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三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邢台三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邢台三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邢台三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邢台三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邢台三中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关于B细胞和T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者均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但成熟的部位不同B.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后者发挥作用而前者不再起作用C.前者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后者的参与D.过敏反应主要与前者有关,艾滋病主要与后者有关2.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中,合理的是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宜采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C.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D.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3.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两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的性状为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卷毛白色=3∶3∶1∶1。个体“X”的基因型是A.BbCc B.BbCCC.bbCc D.bbcc4.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外来物种入侵有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锐减B.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利用潮汐发电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D.大气平流层臭氧量减少会造成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大5.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单位为103kJ/m2•y)流动过程示意图,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图乙表示该区域发生大规模火灾后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甲中A、B、C、D组成食物网,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B.图甲中所含食物链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占自身同化能量的比值为16.7%C.图乙A〜B段决定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食物短缺造成出生率降低D.据图乙分析,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就地保护措施,为图乙所示生物提供了生存机会6.森林生态系统中有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底层的草本植物,空间分布错落有致,这体现了A.种群的空间结构B.群落的垂直结构C.种群的水平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7.为探究植物在单侧光下弯向光源生长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生长作用增强,还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有人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玉米幼苗尖端分别置于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上,并进行不同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并分别用a~f表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c<d、e<f,说明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而不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B.若c+d=e+f=a,且e<f,说明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C.若c<d,且c>e,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既有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又有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D.若背光侧生长素较向光侧多,则会使背光侧细胞伸长较向光侧快8.(10分)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或脚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疱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消失。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水疱、血浆、淋巴的成分中,蛋白质含量均是最高的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液体可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的物质是不断更新的二、非选择题9.(10分)长颈鹿的长颈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决定的,这些基因作用一样,都是控制颈长度的,每一对基因对表现型的作用却较小,是微效的,但多个基因加起来,就可形成明显的累加效应,使长颈鹿表现为长颈。回答下列问题:(1)长颈鹿进化之初,其控制颈长度的基因为等多对短效基因,因而长颈鹿的颈较短,与一般动物无异;但现今长颈鹿的颈很长,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是因为短效基因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再经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长期进化产生了今天的长颈鹿。(2)某历史时期,基因型为的长颈鹿与个体的长颈鹿杂交(R与r为显性,10对基因独立遗传),问后代理论上有_________种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其中最易被当时环境选择下来的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易被沟汰的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3)长颈鹿原产于非洲,现各大洲都已经引入。若澳洲引入长颈鹿后,假设之后上千万年澳洲的草原环境没有变化,也无高大树木,则千万年之后,澳洲长颈鹿的颈将_________________(填“变短”、“更长”或“不变”)。10.(14分)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GABA是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一种神经递质,它与受体结合后会导致Cl通道打开,使Cl顺浓度梯度向细胞内移动。大量的阴离子导致细胞膜内电位降低,使突触后神经元更加稳定。所以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上世纪80年代初,一位药剂师偶然发现了一种镇静药物——地西泮,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安定”,它的功效是消除焦虑、镇静、安眠等。这种抑制神经兴奋的作用与GABA非常相似。它是与GABA一样的神经递质,还是只增强了GABA等抑制类神经递质的作用?两位美国科学家用膜片钳测定了地西泮对GABA导致的抑制能力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前20秒在突触后神经元周围加入GABA,会引起细胞膜表面Cl通道打开,Cl内流,表现为跨膜电流增加。40秒后(GABA作用消失)在细胞膜周围加入地西泮,发现神经元电流并没有变化。5秒后,再加入GABA又出现了电流变化,并且比之前只加入GABA时电流的变化幅度增加,说明地西泮不能直接起神经递质的作用而是增强其作用。后来,科学家分离得到了纯化的地西泮受体,并通过实验确定地西泮受体上存在GABA结合位点。至此,这个受体就可以被称为GABA-地西泮受体了。紧接着科学家又验证了GABA-地西泮受体本身就是Cl通道,即Cl通道蛋白上分别有GABA和地西泮的结合位点。由此提出了GABA-地西泮受体-Cl通道复合体的模型。后来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模型的正确性。