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与环境_第1页
2023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与环境_第2页
2023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与环境_第3页
2023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与环境_第4页
2023年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人与环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9课时人与环境

【课标要求】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2.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

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

威胁,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3.概述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尝试提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合理化建议。4.举例

说明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

使特定区域中的人和自然环境均受益。5.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考点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梳理归纳夯实必备知识

1.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

瓯人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

概生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

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

及水域的面积

足&,

特点生态足迹的值越太,代表人类所需的资

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L生活方式

燮向一人口规模

因素一生活消费水平

「技术条件和生产力等

■教材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2P83“旁栏思考”:食用牛肉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的原因是

①牛处于第二营养级,蔬菜处于第一营养级,而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用牛肉消耗

的资源多;②养牛与种植蔬菜相比,前者释放的C02多,所需要的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也就

越大。

(2)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①人口增长必定会加大对生存空间、食物及衣物等日常用品的需求,排放的垃圾增多,因此

生态足迹总量增大。

②人口增长过快会压缩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使地球提供资源的能力(生态承载力总量)降低,

最终使生态足迹总量的增速大于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速,出现生态赤字,引发全球性生态环

境问题。

■教材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2P88“练习与应用•概念检测1":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及人口停止

增长或负增长带来的问题(连线)

人口增长过快/旁秋力不且

资源短缺

口老龄化

人口停止增长或负增长交通拥挤

、环境恶化

2.比较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项目原因或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

全球气大量燃烧以及水泥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

烧;开发新能源;大

候变化生产等导致大气中的面上升

量植树造林

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的

水资源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节约用水,治理污染,

活动加剧了水资源短

短缺受到影响南水北调

缺的危机

导致人患皮肤癌、白

臭氧层氟氯烧、哈龙等化合内障等疾病;植物的减少氮氧化物和氟氯

破坏物的使用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煌的排放

农作物减产

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

人类活动导致干旱或

土地沙尘暴遮天蔽日,破植被;大量营造防护

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

荒漠化坏力极强林;部分地区退耕还

化,甚至完全荒漠化

林、还草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

生物多人类活动导致生物多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定性下降,有些生物

样性丧失样性急剧下降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的潜在价值消失

环境最为常见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会导致雾①植树种草,退耕还

污染是大气污染、水体污霾、酸雨频发林、还草、还湖,防

染和土壤污染治沙漠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

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为促进经济发展,

提倡使用自行车等绿

色交通工具

【延伸应用】

梅托斯于1970年提出了一个“人口膨胀一自然资源耗竭一环境污染”模型(如图)。根据模型

分析:

(1)随着人口增长,粮食产量先增加后下降的原因是人口增长初期,劳动力增加,开垦土壤,

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增加;人口继续增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耕地退化,导致粮食产

量下降。

⑵人口数量最终急剧下降的原因有自然资源因世界人口激增而发生严重枯竭,环境污染严

重,人口大量死亡。

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是不是人均生态足迹就小呢?

提示不一定,生态足迹与人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有关,发达国家虽然人口增长慢,但是

经济发展快,物质生活水平较高,技术条件高,而这些方面都可能会增大人均生态足迹。

3.水体富营养化分析

(1)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如图所示: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排水

|汇集

池塘、湖泊、海湾(水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

I

藻类植物、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进1

行有氧呼吸一大量

|死亡耗氧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体由需氧微生物进行」

分解।-------1

厌氧|微生物

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水中溶氧量减少

I二I

鱼类、其他水生生物死亡

I

水华或赤潮

(2)引发的后果:产生“水华”(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和“赤潮”(发生在海洋中)。

■考向突破强化关键能力

考向一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2022•山西高考模拟)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

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面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就是扩大人类的生态足迹和加大对资源的利用

B.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人类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

C.提高能量利用率、调整能量流动关系等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

D.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

答案A

解析建立生态农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A错误;

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

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D正确。

2.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环境容纳量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

数,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项正确;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

