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梅州市梅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高三语文组;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春秋笔法,从名字本身推敲,我们很容易看出,“春秋”二字的来源,正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一部具有历史性质的史书《春秋》。《春秋》这本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的远古时期,春、秋两个季节是各国的诸侯前往京都行礼朝会的时节。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了一年的轮回,因为一年必须经过春、秋两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国家一年或者几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春秋”两字便成了史书的一个专有的代名词。根据史料我们能够考证,《春秋》这本书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就已经失传,而现在比较流行的各种版本,大部分是由《左传》《毅梁传》这三部史书拼接融合而成的。孔子是曲笔隐讳手法的首创者和秉笔直书手法的继承者,《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之高,已是定论,但是从内容和写作手法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中隐隐约约藏着明显的批评倾向,所以孔子在记叙历史时所运用的这种暗含褒贬的写作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统治之后,在思想上采取“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文化高压政策,从而使儒家的典籍几乎被焚烧殆尽,儒家的思想几乎消亡。然而秦王朝的短命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再度发展的机会,汉朝在建立初期,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虽未被国家立为正统思想,但是汉王朝也未对其采取打压的政策,从而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十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必然也带动着春秋笔法这一历史叙述手法的新生与发展。“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的运用比比皆是。《晋语》中记载:“蒸于武公,公称疾不与,使奚齐莅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能称得上大事的大概就只有两件事——一件是祭祀,另外一件便是战争。然而对于祭祀武公这样的国家大事,晋献公身为国王,却不亲自主持,而是让一位普通的公子奚齐代替他本人出席,这完全是无视太子储君的存在,很明显,晋献公是喜欢奚齐而讨厌太子申生,我们从这样的国家大事的安排上,完全可以看出来晋献公想要换掉申生的太子之位,而让奚齐来继承,只不过没有直接说明罢了。从古到今,凡是王朝的王位更替,废嫡立庶便是取乱之道,所以晋献公的做法为以后的悲剧下场留下了伏笔,语言只是一两句话,但是所要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也就是春秋笔法“微而显”这一原则的高明之处,从而达到既让恶行得以彰显,又对他们的恶行予以隐隐约约地讽刺。这里详细写了太子申生的行为,步步符合礼法,敬君而且孝父,然而晋献公却要废黜贤明的申生,改立奚齐,这便鲜明地反衬出晋献公的恶行,褒贬善恶不言而喻。春秋笔法在帝王谥号中也有所体现。古代君王在去世之后,后世一般会为其拟定一个谥号,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唐玄宗等,其实谥号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定的,一个字可以说是对其一生功过的定论,一个字而定其一生,这也正是春秋笔法的体现。而且,谥号也可以对后世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规劝后世君主以前人为鉴,规范自身。所以古代对谥号的定立也有了一套章法:“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圣善闻周曰宣;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希纲治纪曰平;辟土服远曰桓;温柔好乐曰康;希义行刚曰景。”(摘编自张谦《论春秋笔法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材料二:为恰切地显示自己的“微意”,司马迁有时会把不同的人放在一段之中,而对比之意蕴含其中。如萧何与韩信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特殊关系,曹参则是因与韩信一起才能建立诸多战功。司马迁在评论萧何、曹参之时,看似自然地提到韩信,其实暗合对比,让人看到战功赫赫者与文职刀笔吏、功高震主者与战绩平平者得到的不同待遇,以生者的绚烂来显示死者的冤屈与黯淡。这样,司马迁对萧何、曹参的定位与评价、对韩信等遭杀戮的情感倾向、对刘邦处置功臣的看法都蕴涵在这对比的笔墨之中,使文章含意深远,达到“微而显”的艺术效果。司马迁还常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例子很多,如《伯夷列传》后的“太史公曰”则有一系列的反问,司马迁对天道不公的诘问似乎隐含着一层相对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叙述要有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也许这才是他所说的发愤著书的真义所在。司马迁对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和同时代人物是有自己的爱憎好恶的,《李将军列传》中则体现了司马迁对李将军这一历史人物的偏爱,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的叙述中离开了一般意义上的实录,转而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史记》一出,李广遂成千古悲剧英雄。后人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语道破李广的人品。同时也暗含着对李广命运不佳的扼腕之叹。其实,只要细读了《李将军列传》中的史料部分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虽然李广骁勇善战,但就其一生而言,基本上没有打过多少重要的胜仗。《史记》采用了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曲笔叙述李广的故事,突出了他一生事迹中的传奇和善良色彩,如死里逃生、临危不惧、箭能穿石、宽厚待人等,却有意无意地使读者忽略了李广的另一面,那就是他的大多数传奇故事都是发生在失败的背景下的。他的治军不严、冒险轻敌以致“将兵数困辱”等问题被淡化了。结果给读者的印象是,李广不得封侯不是由于他不善将兵、没有重大战功,而成了历史的不公平。(摘编自金英娥《<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秋”是一年必经的两个季节,代表着一年的轮回,因此孔子用“春秋”二字命名史书。B.