(1)GABA等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_____中,作用于后膜上的受体,使后膜发生电位改变。兴奋性神经递质导致后膜的电位改变为_____。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2)“40秒后在细胞膜周围加入地西泮,发现神经元电流并没有变化”说明_____。(3)用文字和箭头组合写出药物“安定”的作用途径_____。(4)用细胞膜中缺乏Cl通道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进行“验证GABA-地西泮受体就是Cl通道”的实验。请从①~⑥中选择实验组应包含的处理及预期结果_____。①向卵母细胞中注射Cl通道的mRNA②向卵母细胞中注射GABA受体的mRNA③细胞外溶液中加入GABA④细胞外溶液中加入地西泮⑤Cl内流导致后膜内电位降低⑥Cl内流导致后膜内电位升高11.(14分)图1表示人体内E2(一种雌激素)、胰岛素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图2表示脂肪细胞中胰岛素作用机制及游离脂肪酸(FFA)对糖代谢的作用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器官甲是_____。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器官甲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_____调节。(2)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一方面可通过分泌_____(填激素中文名称)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产热;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_____直接调控胰腺中的_____细胞分泌_____(填激素中文名称),提高血糖浓度。(3)根据图2可知,胰岛素与_____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增加_____,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4)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Ⅰ型糖尿病是一种针对胰岛B细胞的_____病。Ⅱ型糖尿病常见的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会_____(填“增加”或“减少”)胰岛素的分泌量。(5)游离脂肪酸(FFA)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据图2分析,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起的作用有_____。①抑制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②使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③使胰岛素和IR结合后形成的细胞内信号转导缺失④引起胰岛素与IR的结合发生障碍12.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致盲眼底病。研究者发现一名男性患者,该患者的家族系谱如图甲所示,相关基因用B、b表示,图甲中Ⅱ1为该患病男子,基因检测发现其父不携带致病基因,Ⅱ4的母亲是该病患者。请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甲判断,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遗传。(2)Ⅲ3的致病基因最终来自于_______(填家系中的个体编号),Ⅱ4的基因型为_______,Ⅱ3与Ⅱ4生一个儿子正常的概率为______,其生育前应通过_______和产前诊断(基因诊断)等手段对该遗传病进行监控和预防。(3)Ⅱ5个体一个体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如图乙所示,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不同的原因是______.(4)研究还发现,多个来自英国、北美、德国及日本等地的RP患者家系,都是同一基因发生了不同的突变,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1、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详解】A、B细胞和T细胞属于淋巴细胞,均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而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A正确;B、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主要依赖T细胞增殖分化所形成的效应T细胞发挥杀伤作用,但靶细胞裂解释放出的病毒仍需浆细胞分泌的抗体的作用,B错误;C、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通常需要抗原的直接刺激以及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C正确;D、过敏反应是指过敏原再次侵入机体后,可与吸附在某些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刺激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进而出现过敏反应,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故过敏反应主要与B细胞有关,艾滋病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引起T细胞大量死亡,机体免疫功能下降,D正确。故选B。2、C【解析】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详解】由于单子叶植物蔓生或丛生,从地上部分难以分辨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因此不宜选择单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抽样调查的对象,A错误;宜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高等动物的种群密度,B错误;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偶然因素越少,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C正确;不是所有活动能力强的生物都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对于个体数较少的活动能力强的生物,可以采用直接计数,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C【解析】先单独看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则由子代直毛∶卷毛=(3+1):(3+1)=1∶1,则亲本为Bb×bb;由子代黑色∶白色=(3+3):(1+1)=3∶1,则亲本为Cc×Cc;因此亲本基因型组合为BbCc×bbCc,故个体“X”的基因型为bbCc,C正确,ABD错误。故选C。4、A【解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外来物种入侵一般会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不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锐减,A错误;B、植被可保持水土流失,能防风固沙,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正确;C、利用潮汐发电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有利于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C正确;D、臭氧层能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所以若大气平流层臭氧量减少会造成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大,D正确。故选A。5、B【解析】本题结合能量流动过程图和曲线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等知识,要求考生掌握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途径,能准确判断甲图中各字母的含义;识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及类型;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详解】A、据图分析,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网)中一般不包括分解者,A项错误;B、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16+2=18(103kJ/m2·y),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18×100%=16.7%,B项正确;C、A〜B段表示火灾后该动物数量骤减,决定其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和迁出率,C项错误;D、据图乙“原地野外回放”可知,对该生物采取了易地保护,D项错误。故选B。6、B【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层的数目依群落类型不同有很大变动,森林的层次比草原的层次多,表现也最清楚,如森林群落中,最上层是由高大的树种构成乔木层,之下有灌木层、草本层,以及由苔藓与地衣构成的地被层。