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教研联盟高一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联考试试卷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联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一种早熟的文体。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大约可追溯到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等。而真正具备了较完备的散文形态的,应是从产生于殷周时代的《尚书》开始。《尚书》之后,就是中国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哲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形态交相辉映,不仅成就了一个大时代里散文的辉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杂文学"传统,而其文体特征则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即是说,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史哲没有分家,实用文章和非实用文章混杂,文学与非文学交织,其时也没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可见,先秦时代的散文概念和内涵是模糊的,文体是自然朴素的,同时也是极其包容的。正是这种模糊、自然朴素和包容性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宽阔、宏大坚实的基础。
先秦之后的两汉以“历史散文”为主要文体形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它将散文推到了一个顶峰。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方面瓦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一方面又熔叙事的历史、说理议论的哲学、抒情的文学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叙事、议论与抒情三位一体的“古典散文”格局。当然,“古典散文"只是唐宋的一种主流散文文体形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品类多样,写法也多姿多彩,既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等有很强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车载斗量的诸如书信、奏议、诏令、论辩、传状、碑记、箴铭、颂赞、哀祭、序跋、书说、赠序等偏于应用和议论的文章。明代以后,先是“以拟古为主”的“七子"的散文创作成为时流,继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一切作品“皆从胸中流出”的小品笔记成为主要散文文体形态。而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散文,既强调“义理、考据”,又注重“词章”,即将应用性与文学性融合在一起。从以上对古代散文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中国的古代散文,从文体的角度讲,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杂文学"的系统。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它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文体;其二,中国的古代散文,先秦时期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魏晋之后,总体看,文学性文体占据主导地位,但应用性文体也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总结、回顾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演变的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所以不论是长篇论著或是短篇小品,其文体基础都十分脆弱;即使“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英美“絮语散文”,其实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并不是很多。而能够像中国散文那样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优秀之作更少。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重“笔路”,重纪事、说理、个人性和科学精神,但在“文章”,即抒情性、音乐性、语言韵味,乃至“文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
(摘编自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
材料二:
《谏逐客书》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为讽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令而上的一个奏议。就文体说,《谏逐客书》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篇透辟、精到的人才论。
《谏逐客书》之所以至今还脍炙人口,固然是其思想内容仍能启迪后人,但也还因为它用绵远隽永的艺术魅力滋润着后世。
说《谏逐客书》是策士之文的典范,还在于它有既铺张扬厉,又委婉善讽的艺术风格。李斯在分条剖析逐客的过错时,所用的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和复杂,如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三句话就说清了全部论据。但李斯对此却有意加以铺叙,以造成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收到更强更好的说服效果。当然《谏逐客书》也并非仅由气势服人,它委婉善讽,委折入情,使人内心折服,更是其显著的特色。通篇用对比论证法正反相较,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利害得失,烛人眼目,这是委婉善讽的表现。总之,文章将阐述的道理既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增强读者的印象,造成气势,又用曲折入情的手法,
使读者觉得周详恳切,于心折服,而两者又如此巧妙地臻于一体,真不愧为策士文辞的典范。
在语言上重用排比、对偶,注意语言的色彩和音节的和谐,也是《谏逐客书》鲜明的艺术特色。语言形式为表达的内容服务,表达效果要抉择语言形式,这是文学创作的一条规律。大凡想铺陈事理,往往就重用排比和对偶。大概一个意思用对句或用几个句子来表述,除事理得以铺陈外,还能造成充畅的气势、典雅丽辩的文采、和谐铿锵的音节,从而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所以,铺张扬厉、复本加奇、踵事增华的策士文辞往往重用对偶和排比。唯其如此,《谏逐客书》才显得气势充足,色彩绚丽,音节铿锵而和谐。
(摘编自邵璧华《策士之文,骈体之祖—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散文发源很早,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等,但直到先秦才迎来第一个黄金时期。
B.先秦散文以磅礴的底蕴成就了自身辉煌,开创了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文学传统,也为中国古代散文奠定了宽阔、宏大的基础。
C.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散文长期势弱未成主流,文体基础薄弱,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不多,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
D.策士文辞往往运用对偶和排比表意,因其可以让气势、文采、音节、事理等方面得到更好展现,《谏逐客书》也因此成为典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以散文的起源开端,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和文体意识。
B.材料二分析了《谏逐客书》的策士文辞特点,侧重对其艺术风格方面进行探究。
C.材料一借西方文学中散文的发展、演变历程,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
D.材料二运用诗句说明《谏逐客书》妙用对比论证手法,委折入情、委婉善讽。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材料中各时代散文文体形态特征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后世散文尽管有许多发展变化,但与这两种形式都有密切关系。
B.《史记》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编史方法,其中的“纪”“传"部分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散文。
C.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建安七子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语言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世称“建安风骨”。
D.韩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称之为“古文”,与骈俪文对立。
4.材料一论证方法多样,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先秦时期的散文体现了“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俄国]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
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
“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
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
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巴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
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
“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
“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
“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
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
“你想说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
“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怎么死的?”
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
“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
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
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
“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
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
“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
“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
“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
“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
“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
“呸,见你的鬼去吧!”,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
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
“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礼拜死了!”