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n、Hi),最终还是会降下来,c项错误;人类活动要以

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D项正确。

考向二环境问题及治理的实例分析

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

内,并为把升温幅度控制在L5℃之内而努力。20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才能

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既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问题

B.温室效应是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导致的,这是个全球性问题

C.岛国受温室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大,因为岛国的CCh排放量更大

D.为了尽快降低温室效应对气候的影响,应立即实现CCh的净零排放

答案B

解析解决温室效应的根本措施是减少CO?的排放,而不是大力植树造林,A错误;岛国的

CCh排放量一般要低于内陆国,岛国受温室效应影响更大的原因是岛国被海洋所环抱,温室

效应最终会导致海平面升高,C错误;由于要考虑到生产和生活的现状,实现CCh的净零排

放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D错误。

4.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

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生活污水流入a

(

生活污水abc

流入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水体的稀释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较低,A

项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项错误;在a、b两地间随着无

机物(N、P)的增加,植物的数量也随之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项错误;随着大

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项正确。

【归纳总结】以成因与危害为突破口,正确区分水体污染的类型

水体污

成因危害

染类型

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度增加,进一步加

无机污染水体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

剧水质恶化,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异养型生物繁殖,水体缺氧,鱼、虾等水生

有机污染水体中富含有机物

生物死亡,进而使河水变黑、发臭

重金属、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的重金属等浓度较高

农药污染

考点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梳理归纳夯实必备知识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一生物圈中

遗传(基改多样性所有牛物携带的遗传信息

一"的总和

g物种多样性

层次•每个物种都具有独特性

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

生态系统多样化

‘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等

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多样性

【延伸应用】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联合国202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相关活动主题

为“我们的解决方案在自然中”,强调通过各层面共同努力建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未来生活

的重要性。图1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图2中甲、乙、丙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

展过程示意图,图2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

能互相交配。

o染色体

生物多

样性不<

同层次

图1

海洋若覃国洋小鼠

生年

Fk千V

乙丙

图2

⑴图1中I、II、III依次代表生物多样性的哪些层面?

提示I反映了同一物种中的差异,应为“遗传多样性”;II反映了不同物种间的差异,应

为“物种多样性”;III反映了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间的关系,应为“生态系统多样性”。

(2)在“蒲公英一麻雀一蛇”这条食物链中,蒲公英可以作为工业原料,蛇可以作为制药原料。

以上可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什么价值?

提示直接价值。

(3)图2中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遗传多样性?哪些地雀间的差异能体现物种多样性?请说

明判断依据。

提示由A与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推知,二者未产生生殖隔离,应属于同一物种,二者

的差异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由C与A、B间不能互相交配推知,C与A、B间已产生生殖隔

离,故C为新物种,则C与A、B间的差异反映的是物种多样性。

【易错提醒】分析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在关系

生遗传多样性

物(基因多样性)

多-f—[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样决定本质-----------------------------

性物种多样性

的-------[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最基本的表现

个形成

生态*统多样性

次---------------1是生物多样性的宏观表现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丧失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3'"味食用、药用、文学艺术创作等

产璧幽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

潜在价值,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生生存环境的破坏:使某些物种的栖息

物丧失的「地丧失和碎片化

样原由一掠夺式利用:过度采伐、滥捕乱猎

性一环境污染等

「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

保护一典保护:把保护对象迁至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高一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f加强立法、执法、宣传教育

易错提醒辨析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三个易误点

(1)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大自然,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2)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种方法中保护的对象不同:就地保护除了保护区域内的物种,还保

护相应的生态环境,而在物种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再适于物种生存后,就只能实行易地

保护。

(3)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一定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的增加。如果入侵的物种对当地生物的生存是

不利的,则会引起本地物种数目锐减。

■考向突破强化关键能力

考向一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分析

5.为了防止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程度加深,我国设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将川、陕、甘三省

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主要栖息地、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等80多个保护区有机整合,

