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然为世界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中国推进现代化,正像是给世界经济发展的航船加注“压舱石”、增添“稳定器”、装上“发动机”。近年来,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还举办了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环境越来越好、服务越来越优,展现大国开放融通的广阔胸怀。今天的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深度前所未有;今天的中国,更深度地嵌入全球供应链;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各国青睐的“世界市场”。《拥抱绿色发展新范式——中国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报告》合著者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表示,对于全球而言,之所以中国经验非常重要,是因为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身处工业化过程当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拥有很大比重的重工业,第三产业占比仅为54%。在这样一种范式下,一个国家经济的绿色转型其实是面对着巨大挑战的。这个挑战属于中国,同样属于很多低收入国家、新兴市场。而发达国家进入到碳达峰碳中和时;其服务业可能占到84%,增长在1.5%至2%之间。“这种范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会用一种绿色转型的模型给世界做出贡献,这当然是一个正面积极的贡献。”事实证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科技、生态全方位发展。(摘编自刘迪《听!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回响》材料二:处于相对分散状态的古代世界,各个地区虽然在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上各不相同,但都有探究“世界”探寻“全球”的愿望。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对已知世界的记录与深寻,几乎涉及古代希腊人所知道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罗马时代的波里比阿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和当时所知的世界,不但记录了罗马世界,而且对罗马边界以外的世界感兴趣,他认为“在这之前,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几乎都是零星的,因为每一个事件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针对世界上发生的那个地方的。但从那时起,历史就像一个整体,因为在意大利、利比亚、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一切都趋向于一个单一结果。”司马迁的《史记》更是涵盖了从已知最早时代到他自己时代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其中的《大宛列传》是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记载。虽然这些历史记述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能超越地方偏见和狭隘认识,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人类彼此之间的联系。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都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彼此虽有各种有形无形的联系,但并没有世界范围的压倒性的殖民与霸权。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而来的是西欧的扩张时代。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加速“西欧世界”成为“西方世界”,产生了跨洲或跨区域的活动;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跨洲的权力流动日益加强并形成权力网络;全球性的货物、资本、人员、观念、思想的流通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也不能例外。钱穆先生那种中国文化可以按照自身节奏发展下去的观念:“若照中国文化的自然趋向,继续向前,没有外力摧残阻抑,他的前程是很鲜明的,他将不会有崇尚权力的独裁与专制的政府,他将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经济上之畸形发展。他将没有民族界线与国际斗争,他将没有宗教信仰上不相容忍之冲突与现世厌倦。他将是一个现实人生之继续扩大与终极融和。”——毕竟是夫子自道式的乌托邦。中国文化改变世界,也在被世界改变。人们对于全球化有多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全球化体现了远近地区的相互联系,使社会活动和权力网络的范围大大扩展;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在这种强化的关系中,本地事件被远方事件影响;有人认为全球化一词既表示世界的压缩,也表示世界作为一个实体的更大存在。但无论如何界定,全球化的核心都是人与物之间超越时空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且具有超越领土、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特性。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延展和时间上的延伸,是全世界的个人、组织、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变得越来越紧密并相互依赖的过程。“二战”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国际通信网络、商业交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使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密度加大,程度加深。如文化的全球化,即被认为是不同文化背景人口的流动、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大众旅游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的全球传播的结果,这些都有着取代或补充更多本地文化的效果。如此现实之下,我们能回避全球意识的培养吗?能回避全球史教育吗?能回避全球化的历史吗?全球化影响范围之广,涵盖领域之多,嵌入生活之深,使得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球史教育。