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经济学是什么
在公众眼里,常常把经济学看成“赚钱的学问”。有时候,直觉是对的。为了会赚钱,真得要学
经济学。
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愿意把经济学说成是“经世济国的学问”。“经济”一词似乎是“经世济国”
的缩写。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能治理好国家,有益于当世。确实,经济学一直是治理国家的重要依
靠。
经济(Economy)一词原意为节省,意思是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去达到所期望的目的。“经济学”
的英文词“Economics”和“节省的”英文词“Economical”的词干相同,都由“Economy”变化而
来。如此,称经济学为节省的学问也是恰当的。
赚钱也好、经世济国也好、节省也好,都能够用来表达经济学的要义。经济学最贴近我们的生
活,它研究生活中的事情,帮助人们处理好生活中的事情。正如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所说: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20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对经济学是什么的解释是: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是一种方法,一
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则告诫学生: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经济学使你更精
明地参与经济;使你更加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
一、稀缺性和资源配置问题
要想真正理解开头所说的话,必须从稀缺性问题说起。稀缺性引发的资源配置问题,既是经济
学研究的起点,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归宿。
(-)永恒的稀缺问题
所谓稀缺性,说的是人们能够得到的,总是远远少于想要得到的。
人们想要什么和想要得到多少?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的“需要层
次说”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最初(1954年)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
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后来(1970年)又改成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知的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生理需要是最基本
的、低级的需要,包括吃饭、穿衣、居住和医疗等,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威胁生命。
马斯洛认为,高层次的需要总是在低层次需要部分得到满足的时候产生,随内在的生物进化和
外在的环境变化逐渐显现。反过来,一旦人的某种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会立即形成更高层次的需要。
这说明,人的需要不会有止境,或者说人的需要具有无限性。
能够得到多少?想一下我们生活中必需的粮食、水和衣服等物品从何而来就知道了。粮食靠人
们耕种土地获得,必须投入劳动和占用土地。人的生命有限,从而劳动时间有限,地球上能耕种粮
食的土地面积也有限,这就决定了每年能够生产出来的粮食数量只能有限多。尽管农业科技有了很
大进步,世界上的饥饿问题一直没有全部消除。可以利用的水资源数量也有限,不要说农业经常面
临干旱问题,绝大多数城市的用水都还是难题。穿的问题更不用说,如果用棉花织布做衣服,就得
用一部分土地种植棉花,种植粮食的土地将更少。由于土地稀缺,不得不利用羊毛、化学纤维等织
布和做衣服。再想想石油、煤炭、铁矿石等用来生产各种物品的资源,这些资源不可再生,能够利
用的数量有限。可获得的资源数量有限注定了人们想要得到的各种物品产出数量只能有限。任何个
人的一生只能创造粗有限多的财富,从而一个国家只能创造出有限多的财富。因此说,人们想要得
到的好东西只能得到有限的数量。
能够得到的数量有限与需要的数量无限之比,好比一个常数与无穷大之比,数学上称为无穷小。
可以据此理解稀缺概念的含义,虽然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是贪婪的,但想要得到的好东西数量总是远
远小于想要得到数量的这个事实不容否认。
稀缺是一切社会问题和切罪恶的源泉。国家之间的战争和反战争为了掠夺和保护资源,强盗
和偷窃来自贪婪的物欲和懒惰,给别人带来极大伤害。个人或利益集团的稀缺感越发强烈,越有可
能出现危害别人的行为。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不和谐因素始终存在,与一直以来存在的稀缺性有着
必然的联系。
虽然未来永远不可能消除稀缺性,但社会的发展必须协调好山此带来一切矛盾。人们一直为此
做出努力。人究竟应该放大还是缩小想要的,这是宗教哲学以及文学中的话题。中国的佛教、道教
和儒教在劝诱人们降低欲望一以此降低稀缺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国家的法律强制性地约束那
些为了满足自己欲望而伤害别人的行径,制止和惩治犯罪这是法学研究的任务。物理学、化学和生
物学等科学研究,在致力于探索如何开发和利用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不仅在地球上,也试图在别
的星球找到人类可用的资源。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任务是,围绕物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研
究和实践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探寻如何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增
加财富和走向富裕。
(二)资源配置问题
说到资源配置,首先要知道任何资源都具有多用途性和使用上的排他性。举例来说,土地可用
来生产粮食、也可用来种植树木或修建公路;水可供人饮用,也可用来煮饭、浇地、养鱼等等;这
就是资源的多用途性。同一块土地,如果种植粮食,就不能修建公路或种植树木;同一桶水,用来
浇地了就不能用于煮饭;这就是资源使用上的排他性或择一性。石油、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等都具有
上述两种属性。
其次,不同资源之间还具有可替代性。例如,棉花、羊毛和化学纤维都可用来纺织成布匹,就
织布这一用途来说,棉花、羊毛和化学纤维可相互替代。劳动和劳动工具之间也可替代,就拿织布
来说,织布机的使用可以减少劳动投入;反过来,少用织布机多投入些劳动也可以生产出同量的布
匹。资源所具有的上述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做出各种选择,如:如何分配一种资源的使用去向,一
种产品的生产投入哪些资源,以及生产出来的产品提供给哪些人使用,与之有关的一系列选择问题
就是所谓资源配置问题。
具体来说,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黄油和大炮”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假定一个国家的所有资源都用来生
产黄油,必定只能产出有限数量,记作A;如果全部用来生产大炮,产出数量也有限,记作8。如
果既要生产些黄油又要生产些大炮,黄油的产量必然低于A,大炮的产量也必然低于B。并且,要更
多地生产黄油,大炮的产量将较少,反过来也一样。
图1.1中的曲线AB代表了两种产品产出数量的各种可能组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曲线上的
点C和点D分别代表了“黄油产量较多而大炮产量较少”和“黄油产量较少而大炮产量较多”的两
种产出组合。在曲线的内部如点E,代表了资源没有全部利用或利用的不够好的情形,而曲线外的
点F,代表了全部资源都用上也不可能达到的产量组合。
