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同步课时训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解析)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同步课时训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解析)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同步课时训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解析)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同步课时训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解析)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同步课时训练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同步课时训练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单选题1.在雅尔塔会议上,英美苏三国原则上同意分割德国,丘吉尔反对过分分割德国领土,但主张给法国一个占领区,他认为“大国的命运不会取决于他们的技术装备的暂时情况”。据此可知,丘吉尔意在()A.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B.防止法西斯的东山再起C.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D.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2.下图为二战时期苏联漫画家叶菲莫夫的作品——《“法西斯”炸弹将被移走》,钳子所夹者为希特勒。这幅漫画()A.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B.说明了法西斯集团失败已成定局C.凸显了苏联的主战场地位 D.表明对德分区占领设想初步形成3.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A.废除了除领事裁判权外英美在华特权B.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友好同盟关系C.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D.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4.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在国联基础上对联合国的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是由于()A.会员国采取了“全体一致”的原则 B.实行民族自决原则C.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 D.实行集体防御原则5.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该故事可以用来说明()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过程C.欧洲一体化的曲折过程 D.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6.慕尼黑会议后,首相张伯伦宣称为欧洲“带来了五十年的和平”。此时英国推行的外交政策是()A.门户开放政策 B.绥靖政策 C.集体安全政策 D.遏制政策7.1921年,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在德国巴登巴登温泉聚会,商讨日本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约定回国后将致力于“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此即所谓的“巴登巴登密约”。该密约()A.标志着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B.表明日本天皇体制遭到破坏C.助推了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D.旨在制造侵华的九一八事变8.国际联盟大会和其“行政院”职权有所重叠,而联合国安理会只管和平的维护,且联合国大会不得涉及安理会正在审议的事务。有学者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宪章承认大国享有特权。”这说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A.带有浓厚的强权特征 B.具有更大的实效性C.兼有继承与创新特点 D.适用范围大打折扣9.1946年到1989年,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投的否决票为239次;1990年到2004年,安理会的否决票总共为18票,与之对应的是安理会正式会议大大增加,非正式磋商更是成倍增长。这表明()A.美国的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C.国际关系向民主平等迈进 D.全球治理机制臻于完善10.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这一举措有利()于A.缓和社会矛盾 B.复苏农业经济 C.兴工业生产 D.恢复银行信用11.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消息传到英国,举国欢庆,以至于当时的英王乔治六世都称之为“伟大的一天”,坎特伯雷大主教也称赞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在几乎是前所未有的危机时刻以伟大的气魄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业”。回国后,张伯伦更是受到了群众自发的、凯旋似的欢迎。材料能够说明()A.张伯伦成为英国反法西斯的英雄 B.英国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C.张伯伦的治国能力得到广泛认同 D.英国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广泛12.1951年3月,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公开声明,主张改变朝鲜战争政策,反对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线,反对扩大朝鲜战争。美国决策者也被迫承认,朝鲜战争已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这表明当时()A.战场态势发生变化 B.美国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C.中美军力对比逆转 D.新中国外交政策发挥作用13.希特勒认为,只有“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辩驳的霸权时”,世界和平才会到来。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一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以上材料显示了()A.法西斯主义的扩张本性 B.德日法西斯加强了合作C.维护世界和平迫在眉睫 D.重建国际秩序势在必行14.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美、苏、英、中等同盟国家协同作战,是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A.《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B.雅尔塔会议的召开C.《联合国宪章》的制定 D.《慕尼黑协定》的签订15.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开始,1943年2月结束,历时200天,最后德军惨败,共损失150万人、3500辆坦克、1.2万门大炮、3000架飞机。苏德战争进入苏军战略反攻阶段。这表明了()A.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伟大力量 B.德国发动侵略必定失败C.苏联军事力量成长超越了敌国 D.斯大林模式的伟大胜利16.1933年,英镑和美元的相继贬值使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处于分割和对立的状态,美英法三国之间发生了货币集团分割和竞争性贬值的“货币战”,但1936年9月后,三国在汇率政策上都出现了“有限合作”。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际局势的变化 B.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C.美国经济的恢复 D.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全球产业链循环体系示意图——摘编自施展《溢出:中国制造未来史》材料二:二战后,最早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思想的是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他认为世界经济旧秩序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中心”和发展中国家这个“外围”构成的。“中心”剥削“外围”是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根源。