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24讲20世纪5070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24讲20世纪5070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24讲20世纪5070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24讲20世纪5070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课件第24讲20世纪5070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讲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第24讲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纲要求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本讲考点考点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56—1976年)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

活困苦。(2)意义:到①1952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的实施(1)背景a.新政权的巩固。b.经济的全面恢复。c.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尤其是重工业生产比较落后。考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2)时间:1953—1957年。(3)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

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误区警示1949—1956年是新中国的过渡时期,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

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

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4)主要成就“一五”计划期间,建成了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

主义②工业化

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3)内容a.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4)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③社会主义公有制

。(5)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1952年与1957年中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并分析政策方面的原因。提示:轻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下降,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思维启迪下面是1952年与1957年轻、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图巧思妙记过渡时期术语必背(1)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

划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一五”计划和社会

主义改造,1956年底,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主题“一五”计划的成就和特点◆史料呈现

史料1

“一五”计划,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

化初步基础的战略,既是①学习苏联经验的结果,也是基于我国当时的

国情而作出的冷静选择。“为了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国主

要依靠国内积累建设资金,从建立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入手,大规模进行投资建设,高速发展国民经济,②力争尽快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摘编自《论“一五”计划的历史意义》◆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现代评论史料。史料论述了中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

重工业的原因。①是从中国国情、学习苏联经验的角度来说明发展重

工业的原因。②是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来说明发展重工业的原因。(2)史料2是地图史料。该史料是中国“一五”计划成就示意图,解读的

关键是最大限度地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史料表明“一五”计划在工

业和交通方面成就突出,但大部分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史料2

◆史料应用(1)史料1认为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是借鉴

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经验,同时面对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严重制约了

常发展的局面,只有发展重工业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基本设备和设

施。提示苏联国民经济(2)依据上述史料,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提示优先发展重工业;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大型项目主要

集中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交通事业。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

强综合国力。(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

策略。(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

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2.“一五”计划的特点(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

工业。(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

定余地。(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6)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起来的总路线典例

(2016北京西城期末)“一五”期间,“坚决优先保证工业不在19

49年以前建立起工业的沿海城市发展,而是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

工业中心”,大部分工厂“都建在离开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

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

()A.实施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C.有效地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D.不利于新中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解题关键把握材料主旨即强调工业布局分布。答案

B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中“坚决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工业中心”“都建在离开沿

海省份的城市”可知,“一五”计划改善了我国工业地域分布的格局,

故选B项。B1`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

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

A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的投资额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说明当时我国集中

一切财力、物力优先发展重工业,致力于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仅涉及基本建设内部投资比重

的变化,未涉及基本建设投资规模的增加或减少,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

材料无关。A2.(2016北京丰台期末)“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

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过渡时期”是指

()A.1919—1949年B.1949—1953年C.1953—1956年D.1949—1956年答案

D根据所学可知,随着1949年解放战争的结束和新中国的成

立,中国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开始

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因此1949—1956年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

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故选D项。D3.(2015北京西城一模)下面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的工业、农业总产

值对比图。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①到1957年,我国已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②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农业的发展速度③农业总产值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的完成④新中国成立时,国内已有了较好的工业基础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D.②D答案

D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只是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

基础,并没有实现工业化,排除①。由图中信息可知②正确。此时农业

总产值出现增长的原因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排除③。新中国成

立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由此排除④。D项符合题意。4.(2016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期中)下列资料中,最确切地反映出国家对农

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

(

)A.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B.参加互助组的农民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7.8%C.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7.8%D.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人民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0.4%答案

C根据所学可知,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在农业方面,广大农

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

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选C项。C1.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1)背景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b.“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内容a.提出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

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考点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曲折(1956—1976年)b.提出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

业国。c.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①综合平衡

中稳步前进。(3)意义: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②主要矛盾

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

确的,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失误(1)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2)表现a.总路线: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的总路线。b.“大跃进”:片面要求③大办工业

、大办农业。c.人民公社化: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④公共食堂

。(3)影响:“大跃进”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应

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最终造成1959—196

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3.纠正失误(1)措施: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

“⑤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2)结果: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

任务基本完成。4.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1966—1976年)(1)劫难a.背景:“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b.表现:许多规章制度被废除,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

到严重影响。(2)调整a.1971年,⑥周恩来

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

面。b.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⑦整顿

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巧思妙记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思维启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经济

建设的何种倾向?提示:不顾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术语必背(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开端。(2)全面建设时期,党和国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

但是“左”倾思想发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影响了社会

经济的健康发展,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害。◆史料呈现

史料1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时自豪地说:到

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①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

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之为“农村作风”

“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史料2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②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

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世纪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

“③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史料3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读史指导(1)史料1是伟人言论。通过史料中时间和“群众”可知,史料是毛泽东

对“大跃进”的认识。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方面要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来发展经济,但其结果是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浪费了人力、物力,导致

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①是指国家号召开展“大跃进”运动。(2)史料2是现代评论史料。史料主要是中苏对人民公社运动的认识。

中苏对这一运动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共产

党并没有看到人民公社的弊端。②③体现了中苏对人民公社的不同看

法。(3)史料3是图片史料。通过图片的主题和时间可知,史料是20世纪50—

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史料应用(1)邓小平曾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

建设遭到“严重挫折”。请结合史料1、2,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

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提示掀起了“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发动了人

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2)史料3主要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

特点。提示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其教训事件特征影响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1)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3)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4)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典例

(2017北京海淀二模)1961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其中“调整”就是“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发展的速度,提高轻工业发展的速度,

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据此,“调整”的直接作用是

()A.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B.发展轻工业以带动城市的经济改革C.取消人民公社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D.彻底否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A解题关键明确造成“调整”的直接原因是关键。答案

A

1961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八字方针,目的是纠正经济建设中

的“左”倾错误,解决“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

例失调问题,因此A项符合题意。城市的经济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排

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没有涉及取消人民公社,排除C项;D项错在“彻底否定”。C

1953—1957年1958—1962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38.754.9流入农业的资金(%)7.611.42.(2017北京朝阳期中)造成下表1958—1962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的主

要原因是

(

)A.完成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B.发动“大跃进”运动,不断提升工农业指标C.贯彻八大决议,实现经济综合平衡稳步前进D.实施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答案

B本题属于表格型选择题。依据材料可知,1958—1962年间,

我国大量的资金流向重工业和农业,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推行“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