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1页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2页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3页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4页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叙述了一战后,德、意、日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他们利用1929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社会矛盾的激化及人们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攫取了本国政权,在亚洲和欧洲形成了两大战争策源地。英、法等国奉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加速了法西斯势力的覆灭;1945年9月,战争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宣告结束。战后建立了雅尔塔体系,成立了联合国,形成了战后的国际秩序。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也决定着大战的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国家实力发生新变化,推动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及战后形成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欧洲的衰落,丧失世界中心地位,美国、苏联的实力不断膨胀,战后形成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故二战后,欧洲、美国、苏联实力对比变化及其对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的影响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依托教材和补充的材料,运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认识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了解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与内涵,分析绥靖政策的实质及危害,综合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借助时间轴和地图,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及欧洲、美国、苏联实力的变化,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认识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形成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和雅尔塔体系的内涵。了解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认识德、意、日法西斯的反人类本质,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警惕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图片这是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旁边的一个记载着铭文的小石碑。原本地方不受关注,且这个小石碑也不起眼,可是上面的铭文却实实在在地敲打着每位参观者的心扉。碑文是一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留下的,他是纳粹党的受害者,他是哲人,他仍没有说话,但似乎我们又隐隐约约地听到他在一遍遍吟诵这首短诗······和平来之不易,为了持久和平,我们更要回望历史、反思历史。精彩课堂教师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本课内容包括三大部分,课件展示: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战争阴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拨开乌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铸剑为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主题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战争阴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1.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教师什么是法西斯主义呢?请同学们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理解。(课件展示材料)法西斯·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意是中间插着一把战斧的一束棍棒,古罗马执政官出巡时,其扈从每人肩负一束,寓意人民必须服从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威,否则立即绳以斧钺,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是中央集权形式下的军国主义。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法西斯主义的基本特征,回忆初中所学知识,温故知新。结合材料,初步理解法西斯主义的内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梳理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概况。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曾存在法西斯主义。毫无疑问,正是由于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造成的破坏和引发的危机,在一些国家中出现的激烈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对“红色”革命的深深恐惧,以及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所激起的新的不满与冲突,才产生了被称为“法西斯主义”的运动。法西斯主义的特征是什么呢?学生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教材“思考点”释疑]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德意志是真正的优秀民族······德意志要战斗,德意志要复仇!新帝国必须······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材料二:萨丁王朝在统一意大利之后,仍保留着大量的封建残余。一战前,意大利是具有浓厚封建主义性质的帝国主义国家,封建势力与封建经济仍大量存在。国家政治经济权利掌握在封建贵族手中,地方政治和经济壁垒阻碍了意大利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其对外扩张的借口。材料三:1889年日本颁布《日本帝国宪法》,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但实质上藩阀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日本的法西斯军国主义比起德国纳粹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孩子们用充满稚气的嗓音呼喊着“为天皇而死!”日本军国主义者鼓吹,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与西方平分世界。材料四:“屈辱的和约像一把利剑刺伤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情感,也埋下了下一次战争的伏笔。”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分赃最少,当消息传来,引起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的极大不满,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打倒政府的呼声响遍了全国。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华盛顿体系使其扩张的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因而有不满情绪。此后,它不断寻找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学生在教师启发下研读材料,分析归纳:(1)德意日封建残余严重,民主基础薄弱,军国主义、专制主义、民族主义浓厚。(2)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大动乱及战后世界经济大危机对法西斯的上台起了催化作用。(3)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激起了战败国(德国)和部分战胜国(意大利、日本)的不满,从而引发了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法西斯主义在这些国家产生。教师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概括归纳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过程。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梳理归纳:(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②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他们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2)过程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②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以广田弘毅组阁为标志。(课件展示图片)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炸现场。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部柳条湖一段路轨,诬为中国军队破坏,挑起战争。过渡:我们将视线转向欧洲,看看欧洲战争策源地是如何形成的。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梳理归纳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梳理归纳。(1)背景①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②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2)过程①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②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③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意、德、日结成侵略性军事政治集团,又称轴心国集团。思维点拨德国法西斯专政的特点是建立一党专政,主要表现为纳粹党通过议会选举获胜并实行一党专政,其取得政权是合法途径,而日本法西斯势力则是通过武装暴动取得政权的。教师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咄咄逼人,之后他们有何举动?英、法、美对此又是如何面对的呢?学生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教师《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宣称:“我带来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实际上此时大战的阴霾已再次笼罩世界,战争如箭在弦上。请同学们结合下列材料,联系我们刚刚学过的内容,分析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位次1929年对外出口1937年工业产量1937年工业发展速度1美国美国美国2英国德国日本3德国英国德国4法国法国英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变化得很快,它们打破了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要再次提上日程。