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储能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统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正常情况下,人体具有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能力。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是内环境中最为活跃的部分B.乳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都能在内环境中发生C.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要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D.“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活动中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溶液的pH2.抗洪战士经过连续多天的奋战,手掌、脚掌上都磨出了水疱,几天后水疱可自行消失。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B.水疱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C.水疱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3.田鼠是一种群居的植食性鼠类,是内蒙古草原的主要鼠害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上下一定范围内波动B.田鼠与其天敌猫头鹰的种群数量的波动总是同步的C.由于田鼠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调查其种群密度时结果往往偏大D.即使食物十分充足,内蒙古草原上田鼠的种群数量也呈“S”型增长4.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蓝藻细胞中有的酶在核糖体上合成后,再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B.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但不能分解衰老的细胞器C.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快D.植物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主要用于主动运输等过程5.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东亚飞蝗的幼虫和成虫②惠州西湖的全部生物③惠州西湖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④惠州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① D.①②④6.机体在产生初次免疫反应的一段时间后,如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会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称为再次免疫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再次免疫反应强度增加的原因是机体内进入了更多的相同抗原B.通过免疫接种方式预防疾病是再次免疫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C.再次免疫反应时记忆B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过敏反应是首次免疫反应7.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C.“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应的种间关系是竞争D.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植物的垂直结构所导致的8.(10分)某些动物依靠嗅觉发现食物、识别领地和感受危险。动物基因组中含有大量嗅觉受体基因。据资料报道,人类基因组中有38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414个假基因(无功能基因)。小鼠基因组中有1037个编码嗅觉受体的基因和354个假基因。基因组比对结果显示,人类和小鼠嗅觉受体基因数目的差异是由于二者发生进化分支后,人类出现大量的假基因,而小鼠的嗅觉受体基因明显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是产生嗅觉受体基因多样性的原因之一B.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相同C.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是群体中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差异的遗传基础D.小鼠敏锐嗅觉的形成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定向选择的结果二、非选择题9.(10分)下图表示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其中字母表示相关途径。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内环境_____(填“是”或“不是”)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图中表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_____。(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_____,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3)当人体饮水不足或过量时,人体含水量并不会有大幅度变化,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调节水平衡的能力,图中直接参与调节人体水平衡的系统有_____。(4)分别写出A,D途径中常出现的一种物质:_____。10.(14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请据此诗回答下列问题。(1)该诗描述的生态系统是草原生态系统,由于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_较简单,所以其____________能力较差,抵抗力稳定性较低。(2)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如果图中植物能提供200kJ的能量,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则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值是____________。(3)冬季来临,寒冷会刺激狐皮肤内的____________感受器,该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到下丘脑中的____________,在该中枢的调节下,使狐体温保持稳定。若常温下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1、b1,冬季时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2、b2,则a1、b1、a2、b2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4)该生态系统担负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若该生态系统做为天然牧场进行放牧,为提高产量可采用机械、化学或____________防治鼠和兔,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若该生态系统有一物种濒临灭绝,则建立自然保护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保护该物种的根本措施。11.(14分)螺旋蝇是家畜的毁灭性物种。在实验室里对两组数量相同的螺旋蝇进行不同的处理:一组使用杀虫剂;另一组使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1)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最终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即消灭螺旋蝇,但所需时间较长,其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螺旋蝇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则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________。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哪些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的白翅蝇,专家分析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其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如下图:请回答:(1)过程①代表的是________。(2)过程②构建A基因表过载体时,必须使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种工具酶。(3)过程③采用的实验技术是_______,获得的X是___________。(4)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_________所制备的疫苗。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与已知病毒进行__________比较,或用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析】内环境是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细胞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实现物质交换。凡是组织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代谢产物都可以进入内环境,如激素、氨基酸、氧气、二氧化碳、尿素等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详解】A、细胞外液中,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主要靠血浆在血管内运输到各器官,是内环境中最活跃部分,A正确;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B错误;C、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对稳态的调节作用需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C正确;D、“探究血浆对pH变化的调节作用”活动中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溶液的pH,实验组是血浆组溶液的pH,D正确。故选B。2、B【解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水泡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A正确;B、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水的含量最高,B错误;C、水泡自行消失是因为其中的液体可以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C正确;D、水泡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D正确。故选B。3、B【解析】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种群的动态问题。种群增长是种群动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长的状态。理想状态下,种群增长呈“J”型增长,自然条件下的种群增长呈“S”增长。出生率和食物链、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数量。