“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
“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
“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
“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
“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
“我吗?呵呵……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抔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他应该是来找我的,却去找了我的儿子……"
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
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
“老兄,几点了?”他问道。
“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
“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
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
“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
“去看看马吧。"约纳想。
他来到马厩。
“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
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
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
(朱宪生、高莱国译,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黄昏车马图,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冷酷的背景,衬托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
B.“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通过细节描写,将乘客的不耐烦跃然纸上,把对他人的漠视表现得淋漓尽致。
C.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刚开口准备和他攀谈,就被催促离开,体现了即使同为下层社会的劳动者,沟通同样是不可能的。
D.结尾约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对主人的手呼着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小说底色也由黑暗走向光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之事为素材,以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为主角,反映的却是社会重大问题,起到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用。
B.小说以约纳“等客、载客和归去”为叙事线索,着重以约纳想向人述说苦恼来行文,不动声色地把主人公的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结构紧凑。
C.作者善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约纳和乘客的对话不仅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性格逻辑,而且能恰当地映射出此时此景下人物的内心活动。
D.《苦恼》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类比,没有人听约纳的诉说而马却静静地听着,鲜明地反映了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8.小说的结尾,作者给约纳安排了一个倾诉苦恼的对象,于是“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这样的结尾匠心独运,设置巧妙,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9.契诃夫与鲁迅这两位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这对“孪生兄弟”,在短篇小说的创作中,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善于描写“小人物"的悲剧。请结合文本,分析“祥林嫂”和“约纳"的悲剧命运有何相似之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以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至,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虏之,降其郡县。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法·守战》,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攻守二事,其实一法欤?《孙子》言: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即不言敌来攻我,我亦攻之;我若自守,敌亦守之。攻守两齐,其术奈何?”靖曰:“前代似此相攻相守者多矣,皆曰‘守则不足,攻则有余’。便谓不足为弱,有余为强,盖不悟攻守之法也。臣案《孙子》云:‘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谓敌未可胜,则我且自守,待敌可胜,则攻之尔。非以强弱为辞也。后人不晓其义,则当攻而守,当守而攻。二役既殊,故不能一其法。"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有删改)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A兵剽轻C难与争锋E愿以以梁C委之H绝①其食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指扼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故明君制民之产”的“制"意思不相同。
B.便宜,指有利态势,与成语“便宜行事”中的“便宜"意思不相同。
C.善,善于,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相同。
D.一,指统一,与《阿房宫赋》中“四海一”的“一"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亚夫就吴、楚造反之事上书,向景帝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景帝出于其他顾虑并未答应该提议,并令周亚夫出军救援梁国。
B.吴军本想声东击西,不料被周亚夫识破计谋,未能得逞,双方对战历经三月之久,最终吴、楚大败。
C.唐太宗认为《孙子》中的“攻守”法则并不全面,没有指明解决敌我双方攻守齐备、僵持不下的办法。
D.李靖认为《孙子》中所说的攻守并不是由兵力的强大或薄弱来决定的,是后人的理解出现了一定偏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所给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
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
14.材料二中提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请据此分析材料一中周亚夫的作战计划所体现出的攻守之道。
