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中药湿敷
[简介]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者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
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
合用于外科的舟、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
肺痈、高血压等病也合用此法。
[禁忌症]
1.普通内科疾病不宜使用。
2.大疱性皮肤病及表皮剥脱松解不宜使用。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
中浸湿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镶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湿润
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
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注意事项]
1.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挤得不干不湿,恰到好处。过
干了效果不好,过湿了药液漫流。
2.药液不要太烫,防止烫伤。
3.药物组成可根据不同的疾病,作适当的调整和化裁。
4.在应用湿敷疗法的同时、还可根据病情适当配合熏洗、药
物内服和针灸等疗法,以增强疗效。
5.注意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中药灌肠
[简介]
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者大便失禁、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
病人禁用灌肠治疗。
[操作规范]
(1)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
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2)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向病人解释治疗目的及方法。
(3)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灌肠筒或者输液瓶内,挂
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4)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者右侧卧位,臀下垫一次
性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摆布,暴露肛门。
(5)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
入肛门约12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活塞,调节滴速,每分钟在80
滴。压力要低,以便药液的保留,保留时间越长越好.有利于肠粘膜的
充分吸收。
(6)将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者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肚管放入
弯盘。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7)整理床铺,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叮嘱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
小时以上。
(8)整理用物,洗手,记录。
[注意事项]
⑴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
和肛管卧位插入的深度。
(2)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
少。
(3)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⑷药液温度要适宜,普通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5)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
《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薰洗
[简介]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者浸浴,以达到疏通媵理、祛风
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合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
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
冬季注意保暖。
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
并用纱布熏洗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者布单围
盖后熏蒸。待温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
在木盖上熏蒸。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
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即将住手,协助
患者卧床歇息。
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⑴熏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节适宜的药液温度,
特殊是老年患者,由于对温度的敏感性下降,在熏洗时要防止烫伤的
发生。
⑵合并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使用单独的浴具,并单独严格消毒。
⑶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时应即将住手使用,必要时外用可外涂
抗过敏药膏,口服抗过敏药物。
⑷对于烫伤后皮肤局部浮现水疱或者溃烂者患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者涂烫伤软
膏、红霉素软膏等。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刮箱
[简介]
刮群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
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浮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媵理,使脏腑秽浊之气
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C合用于夏秋之间的
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
泛流传于治疗发痣(中暑)、绞肠痴、吊绞痛等证。
[适应症]
合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
胸闷、头痛等。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瘩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确定刮箱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手持刮具,蘸水或者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
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
每条长6~15cm。
7.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者
紫红色为度,普通每一部位刮20次摆布。
8.刮治过程中,随时问询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
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刮箱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痛疗法。
2.操作中用力耍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痣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穴位贴敷
「简介1
敷药法是将药物敷布于患处或者穴位的治疗方法,古时又称贴敷。使用时将
所需药物研成粉加适量赋型剂制成糊状敷贴患处。具有通经活络、清热解毒、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适应症]
合用于外科的拜、痈、疽、疔疮、流注、跌打损伤、肠痈等病。内科的哮喘、
肺痈、高血压等病也合用此法。
[禁忌症]
1.孕妇、幼儿慎用。
2.颜面部慎用。
3.糖尿病患者慎用。
[操作规范]
1.做好解释皮肤可有轻微刺痛感,取合理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注意保暖。
2.消毒剂消毒皮肤表面,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
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者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
准穴位粘贴。硬膏剂可直接或者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3.敷时若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者棉签蘸温
水、植物油或者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贴
敷部位起水泡或者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4.清洁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4.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5.