全球史教育,既是历史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认识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中国与世界的新视野、新路径。早在16世纪,即决心要成为一名“世界公民”的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Erasmus,1466-1536年)在《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中表示,要塑造一位良君,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的教育,因为广泛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对人类事务的敏感性和理解。可见,理解世界就是理解自身,创造自身就是创造世界。(摘编自陈恒《在世界的多样性中理解科学与人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改革开放展现出大国的广阔胸怀,当今的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市场”,更成为“世界工厂”。B.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高质量发展,将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科技等全方位发展更加有利。C.古代世界处于相对分散状态,虽然在生活宗教文化方面各不相同,但人们都对探究外部世界感兴趣。D.尽管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是多重不同的,但人与物之间超越时空相互联系、交流的核心是不变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和举办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都是我国推进现代化、与世界融合的具体措施。B.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绿色转型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范式不一样。C.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人们日常生活日益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的全球化时代,依然可以保持自身节奏而独立发展。D.人类受全球化影响,对各种事务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人类对自身的理解与创造,也影响着世界的前行。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回响”的一项是()A.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丰富世界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够为世界共同繁荣注入新动能。B.2023年4月21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智库、企业、媒体的代表会聚于此。C.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D.博物馆呈现出的绝不只是“古旧”的“遗产”,特别要注重将文物和传统文化的展示与当代中国的审美和生活相结合。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何理解“理解世界就是理解自身,创造自身就是创造世界”这句话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一团美玉似的敦煌阿来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不是没有机会,而总是觉得要再做准备,再做些准备。这个地方,就是敦煌。这次因为不能推辞的活动,不得不上路了。今年又重读唐代的边塞诗与凉州词,读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读林则徐和谢彬的西行日记。其间敦煌这个地名,是最吸引我的字眼。当然,还有那些传法和求法路上中西僧人的行迹。还有那么多不同民族的身影在这条曾经的国际大通道上出现过,那么多不同的语言在这个时空中响起过。他们彼此刀兵相向,用那些语言嘶喊;他们交易,用那些语言讨价还价;他们和亲通婚,用那些语言歌唱。他们传播并接纳彼此的文化……有记载说,张骞通西域发现中亚的汗血宝马时,发现一种马嗜食的草料,就是中国没有的苜蓿。于是,他从大宛国带回苜蓿种子,还有如今广泛种植的葡萄。这些植物已然改变了中国大地的面貌,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飞机下降,敦煌在望。我从舷窗俯瞰,看见过去称为南山的祁连,积雪的山峰,绵延的山脉。雪水顺着清晰的沟岔流下,有些流进了绿洲。这时,我想到的不是敦煌那些著名景点,只是专注地眺望着雪山水浇灌的绿洲。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要亲手触摸到融雪水滋润的绿色,要到绿树环绕、田畴整饬的绿洲上走走看看。一下飞机,我就走向绿洲。我看到了田野里的葡萄园,看到了刚过花期的苜蓿草。两千年过去,它们已经从汉代皇家宫苑中种植的西方异草,逸生为寻常的野生植物。敦煌此地,即便不从复杂的历史、文化、语言寻找入口,就是从一株野草闲花、一种看似寻常的植物入手,其蕴含也是如此丰富。我走过一些麦地、一些瓜田、一些果园,灌溉这片绿洲的渠水在白杨树阴凉下哗哗流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西域的植物经过敦煌东来中国。中国的植物也借由丝绸之路,经过敦煌去了世界。美国人劳费尔著的《伊朗中国编》就说道,中国的桃和杏就是借由这个通道传到了外国。劳费尔说:“尽管出产野杏树的地带从突厥斯坦一直延伸到逊加里亚,蒙古东南部和喜马拉雅山,但中国人从古代起就最先种植这种果树,这却是一件历史事实。”晚上,在酒店吃着醒酒的瓜,又想起这些汁液甘甜的果实的来历,想起它们对不同自然条件与文化习惯的适应,想起因此而起的品种改良与增加。更想起它们的流布,敦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中转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转站。这里发生的故事,不止有不同族群间的流血冲突,不只是不同文化在生存竞争中一较高下,还有交往、交流、交融。交融是最终的结果。第一个敦煌之夜,我把一些涌入脑海的零碎想法记在纸上。马可·波罗曾经写下他在中国见到的造纸方法:“取下某一种树的皮,其实就是桑树,叶子是喂蚕用的。这种树非常多,到处都是,所取下来的是树里面的木质与外面厚皮之间的白色薄皮,把这薄皮制成很像纸张的东西,但却是黑色的。纸张造好时,便裁成大小不同的块。”马可•波罗记载的纸,不是普通的纸,而是用于制造纸币的纸。其实在更早的唐代,敦煌这个地方就开始造纸了。敦煌文书里就有多则涉及到造纸匠人的记载。短暂的两天多时间,我要离开敦煌了。下午四点,飞机起飞。这一回,我只看着那片绿洲,那些蓬勃生长的树,那些围绕着村庄的田畴,水渠和道路将田野擘划出规则的图案。飞机向东飞去,而太阳正在沉向西方的地平线,终于,地面的绿色消失了,消失在西斜的太阳放出的万道金光中。如此,敦煌在我心中已是一个绿意葱茏的具体存在。在与中原隔绝的归义军时期,为表达对故国的忠心与向化,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诸国,向宋进献美玉。