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热点_第1页
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热点_第2页
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热点_第3页
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热点_第4页
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热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城市地理学的发展摘要: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调整,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大城市更是发展蓬勃。城市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合理安排布局,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政策。城市地理学也相应产生,并快速发展,不少城市地理学家做出了很大贡献。城市地理学是具有发展性特点的学科,随着城市的变革,每个阶段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也发生变革,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城市地理学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地理学近些年的发展情况,包括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研究趋势,意欲有更多人关注到城市地理学并了解城市地理学。关键词:城市;发展;空间结构1引言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及其功能的形成、发展、变化和分布规律的学科。城市地理学是城市科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地理学科以其空间地域性、系统综合性的独特视角和以人为中心的人地关系理念来研究城市,而别于其他城市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城市地理学获得长足发展,在学科的融合和渗透中,从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吸收了必要的营养,又采用了数量方法、计算机、遥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手段,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人文地理学分支之一。当前,全球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为了揭示城市系统的空间现象,必须深入研究形成这种空间现象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非空间因素。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2城市地理学发展进程1900年以来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历程解放前,我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缓慢,少数地理学者发表过关于城市分布和研究城市的论文,分为两类:对城市的研究和对乡村的研究。研究对近代中国城乡分布状况、基本特征的描述和解析居多,从属于聚落地理的范畴,真正的城市地理研究尚未展开。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地理的研究才渐渐展开。有限的城市地理研究集中于一些学者翻译、介绍了美苏等国外城市地理研究动向,对中国城市历史、类型、职能、布局、形态和城镇分布等做了初步研究,少数地理工作者参加城市规划和城市改造的实践,但整体规模小,影响不大。此时期研究大都从属于历史地理、聚落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范畴。从研究内容看,整体上较为分散,与城市发展和建设结合较少,研究成果的作用和影响十分有限,谈不上理论水平的建树。真正的现代中国城市地理研究兴盛于1970年代中后期,借力于城市规划工作的复兴。全国或各地蓬勃开展了国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相关工作,期间有很多地理学家的参与,在不同层次上研究城市的发展、调控或中小城镇的布局问题,为开展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1994年,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城市地理研究进入旺盛时期,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日渐加强,与相邻科学的交叉性日渐增强,研究队伍日益壮大。整体而言,中国城市地理的研究受制于国家发展形势和政府对于城市发展政策的调整。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为中国城市发展和研究提供国际化视野,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打破了原有城市发展既定规律,城市新现象和新问题不断涌现,为当代中国城市地理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城市地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与技术尝试,也带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型。如行为地理学及时间地理学方法的应用,结合GIS技术的进步,借助于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城市地理学可以处理更为复杂的数据,为城市地域空间演化等空间分析与模拟仿真提供了技术支撑。虚拟地理环境是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虚拟模型,它在强调地理信息使用者身临其境之感受的同时,还追求超越现实的理解。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虚拟空间和地理空间的形态与空间演化进行动态分析与模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进步也促使地理学开始关注地理网络空间,并利用ArcGIS等GIS软件模拟和可视化展现城市空间变化,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3研究内容3.1城市化研究城市化研究提高了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水平。成为中国城市地理学近年来的重要研究内容。关于中国城市化过程,多数研究者认为,自1949年以来,大致经历了工业化起步(1949一1957)、“爆发性”工业化(1958一1960)、工业调整(1961一1965)、工业停滞(1966一1976)和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五个阶段。前些年,我国学术界对我国要不要走城市化道路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和多学科的讨论。现在大家的意见已经比较统一,认识到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要振兴经济,实现“四化”,也应当走城市化道路。在这次大争论中,城市地理学界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最早提出了城市化问题,并且以大量实例证明了城市化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研究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点,前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现今城市化研究热已经慢慢冷却下来,转为更系统的研究。3.2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采取“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的方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控制大城市的政策受到了冲击,一场中国城市发展方针,也即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辩论在学术界开展起来。一部分学者从中国是农业大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去向,小城镇在组织农村生产生活和协调城乡关系中的作用和大城市存在的住房、交通、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建设费用不足,以及为了缩小直至消灭城乡差别,认为应当积极发展小城镇,实现乡村城市化。这一主张既符合现阶段的实际,又符合政府政策,在学术界影响很大因而引发了小城镇研究。另一部分学者考虑城市发展经济效益、大城市在社会经济中的中心作用、小城镇存在的问题,按照城市发展阶段论,认为当前我国处于城市化初期阶段,要重视大城市发展,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和城市带,走集中型城市道路。因此学者们又把研究视角转向大城市。通过对世界城市发展比较分析,有的认为世界大城市发展趋势是特大城市。3.3城市集群研究近些年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城市密集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工作者开展了城市群体的研究。