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6.若
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C,以免烫伤。7.对胶布
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者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8.对于
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9.贴敷药
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贴敷后若浮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
即将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浮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
院就诊。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艾灸
[简介]
艾炷灸是将纯净的艾绒用手指搓捏成圆锥状,小者如麦粒大;中者如半截枣
核大;大者高约1cm,炷底直径约0.8cm,直接或者间接置于穴位上施灸的一种
疗
法。此法利用温热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以温经通络、调温和血、消肿
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从而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用纯净的艾绒(或者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
烤的一种疗法。
[适应症]
合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院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
久溃不愈等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协助取合适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情况实施相应的灸法。
3.1直接灸(常用无瘢痕灸)
先在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放置艾炷后点燃,艾炷燃剩至2/5摆布,患者感
到灼痛时,即用镶子取走余下的艾炷,放于弯盘中,更换新炷再灸,普通连续灸
5~7壮。
3.2间接灸(常用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饼灸)
施灸部位涂凡士林,根据病情,放上鲜姜片或者蒜片或者附子饼1片•(事先将鲜
姜或者独头蒜切成约0.6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附子饼是附子研
末以黄酒调和而成,厚约0.6〜0.9cm,中心处用粗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
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或者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普通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晕,不起泡为度。
4.艾炷燃烧时,应认真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免灼伤皮肤或者烧坏衣物等。
S施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元,安置舒适体位,
酌情通风。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舐部,
均不宜施灸。
2.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者烧坏衣物。
3.施灸后局部皮肤浮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浮现小水泡,无
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
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4.熄灭后的艾炷,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针灸
[简介]
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该诊疗技术的操作规范
[注意事项]
该诊疗技术的注意事项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模版)
[诊疗技术名称]
穴位注射
[简介]
诊疗技术的应用简介
[适应症]
该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禁忌症]
该诊疗技术的禁忌症
[操作规范]
1.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
选用注射器和针头。
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
然后慢慢推进或者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
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
3.普通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者体弱者用轻刺激,
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者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
如
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者将注射针
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4.根据针刺的深浅选择不同出针方式,浅刺的穴位出针时用左
手持无菌棉签或者无菌棉球压于穴位旁右手快速拔针而出。深刺穴
位出针时先将针退至浅层,稍待后缓慢退出。针下沉紧或者滞针
时,不应用力猛拔,宜循经按压或者拍打穴位外盾以宣散气血,
待针下感觉轻滑后方可出针。出针后如发现针孔溢液或者出学,
可用无菌棉签或者无菌棉球压迫0.5min-2min
5.整理用品,嘱患者保持舒适体位歇息5min・10min以便观察
是否浮现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治疗时会浮现正常反
应。
2.药物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及配伍禁忌、不良反应
及过敏反应。注射操作均应在药敏实验结束并合格的前提下进行。
4.回抽针芯见血或者积液时应即将出针,用无菌棉签或者无
菌棉球压迫针孔0.5min_2min更换注射器及药液后进行再次注射。
5.初次治疗及年老体弱者注射点不应过多,药量亦应酌情减
少
6.酒后、饭后及强体力劳动后不应穴位注射。
7.体质过分虚弱或者有晕针史的患者不应穴位注射。
8.孕妇的下腹、腰舐部不应穴位注射。
9.耳穴注射应选用易于吸收、无刺激性的药物。注射不应过
深,以免注入骨膜内,同时也不应过浅而注入皮内。
10.位要注意进针角度和深度,不应做提、插、捻、转。
11.穴位注射,应平刺进针,针尖斜向脊柱。12.穴
位注射前应嘱患者排尿,以免刺伤膀胱。
(一)刮痣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痴介质(如刮痛油、冷开水、香油或者中
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疮板(或者光滑的硬币、铜
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钮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
刮拭,直至皮肤浮现痣痕为止。
⑵刮板与刮拭方向普通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痛刮拭方向从
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⑶刮痛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
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问询病人的主观感受,
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
求。
(4)刮疮时间普通每一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痣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特别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
