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4页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第六单元运算律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九单元整理与复习(2)数一数。第一单元平移、旋转和轴对称1.课件出示教材第1页例题1图。(2)强调平移的方向。(4)组织全班交流。4格,你觉得对吗?移9格。方法二:看船头的一个点,这个点向右平移了9格,小船图就向右平移9(5)数一数:金鱼图向右平移了几格?再与同学交流。(1)学生独立画图。(2)组织汇报。1.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2页“练一练”第2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题:图形的旋转第2课时总第课时书课题)(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关闭,分别是绕哪个点按什么方向旋转的?旋学生观察、交流,得出:转杆打开是绕0顺时针旋转90o;转杆关闭是绕0逆时针旋转90o。(4)全体活动,深化理解。(1)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题3图。(3)动手操作。形?(出示教材第4页上方情境图)①先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画出另外的线段,最②先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连成相应的图形。(5)组织交流。(6)师生共同小结。提问:我们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操作时,要注意什么?1.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第2题。这道题实际上是例题3的补充,它是将一个长方形绕点A顺时针旋转90。。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题:轴对称图形第3课时总第课时提问:这三幅图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是轴对称图形)(1)取出课前从教材第113页剪下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折一(2)组织汇报交流。形?法?(4)画对称轴。(5)完成教材第5页“试一试”。(1)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例题5。(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画的?(3)组织全班汇报交流。(4)小结。1.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1题。个图形又1条对称轴,第三个图形又2条对称轴。2.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题:练习一第4课时总第课时(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平移?图形的平移要注意什么?(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习一”第1、2、9题。(1)提问:什么是图形的旋转?图形的旋转要注意什么?(2)完成教材第7、8、9页“练习一”第3、4、7、11题。右边图形绕两个图形的连接点顺(逆)时针旋转1801.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5、6、12题。2.完成教材第8、9页“练习一”第8、10、13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千是()。提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要怎样?10个一千是多少?(板提问: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万位满十要怎样?使学生认识到10个一万呢?3.教学例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例题1,提问:六十一万、一百六十二万和一千三百四十三万各是多少?怎样写呢?六十一万表示61个万,61个万是610000;一百六十二万表示162个万,162个万是1620000;一千三百四十三万表示1343个万,1343个万是13430000。(2)写数。(3)即时练习。(2)学习数位分级。1.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2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多少?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1)观察思考。(2)小组交流。(3)写一写。(4)读一读。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数位上写0。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1)读一读。①2014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教学难点:掌握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法和写法。(1)读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读的:(2)写出下列各数并说说你是怎样写的:四十二万零三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1)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题。(2)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2题。(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4题。(4)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3题。1.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7题。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5、8题。(2)第8题:(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2)读一读。(3)写一写。1.课件出示教材第15页例题3文字及图片。(1)引导学生读题。(2)说一说题中有哪些比亿还大的数?二亿是2个亿二十一亿是()个亿八百一十四亿是()个亿都是0。(4)小结整亿数的写法。1.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2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1.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例题4文字及图片。(1)提问:这两个数含有哪几级?(2)说一说每个数的组成。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后得出:8个亿和900035个亿和2000个万合起来是三十五亿二千万。(1)提问:我们怎样读亿以内的数?(3)即时练习。(1)复习整理数位顺序表。(2)结合数位顺序表写数。(3)小结亿以上数的写法。交流汇报:第一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05,万级上的数是3000;第二个数亿级上的数是150,万级上的数是300。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课题:练习三第6课时总第课时(1)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1题。(2)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5题。(3)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6题。(4)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9题。生计算出1亿里面有多少个100万,也就是有多少个6吨,所以合适的答案应是600吨。完成教材第18~19页“练习三”第2、3、4、7、8题。1.第2题:2.第3题:3.第4题:4.第7、8题:(1)在读、写大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课题:多位数的大小比较第7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谈话引入(1)提问:你能读出这两个数吗?分别让学生读一读。(2)解决问题:十万位上的“4”表示什么?百万位上的“4”又表示什么?师:为什么同样的数字“4”,在不同的数位上所表示的大小是不一样的?(3)比一比,这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指名回答。来看一看,这种方法对万以上的多位数是否也适用?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题5。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这三年出版社图书的种类各是多少?提问:这三年出版的图书数量各不相同,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多?哪一年出版的种类少?请同学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方法二:250000=25万,300000=30万,370000=37万,37>30>25,37万>30万>25万提问:第二种方法可行吗?在比较这三个数的大小时,要先做什么?(将三(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比较方法,提问:两种比较的方法相同吗?哪位?末尾的4个0去掉,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4)即时练习。1.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23页“练习四”第1~4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课题:近似数第8课时总第课时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一)认识近似数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方法二:384204千位上是4,比385000小,接近38万;386685千万位上是6,比385000大,接近39万。