与《公羊传》《毂保传》相比较,《左传》运用“春秋笔法”更为成熟,对孔子的影响更大。C.谥号可以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并且蕴含了后世对该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D.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在书中表现出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秋》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既有秉笔直书手法的传承,又有曲笔隐讳手法的运用。B.从秦王朝建立到汉朝初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春秋笔法”同样也未得到发展。C.《晋语》中关于祭祀武公的记载,通过短短数语,就可以体现出晋献公的行为是取乱之道。D.司马迁叙写《史记》,有时会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对读者认识历史会造成一定的偏差。3.下列选项都是对李广的评价,其中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B.《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C.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D.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司马迁是如何在史书中做到显“微意”的。(4分)5.“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运用较多,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魏惠王问孟子有关周武王讨伐商纣的事情,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的回答中,“诛”“弑”二字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请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楚霸王自杀(节选)①郭沫若岸上的汉兵们看见项王死了,都争先恐后地去抢项王的头首。他们自相践踏地又踏死了几十个人,最后把二十六架黑盔甲的尸首分得五零四碎。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各自回头跑;想去争夺那一片肢体的人便簇拥着一团跑去。转瞬之间几百人分成了几十个小团,通通跑干净了。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亭长仍然在摇着船,但不是摇过江去,而是摇回了岸来,钟离昧②发生了惊异。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并坐着,表明了自己的来历。“钟离昧将军,我现在对你说出真话罢。”亭长镇静地说着,“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钟离昧愈见惊愕了,把剑按着。“但你也不要误会,”亭长忙慰解着,“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得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的!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我对你说出真话罢,我今天来,本是想把他诱到江心去,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两人同归于尽。我也是抱着死了的心来的呢,我现在这样说出真话,你就要杀我,我也是不怕的。”自充亭长的人说到这儿停了好一会儿,等待着钟离昧的处决。但钟离昧把头垂下了。“不过呢,”他又接着说起来,“据我今天的经验,我看项王依然是一个好人。我后来也把对他的态度改变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东去。不料他却起了那样的短见。他的短处在于太年轻,而且——恕我不客气罢——是有点‘不学无术’……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员大将,他不该生出了野心要来做天下的统治者。以后他所闹出的乱子,说来有点伤心,实在伤了我们中国的不少元气……人民的死亡在百年之内或许还可以复原,但学术上的损失,就算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复原罢。秦始皇烧的书是天下的私书,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你是晓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烧了多少的史书呢?”……说话者又沉默了好一会儿,钟离昧也沉默着,把头深深地垂着。“钟离昧将军,但今天的项王对于你和这马的态度,我真是受了感动啦。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我们听说汉王刘邦在逃难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儿女都要推下车去。项王在这些地方却比刘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这种心肠假使能够推广,他是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的。但他始终不悟,他偏以为是天老爷要亡他,哪晓得是他自己做错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顾自己的权势,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着自杀的路。项王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啦。”钟离昧这时候撑着自己的腰杆,好不容易跪下去了。“项王!项王!”钟离昧向着天,流着眼泪叫着,“是我们误了你,是我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误了你。我们误了天下的人,我们误了中国。中国的元气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复原,这不是天大的罪恶吗?我们是比秦始皇还要该死。项王,请你等着我。”他用力把腰间的宝剑拔出了鞘来,但是亭长却把他的手挽着了。“钟离昧将军,你不要也寻短见。”亭长劝着他,“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要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我的家离这儿不远,我之所以把船摇了回来,是想把你引到我家里去养伤,养好之后好让你再去尽你做人的责任。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有着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你听我说罢,项王最后的不觉悟,我看,也就在这一点。他晓得不怕死,而且晓得利用死,但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辙罢……”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失去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亭长”这时候把他的手中的剑取了来,替他插进了鞘里,接着又说:“我们回去罢,汉兵已经走得很远了。”他说着便离开了钟离昧,先把马拉上了岸去。