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战国风云说客与时并起外交辞令退秦口舌生辉诗林漫步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作者从小就在北京读书,又在北京考中进士做官,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的理想所在。现在,他被迫离京,心情是多么复杂呀!黄昏日落的惨淡景象,天涯海角的遥远距离,使他的离愁更加浩大而沉重了。诗的后两句,诗人将笔锋一转,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在古人眼里,凋谢飘零的落红,总是引起叹息和伤感的“无情物”。然而作者却看到它有情的、积极有为的一面,用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名句背诵1.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2.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4.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5.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7.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语林撷英金科玉律·清规戒律两个词都指信条、规章、原则、条例等,都有条条框框的意思。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多含褒义。清规戒律:①僧尼、道士遵守的规则和制度。②借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现在使用多含贬义。例句:①不能把凡是印在书本上的东西都当作金科玉律,那样会束缚我们的思想。②老先生的清规戒律很多,学生们都很怕他。流传·留传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对象多是故事、消息等,“流传”的途径是口头的语言、书面的文字等。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对象多是具体的物品。例句:①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②鹭、鹳等习惯白天活动的猛禽用小木棒、枯枝搭建的巢异常坚固,能经受住上百年的风吹雨打,甚至可以留传给“后人”。卡片摘录一、作家作品《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关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又名《左氏春秋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叙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叙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左传》长于叙事记言,记事精确清楚,详略得当;对话从容委婉,意味深长。语言艺术高超,往往寥寥数句,便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历史散文的典范。清人朱彝尊颇为推崇此书,说:“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二、背景探寻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大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欲望,于是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yì
fán
zhuì
gōng
quē
páng
“已”通“矣”,了
“共”通“供”,供给
“说”通“悦”,高兴
“知”通“智”,明智
连词,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副词,暗暗地
副词,稍微,略微
没有
名词,疆界
名词用作动词,把……当作疆界
量词
假如
好像
第二人称代词,你
比得上
好像
约数
答应
表处所
赞同
这样
边远之地
庸俗,鄙陋
把……当作边境
见识短浅,粗陋
因为,连词拿,用,介词
来,表目的,连词
表目的,连词
把,介词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此
疑问代词,哪里代词,之
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
把……作为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出使的人
那人
缺少的东西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名词作动词,把……当作疆界
动词使动用法,使……减损
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动词作名词,恩惠
七、特殊句式(1)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即“夫晋,有何厌”
状语后置句,即“以其于晋无礼”
介宾短语后置,即“佚之狐于郑伯言”
判断句,“是”为“这”
一、课文主旨本文记叙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烛之武说服秦伯使之撤军的故事,表现了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的精神,也表现出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二、结构图示三、疑难解说1.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智退秦师,维护了郑国的主权和尊严。烛之武是如何妙语退秦师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首先,烛之武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引起对方好感;其次,说明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再次,陈述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好处;最后,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并分析晋国贪得无厌,从而使秦穆公意识到晋强会危秦,于是与郑国订立了盟约,乃至帮助郑国。总之,短短百余字,烛之武从地域政治、利益分配、两国邦交、历史纠葛、争霸现实诸方面层层铺垫、步步紧逼,最后推向一个核心问题——使秦濒临危险的潜在之敌,不是郑而是晋,使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改变了自己的初衷。2.面对偏隅西方而急于东扩的秦穆公,烛之武是如何实施其精心筹措的说辞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言地域政治。秦国谋图东扩,中间隔着晋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在西,晋在中,郑在东,隔着晋国,秦国是很难对郑国实施长期而有效的控制的——得郑地而生后患,对此,秦穆公不能不冷静思索。二言利益分配。秦国师劳力竭,灭郑之后可分一杯羹,但最大的受益者未必是秦。晋国的疆土扩充后力量增强,相对而言,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焉用亡郑以陪邻?”——逐小利而留大害,对此,秦穆公不能不认真权衡。三言两国邦交。烛之武请秦穆公换一个角度:存郑,非但无害,反而有益。秦国要扩大在中原的影响,郑国可以作为“东道主”,“共其乏困”。亡郑,东方多一仇敌;舍郑,东方多一盟友。——存弱而交邻,对此,秦穆公不能不怦然心动。四言历史纠葛。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晋国“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经历了城濮之战,晋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晋文公只会比当年的晋惠公有过之而无不及——视往昔而知来日,对此,秦穆公不能不猛然警醒。五言争霸现实。郑亡,晋“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东邻郑国被鲸吞,西邻秦国难保不被吞食。假以时日,晋国的兵车就会冲向秦境,这是大国扩张的必然逻辑——贪功近利而招远祸,对此,秦穆公不能不毛骨悚然。短短百余字,说了五层意思。层层铺垫,步步紧逼,最后推向一个核心问题:使秦濒临危险的潜在之敌,不是郑而是晋。烛之武成竹在胸的一声“唯君图之”,已料定老练的政治家秦穆公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初衷。3.伏笔要伏得巧妙,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结合文章第1段,主要作用是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文章的第1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①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②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一在氾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4.烛之武开始以才不如人、年纪已大为托辞拒绝了郑伯的要求,有人认为这样写有损其形象。你是怎样看的?请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烛之武是一个能言善辩之人,由后文的游说可以看出这一点,但直到年老仍然不被重用,心中难免会有感伤和牢骚。面对郑伯的请求发一发牢骚,这不仅不会损伤烛之武的形象,反而更突出他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为了捍卫国家主权,抛开个人的恩怨,临危赴难,只身入强秦,最终说退秦师,挽救了郑国。这样,就使人物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5.晋侯退兵的三点原因说明了晋侯什么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他具有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这种性格特点也是他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四、写作特色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2.波澜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古今对译点拨1.鄙:把……当作边邑2.薄:削弱思考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鄙:见识浅薄薄:逼近角度1:“志在千里”的“伏枥老骥”——烛之武。【写作示例】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笑服务的心得体会5篇
- 电力竞赛心得体会
- 2022科学新课标的心得体会(8篇)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开学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高考文综区域地理教案 东亚精讲精练 内含考向指导 内容精析 典例剖析 高考链接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考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四年级数学(小数加减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汇编
- 高中化学《弱电解质的电离》说课稿
- 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 湘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MES技术及其应用-西门子MES剖析课件
- 抢救车药品交接本
- 古诗中的节日(上)课件
- 体育说课教学课件
- 画鼻子游戏课件
- 小区施工管理制度4篇
- 《西方礼仪》教案
- 睡眠障碍的康复治疗
- 2020年浙江省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中职语文教学实施报告现场展示PPT
- 《逍遥游》-完整版课件
- 中班体育教案:平衡教案及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