那时用的一个关于玉的计量单位是团。公元924年,“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932年“沙州进玉三十六团”。965年,“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献玉五百团”。当敦煌渐渐从视线中消失时,我依然注视着绿洲上的绿,任凭那绿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再见,敦煌!(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当初敦煌之旅没有成行的原因,是他对敦煌的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对其认识有诸多遗漏。B.中国的植物经过敦煌传到了世界,张骞也带回了西域的苜蓿草、葡萄等,这些植物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C.作者是从中外文学作品中了解敦煌的,历史上有很多民族在敦煌交往,有很多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此交融。D.文章多次写到了绿色,可见作者对敦煌的绿色印象之深,绿色不单指颜色,更主要指敦煌蓬勃发展的活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善于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文章生动形象,同时又洋洋洒洒,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使内容更翔实。B.作者善于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特别是在叙述之后,加以恰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主旨的作用。C.文章的内容广博,既牵涉敦煌的历史文化,又写到作者对敦煌的认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D.文章语言委婉含蓄,把敦煌悠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耳目一新。8.请简要赏析文章的最后两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章的标题“一团美玉似的敦煌”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章简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子产为政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①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若果行此,必有所害。”范宣子②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宣子说,乃轻币。子产作丘赋③。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已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崔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崔苻之盗,尽杀之,盗稍止。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移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选编自《左传》,标题为命题人所加)[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名相。②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③丘赋;郑国军赋制度。10.久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标号涂黑。子为晋国A四邻B诸侯C不闻D令E德F而G闻H重I币J侨L也L惑M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取名,成人取字,“侨”是子产的名。按古代礼仪,名用来自称或供长辈称呼。B.“无亦是务乎”和“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的“务”字含义相同。C.“社”本指土地神,“稷”本指谷神,是中华民族的原始禁川,“社稷”后来泛称国家。D.“子产使都鄙有章”和“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鄙”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产认为用人必须谨慎。子皮任用忠诚于自己的尹何治理封地,子产认为尹何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B.子产推行丘赋,意志坚定,不为民意的异议而动摇,这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相近。C.子产主张治理国家必须用“猛”弃“宽”,继任者子太叔却采用“宽”政,郑国有很多盗寇,子太叔出兵剿灭崔苻泽中的盗寇,盗贼活动才逐渐平息。D.子产推行礼法,赏罚分明,一度受到激烈的批评和诅咒,执政满三年却得到赞颂。选文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子产阐述为政之道,用了哪些方法增强说服力?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文本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①谢将军,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船上吟诗,大为赞赏,邀请袁宏过船长谈达旦。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篇点题,写了牛渚夜景,从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画面。B.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联想到谢尚在牛渚泛舟时遇见袁宏月下吟诗的往事。C.尾联写明早挂帆离去的情景。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枫叶纷纷飘落。D.全诗结构层次分明,写景疏朗有致,刻画细腻,迹近写意;用语自然清新,对仗工整。16.本诗写情含蓄不露,不道破说尽,那么诗人是怎样表达感情的?请简要分析。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一诗中琵琶女演奏琵琶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更好效果的两句是:“,。”(2)杜甫《登高》“,”,表达了时光流逝而壮志未酬的感叹,抒发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难以排遣的心情。(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表达作者不受重用、报国无门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一座城市需要繁华的文化地标,也需要____。