位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要在尾数的前一位加1,再把尾数的各位改(1)课件出示题目。这道题是结合生活情境来区分精确数和近似数。其中,56785和1617是准确数,4600000000、2000000和30000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四”第5~10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求近似数的方法。2.在练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练习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能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回顾、整理。教学难点:能灵活运用多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系统整理1.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多位数的认识,谁来说一说都有哪些内容?2.导入:大家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练习。(板书课题)二、查漏补缺训练1.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本单元所学的知识的整理。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所学的多位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教师巡视各小组,了解学生的合作情况。2.组织汇报交流,梳理知识。顺序表意义:数位十进制计数法多位数读数、写数多位数大小比较——改写近似数(1)数位顺序表。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提问: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整数数位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从个位起依次说出各个数位。每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组成有什么相同点?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2)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归纳:多位数的读、写法。多位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一级一级往下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或“万”字。数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每级末尾的零都不读。(4)近似数。完成教材第25~26页“整理与练习”中的“练习与应用”第1~6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课题: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第1课时总第课时(1)直接写出得数。(2)用竖式计算:26×47=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1)列出算式。(2)尝试计算。(3)小组交流算法。提问:先算什么?(先算128×6)再算什么?(再算128×10)最后算什么?(6个128与10个128的和)(2)讨论:怎样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2.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1、2、4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每个书包50元,4个书包多少钱?(2)一列动车每小时行200千米,4小时行多少千米?(3)李师傅每天生产15个零件,他6天可以生产多少个零件?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2情境图。学生观察情境图,收集情境中的信息:钢笔每支1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1)提问: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什么是总价?(2)追问: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4)认识总价。钢笔练习本(2)交流讨论: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总价=单价×数量(3)思考:已知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总价和数量呢?数量=总价÷单价单价=总价÷数量量。我们在记这一组数量关系式时,只要记住“总价单价×数量”,就可以根据(二)教学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1.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例题3情境图。(1)提问:情境中给出的两条信息可以称为什么?(2)交流速度的写法和读法。(3)认识时间和路程。提问:行程问题中除了速度之外,还有哪些数量呢?列车自行车(2)交流讨论:路程与速度、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3)思考:已知路程和速度,可以求什么?怎样求?已知路程和时间呢?1.完成教材第29页“练一练”第1~3题。第2题:运用例题3的数量关系解决求路程的问题。第3题:运用例题2的数量关系解决求总价的问题。2.完成教材第30~31页“练习五”第8、9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1)用竖式计算。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五”第3题。(3)组织练习。(4)集体讲评。(1)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0题。提问: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分别求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五”第11题。提问:这道题求哪个量?怎么求?题目中哪个量是不变的?1.完成教材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出示练习题,提问:这道题又和我们生活中什么问题有关呢?(工程问题)第(1)题:24×8=192(个)第(2)题:192÷24=8(时)第(3)题:192÷8=24(个)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并进行了计算。化呢?它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积的变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题4的表格。(1)独立观察。(2)小组交流。(3)全班汇报交流。①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2,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2。②第一个因数不变,第二个因数乘10,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10。③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4,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4。④第二个因数不变,第一个因数乘5,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5。(4)概括规律。(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验证规律。(2)交流验证的情况。提问:小明在计算“42×5”时,将因数5写成了50,他算出的积和正确的引导学生发现:小明在计算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所以他算出的积也就等于原来的积乘10。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先观察每组中各个算式之间因数的联系,再根据每组第1题的积直接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0、11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第5课时总第课时1.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教学难点:根据因数末尾0的个数判断积的末尾0的个数。2.复习有关0的运算。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题5。(3)组织汇报交流。5师:这两种方法都对吗?哪一种简便?为什么可以这样写?b.如何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一个因数的末尾有1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1)出示问题: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2)学生尝试解答。(3)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4)指定用简便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算式。师:170的后面应该添几个0?为什么?(5)追问:170后面添的两个0应该怎么对齐?(6)教师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2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7)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34页“练一练”。