(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
刘孝仪①
冠军②亲挟射,长平③自合围。
木落雕弓燥,气秋征马肥。
贤王皆屈膝,幕府复申威。
何谓从军乐,往返速如飞。
【注】①刘孝仪:南朝梁代文学家,名潜,以字行,初为参军,随同出镇益州,后又随晋安王萧纲出镇襄阳,曾出使北魏。②冠军:诸君之首,这里指汉名将霍去病。③长平:指大将军卫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起笔即将读者带入一场出击敌虏的宏伟战事之中,在纵横千里的背景上,展示两支雄师直捣匈奴的雄奇景象,笔力劲健,令人快意振奋。
B.一、二两句重点描写神勇过人的汉将形象,三、四两句呈现于读者眼前的则是万千汉骑的雄壮军容,展现了汉军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的骠勇之态。
C.三至六句中,诗人分咏出击匈奴中的敌我景象,叙我军语带夸耀之气,述敌虏则笔含嘲讽之意,画面交叠着一片降幡屈膝的颓容,笔法颇具映衬之妙。
D.七、八两句是两句问答之语,“往返速如飞”既是对前句“何谓从军乐"这一设问的回答,又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
16.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何谓从军乐”中“乐"的理解。
17.(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作者竭力陈述、渲染日常生活中秦王喜欢异国的奇珍异宝、器乐玩好、美色音乐,与下文其“,_____________”的用人排外态度形成鲜明对照。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
(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以此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典籍关于香蕉食用的详细记载可见于《齐民要术》:“剥其上皮,色黄白,味似蒲萄,甜而脆,亦饱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有食用蕉,但食用口感似乎与人们平常吃的香蕉相去甚远。这就奇怪了,①,和古籍记载的不是一回事?这是因为香蕉被驯化了。
尽管驯化后的香蕉风味更佳,②。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香蕉中,多数野生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往往均表现出抗病性的下降,这是由于驯化过程中遗传成分逐渐单一化。特别是对香蕉而言,由于特殊的无性繁殖模式,全世界范围内的巴西蕉可能都源自同一个个体,具有相同的一套基因。如果个体表现为对某种病易感,③。枯萎病就是一个例子,导致上一代全球流行的大麦客品种淡出市场。
理解作物的驯化过程并不简单。三倍体香蕉基因组的成功解析为香蕉遗传学和育种提供了重要资源。能否确定栽培香蕉的驯化祖先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人们剖析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很关键。
18.请在文中横线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中式”走红,为文旅融合打开了新思路。以汉服为例,除了汉服生产销售,汉服租赁、写真拍摄等周边产业也蓬勃发展,还与剧本杀、演绎剧目等有机融合,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比如,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周边,汉服馆如A般出现,为消费者提供化妆造型、跟拍摄像等全套服务;在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打造演艺剧目《唐宫乐宴》,游客不仅可以换上汉服体验诗、乐、茶、礼等传统文化,还能摇身一变成为剧中人。这说明,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场景创新上下功夫,并结合本地实际,B推动文旅融合,既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也有利于挖掘本地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空间。
“新中式”受追捧,离不开新兴消费群体的壮大。从表面上看,年轻人往往对潮流文化和时尚元素比较敏感,也乐意为商品的美学体验、文化价值买单。由更深层次去观察,作为平视世界的一代,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与生俱来而且C。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个性品位的“新中式”,自然能赢得他们的喜爱。不只是年轻消费群体,随着热度的走高和供给的不断丰富,“新中式”将收获越来越多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句子中的“自然"与文中加点的“自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B.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
C.(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
D.得知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22.用“新中式"作开头,重组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增删个别字词,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屠呦呦对中医药学的热爱,让她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成功地从青蒿中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加来道雄对科学探索的热爱,使他成为超弦理论的奠基人;梁思成饱含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深入研究并提出中国传统建筑的“文法”。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热爱、发现、创造"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C
4.①举例论证。例如文中列举《春秋》《老子》《庄子》《孟子》《左传》《国语》等证明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②引用论证。例如文中引用章学诚、鲁迅的话证明我国古代散文较早就具有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③对比论证。例如在论证文体自觉意识时,作者对中西方散文在文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
5.①应用性体现在《谏逐客书》是讽谏秦王取消逐客令的一篇奏议,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李斯的人才观,并具有启迪后人的思想价值。②文学性体现在《谏逐客书》通过铺叙、对比论证等手法达到气势服人、委婉善讽的艺术效果,语言上重视通过排比、对偶使文章气势充足、色彩绚丽,音节铿锵而和谐。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品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5)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信息、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可以追溯到”错误,关于散文的起源,原文说的是“据史料记载……大约可追溯到……”,选项表述绝对;
