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课时作业_第1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课时作业_第2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课时作业_第3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课时作业_第4页
+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上学期+地理+鲁教版(2019)必修一+课时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单选题超深孔地质钻探是指为研究地壳深处和上地幔地质、矿藏等情况而进行的钻探工程,目前人类钻探深度第三位的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262米。超深钻探对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组成、矿产分布规律等有重要的意义,但对各类孔底动力机、钻头、测井仪器、电缆等钻探工具要求很高。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在()A.甲层上部 B.乙层上部 C.乙层顶部 D.丙层底部2.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可信的是()A.高温的岩浆 B.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C.大量的硅铝物质 D.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3.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读右图,完成下题。4.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①-地壳、②一地幔、③一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5.据图判断,图中的X处可能为()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地震信息网消息,2023年9月8日凌晨摩洛哥(位于北非)发生了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此次地震已造成2900多人遇难,5500多人受伤。完成下面小题。6.关于此次地震,说法正确的是()A.震源位于地幔 B.只有一个震级C.只有一个烈度 D.灾区人们的震感只有上下震动7.此次地震人员伤亡较多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发生在凌晨 B.震源比较深 C.震级比较高 D.抗灾能力弱地球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它们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却是互相渗透互相重叠的。这一特点赋予地球表层一系列独特的性质,使其成为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下图是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8.在地球的圈层构造中,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余圈层的是()A.岩石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大气圈9.2023年8月6日2时33分,在山东平原县发生5.5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km,此次地震()A.可能会引发大海啸 B.横波首先达到地表C.震中位置位于上地幔顶部 D.地震波经过莫霍面速度增加下图示意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据此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回答下面小题。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总体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11.上图中的X处即为()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处 D.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雾凇,俗称树挂,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雾凇景观以吉林雾凇最为有名。下图为吉林雾凇景观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2.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13.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是()A.海洋 B.空气 C.岩石 D.植物“大连开拓者号”是一艘具有动力定位、全自动化的钻井船,可以在水深3050米海域进行钻井作业,钻井深度12000米。下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④()A.是地壳和地幔分界面 B.是地幔和地核分界面C.位于软流层顶部 D.是古登堡界面15.“大连开拓者号”最大钻井深度可达()A.地壳 B.地幔 C.外核 D.内核从当地时间2022年8月3日开始,冰岛雷克雅内斯半岛的法格拉达尔火山持续喷发,硝烟弥漫,熔岩不断从火山周围的地裂缝中流出,同时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下图示意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此次火山喷发出的熔岩来自()A.甲层 B.乙层 C.丙层 D.丁层17.火山喷发后该地区对流层()A.厚度变薄 B.臭氧含量增加 C.大气成分改变 D.对流运动旺盛18.火山喷发后,当地()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逆辐射减弱 C.大气反射减弱 D.昼夜温差减小地震发生后,某地理学习小组绘制了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若某次地震震源深度约为10km,则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内核 B.地幔 C.外核 D.岩石圈20.下列有关甲、乙、丙、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丙为莫霍面 B.先到达地面的是甲波C.丁为古登堡面 D.先到达地面的是乙波2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当地时间2023年9月8日23时11分,摩洛哥发生了6.9级强烈地震,建筑物大量倒塌,震后联合国组织参与救援。完成下面小题。22.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传播介质的差异 B.建筑物的抗震系数C.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D.人体对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23.地震发生短时间内,正在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A.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B.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资料证明:中国的辽西一带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而出现于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则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全球最早的花”。在其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下图为“辽宁古果”化石及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24.该化石被发现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A.地幔 B.地壳 C.岩石圈 D.地核25.根据材料中信息推测,辽宁古果的生存环境最可能是()A.沙漠 B.湖泊 C.草原 D.森林26.辽宁古果出现的地质年代,()A.爬行动物盛行 B.哺乳动物盛行 C.蕨类植物繁盛 D.早期鱼类繁衍27.根据地震波的传播,当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28.