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刻气,被扶上了马背。……一个无名无姓的读书人领着一位骑在马上的受了伤的战士,替他荷着长矛,拿着盾牌,从血泊的死尸中踏过,登上了他们做人的路上去了。太阳还未晌午,除刚才的战地有尸骸狼藉之外,岸上的景色和战前无殊,白色的积雪依然含着矜骄的意气在反抗着愈加温暖的阳光。(有删改)【注】①小说写于1936年作者游历日本期间,当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日。②钟离昧(mèi):秦末西楚将领,项羽的“骨鲠之臣”之一。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本来是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冒充亭长,其实是打算将项王诱骗上船,在江心与项王同归于尽。B.亭长认为,与秦始皇焚烧天下的私书相比,项王烧的还有秦人存下的公书,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C.关于项王的失败,亭长认为是项王自身的原因,但钟离昧却认为是他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造成的。D.钟离昧最终在亭长的劝说下醒悟了过来,荷着长矛,拿着盾牌,带着亭长登上了济人救世的道路。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为生动地描写了汉兵的贪婪之态。B.得知亭长的真实身份,钟离昧“把剑按着”,这一行为既符合他武人的身份,又暗示他对亭长产生了警惕之心。C.亭长将项羽和刘邦二人进行对比,突出了项羽的“仁者之心”,引出下文他对项羽没有推广“仁心”而失败的惋惜。D.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立体可感,如刻画钟离昧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8.(4分)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6分)历史小说依据历史史实,通过想象或虚构来表达现实意义,请结合本篇小说具体分析这一特征。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材料二代宗崩,真卿为礼仪使。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黩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时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遣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不能屈节,当自烧。”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赐卿死。”真卿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真卿骂曰:“乃逆贼耳,何敕耶!”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须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禄A山B反C首D举E义F兵G及H被I害J诟K骂L不M绝N于O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父兄,指的是从父家的兄长,即堂兄。从父,指的是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B.伐,与成语“矜功伐能”及《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一句的“伐”含义均相同。C.坎,指的是低洼的地方,就是坑。与《苏武传》中“凿地为坎”的“坎”意思相同。D.无状,可以指没有功绩,也可指行为失检。在文中是颜真卿对朝廷的自谦自责之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安禄山造反,颜真卿早有准备,并联合颜杲卿牵制了安禄山的进攻力量,为大唐中兴做出了重大贡献。B.卢杞建议皇上派颜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实是出于对颜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杀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颜真卿。C.从表达方式上看,材料一夹叙夹议,材料二重在叙事,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D.颜真卿通过阉奴的回答,断定他的真实身份是叛贼,所谓“皇命”也是无中生有,朝廷并没有想要赐死自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2)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14.颜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现?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李白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注]琪树:仙境中的玉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赠诗胡公直接表达求取白鹇之意,“双白璧”极言白鹇价值之高,也表明诗人心意之殷切。B.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开头四句均有“白”字,却不显啰嗦,且富有独特的美感。C.“玩之坐碧山”为虚写,诗人想象自己在青山中与白鹇融洽无间地玩耍,意在以此打动胡公。D.最后两句与开头呼应,诗人再次恳求胡公割爱相赠,最好把白鹇装在笼子里,让仆人带回来。16.古代文人有寄情于物的传统。诗中对白鹇的描写寄寓着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6分)(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刻画行人攀登蜀道动作小心、神情惶恐的句子是“,”。(2)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飞虫和米粒寄寓自己对人生之短暂、人之渺小的感慨的名句是:,。(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景表达内心悲伤的诗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写出了秋天的凄清。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早晨出门的时候,我见炊烟次第从家家户户的屋顶上破土而出,一路向着白云长上去。一根,两根,三根……紧接着全都长出来了,它们一会儿整整齐齐地倒向东边,一会儿不约而同地弯向西边,一会儿直直地向上方飘去。袅袅娜娜,水草一样荡漾在天空的海底。这是村庄最生动的时刻。炊烟是村庄的呼吸。只要炊烟在,房屋这棵庄稼就永远不会枯萎。(