C.“不似中国古代散文具有文体意识”错误,由材料一“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可知,西方散文只是在文体意识方面更逊色,不是不具有;
D.“因此成为了典范”错误,由材料二“说《谏逐客书》是策士之文的典范,还在于它有既铺张扬厉,又委婉善讽的艺术风格"可知,《谏逐客书》成为策士文辞的典范,不仅仅是因为运用了对偶和排比。选项以偏概全。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选项分析错误。由最后一段“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可知,借助西方文学中散文的发展、演变历程不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文体意识自觉的重要性”,而是为了论证“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并且原文中关于西方文学中散文的发展、演变历程并不突出。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立在慷慨情绪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之为“建安风骨”,在此主要指的是建安时期的诗歌,不是散文。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折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是举例论证。列举《春秋》《老子》《庄子》《孟子》《左传》《国语》等证明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
“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辞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到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是引用论证。引用章学诚、鲁迅的话证明我国古代散文较早就具有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是对比论证。论证文体自觉意识时,作者对中西方散文在文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
故答案为:①举例论证。例如文中列举《春秋》《老子》《庄子》《孟子》《左传》《国语》等证明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②引用论证。例如文中引用章学诚、鲁迅的话证明我国古代散文较早就具有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③对比论证。例如在论证文体自觉意识时,作者对中西方散文在文体意识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对比。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谏逐客书》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为讽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今而上的一个奏议。就文体说,《谏逐客书》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篇透辟、精到的人才论……其思想内容仍能启迪后人"可分析概括出,应用性体现在《谏逐客书》是讽谏秦王取消逐客令的一篇奏议,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李斯的人才观,并具有启迪后人的思想价值。
结合“有意加以铺叙……由气势服人,它委婉善讽,委折入情,使人内心折服”“通篇用对比论证法正反相较……这是委婉善讽的表现"文章将阐述的道理既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增强读者的印象,造成气势,又用曲折入情的手法,使读者觉得周详恳切,于心折服”“在语言上重用排比、对偶,注意语言的色彩和音节的和谐,也是《谏逐客书》鲜明的艺术特"可分析概括出,文学性体现在《谏逐客书》通过铺叙、对比论证等手法达到气势服人、委婉善讽的艺术效果,语言上重视通过排比、对偶使文章气势充足、色彩绚丽,音节铿锵而和谐。
故答案为:①应用性体现在《谏逐客书》是讽谏秦王取消逐客令的一篇奏议,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表达了李斯的人才观,并具有启迪后人的思想价值。②文学性体现在《谏逐客书》通过铺叙、对比论证等手法达到气势服人、委婉善讽的艺术效果,语言上重视通过排比、对偶使文章气势充足、色彩绚丽,音节铿锵而和谐。
【答案】6.D
7.D
8.①与之前的遭遇形成对比。约纳尝试对去维堡区的军人说,给三个上警察桥去寻欢作乐的青年讲,和大车店的年轻车夫诉说,但没有人愿意听他倾诉,只有陪伴他的小马似乎可以让他倾诉苦恼,对比中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人与人沟通的不可能。②使人物形象刻画更丰满。通过一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写出了约纳的多重苦恼,生活艰辛的苦恼、儿子去世的苦恼、无人诉说的苦恼,反映了地位低下、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约纳的悲惨命运,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③深化主题,引人深思。用小母马“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反衬出人的自私、不耐烦和冷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具有强烈的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9.①社会底层,谋生艰难的悲剧命运。祥林嫂在丈夫去世之后,来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谋了一份短工工作,艰难谋生。约纳也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靠给人拉车,出卖苦力艰难谋生。②命运凄惨,失去儿子的悲剧命运。祥林嫂和约纳都遭遇了丧子的悲剧命运,失去儿子的打击是致命的,剥夺了他们生活的希望。③渴望诉说,却遭遇冷漠的悲剧命运。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掉时的悲惨际遇时,周围人一开始看起来热心,“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做好奇的故事,但时间长了人们就冷漠麻木,不愿再听了,甚至感到厌烦。两人面对的都是自私、冷漠的群体,周围都是无情的看客,无人理解他们的不幸遭遇。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外国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依据带有感彩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小说底色也由黑暗走向光明"错误,这一情节表现了约纳看似苦恼得到缓解,实际上痛苦并未彻底消除,这样写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故答案为:D。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类比”错误,应该是“对比"。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内容情节上看,与之前约纳的遭遇形成对比。纳尝试对去维堡区的军人说儿子死了,但是遭到了军人的谩骂;然后他尝试给三个上警察桥去寻欢作乐的青年讲儿子死了,但遭到了辱骂和殴打;约纳想和大车店的年轻车夫诉说儿子死了,但没有人愿意听他倾诉,所以最后他选择向自己的小马倾诉苦水,似乎只有陪伴他的小马可以让他倾诉苦恼,在对比中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人与人沟通的不可能。
