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根本明方向 默默耕耘待花开-语文备考策略方面理论举措及实践指导_第1页
探寻根本明方向 默默耕耘待花开-语文备考策略方面理论举措及实践指导_第2页
探寻根本明方向 默默耕耘待花开-语文备考策略方面理论举措及实践指导_第3页
探寻根本明方向 默默耕耘待花开-语文备考策略方面理论举措及实践指导_第4页
探寻根本明方向 默默耕耘待花开-语文备考策略方面理论举措及实践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要:语文高考备考工作十分庞杂而不易,这跟语文学科性质有关:基础性强、知识琐碎、考查面广……加之近年来高考越来越注重学科素养、深挖教材、情景设置、实践运用等,使得本来就不像理科那么有章可循的语文学科的备考更加令学生迷茫疑惑。其实,高考语文备考并非神秘莫测,是有根源可探,有规律可循的。本文立足高三一线教学,总结多年高考备考经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紧贴历年高考真题,在语文备考策略方面给出了相对专业、实用、有效的理论举措及实践指导。关键词:高考语文;备考策略;语文教学近年来,作为高三语文教师,连年复习备考,恰似蜘蛛织网,细密、紧实、完整,关键处还要精当。其实高考并非神秘莫测,而是有根源可探,有規律可循的。循着这些章法,每当高考试题揭晓后,笔者总结发现所考要点全在掌握中。因此,针对高考语文备考,笔者总结了这样四句口诀。一、高台起于累土——备考是长期的积累高考语文考的是学生多年来的积累和综合素养。语文不是“短平快”,不是“细枝末节”,不是“粗浅皮毛”,学习没有“终南捷径”,复习不可“粗枝大叶”,重在平时的点滴积累,多年的文化熏陶,长期的人文浸润……基于这种理念,笔者从高一开始就非常注重学生的积累。(一)积累古诗文的相关知识1.古文词语积累主要借助必修及选修教材的课文梳理120个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理解并积累平时做过的试卷中的重点词语等。2.古诗知识积累积累古代诗歌知识,首先是借助必修及选修教材中的古诗梳理掌握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各自的象征义,同时还要补充更多的诗歌意象,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此外,还要讲解诗歌常见的语言特征包括“炼字”“炼句”“语言风格”等;讲解诗歌常见的形象特征包括“人像”“物像”和“景象”;讲解诗歌常见的手法包括“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常见修辞”“通用手法”等;讲解诗歌常见的情感包括思乡诗、送别诗、边塞诗、田园诗、咏物诗、怀古诗、闺怨诗等的不同情感特征。3.默写背诵积累贴紧考纲规定的初高中64篇必背篇目,把每一篇文章给学生讲透,包括词语理解、字形书写、句子含义、上下文语境、所用的手法、抒发的情感,蕴含的思想等;每天课前五分钟坚持提问默写,不断考查掌握情况;适当补充课外名句,开阔视野,打开思维,不限于课内,不囿于考纲。(二)积累现代文的相关知识1.字词句的积累语文学习永远都离不开字词句,由字成词,由词成句,由句成段,由段成篇,由篇成章……“语文大厦”的建造需要一字一词一句的砖瓦。因此只有从最基础的教材出发,掌握每一个生字,牢记每一个新词,学会基础的语法,才能在阅读时理解得更好,在写作时运用得更熟。2.知识框架的掌握现代文阅读跟字词句的积累有关,跟长期的阅读积淀有关,跟分析筛选概括能力有关,但是亦少不了相关知识框架的掌握。如阅读小论文要注意梳理“论点”“论证结构”和“结论”,论证部分要注意各段之间呈现什么关系,分论点是什么,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每一句话每一个论据都是为了论证什么的等,如抽丝剥茧,如顺藤摸瓜,查清找明,顺理成章,这里少不了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小说阅读要明白小说的“三要素”,要梳理出题人会如何在“三要素”层面分别设题,针对什么样的题该如何去答,都有哪些知识框架需要掌握,哪些解题技巧需要熟练,哪些思维方式需要用到等。