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_第1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_第2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_第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_第4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的进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变异的结果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改变

D.有关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仍存在不同观点

2.(不定项)熊猫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长期进化后却以竹子为食,与其他哺乳动物前

肢有五根手指不同,大熊猫还有“第六指”,那就是在其手掌前端的一个增大的手腕部骨骼

——“楼侧籽骨”。下列关于大熊猫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槎侧籽骨让大熊猫的手掌得以形成对握,抓住竹子

B.早期“第六指”大熊猫化石是研究大熊猫进化的直接证据

C.大熊猫的进化和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大熊猫有肉食性、植食性,这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3.[2024•河北唐山三模]夏威夷群岛距离大陆最近的地方也有几千千米。多种不同的

蜜旋木雀生活在这些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小岛上,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尤其是喙的形态和大

小有很大区别。DNA检测技术发现,这些蜜旋木雀最初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关于蜜旋木雀的

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小岛上的现存蜜旋木雀仍可能朝着不同方向进化

B.该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基因库

C.在这些蜜旋木雀形成的过程中,小岛起着关键性作用

D.DNA检测技术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4.[2023•湖北卷]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

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

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

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5.如图所示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杀虫N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100%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

6.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人、Az、As三个等位基因。

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As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s

的基因频率是()

A.52%B.27%

C.26%D.2%

7.古书中多次提到鸟类形态结构与习性的关系,如“搏则利嘴”“物食喙长”“谷食

喙短”(注:“搏”指靠猎捕动物为食的鸟类,“物食”指在水上寻食的鸟类,“谷食”指

以种子为食的鸟类)。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为适应不同的环境,鸟类产生了“利嘴”“喙长”“喙短”等变异

B.“利嘴”“喙短”“喙长”鸟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搏”与其所猎捕的动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

D.不同喙型的鸟类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8.[2024•吉林卷]鲍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

测定了中华蛹、长江鲍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鳍科分为尖吻酶类、大西洋酮类

和太平洋鲍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鲍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酶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解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研究鲍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9.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

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锻色及电复率

戊色*P区爆色薛班”区浅色岩QPt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

10.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

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国。各B中基因型频率与H

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H禁因篥率(时

A.0<p<l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

C.p=a时,显性纯合子在R中所占的比例为J

D.p=c时,Fi自交,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g

11.盲鱼常栖息在漆黑的岩洞中,其眼睛退化,却拥有发达的嗅觉和触觉。下列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A.若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在显著差异,则两者一定不能相互交配

B.盲鱼个体间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C.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漆黑的生存环境

D.盲鱼和原始鱼类即使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

12.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二、非选择题

13.马鹿生活在草原上,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请回答下列有关

问题。

(1)马鹿种群中有许多不同的相对性状,说明变异具有..。经研究发现,马鹿等植

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的结果,该过程—(填“是”或“不是”)定向的。

(2)马鹿的尾有钝圆和细长两种表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已知钝圆尾马鹿

和细长尾马鹿交配,其后代全为钝圆尾个体。某马鹿种群中的雌雄比例为1:1,纯合钝圆

尾、细长尾马鹿分别占50%,10%,则该马鹿种群随机交配,后代中杂合钝圆尾雄马鹿出现

的概率是。若在一定时期内,细长尾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说明该种群___(填“有”

或“没有”)发生进化。

(3)狼是马鹿的天敌,二者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生存能力都有显著提高,这是生物与

生物之间的结果。

14.《诗经》以“蚕月条桑”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今寒家

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育蚕种的智慧,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

题:

(1)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

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

(2)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

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B中虎斑、白茧、抗

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理论上

可获得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

(3)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W型;③卵壳的黑

色(B)和白色(b)由常染色体上的一对基因控制;④黑壳卵经射线照射后携带B基因的染色体

片段可转移到其他染色体上且能正常表达。为达到基于卵壳颜色实现持续分离雌雄,满足大

规模生产对雄蚕需求的目的,该小组设计了一个诱变育种的方案。下图为方案实施流程及得

到的部分结果。

辆射诱变黑壳卵(Bb)

孵化后挑选雌蚕为亲本与雄蚕(bb)杂交

产卵(黑壳卵、白壳卵均有)

选留黑壳卵、孵化

统计雌雄蚤蚕的数目

统计多组实验结果后,发现大多数组别家蚕的性别比例与I组相近,有两组(II、皿)

的性别比例非常特殊。综合以上信息进行分析:

①I组所得雌蚕的B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将n组所得雌蚕与白壳卵雄蚕(bb)杂交,子代中雌蚕的基因型是

(如存在基因缺失,亦用b表示)。这种杂交模式可持续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其优势是可在卵期通过卵壳颜色筛选即可达到分离雌雄的目的。

③尽管m组所得黑壳卵全部发育成雄蚕,但其后代仍无法实现持续分离雌雄,不能满足

生产需求,请简要说明理由

生物的进化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的多样性是变异的结果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

向改变

D.有关生物进化的原因目前仍存在不同观点

答案:B

2.(不定项)熊猫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长期进化后却以竹子为食,与其他哺乳动物前

肢有五根手指不同,大熊猫还有“第六指”,那就是在其手掌前端的一个增大的手腕部骨骼

——“槎侧籽骨”。下列关于大熊猫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模侧籽骨让大熊猫的手掌得以形成对握,抓住竹子

B.早期“第六指”大熊猫化石是研究大熊猫进化的直接证据

C.大熊猫的进化和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大熊猫有肉食性、植食性,这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答案:ABC