②从人物形象看,使人物形象刻画更丰满。通过“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可知,这是一场只有约纳倾诉,小马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场景,约纳在没有人倾听自己诉说心里话的情况下,只能把自己的多重苦恼诉说给了小马:生活艰辛的苦恼、儿子去世的苦恼、无人诉说的苦恼,反映了他地位低下、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
③从主题思想看,深化了主题,引人深思。结尾小母马“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让人感到小母马对主人的同情,它虽然不会说话,但用对着主人的手呼气的方式给予主人安慰,与主人交流,结合前文约纳尝试向他人诉说自己的不幸,但没有人愿意听他倾诉,反衬出人的自私、不耐烦和冷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故答案为:①与之前的遭遇形成对比。约纳尝试对去维堡区的军人说,给三个上警察桥去寻欢作乐的青年讲,和大车店的年轻车夫诉说,但没有人愿意听他倾诉,只有陪伴他的小马似乎可以让他倾诉苦恼,对比中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人与人沟通的不可能。②使人物形象刻画更丰满。通过一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写出了约纳的多重苦恼,生活艰辛的苦恼、儿子去世的苦恼、无人诉说的苦恼,反映了地位低下、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约纳的悲惨命运,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③深化主题,引人深思。用小母马“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反衬出人的自私、不耐烦和冷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具有强烈的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社会底层,谋生艰难的悲剧命运。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帮佣,鲁四老爷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也不好,祥林嫂谋生艰难;文中约纳在大雪纷飞的日子拉车谋生,拉的乘客甚至不愿听他倾诉内心。据此可知,这两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靠出卖苦力艰难谋生,不受人尊重。
②命运凄惨,失去儿子的悲剧命运。祥林嫂的孩子是“给狼衔去的”“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来”,本文约纳的孩子“这个星期死了”,祥林嫂和约纳都遭遇了丧子的悲剧命运,对于他们这样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来说,儿子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是他们生活的希望,失去儿子的打击是致命的,失去儿子意味着剥夺了他们生活的希望。
③渴望诉说,却遭遇冷漠的悲剧命运。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对去维堡区的军人说,想对三个上警察桥去寻欢作乐的青年讲,想对大车店的年轻车夫诉说,但没有人愿意听他倾诉,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的想法,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掉这件事时,“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据此可知,契诃夫与鲁迅在短篇小说中,塑造的“约纳"和“祥林嫂”两个底层人物,面对的都是自私、冷漠的群体,周围都是无情的看客,无人理解他们的不幸遭遇。
故答案为:①社会底层,谋生艰难的悲剧命运。祥林嫂在丈夫去世之后,来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谋了一份短工工作,艰难谋生。约纳也是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靠给人拉车,出卖苦力艰难谋生。②命运凄惨,失去儿子的悲剧命运。祥林嫂和约纳都遭遇了丧子的悲剧命运,失去儿子的打击是致命的,剥夺了他们生活的希望。③渴望诉说,却遭遇冷漠的悲剧命运。马车夫约纳刚死了儿子,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竟成了无法实现的“奢望”,祥林嫂讲述阿毛被狼吃掉时的悲惨际遇时,周围人一开始看起来热心,“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当做好奇的故事,但时间长了人们就冷漠麻木,不愿再听了,甚至感到厌烦。两人面对的都是自私、冷漠的群体,周围都是无情的看客,无人理解他们的不幸遭遇。
【答案】10.CEH
11.C
12.A
13.①吴王刘濞抛弃他的部队,只带数千名精壮亲兵逃跑,在江南的丹徒保留力量负隅顽抗。(“弃"意为“抛弃,放弃”;“亡走"意为“逃跑”;“保于江南丹徒"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南丹徒保”)
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再"意为“两次”,“洎"意为“等到”,“洎牧以谗诛"为被动句)
14.①面对楚国军队强悍,不利于进攻的情况时,周亚夫及时调整计划变为守方。②吴、楚军队因为粮道被截断而饥饿乏力,无法应战时,周亚夫抓住时机转守为攻。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向东边进攻吴、楚等七国。(周亚夫)趁机亲自请示景帝说:“楚国军队强悍轻捷,一时难以与其交锋,希望暂时把梁国舍弃给他们,断绝他们的运粮道路,才可以扼制(楚军)。”景帝同意了这个计策。周亚夫抵达后,在荥阳集结兵力。吴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危急,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率军朝东北方向奔向昌邑,高筑壁垒坚守不出。梁王派遣使者请求周亚夫出援,亚夫坚守有利态势,不去救援。梁王向景帝上书,景帝诏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拒不奉诏,仍然坚守壁垒而不去救援梁国,却派遣弓高侯等率领轻骑,切断了吴、楚军后方的运粮道路。吴、楚军缺乏粮食,士兵饥饿,想要退兵,多次挑战,亚夫始终坚守不出。一天夜里,亚夫军营惊乱,互相攻扰,竞闹到亚夫帐前。周亚夫静卧不起,不一会儿,(军营)自行安定下来。吴军奔袭亚夫军营的东南角,周亚夫令部队防备大营的西北角。不久,吴军精锐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无法攻入。吴、楚军饥饿难耐,引兵撤退。周亚夫出动精锐部队追击,大破吴、楚军队。吴王刘濞抛弃他的部队,只带数千名精壮亲兵逃跑,在江南的丹徒保留力量负隅顽抗。汉军乘胜追击,俘获了刘濞的全部军队,使吴国所辖郡县降服。周亚夫下令说:“有能抓获吴王的,赏千金。"一个多月后,东越人斩了吴王首级报功请赏。双方互相攻守历时三个月,吴、楚叛乱全部平定。
材料二:
唐太宗说:“攻击和防守这两类事,它们实际上是一种方法吗?《孙子》中说:善于攻击的军队,敌人不知道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军队,敌人不知道该如何进攻。却没说敌人来进攻我方,我方也进攻他们;我方若防守,敌人也进行防守(这种情况)。这样两方攻守齐备,应该用何种方法取胜呢?”李靖说:“从前像这样相攻相守的战例非常多,他们都说‘防守是力量不足,进攻是力量有余’。认为力量不足便是薄弱,力量有余便是强大,这是没有领会攻守的方法。我依据《孙子》所说:‘不能取胜时,就采取防守(的手段);可以取胜时,就实施进攻(的手段)’。认为还没有可能战胜敌人时,我就暂且防守;等到可以战胜敌人时,就进攻他们。这并不是专就力量强弱来说的。后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应当进攻时反而防守,应当防守时反而进攻。攻守这两件事不一样,所以不能把进攻和防守的方法统一起来。"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楚国军队强悍轻捷,一时难以与其交锋,希望暂时把梁国舍弃给他们,断绝他们的运粮道路。
