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高一生物(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选择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有关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B.孟德尔假说的内容之一是“遗传因子在体细胞染色体上成对存在”C.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可以避免人工杂交实验过程中外来花粉的干扰D.根据F1测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能直接推测出F1产生配子种类及数量【答案】A【分析】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因为F1只有一种表型,F2出现了性状分离,说明控制不同表型的遗传因子是可以相互分离的,因此该实验结果能否定融合遗传,A正确;B、孟德尔研究遗传定律时,配子形成过程和受精作用过程还没有研究出来,也没有染色体这一概念,B错误;C、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在杂交过程需要进行人工授粉及套袋处理,才能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C错误;D、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接近1:1,能直接推测出F1产生配子种类,但是不能推测数量,D错误。故选A。2、在甲、乙两个桶内放有标记A和a的小球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两个小桶代表的是雌雄生殖器官B.甲、乙两个小桶中A或a小球数量必须相等C.从甲、乙两桶中每次取出来的球必须放回去D.此实验需要多次重复进行,预期组合结果为Aa∶Aa∶aa=1∶2∶1【答案】B【分析】1、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而且基因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2、本实验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详解】A、甲、乙两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A正确;B、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每个桶内的A和a两种小球的数量必须相等,两个桶内的小球数量不一定相等,B错误;C、抓取完一次后,将该小球放回小桶内与其他剩余小球摇匀后继续实验,这样保证每次抓取其中某一种颜色小球的概率为50%,C正确;D、此实验需要重复多次进行,根据分离定律可知,预期得到的结果为AA∶Aa∶aa=1∶2∶1,D正确。故选B。3、果蝇的腹部长刚毛和腹部短刚毛是由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控制的相对性状,此外A(a)还控制果蝇胸部刚毛的有无。一对腹部长刚毛的雌雄果蝇交配,后代中腹部长刚毛:腹部短刚毛=3:1.后代腹部长刚毛个体中胸部无刚毛:胸部有刚毛=1:2.后代腹部短刚毛个体胸部均有刚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亲代雌雄果蝇的基因型都为AaB.后代腹部长刚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和AaC.根据上述杂交结果推测,基因型为AA的个体胸部有刚毛D.根据上述杂交结果推测,亲代雌雄果蝇的胸部均有刚毛【答案】C【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一对腹部长刚毛的雌雄果蝇交配,后代中腹部长刚毛:腹部短刚毛=3:1,说明腹部长刚毛应为杂合子Aa,A正确;B、亲代Aa杂交,子代AA∶Aa∶aa=1∶2∶1,腹部长刚毛:腹部短刚毛=3:1,且亲代是腹部长刚毛Aa,据此推测腹部长刚毛是显性性状A-,即后代腹部长刚毛个体的基因型为AA和Aa,B正确;C、后代腹部长刚毛个体(基因型为AA和Aa)中胸部无刚毛:胸部有刚毛=1:2,说明基因纯合AA时,果蝇的胸部无刚毛,A基因杂合Aa时,果蝇的胸部有刚毛,C错误;D、根据上述杂交结果推测,亲代雌雄果蝇都是杂合子Aa,表现为胸部有刚毛,D正确。故选C。4、某植物的叶形宽叶和窄叶是一对相对性状。两窄叶植株杂交,无论正交、反交,F1中总是1/4宽叶,3/4窄叶。窄叶的F1植株自交,F2全为窄叶;宽叶的F1植株自交,F2表现为宽叶1809株,窄叶1404株。下列哪项假设能解释该遗传现象(
)A.控制该性状的为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窄叶为隐性性状B.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控制该性状的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有两种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宽叶D.控制该性状的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有一种显性基因时就表现为宽叶【答案】C【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详解】宽叶的F1植株自交,F2表现为宽叶1809株,窄叶1404株,F2的宽叶:窄叶=9:7,是9:3:3:1的变式,由此判断控制该性状的为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该性状的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且有两种显性基因时才表现为红花(A_B_),其余表现为白花(A_bb+aaB_+aabb),C正确,ABD错误。故选C。5、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的某个性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及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细胞有两个四分体,共含有8个姐妹染色单体B.丙图所示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其分裂方式有关C.丁图所示细胞可形成的两个精细胞基因型为AB和aBD.乙图所示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且含有2个b基因【答案】B【分析】分析题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可知:甲为有丝分裂前期,乙为有丝分裂后期,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详解】A、甲含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散乱分布,为有丝分裂前期,无同源染色体联会行为,故无四分体,A错误;B、丙图所示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与其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关,B正确;C、根据丙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知,该生物为雌性,图为某哺乳动物的某个性母细胞在不同分裂时期的染色体及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示意图,根据丙中染色体组合可知,丁为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子细胞为极体和卵细胞,C错误;D、乙分向两极的染色体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为有丝分裂后期,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故选B。