形成一片基本相互连接起来的国家公园。2021年7月7日,生态环境部将大熊猫受威胁程度

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熊猫在多个保护区的不同分布表明了其水平结构的差异

B.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设立是对其进行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C.科学家对大熊猫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其直接价值

D.栖息地的碎片化会阻止大熊猫之间的基因交流从而降低遗传多样性

答案A

解析大熊猫在多个保护区的不同分布表明了其种群空间特征的差异,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特

征,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B正确;栖息地碎片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小个体间交配繁殖的机会,可能导致物种灭绝,生

物多样性减小,D正确。

6.从泰山景区管委会获悉,随着新发现了北短翅蝗莺、高原岩鹦等珍稀野生鸟类,目前泰山

野生鸟类记录已达342种。泰山已经成功申报成为“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鸟类示范观测

样区”。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鸟类)项目最终目标是构建布局合理、覆盖所有动物地理单元

的鸟类观测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泰山鸟类资源丰富,其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B.北短翅蝗莺栖息于泰山上形成了北短翅蝗莺群落

C.高原岩鹦等珍稀野生鸟类可能是从其他地区迁徙来的

D.全国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鸟类示范观测样区可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支撑

答案B

解析群落是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北短翅蝗莺栖息于泰山上形

成了北短翅蝗莺种群,B错误。

考向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及保护

7.白鳍、白鳍豚、长江鲍鱼等长江特有鱼类已宣布功能性灭绝(数量非常少,自然情况下难

以维持繁殖),为保护和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相关部门制定了10年内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

面禁止生产性捕捞的方案。下列关于长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长江鱼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鱼种与非生物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B.长江鱼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类活动的干扰破坏

C.长江禁渔方案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D.单纯禁渔难以避免长江某些特有物种彻底灭绝的风险

答案A

解析长江鱼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

果,A错误;长江长期以来受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

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B正确;单纯禁渔难以避免长江某些特有物种彻底灭绝的风险,

还应积极对濒危鱼类进行人工繁育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D正确。

8.万年野生稻不但抗病、抗虫害能力特别强,一穗可达千粒果实,而且可与现有栽培水稻杂

交,其杂交子代在长势、生活力、适应性和产量等性状上优于双亲。科技工作者一方面加强

对该濒危野生稻的保护,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杂交、转基因等方式来对现有栽培水稻进行品种

改良,提高栽培水稻的抗逆性和产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栽培稻与杂交稻的杂交后代不可育,则说明它们属于两个物种

B.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迁地保护

C.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改良现有栽培水稻,可增大栽培水稻的基因库

D.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改良现有栽培水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保护濒危野生稻的方式有多种,最好的方式是就地保护,B错误。

考点三生态工程

■梳理归纳夯实必备知识

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1)关注生态工程建设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

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

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

整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

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

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

遵循生态学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

—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

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

出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内容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

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

「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自生一

造迤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

L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

系的条件

包塞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

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

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

循环一

较高

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

措施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

一利用,减少整个生产环节“废物”的

产生

内容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适应也是需要考

协:调|—虑的问题

照「考虑生物的生态适应性

考虑环境容纳量

内容几乎每个生态工程都是具有多组分、

—复杂结构及综合功能的系统,这样的

复杂系统建设必须以整体观为指导

整体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各组分之

间要有适当的比例,不同组分之间应

「构成有序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

曹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

要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2.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实例问题原理对策案例

农村综合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利用,在以沼气工程

建立农村综合发

发展型生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能较多地产循环、整体为中心的生

展型生态工程

态工程出,以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态工程

厦门赏笛湖

湿地生态自生、加1、控制造染、退

湿地缩小和破坏的生态恢复

恢复工程整体田还湖

工程

矿区废弃赤峰市元宝

修复土地、植被

地的生态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协调、整体山矿区生态

恢复

恢复工程恢复工程

■教材隐性知识・

源于选择性必修2Pioo图4-12及Pioi图4-13

饲料与垫料、汽雨、雪等)