让学生交流后,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相同,即: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5题。2.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6题。3.完成教材第36页“练习六”第12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2)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4)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提问: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要注意什么?(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2)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3)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4)完成教材第38~39页“练习与应用”第4、5、6题。第4、5题:第6题:1.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2.完成教材第39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课题:用计算器计算(一)第1课时总第课时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道乘法计算的题目,同学们想算一学生很快口算出结果是100。学生不能口算出结果,但能通过笔算也能比较快地算出结果是840。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课题)(一)认识计算器师:在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时,人们通常使用计算器。关于计算器,你知道(1)计算器是一种计算工具。(2)计算器有很多计算功能。(3)日常生活中使用计算器很普遍。(1)让学生取出自带的计算器进行观察。提问:你认识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吗?(2)组织全班交流。显示屏上的数字就会全部清除为0。(3)认一认: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找到上面学习的这些键。(二)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方法1.教学例1。(1)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例题1:用计算器计算38+27、30×18。(2)学生尝试独立用计算器计算。(3)组织汇报交流。①计算38+27。操作过程:输入:38十27=,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②计算30×18。=可以按照算式的先后顺序,先输就是计算结果。2.教学例2。(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题2:用计算器计算40000—165×182。(2)思考:算式里有两种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汇报交流。1.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七”第1、2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3)组织汇报交流。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3)用计算器进行验算。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四单元用计算器计算(2)计算器的功能。1.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3、4、5、9题。第3、5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第4题:先要求出每队的总身高,再求平均身高。由于数据比较多,要求学第9题:(1)先组织学生对购物发票进行观察,了解购物发票上的各个项(2)根据购物发票上的信息,用计算器算出各种物品的价钱,再计算出所(3)介绍发票上“人民币(大写)”那一栏的填写方法。2.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6、8、10题。(1)第6题。(2)第8、10题。三、综合练习1.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11题。(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教师举例说明。(板书例子)(2)先让每个学生按题目要求任意写一个数进行操作。(3)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4)全班交流。2.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3.完成教材第45页“练习七”思考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已知条件和问题,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2.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感受画线段图的策略在分析问题中的好处,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意识。3.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激发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掌握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画线段图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线段图进行分析问题的教学准备:课件一、谈话引入1.课件出示:小明买3本故事书用了27元,小军买了5本同样的故事书需要多少元?(1)将题目中的信息整理到下面的表格中。小明3本小军5本(2)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明确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明确:可以先算出一本故事书多少元,再计算出5本故事书多少元。(3)学生独立解答。一本故事书:27÷3=9(元)5本故事书:9×5=45(元)2.谈话导入。刚才我们采用了哪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师:通过列表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可以让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浅显。除了列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想学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题1。让学生读题,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已知条件: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所求问题: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提问:想一想:这道题我们用列表的方法来分析,能找到解题思路吗?(1)提问:题目中有几个相关联的量?应该用几条线段来表示呢?学生回小宁:(2)追问:你能根据题意把线段图填写完整吗?多(12)枚(72)枚提问:观察线段图,想一想可以先算什么?(1)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2)全班交流解题思路。解题思路一:先算出小宁有多少枚邮票。两人邮票的总数减去12枚,等于小宁邮票枚数的2倍。解题思路二:先算出小春有多少枚邮票。两人的总数加上12枚,等于小春邮票枚数的2倍。(1)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2)追问:检验要分几步进行?(3)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并写出答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这道题和例题1相似,只不过要让学生自己从线段图中获取已知条件,通过2.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1题。这道题也和例题1相似,但题目要求先把线段图补充完整,组织练习时要把3.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3题。上看出下层图书的2倍就是60×2=120(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初探:一块长方形土地,长16米,宽14米;另一块正方形土地边长是14米,这长方形正方形(16+14)×14说说你是为什么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长方形花圃原来长8米。修建时长增加了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原(1)指导学生画图:先画什么?可标出哪些数据?再画什么?比划一下朝哪个方向画?可标出哪些数据?最后画什么?可标出什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画,然后用多媒体演示画图过(2)分析数量关系:增加部分是什么图形?与原来长方形有联系吗?要求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告诉我们了?怎么求?(3)列式解题。18÷3×8=48(平方米)(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8+3)求的是什么?)(2)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3)画示意图并解答。(4)组织交流。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练习八第3课时总第课时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是8张。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组织学生观察图,思考:扩建部分的长和宽各是多少?