口。夏季刮痛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2)对
于一些不出箱或者出疮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疮,以患者感到
舒畅为原则。(3)前一次刮痛部位的痴斑
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痴。再次刮痛时间需间
隔3-6天,以皮肤上病退为标准。(4)刮痴出痴后30分钟以内
忌洗凉水澡。(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
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殊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
部、腰舐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
病浮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
肿者禁刮。
(6)刮箱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镶子、血管钳或者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
输
球,点燃。(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
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即将退出,
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
象,留置5〜15分钟。(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
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即将拔下,再闪火
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耀;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
用力上下摆布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
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者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
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拔罐时
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
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2)拔罐前应子细检
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者中途罐
体破裂、漏气。(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
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
口,以免烫伤皮肤。(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
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
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
过大而浮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
若局部浮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
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6)凡高热抽
搐、癫狂、浮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
腹部、腰舐部均不宜拔罐。
(三)灸法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程:
(1)准备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⑶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临床常用的灸法有:温和灸:点
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厘米摆布处进行熏
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普通每处灸5・7壮,至局部
皮肤红晕为度。隔姜灸:施术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根据病
情放上鲜姜片一片(事先将鲜姜片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
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至艾炷,点燃施灸。当
艾炷燃尽或者患者感到灼痛时,则更换新炷再灸,普通灸3・7壮,
达到灸处皮肤红润,不起泡为度。
(4)施灸过程中,随时问询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艾条的
距离,防止烧伤。艾炷燃烧时,应注意观察,防止艾灰脱落,以
免灼伤皮肤或者烧坏衣物等。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身体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或者烧坏衣物。
(6)施灸完毕后,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内,熄灭艾火。清洁
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体位,酌情开窗通风。
2.注意事项:
(1)施灸后局部皮肤浮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
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
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凡
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附近,孕妇胸腹部和腰
舐部,均不宜施灸。(3)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烫伤
皮肤或者烧坏衣物。(4)熄灭后的艾条(炷)
,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四)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
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
宜。
(2)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
指或者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
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
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
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
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
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
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3)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浮现酸、麻、胀、重感,
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4)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
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
合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5)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普通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者提插时,重插慢提为
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者提插时轻插重
提为泻法。
(6)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
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Q