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每种生物(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IIB.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C.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D.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的多样性及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同一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答案】A【分析】1、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受精作用的结果:(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详解】A、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且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A错误;B、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B正确;C、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C正确;D、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是多种多样的,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因此,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呈现多样性,D正确。故选A。7、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究历程、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和遗传密码的破译都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进行豌豆测交实验的结果与理论推导值一致B.摩尔根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运用演绎推理预测第一代均为¹⁵N/¹⁴N-DNAD.科学家通过推测与实验得知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答案】B【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测交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证明了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解释是正确的,A正确;B、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错误;C、梅塞尔森和斯塔尔用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演绎推理预测第一代均为¹⁵N/¹⁴N-DNA,证明了DNA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C正确;D、科学家通过一步步的推测与实验,最终破解了遗传密码,得知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D正确。故选B。8、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现有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性均为芦花鸡,雌性均为非芦花鸡,再让F1中的雌雄鸡交配得到F2。据此推测错误的是()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B.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F2中雌鸡的表现型有两种C.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产生的F3中芦花鸡占1/4D.自然环境下雌鸡中非芦花鸡的比例要比雄鸡中的相应比例大【答案】C【分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B、分析题文: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的均为芦花,雌的均为非芦花,表现出母本与雄性后代相同,父本与雌性后代相同,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不在W染色体上而在Z染色体上,A正确;B、设相关基因是A/a,一只纯种雌性芦花鸡与一只纯种雄性非芦花鸡交配多次,F1中雄性均为芦花鸡,雌性均为非芦花鸡,可推知母本芦花鸡是ZAW,父本非芦花鸡是ZaZa,F1的基因型为ZAZa(芦花♂)、ZaW(非芦花♀),F1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F2,即ZAZa(芦花♂)×ZaW(非芦花♀)→1ZAZa(芦花♂):1ZAW(芦花♀):1ZaZa(非芦花♂):1ZaW(非芦花♀),F2中雌鸡的表现型有两种,B正确;C、F2雄鸡为ZaZa和ZAZa,雌鸡为ZAW和ZaW,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即ZAW与ZAZa杂交,即ZAZa(芦花♂)×ZAW(芦花♀)→1ZAZA(芦花♂):1ZAW(芦花♀):1ZAZa(芦花♂):1ZaW(非芦花♀),F3中芦花鸡占3/4,C错误;D、由于雌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雄鸡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而非芦花是隐性性状,雌性只要有一个隐性基因即可表现非芦花性状,而雄性要有2个隐性基因才能表现非芦花性状,故自然环境下雌鸡中非芦花鸡的比例要比雄鸡中的相应比例大,D正确。故选C。9、果蝇的棒眼基因(B)和正常眼基因(b)位于X染色体上,现有某基因型为XBXb的棒眼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s,实验小组让该棒眼雌果蝇和正常眼雄果蝇杂交,杂交后代F1的表型比例为雌性棒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正常眼=1:1:1,且偶然发现了一只成活的性染色体为XXY的棒眼果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致死基因s位于正常眼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上B.F1的雌性正常眼果蝇中可能携带s基因C.XXY果蝇出现的原因是母本同源染色体未分离D.XXY棒眼果蝇中同时含B、b和s基因【答案】D【分析】伴性遗传:在遗传过程中的子代部分性状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这种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方式就称为伴性遗传。