)屋里的粮食、蔬菜、种子、锅碗瓢盆,镰刀锄头,枷担犁铧,屋外的猪圈牛舍,柴垛草蓬,猪牛羊,鸡鸭鹅……再穷再苦,都会守着炊烟,把烟熏火燎的日子过下去,过出一幅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景象来。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人间烟火的呵护,使得房屋在雨打风吹中要管几十年几百年。B.人间烟火的呵护,使得雨打风吹中的房屋要管几十年几百年。C.雨打风吹中的房屋在人间烟火的呵护下,要管几十年几百年。D.在人间烟火的呵护下,房屋在雨打风吹中要管几十年几百年。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C.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D.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20.从“乡路”“胡同”“小河”中任选一个作为表现对象,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主旨明确,语意完整,句式与原句基本一致。(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启程,奔赴月球背面,在嫦娥三号的基础上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档案资料。月球,作为地球的唯一卫星,它始终是相对固定的一面面向地球,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对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充满好奇,但是由于技术等诸多因素,

。那么,这次嫦娥四号到月球背面,就有可能获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在月球正面发现的珍贵数据。受月球本身的阻隔,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探测器是无法与地球保持通信的。同时,月球正面有许多宽阔的平原,尽管有许多陨石坑,但坑底相对平整。相较而言,

,不仅陨石坑更多,地势也更加陡峭。为了安全着陆,嫦娥四号采取的是近乎垂直的降落方式。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

分)请分别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用疑问句式表达。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邓亚萍曾在《心力》一书中写道,“中国乒乓球队挑选队员参加国际比赛的时候的基本公式:实力=技力x心力“技力”指的是技战水平,包括力量、速度、反应等;“心力”指的是心理素质,包括抗压能力、发挥的稳定性、自信心等。其实,无论是比赛还是人生,要想取胜,靠的都是真正的实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梅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高三语文组;审核人:高三语文组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春秋笔法,从名字本身推敲,我们很容易看出,“春秋”二字的来源,正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一部具有历史性质的史书《春秋》。《春秋》这本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的远古时期,春、秋两个季节是各国的诸侯前往京都行礼朝会的时节。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了一年的轮回,因为一年必须经过春、秋两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国家一年或者几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春秋”两字便成了史书的一个专有的代名词。根据史料我们能够考证,《春秋》这本书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就已经失传,而现在比较流行的各种版本,大部分是由《左传》《毅梁传》这三部史书拼接融合而成的。孔子是曲笔隐讳手法的首创者和秉笔直书手法的继承者,《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之高,已是定论,但是从内容和写作手法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中隐隐约约藏着明显的批评倾向,所以孔子在记叙历史时所运用的这种暗含褒贬的写作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统治之后,在思想上采取“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文化高压政策,从而使儒家的典籍几乎被焚烧殆尽,儒家的思想几乎消亡。然而秦王朝的短命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再度发展的机会,汉朝在建立初期,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虽未被国家立为正统思想,但是汉王朝也未对其采取打压的政策,从而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十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必然也带动着春秋笔法这一历史叙述手法的新生与发展。“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的运用比比皆是。《晋语》中记载:“蒸于武公,公称疾不与,使奚齐莅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能称得上大事的大概就只有两件事——一件是祭祀,另外一件便是战争。然而对于祭祀武公这样的国家大事,晋献公身为国王,却不亲自主持,而是让一位普通的公子奚齐代替他本人出席,这完全是无视太子储君的存在,很明显,晋献公是喜欢奚齐而讨厌太子申生,我们从这样的国家大事的安排上,完全可以看出来晋献公想要换掉申生的太子之位,而让奚齐来继承,只不过没有直接说明罢了。从古到今,凡是王朝的王位更替,废嫡立庶便是取乱之道,所以晋献公的做法为以后的悲剧下场留下了伏笔,语言只是一两句话,但是所要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也就是春秋笔法“微而显”这一原则的高明之处,从而达到既让恶行得以彰显,又对他们的恶行予以隐隐约约地讽刺。这里详细写了太子申生的行为,步步符合礼法,敬君而且孝父,然而晋献公却要废黜贤明的申生,改立奚齐,这便鲜明地反衬出晋献公的恶行,褒贬善恶不言而喻。春秋笔法在帝王谥号中也有所体现。古代君王在去世之后,后世一般会为其拟定一个谥号,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唐玄宗等,其实谥号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定的,一个字可以说是对其一生功过的定论,一个字而定其一生,这也正是春秋笔法的体现。而且,谥号也可以对后世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规劝后世君主以前人为鉴,规范自身。所以古代对谥号的定立也有了一套章法:“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圣善闻周曰宣;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希纲治纪曰平;辟土服远曰桓;温柔好乐曰康;希义行刚曰景。”(摘编自张谦《论春秋笔法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材料二:为恰切地显示自己的“微意”,司马迁有时会把不同的人放在一段之中,而对比之意蕴含其中。如萧何与韩信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特殊关系,曹参则是因与韩信一起才能建立诸多战功。