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
第一节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
1、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人口集中分布于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南部地区。
2、从全球看:近近90%的在北半球,北纬20°—60°地带最集中。
从距离海洋远近看:60%左右的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
从海拔来看:近80%的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从人口稠密来看: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南部地区)
从大洲和地区来看:亚、非和拉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
从国家来看: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因素:
1、气候:气候较为适宜的中、低纬度地区,适合人类居住
2、地形:地势低平地区是人类的主要集居地。
3、水源:①河流、湖泊沿岸地区,人口较为密集。②在干旱地区,有灌溉水源的地方,
往往成为人口聚居地。
人文因素:
1、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
3、历史、政治、军事、文化因素
第二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
1、概念:涉及人口居住地发生长期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
2、如何判定人口迁移
(1)变更居住地(2)时间:永久性或长期性,一般在一年以上(3)跨越一定的行政
区界线
3、人口迁移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4、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计算公式为:
人口机械增长率=(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100%
迁入〉迁出人口净迁入区人口机械增长率>0
迁入〈迁出人口净迁出区人口机械增长率<0
5、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决定区域人口数量变化
6.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入地迁出地
1、缓解劳动力短缺1、缓解人地矛盾,减轻资
有利影响2、促进商品流通、第三产业的发展源环境压力
2、加强与外界联系,利于
社会经济发展
1、就业压力1、劳动力减少、人才外流
不利影响2、增加社会管理难度3、影响迁出地经济进一步
2、增大生态环境压力发展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资源、自然灾害、环境问题、
人文因素:经济(主导)、政治、军事、文化等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一)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特点流向原因
集团性、大规模欧洲一美洲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
战移民非洲一美洲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
前欧洲一美洲和大洋洲1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
3.经济快速发展
发展中国家流向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一北1.各国经济发展不平
发达国家;外籍美、西欧等发达国家及衡2.劳动力供求关
战工人(增多)石油产区(西亚);西亚系的地区差异
后北非难民迁入欧洲
(二)国内人口迁移
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工
业化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特点流向原因
改革开放前有计划东部迁往西北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
有组织和东北、西部、理制度影响
内陆和边疆
改革开放后数量增大、①内陆到沿海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流向变化、②农村到城市的推动。
自发为主③贫困地区到发
达地区
(三)美国本土的人口迁移
迁移时间迁移原因迁移方向
第一次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东部西部
第二次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和城市化乡村城市
第三次20世纪20年代一60年代农业危机和自然灾害南部北部
第四次20世纪60年代末新兴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东北部西部和南部
第三节人口容量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
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正相关:资源(制约的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
地区开放程度。②负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的消费水平。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
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①就整个世界来说,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
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人人拥有不断追求高
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②就各国、各地区来说,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
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
又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3.中国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调。
针对我国人口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的对策:①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②
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
环境的压力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土地利用
1、农业用地
(1)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位置:一般在村落周围
2、乡村
(1)土地利用方式:以农业用地和居住为主
(2)内部土地利用分化:发展到一定规模,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
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功能区类型:一般城镇具有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有些大城市还会形成行政区、
文化区、旅游休闲区、生态区等。
2、不同功能区特点:(1)不同功能区之间一般没有明确的界限;(2)某一种功能区以某
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三大功能区的分布及特征
功能区特征区位区位选择原因
商业区①活动繁忙,昼夜人口城镇中心、交通干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数量变化大;线两侧或街角路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
②建筑物高大稠密,大口通
城市中心往往形成中央
商务区(CBD)
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靠近河流、铁路、①位于外缘,地价较低
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公路等交通便捷②减轻污染,保护城区环境
线分布地带,距离城镇中③交通便利
心较远
居住区建筑质量上高级与普通高级住宅区:城市①环境优美;
居住区分化;位置上与外缘,与文化区、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普通居住区背向发展高坡相联系
普通居住区:内①便于工人上下班
城,工业区附近,②收入较低
与工业区、低地相
连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在市场竞争环境下,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
的高低。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0A为商业区;受距离影响最大
AB段住宅付租能力最强,适宜做住宅区,在商业区与工业区之间,既方便购物又方便上下
班。
BC段工业付租能力最强,适宜做工业区,此处地价便宜、污染小。
2、其他因素:政策、文化、环境等因素也会影响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3、发展变化:
(1)初期:各类功能用地混杂,并在中心区域自然集中。
(2)后期: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城镇中心工业企业向外搬迁,原有工业用地可能
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镇内部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四、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1、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1)发展卫星城
(2)合理规划工业区
(3)保留一定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例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
建设交通线路、完善交通管理等)
3、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保护:
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等。
第二节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
1、城镇化概念:也称城市化,一般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
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标志:①城镇人口增加;②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③城镇建
设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城镇化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2)提高资源利用率
(3)改善成型居住环境
(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城市化
水平发展速度新趋势常见的问题国家
阶段
A:初期低(<30%)慢问题较少,处于低水平时期
发展
劳动力过剩、交通拥
中等中
B:中期快郊区城市化挤、住房紧张、环境恶
(30%70%)
化
C:后期高070%)缓慢甚至停滞逆城市化市中心衰落(空洞化)发达
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起步阶段水平速度原因
发达国家早后期高慢工业革命早;经济水平高
人口增长过快;劳动力剩
发展中国家晚初期或中期低快
余;经济发展迅速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问题
(1)环境问题:①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
②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
(2)社会问题: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增加,加上缺乏合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
出现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现象。
2、不同国家的问题:
(1)发达国家:曾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大部分得以解决。
(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问题较多,有的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
应。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日常生活应用: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
的定位、导航功能,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3、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依托其强大的数据管理、图层分析、制图等功能,为政府、企
业等提供应用服务。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1、文化特性:地域性
2、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分为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和
非物质方面的(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景观:
(1)自然景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较少受到人类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而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城乡景观: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人地和谐理念。
例如: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农田分布
在相对较低的平坦区域。“宅高田低”使高宅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
2、乡村景观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例如: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建筑,以圆楼和方楼最常见,适宜聚族而居的生
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景观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2、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而一座城镇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也能反映某种
价值追求:
①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空间布局表现原因
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物高度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
向郊区递减洲1,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传统,
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
现代文化特征。
欧洲城市中心有广场、教堂等著名历史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
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历
区以外史建筑的风采。
②地域文化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建筑结构表现原因
中国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
漏。忌直求曲,忌宽求窄。向性和封闭性。
西方少围墙,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西方文化具有很强的外向性
和开放性。
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D地域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建筑风格表现原因
中国宫殿建筑的斗拱、仙人走兽、中国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
飞檐、亭台楼阁要地位。
西方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西方国家城镇建筑表现出教
堂占优势地位
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变化
1.农业生产活动:
(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
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的含义:①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②指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3.农业区位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4.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灌溉水源
(2)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法规、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
二、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
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则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
2.人文因素的变化:
(1)市场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最为直接。当市场上某种农产品供不应求时,这种
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促使该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
(2)通过技术手段对光热、水分等不适宜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人工干预,使之适宜发展农
业。
(3)交通运输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进,使市场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
地域上大为扩展。
(4)我国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区位选择产生的影响:
①城镇化发展及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农副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增,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形
成一大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②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了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③经济发展推动育种技术、栽培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使农作物生产摆脱了传统地域限制。
④城镇化的推进使农村劳动力大量减少,农业机械化迅速推广,促使农民选择易于机械
化作业的农作物生产。
补充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
自然因素影响举例
热影响农作物的种类、橡胶在我国仅分布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地区;我国南
气量分布、复种制度方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东北地区作物一年一熟
候
光影响作物品种、产量利于光合作用,提高产量,如青藏高原阳坡作物单产
照较高