几百平方米空间,阅读区、自习区、交流区等功能分区包罗其中、井然排列;或图书借阅,或自修学习,抑或文化交流,人们在城市书房中书山寻径,收获新知。散落在街巷的城市书房,为群众提供了深入思考、提升自我的文化空间,蕴藏着城市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营造与保持良好的沉浸式阅读氛围,才是城市书房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各地城市书房,一方面融入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提高书籍供给丰富度,____的氛围感;另一方面也借助自动控制等新兴技术;打造24小时智能阅读环境,延存“时时能学”的仪式感。阅读分享、公益讲座、艺术策展等互动活动,则在拉近书香与市民生活距离的同时,不断增强着____,为整座城市涵养出书香致远、朝气昂扬的精神气质。一盏灯温暖着城市书房,也照亮人们前进的路。给繁华的城市留一处静谧的空间;是建设城市书房的本意,也是构筑现代化学习型城市的应有之义。我们期待着,在城市中亮起更多这样的灯,帮助我们走向更辽阔的精神远方。18.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了能赶上看日出,我们凌晨四点就出发吧。B.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C.过去的一切都已成回忆,但不要忘了我们一起泡图书馆的那些日子。D.我们一起去三亚旅行,看清澈的大海,吃美味的海鲜。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语言文字运用II近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外交媒体上连发13张外国纸币图片,引得网友纷纷点赞!这些纸币上的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国建造”。众所周知,各国发行的纸币上印的大多是在当地人心中具有____地位的人或物。“中国建造”能“登”上多国纸币,足以印证这些中外合作的项目与成果在当地的良好声誉,可谓____。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经济与民生改善“插上翅膀”,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中国建造”坚持创新引领,为合作方发展“计长远”。在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电力等合作项目的时候,本着对各国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中方着眼长远,发展新技术优势,对接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规则和标准,统筹推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让共同和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从巴基斯坦5卢比纸币上由中国承建的瓜达尔港到卡塔尔面额10里亚尔上的2022世界杯主体育场,再到阿尔及利亚500第纳尔纸币上出现的由中国研制和发射的阿尔及利亚一号通讯卫星……越来越多的“中国建造”被印在项目所在国纸币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开放发展理念,也让每一个华夏子孙的民族自豪感____。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表达上有语病,请将它改写成一个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其种类,并分析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时代的潮水总能跨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个人命运也是如此。流水要争先,靠的是绵绵不绝;我们即使普通,但只要不下场,都会随着时代潮水不断向前。在岁末看待明年和未来的很多年,我们可以相信,在每一个看似普通的选择面前保持不放弃,我们终究也都能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部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联想、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C3.B4.①比喻论证。材料将世界经济发展比作航船,将中国式现代化比作“压舱石”“稳定器”“发动机”。②举例论证。材料列举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等事例,用来论证中国的大门越来越开放的观点。③引用论证。材料引用朱民的话,用来论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范式是不一样的,中国会给世界做出贡献的观点。5.①古今中外,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着探究“世界”、探寻“全球”的愿望。②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等,产生了跨洲、跨区域活动。③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④全球化时代,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相互依赖。【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材料的内容,然后根据选项的具体表述,与原文做细致地比对,选择最佳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通览全文,然后从命题人设置的逻辑陷阱的角度,看有无表述绝对,扩大范围,混淆未然已然等逻辑错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的把握能力。首先要把握论点,此题要求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回响”这个观点展开,就要理解概念的内涵,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去判断是否契合这个观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一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平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等,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重要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此题要求理解“理解世界就是理解自身,创造自身就是创造世界”,首先要读懂这句话的大意,然后将“自身”与“世界”辩证统一思考,可以结合现实理解分析。1.A.“当今的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市场’,更成为世界工厂”"错,原文是“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各国青睐的世界市场”。