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运算律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2)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教师板书:17+28=45(人)(3)观察发现。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4)照样子写一写。(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3)组织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运算律是另列算式。(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129(人)=129(人)=129(人)(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①65+79+21②78+(47+22)(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4)全班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提问: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第1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2题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是怎样看出78和22、79和21的和是100的?(十位上数的和是9,个位上数的和是10)三、反馈完善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2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运算律教学准备:课件一、知识再现提问: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追问: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加法运算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加法运算律的练习1.完成教材第58~59页“练习九”第4、7、8、9、12题。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5、6题。(1)第5题:提问: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你有什么发现?(2)第6题: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0题。(1)课件出示题目。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1题。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3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运算律课题: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第1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准备:课件(1)加法的运算律,用字母怎样表示?(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在这样的规律?乘法运算中又会有什么规律?(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题3情境图。(2)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列式得出:5×3=15(人)或3×5=15(人)(3)建立等式。(4)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教师(5)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板书)(1)课件出示教材第61页例题4。=690(人)=690(人)(2)观察这两道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3)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比一比。课件出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算式是(4)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乘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a×b)×c=a×(b×c)(板书)第一小题,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算“15×2”的积;第二小题,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先算“25×4”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1题。4.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运算律课题:乘法分配律第2课时总第课时1.课件出示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240(根)=240(根)板书:(6+4)×24=6×24+4×24(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先算6加4的和,再算10个24是多少;等号右边先算6个24与4个24各是多少,再求和。(2)举例验证。(3)总结规律。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这道题呈现了学生初学乘法分配律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如40×50+50×90如74×(20+1)与74×20+74,有助于学生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理解乘法分配3.完成教材第65~66页“练习十”第6、7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运算律教学准备:课件25×(2+4)=□O口○□○□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课件出示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元,围棋一副58元。所求问题:买102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2)提问: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算法二:先算100乘32,再算2乘32,最后把它们的得数相加。(2)小组讨论。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当两个相加(减)的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8、13题。第13题,这道题和“练一练”第2题类似。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运算律课题:练习十第4课时总第课时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5题。(1)课件出示练习题。(3)学生独立解答。(4)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12题。4.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5题。1.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6、17题。第17题,这道题是利用第16题的规律来进行简便计算,35×98这道题要2.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8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运算律课题:相遇问题第5课时总第课时(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3)组织全班交流。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钟解法一:70×4+60×4=520(千米)=520(千米)(2)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乘法分配律)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2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运算律(1)提问: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运算律二、查漏补缺训练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2题。3.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运用”第5、9、11题。第5题,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先第11题,五年级和六年级“每班人数”相同,因此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这道题要求“一共可以收大白菜多少千克”,是一道连加的数学问题,在计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题:认识三角形第1课时总第课时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一)认识三角形的定义(2)组织全班交流。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3)观察比较。(二)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例题2人字梁图。教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无数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2.完成教材第76页“练一练”第1题。