【详解】A、由于自然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即使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种群数量也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上下一定范围内波动,A正确;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数量总是此长彼消并且捕食者变化滞后于被捕食者,B错误;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面积的种群数量=初捕数×重捕数/重捕标志数,所以由于田鼠标记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调查其种群密度时结果往往偏大,C正确;D、环境除了食物还包括其它因素,所以即使食物十分充足,环境容纳量也是一定的,因此内蒙古草原上田鼠的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也呈“S”型增长,D正确。故选B。4、C【解析】A、蓝藻细胞中有的酶是蛋白质,由核糖体合成,细胞内没有内质网和高尔基体,A错误;B、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也能分解衰老的细胞器,B错误;C、分泌蛋白合成旺盛的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快,C正确;D、植物细胞叶绿体产生的ATP仅用于暗反应,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可用于主动运输等过程,D错误。故选C。5、A【解析】①一块稻田中所有东亚飞蝗幼虫和成虫,是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②惠州西湖的全部生物是所有生物的集合体,属于群落;③惠州西湖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④惠州西湖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既不是种群(不是同一个物种)又不是群落(没有包括全部生物)。故选A。6、B【解析】过敏反应属于一种免疫能力过高即过于敏感的免疫失调病,它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过敏原与附着于某些细胞(如皮肤、消化道及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上的抗体结合,引起该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详解】A、再次免疫反应强度增加的原因是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A错误;B、通过免疫接种方式预防疾病是再次免疫反应原理的实际应用,注射疫苗可以使免疫反应增强,B正确;C、再次免疫反应时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成新的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D、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刺激引起的机体的强烈的应答,是一种再次免疫反应,D错误。故选B。7、A【解析】1、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2、群落水平方向上表现斑块性和镶嵌性现象,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详解】A、池塘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A错误;B、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B正确;C、苗和草都是植物,生长在一起,因争夺营养物质和空间而进行斗争,属于竞争关系,C正确;D、动物的垂直分层与食性及栖息环境有关,故动物的垂直分层取决于植物的垂直结构,D正确。故选A。8、B【解析】DNA分子中碱基的增添、替换、缺失,从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发生突变后,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可能不变。【详解】A、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故多种多样的嗅觉基因的产生,与基因突变有关,A正确;B、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当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发生突变,它编码的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不一定发生改变,故嗅觉受体基因的碱基突变频率与嗅觉受体蛋白的氨基酸改变频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C、嗅觉受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嗅觉受体蛋白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个体间嗅觉能力出现差异,C正确;D、虽然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但长期的自然选择会定向的选择具有敏锐嗅觉的个体,使得嗅觉敏锐的小鼠逐渐增多,最终使小鼠敏锐嗅觉逐渐形成,D正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9、(1)①.不是②.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2)①.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②.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3)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4)乙酰胆碱、TH【解析】由图可知,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通过调节作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小问1详解】机体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不是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小问2详解】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化学物质含量会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细胞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小问3详解】水平衡受神经-体液共同调节,故当人体饮水不足或过量时,人体含水量并不会有大幅度变化,这是因为人体具有调节水平衡的能力,图中直接参与调节人体水平衡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小问4详解】A是神经系统分泌的物质,A是神经递质且可以作用于免疫系统,如乙酰胆碱等;D是内分泌系统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作用于神经系统,如TH。【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调节,理解稳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本题解题的关键。10、(1).营养结构(2).自我调节(3).0.2kJ(4).冷觉(5).体温调节中枢(6).a1=b1<a2=b2(7).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8).生物(9).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10).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解析】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某一营养级并不是固定不变,某一生物可能占多个营养级。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详解】(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弱,抵抗力稳定性越弱。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抵抗力稳定性较差。(2)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应用最低的能量传递效率(10%)和最长的食物链,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最长,故鹰得到的最低能量值是200×10%×10%×10%=0.2kJ。(3)冬季来临,寒冷会刺激狐皮肤内的冷觉感受器,该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递到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在该中枢的调节下,使狐体温保持稳定。若常温下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1、b1,冬季时狐产热和散热速率分别为a2、b2,由于体温都正常保持恒定,所以有a1=b1、a2=b2,又由于冬季散热较多,则a1、b1、a2、b2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1=b1<a2=b2。(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5)若该生态系统做为天然牧场进行放牧,为提高产量可采用机械、化学或生物防治的方法减少鼠和野兔的数量,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6)若该生态系统有一物种濒临灭绝,则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这是保护该物种的根本措施。【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了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1、①.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②.AA36%、Aa48%、aa16%③.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相对性状没有作用,基因A、a不产生突变④.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增大,如果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基因频率会减小【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通过漫长的共同进行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1)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需要在几代中反复进行,才能使突变个体(即雄性不育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所以采用电离辐射促使雄性不育的方法消灭螺旋蝇,所需时间较长。(2)亲代基因型及比例是AA(30%)、Aa(60%)、aa(10%),则A的基因频率=30%+1/2×60%=60%,a的基因频率为40%;若它们随机交配,子代的基因型频率是AA=(60%)2=36%、Aa=2×60%×40%=48%、aa=(40%)2=16%。若要使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种群足够大,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力平衡应用课件
- 《污染预防实务与》课件
- 《选择原理》课件
- 什么是功能功能可以理解为系统中不同部分之间的相
- 三位数乘两位数质量练习练习题带答案
- 输血反应及护理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大量输血后的反
- 四三类用户权限区分及升级方式
- 注意的种类微电影分库周欣然
- 制订不同形式的日程安排表
- 世界杯活动策划方案
- 电缆敷设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
- 肺血栓栓塞症临床路径(县级医院版)
- 国开成本会计第10章综合练习试题及答案
- 新外研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一册Unit 6 At one with nature单元考点归纳(学用考)
-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剧本台词)精选
-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 少儿美术课件-《我的情绪小怪兽》
- 海洋怪兽四上精品课件
- 小学生校园文明礼仪教育课件
- 充电站项目合作方案-高新
- 天然水晶介绍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