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明,经济社会必须在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问题上做出取舍。如果某一种
产品生产的过多,挤占更迫切需要物品的产量,就是资源配置上的浪费。如同学生们把过多的时间
用来休闲,学习成绩必然相对降低一样。资源总量的有限性不容许随意取舍,最好的选择应当根据
需要的迫切程度,兼顾所有社会成员的对不同物品的偏好。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不容易。
你会从媒体上经常听到或看到,猪肉的生产过多或过少了。我国有一个衡量猪肉生产和供应是否适
当的指标,猪肉和粮食价格比为5:1。如果猪肉价格超过了这个比值,意味着产量过少了,而低于
这个比例意味着产量过多了。
一种产品生产多了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要认真地对待也绝不是小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对
于战争的批判点破了个中要害:“每造好一支枪、每一艘军舰下水、每一枚火箭发射,都预示着最终
会在那些感到饥饿却没有食物、感到寒冷却没有衣服的人群中产生一名窃贼。这个充满武力的世界
不仅消耗了金钱,它还消耗着劳动者的体力、科学家的创造力、儿童的未来。”这样看确实不为过,
无论富裕国家还是贫穷国家,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取舍不当,都将变得更贫穷。
如何生产
假如社会知道了黄油和大炮各应生产多少,还必须选择每一种生产都投入些什么。主要是劳动
和资本各自投入数量的选择,因为绝大多数的生产活动都是使用资本的劳动进行。在这里,资本指
的是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手段或劳动工具。所以要选择,是因为资本和劳动具有可替代性。例
如生产大炮,可以主要依靠手工把零部件组装成大炮,也可以建立装配线,主要用“机器手”进行
组装。投入的劳动量较多而资本使用较少的生产,称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投入较少的劳动而使用
更多的资本为资本密集型的生产。
一个经济社会应更多地投入劳动还是更多地投入资本自然要依据这两种资源的稀缺程度进行选
择。在美国,农业生产更多地依靠机械化,农业人口在其总人口中的占比很小。而在中国,农业机
械程度虽然较过去提高了许多,但仍然较低,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远超过三分之二。中国是
欠发达国家,资本积累水平低,加上劳动力比较充裕,自然是生产中的劳动投入较多。
除了劳动和资本投入的选择,还包括用什么样的原材料或燃料生产产品的选择问题。譬如最常
用的水杯,可用不锈钢做材料•,也可以用陶土烧制、或木质材料制造。留意一下熟悉的产品就会发
现,所使用的材料在发生变化,住房用的窗户,过去用木料,后来用钢材,现在多使用塑钢制作。
这些变化是经济社会选择的结果。
为谁生产
生产出来的全部产品提供给谁使用,均等地分配给每个人还是根据贡献大小分配。这又是一个
资源配置中的选择问题。中国每年生产数以万计的产品种类,每一种产品的产量有多有少,数量不
等,显然不会是所有的人都使用一样的产品组合。电视机似乎每个家庭都有了,但汽车、电脑和高
档住宅并非每个家庭都有。
在现实经济中,产品的分配通过收入分配和价格完成。工人到企业去工作,得到的不是产品而
是货币收入。然后用收入购买所需要的物品。这意味着,虽得到的收入多,谁就能够得到更多产品
的使用。高速公路提供给那些能够付得起“上路费”的人们使用,轿车、面包、服装等各种产品都
被那些支付得起价格的家庭买去使用。
收入分配是否均等是个大问题。高收入者最终使用或消耗的资源多,低收入者只能使用到较少
的资源。有些社会矛盾因收入差距过大引起,社会财富总量的大部分在少数人那里,大部分人口只
能用到少部分收入,这被称为不公平。一个社会几乎不可能做到每个人得到的收入比例恰好是总人
口的倒数。
上述三个基本问题派生出许许多多与资源配置相关联的问题。譬如采用何种经济体制、货币充
当哪些作用、要比要同别的国家贸易,等等。
资源配置的现实过程是纷繁复杂的,家庭、企业和政府的行为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实行市
场经济体制的国家里,资源配置的决策者分散在各个家庭、各个企业,政府充当公共裁决的角色。
顺便强调,一个国家会富裕还是会贫穷,由资源配置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决定。资源禀赋虽然有
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当今世界上,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比较富裕,非洲有些国家比
较贫穷,中国和印度则属于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富裕的国家里,口本的资源禀赋很差,以
至于比有些贫穷的国家还差,而贫穷国家里,也有资源禀赋很好的国家。这个事实最有说服力。所
以,解决好资源配置问题,就是要解决从有限的投入中最大化产出,或既定的产出下最小化投入的
问题。这也就是“赚钱”问题、节省问题,也是“经世济民”问题。
(三)经济效率
如何评价资源配置结果的好与坏。“最大化满足人们的需要”只是资源配置目标,难以作为通常
可用的评价基准。我们需要能够评价产出、投入以及分配结果的基准,以及评价具体的经济行为好
坏的基准。为此,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ilfredoPareto/848-1923)提出了效率准则,一般称之为
帕累托准则或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效率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资源配置的任何重新调整不
再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另有一个属于成为帕累托改善,是指如果对资源配置状态进行调整。
显然,不存在怕累托改善余地的资源配置状态,就是帕累托效率状态。而一旦具有改善余地,那种
资源配置就是无效率的状态。举例来说,有甲、乙、丙三个人,各自得到一个苹果和一个桔子,这
构成“资源”的一种配置。可是,个人甲只喜欢苹果不喜欢桔子,如果他的桔子同别人换来苹果,
他的境况会得到改善。如果另外两个人谁都不接受这个交换,三个人之间不再发生自愿前提下的任
何交换,这个配置状态就是效率的;如果另有人(如个人乙)恰好喜欢桔子不喜欢苹果,或者他对
桔子和苹果同等喜好,则两个人的交换就会是一种改善,同时说明最初的配置状态无效率。
效率的概念可在许多场合使用。譬如,如果个人或企业的一种行为,是在不损伤别人利益或增
加了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增进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说这一行为是有效率行为。对于资源配置来说,
或者对于人与人构成的社会来说,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是效率的行为,那将是和谐而美好的。从另
一个角度看,社会应尽可能消除或减少那些无效率行为。
自由交换所以受到经济学理论的推崇,理由很简单.,因为它是效率的。自由交换以双方愿意接
受为前提,一旦得以实现,•定是在双方看来交换比不交换对自己有利,所谓交换是“双赢”的就
是这个意思。当然,含有造假、以次充好的交换也时常在自由交换中发生,这样的交换需要极力避
免。
二、经济学的分支
资源配置问题的复杂性使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历经两个多世纪以来,无
数的经济学家苦心耕耘,推进着经济学不断发展。但是,相对于解决问题的需要来说,经济学仍然
显得很幼稚。经济学家形象地比喻说:如果把经济学称为社会科学之王后,这个王后至今仍然生活
在襁褓之中。
(-)概览
经济学诞生于1776年,以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出版
《论国民财富性质与原因的研究》这部巨著为标志,该书又被简称为《国富
论》。亚当斯密因此被推崇为经济学的鼻祖。
斯密的经济学思想一直在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主要贡献有:
其一,提出增进社会财富要依靠劳动分工与合作。他亚当•KS(岫・Wtfi.1723-17”)B认为,由于人的生
■IHHIUHTBLnanITI
产技能具有差异,使得人们可以从分工和合作中获得利益。mMURa8W^>(OBBiC)).个人出于自利会乐
第一次系维海阳的i主is.