司马迁在评论萧何、曹参之时,看似自然地提到韩信,其实暗合对比,让人看到战功赫赫者与文职刀笔吏、功高震主者与战绩平平者得到的不同待遇,以生者的绚烂来显示死者的冤屈与黯淡。这样,司马迁对萧何、曹参的定位与评价、对韩信等遭杀戮的情感倾向、对刘邦处置功臣的看法都蕴涵在这对比的笔墨之中,使文章含意深远,达到“微而显”的艺术效果。司马迁还常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例子很多,如《伯夷列传》后的“太史公曰”则有一系列的反问,司马迁对天道不公的诘问似乎隐含着一层相对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叙述要有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也许这才是他所说的发愤著书的真义所在。司马迁对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和同时代人物是有自己的爱憎好恶的,《李将军列传》中则体现了司马迁对李将军这一历史人物的偏爱,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的叙述中离开了一般意义上的实录,转而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史记》一出,李广遂成千古悲剧英雄。后人也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语道破李广的人品。同时也暗含着对李广命运不佳的扼腕之叹。其实,只要细读了《李将军列传》中的史料部分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虽然李广骁勇善战,但就其一生而言,基本上没有打过多少重要的胜仗。《史记》采用了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曲笔叙述李广的故事,突出了他一生事迹中的传奇和善良色彩,如死里逃生、临危不惧、箭能穿石、宽厚待人等,却有意无意地使读者忽略了李广的另一面,那就是他的大多数传奇故事都是发生在失败的背景下的。他的治军不严、冒险轻敌以致“将兵数困辱”等问题被淡化了。结果给读者的印象是,李广不得封侯不是由于他不善将兵、没有重大战功,而成了历史的不公平。(摘编自金英娥《<史记>对春秋笔法的继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秋”是一年必经的两个季节,代表着一年的轮回,因此孔子用“春秋”二字命名史书。B.与《公羊传》《毂保传》相比较,《左传》运用“春秋笔法”更为成熟,对孔子的影响更大。C.谥号可以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并且蕴含了后世对该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D.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在书中表现出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秋》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既有秉笔直书手法的传承,又有曲笔隐讳手法的运用。B.从秦王朝建立到汉朝初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春秋笔法”同样也未得到发展。C.《晋语》中关于祭祀武公的记载,通过短短数语,就可以体现出晋献公的行为是取乱之道。D.司马迁叙写《史记》,有时会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对读者认识历史会造成一定的偏差。3.下列选项都是对李广的评价,其中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B.《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C.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D.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司马迁是如何在史书中做到显“微意”的。(4分)5.“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运用较多,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魏惠王问孟子有关周武王讨伐商纣的事情,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的回答中,“诛”“弑”二字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C2.B3.A4.①以多种修辞手法来传达“微意”。如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②通过材料的取舍来彰显“微意”,司马迁会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5.在孟子的回答中,“诛”是指因为正义而诛杀有罪之人,“弑”则指下级杀上级。孟子认为周武王诛杀纣王这一行为,并不是弑君之举。而是出于正义所为,孟子对“诛”与“弑”的不同认识,暗含了其对武王伐纣的情感态度。既体现了对周武王伐纣的认可与赞许,又表现出对纣王的厌恶与不满,孟子的回答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春、秋’是一年必经的两个季节,代表着一年的轮回,因此孔子用‘春秋’二字命名史书”错。原因不全面,不只是这一个原因。材料一第一段“在中国的远古时期,春、秋两个季节是各国的诸侯前往京都行礼朝会的时节。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了一年的轮回,因为一年必须经过春、秋两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国家一年或者几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春秋’两字便成了史书的一个专有的代名词”。B.“与《公羊传》《毂保传》相比较,《左传》运用‘春秋笔法’更为成熟,对孔子的影响更大”错,属于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根据史料我们能够考证,《春秋》这本书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就已经失传,而现在比较流行的各种版本,大部分是由《左传》《毅梁传》这三部史书拼接融合而成的”,并未有《左传》运用“春秋笔法”更为成熟的相关内容。D.“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在书中表现出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错,表述绝对化。材料二第二段“司马迁还常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司马迁对天道不公的诘问似乎隐含着一层相对的意思,就是自己的叙述要有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也许这才是他所说的发愤著书的真义所在”,据此看出是一种推断。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春秋笔法’同样也未得到发展”错,材料一第三段“然而秦王朝的短命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再度发展的机会,……从而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十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必然也带动着春秋笔法这一历史叙述手法的新生与发展”,意思是儒家思想在汉初是有发展的,而儒家思想的发展必然也带动着春秋笔法这一历史叙述原则的新生与发展。