人类食品

牲畜粪便

生产成本消费效益

经济系统)

植物一动物

非生物的因素

(自然系统)

(1)图甲充分体现了“循环经济”原则,即通过系统设计实现不断循环,使前一个环节产生的

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个环节利用,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2)图乙体现了整体原理,此原理建立在对系统成分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是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基础。

(3)源于选择性必修2Pioi“旁栏思考”:从协调原理出发,在我国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

应选择哪些树种?如果在该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我国西部地区缺雨干旱,土壤较为贫瘠,应该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树种,如

沙棘、山杏、刺槐、小叶锦鸡儿等。在西北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

过草地的承载力。

【归纳总结】(1)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判断方法

①强调物质循环、废物利用、减轻环境污染一循环原理。

②体现物种多,营养关系复杂;涉及结构、功能、系统组分的比例关系一自生原理。

③强调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涉及环境承载力一协调原理。

④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如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一整体原理。

(2)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食物链(网)的“相接”与“加环”

①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一是食物链(网)的“相接”。例如,鱼与水稻属于不同生态系

统的食物链(网),但在稻田养鱼的农业生态工程中,人为地将一些草食性鱼、滤食性鱼和杂

食性鱼的鱼苗放养在稻田中,使稻田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更为合

理。

②生态工程设计的常用方法之二是食物链(网)的“加环”。“加环”可为未被利用的能量部

分找到出路。例如,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等,其残余物用来培养食用菌,栽培

食用菌后的残余物再用来养殖蛆蛹,蛆蛹粪再作为优良有机肥还田等。

■考向突破强化关键能力

考向一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9.(2022・三亚市高三一模)下图为典型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鸡粪有机肥

农产品

A.该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而不依赖于系统外的供应

B.在该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一般储存在有机物中并通过有机物进行传递,实现了能量的多

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C.该生态农业主要遵循了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

D.通过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加鸡的产蛋量,这是对生态系统物理信息的应用

答案A

解析该生态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可被循环利用,但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且农田中作物

收获会输出大量元素,需要系统外输入补充,A错误。

10.下列关于自生原理说法错误的是()

A.自生是由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实现的

B.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

C.一般若想提高生态系统的自生能力要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

D.只要布设好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态系统的自生功能就能得以维持

答案D

解析要维持系统自生,除了要合理布设好系统的生物成分以外,还需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

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D错误。

考向二生态工程实例分析

11.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依据下列示意图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

地。拟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树种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B.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

C.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D.该湿地建成公园后作为旅游景点,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在选择湿地的植物的种类时应考虑不同鸟类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差异,B正确;图

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正确;建成公园

后作为旅游景点,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旅游观光价值),D错误。

12.(2022•海门市一中高三调研)新型“零废弃”生态农业利用酶催化剂,将鸡粪、猪粪及农

田废弃物变为无臭无味溶于水的粉末,随水施撒在土壤里,实现了农田有机垃圾的零废弃、

无污染,让农田秸秆和卖不出去的废弃农产品代替化肥改造盐碱地。从生态学角度对“零废

弃”生态农业的分析,正确的是()

A.“零废弃”改变了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B.酶催化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

C.废弃物再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

D.促进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并减少环境污染

答案D

解析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没有发生改变,“零废弃”只是加速了物质循环过程,并且

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该生态系统部分废弃物,A错误;酶催化剂能够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加

速物质的分解,但并不能提高分解者的作用,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是无法改变

的,废弃物再利用属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

重温高考真题演练

1.(2021•浙江6月选考,1)下列关于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和X射线

B.臭氧减少会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

C.臭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D.避免臭氧层破坏需要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

答案c

解析平流层中的臭氧每减少1%,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照射强度就会增加2%,这必将会

导致人类皮肤癌患者增加,B正确;臭氧层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氟氯烧、哈龙等化合物的大量

使用,C错误。

2.(2021・湖南,16改编)有研究报道,某地区近40年内森林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减少了80.9%。