于专业化以提高生产力,再把剩余产品到市场上同别人交UMHuemtaKRC.壬照由换,就能使个人增
加财富,增进社会利益。
其二,他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他主张,社会不应当干涉个人的自利性选择,并应利用和
激励个人的利己心,以达成社会利益最大化。
其三,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他认为,当分工和交换自由放任时,会有“•只看不见的手”
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一步步地趋于协调,这是自然秩序的本质。
斯密的学说构成当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核心架构。也是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多年来依靠市场经济
制度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思想渊源。因此,《国富论》被西方经济学家称为世界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
经济学教科书。
第二部里程碑式的经济学教科书来自马歇尔(AlfredMarshal1,
1842-1924)。他于1890年出版《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的重要贡献是,实现了
古典经济学集大成。他运用了数学工具和物理学方法,把经济学发展成一门
具有与物理学相似的科学。由于他的影响,英国剑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经济学系。他创立了均衡价格理论,提出市场价格决定于供、需双方的力
量,供给和需求犹如剪刀的两翼,同时作用于价格。
马歇尔创立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对现代经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
经济学体系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风格主要遵循马歇尔的《经济学原
理》。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具有较大影响的经济学家还有很多,包括:李嘉图、马尔萨斯、马克思
和穆勒等。
现代经济学体系的确立与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
有直接关系。他于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又简称《通论》一书。
相对于截止到马歇尔时代为止的古典经济学®而言,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另辟蹊
径”。他集中关注一个国家总体的宏观经济行为,把国民收入作为中心问题,并
由此建立了以总需求分析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的理论曾影响美
国一个年代(1960-1970)。凯恩斯是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20世纪50年代之后,经济学进入更加活跃的时代。以萨缪尔森(PaulA.
Samuelson,1915-)出版《经济学》②为标志,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经济学被
综合构成现代经济学主要内容体系。相继事现了计量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新兴经济
学分支。
(-)经济学的分支
经济学体系的构成如同物理学、化学一样。各个分支有相对独立的研究主题,又彼此相互依赖,
紧密地联系着。但是,构成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部分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主体(家庭和企业)的行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这些个体如何参与各
类市场交易、竞争与垄断,价格的决定与变动,以及市场效率等内容相关内容。下面的论题都属于
微观经济学:
•劳动、资本和土地价格如何决定,以及如何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家庭的需求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市场的运行;
•企业如何在竞争市场上做出选择,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市场运行;
•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在市场中应该担当怎样的角色;
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一个国家的总产出如何决定以
及如何变化,物价上涨与下跌的原因和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失业的决定因素和如何避免失业,如何
参与国际经济等。宏观经济学主要为研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服务。下面的论题属于宏观经济学:
•一个社会总产出的决定过程,以及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对总产出的影响;
•货币在经济中作用,以及如何管理好货币;
•为什么会有失业和通货膨胀,以及如何制定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如何利用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如何参与国家间的贸易,并分析贸易壁垒的影响。
®凯恩斯将截止到马歇尔时代的经济学通称为“古典经济学”。
®这部著作也被誉为第三部里程碑式经济学教科书。这部著作几乎每两三年再版一次,2005年修订第十八版问世。
收入的分配,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穷人给予帮助。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涉及产出、价格、消费、储蓄等经济变量。
但微观经济学考察一个企业或行业的产出,一种产品的价格,一个家庭的消费和储蓄。而宏观
经济学考察总量产出、总体物价水平、总量消费和总量储蓄。既然是个量和总量的区别,微观个体
行为和宏观总体行为必然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如果把宏观经济看作一个巨系统,家庭和企业是这个系统要素或子系统,系统的动态行为和要