“楚兵”是偏正结构,是名词性主语,形容词“剽轻"作陈述谓语,AB处不停顿,C处断开;
“难与争锋”是省略句,介词“与"的宾语为“楚兵”,形容词“难"和介词短语“与(楚兵)”作“争锋"的状语,D处不能停顿,E处断开;
“以梁”作“委"的状语,F处不停顿,“委”的宾语“之"后H处断开;
“绝”的宾语为“其食道”,J处不能断开。
故答案为:CEH。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扼制;/规定。句意:才可以扼制(楚军)。/所以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
B.正确。有利态势;/方便合适。句意:亚夫坚守有利态势。/不必请示,自行决断处置。
C.错误。善于;/与……交好。句意:善于攻击的军队。/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
D.正确。句意:所以不能把进攻和防守的方法统一起来。/天下一统。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景帝并未答应该提议”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一“因自请于上曰……上许之"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可知,周亚夫向景帝上书提议暂时舍弃梁国时,景帝答应了。后来梁国主动向景帝上书请求救援,景帝才下诏命令周亚夫出兵救援。
故答案为: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弃”,抛弃,放弃;“亡走”,逃跑;“保于江南丹徒"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江南丹徒保”
(2)“再”,两次;“却”,使动用法,击退;“洎”,等到;“洎牧以谗诛”为被动句;“终”,坚持到底。
故答案为:①吴王刘濞抛弃他的部队,只带数千名精壮亲兵逃跑,在江南的丹徒保留力量负隅顽抗。
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以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可概括出:面对楚国军队强悍,不利于进攻的情况时,周亚夫及时调整计划变为守方。
②由原文“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可概括出:吴、楚军队因为粮道被截断而饥饿乏力,无法应战时,周亚夫抓住时机转守为攻。
故答案为:①面对楚国军队强悍,不利于进攻的情况时,周亚夫及时调整计划变为守方。②吴、楚军队因为粮道被截断而饥饿乏力,无法应战时,周亚夫抓住时机转守为攻。
【答案】15.D
16.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一、二两句展现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振奋人心。②乐在骑兵弓强马壮。三、四两句呈现行进中万千汉骑的雄壮军容,展现了将士们的轩昂骠勇之态,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五、六两句勾勒铁骑所向、敌虏纷纷溃降的场景,霍去病率军长驱直入,匈奴的贤王屈膝求降;大将军卫青捷报频传,汉师的幕府,声威震动匈奴上下,敌军迫于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④乐在战事速决速胜。七、八两句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凯旋的路上,有人问将士们“什么叫从军乐”,他们骄傲地回答:“参加这样往返如飞的胜利战斗,就是从军者的最大快乐啊!”此为战事速决之乐。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欣赏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表达出了将士们渴望战争结束,迅速返家的急切心情"错误,“往返速如飞”表达的是将士们速战速决的从军之乐。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蕴含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首联以劲健的笔力,勾勒霍去病挟弓亲射敌虏的雄姿,随即续以卫青之师铁钳般“合围"单于的远镜头,在纵横千里的背景上,展示两支雄狮猛然直捣匈奴的雄奇景象。写得辞意畅足、振奋人心。此句之“乐”在将士骁勇善战: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
接着是行进万千汉骑的雄壮军容,在落叶的萧萧声中、舒爽的秋空之下,展现了汉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的轩昂骠勇之态,令人神往。此句之“乐"在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
颔联还写出装备的弓强马壮,此刻正值天高气爽的秋日,万木叶落,连勇士们手中的雕弓,也变得燥硬强劲;浩瀚辽远,正适合肥健的征马扬蹄而飞!以这样弓强马壮的雄狮横行塞外,又何敌不克、何城可挡?此句之“乐”在雕弓燥硬,强劲有力。
颈联化出了一幕幕铁骑所向、敌虏纷纷溃降的镜头:这里是霍去病之师的斩将搴旗、长驱直入,直杀得敌虏闻风丧胆,连匈奴的左右贤王也战战兢兢屈膝求降;那边又传来大将军的胜利捷报,单于夜遁,汉师之幕府(将帅之外的营帐),声威震动匈奴上下。此句之“乐"在敌虏屈膝投降,敌军迫于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
最后写胜利凯旋的路上,刚刚经历了一场痛快激战的将士们,正雄赳赳回返边塞。在这样的时刻,谁要问他们“什么叫从军乐”?他们难道不会像诗中所说的那样,骄傲地回答:“参加这样往返如飞的胜利作战,就是从军者的最大快乐啊!"此句之“乐”在战事速决速胜,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
故答案为:①乐在将士骁勇善战。一、二两句展现霍去病、卫青两位将领亲袭敌虏,可谓雄姿英发,勇武过人;将士们手控雕弓,足蹬壮骑,亦是轩昂骠勇,军容壮盛,振奋人心。②乐在骑兵弓强马壮。三、四两句呈现行进中万千汉骑的雄壮军容,展现了将士们的轩昂骠勇之态,雕弓燥硬,强劲有力;征马健硕,纵横驰骋。③乐在敌虏屈膝投降。五、六两句勾勒铁骑所向、敌虏纷纷溃降的场景,霍去病率军长驱直入,匈奴的贤王屈膝求降;大将军卫青捷报频传,汉师的幕府,声威震动匈奴上下,敌军迫于汉军的强大威势,即便是贵族贤王也只得屈膝投降。④乐在战事速决速胜。七、八两句将士们痛快激战,往返如飞,战役胜得干脆利落,凯旋的路上,有人问将士们“什么叫从军乐”,他们骄傲地回答:“参加这样往返如飞的胜利战斗,就是从军者的最大快乐啊!”此为战事速决之乐。
17.【答案】(1)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易错的字词有:荆卿、焉、锱。
故答案为:(1)非秦者去为客者逐(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①为什么现在的香蕉口感很好
②但其抗病性却略逊一筹
③那么所有的个体也都难以避免
19.确定栽培香蕉的驯化祖先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此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句“中国古代有食用蕉,但食用口感似乎与人们平常吃的香蕉相去甚远。这就奇怪了"和后面“和古籍记载的不是一回事?这是因为香蕉被驯化了”等信息,可知此处是奇怪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香蕉口感很好,故补写内容为“为什么现在的香蕉口感很好"。