降影响作物分布水稻分布于湿润地区;小麦需水少,分布于降水少的
水地区;降水量小于250毫米,常无种植业生产,而在有
灌溉水源的地方,可发展灌溉农业和绿洲农业
水源有时会成为限制性在降水很少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
因素。干旱、半干旱雪融水丰富的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的绿洲农业
区发展农业生产的
决定性因素
地形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生产规模大,易实现机械
类型、规模、机械化化;山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生产规模较小,不
程度易实现机械化
土壤影响作物类型及产土层深厚(平原),土壤肥沃::东北、美国中央平原
量的黑土;四川盆地紫色土;我国南方、东南亚水稻土;
印度德干高原黑棉土。土质疏松:黄土,适合根茎植
物。土壤酸碱度:红壤,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生长。
(2)人文因素: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
水平和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如下表所示:
人文因素影响举例
市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决定农业生城郊的乳牛、花卉、蔬菜生产
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对易腐烂变质产品的生产影响更易腐烂变质的园艺、乳畜产品应布局在交
大;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冷通快捷便利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农作物
藏设备的广泛应用,其影响力加强生产可以远离市场
政策政府调整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我国对种粮农民实行补贴,粮食种植面
的手段积扩大
机械机械替代了人力和畜力,使劳动生技术条件的发展和改进,通过改变自然条
农产率提高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而影响农业区位的选
业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业差距;温室
化肥提高了农业产出
技农业;橡胶生产北界的推进;日本农业单产
术良种单产提高高;杂交水稻的发明
冷藏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影响农生产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劳动力
的类型和经营方式素质高、数量少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
3.2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土地、劳动力、资金、能源、投入产出伍员及废气、废水:
水源、原料、零部件止广一〔废渣等废弃物,
2.工业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等。
(2)人文因素:经济、环境、政策法规等。
3.工业区位选择分类
(1)经济效益;工厂应选择在利润最高的地方(总成本最低的地方)。
工业特点布局原则典例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
原料容易腐烂或原料运输成本很高多建在原料产地附近
业
运输肉类加工业、啤酒制
产品容易变质或者产品运输成本高多建在靠近市场的地方
成本造业等
建在有便捷的交通运输
需要大量运进原料钢铁厂
条件的地方
能源
工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能源多建在能源供应地附近电解铝厂
成本
需要劳动力数量多或对技术要求不多建在具有大量廉价劳制鞋、普通服装制
劳动高动力的地方造、家用电器装配等
力成
多建在高等教育和科技集成电路、机器人制
本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发达的地区造、生物制药等
五种导向型工业: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
(2)环境因素
区域选择要求典例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
考虑电子厂、感光器材
环境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厂
要求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自来水厂、啤酒厂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服装厂、玩具厂
考虑
污染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机械厂、仓库
程度
污染严重的企业宣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钢铁厂、水泥厂
已知主导风向,则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大气污水泥厂、酿造厂、
染严重季风气候区,则应布局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区发电厂、钢铁厂、
的工厂化工厂、炼油厂
考虑已知最小风频的,则应布局在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
类型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电镀厂、皮革厂、
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
化工厂、炼油厂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钢铁厂、发电厂
(3)社会因素:
①有些情况下,政策也是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时甚至会成为主导因素。
②文化、个人偏好等也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因: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2.变化:原料、能源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逐渐弱化,交通运输、消费市场
等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日益增强。
3.具体表现:
表现原因
工业所用原料的范围越来越广,可替代原料越来越多
原料、能源对工业区
位因素的影响逐渐弱技术发展使原料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化
船舶的大型化降低了大宗货物的运输成本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工业生产实现了设计与加工的空间分
离
信息的通达性对工业
区位因素的影响逐渐复杂产品的各种组件可以在全球采购
增强
在发达的物流支持下,出现了一些完全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工业企
业
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改变了产品形态,降低了产品的运输成本
等因素对工业区位选
择的影响日益增强保鲜、包装、冷藏运输的发展,使产品的运输距离延长
3.3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服务业区位因素
1.服务业
(1)定义: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
(2)类型:商业性服务业(主要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性服务业
2.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影响
是服务业布局和发展的前提,为服务业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空间场所。自然条件
自然因素的差异,影响服务业类型的布局。对旅游业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社会经济和
科技的发展,自然因素对服务业的制约在不断削弱。
社1市场
①看人口数量。②看经济发展水平。③看居民收入
会需求服务种类多、服务水平高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布局在城市中心或城市人流量集
经中、交通便捷的地方(市场最优原则)
济
服务种类少、服务水平低的零售业、小餐馆等布局在居民区
因
素生产性服务业:靠近高速路、快速路、机场、港口,方便产品运出;
交通
生活性服务业:分布在居民区,方便客户快捷到达;
运输
大型商场和仓储式超市:城市边缘交通便利,空间宽敞的地方(交通最优原则)
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较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
劳动
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低;技术密集型服务业,需要专业化人才,对劳动力的素
力
质要求较高
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技术,扩大知名度和
集聚
影响力。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
历史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在消费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会有所不同,所形成
文化的购买态度及其购买决策行为也会有所不同
政府的财政支持、税收及土地优惠等政策,对服务业具有明显的吸引作用;合理
政策
的政府监管和健全的法律制度,有利于服务业健康发展
对服务业的影响在不断增强。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等行业,技术水平是其核心
科技竞争力,往往布局在靠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地区,餐饮、
娱乐、旅游等与专业化的管理技术融合,布局更加广泛,服务更为完善
大型综合购物中心一般布局在地价高的城市中心;零售业及其他生活性服务业
地价
一般布局在地价较低的居民区附近
二、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成因
原因表现布局要求
靠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软件服务、科技咨询
等
新兴服务业不断
涌现现代金融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区