【详解】A、科学家让该棒眼雌果蝇(XBXb)与正常眼雄性(XbY)交配,发现子代果蝇表现型为雌性棒眼:雌性正常眼:雄性正常眼=1:1:1,没有出现棒眼雄性(即棒眼雄性XBsY致死),故说明雌性亲本中致死基因s与B基因连锁,而另一条X染色体上b基因与S基因连锁,即致死基因s位于棒眼基因所在的X染色体上,A错误;B、根据推断,亲本的基因型为XBsXbS和XbSY,子代基因型为为XBsXbS(雌性棒眼)、XbSXbS(雌性正常眼)、XbSY(雄性正常眼),所以F1的雌性正常眼果蝇中不携带s基因,B错误;CD、亲本的基因型为XBsXbS和XbSY,且偶然发现了一只成活的性染色体为XXY的棒眼果蝇,其基因型为XBsXbSY,出现的原因可能是母本同源染色体XBs和XbS未分离,形成了XBsXbS的卵细胞与Y染色体的精子受精发育而来,或者是父本的同源染色体XbS和Y未分离,形成了XbSY的精子,与XBs的卵细胞受精发育而来,所以XXY棒眼果蝇中同时含B、b和s基因,C错误,D正确。故选D。10、某科研小组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活菌甲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B.加热致死菌乙中的某种物质能使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C.通过实验②,鼠2的血液中只能分离出活菌乙D.鼠5死亡的原因是死菌甲中的某种物质能使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答案】B【分析】由实验①可知,活菌甲不会导致小鼠死亡;由实验④可知,活菌乙会导致小鼠死亡;由实验②可知,加热致死菌乙可以将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从而导致小鼠死亡;由实验③可知,加热致死菌乙自身不会导致小鼠死亡;由实验⑤可知,活菌乙和死菌甲可以导致小鼠死亡。【详解】A、活菌甲、乙分别对应R型细菌和S型细菌,所以活菌甲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A错误;B、由于实验②是将活菌甲和加热致死菌乙混合后注射到鼠2体内,加热致死菌乙中的某种物质能使部分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热致死菌乙中的某种物质能使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B正确;C、实验②是将活菌甲和加热致死菌乙混合后注射到鼠2体内,加热致死菌乙中的某种物质能使部分活菌甲转化成活菌乙,因此鼠2的血液中能分离出活菌甲和乙,C错误;D、鼠5死亡的原因是活菌乙具有致死效应,D错误。故选B。11、下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示意图。假定在以下实验条件下,不考虑大肠杆菌的裂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属于空白对照试验,其中A组是实验组,B组是对照组B.A组和B组试管Ⅲ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均与搅拌是否充分密切相关C.若B组用15N代替35S标记大肠杆菌,则试管Ⅲ沉淀中的子代噬菌体全都含有15ND.若A组用15N代替35P标记大肠杆菌,则试管Ⅲ的上清中会出现很高的放射性【答案】D【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为实验材料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了研究,方法如下: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本实验属于对比试验,其中A组和B组均为实验组,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照得出结论,A错误;B、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释放出子代噬菌体,搅拌不充分,35S标记的噬菌体(即B组)及蛋白质外壳没有和大肠杆菌分离而随大肠杆菌到了沉淀物中,这样会造成沉淀物放射性偏高,而A组实验的结果是沉淀物中放射性偏高,则搅拌是否充分对本组实验结果影响不大,B错误;C、蛋白质和核酸中都含有15N,若B组用15N代替35S标记大肠杆菌,则亲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均带有15N,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后,噬菌体的DNA经多次半保留复制,试管III沉淀中的子代噬菌体不全含有15N,C错误;D、若A组用15N代替35P标记大肠杆菌,则亲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均带有15N,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后,则试管Ⅲ的上清液中15N较多,即试管Ⅲ的上清中会出现很高的放射性,D正确。故选D。12、下列有关“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实践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B.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每个脱氧核糖均与两个磷酸相连接C.若仅用订书钉将脱氧核糖、磷酸、碱基连为一体并构建一个含10个碱基对(A有2个)的DNA双链片段,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28个D.若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和T,用另一长度的塑料片代表G和C,则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粗细相同,具有恒定的直径【答案】A【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中,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排列在外侧,构成DNA的基本骨架,A正确;B、DNA分子中,每条链3′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B错误;C、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DNA片段含有10个碱基对,其中A=T=2个,则G=C=8个,A和T之间有2个氢键,C和G之间有3个氢键,则氢键数=2×2+8×3=28个;构建一个DNA的基本单位需要2个订书钉,构建一个含10对碱基的DNA双链片段,首先要构建20个基本单位,需要40个订书钉;将两个基本单位连在一起需要1个订书钉,连接10对碱基组成的DNA双链片段,需要将20个基本单位连成两条链,需要18个订书钉。故使用的订书钉个数为28+40+18=86个,C错误;D、因为A与T配对,G与C配对,嘌呤必定与嘧啶互补,若用一种长度的塑料片代表A和T,用另一长度的塑料片代表G和C,则搭建而成的DNA双螺旋的整条模型粗细不同,直径不同,D错误。故选A。13、下图为DNA复制时,复制起点处解旋形成的复制泡的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子链延伸方向。细菌通常只形成一个复制泡,而真核生物可形成多个复制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DNA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B.复制起点区域应富含A—T碱基对,以利于DNA复制启动时的解链C.DNA复制时两条子链的延伸方向都是从3'→5'D.