第二空,根据句中“尽管”,可知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后句“这种情况并非只存在于香蕉中,多数野生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往往均表现出抗病性的下降"分析,此处是说驯化后的香蕉没有野生香蕉的抗病能力强,故补写内容为“但其抗病性却略逊一筹”。
第三空,由句中“如果"可知补写内容与前句是假设关系。再根据前句“巴西蕉可能都源自同一个个体,具有相同的一套基因”以及枯萎病导致大麦客品种淡出市场的例子分析,此处是说如果个体表现为对某种病易感,那所有个体都避免不了,故补写内容为“那么所有的个体也都难以避免"。
故答案为:①为什么现在的香蕉口感很好
②但其抗病性却略逊一筹
③那么所有的个体也都难以避免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语病有:
一是“能否……,将有助于人们……”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
二是“将有助于人们剖析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很关键”,成分赘余,应删去“很关键”,
三是“剖析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搭配不当,把“剖析"改为“理解”。
修改后,正确的表述为:确定栽培香蕉的驯化祖先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
故答案为:确定栽培香蕉的驯化祖先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人们理解香蕉多样性的形成途径。
【答案】20.A.雨后春笋B.因地制宜C.与日俱增
21.B
22.“新中式"随着热度的走高和供给的不断丰富,将收获不只是年轻消费群体,而是越来越多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
【知识点】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3)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的能力。变换句式指根据题目要求在不改变句子意义的前提下,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简言之,就是内容不变,形式变化。变换句式,实际上是根据语境要求,追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效果。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形容汉服馆大量涌现,可用:雨后春笋。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
B.语境强调“结合本地实际”,可用: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环境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妥善办法。
C.语境形容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不断增长,可用:与日俱增。与日俱增:随着时间一天天增长。形容不断增长。有时也指增长很快。
故答案为:A.雨后春笋B.因地制宜C.与日俱增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B.与文中的“自然"都指理所当然。
A.指大自然
C.指人的动作很自然,不呆板。
D.指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重组句子的能力。
首先找到开头词所在的句子:“新中式”将收获越来越多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
以此句为基准句,把其它分句重组进来:“随着热度的走高和供给的不断丰富"作状语,放在主语“新中式”后;把“不只是年轻消费群体"与开头词所在的句子进行重组,变为:将收获不只是年轻消费群体,而是越来越多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
最后,按照逻辑顺序梳理句子顺序,注意语言连贯。
故答案为:“新中式”随着热度的走高和供给的不断丰富,将收获不只是年轻消费群体,而是越来越多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
2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以“热爱、发现、创造"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材料分别讲述了屠呦呦、加来道雄、梁思成这三位著名科学家、建筑学家出于热爱而对自己的专业孜孜以求、不断去努力发现,甚至有所创造的事例,启发广大青年思考自己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热爱所在,并努力发现、力求创造。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当我们开始自己的人生时,是热爱促使我们做出最符合自己心意的选择;当我们前路受阻时,也是热爱给予我们攻坚克难的动力,帮助我们勇往直前、克服难关。而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不论是屠呦呦扎根于传统中医文献,还是梁思成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在科学研究中见微知著、见此知彼的洞察力。对此,考生可思考如何去培养这样的洞察力,一方面关键在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寻找趋势变化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需要足够的见识和开放的心态去扩大边界,突破思维定式,训练观察力和思维力。而最终,他们的成功之处都在于不拘泥于陈见,积极创新创造,最终有了成功提取出抗疟灵药青蒿素、发现超弦理论、提出中国传统建筑“文法”这些全新的创造成功。而这也启示我们,在前进的过程中,不能永远只想着浅尝辄止,或者只知道享受前人的成果,也要有自己的想法,积极探索、敢于创造。
试题要求以“热爱、发现、创造"为主题写作演讲稿。考生写作时,可以结合对自身学习成长的理解思考成文。比如,首先可以指出兴趣热爱对我们成长与择业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结合材料中屠呦呦、加来道雄等人的例子,说明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兴趣、高雅的兴趣、有追求的兴趣,才能在好兴趣这一老师的引领下,找到人生的正确方向,并开阔我们的胸襟,激励我们的斗志,使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我们的生命焕发出夺目的光彩。然后,可以尝试针对有无兴趣进行思辨性分析,说明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即便在他并不衷情的领域,也能发现直至创造他的事业,从而引出对于发现与创造的讨论。在此过程中,还可另外结合教材中袁隆平等人的例子,说明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发现与创造。写作时注意演讲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提取】
1.培养高尚兴趣与良好行动力,让人生创造与众不同。
2.发现你的热爱,并把它创造出来。
3.以热爱开阔视野,以发现提高创造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进行立意分析,列立意,确立好题目,结合材料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