健康养老环境优美的地区
传统服务业结合现代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
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通信技术发达的地区
融合和分化
2.变化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的空间限制在逐渐减弱。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技技术、劳动力素质,以及政
策法规、个人情感等因素。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1.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1)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立足于现有的经济水平和技术、装备等条件。
⑵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3)不仅要考虑当前的交通运输实际,还要预测客流、货流未来的发展趋势。
2.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依据运输需求;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尽量少占土地;发挥综合运输优势等。
3.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线标准和场站规模
(1)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小,则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低、场站规模较小。
(2)交通运输需求量较大,则需要布局的交通线标准较高、场站规模较大。
(3)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
①交通运输需求有运距、运时、运量、运价、运向等差异,因此,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
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②交通运输布局还要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综合性交通运输枢纽便应
运而生。
4.区域交通需求增长和分布与交通运输布局
(1)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如义乌航空港的
开通和逐步扩建。
(2)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如非洲的铁路布局。
5.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交通运输布局(时间差异)
(1)区域工业化初期:政府一般无力全面、快速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在这段发展时期,为解
决突出的交通运输问题,区域一般需要借助外力。
(2)区域发展至一定水平:政府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全面提高交通运输的水平。
6.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交通运输布局(空间差异)
(1)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
(2)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7.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
随着区域的发展,区域经济水平提升,从而有足够资金推动交通运输建设相关技术水平的
提高,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8、交通运输点选址要求
港口汽车站航空港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位于或者靠近城市交通干线两侧,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
选
城市、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当,低云、雾,暴雨较少,
址
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他对外交通线有方便风速较小,地势较高,地
要
与其他交通干线有方便的联系直接联系的地点质条件好,距城市较远的
求
地方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实现生产要素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1)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
间上的优化配置。
⑵交通运输越便利、快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
值也就越大。
2.缩短区域间的时空距离
便捷的交通运输缩短了不同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一个区域的经济活动可以辐射其他区
域,甚至世界各地,从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拉动效应明显
(1)交通运输不只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身也是重要的产业,而且还是经济拉动效应
明显的产业。
(2)发展交通运输,可以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4.“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加强区域间联系的作用
(1)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
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与沿线各国互利
合作的需要。
5.交通枢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交通枢纽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周转的地方,服务于客、货集散的餐饮、旅馆、装卸、包
装、批发和零售等行业便在交通枢纽集聚。
(2)在客、货吞吐量大的交通枢纽,还会集聚与货物相关的制造业,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
往往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6.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
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
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归纳总结我国扬州兴衰的原因
兴:位于京杭运河南北段的中间位置,且是长江航运与京杭运河航运的转运点。
衰:近代海运兴起,清末津浦修通;京杭运河的交通运输地位不断下降加之北段逐渐淤塞。
7.交通运输对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
(1)对分散的乡村聚落进行合并,建设相对集中的乡村聚落。
(2)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
(3)一些交通不便的分散的乡村聚落会逐渐消失。
问题研究城市交通如何疏堵
1.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
⑴宏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关
系。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日益扩大,但相对的道路基本设施等的发展相对缓
慢,且受地域等的影响,道路的扩张不能无限继续。(2)中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源于交通管
理水平与城市交通快速发展间的不匹配关系。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
发达国家对城市交通拥堵研究较早,基础理论也更为成熟,然而也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拥
堵问题。(3)微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车流量突然增大,形成交通
瓶颈,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二是道路突发事件造成道路交通容量的减小或
吸引过多的交通容量引起的交通拥堵,如交通事故或大型活动等事件的发生。
2.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控制城市交通需求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
建设;二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1)国外发达国家拥堵治理经验:一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
如东京城市轨道交通网四通八达,极为便利,降低了私家车的出行量;二是加快城市交通基
础配套设施,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三是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从根本上降
低出行率。(2)我国的治堵措施:首先,实施中心城区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竞拍制度,实
施小客车限购,控制交通需求的过度膨胀;其次,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通行。最
后,道路拥堵收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通过征收道路拥堵收费能促使一些在
高峰时间行驶的车辆转入非高峰时间行驶。
解
决
城
布
交
通
知
舟
同■
的
插
篇
第五章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
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对环境不同的态度和行
为会产生不同的环境效应。环境问题就是由于人类对环境采取了不恰当、不友好的态度和
做法所导致的结果(人口压力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
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