素的动态行为自然相互影响。微观经济学研究自上而下,立足于总体看个体。宏观经济学研究则是
自下而上,立足于个体看总体。
经济学家族的其他成员,无论其研究主题是什么,或针对微观问题或针对宏观问题。计量经济
学,研究用统计学方法检验经济理论,发现经济变量间的经验规律。有时也分为宏观计量经济学和
微观计量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研究市场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现象及其引发的各种无效率问题,这些
是微观问题。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形成背景和制度变迁。既可用研究解决微观问题如企业制度,
也可用于研究解决宏观问题如果国家的经济体制。在金融学、产业经济学、货币经济学者三个成员
中,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问题,产业经济学既涉及微观问题也世纪宏观问题,金融学研究
的内容有时被区分为三个层次:宏观金融(货币银行学)、中观金融(金融体系)和微观金融(公司
金融)。
三、经济学思维方法
“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这句话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经常可见。其实,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
独到的思考方式,哲学家的思考、法学家的思考、艺术家的思考,在面对现实事物时都是不同的。
哲学家会辩证地看、法学家基于行为规范看、艺术家从审美角度看。学会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意
在告诫不要拘泥于知识体系的掌握,要善于运用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对现实问题给出经济学的解释与
评判,重在学会思考。
这里,让我们初步体会一下经济学家如何观察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顺便提示一下,虽
然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但她的研究方法与物理学、生物学有某种相似性。
(-)观察与思考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全部的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凝练而已这个说法对物理学和经济学都
适合。相比之下,经济学更加有赖于“思考”。物理学家可以使用望远镜、显微镜进行观察,可以借
助实验室展开研究。经济学家没有这个条件,只能亲历经济社会进行观察,通过思考“放大”或“缩
小”观察到的事情,通过思考做''实验”。虽然近年来有了建立经济学实验室的尝试,虽然不能否认
经济学能做实验,但无论如何不会像物理学、生物学那样地依靠实验。物理规律、生物规律是可重
复的,而经济现象及其形成变化过程大都不具有重复性。
观察现实有助于检验所学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与现实世界相符。理论知识总是来自现实并用来
解释现实,脱离现实的学习很难形成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经济学的发展是人们不断地把现
实与理论相比较,不断进行深入探索的结果。
据一个例子来说,美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科斯在学习了关于企业的理论后,没有满足于教科
书所说,经过他的大量细致的观察,他发现原有理论的苍白,重新对企业是什么给出了他的解释。
他的一篇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年发表)奠定了他在企业理论方面的历史地位,并使它获得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
现实中的许多现象都有待深入观察和思考,市场上买者和卖者的讨价还价,政府发布的政策信
息,物品涨价或降价,股票的涨价和降价等等,都是值得观察和思考的现象。
经济学研究与其说为了“改造世界”,不如说为了“解释世界二像股票价格变化、失业率上升
等等纷繁复杂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成分各占多少?真正能够解释清楚的还很
少。如果能真的解释清楚失业问题和通货膨胀问题,也就有了治理的办法,就不会承受它所带来的
苦恼。解释世界是首要的,不能解释世界也就不会有更好地改变世界的办法。
(-)运用模型
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建筑学一样,经济学也使用模型。生产可能性曲线(图1.1)就是经济学
的模型。通过这个曲线图,能很方便地理解各种产品的生产数量之间具有不可兼得的属性。除了像
生产可能性曲线这样的“图模型”外,经济学还使用数学函数模型、数据表模型。经济学对数学的
依靠不亚于甚至超过物理学。
有些模型是对观察到的东西的一个简化,譬如素描的人头像;有些模型是实物的写照,如医学
用的塑料人体模型、工程师用的桥梁模型;有些模型是想象出来的,如飞碟模型;数学函数模型用
来表现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数据表模型用来表现变量的对应关系。
无论哪一种模型,都是经过抽象化的近似。正因为抽象和简化,才能够借助于模型很方便地理
解和向别人传达概念框架、理论逻辑,才能便于演绎推理和实验性分析。例如,只显示两种物品的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对很多种物品的生产可能性及其数量上不可兼得性的一种近似,有了这个模型,
很容易将其推广至多种物品的情形。抽象和简化是构造模型所必需的,不可以要求模型完全贴近真
实世界。方法论者告诫人们,不要指望“一比一”的地图,它不能用!
(三)假设和结论
“理论不是现实,理论无用”,这话常被用来指责理论家。这句话有其对的一面,理论确实总是
和现实有很大差距。把理论所讲的拿到现实来衡量常常不一致,甚至相背。这句话也有其不对的一
面,既然称之为“理论”,那就一定是对现实的某种超脱,-定含有某种前提假设。
譬如自由落体公式,它在真空条件下才成立。到真实世界去检验不会得到与公式相一致的结果,
风速的大小会显著影响落体下落速度。不顾及理论的前提假设,把理论结论绝对化地与现实对等看
待本身是个错误。
理解理论和运用理论都必须清楚它的假设前提包括些什么,如果理论前提与现实有差异,就不
可以要求理论结果与实际吻合,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修正。
由于理论和现实的差距,经济学家对现实的分析和建议往往很慎重,总是强调“一方面……,
另一方面...
