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2024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调研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主张“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学者,对“将古代文论视为过时的遗存”持反对态度,要纠正这一错误倾向。)
2.A(创作主体在记载“道"中必然体现自己的主观倾向性,并不表明“道”本身就具有主观性,根据后一段对“道"的解释,“道”本身是作为一种客观规律而存在的。)
3.C(C选项体现的是第四段“文"的规律,不适合作为第三段“道”的论据。A,符合“万物的本原";B符合“思想传统”;D符合“万物之道"。)
4.A(文章开头一段就谈到了“文以载道”被误解的问题。接下来的三段作者论证了其内涵,最后一段则要分析现代人误解的原因。最后一段中,“因为现代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古代"和“用现代眼光去看古代,古代文论难免会成为过时的遗存而遭到轻视”两句话,都是对段首句的回应。因此,该句的主语应该是现代人,认识对象是古代文论“文以载道”,存在的问题是“误读”。)
5.答案示例:
①“文以载道"是“两项式”问题
②“文以载道"是包含“载”的“三项式"问题
③道是统治思想和特定的道德观念
④道有三重内涵,包括更广阔的问题
⑤只重文道关系不重文
⑥“文”有自身活动规律,独立发展
6.D(①瘦骨嶙峋:强调瘦小,符合语境。瘦骨伶仃:强调瘦弱孤单,而文中的少年并不“弱"。/②心满意足:强调感到满足,人做主语,符合语境。称心如意:某个事物让人满意,事物做主语。/③紧追不舍:强调紧紧追赶,不会放弃,符合语境。奋起直追,强调落后时奋力去追赶。/④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符合语境。扣人心弦:事物牵动人心,或引起共鸣。)
7.A(接连使用“活计”,语意更连贯,重点更明确。“活动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寻得的"是少年成功寻得活计后的一声感慨,“不是那么容易”含有将困难看轻、看谈的自信从容。
“必须克服许多困难才能寻得"更像是面难困难时给自己做思想工作,不合语境。)
8.B(牧民们不给哈儿提供工作是因为没有看到哈尔的表现,牛虎阿卡则看到哈儿驯马成功,所以不能说牛虎阿卡更有识人之明。)
9.C(“描写两位驯马师懊恼惭愧的心理”,以“不成功"衬托“成功”,是从反面衬托哈儿的了不起。)
10.参考答案:
①不理解和批评:哈儿飞身抱马,牧民们认为他行为莽撞,是个“勺子"。
②担心又期待:哈儿驯马时,牧民们既担心他的安危,又希望他能够成功。
③敬佩和赞赏:哈儿骑马归来,牧民们为他欢呼雀跃,牛虎愿给他工作。
11.参考答案:
①哈儿找工作却一再受挫,心里憋着一股劲要用行为证明自己。
②见到父子两人打铁的情景,哈儿情绪受到了感染而逐渐高涨。
③哈儿在村子的成长经历,表明他既了解马也有着良好的体魄。
④两位驯马师勇敢地接受挑战,进一步激发哈儿的勇气与决心。
12.CDH(原句为:夫君之大,天也。人之不能抗天,亦明矣。)
13.B(例句为判断句,B句不是特殊句式,“者”表示“……的人"。)
14.C(“终继五国迁灭”中“迁"指灭亡,与文中的“迁”含义不同)
15.B(“缺少闻过则改的习惯"曲解文意,原文“使一日不得闻其过”的意思是,“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
16.(1)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奖赏,设立现在所没有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苟”“直"忠”各1分,大意2分。注意,要将省略的“奖赏"惩罚”补充上去。)
(2)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博"日”“参省"知”各1分,大意1分。)
17.A(“静"清”二字点明诗人阅读渊明集时的环境和心境,无法与结句天下“正升平"构成呼应,也不能强调“正值盛世,天下太平”。)
18.参考答案:
①精选时机,郑重其事。选择在了却公务,独属个人的清净时刻,开始读渊明集。
②经常翻阅,情有独钟。书房中有许多高雅的作品,经常翻阅的是案头的渊明集。
③产生共鸣,心有戚戚。读罢渊明集,诗人也许下了自己将来要归隐田园的愿望。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19.参考答案:
(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千万人之心也
(3)能克终者盖寡(4)斯用兵之效也
(5)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6)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0.C(“明显看出他与封建家庭的矛盾终于白热化"解读有误。第二次摔玉,宝玉情绪变得更为激烈,主要原因是想要向黛玉证明他的一片真心。与家庭矛盾的白热化,要等到“宝玉挨打”。)
21.参考答案
①表面上,林黛玉对有关“读书"的问题,前后采取完全不同的回答。