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泡可从不同起点开始DNA复制,以加快DNA复制速率【答案】C【分析】1、DNA分子复制的过程:①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②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③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2个与亲代DNA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2、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详解】A、图中显示DNA分子复制时从复制起点向两侧延伸,说明DNA复制具有双向复制的特点,从而加快了复制速率,A正确;B、A-T碱基对之间形成2个氢键,G-C碱基对之间形成3个氢键,氢键越多越稳定,故复制起点富含A-T碱基对,所含氢键个数更少,便于解旋酶催化氢键断裂,B正确;C、子链的延伸方向是从5'→3'端延伸,且与模板链的关系是反向平行,C错误;D、复制泡是DNA复制时复制起点处解旋形成的,真核生物有多个复制泡可从不同起点开始DNA复制,以加快DNA复制速率,D正确。故选C。14、下列关于染色体、核酸和基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真核细胞的基因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B.蓝细菌和酵母菌的细胞都有两种核酸,但只有DNA是遗传物质C.遗传信息蕴藏在碱基排列顺序之中D.生物的基因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答案】D【分析】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染色体只分布在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每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详解】A、真核细胞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A正确;B、蓝细菌和酵母菌的细胞都有DNA和RNA两种核酸,细胞生物以DNA作为遗传物质,B正确;C、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蕴含的遗传信息也十分巨大,C正确;D、细胞生物和大部分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它们的基因都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其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RNA片段,D错误。故选D。15、甲、乙、丙表示细胞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表述不合理的是()A.正常人体细胞内不会进行4、6过程B.1、4、6、8过程均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C.正常人体内所有细胞均可进行1、2、3D.艾滋病毒可以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图丙所代表的过程【答案】C【分析】分析图示可知,1、8为转录过程,2、5、9为翻译过程,3、10为DNA分子复制,4、6为RNA复制,7为逆转录过程。【详解】A、正常人体细胞内不会进行4、6(RNA复制),A正确;B、1和8均为转录,4和6均为RNA复制,转录与RNA复制的产物均为RNA,均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B正确;C、高度分化的细胞如神经细胞不会分裂,无法进行DNA的复制,即3过程,同时人体中成熟红细胞既不能进行DNA复制,也无法进行转录,因此并非人体细胞内都可进行1、2、3,C错误;D、艾滋病毒是逆转录病毒,可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图丙(RNA逆转录、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的过程,D正确。故选C。16、如图所示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或⑥⑦都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但发生在不同细胞中B.基因1和基因2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只能决定一种性状D.⑦→⑥→⑤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①⑦是转录过程,②⑥是翻译过程,③是异常血红蛋白导致镰刀形细胞贫血症,④是正常血红蛋白形成正常红细胞,⑤是酶的催化作用。【详解】A、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①②或⑥⑦都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能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发生在不同细胞中,A正确;B、据图无法判断,基因1和基因2是否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因此无法判断它们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C、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有的性状由多个基因控制,C错误;D、⑦→⑥→⑤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控制代谢,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故选A。17、某品系小鼠的毛色受A基因控制,A基因的上游一段序列的甲基化程度影响A基因表达,甲基化程度越高,小鼠毛色越深。怀孕期间过量饮酒是导致后代出生缺陷和智力发育迟缓的重要因素,为验证“孕期过量饮酒可以通过改变表观遗传修饰(促进甲基化)影响后代表型”,研究人员利用该品系小鼠(毛色浅)设计了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不会直接改变碱基的排列顺序B.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会直接对转录过程产生影响C.预期实验结果是实验组子代小鼠的毛色深于对照组D.子代毛色变深的变化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答案】D【分析】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甲基化的基因不能与RNA聚合酶结合,导致无法进行转录产生mRNA,进而使翻译不能进行,最终无法合成相应的蛋白质,从而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详解】A、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不会直接改变碱基的排列顺序,但可能引起基因表达和表型的改变,A正确B、A基因的一段序列甲基化会导致RNA聚合酶无法正常结合,进而直接对转录过程产生影响,B正确;C、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孕期过量饮酒可以通过促进甲基化来引起性状的改变,且甲基化程度越高,小鼠毛色越深,据此推测,实验组子代小鼠的毛色深于对照组,C正确;D、子代毛色变深的变化属于表观遗传,其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D错误。