杜鲁门总统曾经批评经济学家的建议模棱两可,曾说过要找个“一只手的经济学家”。
许多人都看到,经济学家自己也承认,他的建议不肯定。经济学家总是在使用包含假设的理论
看待现实世界。
经济学理论通常以“经济个体是自利且具有理性”的假设为前提,这既属于筒化性假设也属于
关键性假设。所以称为简化性假设,是因为经济学研究无法具体到现实中千差万别的企业和个人,
只能简化成一般性的、代表性的、具有理性的个体。
所以称为关键性假设,是因为放弃这个'‘个体自利”和“具有理性”假设,就没有了•个遵循
的研究起点,也没有了检验一种理论在多程度上能够解释世界的基准。
个体自利与自私不是等价。人们所为自私通常指的是仅有利于己而有害于他的行为,自利则既
包含有利于他也包含不利于他。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意味着企业是自利性个体,但企业实现利
润最大化目标行动也为他的买者带来好处。经济学既把那些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从他人利益出发
的行为称为自利,也把别人“看上去有利于他而不利于己”的行为称为自利。一个人对别人解囊相
助,应该这样来解释:在他看来,这样做要比不这样做更好。
当然,经济学所追求的,也是社会所追求的,是所有的个体都去为自己的利益而同时能够增进
别人的利益。也就是利己与利他的统-O
(四)改变世界
经济学家在致力于研究和探寻每•个现实问题的解决途径。改变世界,这是经济学研究的终极
目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特别提到,“经济学是研究选择的”,这等于说经济学是用来决策
的。中国已故经济学家陈岱孙也说过,“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经济学绝不是像艺术作品那样供人们
欣赏。经济学家会帮助企业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许多大的公司顾有经济学顾问。国家的经济政策
更加依靠经济学家的帮助。如何摆脱失业和贫困,如何走向富国强民,这些都是经济学日常所关心
和研究的问题。
尽管经济学家未能把问题解决得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但他们确实在解决管理经济运行的问题
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凯恩斯曾经说过:“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是对还是错的,总
比一般人的认识更有力。实际上,这个世界是由少数人统治的。那些相信自己在智力上不受影响的
实干家往往是那些已经过世的经济学家的奴隶。那些当权狂人听信的流言其实只是几年前一些末流
文人狂妄思想的结晶而已。”
学习经济学要时刻想着用经济学。尽管初学者不能一下子系统掌握经济学,但要善于边学习边
联系实际地思考,边理解边尝试着应用。这将有助于较快地学会经济学,更有助于学以致用。
四、如何权衡收益和成本
为了尽快进入经济学思维,在开篇的末尾让我们初步体会一下“经济学如何帮助你做出决策”。
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衡量成本。对此,你需要理解三个概念: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
()机会成本
先说明什么是收益。简单地说,收益(Return)就是得到的好处或利益。享用一顿美餐,收益
是免去了饥饿、享受了美味佳肴。读完大学的收益是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积累了自己的人力资本,
拿到了可用来到找到称心工作的毕业证,还结交了许多同学。企业售出产品得到的收入是收益,家
庭在赚到的钱是收益,在体育场馆强健身心也是收益。广义上讲,凡是想得到而得到了的都是收益。
什么是成本?花费三十元到电影院看了一部影片,你大概会说为此付出的三十元是成本。在企
业里,会计师会把产品生产中各种投入的费用进行加总,核算出“成本”是多少。它包括:原材料
费用、燃料费用、工资支付、机器厂房等设备费用、管理费用,等等。人们一提到成本,常常只考
虑到“花费”,经济学家家强调,那只是会计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
以“读大学”为例,当拿到毕业证即将离校的时候,一位学生拿出了他在四年里所有花费的清
单,整理后的情况如表『1。累计结果显示,为了拿到毕业证,总共花费了近五万元。
表1-1大学四年的花费
项目花费(元)
学费16,000
伙食费20,000
住宿费4,000
书本费1,000
交通费4,500
合计45,500
在会计师看来,这位同学得到毕业证的成本就是4.55万元。但是,经济学家不这么看。从获得
毕业文凭的代价看,这样的计算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有些不该计算的被算了进去,譬如伙食费,
即使不读大学每天也要吃饭,这个费用不是因为读大学才发生的。若要计算,可把因为读大学比不
读大学多花费的部分计算进去。对住宿费也该这么看,只有学费例外,它是不读大学就不会发生的
费用。第二个问题是:这个计算有很大的遗漏。设想这位同学在这四年时间里不读大学而去工作,
即便每月工资只有1,000元,四年总计可收入4.8万元。这4.8万元是因为读大学不得不放弃的收
入,是读大学的代价,不该不计入成本。如此算来,读大学的成本绝不止4.95万元,而是远远大于
这个数字。
经济学家所谓的成本总是与取舍关系联系在一起。成本是取舍关系中的“所失”,是为了得到而
不得不放弃的东西。为便于建立起这样的成本概念,经济学中特别定义了一个术语:机会成本,指
的是,当把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的最大收益。
按照机会成本概念,任何的得到都是有代价的。设想一位同学送给你一张电影票,你似乎可以
免费地看一场电影。其实不然,你的成本是看电影那段时间做别的事情对你来说的好处。按照同样
的逻辑,把钱放在箱子里的成本至少使存放在银行可得的利息。把一栋住在闲置起来的成本是租出
去的可得的收入,即便自己居住也应该知道自己在为自己缴纳房租。
这样的分析方法也适用于政府。政府不需要为使用一片土地支付,但这不意味着可以随意用这
片土地修路或者闲置起来,要知道这片土地最好的用途是闲置起来的成本。在经济学家看来,“天下
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的得到都有代价。依此权衡收益和成本,是用好资源应当秉持的理念。
(二)沉没成本
经济学家借助机会成本概念强调不要忽略非经济学家不计入的成本,同时,经济学家还强调要
忽略非经济学家计入的成本。不该计入的成本被称为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支付了的无论做出何种
选择都无法收回的成本。
为了理解这一概念,考虑一个看电影的例子。假设你花了30元买了一张电影票,想借此打法接
下来两个小时的时间。但是,看了不到一个小时,你感觉影片很糟糕,想离开电影院去做别的事情。
突然之间又坐了下来,因为想到了若不看下去这30元钱白花了。
对此,经济学家会让你忽略掉那30元,就当时别人送给你的。因为这30元是沉没成本,你只
需要考虑接下来的时间里,看糟糕的电影和做别的事情哪个更好!
再看一例。假设你刚刚花费4000元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在你很得意地使用它不久,生产厂家
推出了一款更好的新型笔记本电脑,售价只有2000元。你为此赶到郁闷,刚买不久的电脑似乎一文
不值了。假如厂家允许你去换一台新电脑,但要为此支付1000元,你或许会很生气地拒绝。这个问
题与前面的问题一样,那4000元是沉没成本,无论用下去或是添加1000元换个新的来都不能够收
回,唯一该考虑的是:新的电脑是否值得你花费1000元。如果值,就应该花费1000元换一台新的
来。
上述两例代表了在生活中常常遇到的情况。由于曾经有过支付(自己花钱买的衣服),总想着保
留下去试图收回成本,而没有过支付的同样的东西(别人给的衣服)会很大方地送给别人。经济学
家强调这是决策上的一个误区,把本该不要计算的沉没成本看得过重了!