1/1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7月期末联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4高一下·昭通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文学史上,散文是一种早熟的文体。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大约可追溯到甲骨卜辞、《周易》卦爻辞、钟鼎铭文等。而真正具备了较完备的散文形态的,应是从产生于殷周时代的《尚书》开始。《尚书》之后,就是中国散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先秦散文的基本文体形态:一是以论说为主,如《春秋》《老子》《庄子》《孟子》等含哲学、政论文在内的文章;二是以记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等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这两种文体形态交相辉映,不仅成就了一个大时代里散文的辉煌,而且还开创了中国的“杂文学”传统,而其文体特征则是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即是说,先秦时期的散文文史哲没有分家,实用文章和非实用文章混杂,文学与非文学交织,其时也没有专门从事散文创作的散文家。可见,先秦时代的散文概念和内涵是模糊的,文体是自然朴素的,同时也是极其包容的。正是这种模糊、自然朴素和包容性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宽阔、宏大坚实的基础。
先秦之后的两汉以“历史散文"为主要文体形态,“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这一文体的代表作,它将散文推到了一个顶峰。唐代的古文运动,一方面瓦解了魏晋南北朝的时文——骈文;一方面又熔叙事的历史、说理议论的哲学、抒情的文学于一炉,从而形成了叙事、议论与抒情三位一体的“古典散文"格局。当然,“古典散文”只是唐宋的一种主流散文文体形态,在唐代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品类多样,写法也多姿多彩,既有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等有很强文学性的散文,也有车载斗量的诸如书信、奏议、诏令、论辩、传状、碑记、箴铭、颂赞、哀祭、序跋、书说、赠序等偏于应用和议论的文章。明代以后,先是“以拟古为主"的“七子”的散文创作成为时流,继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一切作品“皆从胸中流出"的小品笔记成为主要散文文体形态。而清代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散文,既强调“义理、考据”,又注重“词章”,即将应用性与文学性融合在一起。从以上对古代散文的历史回顾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中国的古代散文,从文体的角度讲,是一个相当庞杂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杂文学”的系统。中国古代散文的文体形态呈现出两个特征:其一,它一方面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方面每个时代都有一种主流文体;其二,中国的古代散文,先秦时期是应用性与文学性并重,魏晋之后,总体看,文学性文体占据主导地位,但应用性文体也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总结、回顾中国古代散文文体演变的历程,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中国古代散文家从魏晋南北朝起便有着比较自觉的文体意识。虽然,章学诚所言“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的说法可能有夸大其词的成分,但鲁迅认为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文学主要是诗文已进入文体的“自觉时代”应属不虚。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拿西方的文学作比较。西方的文学以戏剧、小说和诗为主,散文从古代到现代都没有独立成体,所以不论是长篇论著或是短篇小品,其文体基础都十分脆弱;即使“五四"时期热闹一时的英美“絮语散文”,其实真正上佳的作家和作品并不是很多。而能够像中国散文那样熔记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优秀之作更少。与中国散文相比,西方的散文随笔重“笔路”,重纪事、说理、个人性和科学精神,但在“文章”,即抒情性、音乐性、语言韵味,乃至“文气"等更能体现文体意识的各个方面,则远远逊色于中国古代散文。
(摘编自陈剑晖、杨汤琛《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
材料二:
《谏逐客书》是客卿李斯在秦始皇十年,为讽谏秦王政取消逐客令而上的一个奏议。就文体说,《谏逐客书》是一篇议论文,阐述了人才对国家富利、强大、安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一篇透辟、精到的人才论。
《谏逐客书》之所以至今还脍炙人口,固然是其思想内容仍能启迪后人,但也还因为它用绵远隽永的艺术魅力滋润着后世。
说《谏逐客书》是策士之文的典范,还在于它有既铺张扬厉,又委婉善讽的艺术风格。李斯在分条剖析逐客的过错时,所用的道理其实并不深奥和复杂,如用概括的语言来表述,三句话就说清了全部论据。但李斯对此却有意加以铺叙,以造成深刻而强烈的印象,收到更强更好的说服效果。当然《谏逐客书》也并非仅由气势服人,它委婉善讽,委折入情,使人内心折服,更是其显著的特色。通篇用对比论证法正反相较,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利害得失,烛人眼目,这是委婉善讽的表现。总之,文章将阐述的道理既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增强读者的印象,造成气势,又用曲折入情的手法,
使读者觉得周详恳切,于心折服,而两者又如此巧妙地臻于一体,真不愧为策士文辞的典范。
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8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教学实录)-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
- 2024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投资借款合同汇编3篇
- 2024年度影视作品拍摄专业聘用合同3篇
- 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 网上交流信息教学实录 北京版
- 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 2 公顷和平方千米第1课时 认识公顷配套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钢筋购买合同
- 2024山西房产买卖合同(含环保材料及节能标准)3篇
- 个人房屋租赁合同
- 设施齐全商铺长期租赁合同
- 《工程质量检测与评定》课程标准
- 上市公司投资报告分析报告
- 车队居间协议
- 《静女》《涉江采芙蓉》《鹊桥仙》联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如何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 中国风古诗词诗歌朗读比赛大会唐诗宋词含内容课件两篇
-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6版)全套教学课件
- 计量经济学与Stata应用
- 湖南省岳阳市2023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数学试题附答案
- 食用菌技术员聘用合同范本
- 第三单元-设计制作-主题活动三《创意木书夹》-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