故选D。18、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关于基因突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导致基因的结构、基因的数量和位置也发生了改变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基因突变如发生在配子中,可遗传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定不能遗传D.基因突变一定要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才可以发生【答案】B【分析】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替换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最初的原材料。【详解】A、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基因的数量和位置并没有发生改变,A错误;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可遗传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基因突变如发生在配子中,可通过有性生殖遗传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可通过无性生殖遗传给后代,C错误;D、基因突变不一定要有外界诱发因素的作用才可以发生,基因突变也会由于DNA复制偶尔发生错误引起,D错误。故选B。19、某精原细胞中m、n为一对同源染,其中m为正常染色体,A~E表示基因。该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发生的特殊过程如图所示,其中染色体桥在减数分裂I时随机断裂,后续的分裂过程正常进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形成该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n发生了倒位B.图示“染色体桥”中不存在染色体的同源区段C.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1/2D.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观察到染色体桥【答案】A【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图中m为正常染色体,则n发生了倒位。右图中发生了交叉互换且染色体片段缺失。【详解】A、与m染色体上的基因顺利对比可知,形成该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n发生了倒位,A正确;B、由图可知,图示“染色体桥”中存在染色体A片段的同源区段,B错误;C、由于下图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变异后,相连的片段随机断裂,因此该精原细胞产生含有正常染色体的配子比例为1/4,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3/4,C错误;D、图示发生的是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因此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桥,D错误。故选A。20、某些人的某编号染色体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而其它染色体均正常,这种现象称为“单亲二体”。三体细胞(染色体比正常体细胞多1条)在受精卵卵裂时,三条染色体中的一条随机丢失,可产生染色体数目正常的体细胞,这种现象称为“三体自救”。发育成某女子的受精卵为三体细胞,该细胞发生“三体自救”后,该女子成为“单亲二体”,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但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I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B.受精卵卵裂时发生“三体自救”,丢失的染色体不可能来自父方C.UPD的发生机制可以大大降低性三体不育人群的概率D.发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Y【答案】B【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倒位或易位等改变;(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指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添或缺失。一种是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一种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详解】A、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但两条X染色体的碱基序列差异很大,说明不是相同的染色体,则来自母亲的一对同源染色体,说明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A正确;B、该女子成为“单亲二体”,两条X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则说明受精卵卵裂时发生“三体自救”,来自父方的性染色体丢失,B错误;C、UPD单亲二体的发生机制可以通过“三体自救”大大降低性三体不育人群的概率,C正确;D、母亲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Ⅰ后期X染色体没有正常分离,产生的卵细胞性染色体为XX,父亲产生的精子性染色体为X或Y,故发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为XXX或XXY,D正确。21、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基因检测可以精确地诊断病因B.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比较低C.羊水检查可用于染色体分析和性别鉴定等D.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某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答案】B【分析】1、人类遗传病一般是指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3、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详解】A、基因检测可以精确地诊断病因,对于基因引起的遗传病可通过该方法进行检测,A正确;B、多基因遗传病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B错误;C、产前诊断包括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以及基因诊断等方法,如羊水检查可用于染色体分析和性别鉴定等,C正确;D、遗传病发病率的调查需要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对于遗传方式的调查应在患者家系中展开,D正确。故选B。