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国家在万隆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决议和宣言,确定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1964年,“七十七国集团”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首先提出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目标。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所通过的《经济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国际新秩序”这一概念。1974年,在“七十七国集团”的推动下,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起草并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行动纲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推动了指导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联合斗争的共同纲领的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主要任务的同时,响应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呼吁,主张建立和平、公正、平等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摘编自阮建平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际经济旧秩序的主要特征。(2)材料二呈现了二战结束以来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持续斗争的历程,其中蕴含了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诸多思考,请自拟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雅尔塔体系并非苏联追求的唯一目标,在战争胜利的条件下,苏联一度内隐的“世界革命”的目标也获得了新的动力。苏联在战争中的崛起包含着两重含义:一方面,这是一个与美英等西方大国有同样的霸权目标、继承了俄罗斯帝国的传统、在国际事务中按照大国政治逻辑行事的“新兴大国”。另一方面,苏联作为一个“革命国家”,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也是西方国家对苏联产生疑虑和敌意、并使双方关系趋向冲突的内在动因。正是后者,使雅尔塔体系难以持久稳定地维持合作形态,即使双方主观上不想这么做,客观形势的发展也会驱动双方从合作走向对抗。1949年11月,由美国发起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即“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总部设在巴黎)成立。成员有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和日本等,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打击。此外,杜鲁门还在1949年抛出了一个“第四点计划”,即技术援助和开发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计划,实质上是亚非拉版本的马歇尔计划。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与亚太地区和拉美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协定,组成了“美洲国家组织”“东南亚集体防务组织”“巴格达条约组织”等地区性军事政治集团,把这些地区的许多国家纳入全球军事联盟体系中。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战后初期形成的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为基本特征的两极世界格局逐渐发生向多极化的演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动因来自两大阵营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和分化。——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雅尔塔体系发生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归纳美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针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主要行动。(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动因”的具体内容。19.材料从1940年6月5日开始,德国集中主要兵力对法国发动进攻,德军由北向南推进,直逼巴黎。法国政府向美英求救,希望得到支援,而美英认为法国定将陷落,不可救药,它们关心的是法国的殖民地和舰队的前途问题,所以,美国不肯承担军事义务,英国以保卫英伦三岛为理由,没有同意法国的要求。6月10日,意大利作为德国盟友参战,6月14日,德军攻陷巴黎,6月22日,法德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法国军队全部解除武装,并把武器交给德国;法国被肢解成两部分,占法国五分之三的北部工业区由德军直接占领,其余部分表面上由贝当傀儡政府统治。这样,法国军队在不到40天时间内被德军彻底击溃——摘编自高海林、阎照祥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史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迅速败亡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败亡的影响。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战结束时,美国确立了其全球霸权地位,在东南亚的经济复兴以及政治秩序构建过程中,美国无疑已经成为主导性的大国。与此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导致了全球性的殖民地危机,广大附属地世界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动摇了欧洲殖民主义者400年来缔造的庞大帝国的根基,欧洲殖民国家在东南亚构筑的殖民体系也开始迅速瓦解。战后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逐渐增长,而东南亚地区正值民族主义运动汹涌澎湃,要求摆脱殖民枷锁、争取独立的重要历史时期,非殖民化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因此,非殖民化是战后美国对东南亚政策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早在东南亚非殖民化进程开始以前,美、英、法、荷四种不同的殖民制度就对该地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这四个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向其各自的东南亚殖民地灌输了自己的观念、制度、个人自由理念和法律秩序等。法国、荷兰与美英的殖民统治相比,向其殖民地传输的现代教育发展较慢,例如荷兰对印尼进行的是家长式和排外性的统治方式,这种相对陈旧的殖民统治方式直接影响到了其非殖民化的特征。——摘编自孙建党《美国在战后东南亚非殖民化过程中的政策》(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在二战后基于哪些因素积极推动东南亚非殖民化。(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法荷两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给该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带来了哪些挑战。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期(世界)。根据材料可知,丘吉尔反对过分分割德国领土,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符合英国近代以来所奉行的均势外交思想,D项正确;丘吉尔意在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与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无关,排除A项;丘吉尔意在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防止法西斯的东山再起”与材料“反对过分分割德国领土”不符,排除B项;丘吉尔意在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未体现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的欧洲。