2.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苦过度时,不宜即将进行针刺,身
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卦位。(2)
孕妇腹部、腰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腌穴,如合谷、三
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
不宜针刺。(3)小儿卤门未闭合时,头顶
部腌穴普通不宜针刺。此外,小儿不能合作,普通采用速刺不留
针。(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
血倾向或者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6)眼
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
向和深度,严格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五)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推拿疗法是运用各种手法作用于人体一定部位或者穴位上,达
到
治疗目的的一种传统方法。具有扶正驱邪、健脾和胃、散寒止
痛、疏筋活络、导滞消积等功效。
操作手法介绍临床最常用的八种手法
(1)滚法:术者右手四指并拢微屈,拇指自然略外展,以小
指、无名指、中指背侧掌指关节处接触推拿部位,以腕关节的
连续外旋动作行推拿治疗。本法着力深透,多用于面积较大,
肌肉丰满部位。
(2)推法:术者手掌贴于推拿部位上,以掌根、大鱼际、小
鱼际为着力点,作直线单向磨擦,或者回旋动作,亦可双手同
时向两边分向推动。本法合用于身体各部。
(3)一指推法:用拇指指腹或者指端贴于推拿部位或者穴位,
通过腕部摆动或者拇指屈伸作有节律的运动。本法要求操作时
使病人有透热感或者传导感,运用于人体各个部位。
(4)拿法:用拇指指腹及食指、中指指腹或者用拇指与其余
四指指腹相对,拿捍推拿部位的肌肉、筋膜,作提起、放下的
活动,动作要求和缓,用力须由轻到重。本法合用于颈项、肩
背、腹部和四肢等处。
(5)按法:用拇指、掌面或者肘部在推拿部位按压。根据着
力部位不同,轻重不一,可分按、点、压不同手法,统称按法。
此法要求用力要稳,轻重适宜。合用于人体各部位。
(6)摩法:以术者的掌面或者手指指腹,贴于推拿部位,以
前臂带动手掌作环形挪移。此法要求动作快而有节奏,每分钟
保持在80~120次,使肌肤深层有感应,体表无不适感。多合
用于胸腹部。
(7)揉法:以术者手掌的大鱼际或者掌根、拇指指腹,着力
于推拿部位,以腕关节或者拇指掌指关节作回旋动作,要求用
力适度,缓急均匀,合用丁全身各部。
(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相对捻动推拿部位。要求用
力均匀,捻动灵便、缓和。本法多合用于四肢小关节。
2.注意事项:
(1)推拿前术者要审证求因,明确诊断,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排除推拿禁忌证。(2)推拿时注意观察
患者的全身反应,一旦浮现头晕、心慌、胸闷、四肢冷汗、脉
细数等现象,应即将住手推拿,采取歇息、饮水等对症措施。
(3)急性软组织损伤,局部疼痛肿胀较甚,瘀血甚者,宜选择
远端穴位进行操作,当病情缓解后,再进行局部操作。(4)
为了避免推拿时过度刺激施术部位暴露的皮肤,可以选用一些
皮肤润滑剂,如爽身粉、推拿按摩膏、凡士林油等,推拿时
涂在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然后进行推拿。(5)保持
一定的室温和清洁肃静的环境,既不可过冷,也不可过热,以
防患者感冒和影响推拿的效果。(6)患者过于饥饿、
饱胀、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即将进行推拿。
(7)以下情况禁止推拿:局部皮肤破损、溃疡、感染、烧伤、
烫伤、骨折、结核、肿瘤、出血、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开
放性的软组织损伤;妇女月经期,孕妇的腹部、腰部、嵌部;诊
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者伴有脊髓症状者;年老体弱、病重、
精神病者、酒后神志不清者;诊断不明确的疾病,
(六)微波理疗仪操作规程
1.微波理疗仪原理
(1)是将产生的微波通过理疗头输出到待理疗的组织。由于微波
能直接穿透到待组织的内部,引起组织内的水份子离等高速旋转
和振荡,从而产生大量热量,其基本机理是通过提升人体局部组
织的温度。使该组织内的血管扩张,继而打通毛细血管,提高血
液灌注。微波治疗的作用。
⑵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
具有消炎、消肿、除痛和修复损伤细胞功能的作用。在微波热效
应的基础上。由于血液的改善,人体细胞能得到充分的营养物质
供应,使细胞的新陈代谢大大加强。因此,促进了细胞功能和形
态的恢复,同时促进新肉芽的生长,微波已被广泛应用于外科手
术后伤口的愈合的理疗上。
2.操作规范:
(1)将仪器推至患者床旁嘱患者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o
(2)将理疗头对准患者伤口上方约2cm处。(3)将仪
器调节至理疗模式时间、功率的调节遵医嘱执行按下启动键
即可。
3.注意事项:
(1)微波理疗仪功率大小以温热舒适感为好不能设置过
高。不能用微波理疗头直接照射眼睛。
(2)不能照射睾丸。
(3)不能照射孕妇腹部。
(4)对热敏感者慎用。
(5)不能将微波理疗头对准其它电器。
(6)植有金属部件的组织不能直接照射。
(7)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要远离于工作状态的微波治疗
仪。
(七)中药熏蒸机操作规程
1.中药熏蒸原理:
中药熏蒸疗法又称呼气浴疗法1是利用药物加水煮沸后所产生
的药蒸汽熏蒸患处,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可以起到疏通气
血,活血化瘀,祛风寒湿邪的功效,是一种有效的外治方法。
中药熏蒸通过热、药双重作用而起效,温热作用能疏松媵理,开
发汗孔,活血通经,松弛痉挛的肌筋。
中药熏蒸疗法根据熏蒸的部位,可分为全身熏蒸疗法和局部
熏蒸疗法。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分型辨证
论治,应配制相应不同的中药,以4〜8味为宜。熏蒸治疗过
程中,热与中药这一对治疗因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机体从而
产生协同和增效作用。热是一种物理因子,热疗属物理疗法的范
畴。熏蒸过程的热效应是由源源不断的热药蒸汽以对流和传导的
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体。而中药治疗效应或者是由熏蒸药物中逸出
的
中药粒子作用于体表直接产生杀虫、杀菌、消炎、止痒、治痛等
作用;或者是经透皮吸收进入人体,通过激动组织细胞的受体或
者参与调节新陈代谢水平等生化过程发挥药疗作用。中药熏蒸
过程中,丰富的热能和对症药物持续作用于人体,便浮现一系列
生理、药理效应。其疗效颇佳,目前已在中医临床广泛使用。
2.规范操作
(1)将仪器推至患者床旁嘱患者做好必要的准各工作(2)
打开熏蒸机门,可以看到中药煮蒸器,旋开盖子,可以放入中
药包,适当旋紧盖子,完成加中药包。(3)将仪器调
节,时间、温度的调节遵医嘱执行按下启动键即可。
(4)旋紧盖子的方法,先轻轻的旋紧,等有蒸汽出来时,在适
当旋紧,没有蒸汽出来即住手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互联网服务分手协议
- 电子商务平台数据分析实践指南
- 电子商务平台搭建与运营合同
- 企业水能发电贷款合同模板
- 排水雨水管网课程设计
- 会计师行业就业协议书
- 地砖地面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电子商务平台售后服务规范制定合同
- IT行业财务规划方案
- 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
-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8我们受特殊保护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 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构架图
- 小学道德与法治《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课件部编版
- 水浒传宋江怒杀阎婆惜课件
- 骨科外来器械与植入物管理课件
- 2023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诊疗常规
- 装饰装修工程进度计划与保证措施
- 2021年成都西岭文旅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1年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院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解读课件
- 中药药剂学实验报告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