22、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斯万特·帕博以表彰他对已灭绝人种的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的发现。现代进化生物学将物种以上分类群漫长的进化称为宏进化。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测定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及比较其与当代人类的遗传差异,推动了对人类祖先的分支、演化以及人类起源的探索和研究B.化石是研究宏进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证据C.可以通过个体水平的杂交实验来探究宏进化的机制和规律D.利用形态解剖学的办法可以通过对两个物种形态结构特征的比较来分析亲缘关系的远近【答案】C【分析】漫长的宏进化的研究,人们主要是依靠化石纪录、经典的形态解剖学方面的比较和DNA等生物大分子的比较来进行的。【详解】A、通过基因组测序可以推断人类进化过程,A正确;B、化石是研究进化的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证据,B正确;C、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错误;D、形态解剖学的办法可以对形态结构特征的比较来分析亲缘关系的远近,D正确。故选C。23、下图所示是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C.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后代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适应环境的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答案】D【分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是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综合作用。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自然选择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发展。【详解】A、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A正确;B、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B正确;C、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后代,C正确;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D错误;故选D。24、桦尺蛾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19世纪时,某工业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被熏成黑褐色。下表是某工业区桦尺蛾基因频率的相关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基因频率S5%95%s95%5%A.对桦尺蛾来说,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基因型B.桦尺蛾种群发生了进化,因为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C.决定桦尺蛾进化方向的是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D.自然界中某个种群虽然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答案】D【分析】最初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浅桦尺蛾(ss)与环境色彩一致,不易被鸟类所食。后来由于桦尺蛾栖息地变成黑褐色,利用黑色型个体生存,导致S基因频率升高,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种群中产生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得到积累,从而使种群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详解】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个体的表型,A错误;B、桦尺蛾种群发生了进化,是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C、决定桦尺蛾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D、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新物种的形成,进化不一定形成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D。25、马先蒿属包括多个物种,其花部形态具有多样性,花柱的长度有的不到1cm,有的超过12cm,无论是长花柱还是短花柱的马先蒿都由熊蜂传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长度的花柱是其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结果B.马先蒿属的不同物种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C.马先蒿花部形态多样性有利于熊蜂遗传多样性的形成D.熊峰和马先蒿的DNA序列存在差异,二者没有共同祖先【答案】D【分析】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详解】A、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马先蒿属不同长度的花柱是其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结果,A正确;B、由题意可知,马先蒿属包括多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马先蒿属的不同物种之间无法进行基因交流,B正确;C、由题意可知,无论是长花柱还是短花柱的马先蒿都由熊蜂传粉,所以马先蒿属花部形态的丰富变异促进了熊蜂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即共同进化,C正确;D、熊峰和马先蒿的DNA序列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不能说明二者不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0分。26、如图1表示某一动物(2N=4)个体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图2表示该动物在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3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4表示该生物体内一组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1)图4中甲、乙、丙属于有丝分裂的是,乙图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2)图1中a、b、c表示染色体的是(填字母),图1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3)图2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填数字序号)阶段;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作用,与细胞膜的结构特性有关。