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意思是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形容老来难以得志,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A.“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慨叹李广生不逢时,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所表达的意思相同。B.“其身正,不令而行”,表现出李广为人端正,具有高尚的品格。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不同。C.“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说的是李广受士兵爱戴,士兵愿与之同生死。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不同。D.“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表现出李广的骁勇善战。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不同。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二第一段“为恰切地显示自己的‘微意’,司马迁有时会把不同的人放在一段之中,而对比之意蕴含其中。如萧何与韩信……这样,司马迁对萧何、曹参的定位与评价、对韩信等遭杀戮的情感倾向、对刘邦处置功臣的看法都蕴涵在这对比的笔墨之中,使文章含意深远,达到‘微而显’的艺术效果”,第二段“司马迁还常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例子很多,如《伯夷列传》后的‘太史公曰’则有一系列的反问”。据此分析出,以多种修辞手法来传达“微意”。如运用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达到“微而显”的表达效果。②材料二第三段“司马迁对自己笔下的历史人物和同时代人物是有自己的爱憎好恶的,《李将军列传》中则体现了司马迁对李将军这一历史人物的偏爱,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的叙述中离开了一般意义上的实录,转而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据此分析出,通过材料的取舍来彰显“微意”,司马迁会从自己的情感态度出发,对历史事件进行选择,剪裁和组织。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诛”“弑”二字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中“春秋笔法”的含义,材料一第二段“写作思路中隐隐约约藏着明显的批评倾向,所以孔子在记叙历史时所运用的这种暗含褒贬的写作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然后运用这个观点分析题干中孟子的话。题干指明着重点是“诛”“弑”二字,应围绕这两个字展开分析。在孟子的回答中,“诛”是指因为正义而诛杀有罪之人,“弑”则指下级杀上级。孟子认为周武王诛杀纣王这一行为,并不是弑君之举。而是出于正义所为,孟子对“诛”与“弑”的不同认识,暗含了其对武王伐纣的情感态度。既体现了对周武王伐纣的认可与赞许,又表现出对纣王的厌恶与不满,所以孟子的回答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把栏杆拍遍梁衡楚霸王自杀(节选)①郭沫若岸上的汉兵们看见项王死了,都争先恐后地去抢项王的头首。他们自相践踏地又踏死了几十个人,最后把二十六架黑盔甲的尸首分得五零四碎。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各自回头跑;想去争夺那一片肢体的人便簇拥着一团跑去。转瞬之间几百人分成了几十个小团,通通跑干净了。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亭长仍然在摇着船,但不是摇过江去,而是摇回了岸来,钟离昧②发生了惊异。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并坐着,表明了自己的来历。“钟离昧将军,我现在对你说出真话罢。”亭长镇静地说着,“我自己并不是什么亭长,我只是这儿的一位读书人。我今天来本是没有怀好意的……”钟离昧愈见惊愕了,把剑按着。“但你也不要误会,”亭长忙慰解着,“我也不是汉王的奸细。你要晓得,现今的老百姓对于项王,哪一位还怀有好意呢?是他自己把民心失掉了……项王就是因为成功得暴速,他自己生了一个幻觉,他自己以为是他一个人的拔山盖世的力气,把秦人歼灭了的。秦人的暴政颠覆了之后,他的行动就完全不同了……所以这两年来我们老百姓对他,就和从前对于秦始皇是一样的!我们虽不是汉王的奸细,也可以说都是汉王的奸细。我对你说出真话罢,我今天来,本是想把他诱到江心去,再把船弄翻,然后和他两人同归于尽。我也是抱着死了的心来的呢,我现在这样说出真话,你就要杀我,我也是不怕的。”自充亭长的人说到这儿停了好一会儿,等待着钟离昧的处决。但钟离昧把头垂下了。“不过呢,”他又接着说起来,“据我今天的经验,我看项王依然是一个好人。我后来也把对他的态度改变了,真的想把他送到江东去。不料他却起了那样的短见。他的短处在于太年轻,而且——恕我不客气罢——是有点‘不学无术’……我看他的才器最好是做一员大将,他不该生出了野心要来做天下的统治者。以后他所闹出的乱子,说来有点伤心,实在伤了我们中国的不少元气……人民的死亡在百年之内或许还可以复原,但学术上的损失,就算再隔一千年怕也不能复原罢。秦始皇烧的书是天下的私书,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你是晓得的,你想,那里面是烧了多少的史书呢?”……说话者又沉默了好一会儿,钟离昧也沉默着,把头深深地垂着。“钟离昧将军,但今天的项王对于你和这马的态度,我真是受了感动啦。一个人临到生死关头,能够顾朋友而不顾自己实在是很少的。我们听说汉王刘邦在逃难的时候,连他自己的儿女都要推下车去。项王在这些地方却比刘邦更有仁者之心了。他这种心肠假使能够推广,他是决不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的。但他始终不悟,他偏以为是天老爷要亡他,哪晓得是他自己做错了,怎么怪得天呢?只顾自己的权势,不管老百姓死活的人,是走着自杀的路。项王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啦。”钟离昧这时候撑着自己的腰杆,好不容易跪下去了。“项王!项王!”钟离昧向着天,流着眼泪叫着,“是我们误了你,是我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误了你。我们误了天下的人,我们误了中国。中国的元气在千百年后都不能复原,这不是天大的罪恶吗?我们是比秦始皇还要该死。项王,请你等着我。”他用力把腰间的宝剑拔出了鞘来,但是亭长却把他的手挽着了。“钟离昧将军,你不要也寻短见。”亭长劝着他,“一个人最怕是不觉悟,觉悟了是有办法补救的。你是武人,我是文人,但我们做人的标准却只有一个。我们妥抛弃了自己去利益他人,利益了他人也就成全了自己。你现在要自杀,已经做到了抛弃自己,但于人是没有益处的。我们随时抱着必死的心去做着利人救世的事,不是很好的做人的路吗?……我的家离这儿不远,我之所以把船摇了回来,是想把你引到我家里去养伤,养好之后好让你再去尽你做人的责任。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有着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你听我说罢,项王最后的不觉悟,我看,也就在这一点。