材料体现的是英美苏等国家联合消灭法西斯德国,强调的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国际合作,未涉及法西斯集团的发展趋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英美苏三国合作,非苏联主战场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与对德分区占领无关,对德分区占领的设想在雅尔塔会议中提出,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二战时期各国之间合作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并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加上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国际地位提高,因此中美、中英签署新约,这在精神上打碎了不平等条约加在中华民族身上的沉重枷锁,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斗志,促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道路的胜利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涉及中美、中英签署有关取消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并没有涉及废除除领事裁判权外英美在华特权,故A项错误;中国与美英并未建立过同盟关系,只是同属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故B项错误;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C项错误。故选:D。4.答案:C解析:材料中“使联合国具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可以看出联合国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处理国际问题,故选C;“全体一致”的原则,民族自决原则,集体防御原则皆不属于联合国原则,排除。5.答案:B解析:6.答案:B解析: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等国实行绥靖政策的顶峰,B正确;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提出的,排除A;集体安全政策与题干时间描述不符,而且当时苏联有此意向,排除C;遏制政策与当时的英国外交政策相反,排除D。7.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1921年,东条英机、冈村宁次等人在德国巴登巴登温泉聚会,商讨日本国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可以看出其助推了日本军部的法西斯运动,C项正确;1936年二二六兵变,标志着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排除A项;日本的天皇体制未被破坏,排除B项;九一八事件发生在193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8.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关于联合国安理会的定位及其职责要求,代表着维和机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大国一致”原则,则保证了联合国集体安全行动的权威性,这些都使得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强制性与实效性,B项正确;材料强调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实效性,未涉及到“强权特征”,排除A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是一种全新的机制,并不是对国联某些内容的继承,排除C项;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适用范围并没有大打折扣,而是超越了国联的,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6至2004年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冷战时期,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所投的否决票数量较多。两极格局结束后,安理会的否决票数量减少,安理会正式会议大大增加,非正式磋商更是成倍增长。说明随着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联合国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C项正确。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后,政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A项正确;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与恢复农业无关,排除B项;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与复兴工业无关,排除C项;整顿金融业有利于恢复银行信用,与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年(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英国上下对《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举国欢庆,并把参与签订《慕尼黑协定》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视为民族英雄,根据所学可知,《慕尼黑协定》是英法绥靖政策的产物,说明英国绥靖政策的社会基础极为广泛,D项正确;张伯伦是绥靖政策的重要推手,而非反法西斯的英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比较信息,无法说明英国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动者,排除B项;材料中英国上下追捧张伯伦在外交上推行的绥靖政策,而非对其治国能力的广泛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12.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材料“1951年3月,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公开声明,主张改变朝鲜战争政策,反对联合国军再次越过三八线”是“在完全新的情况下,和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强国进行一次完全新的战争”及所学知识可知,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并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使得美国和英国对朝鲜战争的局势产生了材料中的认识,所以材料表明了朝鲜战争战场态势发生变化,A项正确;材料中美国已经认识到战争形势对美国的不利,所以并非美国对战争形势估计不足,排除B项;此时期美国整体的军力高于中国,中美军力对比并没有发生逆转,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中国在朝鲜战场上取得的成果改变了战争态势,进而影响了英国和美国对朝鲜战争的看法,与新中国外交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3.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当一国(种族上最优秀的那一国)取得了完全而无可辩驳的霸权时”,世界才会和平,日本更是要从自己的前途出发构建国际新秩序,突出反映了德日法西斯的扩张本性,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两者的合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维护和平的努力,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德日法西斯的扩张,未涉及重建国际秩序,排除D项。故选:A。14.答案:A解析: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A项正确;1945年2月美苏英召开雅尔塔会议,主要是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排除B项;《联合国宪章》的制定与联合国的成立有关,排除C项;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15.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2年至1943年(苏,德。据材料可知,苏联最终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德军惨败,苏德战争进入苏军战略反攻阶段,据所学可知,德国是二战中最强大的法西斯国家,苏德战场德军被击败,说明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伟大力量,A项正确;材料不能直接体现B项观点,材料主要陈述苏德战场德军被击败,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比苏德两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材料只是说明苏德战场德军,战败,不能据此得出德军实力较苏联弱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美英法三国之间发生“货币战”是由于三国都想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影响,而1936年,德国与意大利结成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欧洲局势紧张起来,客观上促使美英法三国进行了“有限合作”,故选A项。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排除B项。美国经济的恢复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排除D项。17.