(4)图3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图3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5)图4中细胞处于图3中的DE段。图4中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图2中(填数字序号)阶段。图4中乙图所示的细胞中相应的数量关系对应图1中的。【答案】(1)甲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2)aⅢ和Ⅳ(3)③⑥受精具有一定的流动性(4)DNA复制着丝粒分裂(5)甲②Ⅱ【分析】1、分析图1:a是染色体、b是染色单体、c是DNA。Ⅰ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2、分析图2:A表示减数分裂,B表示受精作用,C表示有丝分裂。3、分析图3:AB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由1∶1变为1∶2;BC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2;CD段表示着丝粒分裂;DE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为1∶1。4、分析图4: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二次分裂中期。【详解】(1)图4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即乙、丙属于减数分裂,根据图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判断该动物属于雌性动物,乙图为初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一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2)图1中b的数量有时为0,为染色单体,存在染色单体时,染色体数为染色单体的一半,故a、b、c表示染色体的是a;图1的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图1的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及形成的子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图1的Ⅲ和Ⅳ对应的细胞内不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Ⅰ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3)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2中⑥(有丝分裂后期)和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阶段;B过程表示生物体内发生了受精作用,染色体数恢复为体细胞内的数量。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卵细胞的融合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4)图3中AB段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由1∶1变为1∶2,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CD段由于着丝粒分裂导致染色体和核DNA数之比由1∶2变为1∶1。(5)图3中的DE段没有姐妹染色单体,对应图4中的甲细胞。图4中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一半,含有染色单体,对应于图2中的②,图4中的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核DNA数是染色体数的二倍,且染色体数与体细胞相同,对应图1中的Ⅱ。27、对于遗传物质的探索,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其中三个先后进行的经典实验,运用不同的实验思路和方法,共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一科学认识。请回答下列问题。(1)格里菲斯和艾弗里均使用肺炎链球菌作实验材料,其常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有。(2)格里菲思提出“转化因子”的推断。支撑该推断的重要证据之一是其中一组实验成功将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并导致小鼠死亡。该组实验的处理方法是向小鼠体内注射。a、活的S型菌b、活的R型菌c、加热杀死的S型菌
d、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3)艾弗里等人证明DNA是“转化因子”。该实验运用(填“加法”或“减法”)原理控制自变量,发现只有用酶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后,提取物才会失去转化活性,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因传统观念“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阻碍,艾弗里等人的结论并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4)赫尔希和蔡斯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下图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过程简图,请据图回答问题。①不能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标记T2噬菌体的原因是。②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外壳所用的原料由提供。③图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填“吸附”或“游离”)状态的噬箘体与大肠杆菌分开。a、b两管中放射性分别主要分布在、中。④若保温培养的时间过长,对b管中放射性分布的影响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填“增强”或“降低”)。⑤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DNA中能找到放射性同位素有。【答案】(1)结构简单,增殖速度快,性状稳定易区分等(2)d(3)减法DNA(4)噬箘体只能寄生在大肠杆菌中生活,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繁殖大肠杆菌吸附上清液沉淀增强15N和32P【分析】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用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为实验材料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对生物的遗传物质进行了研究,方法如下: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1)格里菲斯和艾弗里均使用肺炎链球菌作为实验材料,因为它的结构简单,繁殖速度快,性状稳定易区分等。