(三)边际成本
前面讲到的机会成本用来强调,计算成本时要把所放弃的考虑进来。沉没成本则用来强调,那
些与决策无关的成木应当忽略。接下来给出的边际成本则用来强调,要对增加的收益和增加的成本
进行比较。增加的收益称为边际收益,增加的成本就是边际成本。
考虑航空公司的机票打折问题。偶尔会听到机票的折扣很大,原本几千元的机票甚至折扣到几
百元。对于机票的价格有两种算法,-是参照平均成本,二是参照边际成本。例如,从长春到深圳
的一个航班总费用是20万元,飞机有200个座位,那么平均成本(每个座位费)是1000元。参照
这个平均成本,飞机票的价格超过1000元才有盈利,不接受100元以下的价格有它的道理。可是,
计算一下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会否定这个定价逻辑。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增加一位旅客所增加的成
本很小,不过是一份配餐的价格。假如这份配餐的价格是50元,只要飞机票价超过这个价钱,航空
公司就有利可图。这让我们看到,在考虑机票价格的问题上,参照平均成本还是边际成本的结果有
很大不同。
从利润最大化角度来讲,边际成本能更加确切地告诉你是否会增加利润。正如刚刚看到的飞机
票价一样,由于增加一位乘客所增加的成本至多只有50元,假如一个航班的乘客数量少于座位数,
剩下每个空位哪怕卖出100元都可以增加利润。如果执意认为价格低于平均成本降不赚钱,无疑会
失去可以得到的利润。至此应该大致明白航空公司票价折扣较高是因为增加旅客边际成本较低,而
折扣的幅度与顾客满舱率有关。
在许多日常的决策中,考虑各种要做的事情改做多少有时是困难的,但要考虑•种事情是多做
些还是少做些相对比较容易。譬如,你每天要花时间复习经济学、数学和英语。每一门课程花多长
时间最好很难决策。但若放在边际上来考虑会变得很容易,只要想一下接下来的1小时,学习什么
更有效率就行了。
对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进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学上把这•比较称为边际分析。边际分析
不仅可非常便利地用于各类决策,而且可以回避沉没成本分析中的麻烦。
第二部分经济学与金融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金融与经济一直是两个虽相互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体系和范畴。然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进入1990年代以来金融与经济共同发展以及相互融合的过程和趋势表
明,这两个体系和范畴越来越难以严格区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越来越紧密。
金融与经济越来越密不可分,经济与金融日益相互融合,金融成为经济的核心。所有这一切要
求人们重新认识金融的本质。
基于此,本文着重对金融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
一、经济学“二分法”与货币面纱论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往往将商品交换相关的价值决定理论与货币理论截然分开。
他们认为,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供求情况来决定,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即商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着商
品的生产、分配、交换等关系,而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是山货币数量所决定的,这样,就将绝对价
格水平和商品市场供求完全分开,将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或称为货币理论完全分开,理论界将这种
研究方法称为“二分法
根据“二分法“,经济活动本身是不受货币因素影响的。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仅是商品流通的媒
介,它既不对经济产生正面影响,也不产生负面影响,它是经济中的中立因素,是罩在实物经济运
行上的一层''面纱”。
货币数量的变化只是引起商品价格水平的成比例的变化,而不影响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在社
会经济中,货币从本质上来说是最无意义的,它的意义只是在于它具有节省时间和劳动的特性。
二、马克思的货币资金”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马克思在吸收和批判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地分析和考察了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
解开了“货币之谜”。他在分析货币的属性和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理论,阐明
了他的货币资本的''第-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理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
提。货币服务于商品流通的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货币就有可能转化为资本。货币转化资本,
以预付的形式出现,去购来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工具、对象和劳动力。商品生产,都要求以货币
形式的资本或货币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企业的前提条件,因此,马克思在此意义上,将货币资本
称作”第一推动力”。
而且,就资本的循环过程来看,资本循环的公式为G-W-…W-G,,它要求资本在货币资本、生
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的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也就是说,资本循环要正常进
行,必须使单个的产业资本同时处在所有的三种形态上,同时,资本的每个不同的部分能够依次经
过相继进行的各个循环阶段,从一个阶段转到另•阶段,以一种职能形式转到另•种职能形式。不
断地从货币资本出发,通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最终以增值的形式,还原为货币资本形式,持续
推动资本循环过程的正常进行,形成货币资本的”持续推动力”。
正是在上述两个方面,马克思强调了货币资本的作用,指出“它是每个单个资本登上舞台,作
为资本开始它的过程的形式。因此,它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
三、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维克塞尔作为瑞典学派的先躯,他在将货币发挥作用的领域由流通领域拓展向生产领域的过程
中,分析了货币的价值尺度、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交易媒介中的诸项职能,并分析了诸项职能在
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货币理论与经济理论联系起来,建立起统•的货币经济理论。维克塞尔通过
对利率和物价及经济变动的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
他通过分析货币利息率-指借贷资本的利息以货币形式来表现的利息率,同自然利息率-指假定没
有货币参加的实物经济中,借贷资本的储蓄与需要相一致时的利息率的背离与均衡变动,通过储蓄、
投资影响,决定价格的变动,提出“利率是价格的调节者”的观点。
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由于企业扩大生产便引起生产要素价格和消费品价格上涨,而且
这种上涨还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累积地发展,直到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相等。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
率,则会引起相反的累积过程。只有在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相一致时,物价水平才会保持稳定。维
克塞尔通过累积过程理论,指出了货币数量变动通过利率而对实际经济活动和价格产生影响。
四、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在吸收维克塞尔货币理论的基础匕发展和提出了自己的货币理论。他认为储蓄是指收
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它可以银行存款方式持有,也可以是居民手中持有的现金形式。但以现金
方式持有的储蓄并不能给其持有者带来利息收入,只有不以现金方式持有的储蓄方有利息收入。因
此,利息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是不贮钱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他认为利率作为一种尺度,