3.写作思维的养成写作其实是最讲究章法的,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大多数不具备写作方面的系统知识和思维能力,因此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专业的指导和训练。比如议论文写作,从审题立意到敲定题目,从如何开头到如何结尾,从结构编排到素材使用,从文采提升到创意创新等,都有知识支撑,有章法可循,有技巧可用,教师指导都应有操作性、实践性、成效性。二、河海不择细流——备考是全面的把控从高二下学期进入一轮复习开始,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深挖课本内容、变相考查课本的特点,首先对五本教材的每篇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不仅对课文内的字词句、文章特征、课后典型作业等进行复习,连课文外“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部分也一点不放过。然后对高考考纲规定的每一块内容也都要详细地复习,从知识点的梳理到技巧手法的掌握,从专题突破到真题解析,甚至对近几年全国卷不常考的字音、字形、标点符号也进行了复习。把知识的网尽量织密,把题型的面尽量把宽,把思维方法让他们掌握,把技巧手段让他们熟练。三、水木皆有本源——备考是教材的熟知曾经有老师认为高中语文除默写题外一概不考课本,考的都是课外的,那么语文课本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当深入研究教材和考题的关系时,便发现这种看法和做法是幼稚、肤浅、可笑的,也是本末倒置的。2009年成语“春秋鼎盛”让笔者想到了《苏武传》的“陛下春秋已高”;2018年全国卷2文言文翻译题“弦歌而荐之”的“荐,祭奠的意思”出自课本《窦娥冤》的课下注释;2018卷1小说《赵一曼女士》的问答题“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与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课后作业第一题高度相似;小说《微纪元》《越野滑雪》的问答题“概括人物的心理”可以参考《荷塘月色》课后作业第一题;近期考试的诗歌颔联“祖道春风属一樽”,“祖道”可以联系《荆轲刺秦王》的“既祖,取道”,“属”则让笔者想起了《赤壁赋》的“举酒属客”。另外,文言文会考文化常识,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常常考查成语、语病、修辞、对联、得体、逻辑推断等,殊不知,教材必修一梳理探究部分主题为“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必修二主要内容包括成语、修辞和姓氏文化,必修三主要内容包括交际语,其中说到了称谓语、禁忌语和委婉语,称谓语里特别说到了谦敬词,必修四主要内容包括语文的逻辑学,而2017年就出了一道逻辑推断题;必修五主要内容包括文言句式、文化常识和翻译,而教材的表达交流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叙述、如何论证、人物如何刻画,环境如何描写等;还有大家熟知的辩论、讨论、演讲、朗诵、访谈等都在表达交流部分有专门讲解;另外,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有四个要求:深刻、丰富、有文采、新颖,而这个就在必修五的表达交流部分有明确解析。同时,五本教材后边的“名著导读”部分一共涉及了《论语》《大卫》《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朱光潜谈美》《三国演义》《唐吉诃德》等十几部作品,笔者觉得结合必修三梳理探究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个专项以仿写的方式来考查学生是不是很有可能呢?以上可见,教材才是高考出题的真正“幕后指挥”,几乎每一道高考语文题都可以在高中语文课本上找到原型。