该时段内,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

碎化程度增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高时,可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地和食物

B.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C.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

D.农业和城镇建设需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答案C

解析农业和城镇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挤占和蚕食自然生态空间,致使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

程度增加,动物栖息地减少,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合

理的开发和利用生物,而不是禁止一切森林砍伐和野生动物捕获的活动,C错误。

3.(2021•河北,18改编)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

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

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A.不能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答案B

解析由于麋鹿数量较少,个体较大,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A错误;麋鹿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条件下,种群数量最少时,种

内竞争最小,C错误;据分析可知,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4.(2020•山东,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

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答案D

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项错误。

5.(2020・江苏,24改编)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农

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动物蛋白

(蚓体)

畜禽蚯蚓分解处理技术

粪便

破碎、喷

农林蚯蚓

废物湿堆讴取食

发酵

生活

垃圾

有机肥

4农田、果园卜(蚓粪、残渣)

A.该生态系统中的蚯蚓属于分解者

B.该生态工程设计突出体现了循环原理

C.农作物、果树等植物获取的物质和能量主要来自有机肥

D.影响蚯蚓分解处理效率的因素有温度、含水量等

答案C

解析生态系统的分解者主要是生态系统中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蚯蚓以枯枝烂叶为

食,属于分解者,A项正确;植物获取的物质主要来自土壤和空气,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

单向、不循环流动的,植物的能量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而不能利用有机物所含有的能量,

有机肥中的大部分能量在被分解者分解时以热能形式散失掉了,C项错误。

6.(2018•全国m,32)如图是某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自生活垃圾中的(填“有机物”或“无机物”)。生

活垃圾中的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2)根据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若要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在确定处理生活垃圾的

方案时,通常需要考虑的因素可概括为3个方面,即

(3)有机肥在土壤中经分解、转化可产生NO,。通常植物根系对NO,的吸收是通过

运输完成的。

答案(1)有机物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2)待分解垃圾的性质,引进

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3)主动

解析(2)采用生物方法处理生活垃圾时,需考虑生活垃圾的性质(是有机垃圾还是无机垃圾)、

引进的分解者生物的种类,还需考虑处理环境的理化条件,如氧气、温度和水分等。

7.(2020•全国H,38)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措施。

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

(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

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0

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

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讴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

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

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

的。

(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

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低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2)

改善了土壤结构;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分解者(3)种植能吸收

这些金属元素的水生植物,再从植物中回收金属

解析(1)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

的抵抗力稳定性低。(2)有机肥料需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形成无机物才能被植物利用。因此

施用有机肥料能培育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又改善了土壤结构,实现了土壤养分的

循环利用。土壤中这些分解有机肥料的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五分钟查落实

一、易错辨析

1.绿色出行,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吃肉类等,都可以缩小生态足迹(V)

2.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及水泥的生产等是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X)

3.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X)

4.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X)

5.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V)

6.盲鱼作为进化研究的材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X)

7.“无废弃物农业”遵循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X)

二、填空默写

1.(选择性必修2P82)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

(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

抠。

2.(选择性必修2P83)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越大。

3.(选择性必修2P83)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4.(选择性必修2Pg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

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5.(选择性必修2P90)生物多样性的内容是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所拥

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6.(选择性必修2P%)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三个方面。

7.(选择性必修2P9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等方面。生物多

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8.(选择性必修2P9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对野生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掠夺式利用

等。

9.(选择性必修2P99)自生是指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

和维持。

10.(选择性必修2Pioi)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11.(选择性必修2Pm)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仅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考虑丝

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B.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C.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碳的氧化物

D.大气的平流层中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长波辐射的伤害

答案B

解析盲目引入外来物种,有可能引起生物入侵,破坏环境,A错误;酸雨是燃烧煤、石油

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造成的,C错误;大气的平流层中臭氧可以保护人类和其

他生物免受短波辐射的伤害,D错误。

2.(2022•郴州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

A.保护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