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是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材料二:意大利、日本虽为战胜国,由于英法在战后没有全部兑现战争中对意大利的承诺,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扩张野心,导致它们对该体系极端不满,并不断寻求冲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机会,与美、英、法的矛盾不断加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国际矛盾不但没有解决,反而还加剧了。材料三:1929-1933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情况表(以1928年为100%)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46.2%40.6%28.4%16.5%8.4%材料四: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裁1935-1936年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3月放任德国武装进占莱茵区1936-1939年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1938年3月默许德国兼并奥地利1938年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学生研读材料,联系所学,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归纳。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点拨、归纳、展示:(1)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2)德、日、意等国对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不满。(3)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4)法西斯主义兴起,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5)西方列强的绥靖政策。(6)世界各国人民虽然进行了反法西斯战争,但没有配合起来,不能制止战争的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了世界大战。引申关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最大问题是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分子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取得统治和对外扩张。同时,在战胜国中,对势力范围的再分配也造成了各大国间的深刻矛盾。这使得资本主义的新秩序从一开始就引起了种种的不满。过渡:英国首相张伯伦没有等来和平,等来的是愈燃愈烈的战火,引火烧身,狼狈下台。下面我们一起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演变发展进程。主题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拨开乌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教师请同学们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写出下列重要时间节点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1.1931年9月18日:2.1937年7月7日:3.1939年9月:4.1941年6月:5.1941年12月:6.1942年1月:7.1945年5月8日:8.1945年9月2日:学生阅读教材,梳理二战进程,写出重要时间节点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请同学们结合下列时空坐标图进一步了解二战的进程,并完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的表格。(课件展示时空坐标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主要战场战场开始时间转折结束时间中国战场1931.9-1945.9欧洲西线战场1939.91944.61945.5北非战场1940.91942.111943.5苏德战场1941.61943.21945.5太平洋战场1941.121942.61945.9学生结合时空坐标图示,整体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进而完成表格。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利用时间轴或历史地图进行历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教材“问题探究”释疑]教师请同学们读课后的“问题探究”材料,思考相关问题。学生结合法西斯主义的形成、扩张以及二战的进程综合分析。教师]从法西斯主义的产生背景及其主张,以及一步一步地不断侵略扩张,说明法西斯主义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而英、法等国家的绥靖政策,实际上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最终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等国想避免战争,但还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引申关联一战后初期至二战期间,英国对欧洲大陆政策的变化一战后初期推行大陆均势政策,凡尔赛会议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干涉苏俄;20世纪30年代,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期间放弃绥靖政策,采取对法西斯的强硬政策。教师|早在1946年汪叔棣在其所著的中国第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就明确指出:“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不过由于那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尴尬地位,这一说法,在西方主导的世界史学界没有引起任何反应,体现“西方中心论”的时间表成了主流,盛行以“德国突袭波兰作为二战的起点”。我们正在使用的统编版历史新教材提出: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请同学们结合所学,加以论证。学生联系所学,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归纳。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点拨、补充、整合。(1)二战的性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日本是法西斯阵营三大轴心国之一,日军早于德、意最早发动了法西斯侵略战争,亚洲战争策源地最早形成。(2)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抗战,中国人民独立抗击日军侵略,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协助和配合盟军作战,事实上已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3)如果承认二战以亚洲战场日军无条件投降为结束标志,但不承认亚洲战场的起点是二战的组成部分,这在逻辑上讲不通。①关键点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合作与分歧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从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合作与分歧可以看到: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是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合作与分歧对战后世界国际格局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教师战争是惨烈的,从南京大屠杀到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从冲绳岛战役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很多反映战争残酷的图片不忍直视,选择下面两幅图片展示给大家。请同学们谈谈你看后的感受。1944年3月,白俄罗斯的一处平民集中营,一个苏联孩子在被杀害的母亲旁边1944年波尔塔瓦机场,几位上士和第169专用空军基地的童子军在一起。我们不知道这个10岁孩子的名字,他担任的是技术助理。学生看图片,思考、交流战争带来的伤害。过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意味着国际秩序的变化,国际新秩序将建立。主题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铸剑为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教师与一战后国际秩序建立不同,二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不是从战后开始的,而是在二战中后期就开始了,特别是1942年各战场相继出现转折之后,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作用。请同学们结合下列表格了解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的内容。会议参会国时间内容作用开罗会议美、英、中1943.11《开罗宣言》宣告日本窃取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中国收复倾土的权利得到国际公认德黑兰会议苏、美、英1943.1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及商谈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织等问题加速德国走向灭亡雅尔塔会议苏、美、英1945.2商谈对德政策和安排战后秩序为雅尔塔体系建立奠定基础波茨坦会议苏、美、英1945.7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加速日本法西斯的灭亡学生结合表格,了解二战后期主要会议的内容、作用。设计意图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基于二战后期主要会议缔结的条约和协定,学生对会议内容、作用的了解有利于理解掌握雅尔塔体系的内容。教师请同学们依托教材梳理、归纳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归纳:(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3)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5)成立联合国。概念辨析委任统治制度,国际托管制度委任统治制度:是指国际联盟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海外殖民地和属地分别委任给有关国家统治的制度。受委任的国家对国际联盟负责,须就委任统治地的情况向国联行政院提出年度报告。委任统治制度的提出标志着一战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总政策的一种新动向,即以国际化的形式解决殖民地统治问题。二战结束后,委任统治制度遂为国际托管制度所取代。国际托管制度:是指依《联合国宪章》建立的将有关非自治领土置于联合国管理和监督之下的制度。分战略托管地和非战略托管地两种,旨在促进该领土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教育进步并最终实现自治或独立。国际托管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继续其殖民统治的一种方式。从基本性质看,委任统治制度和国际托管制度均可视为战后国际社会就领土问题达成基本共识的处置方案,非殖民化因素贯穿其中,成为联系两者的共通理念。委任统治制度自诞生起,就与列强的强权政治和殖民心理绑在一起,具有相当的历史局限性。国际托管制度没有直接指定某些国家或区域;时代进步性更明显。国际托管制度的监督机制更完善可行,更富权威性和影响力。教师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下面是联合国总部门前的两个著名雕塑。(课件展示图片)铸剑为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