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形,镶嵌形表明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它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详解】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底层的草本植物体现了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故为群落的垂直结构,种群无垂直结构,A错误;B正确;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种群无水平结构,CD错误。故选B。7、A【解析】燕麦胚芽鞘向光性的外因:单侧光的照射;内因: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燕麦胚芽鞘之所以表现出向光性,是由于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从而发生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详解】A、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运输,因此若c<d,可知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了,可以说明向光侧的生长素被分解了,若e<f,也可能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导致的,故不能说明不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A错误;B、若c+d=e+f=a,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没有被分解,且e<f,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移向了背光侧,B正确;C、若c<d,可知向光侧生长素含量少了,则说明在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被分解了,同时c>e,则说明丁组向光侧的生长素除了被光分解,还有部分由向光侧转移至背光侧,C正确;D、生长素能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因此,若背光侧生长素较向光侧多,会使背光侧细胞生长较向光侧快,D正确。故选A。8、B【解析】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又叫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详解】A、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A正确;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中含量较多的是蛋白质,组织液中水的含量最多,B错误;C、水疱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9、(1).基因突变(2).自然选择(3).16(4).(5).(6).变短【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详解】(1)从没有控制长颈的基因中出现了控制长颈的基因,说明短效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自然界的生物经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了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10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因此杂交后代理论上有2×2×2×2=16种基因型。脖子更长的长颈鹿更适应当时的环境,即基因型为R1r1R2r2R3r3R4r4r5r5Lr10r10,脖子最短的长颈鹿最容易被淘汰,其基因型为r1r1r2r2Lr10r10。(3)在草原环境没有发生变化,也无高大树木的选择性,脖子长的长颈鹿不易生存,因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澳洲的长颈鹿的颈将变短。【点睛】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10、(1)①.突触间隙②.内正外负③.蛋白质(2)离子通道没有在地西泮作用下打开(3)(4)②③⑤【解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刀突触间隙,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小问1详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后膜且作用于后膜上的受体,使后膜发生电位改变。兴奋性神经递质导致后膜兴奋,电位由内负外正改变为内正外负。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小问2详解】由题干可知,GABA会导致Cl通道打开,如果神经元电流有变化说明地西泮能起到神经递质的作用,即地西泮会导致Cl通道打开,而40秒后在细胞膜周围加入地西泮,发现神经元电流并没有变化,这说明离子通道没有在地西泮作用下打开。【小问3详解】地西泮随着血液运输到其靶细胞(神经细胞)处,与神经细胞膜上的通道复合受体结合,从而增强了GABA和GABA受体的结合,使得Cl通道打开,Cl内流,使得膜内电位降低。药物“安定”的作用途径如下图所示:【小问4详解】实验的目的是验证GABA-地西泮受体就是Cl通道,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有无GABA-地西泮受体,因变量为膜电位变化。因此应该选择向卵母细胞中注射GABA受体的mRNA,在细胞外溶液中加入GABA。预期的结构应该符合假设“GABA-地西泮受体就是Cl通道”,则在向缺乏Cl通道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注射GABA受体的mRNA,在细胞外溶液中加入GABA,使得缺乏Cl通道的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具有Cl‑通道,结合题干可知,Cl顺浓度梯度向细胞内移动,导致后膜内电位降低。故选②③⑤。【点睛】本题以GABA和地西泮为载体,考生电位变化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实验设计和获取信息的能力。11、①.下丘脑②.正反馈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神经递质⑤.胰岛A细胞⑥.胰高血糖素⑦.胰岛素受体IR⑧.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⑨.自身免疫病⑩.增加⑪.①④【解析】1、题图分析,图1中,器官甲是下丘脑,器官乙是垂体、器官丙是卵巢,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甲器官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敏感性升高,有利于合成和分泌E2,这属于正反馈调节。下丘脑通过胰腺调节血糖平衡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雌激素使胰岛素生理效应下降,使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的葡萄糖含量减少,葡萄糖合成糖原的能力减弱。2、图2示表示胰岛素对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调节机制。葡萄糖转运蛋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在胰岛素的信号刺激下,转移到细胞膜上,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肌肉等组织细胞,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详解】(1)器官甲是血糖调节的中枢,所以器官甲是下丘脑;排卵前,E2含量升高,导致器官乙对甲器官分泌的①敏感性升高,促进器官乙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E2性激素的分泌,这属于正反馈调节。(2)在饥寒交迫时,器官甲(下丘脑)可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间接升高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稳定;另一方面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A细胞,调节胰腺中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从而提高血糖含量。(3)根据图2可知,图中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IR结合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增加细胞膜上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以降低血糖浓度。(4)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Ⅰ型糖尿病是一种针对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病;Ⅱ型糖尿病常见的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B细胞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量。(5)①结合图2分析,游离脂肪酸在胰岛素抵抗形成中可能起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