他晓得不怕死,而且晓得利用死,但他把死利用来只是把自己装饰成一个英雄,他始终都是为的他那个‘自己’……我看你不要再蹈他的覆辙罢……”钟离昧被“亭长”挽着的手早已失去了抗拒的力气,但头依然深深地垂着。“亭长”这时候把他的手中的剑取了来,替他插进了鞘里,接着又说:“我们回去罢,汉兵已经走得很远了。”他说着便离开了钟离昧,先把马拉上了岸去。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刻气,被扶上了马背。……一个无名无姓的读书人领着一位骑在马上的受了伤的战士,替他荷着长矛,拿着盾牌,从血泊的死尸中踏过,登上了他们做人的路上去了。太阳还未晌午,除刚才的战地有尸骸狼藉之外,岸上的景色和战前无殊,白色的积雪依然含着矜骄的意气在反抗着愈加温暖的阳光。(有删改)【注】①小说写于1936年作者游历日本期间,当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日。②钟离昧(mèi):秦末西楚将领,项羽的“骨鲠之臣”之一。1.(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亭长本来是一个读书人,他之所以冒充亭长,其实是打算将项王诱骗上船,在江心与项王同归于尽。B.亭长认为,与秦始皇焚烧天下的私书相比,项王烧的还有秦人存下的公书,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C.关于项王的失败,亭长认为是项王自身的原因,但钟离昧却认为是他们这些不学无术的武人造成的。D.钟离昧最终在亭长的劝说下醒悟了过来,荷着长矛,拿着盾牌,带着亭长登上了济人救世的道路。2.(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为生动地描写了汉兵的贪婪之态。B.得知亭长的真实身份,钟离昧“把剑按着”,这一行为既符合他武人的身份,又暗示他对亭长产生了警惕之心。C.亭长将项羽和刘邦二人进行对比,突出了项羽的“仁者之心”,引出下文他对项羽没有推广“仁心”而失败的惋惜。D.小说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立体可感,如刻画钟离昧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3.(4分)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6分)历史小说依据历史史实,通过想象或虚构来表达现实意义,请结合本篇小说具体分析这一特征。【答案】9.D10.A11.①与开头“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的描写前后呼应,使小说结构更加完整;②具有象征意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必将取得胜利的希望之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③以环境描写结束全篇,情景交融,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回味的空间。12.①历史史实:项羽、亭长、钟离昧等人物形象,以及项羽兵败自刎、火烧阿房宫等事件均有据可考,是历史史实;②想象或虚构:亭长的身份、亭长与钟离昧的对话、亭长与钟离昧登上了他们做人的路上去了的情节,均是作者的想象和虚构;③现实意义:小说通过亭长与钟离昧的对话,表达了“人人抛弃自己去利益他人”的理想追求,表达了对“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否定,发出了全国人民联合起来抵抗侵略者的号召。【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荷着长矛,拿着盾牌,带着亭长登上了济人救世的道路”错误。从原文“回头钟离昧也被背上了岸,费了莫大的力刻气,被扶上了马背”可知,是亭长带着钟离昧离开;从原文“一个无名无姓的读书人领着一位骑在马上的受了伤的战士,替他荷着长矛,拿着盾牌”可知,是亭长荷着长矛,拿着盾牌。故选D。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运用夸张的手法”错误。“抢着了一片肢体的就像抢得了一片残骨的饿狗一样”,将“汉兵”比喻成“饿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阅读效果等角度考虑。(1)小说结尾处“尸骸狼藉”和“白色的积雪”与小说开头“岸上的泥雪中狼藉着一片的剑和戟、人和马的死尸”遥相呼应,使情节结构更完整。(2)小说结尾处“白色的积雪依然含着矜骄的意气在反抗着愈加温暖的阳光”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反抗着”赋予白雪人的特点。结合小说创作背景“当时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消极抗日”可知,此处环境描写富有象征意义,暗含了作者对战争必将胜利的希冀和信心。(3)小说没有点明人物结局,也没有明确写作目的,而是以环境描写收尾,含蓄蕴藉,发人深思。1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项羽”“亭长”“钟离昧”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小说中项羽拒绝渡江,自刎乌江,以及火烧秦宫都在史料中出现,可以说是历史事实。如原文“楚霸王却把秦人存下的公书也一把火焚了。秦宫三月火不灭”等内容。小说中亭长是一个读书人,并想趁载项羽渡江将其杀害,以及亭长劝导钟离昧,带他登上做人的路都是作者想象和虚构出来的。如原文“亭长把船摇拢了岸,他到船尾去和钟离昧并坐着,表明了自己的来历”等内容。通过亭长劝导钟离昧“现今,天下的人还在水火里面,北方的匈奴尤其在跳梁,我们现在正是需要有着不怕死的精神而以济人救世为怀的武人的。你的责任还很重大,不应该做这样无责任的事”和创作背景“国民党消极抗日”暗合,作者用小说来号召,希望改变现实,希望人民能够共同抵抗外敌。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节选自曾巩《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材料二代宗崩,真卿为礼仪使。卢杞专权,忌之。会李希烈陷汝州,杞乃奏曰:“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上从之。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将丛绕谩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希烈大宴逆党,召真卿坐,使观倡优斥黩朝政为戏,真卿怒曰:“相公,人臣也,奈何使此曹如是乎?”拂衣而起。时朱滔、王武俊等在坐,目真卿谓希烈曰:“闻太师名德久矣,相公欲建大号,而太师至,非天命正位?欲求宰相,孰先太师乎?”真卿正色叱之曰:“是何宰相耶!君等闻颜杲卿无?是吾兄也。禄山反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吾今生向八十,官至太师,守吾兄之节,死而后已,岂受汝辈诱胁耶!”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又遣其将辛景臻、安华至真卿所,积柴庭中,沃之以油,且传逆词曰:“不能屈节,当自烧。”真卿乃投身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先曰:“有敕”。真卿拜,奴曰:“宜赐卿死。”真卿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真卿骂曰:“乃逆贼耳,何敕耶!”遂缢杀之,年七十七。(节选自《旧唐书·颜真卿传》)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须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禄A山B反C首D举E义F兵G及H被I害J诟K骂L不M绝N于O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父兄,指的是从父家的兄长,即堂兄。