故答案为:A。2.C.“依然可以保持自身节奏而独立发展”错误,原文是“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中国也不能例外“中国文化改变世界,也在被世界改变"。

故答案为:C。3.A.强调中国发展对世界的影响。

B.全球各地代表来上海开会,能够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回响”。

C.侧重于中国的发展进程。

D.写博物馆的呈现。

故答案为:B。4.①比喻论证。“在中国推进现代化,正像是给世界经济发展的航船加注压舱石、增添*稳定器’、装上发动机”,材料将世界经济发展比作航船,将中国式现代化比作“压舱石”“稳定器“发动机”。

②举例论证。“近年来,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还举办了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材料列举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等事例,用来论证中国的大门越来越开放的观点。

③引用论证。“《拥抱绿色发展新范式中国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报告》合著者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表示,对于全球而言,之所以中国经验非常重要,是因为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身处工业化过程当中的发展中国家”“这种范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会用一种绿色转型的模型给世界做出贡献,这当然是一个正面积极的贡献”,材料引用朱民的话,用来论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范式是不一样的,中国会给世界做出贡献的观点。

故答案为:①比喻论证。材料将世界经济发展比作航船,将中国式现代化比作“压舱石”“稳定器”“发动机”。②举例论证。材料列举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等事例,用来论证中国的大门越来越开放的观点。③引用论证。材料引用朱民的话,用来论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范式是不一样的,中国会给世界做出贡献的观点。5.①"处于相对分散状态的古代世界,各个地区虽然在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上各不相同,但都有探究世界探寻‘全球的愿望”,古今中外,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着探究“世界”、探寻“全球的愿望。

②"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加速西欧世界成为‘西方世界’,产生了跨洲或跨区域的活动”,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等,产生了跨洲、跨区域活动。

③"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④"无论如何界定,全球化的核心都是人与物之间超越时空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且具有超越领土、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特性。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延展和时间上的延伸,是全世界的个人、组织、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变得越来越紧密并相互依赖的过程”,全球化时代,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相互依赖。

故答案为:①古今中外,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有着探究“世界”、探寻“全球”的愿望。②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等,产生了跨洲、跨区域活动。③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④全球化时代,人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并相互依赖。【答案】6.B7.D8.①最后两段写作者与敦煌告别,将逐渐消失的绿洲幻化成一块绿意漾动的美玉,照应了文章的标题。②最后两段运用想象,以景结情,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蕴含了作者的对敦煌的虔敬与眷恋,令人回味无穷。9.①敦煌所在的绿洲,历史悠久,生机勃勃,如一块美玉镶嵌在戈壁滩上。②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上,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和中西文明的交汇地,至今许多文化遗存如美玉一般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③“团”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沙州”“回鹘”“于阗”等向唐宋统治者进献美玉的数量单位,暗含着古代西北民族与汉族的交融史。【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鉴赏重要语段作用的能力。这类题型,一般从内容和作用两方面作答。首先依据文章写作背景,以及文段出现的关键词等概括段落的内容,其次回答结构上的作用:统摄全篇线索作用、承上启下、总结上文、照应、伏笔等。

(4)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6.A.“……的原因,是……”强加因果。作者敦煌之旅迟迟没有成行的原因,只是主观上唯恐因对其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担心对其认识有遗漏。

C.“作者是从中外文学作品中了解敦煌的”错误,“斯坦因和伯希和的考古记录”不是文学作品。

D.“更主要指敦煌蓬勃发展的活力”错误,由文章“敦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中转站,是一个国际性的文明集散地、文化中转站”可知,“绿色”主要象征了敦煌在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中的重要地位。

故答案为:B。7.D.“文章语言委婉含蓄”错误,由原文“对我来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地方,那样反复阅读在心,又从未身临其境”可以看出作者表达的观点比较直接;再比如由原文“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等内容可知,文章语言较为准确生动。

故答案为:D。8.最后两段写“当敦煌渐渐从视线中消失时……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作者与敦煌告别,将逐渐消失的绿洲幻化成一块绿意漾动的美玉,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一团美玉似的敦煌”,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

“这时的敦煌,在我眼前幻化成一块美玉,绿意漾动,悬挂在黝黑、赤红、金黄的色块相互交织的大戈壁胸前。敦煌就是那些东来西去的植物染绿的最美的美玉一团”,运用想象的手法,以景结情,作者对敦煌的绿色印象之深,象征了敦煌在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中的重要地位,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蕴含了作者的对敦煌的虔敬与眷恋之情,读来令我们回味无穷,意蕴深远。