②实际上,她既照顾三春的感受,又考虑到贾母对女儿读书的态度,才调整了回答。
③由此可见,黛玉心思十分细腻。
22.写作(略)
文言文参考译文
臣子能进谏,却不能使国君一定接受自己的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的大臣。君主能纳谏,却不能使大臣一定进谏,就不是真正能纳谏的国君。要想使君主定能纳谏,我先前的论述已经很完备;要想使臣子定能进谏,我现在还是来谈一谈吧。
国君地位高如天。人不能抵抗上天,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古代圣人知道情况如此,因此立下赏赐来勉励他们。但是仍然担忧臣子软弱怯懦,奉承谄媚,使得君主有一天不能听到
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因此还要制定刑罚来威慑他们。人之常情,只要不是丧心病狂,失掉理智,没有哪个会避开赏赐而去受刑的,何苦而不去进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那
么,按人之常情,人们又何苦去抵抗上天呢?如果不是那些本性忠诚节义、不求奖赏、不怕
刑罚的人,谁想用言语来换取死罪呢?君主又怎么可能完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的人来任用
他们呢?
现在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半勇半怯,一个人怯懦。有个人和他们一起面对深渊,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的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的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半勇半怯的人和怯懦的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的人奖励千两黄金,不这样的话,就没有。"那个半勇半怯的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的人还是做不到。一会儿,那个怯懦的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突然向他逼近,那么,那个怯懦的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的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的区别吗?关键在于利用形势驱使他们罢了。
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的人就如同那个勇敢的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的人,如同那个半勇半怯的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的人,如同那个怯懦的人,所以有了刑罚然后才会进谏。从前的君主知道勇敢的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半勇半怯者的)千金,把刑罚用作(激励怯懦者的)猛虎,让大臣对前者(奖赏)有所追求,对后者(刑罚)有所躲避,在这种形势下大臣们不能不尽力谏言规劝国君的过失,这就是夏、商、周三代兴盛的原因啊。在没落的时代就不是这样,情况完全颠倒过来了,把奖赏给了不进谏者,却把刑罚给了进谏者,大臣们闭口不言也就应当的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偶尔有贤明的国君想听听自己的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的人肯跃过深渊吗?这没有其他原因,只因废除了墨刑而已。
现在奖赏进谏者的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的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现在已有的(对进谏者的)奖赏,设立现在所没有的(对不进谏者的)惩罚,那么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的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的人呢?如果真能这样,说国君想听到正直的谏言却听不到,我是不相信的。试卷类型:A
2024年深圳市普通高中高一年级调研考试
语文
2024.7
试卷共10页,卷面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
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42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为开辟中国文学创作的新局面,“五四”文学的主倡者几乎一边倒地否定“文以载
道"。因而出现了一个矛盾现象:一方面,文论界持续百年地批判“文以载道”;另一方
面,在文学史研究中那些受到批判的载道派作家又转身获得很高的地位。“文以载道"被
误解为是一个功利主义观,点。殊不知,它能成为中国文论的超级概念,若没有代表中国文
学精神,哪来如此殊荣?