从父,指的是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B.伐,与成语“矜功伐能”及《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一句的“伐”含义均相同。C.坎,指的是低洼的地方,就是坑。与《苏武传》中“凿地为坎”的“坎”意思相同。D.无状,可以指没有功绩,也可指行为失检。在文中是颜真卿对朝廷的自谦自责之辞。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安禄山造反,颜真卿早有准备,并联合颜杲卿牵制了安禄山的进攻力量,为大唐中兴做出了重大贡献。B.卢杞建议皇上派颜真卿去招安李希烈,其实是出于对颜真卿的忌恨,想借刀杀人,利用李希烈除掉颜真卿。C.从表达方式上看,材料一夹叙夹议,材料二重在叙事,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D.颜真卿通过阉奴的回答,断定他的真实身份是叛贼,所谓“皇命”也是无中生有,朝廷并没有想要赐死自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颜真卿四方所信,使谕之,可不劳师旅。(2)希烈遽以身翼蔽之,麾众令退,馆真卿而礼之。14.颜真卿之“烈”有哪些表现?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3分)参考答案:10、CGJ句意:安禄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杀害的时候,口里不停地骂贼。“禄山反”,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首举义兵”“及被害”“诟骂不绝于口”三句都省略了主语“颜杲卿”,句意完整,各自单独成句。11.BB.“含义均相同”错误,文中“伐”为攻打之意;“矜功伐能”和“平伐其功”的“伐”为夸耀的意思。句意: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绩。C.句意:在庭院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在地上挖一个坑。12.C“两则材料均彰显了颜真卿的远见卓识及对国家的忠诚”错误,材料二主要表现颜真卿的刚烈及对国家的忠诚,没有表现其远见卓识。13.(1)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去告谕李希烈,可以不劳烦军队(动用武力)。(2)李希烈急忙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礼貌地对待他。14.①与反贼安禄山英勇斗争。②面对李希烈(阉奴与景臻)等人的威逼,他大义凛然,蹈死不顾。③李希烈使其观看艺人亵渎朝廷政事取乐,他怒斥希烈,捍卫朝廷的尊严。参考译文:材料一: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凭小小的平原郡,削弱了敌军的锋芒。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首先发起的。材料二:唐代宗去世,颜真卿任礼仪使。卢杞独揽大权,忌恨他,正赶上李希烈叛变攻占汝州,卢杞就提议说:“颜真卿是全国信服的人,派他招降他们,可以不动用军队。”皇上同意了。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想宣讲诏书旨意,李希烈的干儿子一千多人抽出刀抢着上前逼迫他,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往他的身上挥刀比划,颜真卿毫不畏惧。李希烈急忙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他,挥手命令众人退下,将颜真卿安置在馆舍,礼貌地对待他。李希烈大摆宴席犒劳他的爪牙,请颜真卿赴宴,让他看艺人指责、亵渎朝廷政事取乐,颜真卿发怒说:“大人是臣下,怎么让这些人做这种事呢?”整理衣裳起身离席。当时叛变唐朝的朱滔、王武俊等人也在酒宴就座,他们看着颜真卿对李希烈说:“我们久闻太师大名和仁德,大人想称帝,太师就来了,岂非上天封为正统?如想任命宰相,谁能比得上太师?”颜真卿态度严肃地驳斥他们说:“这是什么宰相!诸位听说颜杲卿没有?他是我哥哥。安禄山反叛,他首先起兵反抗,被杀害的时候,口里不停地骂贼。我现年龄将近八十,官做到太师,到死我都要保持我哥哥的气节,怎会接受你们的威胁利诱呢!”李希烈于是拘禁了颜真卿,派十名兵士看守,在庭院挖了一丈见方的坑,扬言“活埋颜真卿”,颜真卿神情坦然不在乎。李希烈派他的将领辛景臻、安华到颜真卿住处,在庭院中堆柴,浇上油,就传达命令说:“不愿投降,就自己烧死。”颜真卿就往火里跳,辛景臻等急忙拦住他。兴元元年(784)八月三日,就派宦官和辛景臻等人杀颜真卿,他们先通报说:“有圣旨。”颜真卿跪拜,宦官说:“应该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无礼,罪该处死,但不知使臣哪天从长安来的?”宦官说:“从大梁来的。”颜真卿骂道:“那是叛贼,称什么圣旨!”他们就把他勒死了,享年七十七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5-16题。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李白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注]琪树:仙境中的玉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赠诗胡公直接表达求取白鹇之意,“双白璧”极言白鹇价值之高,也表明诗人心意之殷切。B.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开头四句均有“白”字,却不显啰嗦,且富有独特的美感。C.“玩之坐碧山”为虚写,诗人想象自己在青山中与白鹇融洽无间地玩耍,意在以此打动胡公。D.最后两句与开头呼应,诗人再次恳求胡公割爱相赠,最好把白鹇装在笼子里,让仆人带回来。16.古代文人有寄情于物的传统。诗中对白鹇的描写寄寓着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5.D(理解有误,野人非仆人,诗人欲隐居山野之意)16.(1)描写白鹇洁白无瑕,寓意诗人崇尚高洁的品性。(2)描写白鹇偏爱玉潭仙境,寓意诗人渴望摆脱尘世束缚。(3)描写白鹇在月下花间留连,寓意诗人向往从容、诗意的生活。(言之成理,酌情给分)附:诗歌译文及注释:我想用一双珍贵的白璧,买你的这对白鹇。这白鹇毛白如锦,雪白的颜色令人自愧无容。白鹇在玉潭里照影,在瑶草玉树间刷毛。夜晚在寒月下静栖,早上在落花间闲步。我很希望得到这对白鹇,在碧山绿水间赏玩它们。胡公你如果能相赠,我就在这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注释胡公:名晖,黄山山民,家住碧山。白鹇:一种珍贵的禽鸟,形若山鸡,羽毛洁白。玉潭:潭水晶莹,澄碧如玉。辍:取出。辍赠:取物相赠。寄:交托。野人:山野之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白部分。(6分)(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刻画行人攀登蜀道动作小心、神情惶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飞虫和米粒寄寓自己对人生之短暂、人之渺小的感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古以来,秋天一直是文人墨客常常吟味不已的季节。借助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