答案:(1)主要特征:国际生产以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为特征;国际贸易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2)[示例一]主题: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阐释:从根本上来说,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取决于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的分化与组合,而不仅仅取决于各自的主观愿望和主张。从二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明显优势,它们是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因此也是旧秩序的最有力的维护者。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仍在极力维护作为旧秩序实质特征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世界的统治。他们提出的所谓建立新秩序,只不过是打着建立新秩序的招牌,行维护旧秩序之实。只要这些维护旧秩序的势力存在,只要国际力量对比没有发生重大逆转,国际社会就不可能顺利创建出国际新秩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短期内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破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优势和主导地位,不太现实。为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作好长期斗争的准备。[示例二]主题: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阐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需要规范和调整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包括过去从未涉及过的诸多新领域。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协调,平衡好各方利益,调整好局部与整体利益、短期与长期利益的关系。为此,既要着眼于全球新秩序的建立,又要重视地区新秩序的建立,既要着眼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又要重视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上述新秩序相辅相成。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也可以考虑先通过加强南南合作,建立某些地区新秩序,为建立全球新秩序创造条件。解析:(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现代世界。特征:由材料一中示意图可以看出,资源国为工业国提供原材料等,消费国为工业国提供资本和技术等,而工业国则为资源国、消费国提供工业制成品,并结合所学,从国际生产体系、国际贸易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三个方面分析,即国际分工不平等;以不等价交换进行国际贸易;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2)示例一: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战后世界。首先,阅读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拟定主题,如可以确定主题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次,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因素,如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的对比及其相互的分化与组合,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观愿望和主张。再次,结合所学,分析维护旧秩序的势力依然强大,即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种种阻力,如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有明显优势,它们是旧秩序的最有力的维护者;冷战结束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在维护旧秩序;一些西方国家提出建立新秩序,只不过是打着建立新秩序的招牌,行维护旧秩序之实。最后,结合所学,分析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及如何应对,如这些维护旧秩序的势力存在,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短期内消除这些因素不太现实。为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作好长期斗争的准备。示例二: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战后世界。首先,阅读材料二的相关内容,拟定主题,如可以确定主题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次,结合所学,分析时代背景,如随着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需要规范和调整的领域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协调,平衡好各方利益。最后,结合所学,分析建立国际新秩序需要采取的对策,如既要着眼于全球新秩序的建立,又要重视地区新秩序的建立,既要着眼于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又要重视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彼此间的合作。18.答案:(1)原因:美苏在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的不同,以及由此衍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美苏的大国政治思维及国家利益的需求;苏联继承了俄罗斯帝国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敌意;二战结束,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2)行动:实行经济封锁和战略物资禁运;加强对亚非拉国家经济技术援助,增强对抗苏联的力量;与亚太和拉美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成立地区性军事政治集团。(3)内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着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则逐步走向分裂和解体。解析:(1)根据材料“苏联一度内隐的‘世界革命’的目标也获得了新的动力”“苏联作为一个‘革命国家’,与西方世界格格不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美苏在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层面的不同,以及由此衍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根据材料“苏联作为一个‘革命国家’……使双方关系趋向冲突的内在动因”“与美英等西方大国有同样的霸权目标”得出美苏的大国政治思维及国家利益的需求;根据材料“这是一个……继承了俄罗斯帝国的传统…的‘新兴大国’”得出,苏联继承了俄罗斯帝国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根据材料“苏联作为一个‘革命国家’……是西方国家对苏联产生疑虑和敌意、并使双方关系趋向冲突的内在动因”“正是后者,使雅尔塔体系难以持久稳定地维持合作形态”得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敌意;根据材料“在战争胜利的条件下”“客观形势的发展也会驱动双方从合作走向对抗”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二战结束,反法西斯同盟合作的基础不复存在。(2)(3)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向多极化的演变”“导致这种变化的直接动因来自两大阵营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和分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逐步朝着美、欧、日三足鼎立的态势发展;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阵营则逐步走向分裂和解体。19.答案:(1)原因:德国的突然袭击和正确的作战方针;德军力量强大;法国绥靖政策的推行;没有得到美国的支持;意大利的参战。(任意三点)(2)影响:使得法国沦落为德国的附庸;使得盟国的士气受挫,刺激了希特勒对外扩张的野心;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解析:(1)原因:从德国和法国两个角度分析。根据材料“从1940年6月5日开始,德国集中主要兵力对法国发动进攻,德军由北向南推进,直逼巴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的突然袭击和正确的作战方针,加之德军力量强大是法国迅速败亡的重要因素。从法国角度看,根据材料“法国政府向美英求救……美国不肯承担军事义务,英国以保卫英伦三岛为理由,没有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