它可能衡量货币持有者不愿意放弃流动偏好的程度,而流动偏好是指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
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它由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构成。
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经济活动水平所引致的收入状况,与利率变
动不太敏感。而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对利率非常敏感,受利率的影响。包括投机动机的货币
需求函数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一大创新。
在提出货币需求理论的同时,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可以当作外在变量来
对待,货币供求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中央银行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调控利率,而利率的变
化又会影响到投资水平,进而影响到有效需求。这样,可以熨平投资的不规则波动,实现经济的稳
定运行和充分就业状况的实现。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认为,货币当局应当采取有管理的货币政策,
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但是在萧条时期,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仅靠货
币政策不足以刺激有效需求,消除失业和萧条,最重要的还是财政政策。通过利用财政的直接投资,
启动有效需求,从而达到摆脱萧条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
五、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1956年发表的论文《货币数量论-一个重新表述》,重新复活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在他的文章中将货币数量学说解释为货币需求学说。指出货币数量论不是产出学说,也不
是货币收入学说或价格水平学说。从货币需求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不仅
受到传统货币数量论的启发,而且还受到凯恩斯对货币的流动性分析的影响。
现代货币数量论把货币看作是一种资产,认为货币仅是人们保持财富的一种方式,因此,货币
需求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受总财富和各种不同形式财富报酬的影响的函数。弗里德曼通过引入永久性
收入的概念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货币需求是少数几个可以观察到的变量的稳定函数,在这些
变量中,永久收入最为重要,利率没有被看作是货币需求的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样得到货币需求受
收入决定的传统货币数量论的观点,从而复活了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在论证了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基础匕弗里德曼进一步指出货币的供给是外在地由货币
当局决定的。
由于经济运行本身具有内在的稳定性,据此他认为,经济的波动往往都是由于货币当局过于“灵
活”的货币波动的结果。货币最为重要,所以货币政策应该成为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动乱的主要
来源。要求通过制定货币供给的,单-规则,以固定的事先确定的比率供给货币,来防止联邦储备
银行成为干扰经济的来源,并以此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这些货币的稳定的增长率,
将为企业基本力量的有效运行提供一个有利的货币气候,通过这些基本力量,独创性,发明,勤奋
工作和节俭,真正地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六、金融深化论
至I960年代以前,传统的金融理论的研究对象,多是以发达国家的金融状况为标的的,而且在
分析中所采用的方法是货币分析方法,即他们的金融理论只局限于货币理论。他们的金融机构理论
也只局限于银行理论。这种金融理论研究现状,远远不能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
下,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同时在1973年分别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
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的著作,两人都以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
“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的不同角度,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开
拓性的研究,在反思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
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战略的政策主张,人们将他们两人的理论称作“金融深化论”。
麦金农和肖认为传统的金融理论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为基础,它是建立在特定条件之上的:'
是有健全的市场机制并能正常运行,市场化程度高;二是投资具有不变的规模报酬,即投资不论其
规模大小均有收益,技术革新和投资是可以分割和渐进的,投入和产出也是完全可分的;三是投资
主要依赖外源型融资,即依靠金融机构放款或在资本市场发行证券来筹集所需资本。但在发展中国
家,这些条件很难满足。发展中国家普遍情况是低储蓄-低投资-低产出-低收入-低储蓄,形成了“贫
困陷阱”。因此,摆脱贫困,促使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是金融深化。
七、金融约束
19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在反思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特别重视研
究日本以及东南亚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金融的关系。他们认为,对发展中经济或转型经
济而言,金融抑制将导致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而推行金融自山化和金融深化,由于受到客观条
件制约,很难收到预期效果,甚至于导致金融动荡,因此有必要走出另一条道路,这便是由赫尔曼、
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兹等人提出的“金融约束”理论。
赫尔曼等人同时区分了“金融抑制”与“金融约束”的不同。以利率指标为例,金融抑制不仅
表现为利率偏低。而且表现为实际利率低。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这样使得经济整体上的储蓄率
就会降低。而且负的存款利率属于从民间部门向政府部门的财富转移。即低的利率所形成的租金由
政府部门攫取。并随意分配。
金融约束虽然也表现较低的利率,但一般要保证实际利率为正,这形成金融抑制与金融约束在
实际利率量上的区别。而且,在金融约束下,低于市场均衡利率所产生的租金,政府并不占有,而
是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根据政府制定的规则而进行分割,而金融部门内部,生产部门内部微
观主体对租金的占有则是市场机制,竞争获得。这样,在金融约束的情况下,政府可以在不损害微
观经济主体市场化行为的前提下,通过设租形式,诱使微观主体采取符合政府意愿的行为,在保证
微观效率的同时,进行政府干预。同时,利用租金,有利于保证存款的安全性和中介机构效率的提
高,并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金融约束可以成为国家在保证市场效率前提
下,干预经济的手段。而且与过度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相比较,金融约束一定程度上是与
金融渐进改革相适应的,是摆脱金融抑制,走向金融深化的必要阶段和必由之路。
八、总结
关于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一是金融绝对地决定于经济。而金融木
身对经济几乎没有一点作用;二是金融决定于经济,但金融在一定程度、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经济;
三是承认经济是决定金融发展的基本要素,但同时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实质上决定了一国
的经济发展程度。
但是,自1970-1980年代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运动以来。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迅速发