基于此,笔者给出的备考指导是:考前一个月再一次认真地回归课本,把所有课文里尤其是课下有注释的字音、字形、成语、词语、常识以及课后作业的提问方式和答题方式再次进行梳理,把课文后边的“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也再次认真地梳理,找出高考出题的热点,也要留意还没出过的点。四、战前知己知彼——备考是对命题的了解备考不可盲目,那么高考的目的是什么,众所周知高考是服务选才的,因此考试评价体系要明晰,一核四层四翼要搞清,历年真题要吃透。基于此,笔者认真研究了2016—2021年五年真题的全国1.2.3.卷一共15套。从中发现了一些秘诀,找到了一些规律,这样可以更好地指导备考。以文化常识题为例,这十五套高考真题,一共涉及了60个文化常识,其中涉及皇室以及官职的有37个,其他如礼仪宗族制度(姻亲、母忧、顿首、陵寝、礼乐、变法)6个,地理及民族(契丹、两京、京师、京师)4个,刑罚3(收考、株、黥)个,文化典籍(三坟五典、诸子百家、四六之制)3个,科举(状元、茂才、殿试)3个,姓名字号(以“字”行)1个……通过比对和总结,得出了这样的规律:1.文化常识考皇室官职及相关部门的最多。2.所有的常识均出自传记原文,有时是直接解释,有时则涉及原文,会说到“原文中指……”3.从15个错误选项看,有的倾向于考查记忆,如“殿试”由丞相主持,韩赵燕三家分晋,礼部掌管土地戶籍;如“朔晦”“社稷”“跬步”“孝悌”“庠序”“阡陌”“饥馑”“锱铢”“飧饔”容易混淆的知识等,确实需要调动记忆。但更多的则需要结合语境或者通过事理推测来判断,如禁中-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宗族”明显不合事理;太守-掌管民事、司法、军事、科举,掌管“军事、科举”,太守的职权明显没这么大;诸子百家中道法农三家影响最大,那儒家哪里去了呢?4.有重复出现的现象,但又不是完全重复,如2次考“京师”,但问法稍有区别;2次考到“令尹、前尹”;4次考到“汤武、武王、伊周、周公居摄”;3次考到“司农、主司、有司”;3次考到“礼部、吏部、太守的职能”;4次考到“移疾、致仕、下车、告老”等类似的知识。基于此,笔者给出的备考指导:识记文化常识时以皇室官职类为主,以课本上出现过的为主,以比较常见的为主,熟悉近些年的高考真题都考了什么,知识要记就记牢,同时牢记无语境不出题,做题时候除了调动记忆,更多时候还需要结合语境,需要比对排查或者通过逻辑事理来推测。以古诗鉴赏为例,研究这15套诗歌题,得出了以下规律:1.近五年考的全部是唐诗和宋诗,而且全国1卷是一年唐诗一年宋诗,大多是律诗,个别是古体诗,古体诗也不超过十句,大多是名人的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欧阳修、李贺、刘禹锡、王安石等。2.从诗歌题材上看,抒情遣怀类的以及展现和朋友来往的酬和诗、赠诗包括投赠诗、干谒诗占据多数(共7篇),其次是“书法”“绘画”“史书”“音乐”等文艺欣赏类(共4篇),田园诗1篇,送别诗1篇,咏物诗2篇,五年来一次都没有涉及的题材有“思乡诗”“边塞诗”“闺怨诗”“哲理诗”等3.从涉及题型来看,十五首诗歌中,在问答题方面,形象类出了6次,内容情感类出了8次,语言类出了3次,技巧手法类问答题一次也没出,而笔者又研究发现技巧手法题在选择题上每年都出,但所以涉及技巧手法的选项又都是正确的。4.选择题上,错误的选项大多涉及的是诗歌内容理解的错误。如:2020年1卷题目明明说“和袭美见赠”,选项却说“与外界不通音讯”;2020年2卷原文说“行藏终欲付何人”,选项却说“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2020年3卷文本明显在说“竹笋”珍贵,请孩子们不要乱取,选项却说“竹笋苦涩,吩咐孩子不要多取食”,另外还有把“一窗间说成透过一扇窗”,把“不受等闲恩说成受恩必报”,把“田塍如线白水参差说成田埂蜿蜒起伏时隐时现”,把“穷说成贫穷”等。基于这些研究,笔者指导学生多关注著名的诗人,多了解他们的背景和人生(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性较强的诗歌(关注注释,更要基于文本),多疏通诗歌理解方面的障碍(毕竟选择题大多都错在内容理解错误),多关注常出的题材(酬和诗、文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