②其一,“文以载道”提出的不是“两项式"问题,而是“三项式”问题。持“两项
式"的看法,总以为这个命题只处理“文”与“道"的关系,在创作之前,文是文,道是
道,待到创作时,拿起“这个文”去载“那个道"。如果这“道”又是某个抽象观念,创
作中出现概念化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文以载道"包括三个问题,多出的这个“载”
就是指创作主体。即使将“载"理解成“记载”,这个记载的人有自己的观点、情感、趣
味,他在记载中必然体现自己的倾向性。这时候,再用“这个文"去记载“那个道”,也
就带有主体情感。如此则“载"实为连接“道”与“文"的中介,它将“道”转换成“载”,
再将“载”转换成“文"。“文”不是表现从外部搬来的陌生的“道”,而是自然地呈现
经过主体体验过的亲切的“道”,这时候的“道"与其说是客体对象,不如说是主体体验。
于是“载道”成了“言志抒情”,“言志抒情”就是“载道"。若执着于两项式,忽略三
项式的事实,怎么能够正确认识“文以载道”?
(高一)语文第1页共10页
③其二,“道"的内涵不是对应特定时期的统治思想或利益,也不是仅指特定的道德
观念,而是包括更广泛的宇宙问题、历史问题、所有现象物问题。“道”的内涵有三层。
第一,它指万物的本原,这是从本体论探寻宇宙万物的起源及意义。就此而言,它与具体
地服务于皇权统治没有直接关联。第二,它指不同思想流派的思想传统。在儒家,指的是
仁义之道;在道家,指的是自然之道;在佛救,指的是出世的涅槃之道。就此而言,它与
统治者某一时期采用何种统治术相关,但这些统治术不能体现这些思想传统的整体义涵。
在多数情况下,统治者宣称实施“仁政”,但不是完全采用孔孟的仁政思想。第三,指万
物之道,是说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都有自身的活动规律,这与具体统治的关系也甚远。如
在主张“文”与“道"相关时,苏轼强调描写“人情物态”,这时的明道变成了明万物之
特性,明人情之冷暖,创作变成了表现具体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故强调“文以载道”,
大可以通向天地自然,久可以通向历代治乱变迁,微可以通向一物一人之形态特征。
④其三,其中的“文”与道虽是关联的,却又具有自身活动规律而独立发展。大作家
与大文论家既是文与道关系的肯定者,也是重文的肯定者。刘勰有“情文"丽文”概念。
“情文"表明为情创作,无情就无法创作;“丽文”表明文的美丽可爱、光彩四射,非丽
就不能成文。苏洵苏轼父子提出“文而沛然”,文章要气韵饱满。曾国藩认为创作应扫除
旧习,在千干净净的基础上创立新的,这是对文的推崇。但也要清楚,“文以载道”要创
造的是“天地之至文"的大文学景观。在“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文"的构成除了“人
文”外,还有“天文"和“地文”,三者之间是相通相生的。
⑤
?因为现代人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于古代。“文以载道"要表现天地自
然之大、历史过往之久、人情物态之微等,现代创作则侧重要求反映现实人事的当下境遇
等。古今创作虽有交叉处,但已经异趣。用现代眼光去看古代,古代文论难免会成为过时
的遗存而遭到轻视。近年有学者提出“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来纠正这种现象,但却以现
代为唯一标准,以古代为挑选对象,看似取来了一堆古代的东西,结果只是现代样式的替
代品。这样的“现代转换"不能在差异中丰富现代,只能在数量中充实现代。提出“古今
文论的双向转换”,或许可以解决这个单一转换造成的偏颇。今人认识文学时,强调主观
认知和客观事物的对立,注重理性分析;古人认识文学时,则认为主客之间是相互作用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合规管理制度实施监督
- 酒店餐饮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 再论心肺复苏培训课件
- 母婴安全主题培训高危孕产妇管理课件
- 【大学课件】基于傅立叶变换的数字水印嵌入技术
- 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物理-自然科学-专业资料
- 【大学课件】物流设备与应用技术
- 山南市2025届高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届长沙市K郡双语实验中学高考临考冲刺英语试卷含解析
- 螺旋输送机技术协议
- 《体育心理学》第十一章-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与康复
- 第18课《我的白鸽》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女娲造人》课件
-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策略研究
- 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规范第6部分:现场踏勘
- 2024年山东济南中考数学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版)
- 瓦斯隧道瓦斯监测及检测专业方案
- 最优化计算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
- DL∕T 5863-2023 水电工程地下建筑物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