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29.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二、材料分析题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面左图示意此次地震震中位置,右图示意地球图层结构,其中①、②虚线表示不连续界面。(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地球圈层中的__________,在图中由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共同构成。(2)分别说出①、②所表示的不连续界面及各自上下相邻的圈层。(3)说出地震发生时,隆阳区人们经历的震感变化,并说明成因。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除了可以用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还可以用来勘探地下矿藏、油气和地下水等。地下岩层在形成过程中,都有一定的孔隙结构,而孔隙结构往往是油气或地下水贮藏地。一般情况下,岩层孔隙度越高,地震波的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越小。下图示意某地地下4930~4970m深度的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单位:km/s)、岩层孔隙度分布。(1)判断图中a、b、c分别代表的含义。(2)推测该地①②③④四层中最有可能分布地下水的地层,并说明理由。(3)以前几乎所有地震勘探都采用地震波纵波,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纵波的特点。32.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①_______界面;②_______界面;③曲线代表_______;④曲线代表_______。(2)写出字母代表的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名称A_______;B_______;C_______。(3)岩石圈范围是指()A.地壳和上地幔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C.地壳和地幔 D.地壳(4)一艘在海洋中行驶的船只遇到地震时,人们感觉到()A.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只左右摇晃 D.只上下颠簸(5)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_______,其研究原理是_______33.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圈层结构中,甲以上是______,该范围内存在个地球内部的分界面叫______(界)面,地震波从上层传播到该界面速度会突然______。(2)乙处地质构造是______,我国渭河谷地按成因划分属于______(写出地质构造名称)。(3)丁表示的地质作用是______。岩石裸露地表后受外力作用后,形成______(填字母)类岩石,其具有的突出特征是______和______。(4)④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______光波段。大量火山喷发物可能会导致______(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升高;也可能会导致______(填数码)增加,从而使全球气温降低。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一般认为岩浆的发源地为上地幔中的软流层。图中甲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错误;乙、丙位于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乙层顶部也是岩石组成的,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C错误;软流层一般位于地幔的上部,B正确,D错误;故选B。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深12262米,没有到达全球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17km,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位于地壳中,硅铝矿物主要存在于陆壳中,C正确。高温的岩浆位于地幔中的软流层,A错误。大量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存在于地核中,B错误。大量铁、镁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矿物存在于上地幔中,D错误。故选C。3.答案:B解析: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以下,软流层的深度在80-400km之间,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软流层不分布地壳,排除A;上地幔一般位于莫霍面(陆地地下33千米)以下、地下670千米以上,因此软流层应位于上地幔顶部,因此熔岩主要分布在上地幔,B符合题意;下地幔大致在620千米以下,地核在2900千米以下,不是软流层所在圈层,排除C、D。故选B。4.答案:B解析:据材料,横坐标为深度,纵坐标为速度,可知甲为纵波,乙为横波根据材料,横波由①到②过程中消失,说明②为液态,是地球外核,①为固态,包含地壳和地慢,A错;无论横波还是纵波,在①层中的波速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快,B对;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C错:乙波可以通过地慢,无法通过地球外核,D错故正确答案为B。5.答案:B解析:根据题意,经过X处,横波消失,说明②层为地球外核,X处为古登堡界面,正确答案为B。6.答案:B解析: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壳的平均厚度17公里(陆地部分平均厚度39~41km),故震源位于地壳,A错误;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B正确,C错误;地震波包括横波和纵波,灾区位于摩洛哥,位于陆地上,即能感受到纵波带来的上下震动,也能感受到横波带来的左右晃动,D错误。故选B。7.答案:B解析:此次地震发生在凌晨、震源比较浅、震级比较高,摩洛哥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抗灾能力较弱,故人员伤亡较多,故此次地震人员伤亡较多的原因不正确的是震源比较深,B正确,ACD错误。故选B。8.答案:B解析: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B正确,排除ACD。故选B。9.答案:D解析:本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距海较远,不会发生海啸,A错误;纵波速度快于横波,地震波最先到达地面的是纵波(P波),B错误;震中为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不在上地慢顶部,C错误;无论是纵波还是横波经过莫霍面时传播速度都会增加,D正确。故选D。10.答案:B解析: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及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降低;乙波为横波,可在地幔中通过。11.答案:B解析:X处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界面。1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査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数量。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空气中的水汽在树木等物体上凝结而成,故雾凇的形成体现的地球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3个,C项正确。故选C。1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及所属地球圈层的主体。据图文材料可知,雾凇是低温时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所以构成雾凇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冰晶,属于水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A项正确。故选A。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图为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可知,①②两圈层为岩石圈的上部分,①②两圈层构成地壳,则④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A正确,排除BD:软流层顶部仍为地幔,排除C。故选A。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大连开拓者”号在海域进行钻井作业,且钻探最深可达12000米,结合所学知识,大洋地壳较薄,厚度约为6-10km,因此该钻井深度应在地幔中,B正确,排除

