革命);(3)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评价【典例研析】(2022.湖北卷.7)下图是近代一位青年寓居天津期间的元旦日记,箭头所指的方框内文字()A.流露出对社会嬗变的失落情感

B.反映了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C.展现民国元年元旦的社会景象

D.表达作者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答案】B【解析】据材料“五色旗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可知,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这本质上是从帝制到共和的时代变化,故选B项;材料是对辛亥革命带来变化的中性描述,“失落”说法错误,排除A项;社会景象指五色旗取代了黄帜青龙,是现象,不是实质,排除C项;从材料“五色旗炳耀通衢”“黄帜青龙销声匿迹”中看不出其对革命的态度,得不出“投身革命的坚定立场”的结论,排除D项。【典例研析】(2021.广东卷.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解析】孙中山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进行“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项;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是手段,而不是其目的,材料重点提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排除A项;孙中山并非要“均平富”,而是要预防贫富分化,排除B项;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思想为联合苏俄提供了政策依据,材料体现的是旧三民主义思想,排除C项。【答案】D1915年张裕葡萄酒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1915年的新式纺织厂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要求实行民主政治。镜头一:20世纪初中国经济(四)、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1.背景袁世凯称帝标准像镜头二:20世纪初中国政治“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②政治上:进入山东的日军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镜头三:20世纪初中国思想逆流③思想上:西方启蒙思想传播,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镜头四:20世纪初国民心理华老栓是市镇市民,夫妻辛勤操持着一个小茶馆,是普通的劳动人民。他的儿子华小栓患有严重的痨病,他不去求医,却相信别人说的人血馒头可以治病。于是他千方百计去找人血,他拼命积攒铜钱,只想着尽快把人血馒头取到手,好医治他儿子的痨病。至于流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以及人血馒头到底能不能治病?他不用也根本没有去想过这些问题。④国民心理:国民愚昧迷信、麻木不仁。升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无所动心。—陈独秀物质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_________直接原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

的逆流社会环境从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到国民党1927年开始训政,中国社会言论空前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