(2)格里菲思利用肺炎链球菌与小鼠进行实验,发现只有当注射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菌的混合物时,小鼠会死亡,由此提出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d正确。故选d。(3)依据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在每个实验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中特异性的除掉一种物质。发现只有用DNA酶处理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后,提取物才会失去转化活性,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4)①噬菌体侵染菌实验不能用含35S的培养基直接标记噬菌体的原因是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繁殖,不能在培养基独立繁殖。②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外壳所用的原料由大肠杆菌提供。③图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状态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a管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b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④若保温培养的时间过长,部分大肠杆菌裂解,释放了子代噬菌体,对b管中放射性分布的影响是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强。⑤子代噬菌体的DNA是以用15N、32P、35S共同标记噬菌体的DNA为模板,大肠杆菌中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的,脱氧核苷酸中含有元素C、H、O、N、P,故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能找到15N和32P。28、放射性心脏损伤是由电离辐射诱导的大量心肌细胞凋亡产生的心脏疾病。一项新的研究表明,circRNA可以通过miRNA调控P基因表达进而影响细胞凋亡,调控机制见图。miRNA是细胞内一种单链小分子RNA,可与mRNA靶向结合并使其降解。circRNA是细胞内一种闭合环状RNA,可靶向结合miRNA使其不能与mRNA结合,从而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
回答下列问题:(1)前体mRNA形成circRNA的过程中有键的断裂与形成。(2)miRNA通过影响过程,使P蛋白产量,凋亡细胞的数量。(3)circRNA和具有部分相同的碱基序列,在细胞质中与竞争性结合,使凋亡细胞的数量,起到治疗放射性心脏损伤的作用。【答案】(1)磷酸二酯(2)翻译减少增多(3)P基因mRNAmiRNA减少【分析】结合题意分析题图可知,miRNA能与mRNA结合,使其降解,降低mRNA的翻译水平。当miRNA与circRNA结合时,就不能与mRNA结合,从而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详解】(1)前体mRNA是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可被剪切成circRNA、mRNA等多种RNA,该过程中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和形成。(2)circRNA是细胞内一种闭合环状RNA,可靶向结合miRNA使其不能与mRNA结合,从而提高mRNA的翻译水平,则提高细胞内circRNA的含量,可提高P基因的表达量,抑制细胞凋亡,故P蛋白可抑制细胞的凋亡,miRNA与P基因mRNA结合,影响翻译过程,使P蛋白产量减少,凋亡细胞的数量增多。(3)circRNA和P基因mRNA都能和miRNA结合,因此他们具有部分相同的碱基序列。circRNA和miRNA结合后,能与P基因mRNA结合的miRNA减少,有利于翻译的进行,P蛋白增多,抑制细胞的凋亡,起到治疗放射性心脏损伤的作用。29、水稻(两性花,花多且小,自花受粉并结种子)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请结合下列两种有关水稻的育种方法回答问题。Ⅰ.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Ⅱ.水稻航天育种是指利用返回式卫星或宇宙飞船将水稻种子带到太空,利用外太空的微重力、高辐射、高真空、弱磁场和太阳粒子等诱导种子发生可遗传的变异,经选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1)杂交育种的育种原理是,要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先必须解决大量生产杂种的制种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利用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的优点在于。(2)杂交育种获得的第一代杂交种虽然具有杂种优势能获得较高产量,但需年年制种,原因是。(3)航天育种的育种原理主要是或染色体变异;某批太空种子萌发后发现一株与原品种有明显性状差异的水稻,请设计一个最简便的实验,判断该水稻变异株突变性状产生的原因是否为染色体变异,实验思路是。(4)若太空种子与原品种种子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萌发长成的植株表型相同,经检测太空种子已发生基因突变,分析其表型不变的原因可能是。(至少答出1点)【答案】(1)基因重组杂交时不用去雄(2)第一代杂交种(F1)为杂合子,自交会发生性状分离(3)基因突变取该变异株和原品种植株的(根尖、茎尖等)分生组织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比较二者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4)①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基因突变前后的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②原品种为显性性状,太空种子内发生隐性突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2022教师个人学期工作总结12篇
- 高中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总结大全
- 小狗钱钱读书心得万能10篇
- 谷子锈病课件
- 证婚人致辞(合集15篇)
-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集锦15篇)
- 客服年终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范文10篇
-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15篇
- 全国消防日致敬消防员心得感悟十篇
- 学校特色活动总结
- 北京海淀区育英学校跟岗学习总结
- 中软统一终端安全管理平台v90使用手册
- 护理质量管理PPT通用课件
- 氨水岗位应知应会手册.docx
- AQ-C1-19 安全教育记录表(三级)
- 广东饲料项目建议书(参考范文)
- 铝单板、玻璃幕墙建筑施工完整方案
- 六年级数学简便计算易错题
- 工程造价咨询公司质量控制制度
- 《常用医学检查》PPT课件.ppt
- 《发展经济学派》PPT课件.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