3.[2024•河北唐山三模]夏威夷群岛距离大陆最近的地方也有几千千米。多种不同的

蜜旋木雀生活在这些由火山喷发形成的小岛上,它们的生活习性不同,尤其是喙的形态和大

小有很大区别。DNA检测技术发现,这些蜜旋木雀最初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关于蜜旋木雀的

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小岛上的现存蜜旋木雀仍可能朝着不同方向进化

B.该群岛上所有蜜旋木雀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组成基因库

C.在这些蜜旋木雀形成的过程中,小岛起着关键性作用

D.DNA检测技术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答案:B

4.[2023•湖北卷]现有甲、乙两种牵牛花,花冠的颜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

牵牛花开紫花,不含A基因的牵牛花开白花。甲开白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多,主要靠蛾类传

粉;乙开紫花,释放的挥发物质少,主要靠蜂类传粉。若将A基因转入甲,其花颜色由白变

紫,其他性状不变,但对蛾类的吸引下降,对蜂类的吸引增强。根据上述材料,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牵牛花传粉昆虫的差异,对维持两物种生殖隔离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类多而蜂类少的环境下,甲有选择优势,A基因突变加快

C.将A基因引入甲植物种群后,甲植物种群的基因库未发生改变

D.甲释放的挥发物是吸引蛾类传粉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A

5.如图所示是施用某种杀虫剂以后,昆虫种群所发生的改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杀虫制

A.①类个体被淘汰的原因并不是该杀虫剂未能诱发其产生抗性基因

B.抗性基因的根本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②③类个体的抗性基因一定来源于遗传

C.若连续使用该杀虫剂,抗该杀虫剂的基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100%

D.杀虫剂直接选择的对象是昆虫的抗药性或不抗药性的表型

答案:B

6.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人、%、As三个等位基因。

对这些个体的基因4、4、耻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s

的基因频率是()

的个体数289153135

A.52%B.27%

C.26%D.2%

答案:B

7.古书中多次提到鸟类形态结构与习性的关系,如“搏则利嘴”“物食喙长”“谷食

喙短”(注:“搏”指靠猎捕动物为食的鸟类,“物食”指在水上寻食的鸟类,“谷食”指

以种子为食的鸟类)。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为适应不同的环境,鸟类产生了“利嘴”“喙长”“喙短”等变异

B.“利嘴”“喙短”“喙长”鸟类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搏”与其所猎捕的动物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

D.不同喙型的鸟类之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A

8.[2024•吉林卷]鲍类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被誉为鱼类的“活化石”。我国学者新

测定了中华鲤、长江鲍等的线粒体基因组,结合已有信息将鲍科分为尖吻酮类、大西洋酮类

和太平洋鲍类三个类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酮类的形态结构和化石记录可为生物进化提供证据

B.地理隔离在不同水域分布的酮类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C.酶类稳定的形态结构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D.研究蛹类进化关系时线粒体基因组数据有重要价值

答案:C

9.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

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ftaWPK绿色嬉妙”区段色若QR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子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频率高

答案:B

10.玉米的高秆(H)对矮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

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lo各R中基因型频率与H

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因篥和|»

A.0<p<l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

B.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子

C.p=a时,显性纯合子在R中所占的比例为J

5

D.p=c时,迪自交,子代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3

答案:D

11.盲鱼常栖息在漆黑的岩洞中,其眼睛退化,却拥有发达的嗅觉和触觉。下列相关叙

述,正确的是()

A.若盲鱼和某种浅水鱼种群的基因库存在显著差异,则两者一定不能相互交配

B.盲鱼个体间在生存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C.原始鱼类进化为盲鱼的根本原因是漆黑的生存环境

D.盲鱼和原始鱼类即使再次生活在相同环境也不能进化为同一物种

答案:D

12.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国林率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马鹿生活在草原上,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请回答下列有关

问题。

(1)马鹿种群中有许多不同的相对性状,说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经研究发现,马鹿

等植食性动物有较为发达的盲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该过程是.(填“是"或“不

是”)定向的。

(2)马鹿的尾有钝圆和细长两种表型,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已知钝圆尾马鹿

和细长尾马鹿交配,其后代全为钝圆尾个体。某马鹿种群中的雌雄比例为1:1,纯合钝圆

尾、细长尾马鹿分别占50%,10%,则该马鹿种群随机交配,后代中杂合钝圆尾雄马鹿出现

的概率是亶%。若在一定时期内,细长尾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说明该种群品(填

“有”或“没有”)发生进化。

(3)狼是马鹿的天敌,二者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生存能力都有显著提高,这是生物与

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14.《诗经》以“蚕月条桑”描绘了古人种桑养蚕的劳动画面,《天工开物》中“今寒家

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表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拥有利用杂交手段培育蚕种的智慧,

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蚕桑的遗传育种,更为这历史悠久的产业增添了新的活力。回答下列问

题:

(1)自然条件下蚕采食桑叶时,桑叶会合成蛋白酶抑制剂以抵御蚕的采食,蚕则分泌更

多的蛋白酶以拮抗抑制剂的作用。桑与蚕相互作用并不断演化的过程称为一

(2)家蚕的虎斑对非虎斑、黄茧对白茧、敏感对抗软化病为显性,三对性状均受常染色

体上的单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上述三对基因均杂合的亲本杂交,B中虎斑、白茧、抗

软化病的家蚕比例是;若上述杂交亲本有8对,每只雌蚕平均产卵400枚,理论上

可获得只虎斑、白茧、抗软化病的纯合家蚕,用于留种。

(3)研究小组了解到:①雄蚕产丝量高于雌蚕;②家蚕的性别决定为Z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