中国城市地理学界使用了城市群的提法,对中国城市群的分析集中在基本概念、地域结构特征、城市群发展趋势等方面。3.4城市体系研究地理学家研究城市体系,主要结合国家和地区的区域规划、国土规划任务。以城市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为中心内容;从分析区域城市化程度,工业、交通布局,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以及城市体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征等方面着手,探讨区域内城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机制、影响因素、发展前景,并提出经过选择比较的体系规划方案和模式。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进行了中国城市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研究,从我国早期城市体系的产生、机制分析、组织结构和基本特征起,按职能、等级规模、地域空间结构这三个基本部分探讨了中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与演变,为读者提供了上下几千年中国城市体系的历史线索和若干发展规律。城市体系的研究已在地方政府和城市建设部门制定区域内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并在理论探索上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尚有待于深化。3.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关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早期主要是介绍国外理论,近几年来才有学者开始了对中国的实证研究。地理学者在探讨了中国城市形态发展演变的动力机制之后,提出中国现代城市向外扩展,其形态变化经历了块状、带状、稳定、内向填充和外向发展四个阶段。城市伸展轴用地由内向外是工业用地先于生活居住用地,生活居住用地又先于商业用地,其用地转化过程是,近郊农业用地期、工业用地扩展期、居住填充期、商业服务设施配套期。从总体上看,中国城市中心区还达不到中心商业区的标准,绝大多数城市的中心区是以商业零售功能为主,兼有工业、居住、文化等多种活动所形成的综合区。因此,城市内部最明显的功能分区是工业和居住区。有的学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认为组织好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内容,并根据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探讨了工业区与居住生活区空间布置原则。还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工业活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用地扩展速度,在微观上决定了城市用地结构形态。工业用地向外扩展带动了居住和仓库交通用地的扩展,居住和公共建筑用地有明显的向心集中特征。改革开放带来了第三产业,尤其是商业的大发展,促使城市地理学者开展了市场空间研究。研究一般采用数学方法,对商业中心的规模、结构和等级体系进行分析,提出改善商业企业布局的意见。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事务活动愈益活跃,城市中心商业区(CBD)的特征日渐鲜明。在介绍了西方国家CBD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之后,一批学者开展了对一些大城市CBD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从分析CBD的演变入手,探讨其现状特征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在中国,有关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仅有少数学者介绍过西方研究进展,并用数学方法进行了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有些学者对城市社会空间地域差异的要素进行了分析,一般说来引起差异的要素集中反映在人口的文化构成、密集程度、性别和职业构成、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和婚姻状况六个主成份上。社会区分析是我国城市地理学家研究最多的内容,这不仅具有丰富和发展城市地理学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丰富城市规划内容,提高城市规划水平的实践意义。有关中国城市感应空间的研究比较少,个别学者介绍过西方的研究,并借用西方的方法研究了广州市城市意象(感应的成分)空间。结果表明,影响意象空间的因素是文化程度、居住地点和交通方式,并从意象空间角度对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建议。3.5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各物质要素的分布与组合在空间上的反映。中国地理学家对城市地域结构的研究主要着重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讨论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类型、地域结构演变阶段及动因机制和合理模式。二是实例分析,通过对全国及个别城市地域结构研究,探讨其发展规律。城市地理学者除了探求具体城市的发展规律外,同时注意研究城市之间的社会经济间题,研究城市在一定空间中的地域系统及其形成过程、结构特征与发展趋向。城市地理学者既研究区域中的城市,也研究城市中的区域,这也是现代城市地理研究中热点的研究问题。4现代城市地理研究的新趋势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尺度转向在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下,城市面临多尺度共同作用的问题,城市内部结构与空间重组,城市景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得城市地理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4.1由单一城市尺度到全球城市区域尺度城市地理早期的研究着力于单个城市的空间分析,主要是关于城市形态、自然地理以及自然地理对城市形态影响的分析。1950、1960年代城市地理受“科学法则”以及“计量革命”的影响,城市地理学开始关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中心地理论是典型的代表。1960年代以后,城市地理的研究尺度,由地区、区域走向世界,城市地理研究不再只注重城市间与城市内两个分析尺度,而是在全球尺度中关注城市空间的变化。1980年代以后,伴随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尺度的研究更进一步受到重视。城市地理的研究从单一城市尺度研究过渡到全球城市区域的尺度的研究。4.2由国家城市地理到全球城市地理冷战以前,国家之间的界限分明,信息化技术水平有限,全球化还没有完全展开,,城市地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的主权范围内。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城市联系越来越密切,城市地理学研究从以国家城市系统为中心的研究转向全球城市体系的研究,研究尺度发生了明显转向。4.3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城市地理对每一个城市的研究,都必须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明确其定位。城市分析要与区域相结合,并且要考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竞争,同时要考虑到区域的特点以及该区域在全球中的定位。4.4全球化与新经济下城市的空间转向城市地理学是从人地关系角度研究个体或群体城市空间关系的学问。“城市空间”一直是城市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城市空间”作为城市地理研究的“客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空间”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空间,需要从全新的角度来重新定义城市空间。传统的城市地理学强调更多的是城市实体空间的研究(物质空间的研究)。从1970年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转型,一系列社会问题激化,使得社会与空间的改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人们对空间的重新认识。“城市空间转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城市空间的社会历史转向:城市空间不再仅作为物质的空间,而是作为一个历史的—社会的—空间的现象。②城市空间的关系转向:城市是各种关系承转的场所,城市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邻里关系、空间关系等的集中地,并且这些关系相互依赖和承转,构成城市的竞争性学习、反射性联系,成为都市激发性的重要来源,而且是都市特有的。③城市空间认识论的转向。城市空间不仅被当作一套物质化的“空间实践”来研究,城市空间被称为一种思想性和观念性的领域,是“思维性图示”,城市地理研究需要把城市空间作为既真实又想象化,既是事实又很实际,既是结构化个体,又是集体的经验与动机。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