底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引导学生参与探究和发现活动,经历操作、发现、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3条高……(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77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小组交流。形?(1)布置探索任务。(2)学生独立探索。(3)交流汇报。(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4)总结规律。5.议一议: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5厘米长的小棒和3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厘米,并1.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2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从教材第113页剪下3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3个内角的度数。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学生负责记录和计算,三角形名称3个内角的度数3个内角度数的和①②③(2)汇报交流。(3)回顾交流。(1)让学生想办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个内角拼在一起。(2)组织观察。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现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是180。,现在我们就(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2.完成教材第81页“练习十二”第10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题:练习十二第4课时总第课时教学准备:课件一、知识再现三角形有哪些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三角形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二”案不唯一。(1)先量出两根小棒的长度。(2)再小组交流探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围。三、综合练习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三角形的分类第1课时总第课时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等活动,培养学教学准备:课件1.提问:我们学过哪几种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3.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分类,那么三角形又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分类的知识。(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题5。(1)②号和④号这两个三角形的3个角都是锐角。(2)①号和⑥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直角,2个锐角。(3)③号和⑤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1个钝角,2个锐角。(1)通过学生交流得出:3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1个(2)启发思考。提问:一个三角形中可能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吗?为什么?引导交流得出:一个三角形中不可能有2个直角或2个钝角,因为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引导学生交流得出:一个三角形最多有3个锐角,最少有2个锐角。1.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83页“练一练”第3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题6中的3个三角形。(一)认识等腰三角形(2)认一认:(1)剪一剪。(2)折一折,议一议。(3)全班交流。(二)认识等边三角形1.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例题7的三角形。(1)交流发现。(1)剪一剪。(2)折一折,议一议。(3)全班交流。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追问:你是怎么发现等边三角形3个角相等的?①将3个角对折重合。③将3个角剪下来比较。(4)提问: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为什么?1.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2题。3.完成教材第85页“练一练”第3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题:练习十三第3课时总第课时(按角分)钝角三角形:1个角是钝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运用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提问:你能根据露在外面的角判断它是什么三角形吗?三、综合练习角形时,内角和是180。,当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四边形时,内角和是360。。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来判断,得出只能用20米作为三角形的腰。因此菜园的三条边长就是:10米、20米、20米。4.第14题。(1)让学生取出小棒摆一摆。(3)全班交流。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补》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课件出示教材第88页例题8图。平行四边形,相信通过探究,大家将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个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第88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1)学生在教材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2)展示学生画好的品行四边形。(1)学生独立观察平行四边形,再在小组内说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2)全班交流。①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②平行四边形的其他特点:4条边,4个角;对角相等;邻角的和是180。过度: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交流,找出了平行四边形的许多特点,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吗?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板书)(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的垂线吗?(2)交流讨论,突破难点。画法一:(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底思考: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多少条?2.完成教材第91页“练习十四”第1题。3.完成教材第92页“练习十四”第10题。通过测量,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度数相等,邻角度数的和是180。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题:认识梯形第2课时总第课时1.课件出示教材第89页例题9情境图。(2)全班交流。学生自学教材第90页的一段话。(2)组织交流。(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3)认识梯形的高。(4)画高。(1)课件出示等腰梯形图。(2)交流发现。2.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1题。3.完成教材第90页“练一练”第2题。(1)学生动手画一画。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1)三角形的边和角各有哪些特征?(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有什么特征?特征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平行;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1.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1题。2.完成教材第93页“练习与应用”第2题。3.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3题。这道题是综合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第(2)小题是求直角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只要用90o减去另一个内角就可以了;第(3)小题是求4.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4、5题。5.完成教材第94页“练习与应用”第6题。1.完成教材第94页“探索与实践”第7题。(3)交流讨论。2.完成教材第95页“探索与实践”第8题。(1)拼一拼。(2)想一想。2.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第八单元确定位置课题:用数对确定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