展。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似乎正发生或将要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传统的经济增长主要靠项
目,靠实物资源、技术进步,现代经济增长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的发展程度,不仅要靠实物
资源的开发和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靠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传统的金融交易都是以实质商品的交
易为基础,以实现商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为己任,那么,现代金融交易中的相当部分则与实质
商品交易无直接关系,金融交易的规模、结构,以及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力等都远远超过实质商
品交易。
传统上。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工业化程度。特别是制造业的发达程度。把各国
划分为工业化国家和非工业化国家,现代新兴产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程度成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衡
量指标。
金融业以上几个方面的巨大变化,客观上需要我们重新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当然,
我们也应该看到。金融的发展并不能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一枝独秀,二者的发展总是相辅相
成的:如果金融经济的发展过分超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泡沫就会破灭,金融危
机就难以避免;相反,如果金融经济的发展过分落后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没有金融泡沫,经济发展
必然受阻,停留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因此,研究金融及金融体系,维持•个健全而运行良好的金
融体系,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部分经济学与数学
从接受教育开始,数学一直陪伴着我们的成长。虽然家长和老师一遍又一遍的对我们说“数学
很重要”,但为什么要学好数学以及数学到底有多重要在我的大脑中挂着问号。现在上了大学,开
始了思考,并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我在大学的专业是国经贸。但在真正接触经济学之前,
我只是从一些报刊杂志上了解到数学对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仅有的一点高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
使我无法深入了解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而只知道经济学科对数学的要求很
高。在平时的学习中我发现大家有以下两种典型的认识:有些同学认为经济学无非是数学在特定经
济模型下的运用,做经济学计算题和做高数应用题并无多大差别,为用数学而用数学。再看看近年
来北大等名校考研题,定量分析的比重不断上升,确实有不少题目是在经济背景下,拼微积分功底,
这更加深了同学们的这种想法。还有一部分同学则认为,经济学属于“文科”,数学并不重要,能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就是学好了经济学。而在经济学院学习的这段时间中,通过老师
所授、书本所讲及课外的阅读,我发现经济学确实是离不开数学的,而且数学确实在经济理论的证
明当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其中有简单的数量分析、几何图形展示,也有很多微积分、线性代数及其
他高深的数学知识,如微分方程、拓扑学等等。我们经济学科的主修数学课程有微枳分、概率论和
数理统计等等。“只有可以模型化的思想才会得到垂青”。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阿罗的“不可能定理”,
平铺直叙难有说服力,但他用数学推导的结果让人一目了然,充分显示了数学的魅力。
虽然在很多信息中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对经济研究的重要性,但其中也不乏相反的声音。有人认
为数学的运用过于艰深会成为一些人研究经济学的桎梏;也有人认为现实中很多简单的现象只需用
经验做简单的语言描述便可解释,很多大规模的数学推理证明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还有些人认
为在经济学中大规模使用数学会使经济学失去其原来的意义。我想说:的确数学本身是很抽象很难
的,即使是专门从事数学研究的人也未尝不这么认为。数学作为门理想的工具,对其在经济学领
域中的应用,起作用的是其方法和思路,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没有改变的。
数学之于经济学的意义在于:(1)可以使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数量化;(2)将经济学中关于复
杂系统的理论数学化后,可帮助经济学家对其进行更有效更细致的分析与研究;(3)数量化使经济
学研究对象间的关系更具体更清晰;(4)数学可以使很多概念的描述准确和精确;(5)研究经济
学时我们关心的不仅是它们的表现、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且关心它们如何发展,而数学对此提
供了有效的方法。
这样我们的决策就会更多的建立在推理而不是猜测的基础上。虽然的确有不少好的经济学的初
步想法或猜想一时还难以用精确的数学模型表示,而不得不用描述性的或定性的语言来表达。可是,
一旦这些思想被后继者用数学模型表述,做深入分析研究,并取得明确的、可预测的理论结果后,
就会产生深远影响。反过来,经济学家也经常先用数学模型推导出他的理论或用统计方法进行实证
检验,然后再来给出它们的经济解释。
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开始颁发,至今已历34届,获奖者达51人。除了1974年获奖的哈耶
克,几乎所有的获奖成果都用到了数学工具。一半以上获奖者都是有深厚数学功底的经济学家,还有
少数获奖者本身就是著名的数学家。人们习惯称数学为自然科学”王冠上的明珠”,经济学中为社会
科学的“皇后”。
有人做过统计,仅1969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至1981年间的13个获奖成果中,其中8次
是成功地将数学方法运用于经济学领域的工作。
可以说,诺贝尔经济学奖从1969年首次授予计量经济学的奠基人RFrish(挪威,1895-1979)
和JJinbergen(荷兰,1903—1994)以来,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正如瑞典著名的经济学家,后来的瑞典皇家科学院院长E-Lundberg在首届颁奖仪式上的讲话所
说:“过去四十年中,经济科学日益朝着数学表达经济内容和统计定量的方向发展。正是这条经济研
究路线——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表明了最近几十年这个学科的发展。”1997年3月,199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Mirrcless在波兰给数学家作了一次学术报告。主持人以幽默的方式
介绍他时说:“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家的份,不过,数学家已找到了摘取诺贝尔桂冠的途径——那就是
把自己变成经济学家!”这些讲话都是相当客观而深刻的。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二战结束以后,各国经济等领域的竞争突显了数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物流园区保洁服务合同范本2篇
- 职业篮球生涯合同范例
- 狗场合伙合同模板
- 简易车位租赁合同范例
- 美甲店出租合作合同范例
- 收购购房合同范本
- 空调风机安装合同模板
- 2024年度软件许可合同:软件开发公司授权用户使用软件3篇
- 老房子购买合同范例
- 收黄金合同范例
- 复旦大学(张奇):2023年大语言模型评测报告
- 山西省大同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数学试题(无答案)
- 企业2024年年度目标规划
- 金矿地质勘探合同范本
- 医院培训课件:《新进护士职业规划》
- 2024年焊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网约车服务管理手册
- 2024年创意产业联盟协议
- 国开2024年秋《大数据技术概论》形考作业1-4答案
- 旅游景区旅游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2024年银行考试-建设银行纪检监察条线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