故答案为:①最后两段写作者与敦煌告别,将逐渐消失的绿洲幻化成一块绿意漾动的美玉,照应了文章的标题。②最后两段运用想象,以景结情,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中蕴含了作者的对敦煌的虔敬与眷恋,令人回味无穷。9.从表面上来看,“一团美玉似的敦煌”是指敦煌所在的绿洲,历史悠久,生机勃勃,像一块美玉镶嵌在戈壁滩上一样。

文章说“敦煌常遣人向唐,向五代诸国,向宋进献美玉。那时用的一个关于玉的计量单位是团。公元924年,‘沙州曹议金进玉三团’。932年,‘沙州进玉三十六团’。965年,‘甘州回鹘可汗,于阗国王及瓜州皆遣使朝宋,献玉五百团’”,由此可知,“一团美玉似的敦煌”中,“团”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沙州”“回鹘”“于阗”等向唐宋统治者进献美玉的数量单位,暗含着古代西北民族与汉族的交融的历史。

从深层含义上来讲,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上,作者把敦煌悠远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耳目一新,敦煌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和中西文明的交汇地,至今许多文化遗存如美玉一般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

故答案为:①敦煌所在的绿洲,历史悠久,生机勃勃,如一块美玉镶嵌在戈壁滩上。②敦煌位于丝绸之路上,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和中西文明的交汇地,至今许多文化遗存如美玉一般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③“团”是古代西北少数民族“沙州”“回鹘”“于阗”等向唐宋统治者进献美玉的数量单位,暗含着古代西北民族与汉族的交融史。【答案】10.AFJ11.D12.C13.①您喜爱他人,只是伤害他罢了,谁还敢向您祈求关爱呢?②我听说君子管理国家(或:管理国家的君子),不担忧没有财物,而担忧没有好名声。14.比喻论证,子产以水火为喻,火烈使民畏惧而很少死在火中,水柔使民狎玩很多死在水里;形象生动地说明宽柔政策难以实施,暗示子大叔用刚猛治国。【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

(2)本题考查了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郑国的上卿子皮想让尹何掌管封地。子产说:“(他)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好像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受的伤肯定很多。您喜爱他人,只是伤害他罢了,谁还敢向您乞求关爱呢?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从事政务,没听说过拿政事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人把这事看作忧患。子产交付书信给子西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管理国家(或:管理国家的君子),不担忧没有财物,而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您不应该不致力于此吗?”宣子很高兴,减轻了诸侯的供纳。

子产制订丘赋的制度。国都的人们指责他,说:“他的父亲(被杀)死在路上,他自己做蝎子的尾巴。他还在国内发布命令,国家将怎么办?”子宽把这些话告诉子产。子产说:“有什么妨害?如果有利于国家,生死由它。而且我听说做好事的不改变他的法度,所以能够成功。百姓不能放纵,法度不能更改。《诗经》中说‘在礼仪上没有过错,为什么顾虑别人的议论呢?’我不会改变。”

子产得了病,对子大叔说:“我死后,您必定管理政事。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柔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政策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火中;水柔弱,民众亲近并嬉戏它,就很多死在水里,所以宽柔的政策难以实施。”子产患病数月后死去。大叔执政,不忍心用刚猛的政策而施行宽柔政策。郑国出现很多盗贼,在崔苻的沼泽地聚集人众。大叔后悔了,说:“我早听从子产夫子的,不会到这种地步。”派兵去攻击崔苻沼泽地的盗贼,将他们全部杀灭,盗贼逐渐平息。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土地四界有水沟,五家相保编为一“伍”。对忠诚俭朴的卿大夫,听从他,亲近他;对骄傲奢侈的卿大夫,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编伍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帮我教诲;我有土地,子产帮我种植。子产如果死了,谁能来继位?“10.句意: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美德,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对此很不理解。“子为晋国”,省略了“于”的状语后置句,“晋国”作“为”的后置状语,单独成句;“四邻诸侯不闻令德”,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而闻重币”,承前省略主语,句意完整,单独成句;“侨也惑之”,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

