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课时作业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一、单选题1.钱穆曾指出,“元代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外族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其描述的是()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猛安谋克制 D.南北面官制2.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3.金朝统治者不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而且还让孔子的后代担任官员。此外,金朝皇帝还带头学习儒家经典,推动儒学教育,录用儒学官员。这反映出金朝()A.仰慕中原文化 B.崇尚正统观念C.彻底实现汉化 D.消除民族隔阂4.某学者对古代某一政治制度作出如下解释:产生于女真氏族社会末期,是一种部落联盟的组织形式,最初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后来逐渐由血缘组织向地域组织转化。平时出猎、战时作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行省制 B.南、北面官制 C.四等人制 D.猛安谋克制5.元朝建立后,设置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来直接管辖乌思藏(今西藏地区),宣政院名义上的领袖是作为帝师的宗教领袖,实权则由院使掌握。宣政院下设朵甘思(西康)宣慰司、朵思麻宣慰司(在青海,又称为吐蕃宣慰司)和乌思藏宣慰司。这表明,元朝时()A.民族歧视观念具有深刻影响 B.皇权对宗教神权依附性较强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青藏高原归属中央王朝管辖6.元朝时,全国共设有驿站约1500处,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是急递铺,用以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些驿站和急递铺的设置说明元朝()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中央与地方联系加强C.边疆地区战事不断 D.对外交流畅通无阻7.元朝统一后,在原宋、金的领土上划分行省时,大胆打破自然地理的界限,不顾既有区域经济联系,令各省北向门户洞开。这一做法()A.强化了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 B.增强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C.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的格局 D.阻碍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8.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远地区实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其采取的措施有()①设置“河西四郡”②在东北、云南等地设立行省③进行“改土归流”④设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A.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9.开封,简称“汴”,历史上曾有汴京、东京、南京、北京等称呼。辽宋夏金元时期,曾称其为“南京”的政权应该是()A.北宋 B.西夏 C.金 D.南宋10.宣政院初名为总制院,统辖吐蕃军政事务。至元二十五年(1288),更名为宣政院。“以帝师领院事,设院使等官”。官吏“铨选”、“机务处理”都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经过中书省。这反映了元朝()A.改土归流正逐步推进 B.外交制度已基本完善C.宣政院与中书省平级 D.中央直辖西藏的事务11.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50名,其中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二、材料题12.图1、图2、图3均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形势图(局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图2图3(1)图1、图2、图3分别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形势图?(2)根据三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历史发展趋势并加以说明。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的第二年即颁布诏书,申明其治边政策的主导思想是“就申好睦,静乱息民”,“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一代名君唐太宗即位之后更是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并宣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尽管唐王朝也采取过诸如武力征伐的政策,但其治边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怀柔、羁縻(笼络控制)为主。材料二:在中央,元朝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则广设行省,岭北、辽阳、云南等边疆行省,既负责边疆行政事务,也负责少数民族的管理。此外,元朝还建立了“朝令夕至,声闻毕达”的驿站制度,将边疆地区和中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并设置宣政院实现对吐蕃的直接管理。为了加强对北疆的管理,元朝在这里部署了大量的军队和移民,在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王朝怀柔、羁縻治边政策在边疆治理的具体体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边疆治理政策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元朝实行行省制度,B项正确;元朝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排除A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排除C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制度均是当时统治者结合国情的产物,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A项正确。这些制度并不是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四等人制度具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3.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仅修建孔庙、拜谒孔庙”,“带头学习儒家经典,推动儒学教育,录用儒学官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而儒学是当时的主流正统思想,说明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金朝推崇孔子,认可儒学的地位,体现出金朝崇尚正统观念,B项正确;金朝是崇尚正统观念,并不是简单的仰慕中原文化,排除A项;“彻底实现汉化”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金朝时期并没有“消除”民族隔阂,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D解析:猛安谋克是女真族兼具军事、政治、生产三方面功能的社会组织。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平时耕作出猎、战时作战,这样不仅节约财政支出,还保证有较高的战斗力,故选D项。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建立后,设置总制院来直接管辖乌思藏(今西藏地区),宣政院名义上的领袖是作为帝师的宗教领袖,实权则由院使掌握。”可知,元朝时,设置总制院直接管理西藏地区,名义上的领袖是宗教领袖,实际控制者却是院使,说明西藏地区实际由归属中央管辖,D项正确。6.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急递铺的主要作用是传递朝廷和地方州郡的紧急文书,这有助于中央与地方的文书往来,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B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驿站和急递铺主要向边疆传递文书,未提及文书内容主要是军务,不能断定边疆地区战事不断,排除C项;驿站和急递铺主要设置在国内,与对外交流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元代行省制度划分按地形,实行犬牙交错的方式,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增强了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B项正确;“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表现为行省对于管辖的州县有行政管理权,但是材料主要表现行省制度的行政区划,排除A项;元朝时期,全国经济文化格局“南重北轻”,行省划分,没有改变了“南重北轻”的南北经济文化的格局,排除C项;行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置“河西四郡”是在汉朝,①错误;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②符合题意;清朝在地方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③错误;元朝设置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9.答案:C解析:1127金灭北宋,故称汴京为南京,故选C项;北宋都城为开封,称其为“汴京”,排除A项;西夏没有占据开封,排除B项;南宋都城杭州,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宣政院是直属中央政府、管理西藏宗教和民族事务的机构,D项正确;改土归流是从明朝起逐步推行的,排除A项;基本完善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宣政院与中书省不是平级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少数民族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D项;材料指出元朝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并不涉及民族歧视政策,排除A项;B项“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只提到科举这一种选官办法,无法得出其更加公平的结论,排除C项。

12、(1)答案:图1是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图2是战国形势图,图3是金、南宋、西夏形势图。解析:从图一中的北齐、北周、陈,表明这是南北朝时期的地图,而这一张地图在教科书中有体现,所以可以直接写教科书中的名称;从图二中的赵魏韩齐楚等,可知这是战国的形势图;从图三中的夏、临安、燕京等可以看出这是南宋时期的形势图。(2)答案:趋势一:民族交融趋势加强说明:春秋时期戎狄蛮夷在与中原各国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他们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南北朝时期,北方内迁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接受儒家文化,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金时期,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民族交融趋势进一步加强。趋势二:经济重心南移说明: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趋势三: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说明:从经济发展、局部统一、民族交融、民心所向等角度予以说明即可。解析:历史发展趋势,根据图片和所学可知,历史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说明:战国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13.答案:(1)体现: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管辖;与吐蕃和亲、会盟;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2)历史意义:通过设置行省、都元帅府、宣慰司等机构实现了对前代王朝羁縻区域的有效行政管理,有利于疆域的稳定;实现了对西藏的直接管辖,为我国版图的奠定做出巨大贡献;建立驿站,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尊重少数民族习俗,在边疆实行驻军戍边和移民实边等政策,促进了民族的交融。解析:(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