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1)索取,恢复'—J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人类合理和适度的索取,自然环境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但是,当人
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2)排放〉净化
对于人类排放的废弃物,自然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容纳、分解和清除等作用。
但是,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四、主要环境问题及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
污染等
五、环境问题地域差异
「城市:环境污染[发达国家:环境污染
-<-V
、乡村: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六、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课本108页):
时期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时代原始的平衡(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局部不协调(改造自然),科学的萌芽
工业文明全面不协调(征服自然)
后工业文明谋求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七、环境问题的解答思路补充
(1)分析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应从题目所给的表、图、文字等资料入手,判断出该环境问题是什么,是属于生
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从而结合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该环境问题的特征以及在其他区域的
分布等。
(2)分析成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导致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3)分析后果与危害
主要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回答时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例如,
温室效应的加强对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
都要分析到。
(4)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般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
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净化
后处理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可以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
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
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能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
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八、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补充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
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4)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
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5)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欧冠超过了资源本省的再生速度,长期
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6)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去追
求当前的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一一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内涵
I基础「I条件I1目的I
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
增长数量,更要追求
强调发展要强调发展要以
改善质量、提高效益、
与资源和环改善和提高生
节约能源、减少废物、
境的承载能活质量为目的,
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
力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
费模式、实施清洁生适应
产和文明消费
■j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卜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内容要求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
公平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
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
性原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
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
则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环境
持续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
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
性原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
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则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
共同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
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
性原保护,地区决策和行动应该有
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
则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策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途径具体措施
消除
教育扶贫、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异地搬迁
贫困
循环
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控制污染物排放
发展绿经济
色经济低碳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
经济
提倡可衣尽量避免干洗,减少洗涤频次
持续食尽量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
消费
住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灯
行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拼车或合乘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一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率低、量大率高、量大
废弃物处
末端治理、排放多再利用、排放少
理
物质流动单向流动循环利用
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取得了经济效益
注重经济效益、但浪费资源、污染环
效益②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取得了环境效
境、,•
命
补充: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伸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投资款转为项目融资借款合同范本及合规审查3篇
- 2025年潮州货运资格证题库在线练习
- 2025年淮安道路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官方题下载
- 2025年大同考货运从业资格证
- 2025年货运从业资格证考试技巧与方法
- 洛阳理工学院《大数据平台核心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火车站采暖系统施工协议
- 2024年物业抵押借款合同
- 商业地带净水机租赁合同协议书
- 文化场馆改造增补合同
- 2024至2030年中国甲醚化氨基树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贵州省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管理导则
- 2024年度钢模板生产与销售承包合同3篇
- 《QHSE体系培训》课件
- 计量经济学论文-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的影响因素
-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试题及答案(U)
- 山东省聊城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 孙悟空课件教学课件
- 华南理工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新能源行业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方案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要点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