故选:AFJ11.A.正确。

B.致力于。句意:您不应该致力于此吗/对内建立法规制度,致力于耕作纺织。

C.正确。

D.“子产使都鄙有章”的“鄙”是边远的地方,名词;“越国以鄙远”的“鄙”是动词,把……当作边境。句意: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越过别的国家把远方的国家当作自己的边境。

故答案为:D。12.C.“子产主张治理国家必须用‘猛’弃‘宽’,继任者子太叔却采用‘宽’政,郑国有很多盗寇,子太叔出兵剿灭崔苻泽中的盗寇,盗贼活动才逐渐平息”表述错误。子产认为“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故答案为:C。13.①“其”,强化语气;“求”,祈求;“爱”,关爱。译文:您喜爱他人,只是伤害他罢了,谁还敢向您祈求关爱呢?

②“长”,管理;“贿”,财物;“令”,美好的。译文:我听说君子管理国家(或:管理国家的君子),不担忧没有财物,而担忧没有好名声。

故答案为:①您喜爱他人,只是伤害他罢了,谁还敢向您祈求关爱呢?②我听说君子管理国家(或:管理国家的君子),不担忧没有财物,而担忧没有好名声。14.原文相关内容为“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火中;水柔弱,民众亲近并嬉戏它,就很多死在水里,所以宽柔的政策难以实施”。由此可知,子产运用了比喻论证,以水火为喻,火烈使民畏惧而很少死在火中,水柔使民狎玩而很多人死在水里;形象生动地说明宽柔政策难以实施,暗示子大叔用刚猛治国。

故答案为:比喻论证,子产以水火为喻,火烈使民畏惧而很少死在火中,水柔使民狎玩很多死在水里;形象生动地说明宽柔政策难以实施,暗示子大叔用刚猛治国。【答案】15.D16.①用典抒情,用回忆谢尚赏识提携袁宏的典故,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②尾联运用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任写一种即可)的手法,想象明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③以景结情,尾联想象明早挂帆离去,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这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如何运用表达技巧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人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5.D.“刻画细腻”理解有误。写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写景特点大笔勾勒而不是刻画细腻。

故答案为:D。16.①颔联“空忆谢将军”使用典故抒情,用回忆谢尚赏识提携袁宏的典故,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

②尾联写明早挂帆离去的情景。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枫叶纷纷飘落。运用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的手法,想象明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

③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以景结情,想象明早挂帆离去,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这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故答案为:①用典抒情,用回忆谢尚赏识提携袁宏的典故,感慨当世不再有谢将军那样的爱才识才之人来赏识“我”的才华,抒发怀才不遇的深沉叹息。②尾联运用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任写一种即可)的手法,想象明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③以景结情,尾联想象明早挂帆离去,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这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17.【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幽愁、霜鬓、潦倒、廉颇。

故答案为:(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掌握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反复巩固,不多写,不漏写,也不要写错别字。【答案】18.B19.静谧的文化空间;营造“处处可学”;阅读的氛围感与仪式感【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加点词语的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某个词语的意思或用法,我们要看其词性,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此处的“我们”是个代词,就要指代的泛指和特指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文本横线处补写语句的能力。补写语句的关键是把握横线的位置,梳理前后语句之间的内在逻辑,根据关联词的搭配和语意的衔接呼应的原则去分析推敲即可。18.例句:“我们”为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

A.“我们”具体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将于凌晨四点登山看日出的一群人。

B.“我们”为泛指,没有明确具体指的是谁。

C.“我们”具体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曾经“泡图书馆”的一群人。

D.“我们”具体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将要去三亚旅行的一群人。

故答案为:B。19.①处,根据“几百平方米空间,阅读区、自习区、交流区等功能分区包罗其中、井然排列;或图书借阅、或自修学习、抑或文化交流”“给繁华的城市留一处静谧的空间”,可知语境意在强调一座城市不仅需要繁华的文化地标,还需要静谧的文化空间,故可填入“静谧的文化空间”之类的语句。

②处,根据“融入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提高书籍供给丰富度”“打造24小时智能阅读环境,延存‘时时能学’的仪式感”,可知语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