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科目授课时间节次--年—月—日(星期——)第—节指导教师授课班级、授课课时授课题目(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内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教学设计,取材于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通过对这两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作者情感的文章进行深入学习和比较分析,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描绘景物的手法、情感表达的方式、散文的艺术特色、作者的创作背景及思想感情。具体内容包括:

1.《故都的秋》中鲁迅对故都秋景的描绘,以及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2.《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对荷塘夜景的细腻刻画,以及作者内心的感受与遐想。

3.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探讨两位作者的创作风格及背景。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品质及文化意识。通过深入解读《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使学生能够:1.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理解并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及情感表达;2.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比较文学作品,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3.增强文化意识,了解并尊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背景下的文化特点,激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思考,鼓励表达独特见解,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散文,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对于描写自然景色、抒发情感的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描绘细腻、情感丰富的文章。他们在阅读理解、分析推理等方面具备一定能力,但个别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细节把握不够、情感体验不足的问题。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善于独立思考,有的喜欢合作交流。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章节学习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有:一是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一些深层次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理解不够深入;二是分析比较两篇文章时,可能难以把握作者的内心情感和创作背景;三是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以提高文学素养。

针对以上分析,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为学生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文学特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PPT、视频等展示课文中的景色描绘,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开展互动式学习,如在线问答、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学习,了解作者背景、相关文学评论等,拓宽知识视野。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夜晚的荷塘又给你怎样的感受?”

展示一些关于秋天景色和夜晚荷塘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两篇文章所描绘的景色。

简短介绍两篇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课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两篇文章的基本概念、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过程:

讲解两篇文章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详细介绍两篇文章的描绘手法、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通过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篇文章在描绘景色、抒发情感方面的独特之处。

3.课文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两篇文章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描绘手法、情感表达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两篇文章的特色和内涵。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和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借鉴这些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两篇文章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两篇文章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两篇文章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两篇文章的基本概念、描绘手法、案例分析等。

强调两篇文章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所学知识。

7.布置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

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撰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或《荷塘月色》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要求运用所学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现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知识点梳理1.《故都的秋》

-作者:鲁迅

-背景介绍:文章写于1924年,反映了作者对故都北京秋天的怀念和思乡之情。

-描绘手法:通过对比、象征、拟人等手法,描绘故都秋天的景色特点。

-情感表达:通过对故都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秋景、故都、思乡、爱国。

2.《荷塘月色》

-作者:朱自清

-背景介绍:文章写于1927年,描述了作者在清华园荷塘边漫步时所见到的月夜景色。

-描绘手法:运用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比喻、拟声等手法,展现了荷塘月色的宁静与美丽。

-情感表达: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喜悦和淡淡的忧伤。

-关键词:荷塘、月色、宁静、喜悦。

3.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

-写作背景:分析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及其对写作的影响。

-描绘手法:对比两篇文章在描绘景色、抒发情感方面的异同,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情感表达:探讨两篇文章在情感内涵、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文学价值:分析两篇文章在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它们对后世的意义。

4.创作启示

-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细节,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借鉴名家的写作经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典型例题讲解1.例题一:请结合《故都的秋》中的描绘手法,分析并仿写一段描绘秋天景色的文字。

答案示例:

秋风轻拂,金黄的银杏叶在空中翩翩起舞,宛如一只只蝴蝶在告别夏天。丰收的季节里,稻穗低垂,弯弯的稻秆仿佛在向大地母亲致敬。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让人感受到秋天宁静与美好的气息。

2.例题二:请分析《荷塘月色》中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月夜景色,并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

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月夜景色,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使得它们雪白、晶莹、透明”。此句通过将月光与流水相比,形象地展现了月光的轻柔、静谧,同时以“雪白、晶莹、透明”形容荷塘中的叶子和花,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荷塘月色之中。

3.例题三:请比较《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示例: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不同点:《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爱国情怀,而《荷塘月色》则传达了作者内心的平静、喜悦和淡淡的忧伤。

4.例题四:请结合《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的描绘手法,谈谈你对于散文写作的认识。

答案示例:

散文写作应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石,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修辞手法,展现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在描绘景色时,要注重细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要善于运用象征、拟人等手法,增强文章的意境和深度。

5.例题五:请运用《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中的描绘手法,创作一篇以“秋夜”为主题的散文。

答案示例:

秋夜,凉风习习,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万物披上了一层银纱。在这样的夜晚,独自漫步在林间小道,耳边传来阵阵虫鸣,仿佛在诉说着秋天的故事。此刻,内心不禁涌起一丝淡淡的忧伤,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然而,这忧伤中也夹杂着对美好生活的期许,让人在秋夜中感受到生命的厚重与温暖。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解答和指导。

2.作业评价

课后,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作业可以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对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的运用、以及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等。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对课文知识的简单重复。通过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反思与总结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深感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教学方法上,我尝试了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讲授法中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不一,讨论法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情境教学法中对场景的创设还有待改进。这些问题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思考和优化。

在策略方面,我尝试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也不够丰富。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管理方面,我注重课堂纪律的维护,力求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堂纪律的遵守程度还有待提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要加强对课堂纪律的要求,做到严慈相济。内容逻辑关系①《故都的秋》与《荷塘月色》的对比分析

重点知识点:

-《故都的秋》:鲁迅,北京秋景,思乡之情,爱国情怀。

-《荷塘月色》:朱自清,清华园荷塘,月夜景色,内心平静。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鲁迅

-北京秋景

-思乡之情

-爱国情怀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清华园荷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