ACD。故选B。16.答案:B解析: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乙层是位于地壳之下的圈层的上部,为软流层,B正确;甲层是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的圈层,为地壳,A错误;丙层是位于外核之上的圈层,为下地幔,C错误;丁层是位于外核之下的圈层,为内核,D错误。故选B。17.答案:C解析:据材料“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可知,此次火山喷发喷出大量的有毒气体,所以改变了对流层大气成分,C正确;对流层厚度不易改变,A错误;火山喷发形成的气溶胶会降低平流层臭氧浓度,臭氧含量不会增加,且不是发生在对流层,B错误;火山活动释放出大量火山灰和气体,进入大气层可以有效地阻挡太阳辐射,导致气温降低,对流运动减弱,D错误。故选C。18.答案:D解析:火山活动释放出大量火山灰和气体,将大大增强大气的反射作用,使得更多的太阳辐射被直接反射到宇宙中去,使得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为减少,AC错误;火山灰增加了天空中的杂质,从而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也增强,B错误;由以上可知,反射作用和保温作用都增强,故昼夜温差将会减小,D正确。故选D。19.答案:D解析: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此次震源在地表以下10千米,所以此次震源位于岩石圈。20.答案:B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就是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介质,图中甲波为纵波,乙波为横波。21.答案:A解析: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在这个不连续面下,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22.答案:C解析:如果地震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模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水平晃动,模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避的最好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C正确;从震源到人们所在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基本相同的,因此“黄金12秒”与传播介质差异无关,A错误“黄金12秒”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等关系不大,BD

错误。故选C23.答案:B解析: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和液态物质传择,到达地面就会引起上下颠簸;横波传择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到达地面就会引起水平晃动。地震发生短时间内,正在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只能感受到纵波带来的上下颠簸,不会感受到横波带来的水平晃动,B正确,ACD

错误。故选

B。2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辽宁古果”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沉积岩属于地壳圈层内的物质,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辽宁古果”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说明当时生存环境最可能是湖泊,B正确,ACD错误;故选B。26.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的辽西一带是被子植物的起源地,而出现于1.45亿年前的“辽宁古果”则是“迄今唯一有确切证据的,故“辽宁古果”应属于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A正确,BCD错误;故选A。27.答案:C解析: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因此,当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在震中的人们会感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28.答案:D解析:图中为火山喷发,山体岩石的矿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而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故选D。29.答案:A解析:由题中的“蔓延的火山灰”可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的迁移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故排除B。火山灰随着大气向上运动进入大气圈,之后慢慢沉降入水圈和生物圈,降落到地面的火山灰堆积形成岩石圈的一部分,只有A答案符合题意。故选A。30.答案:(1)岩石圈DE(2)①:莫霍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上地幔)。②:古登堡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3)地表人们先感受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成因: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使得人们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到达后地表感受表现为左右摇晃。解析:(1)此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位于地壳,地球圈层中的岩石圈在图中由D地壳、E上地幔顶部共同构成。(2)①是莫霍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上地幔)地震波向下经过莫霍面时速度会突然加快。②是古登堡界面,上下相邻的圈层分别是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横波向下传播经过古登堡面会突然消失。(3)由于地震波中的纵波传播速度快,先到达地面,纵波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使得人们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后到达,横波到达后,地表感受表现为左右摇晃,所以当地人先感觉到上下颠簸,之后左右摇晃。31.答案:(1)a代表纵波;b代表横波;c代表岩层孔隙度。(2)①层。理由:该层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比较小;岩层孔隙度比较大。(3)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中传播;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解析:32.答案:(1)莫霍;古登堡;纵波;横波(2)地核;地幔;地壳(3)B(4)D(5)地震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解析:(1)读图可知,③波传播速度快,④波传播速度慢,而且④波在地下2900千米以下不能传播,说明④为横波,③为纵波。①界面处纵波和横波突然加快,为莫霍界面;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突然减慢,为古登堡界面。(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C地壳、B地幔、A地核三个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